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問題
一、課題研究的現狀背景分析: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過去,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並沒有得到重視,教師講實驗的現象普遍存在,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化學實驗才逐步引起人們的注意。現在都出現了實驗室容納不了大班額學生數;大班額教學實驗,實驗室的儀器、葯品就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實驗的需要,好多學校實驗老師只能用演示實驗代替學生實驗,勉強完成教學任務。甚至有些學校乾脆不做實驗,只講理論;農村師資力量薄弱,也是影響農村中學實驗教學不能正常的瓶頸,專業化學教師相對缺乏,實驗教學的規范性,科學性就存在很大的問題,也由於師資力量的缺乏,大部分老師課時重,用在實驗和研究上的時間就太少了;農村一些學校管理相對落後,沒有專門的實驗室管理員,實驗室的管理大多交給後勤總務上的老師,他們只起到了一個保管財產的作用,給實驗帶來了很大不便;農村中學學生來自各村的村辦小學,基礎層次不齊,他們的動手實驗能力很差,又性格內向,表現欲不強;以上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著農村中學化學課實驗教學的開展,於是,盡快尋找途徑,解決農村中學化學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本課題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尋找解決農村中學化學實驗教學困難的方法。
二、研究的內容:
(一)農村大班額教學葯品儀器相對不足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二)農村中學化學教師,實驗員配備不足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三)農村中學學生動手能力較差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四)部分實驗因條件不夠無法演示或現象不明顯的問題及對策。
三、本課題研究的意義
農村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對農村中學的實驗教學、學生能力培養及生態環境等有深遠的意義:
(1)能有效緩解目前農村實驗室資源配備不足、無法保證正常實驗開出率的問題。目前,農村中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實驗室生均面積不達標,設備簡陋,儀器葯品數量不足,實驗室管理不規范,實驗經費投入不夠等,這些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著農村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不能保證實驗課的正常開出率,嚴重影響了新課程在農村的實施。筆者通過實驗替代品的研究,實驗室管理的探索等,能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中學化學實驗中的突出矛盾。使農村中學化學實驗教學健康有序的進行。
(2)能進一步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與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農村學生受各方面的影響,動手操作能力不強,阻礙了新課程在農村的實施,致使農村中學的學生成為「高分低能」的代名詞。農村中學學生實驗能力低下的原因:一是農村師資力量的不足,缺乏專業實驗教師,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驗,久而久之,學生對實驗操作缺乏興趣;二是農村部分學生性格內向,表現欲不強,不想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出風頭(主要是女生)。筆者通過對實驗替代品的研究,用部分生活用品替代實驗用品,就增強了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另外,部分演示實驗變成學生分組實驗、原來由教師告知實驗步驟的被動實驗變為在教師的引導下創造性地自己完成實驗。讓學生參與實驗室的管理,在學生的帶動下,能充分調動學生實驗操作的積極性,定期不定期的開放實驗室,能讓學生在課堂上遇到問題,立即來到實驗室通過實驗及時解決,不但能培養實驗動手操作能力,還能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完成化學手工製作,學生在享受設計製作樂趣的同時,對部分實驗儀器也有更近一步了解,對於培養農村中學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3)有利於節能排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大班額的學生化學實驗會消耗大量實驗用品,同時會排放大量廢液,廢氣,廢渣。對環境有一定的污染。筆者通過對「節約型」化學實驗的探索研究,尋找儀器葯品的替代品,這些替代品具有廉價、環保、可變廢為寶。大大節約了學校開支,葯品用量小,向環境排放的有害物質少,對於節約化學葯品,節能減排鬥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對於培養學生的勤儉節約思想、環保意識、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有深遠的意義。
四、課題研究取得的理論(經驗)成果
(一)經驗成果:
(1)農村大班額教學中葯品儀器相對不足的問題找到了一套較好的解決方法。
目前,農村中學普遍存在大班額教學,而實驗室的實驗資源配備相對較低,加之農村中學經費緊張,雖然國家對農村中學加大了投入力度,配備了必須的一些實驗器材和葯品,可以滿足老師演示實驗之用,可學生實驗需要的葯品數目較大,所以就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實驗的需要,但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老師要保證學生實驗的正常開出,就不得不想辦法,學找一些實驗替代品來幫組學生完成實驗。
課題小組的成員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初中化學實驗是定性實驗,部分葯品都可由生活品替代,這樣不僅降低了試驗成本,而且也很容易買到,不會耽誤學生實驗時間。如實驗室常用的配置鹽水的氯化鈉,就可以用實驗替代,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用的石灰石,就完全不用買,筆者所在的學校周邊,最不缺的就是石灰石,老師只需帶領學生撿一些富含
B. 化學教學中如何提出化學問題
化學新課程讓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接觸化學、學習化學,結合初中化學教學,創設化學生活化課堂不僅可以密切化學與生活的聯系,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體驗,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探究能力,有效落實新課標。
一、捕捉生活現象,引入化學問題
因為許多化學反應和化學原理在生產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捕捉適宜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進而可以提煉出其中的化學問題。
例如,新買的鋁鍋,燒過自來水後有黑色斑點;經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長得很茂盛。這些奇妙的現象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後,就能促使他們去學習掌握鋁和氮氣的性質。由於有了跟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導入,學生對於下面新知的學習就有了積極性,興趣自然產生。
二、創設生活情境,感受化學問題
化學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它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的發展相關。
現行化學新教材內容的設計盡量貼近了生活實際,甚至手中的一張紙,呼出的一口氣都成了學生自己的研究學習對象,這樣的學習易被接受。
直觀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化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所以,在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選擇學生身邊的、生動有趣的、有利於學生探索的問題、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作為素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
三、參與生活實踐,認識化學問題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是知識理解的延伸與升華。
任何束縛學生手腳,只允許他們冥思苦想的教學方法是不科學的。只有讓學生充分進行生活實踐,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所學知識的價值。
例如,結合空氣、水、酸、鹼、鹽等內容的學習,組織學生對本地區的環境狀況(飲用水、空氣、土壤等)、空氣的污染狀況、污水處理廠的流程和原理、周邊農村施用化肥和農葯的具體情況等進行調查.
結合無錫太湖藍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組織學生關注新聞並從網上查詢分析原因。
通過這些實驗和調查活動,運用化學原理積極展開思維,不僅使學生樹立綠色食品、綠色環保、綠色化學的意識;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去親自體驗,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就理解了知識,掌握了知識。
四、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化學課程標准》指出,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初步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新教材努力從化學的視角去展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用科學、技術、社會相聯系的觀點引導學生認識材料、能源、健康、環境與化學的關系,逐步培養學生形成綜合的科學觀和對有關的社會問題做出判斷決策的能力。所以,化學教學不僅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學問題,還必須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化學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分析與解決,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化學的價值,進一步感受到化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C. 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我們這里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化學教師兼任化學實驗員。實驗准備和課堂教學有沖突。
例如氧氣的性質這一課,課前每班需要准備3-4瓶氧氣。都要倒扣在水裡等著下一節用,儀器准備在一樓,初三教室在三樓。還不能讓學生去取,下課慌的像小溪一樣
D. 高中化學反思教學中存在的 問題 都有哪些
1. 研究教材,確定教學目標,探索教學方法
課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前反思主要反思過去的得和失。我們總感覺新教材內容不多,卻有說不完的話題,如人教版《化學.1》「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一節的第一部分:「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教材內容雖然簡化了「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概念,沒有出現物質的量與微粒數、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的計算例題與練習,但在「學與問」中出現了相關的問題(計算),並且我認為學生也很有必要掌握這部分知識,也就是說教學中有必要下功夫讓學生掌握它。教材中有關「氣體摩爾體積」的內容是在「科學視野」中出現的,學生需要掌握嗎?我們打開江蘇教育出版社的《化學.1》,在第二單元的「物質的聚集狀態」一節中有講解,並介紹了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那麼這部分知識我們能不讓學生掌握嗎?因此「我們研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必須將它放在整個課程教學的體系中,來合理制定這一節課知識點的落實與拓展計劃,綜合擬定教學、教育和學生發展的任務(目標)」。我們必須查閱相關教材(各種版本),綜合擬定一個單元、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落實一節課的教學內容。
2. 注重學生反饋,控制教學進程,優化師生行為
課堂教學中的反思看起來有點為時過「早」,其實是我們調控教學過程的最佳時機。課前備課了、准備了,課前想好了你要問學生的問題,但學生卻「一問三不知」,這說明你的設計不符合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你就得改,就得變。我們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是否把自己當成學生在處理問題。我在教學中實踐「創設情境-啟發引導-自我實踐-討論深化-歸納總結」的情境導學式教學模式,旨在為學生創設一個個問題情境,讓學生沿著一級級的情境台階去養成「問題意思」,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1)營造學習氛圍。
魏書生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絕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麼都商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到留作業、批改作業、出題考試,全都商量著進行。這是他長期以來形成的民主習慣,也是他在教育教學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營造問題情景,關注學生的動向,重視學生的反饋,引導學生探求知識,而不是一味地講授知識,不顧學生的情趣。讓教學過程活躍起來,要讓學生動起來。
(2)優化教和學過程。
《新課程標准》提倡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要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思維,進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賦予我們課堂教學全新的使命。據科學測算,現代學校只能使學生獲取一生所需知識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觀念和能力。「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需要教師進行激勵和指導,教師組織教學的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的時間內盡量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愉快;讓學生在吸收知識時像前人創造知識時那樣思考(發現或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逐步學習、領會和應用知識,鼓勵學生在觀點、見解、方法上有所創新;讓學生變換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開辟新的途徑,尋找新的突破口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多討論、多嘗試;讓學生在嘗試中產生激情的沖動。
(3)發展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並且在教學中學生不合作、不理會,啟而不發是常有之事。學生是可持續發展的人,教學的著力點應放在實現學習主體各方面素質的主動、生動、全面、和諧、充分地發展上,要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基礎。創新力的開發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教師更應採用多樣活潑的方式,藉助多種媒介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並對標新立異的想法給予分析性指導和支持,以養成學生全面進取、不斷創新的習慣。有時教師可有意識地提供假信息,從反面刺激學生的選擇和判斷能力,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論證的根據,在反復磨煉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總結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得和失,為以後的教學服務
課後反思,總感覺是亡羊補牢,其實不然,我們不但要反思我們教學過程中過失和不當的地方,還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哪些啟發,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否適合學生,師生配合是否默契,學生學得是否輕松愉快……我們都要加以回顧和總結,為以後的教育教學服務。
4. 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1)有利於激發學生化學學習興趣。形象思維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體形象信息,然後在頭腦中形成表象,使抽象的語言變成具體的,直觀的,且有些趣味性的概念,讓學生去聯想,探索,產生學習的動力,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比如:《物質結構》中講述電子在核外運動遵循統計規律時。可以通過啟發和討論的形式獲得以下共識:蜜蜂在某一朵花采蜜時,沒有確定的飛翔路徑,似乎沒有規律。但長時間多次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蜜蜂在這朵花的近處遠處都可能出現,但蜜蜂總會在離花近的地方出現機會多。可以說這就是蜜蜂在對一朵花采蜜時的運動規律。然後,引出電子運動的統計規律。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統計規律,由好奇到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
(2)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理論,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們運用形象思維通過直觀的類比,聯想等思維加工,使抽象難懂的概念、理論變成易學易懂的,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而且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們要講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電子、質子和中子都是微觀的,如果只是用語言去描述,很難把學生的思維給打開。如果我們通過宏觀物體,如太陽與地球的相對運動的形象描述,根據其相似性來引出電子對於原子核的相對運動,由宏觀物體的運動特徵對比歸納出微觀電子的運動規律特徵。通過形象的類比,突出了事物的本質,又較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潛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E. 化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解決了哪些問題
(1) 聯系實際課堂化
化學是一門密切聯系實際的學科,學習化學離不了化工生產過程,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模擬化工生產過程,編寫出化工生產的流程圖,如工業生產硫酸、工業生產硝酸、合成氨、煉鐵煉鋼、煤加工等,也可以根據工業生產實際,模擬實物及反應器中的反應現象。還可以播放實際生產過程的影片,使學生感受到貼近生活,猶如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動態過程「可視化」、空間想像「直觀化
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經常牽涉到一些化學反應歷程,而化學反應歷程又難以在教室里形象展示。學生缺少感性認識,想像力又受年齡和知識結構水平限制,難於理解。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模擬化學反應歷程使學生看到化學健的拆分及重新組合的過程,加深學生對化學概念的理解。
(3) 微觀現象「宏觀化」
化學教學中涉及到一些微觀問題難於在教學中具體體現,藉助多媒體技術能將微觀現象放大處理。如物質結構中的分子結構、晶體結構等內容是難於用語言描述清楚的,傳統的教學藉助於模型可以降低講解難度,但模型的製作、保存和使用都有一定的限制,而利用多媒體的三維動畫功能則可以輕易解決化學模型問題.
(4) 課堂容量「巨大化」
運用電腦多媒體網路輔助化學教學,可充分發揮其信息容量大、省時省力的優勢,這也是傳統教學所無法比擬的。例如:在復習階段,即化學知識分塊復習階段,教師要在課堂上進行全面的知識總結與大劑量的鞏固訓練活動。若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事先製作好的多媒體課件來輔助復習教學,則不但能增大化學教學容量,加大訓練密度,還能減輕教師的負擔,開拓學生視野,極大地提高了化學課的復習效率。另外利用多媒體的人機對話、不僅界面友善,其超文本、人工智慧、可編著工具、虛擬現實等功能,可以使學習者沿著自己的思路,適應自己的需要去發展學習的過程,及時反饋教學信息,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必能極大地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F. 中學化學教學問題
我在大學期間做過不少初高中的家教,一點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家教由於時間少,講課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時,只是教一個學生,比大班上課又容易得多,在兩個小時內可以幫助她把這一周上的課復習一遍,初三的學生剛接觸化學,對此都沒有很多的認識,所以不僅要給她把課本上的東西講解遍,而且針對性的做些練習,是講完就做,效果最好。如果時間上允許,最好幫她預習下下周要講的課,這樣她上課就會輕鬆些,而且你下次來講就會更有針對性。臨走的時候布置些練習讓她做。這樣效果會好一些。
G. 初中化學教學中常見的問題有哪些
1.教材變化較大,教師不適應
新教材打破了傳統的注重學科知識體系的結構,而注重化學與社會和生活的聯系,以話題為切入點開展學習。在許多過程中蘊含許多的化學原理和知識,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及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老師們由於傳統教學的習慣也由於它們的突出地位,因此對重點知識,教學必然會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從而不知不覺中淡化了科學方法的教學。為此,由於新教材結構的重建,由過去的學科主義轉變為現在比較重視人文主義,多數教師不甚習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適應。
2.教學內容難以把握,「夾生飯」現象普遍存在
新課程化學必修教材內容涉及面廣,幾乎涵蓋了初中化學教材中的方方面面;教學要求高,由一維目標、兩維目標到現在的三維目標。內容多課時緊,一節課可能在多個學習點中切換,而每個學習點在舊教材中都有其系統,現在淺嘗輒止,不深不透。新課程要求學生敢於質疑,多問幾個為什麼,但因為課時緊,教師往往無法展開,加上課外習題普遍要求高於教材,因此造成學生「夾生飯一鍋」的現象。時間和理論基礎的不足,教師無法展開。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慾。
教材不僅內容多,而且有些題目設置偏難。考察學生綜合性的比較多,一般的學生是無法達到要求的,即使經過同學之間的交流討論和老師的啟發,沒有足夠的過渡鋪墊是無法完成。
3.不能運用新的教學方法,課堂缺乏創新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建立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文化,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新課程實施伊始,布滿熱情的老師們放下尊者的架子,鼓勵學生共同參與、平等互動,紛紛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了許多探究的課題,但是一段時間的實踐,發現慢慢又走回到老路。因為學生沒有預期的互動能力,因為探究沒有預設的學習效果,因為時間不答應。因此組織交流和討論、合作和探究次數越來越少,課堂學習的氣氛又歸於平靜。對教材中設計得「觀察與思考」和「活動與探究」欄目,設計的表格,學生答不上來,只好教師代辦。
4.教學評價不科學
從目前來看,教師主要採取的是以考試評價、作業評價作為學生的學習評價。大部分學校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堂表現、活動探究、實驗等都規定了評價的要求,但在實際的操作中重視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評價。重視考試、筆試和作業檢查,而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評價放在一邊,致使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無法落實。
5.觀念轉變不大
由於教師對新課程的實施有一個適應過程,由於傳統的教學方法根深蒂固。由於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持觀望態度,對課程思想、內容體系缺乏了解,仍然在舊課程框架下,用舊的知識系統、教學方式、評價方式來實施新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