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蒙古歷史簡介

蒙古歷史簡介

發布時間: 2021-08-04 11:06:28

A. 蒙古族介紹

蒙古族(西里爾字母:Монгол үндэстэн),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1)蒙古歷史簡介擴展閱讀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

B. 蒙古國的歷史

蒙古國(蒙古語:Монгол улс),通稱蒙古,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北、俄羅斯聯邦以南被中、俄兩國包圍的一個亞洲內陸國家。首都及全國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佔全國總人口的45%)。原名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族的祖先自古以來聚居在勒拿河流域、葉尼塞河流域及廣袤的蒙古高原上。古匈奴及鮮卑的部分後代經過多個世紀的演變逐漸形成蒙古民族。13世紀初,蒙古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民族,之後通過戰爭擴張建立了一個版圖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蒙古帝國。帝國分崩離析之後在蒙古高原之外的蒙古人逐漸當地同化。

清朝時蒙古屬於大清帝國,其中漠北蒙古於稱「喀爾喀蒙古」,設烏里雅蘇台將軍轄區(省級行政區)。東面臨近黑龍江將軍轄地,西端至阿爾泰山連接新疆,南邊到達翰海與漠南蒙古相連,北面與俄羅斯接壤。《大清會典》曾把喀爾喀叫外蒙古。外蒙古有四部:土謝圖部(20旗),車臣部(23旗),扎薩克圖部(19旗),賽音諾顏部(24旗)。

隨著清朝的瓦解,中華民國建立後,外蒙古於1921年7月11日宣布獨立。1924年,外蒙古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其獨立得到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公認,之後中華民國否認其獨立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6日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建交,承認外蒙古獨立。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自2002年9月1日起和蒙古國互設貿易經濟代表處,給予蒙古國事實上的承認。

1992年2月12日,蒙古人民共和國改國名為蒙古國,並更改國旗國徽,宣布放棄社會主義,實行多黨制。

C. 蒙古起源於何時

蒙古歷史簡介

「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

蒙古族始源於大約公元7世紀的唐朝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南岸)的一個部落,與中國北方的東胡、鮮卑、契丹、室韋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公元840年,回鶻汗國崩潰後,這個部落的大部分向西遷移至不兒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帶,發展繁衍為許多部落,各有名號。遼金時期,多以「韃靼」或「阻卜」泛稱蒙古草原各部。

公元12世紀,蒙古部首領鐵木真,連續擊敗蒙古紛爭部落,統一蒙古。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大聚會,建大蒙古國。鐵木真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於是「蒙古」開始成為民族的族稱。大蒙古國隨即統一了中國北方,此後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不斷西征,先後建立了欽察、察合台、窩闊台、伊兒四個汗國。打通了亞洲和歐洲的陸路交通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的交流。

1260年忽必烈自立為蒙古大汗,建都中都(後改大都)。

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國號為「元」,建立元朝(1271~1368年),並於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國。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遼、宋、夏、金、吐蕃、大理等國長期並立和相互爭奪的局面,基本上確立了現代中國的版圖,鞏固和發展了我們多民族的國家。

1368年,明軍進入大都,元朝滅亡,但是北遷後的妥歡帖木兒及其後裔仍繼續使用元朝作為國號,被高麗王朝稱為「北元」。北元與明朝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在後來的二百多年裡與明朝形成南北對峙局面,明朝為了防範北元的侵擾,修復和重築了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萬里長城」。

16世紀末葉,蒙古地區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很多部落,比較著名的有察哈爾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准噶爾部、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等。清王朝對蒙古各部的徹底征服先後歷經100多年的時間。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宣告成立,成為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統一區域自治的實現,真正結束了幾百年來內蒙古地區被分割統治的局面,結束了這個地區長期以來民族紛爭的歷史。進一步加強了各民族之間及本民族內部的團結,提高了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祖國和自治區的積極性。

D. 蒙古族的歷史經歷

蒙古族的發展歷史分為四個階段:原始社會時期、民族的統一與對外征伐、元朝滅亡後的蒙古諸部和蒙古國的獨立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建立。

1、原始社會時期

根據《史記》記載,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向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

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4世紀中葉,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的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

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恆室韋、大室韋等5部,各部又分為若干分支。後來,達怛又成為蒙古諸部的總稱。

12世紀時,這部分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布於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

2、民族的統一與對外征伐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汗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從此,中國北方地區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組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

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

1368年,元朝滅亡,殘餘力量退居蒙古草原。

3、元朝滅亡後的蒙古諸部

元朝滅亡後,明朝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先後設置了蒙古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領主擔任。15世紀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和東部蒙古的韃靼部先後向明朝稱臣納貢,建立了臣屬關系。

15世紀,蒙古南北被達延汗重新統一,分東部蒙古為喀爾喀、兀良哈、鄂爾多斯、土默特、察哈爾、喀剌沁(永謝布)六部。

明末清初。蒙古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與明朝修好,發展貿易關系。

明末,女真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後金改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後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軍入關統一中國,直到1757年平定準噶爾部落。

至此蒙古族完全置於清朝的統治之下。清朝為了加強對蒙古族的統治,在重新調整蒙古原來的大小封建領主的基礎上,參照滿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區建立了盟旗制度。

4、蒙古國的獨立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建立

沙俄在18世紀就對蒙古懷有領土野心。其官方刊物曾公開聲稱,俄羅斯在外蒙古有特殊使命,戈壁沙漠是帝國遠東和東南部的天然邊界。不過,當時沙俄的侵略重點在於鯨吞整個滿洲(中國東北),對外蒙古的入侵還放在次要位置。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特別是1860年清朝政府被英法聯軍打敗,沙俄強迫清廷訂立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割佔去大片的領土,並在蒙古地區攫取了許多特權。

1904—1905年,在遼東半島爆發了日俄戰爭。結果沙俄在同日本爭奪中國東北的戰爭中失敗,遂與日本簽訂了劃分南北滿洲勢力范圍的密約,把南滿讓給日本,換取日本承認它在外蒙古的「特殊利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繼蘇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率先與新中國建交之後,蒙古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6日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系。[8]

20世紀90年代前後,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影響,蒙古人民共和國廢除馬克思列寧主義,改稱蒙古國。政治上開始實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開始擺脫蘇聯70年的控制,人們在思想上掀起了恢復民族文化的浪潮。

(4)蒙古歷史簡介擴展閱讀:

蒙古族經濟發展歷史

蒙古族早期的社會經濟主要是狩獵與游牧,直到13世紀,蒙古族仍然有「圍獵「的習俗。在相當長的時期里,畜牧經濟是蒙古族主要的社會經濟門類。

直到16世紀,在河流兩岸有條件可供耕作的平川上,蒙古族人民才發展了畜牧飼養與農業混合的農耕經濟。到20世紀初,各地蒙古族的區域經濟可分為畜區、農區、半畜半農區。

E. 蒙古歷史介紹下

遺忘的中國國土——蒙古近代史
上溯到秦漢時代,自北匈奴被遠驅歐洲,南匈奴降漢以來,阿爾泰山以東、貝加爾湖以南、額爾古納河以西的大片地區就已經是中國的土地了。那時,蒙古這個民族還沒有形成。寬厚的中國皇帝充許各種不同的游牧民族繼續在那裡生息繁衍。那裡也相繼出現了很多興盛一時的民族。如高車、鮮卑、柔然、突厥等。
到了唐代,開始在那裡置府設州,實行直接的有效管轄。
宋代時,北方游牧部落的一支開始興盛起來。因部落名字的緣故他們被稱做蒙古人。他們的發祥地也是在我國的東北境內。這個北方游牧的少數民族,在英雄的成吉思汗的率領下東征西戰,戰果顯赫。他們奪取了大宋政權,建立了元朝。
他們向中亞、西亞仍至歐洲進軍,橫掃高加索地區、裏海、波羅的海沿岸,佔領了大片土地,建立了前無古人的豐功偉績。蒙古人從此為歐洲人所熟知,中國的這個少數民族開始獲得世界聲譽。
元朝的建立,為中國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融合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蒙古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開始更進一步與內地融合,並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後來蒙古人失去天朝政權,但是明清以來,蒙古人做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從未與中國隔離開來。
蒙古的分離,只是本世紀初的事。
如果沒有外來勢力的干涉,沒有貪婪的西方列強瓜分中國、建立各自勢力范圍的罪惡活動,那麼蒙古永遠不會分離出去,即使有短暫的分離也會重新統一。
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已經證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合則是歷史的主流。有史以來,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無論哪個政治勢力,哪個民族勢力,在他們得勢的時候,無不把統一中國做為他們的最高政治目標。這,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
西方列強的到來,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中華民族的一統江山從此開始遭到破壞,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神聖國土開始慘遭瓜分、蠶食。在這里我不想談及被沙俄吞並的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想談及中印邊界問題、中緬邊界問題、還有其它的邊界問題。蒙古問題之多已經令我無法一一道來。
鴉片戰爭後,在西方列強的掠奪、打擊之下,大清帝國日益衰落,氣數已盡。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腐敗的清朝政府。「中華民國」 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從此結束了封建統治時代。
然而在那樣一個封建廢墟上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不可能有著強大的政治力量。中國不久就進入了混亂的軍閥割據時代。蒙古的獨立活動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的。
1911年,武昌起義獲得成功,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國各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擺脫清政府的統治。外蒙古同中國其它各省一樣,在上層王公的帶領下宣布獨立。然而不同的是,北方那個處心積慮妄圖瓜分中國的沙俄,經過多年的經營、分化、瓦解,已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完全操縱了外蒙古。當武昌起義後宣布獨立的中國各省開始為重新統一、建立「中華民國」而開展各種政治活動的時候,外蒙古脫離了這一進程,開始宣布獨立建國。事實上,外蒙古立即變成了沙俄的保護國。
「中華民國」的政權由孫中山轉到袁世凱的手中後,開始了與沙俄的艱苦談判。俗話說:弱國無外交。剛剛建國不久的中「中華民國」國力之弱可想而知。
但中國的外交官們做出了極大努力,終於迫使沙俄做出讓步,承認外蒙是中國的領土,條件是在外蒙古實行「自治」。也就是說外蒙古在名義上仍屬中國,實際上外蒙古的內政與外交還是掌握在沙俄的手中。不管怎樣,在當時的情況下得到這種結果已實屬不易。以賣國復辟著稱於世的袁世凱總算沒有丟掉外蒙古。
1918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沙俄政府被徹底推翻。這時的「自治蒙古」也就失去了主子。蘇俄紅軍不斷向西伯利亞挺進,使「自治蒙古」感到危脅日益臨近,坐卧不安。於是他們開始與中國進行取消「自治蒙古」、重新回到中國懷抱的談判,不過談判進程緩慢而堅難。 1919年,主掌中國政局的段祺瑞政府派出得力干將徐樹錚,率兵進入外蒙古,接替了當時正與外蒙古進行和平談判的陳毅將軍(當時和平談判已近成功),立即用鐵腕政策迫使外蒙古放棄自治,外蒙古重新徹底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但是,這種毫不留情的鐵腕政策卻使中國失去了外蒙古上層王公的人心,為蒙古後來的分離埋下了禍根。
轉眼到了1920年,皖系軍閥段祺瑞下台了,外蒙古也進入了混亂狀態。被蘇俄紅軍趕到外蒙古的沙俄恩琴白匪勾結外蒙古上層王公,向中國駐軍發難。中國駐軍寡不敵眾,被迫撤離庫倫(今烏蘭巴托),一部分返回內地,一部分轉移到買賣城,准備再戰。
此時,十月革命的「春風」已經吹到了外蒙古大草原。貧苦牧民出身的蘇黑巴托爾和喬巴山組建了蒙古的-蒙古人民黨。1921年,蒙古人民黨的軍隊在蘇俄的大量武器裝備援助下,開始向買賣城的中國軍隊進攻。中國軍隊因麻痹輕敵,不幸戰敗,被迫撤出買賣城。從此中國軍隊再沒有進入外蒙古。
1921年3月19日,蒙古人民黨領導的「蒙古臨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了。這與在庫倫的蒙古上層王公和恩琴匪幫形成了對立。由於實力相差懸殊,蒙古人民黨決定邀請蘇聯紅軍入蒙參戰。1921年5月,蘇聯紅軍進入外蒙古,在買賣城外打敗了恩琴匪幫,挽救了危在旦昔的蒙古人民軍。隨即於7月佔領了庫倫。7月10日,蒙古上層王公與蒙古人民黨共同組建了「蒙古人民革命政府」。
外蒙古宣布「獨立」和建立「蒙古國」消息傳到內地,一時間輿論大嘩,國內各民間團體、民主黨派紛紛發表宣言,反對蒙古王公貴族分裂祖國的倒行逆施,譴責蘇俄對中國外蒙古的武裝佔領。
北京政府的實權人物曹錕和吳佩孚早就對外蒙古鬧獨立十分惱火。東北的張作霖也大罵俄國人,對外蒙古的「獨立」異常憤慨。他一時沖動,竟准備發兵外蒙,以武力解決外蒙糾紛。然而,由於內戰原因,張作霖害怕曹錕、吳佩孚借機出兵東北,不敢對外蒙貿然行事。而北京的曹、吳在北邊要對付張作霖,南邊要對付其它各省軍閥,生怕出兵外蒙會喪失自己在北京政府中的實權,因此只有隔岸觀火,無可奈何。作為一種外交形式,北京政府發布了一份措詞嚴厲的聲明,譴責外蒙古企圖分裂中華民國的行徑,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
然而自那時起,蘇聯紅軍就一直留在外蒙古。這期間,那些在蘇俄控制下被剝奪了權力的蒙古上層王公開始醒悟,後悔反抗中國的行為,紛紛逃到中國要求發兵收回蒙古主權,趕走俄國人。但是蘇聯不斷增加駐蒙軍隊規模,阻撓中國收回外蒙古主權的行動。內亂中的中國也一次次喪失了收回蒙古主權的機會。
列寧在世的時候曾經說過,要把沙皇掠奪的亞洲土地還給亞洲人民,他還說,當中國革命取得成功後,蒙古將自然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但是列寧逝世後,斯大林背棄了列寧的諾言,他殺掉了曾經對列寧的講話有過記載的一位國防部副部長,然後拒不承認列寧說過的話。
從此在蘇聯再也聽不到要歸還蒙古的聲音。蘇聯軍隊還一直賴在蒙古不走,直到1986年,在倡導新思維的戈爾巴喬夫的領導下,蘇聯開始宣布從蒙古撤軍,1992年蘇聯紅軍全部撤出蒙古。(然而這時候蒙古的獨立早已成為事實,並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承認。收回外蒙古主權已經不可能了。)
1945年2月關於結束二戰的雅爾塔會議,是外國人操縱外蒙古命運的一次重要會議。當時,在歐洲戰場上,德國已經戰敗投降。在亞洲,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勝利,但戰役打得非常艱苦;在中國戰場,中日雙方處於戰略對峙,誰都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攻勢。總的來看,日本戰敗已成定局,但美國估計,要達到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戰略目標,美國還要多犧牲幾十萬的軍隊。為此,在雅爾塔會議上,美、英的重要議題就是爭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從而減少自己的損失。
然而他們為達到這個目的,不惜出賣中國利益,答應了蘇聯的無理要求,接受外蒙古的現狀,即承認並要求中國政府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這筆交易實際上是在羅斯福和斯大林之間進行的。蔣介石得不到羅斯福的支持,面對斯大林的重壓,在萬般無奈之中,於1946年1月5日,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條約中正式承認了「蒙古人民共和國」。這種巨大代價,終於換取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日本迅速宣布無條件投降,使得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行動變得毫無意義,(美國開始為當初對蘇聯做出太多的讓步、犧牲太多的中國利益感到後悔,但為時已晚)。1949年10月,中國的內戰以的奇跡般的勝利震驚了世界,國民黨的軍隊被趕到台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蔣介石在退到台灣後,對斯大林沒有遵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條款感到憤慨,並以蘇聯違約為由,在聯合國狀告蘇聯(當時雖然大陸已經易手,但在聯合國,「中華民國」仍然擁有中國的合法代表權,並且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宣布《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失效,從而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聯合國對此予以承認。這就是至今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版圖上還包括外蒙古的法律依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認蒙古的獨立。
……
星轉斗移,時過境遷。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往日的蘇聯已不復存在。俄羅斯自顧不暇,哪裡還能接濟別人。蒙古被人家無情地拋棄了。
於是蒙古開始把眼光投向了南方的這個日益興盛的大國、我們的祖國中國。
今天中國強大了,他們又回過頭來,要求得到中國的幫助。而中國待他們是何等的寬容。九十年代初,楊尚昆主席訪問蒙古,帶去了大量的物質援助,使陷於崩潰邊緣的蒙古經濟得到恢復,日益貧困的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而今天,蒙古在經濟上更加依賴中國。蒙古沒有出海口,蒙古的進出口貿易嚴重依賴中國的鐵路和港口。沒有中國的幫助,蒙古不知要窮到何時。

F. 詳細介紹蒙古歷史

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於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晉武帝時代,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與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宗源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蒙兀室韋的祖先之一。
《舊唐書》有「蒙兀室韋」,「蒙兀」 與「蒙古」是同名異譯,在蒙古語中意為「永恆的火焰」。
漠北諸部中,黃金家族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北宋時,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居住於今日俄羅斯聯邦赤塔州和蒙古國東方省地區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的。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西部蒙古諸部則在同一時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礎上形成。中國唐朝中期前和中國遼朝時納入中國版圖。蒙古族偉大世界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鐵木真在公元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並被譽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1271年蒙古大汗國改名為大元國,或稱「大元大蒙古國」(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是為元朝的正式開始,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孫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 蒙古族開創的元朝創設了「行省」制度,現在的內蒙古、新疆、廣西、雲南、貴州等民族地區,都在行省的管轄之下。把雲南、四川、華北、東北廣大地區納入到中央政府的有力管轄下,設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台灣,同時在雲、貴、川、康等民族地區設土司制度,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統轄。蒙古族人建立的元朝的大統一,在我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它結束了唐末以來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它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尤其是元朝首次實現了全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最大范圍的的大統一和把以前的中原王朝無法統一的青藏高原納入中原王朝的直屬版圖,在多民族統一中國的形成和發展史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明時東、西蒙古分稱為韃靼和瓦剌。清朝時期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大部、漠西蒙古部分納入中國版圖。漠西蒙古土爾扈特18世紀中期後不遠萬里沖破沙俄阻撓回歸祖國中國。世界上超過一半的蒙古族人住在中國,新中國的民族政策讓中華民族大家庭力的蒙古族人的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蒙兀室韋」始見於《唐書》。屠寄《蒙兀兒史記》開宗明義將室韋作為蒙古的族源。王國維、林乾等肯定或支持蒙古室韋說。張久和進行了系統論證,蒙古室韋說成了學術界較流行的一家之說。 但是蒙古族老百姓似乎不知道「室韋」為何物。蒙古室韋說解釋不了狼圖騰和游牧生活方式的來源,說明不了成吉思汗可能是突厥人的事實。這樣就腰斬了蒙古民族的整個歷史。不少蒙古人願意追認突厥、匈奴,乃至北狄為祖先。 《蒙古族簡史》將蒙古族興起以前的匈奴與東胡、烏桓、鮮卑、柔然、突厥、回鵑、契丹、女真做了介紹,認為它們對蒙古族的形成都有影響。《蒙古人民共和國通史》從石器時代「原始公社制度」一直寫到「為建設社會主義而斗爭」的1954年,被認為是關於蒙古人民歷史的一部好書。麥高文《中亞古國史》和西諾爾主編的《劍橋內亞古代史》實質上是蒙古族史前史,而格魯塞《草原帝國》是一部蒙古族通史。因此,亦鄰真從中國北方民族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來研究蒙古族族源是十分明智的。 蒙古族或游牧民族的歷史只是人類歷史的組成部分。拉施特致力於編撰以蒙古族為中心的人類史,《史集》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世界通史,當之無愧的亞歐歷史網路全書。其中第一編《蒙古史》最有價值,第二編《亞歐各國史》、第三編《世系譜》和第四編《地理志》不是過於簡略就是沒有完成。蒙古人是大紅花,突厥人、中國人、猶太人、富浪人(歐洲)、印度人都是小小的綠葉而已。他沒有也不可能闡明蒙古族在人類史上的合適地位,只是表明了蒙古人並不是孤立的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編撰的多卷本《中亞文明史》給予了蒙古以適當的重視,大體反映了蒙古在中亞史或世界史中的地位。蒙古族是人類大家庭中的一員,應該從長時段和世界體系的角度來考慮其動態和變遷。 在人類起源遷徙的大背景日益清晰的今天,在正在進入全球化時代的二十一世紀追溯族源並不是追求民族的獨特性,而是考證民族與人類的關系。任何民族獨立起源的學說都是主觀的追求,經不起科學的分析和檢驗。因此我們不能贊成蒙古族起源於某地某族的簡單說法,那都是蒙古族孕育和發展過程中的環節。鑒於目前的科學研究狀況,關於蒙古族源我們可以大略概述如下:構成蒙古族基礎的原蒙古人可以通過室韋、韃靼追溯到鮮卑、東胡,大體上屬於蒙古人種,而蒙古人種大約在五萬年前經東南亞進入中國逐漸分布於蒙古草原和附近地區,相當一部分蒙古族特別是成吉思汗家族可以由突厥追溯到匈奴、斯基泰,大體上源於印歐人,而印歐人種大約四千年前開始陸續進入東亞。蒙古族狼圖騰與天崇拜、游牧傳統及相應的文化來源於突厥、匈奴,其鹿圖騰與薩滿教、定居文化傳統來源於室韋、鮮卑或東胡。其語言亦是由通古斯語與突厥語混合而成。簡言之,人類走出非洲之後分別從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和北側進入東亞,從南方進入的一支稱之為蒙古人種,發明了定居農業生活方式,從北方進入的稱之為印歐人種,形成了游牧生活方式,二者在蒙古草原相遇,孕育了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蒙古族源。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公元12世紀,蒙古人已經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並分衍出乞顏、札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爾、翁吉剌、蔑兒乞、斡變剌、克烈、乃蠻、汪古諸部。它們大小不等,經濟文化發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稱作「有氈帳的百姓」,主要從事畜牧業;居住在森林地帶的被稱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從事漁獵業。 蒙古人是來自中亞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們是兇猛的戰士,打敗牧地上的每一個敵人,並侵襲在東方和南方已開發的文明。從十三世紀開始,蒙古的部落在統一之後,即展開對外征戰,蒙古人開拓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貝加爾湖的南面平原。在頂盛時期,他們的帝國東起自韓國並跨越亞洲邊界,直侵俄羅斯在歐洲的土地,遠至波羅的海沿岸一帶。他們佔有大部分的小亞細亞、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分的印度與緬甸、整個中國與部分的越南。 在十三世紀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鐵木真所統一。鐵木真又名成吉思汗,他的夢想是統治所有海內(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窩闊台完成中國北部的征服,繼續向歐洲推進。他在1240年攻毀基輔並向匈牙利進攻。窩闊台在1241年死於征途中,迫使大軍立即折回以解決繼承的問題。當蒙古的統治者把軍事焦點集中在中東和中國時,歐洲地區得以稍事喘息。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個孫子,他在1279年完全佔領中國,並建立元朝。曾經在1274年和1281年兩度企圖入侵日本,卻被季風吹翻艦隊,導致重大的損失。1294年,忽必烈逝去,蒙古的政權自此在亞洲和其他地區逐漸衰落。1368年,建立於的中國的元朝被明朝推翻,蒙古大部退往蒙古漠北,為北元。 在1370年代,一個具有突厥和蒙古血統的戰士,宣稱他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並爭取在中亞地區的蒙古領導權,企圖恢復蒙古帝國。歐洲人稱之為帖木兒,亞洲人稱之為毀滅王子,憑藉十萬名以騎兵為主的大軍,橫掃俄羅斯與波斯,以回教徒為主要攻擊目標。1398 年,他洗掠德里,隨後並轉往西方,在敘利亞打敗埃及的阿拉伯奴隸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敗大批的奧斯曼帝國土耳其軍隊,但隨即折返。1405年,他發動軍隊入侵中國,卻在同年死於征途之中。他喜歡掠奪財富和發動大規模的屠殺,但在位期間卻沒有考慮過設置一個穩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後,由兒子們所繼承瓜分的廣大國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公元11世紀,他們結成了以塔塔爾為首的聯盟 ,強大一時,因此,「塔塔爾」,或「韃靼」(音達達)曾一度成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稱。後來西方通常就將蒙古泛稱為韃靼。宋 、遼、金時代,還把漠北的蒙古部稱為黑韃靼,漠南的蒙古部稱為白韃靼。 有時也用韃靼泛稱中國北方各民族。 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後 ,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一個部落的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 元朝滅亡後,蒙古分裂為許多部,後來 ,按照所居地域逐漸形成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三省的蒙古人稱為漠南蒙古 ,亦即科爾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國境內的蒙古稱為漠北蒙古,亦即喀爾喀部 ,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肅一帶的蒙古稱為漠西蒙古,亦即衛拉特部,也稱為厄魯特(額魯特)蒙古。

熱點內容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