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分類
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對病原微生物實行分類管理,農業部頒布了動物病原微生物分類名錄,將動物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1、第一類是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如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牛海綿狀腦病病原。
2、第二類是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如藍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桿菌,布氏桿菌。
3、第三類是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診治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如低致病性流感病毒,偽狂犬病病毒,結核分支桿菌。
4、第四類是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1)病原微生物分類擴展閱讀:
病原微生物注意事項:
接種細菌時必須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進行接種食品樣品時,必須穿專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應放在無菌室緩沖間, 工作前經紫外線消毒後使用。
接種食品樣品時,應在進無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後用75%酒精棉球將手擦乾凈。
進行接種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養基等必須經消毒滅菌,打開包裝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後再使用,金屬用具應高壓滅菌或用95%酒精點燃燒灼三次後使用。
從包裝中取出吸管時,吸管尖部不能觸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種於試管或平皿時,吸管尖不得觸及試管或平皿邊。
❷ 病原微生物有哪些
在自然界除了復分布有動制物、植物外,還生活著多種多樣微小的生物,稱為微生物。微生物種類繁多,包括細菌、真菌(黴菌和酵母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及病毒等,微生物絕大多數對人類和動物無害而有益。它們對於物質的分解、轉化、綜合和循環,起了巨大的作用。如土壤中的固氮菌、定氮菌、硝化菌、亞硝化菌等,是植物氮素營養供應的重要來源。此外,微生物在工業、醫葯、農業和畜牧方面也被廣為利用,尤其是在釀造、抗生素和疫苗製造方面最為突出。僅有極少數微生物對人和動物有害,可引起各種傳染病,故稱為病原微生物。如引起豬肺疫的巴氏桿菌,引起豬瘟的豬瘟病毒,引起仔豬紅痢的密螺旋體等。
❸ 動物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四類,其中哪類危害程度最高
1、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2、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3、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3)病原微生物分類擴展閱讀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八條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後制定、調整並予以公布;動物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由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後制定、調整並予以公布。
第九條 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與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相適應的設備;
(二)具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員;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證病原微生物樣本質量的技術方法和手段。
採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樣本的工作人員在採集過程中應當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並對樣本的來源、採集過程和方法等作詳細記錄。
❹ 病原生物按生物學種類分為哪五大類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第七條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1、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2、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3、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4)病原微生物分類擴展閱讀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第九條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具有與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相適應的設備;
2、具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員;
3、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的措施;
4、具有保證病原微生物樣本質量的技術方法和手段。
採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樣本的工作人員在採集過程中應當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並對樣本的來源、採集過程和方法等作詳細記錄。
第十條運輸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應當通過陸路運輸;沒有陸路通道,必須經水路運輸的,可以通過水路運輸;緊急情況下或者需要將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運往國外的,可以通過民用航空運輸。
❺ 微生物可以分為哪幾類
目前,對於微生物分類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就微生物到底分為那幾類:
通常分為細菌、真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霉形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病毒這么幾大類,現在人們又把朊病毒(鋸蛋白)也加進來了,它被懷疑是瘋牛病的病原。大致就是這樣,沒有發現更新的分類法。
微生物分類目前採用的當然還是其結構的不同進行分類,分為
原核細胞型
真核細胞型
非細胞型
其中原核細胞型又根據其生物學特性的不同分為不同的類別:細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
當然在這種分類上有些是有不同見解的,比如放線菌,由於其有菌絲、孢子、並以孢子分裂方式進行繁殖,以前把它歸為真菌類。
而現在認為它只有一個擬核,應和細菌相似,所以認為它是一種界於細菌和真菌之間的微生物,在分類上仍屬於原核細胞型。隨著人們對微生物的研究和認識程度的逐漸深入,在不同時期人們對微生物的分類也不一致,目前人們傾向於微生物分類的三域學說。
人類在發現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大界-動物界和植物界。
隨著人們對微生物認識的逐步深化,從兩界系統經歷過三界系統、四界系統、五界系統甚至六界系統,直到70年代後期,美國人Woese等發現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導致了生命三域學說的誕生。該學說認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細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構成。
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廣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細菌域包括細菌、放線菌、藍細菌和各種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動物和植物。
微生物的種類繁多,有數十萬種以上。按其大小,結構,組成等,分為三大類:
1。非細胞型微生物:最小。無典型的細胞結構,無產生能量的酶系統,只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核酸類型為DNA活或RNA,兩者不同時存在。病毒屬於這一類。
2。原核細胞型微生物:這類微生物的原始核為環狀裸DNA團狀結構,無核膜,核仁,細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體。
DNA和RNA同時存在。這類微生物種類繁多,有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螺旋體和放線菌。由於後五類結構和組成與細菌相似。將其列入廣義細菌范疇。
3。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與核仁,細胞器完整。真菌屬此類。
不同於以上三類微生物的一個特殊:前一時期的瘋牛病的病原體是朊粒(prion)又稱傳染性蛋白粒子,是醫學生物學領域中至今未徹底弄清的一種蛋白質傳染因子。
其最主要成分是一種蛋白酶抗性蛋白(PrP),至今未發現核酸,對各種理化因素抵抗力強。具有傳染性,潛伏期長。在人和動物中引起海綿狀腦病(TSE)為特徵的致死性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退化性疾患。1997年Prusiner因為發現PrP和TSE高度相關,並且對PrP進行了生化,分子生物學,免疫組化和轉基因動物實驗而獲得諾貝爾獎。
❻ 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的分類(具體些)
1845年左右,愛爾蘭島上的馬鈴薯受到了晚疫病(由馬鈴薯晚疫病菌引起)最嚴重的摧殘,馬鈴薯是當地居民的最主要糧食來源,結果造成約100萬人在飢荒中死亡。1879年由於葡萄霜霉病(病原菌為葡萄生單軸黴菌,為防治此病而發明波爾多液)的大流行,毀滅了全法國的葡萄,從而使法國的釀酒業一度停產。植物的病原微生物種類很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能引起植物生病的有病毒、細菌、真菌等。如引起煙草花葉病的是煙草花葉病毒,能引起水稻惡苗病的是赤黴菌,而禾柄銹菌能引起小麥桿銹病等。一般情況下,植物體內的寄生菌為真菌,但由於植物病毒一般十分微小,由它們引起的植物病毒病尚無良策對付,因而給農業造成嚴重損失。比如從1936年起,非洲迦納的可可樹因被可可樹腫枝病病毒感染而生病,而且來勢兇猛,蔓延很快,到1944年遍布迦納全國。
此後又蔓延到奈及利亞、多哥、象牙海岸等國家。這顯示了植物病毒病的傳染性。植物病毒病的另一特點是暴發性,如柑桔衰退病是一種病毒病,據報道,單在巴西聖保羅州,此病暴發時就使600萬株甜橙死亡。就糧食作物而言,小麥、大麥、水稻、高粱等均能受到多種病毒的侵染。病毒是一種沒有細胞結構,只含有DNA或RNA一種核酸,只能在特定的寄主細胞內生活繁殖的生命體。根據植物病毒核酸的不同,可以將植物病毒分成四種,即雙鏈DNA病毒(ds—DNA)、單鏈DNA病毒(ss—DNA),雙鏈RNA病毒(ds—RNA)和單鏈RNA病毒(ss—RNA)。植物的雙鏈DNA病毒為數不多。1960年首次報道了椰菜花葉病毒後,近幾十年來又報道了約4~5種植物的雙鏈DNA病毒。單鏈DNA病毒含有兩種大小相似的單鏈DNA組份,稱這種植物病毒為雙聯病毒。雙聯病毒是病毒家族中最年輕的成員,它直到1978年才為人們所承認。1981 年龔祖塤等發現我國第一例雙聯病毒——煙草曲葉病毒,從而填補了我國在植物病毒研究中的空白。雙鏈RNA植物病毒為數不多,其結構類似動物的呼腸孤病毒。大多數植物病毒為單鏈RNA病毒,其典型代表是煙草花葉病毒。自發現植物病毒是植物病害的病源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找消滅和限制這一病毒的方法,以減少作物的損失。關於植物病毒病的治療,目前較有成效的是熱療法,一般水熱在 55℃時很多植物會被殺死,故常用的方法是氣熱35~40℃,如將葡萄蔓放在38℃的人工氣候箱內30 分鍾可除去扇葉病毒。另外還可以利用莖尖培養來獲得無毒種苗,在防治馬鈴薯、甘蔗、蘋果、柑桔、葡萄及一些觀賞植物的病毒病上採用莖尖培養獲得較大成績。最近將熱處理和莖尖培養技術結合起來,從而更加容易獲得無毒種苗,以避免植物病毒的危害。
❼ 微生物的種類有哪些
微生物是指那些個體體積直徑一般小於1mm的生物群體,它們結構簡單,大多是單細胞,還有些甚至連細胞結構也沒有。人們通常會藉助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的形態和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微生物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界線有時會非常模糊。如單細胞藻類和一些原生動物也應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們並不放在微生物中進行研究。
按我國學者提出的分類法將生物分成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不難看出微生物在六界中佔了四界,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其研究的對象也是十分廣泛而豐富的。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見,必須藉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具有體形微小、結構簡單、繁殖迅速、容易變異及適應環境能力強等優點。
微生物種類繁多,至少有十萬種以上。按其結構、化學組成及生活習性等差異可分成三大類。
一、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細胞核的分化程度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胞質內有完整的細胞器(如內質網、核糖體及線粒體等)。真菌屬於此類型微生物。
二、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細胞核分化程度低,僅有原始核質,沒有核膜與核仁;細胞器不很完善。這類微生物種類眾多,有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和放線菌。
三、非細胞型微生物 沒有典型的細胞結構,亦無產生能量的酶系統,只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病毒屬於此類型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極為廣泛,空氣、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數量不等、種類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類、動物和植物的體表及其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種微生物存在。
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自然界中氮、碳、硫等多種元素循環靠微生物的代謝活動來進行。例如空氣中的大量氮氣只有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將動、植物蛋白質轉化為無機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長的需要,而植物又為人類和動物所利用。因此,沒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新陳代謝,而人類和動物也將無法生存。
在農業方面,人類廣泛利用一些微生物的特性,開辟了以菌造肥、以菌催長、以菌防病、以菌治病等農業增產新途徑。在工業方面,微生物在食品、製革、紡織、石油、化工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在醫葯工業方面,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另外還可利用微生物來製造一些維生素、輔酶等葯物。
即使是許多寄生在人類和動物腔道中的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也是無害的,而且有的還具有拮抗外來菌的侵襲和定居,以及提供人類必需的營養物質(如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等)的作用。
有一小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類或動、植物的病害,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不致病,而在特定條件下可引起疾病,稱為條件性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進化、分類,在一定條件下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規律及其與人類、運動、植物、自然界相互關系等問題的科學。隨著研究范圍的日益擴大和深入,微生物學又逐漸形成了許多分支學科,著重研究微生物學基本問題的有普通微生物學、微生物分類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生態學、微生物遺傳學、分子微生物學等。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細菌學、真菌學、病毒學等。按研究和應用領域可分為農業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獸醫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海洋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