歷史備課
我剛教完兩屆高三畢業班應該可以給你一些幫助。
歷史備課重在看教材,你千萬不要以為你自己剛從高中大學畢業出來對教材有多熟悉,我可以告訴你,如果你現在對教材的熟悉程度遠遠比不上剛高考完的最中等的學生!!!仔仔細細看教材,先拿出你自己的板書,然後將板書擴大添加內容,變成本節課文的詳細框架。
然後就是重視考題。如果你手頭上有歷年考題集那就最好了。多做一些有關本節的考題,不管是高考題也好平時的練習題也好,多做一些。這樣你就能很好的把握教學中如何處理教材重難點了。
第三就是虛心請教,不恥上問!在正在從事你所教年級的教師中選擇一位,記住只能有一位比你年長的老師作為你的師傅,虛心向他請教,盡量堅持聽課(我從第二年開始到現在一直尋求教導處幫助把自己的課程進行調整,以便於聽某位老師的課),關鍵是聽你在備課過程中發現的重難點他是如何處理的,順便聽聽他在整體上是如何駕馭課堂,如何駕馭教材的。 平時和這位老師保持事實上的師徒關系,堅持隨時請教隨時學習。把你學習到的經驗教訓融入到你的備課中和你的實際教學中。
第四,多經歷高考是捷徑。盡量爭取經常教高三,如果實際條件不允許,那就堅持和學生一起做模擬題做歷年高考題。高考題除了做本省的還可以做和本省教材一樣的省份的試題。做題過後請教師傅一些問題,形成自己對考試前景的預測揣摩,然後融入你的教學尤其是高三教學之中。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點看法,如果有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Ⅱ 歷史教案
?這個范圍也太廣了吧!可以再講清楚一些么~
Ⅲ 歷史教師如何備課教學才是有效性
課堂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主要陣地,我們應該做到:
第一,眼中有學生。歷史教育的價值取向就是「服務人生」,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做好自己。所以歷史教學的責任應該是關注學生的人生,把教學升華為服務學生人生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起完整的世界觀、公正的價值觀、健全的人生觀。
第二,心中有目標。(前面有敘述)
第三,手中有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在過程的實施、情境的創設、知識的遷移、問題的拓展、活動的安排、練習的設計等多個環節上,始終處於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問題探究化、交流互動化、思維多樣化、體驗有效化的良好狀態,激發學生從多個層面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
1、針對差異性,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為此,從課程目標到教材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評估標准,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面對有差異的學生,應當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有差異的教學,進行教學目標分層、教學過程分層、布置作業分層、教學評估分層。讓全體學生都可以體驗成功感,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能力的發展。
2、實現師生課堂互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教學的對象。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學習探究,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基礎,緊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發揮能動性和創造性,層層深入地開展教學活動。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認真創設課堂教學情景,設置懸念,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去討論、發揮,保證學生能在教師精心設置的教學情景中輕松獲得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如果不注意師生互動,而是將問題和答案直接告訴學生,雖然結論清楚,易於教學,但卻起不到創造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目的。
使學生在一種和諧、放鬆的精神狀態下學習,他們敢於表現、敢於質疑、敢於爭論,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有了張揚的空間,在這個短短的過程中,師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豐富了教學內容。在和學生平等交流過程中,師生達成共識:要堅持實事求是,把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認識,不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前人。
這樣的課堂討論和交流,師生互動,有利於提高學生對歷史人物評價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組織學生討論評價歷史人物,使學生掌握了歷史人物評價的基本方法;使學生體驗了學習經歷,獲得了學習經驗;也使學生體驗了師生、生生互動過程的樂趣。
3、創設合理的教學情景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載體。情景教學法規定教學程序分三步走:情景設置,揭示課題;情景展開,分析評價;情景反饋,鞏固提高。這一方法使整個課堂教學在情景所營造的清新的氛圍下進行,並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情景的分析和評價。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或以情感共鳴形式來烘托學習氛圍等等,目的都是要增強教學效果。一般的有效的情景設置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
(1)故事情景——栩栩如生。
在教學中,教師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述一些歷史事實、名人軼事等,很容易使他們融入故事情境之中,緩緩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新知識的渴望性。如在教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時講到「牛頓」和「愛因斯坦」時,都簡單講述了這兩位偉人小時候的故事,當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時,設問:「從剛才的故事中,同學們覺得牛頓和愛因斯坦是不是天生的天才?他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本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偉人的世界」。再如秦始皇改字的故事、達芬奇畫蛋的故事、毛澤東少年言志的故事等等。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也就會很快地使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問題情景——環環相扣。
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它幫助新思維的誕生」。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作為一種常規的教學手段,是能否順利完成課程任務的關鍵。良好的提問方式不僅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又有利於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充分體現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活動,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例如溫州教育教學研究院的方仙來老師在《美國1787年憲法》一課中創設了一個案例辨析情境:「18世紀晚期,美國有一位總統在任職期間,沒經過會同意就任命一位同窗好友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後因個人私怨,他又免了該法官的職務。後該總統為爭取連任,特意討好選民,否定國會提出的「增加個人所得稅」的立法草案,國會不服,經再次討論,最後以2/3以上的總人數通過。總統很不高興,再次行使否決權並解散國會,卻被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宣布總統的這一行為是違憲的,該總統十分郁悶……」。(1)請找出文中的錯誤之處。(2)請根據所學知識,畫出美國中央政府三權分立、相互監督的結構示意圖。這樣的問題情境設計恰當,使學生既體會到美國開國元勛的政治智慧,又學會了用圖示表達歷史知識的方法,滿足了學生求異、求新的思維需求,學生的能力和認識得到提高和升華。
(3)活動情景——身臨其境。
通過活動讓課堂「動」起來,將主角還給學生,給他們以展示自我的空間。豐富多彩的課堂課外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歷史活動的組織有多種形式,就課堂教學這一有限的時間空間而言,開展討論、辯論、知識搶答、角色扮演等都是迅速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
如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一課中,教師曾經設置了一場十分鍾的小型辯論賽:全球化是否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不僅氣氛活躍,而且知識記憶簡單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提高了許多。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討論法也是經常採用的歷史活動。討論前教師應當先給學生創設一種能激發起興趣的歷史情景,使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竟相發表各自的意見。如在上近代史本人提出對李鴻章這個人物我們是如何看待的?「他是個賣國賊」,有同學馬上說。「誰說的,李鴻章在近代算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又有同學馬上反駁。針對學生的看法,老師列舉了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評價,如《李鴻章傳》的作者連啟超寫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識,悲李之遇。」李鴻章逝世後,時人說:「權傾一時,謗滿天下。」日本評價李鴻章:「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銳的手腕。」著名學者袁偉時在《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和人物》中對李鴻章定位則為:「晚清庸眾中之傑士;近代化的主要開創者;一代先進知識分子的凝聚中心」。列出以上觀點後,教師再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然後學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氣氛中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盡情地發揮他們思維的潛力,廣泛地進行交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必須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才能做到觀點趨於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由此,學生也體驗到歷史不是死的一成不變的「古董」,而是復雜的豐富多彩的人生畫卷。
總之,形式多樣的歷史教學情境的創設,讓課堂活起來了,原本沉悶乏味的課堂氣氛一下子換成了歡快、互動、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的思維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自覺地主動地去探索、去思考、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