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興市歷史
1. 資興的革命先烈有哪些
清末民國時期,境內一大批仁人志士先後投身太平天國起義、辛亥革命和中國共產常領導下的湘南起義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1851年,湖廣天地會首領洪大全(即焦亮,資興蓼江市人)組織反清起義,並前往廣西加入太平軍,成為金田起義領導成員之一。
辛亥革命時期,香花鄉人程子楷與黃興、程潛、寧教仁、蔡鍔一道組織了廣州、武昌起義,參加了護國戰爭和護法運動,並先後出任湖南討袁第一軍軍長、廣東護國軍第一混成旅旅長、護法湖南總司令督辦、湖南省政府高等顧問等職,為推翻清朝封建帝製作出了重要貢獻。
1928年元月,湘南起義爆發,資興籍共產黨員黃義藻、袁三漢、李奇中等率資興農民配合朱德、陳毅部隊轉戰湘南,開辟龍溪游擊區,堅持游擊戰爭達一年之久,隨後又奔赴井岡山,組成了工農革命軍資興獨立團。這一時期,還涌現了曾中生、曾希聖、曹里懷、譚政文等一批卓越的紅軍指揮人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另有一批熱血青年在境內大力倡導清除封建陋習,興辦教育,引進科學技術,發展經濟活動。在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黃達人、唐富言、李蕃、黃庭徑、袁樹霖、李墨昌、白薇等。他們中間,有的留學日本,有的赴法勤工儉學,潛心研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黃達人(白微之父)早年留學日本,結識了黃興,並加入同盟。辛亥革命失敗後歸隱老家秀流,聯合同窗在家鄉辦學、行醫、開礦。唐富言,1920年畢業於廣東高等師范,先後到廣州及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國興辦學校,並多次解囊資助其家鄉舊縣(今舊市鄉)送壙村辦學。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興作為湘南起義縣份之一和井岡山外圍游擊區,在中國革命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資興人民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在湘南起義、堅持龍溪革命根據地和迎接資興解放的斗爭中,資興就有668名革命烈士英勇犧牲,另有2000餘名革命群眾遇害
2. 資興有什麼傳說
資興市地處位於北緯25°34′-26°18′,東經113°08′-113°44′,位於湖南省東南部,位於湘江流域耒水的上游,羅霄山脈西麓,茶永盆地南端,湘、粵、贛、三省交匯處。總面積2647平方公里。 資興市中心轄1個街道、10個鎮、15個鄉、2個民族鄉。總人口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3萬,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往今來,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炎帝神農氏、漢朝名將李廣等許多動人的傳說,培養了王吉顯等2個狀元、8個進士、3個舉人
3. 資興有什麼歷史人物
資興市位於中國湖南省南部,為郴州代管縣級市。資興旅遊以山水自然風光為主,集山、水、湖、廟、島、洞、庄、漂流、壩、林、園、石、溫泉、狩獵、水上娛樂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既具觀賞性,又有參與性。
東漢永和元年(136年),析郴縣地置漢寧縣;三國吳建興元年(252年),改漢寧縣為陽安縣;晉太康元年(280年),陽安縣更名晉寧縣;昇平二年(359年),析晉寧縣地置汝城縣;大業三年(607年),晉寧縣更名晉興縣;咸享三年(672年),晉興縣更名資興縣。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改資興縣為資興寨、屬敦化縣。後漢乾祐三年(950年),資興恢復縣制,改名泰縣。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泰縣並入郴縣。
嘉定二年(1209年),析郴縣之資興、程水二鄉置資興縣。紹定二年(1229年)資興縣改名興寧縣,徙縣治於管子濠。民國3年1月,因興寧縣與廣東興寧縣重名,故復名資興縣;因境內資興水得名。民國26年12月,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資興縣屬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改第八區為第三行政督察區,資興縣從屬。1959年3月,資興並入郴縣;1961年恢復縣制,並析資興縣地置東江市。1984年12月,資興縣改為資興市。
至於歷史人物,沒有介紹
4. 資興市立中學的歷史沿革
1988年,學校始建,校園規劃面積103.98畝,育才樓、第一棟教師宿舍樓建成,開辦了2個初中班。
1991年,育秀樓、第二棟教師宿舍樓、第一棟男生公寓、禮堂、科教館等相繼建成,招收了2個普高班,到1994年,發展到高中4個班、初中5個班的規模。
1994年初,被確定為資興市重點高中,高一首次錄取了138名保送生。
1994年5月,郴州市第一屆中小學生運動會在資興市立中學舉行。運動會以一流的組織管理、一流的場館建設、一流的服務、一流的比賽成績(團體總分第一、金牌第一),贏得了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1995年5月24日,順利通過考核評估,被評為「郴州市重點中學」。
1995年9月,被評為「郴州市一級完全中學」,並被指定為郴州市教育工作會議現場參觀點,學校辦學條件和內部管理受到郴州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被評為「郴州市辦學先進單位」。
1996年12月,被評為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優秀考點。之後,年年獲得此項榮譽。
1997年,高考一鳴驚人,九科成績平均分名列郴州市第一,資興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第一次突破百人大關,達117人,創造歷史新高。9月,資興市委、市政府組織召開隆重的慶功大會,對市立中學進行了表彰。
1998年10月,被評為「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先進單位」,以後,年年獲得此項榮譽。
1998年12月18日,順利通過省重點中學評估驗收,成為當時全省最年輕的省級重點中學。
1999年3月,被評為「湖南省貫徹實施《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
1999年3月,被評為「郴州市普通中小學分類定級先進單位」。
1999年12月28日,學校舉行隆重的省重點中學揭牌儀式, 600餘位領導、佳賓出席了揭牌儀式。
2000年2月,被評為「郴州市文明單位」。
2000年1月,學校工會被評為「湖南省先進基層工會」。此後,年年保持了這一榮譽。
2001年9月,按照資興市委、市政府決定精神,初中部從市立中學整體剝離出去,市立中學由一所完全中學變為一所純普通高中學校,這樣更有利於集中力量發展高中教育。
2001年10月,湖南省中學校報(刊)聯誼會第四屆年會在市立中學召開,來自全省近百所兄弟學校的校報(刊)負責人,齊聚一堂,研討新時期校報(刊)發展大計。
2002年,學校進入規模發展階段,征地24畝,校園面積擴大到127.98畝,此後兩年內,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建起了學生食堂、女生公寓和教學樓,新增校舍面積20224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達50384平方米。學校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2004年秋季,高一招生首次突破千人大關,高中部教學班達41個,學生總人數達2745人。
2002年6月,被評為「湖南省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2002年9月,由市立中學主辦的民辦學校——東江實驗中學掛牌成立,當年招收初一到初三共5個班,學生近300人。由於政策變化, 2003年,東江實驗中學的校牌移交給鯉魚江鎮中。
2002年12月,被評為「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2003年3月,被評為「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此後每年都榮獲了這一榮譽。
2003年11月,省重點中學督導評估組來校進行了評估考核,學校以此為契機,進一步規范了辦學行為,在2004年省重點中學專項督查中受到好評。2004年9月,學校正式晉升為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9月10日,學校舉行了簡朴熱烈的省示範性高中換牌儀式,資興市主要領導到場祝賀。
2002年至2004年,黃淵凌、周鵬、劉佳、李雄先後考取清華、北大,創造了連續四年有學生考取清華、北大的佳跡。
2004年,李浩、華書春以優異成績考取印度尼西亞總統大學,開創了資興應屆高中畢業生直接被國外名牌大學錄取的先河。
2004年8月,《市立中學校報》榮獲德育報社首屆全國校報刊評選一等獎,學校成為全國校報校刊聯誼會理事單位。
2004年8月,與湖北黃岡中學達成協議,在高一年級開辦了6個遠程教育提高班,開創了校際交流合作的新模式。
2004年11月,與香港李惠利中學結成網上姊妹學校。
2005年3月,被評為「郴州市優秀省示範性學校」。
2005年5月,與湖南長郡中學簽訂協議,共同舉辦湖南長郡中學遠程教育示範學校。
5. 資興市上古塘簡介上古塘的歷史
資興市境,先秦時期屬蒼梧郡。秦朝,屬蒼梧郡,郡治所位於郴。西漢,先後隸屬於長沙國、桂陽郡、荊州刺史部。東漢,永和元年(136)建縣,稱漢寧,縣治設鳳凰山前(屬舊市鄉,已被東江湖水庫淹沒)。三國時期,為東吳管轄。晉代,太康元年(280)屬荊州;永熙年間屬江州;永嘉年間屬湘州。南北朝時期,為郴縣。齊建元二年(480)屬湘州;梁武帝天監年間屬衡州;陳天嘉年間屬東衡州。隋朝,開皇九年(589)改為晉興,屬潭州;大業十二年(616)改為郴縣,屬郴州;大業十三年(617)屬潭州。唐代,貞觀元年(627)屬江南西道;咸亨二年(671)改為資興,仍屬江南西道。五代時期,初屬南楚;後漢乾祐初年,改為泰縣,屬南漢。南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改縣名為興寧,治所設管子豪(今興寧鎮)。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屬湖廣行省。明代,初屬湖南布政司上湖南道;洪武十三年(1380)屬湖南巡撫偏沅巡撫管轄。清朝,初屬吳三桂割據政權管轄;康熙十七年(1678)屬湖南巡撫管轄。民國三年(1914),因與廣東省興寧縣同名,復稱資興縣。
6. 資興的建制沿革
資興市境,先秦時期屬蒼梧郡。
秦朝,屬蒼梧郡,郡治所位於郴。
西漢,先後隸屬於長沙國、桂陽郡、荊州刺史部。東漢,永和元年(136)建縣,稱漢寧,縣治設鳳凰山前(屬舊市鄉,已被東江湖水庫淹沒)。
三國時期,為東吳管轄。
晉代,太康元年(280)屬荊州;永熙年間屬江州;永嘉年間屬湘州。
南北朝時期,為郴縣。齊建元二年(480)屬湘州;梁武帝天監年間屬衡州;陳天嘉年間屬東衡州。
隋朝,開皇九年(589)改為晉興,屬潭州;大業十二年(616)改為郴縣,屬郴州;大業十三年(617)屬潭州。
唐代,貞觀元年(627)屬江南西道;咸亨二年(671)改為資興,仍屬江南西道。
五代時期,初屬南楚;後漢乾祐初年,改為泰縣,屬南漢。
南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改縣名為興寧,治所設管子豪(今興寧鎮)。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屬湖廣行省。
明代,初屬湖南布政司上湖南道;洪武十三年(1380)屬湖南巡撫偏沅巡撫管轄。
清朝,初屬吳三桂割據政權管轄;康熙十七年(1678)屬湖南巡撫管轄。
民國三年(1914),因與廣東省興寧縣同名,復稱資興縣。
1949年10月20日,資興解放;1959年,郴、資合並稱郴縣;1959年冬劃出鯉魚江、蓼市及高碼等地成立東江市(為郴縣所轄);1961年資興縣恢復建制;1962年東江市並入資興縣,鯉魚江等地仍為資興,高碼復歸郴縣;1984年12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資興撤縣建市,將郴縣的高碼鄉劃歸資興市管轄。
7. 資興市簡況
資興
2017年,資興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2.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95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223.59億元,增長6.9%;第三產業增加值111.97億元,增長12.5%。三次產業結構為7.4:61.7:30.9。[2]
資興市名優特產主要有楊梅、東江魚、狗腦貢茶等;風景名勝主要有東江湖、壽佛寺、回龍山等。
資興市下轄2鄉9鎮2街道;戶籍總人口37.85萬人,常住人口34.97萬人(2017年)。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創新型縣(市),[3]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宣傳部 財政部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資興市名列其中
8. 資興的介紹
資興市為郴州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因唐代舊縣治位於資興江畔(今東江湖)而得名,是郴商的發源地之一。資興市地處湘江流域耒水的上游,在羅霄山脈西麓、茶永盆地南端,為湘、粵、贛、三省交匯處。東鄰桂東縣、株洲市炎陵縣,南接汝城縣、宜章縣,西連蘇仙區,北抵永興、安仁縣。總面積2746.79平方公里。12013年,資興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8億元,比2012年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72.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6.5億元。2資興市名優特產主要有楊梅、東江魚、狗腦貢茶等;風景名勝主要有東江湖、壽佛寺、回龍山等。至2013年,資興市下轄2個街道、10個鎮、6個鄉、2個民族鄉,共有266個行政村、45個社區;總人口為37.73萬人,常住人口為34.31萬人。22015年,資興市鄉鎮區劃調整後,下轄2鄉9鎮2街道。
9. 湖南資興市
資興市為郴州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因唐代舊縣治位於資興江畔(今東江湖)而得名,是郴商的發源地之一。
資興市地處湘江流域耒水的上游,在羅霄山脈西麓、茶永盆地南端,為湘、粵、贛、三省交匯處。東鄰桂東縣、株洲市炎陵縣,南接汝城縣、宜章縣,西連蘇仙區,北抵永興、安仁縣。總面積2746.79平方公里。
10. 資興興寧烈士塔中有什麼背景歷史
布田革命歷史陳列館,位於資興市興寧鎮新聯村。原布田村位於今資興市白廊鄉境內,曾是井岡山外圍游擊區的前哨陣地,是資興農會的活動中心,是紅四軍攻打郴州之後修整了七天的地方,留下了朱德、陳毅、蕭克等老一輩開國將領的戰斗足跡。朱德率部隊返回井岡山後,這里慘遭國民黨武裝血腥鎮壓,全村1000多間民房被燒,107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殺害。1986年國家重點工程東江大壩關閘蓄水,布田村屬淹沒區,村民搬遷至興寧鎮新聯村。烈士後代和村民懷著對革命同志的深厚感情,在資興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支持下,建起此陳列館,旨在傳承歷史,資政育人。
一起血淋淋的屠村慘案、一段可歌可泣的紅色歷史、一個個振聾發聵的烈士英名,讓布田村成為當之無愧的紅色堡壘、英雄村莊。
日前,記者來到資興市興寧鎮新聯村布田革命歷史陳列館,翻開這篇壯闊的紅色畫卷,重溫悲壯歷史。
走進陳列館,巨幅的《南昌起義周年紀念大會》油畫作品進入眼簾。油畫重現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召開的「八一」紀念會的場景。1928年8月1日,朱德、陳毅在布田村召開南昌起義周年紀念大會,畫面栩栩如生描繪了參會軍民,天空中紅旗飛舞,人們眼裡滿是堅定,朱德、陳毅在畫面左側振臂高呼。
「據老輩說,南昌起義周年紀念大會有3000多名軍民參加,在當時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的情況下是非常難得的,足見中國共產黨在群眾心目中具有相當的號召力和感染力。」烈士後代、新聯村村主任黎南桂是布田革命歷史陳列館籌建發起人,他向記者講述了當時的故事。
1928年7月24日,朱德、陳毅率紅二十八團、二十九團從井岡山經桂東、資興攻打郴州。資興獨立團聞訊後,前往擔負後衛,並攻佔縣城。25日,朱德、陳毅軍作戰失利,資興獨立團團長黃義藻、黨代表袁三漢立即組織資興獨立團和革命群眾一面幫助主力紅軍撤退,一面四處尋找部隊失散人員。
最終紅軍大隊選擇撤至農民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的布田村休整,布田共產黨人、農會會員、赤衛隊員及村民熱情接待,為紅軍擔負警戒、籌措糧款、看護傷病員等任務,紅軍大隊在布田的七天里得到了很好的休整和補給。同年8月1日,朱德在布田村紀念「八一」南昌起義一周年大會上深情地說:「此次資興獨立團及布田村人民為我軍救護傷員、籌備糧草、搞好休整日夜辛勞,我黨我軍將牢記不忘。」8月2日,朱德、陳毅率紅軍離開布田返回井岡山。
由於布田人民積極幫助紅軍休整,國民黨政府和軍隊對布田村民恨之入骨、欲滅之而後快。9月17日(農歷八月初四),國民黨第八軍第二師王兆英團與資興清鄉隊、挨戶團2000多人夜襲布田,當場殺害革命者和無辜群眾上百人,史稱「布田八四慘案」。那一夜,熊熊大火的噼啪聲、人們逃亡的哭喊聲、匪軍追殺的槍聲交織在一起,星月之間布田村淪為廢墟。死裡逃生的人再也不敢回去,數年後村莊仍無一戶炊煙。
「門前、路邊、井口、田間……到處都橫躺著布田人的屍體。這些是我大爺爺1966年才對我們回憶起的情形,他老人家始終心有餘悸。」黎南桂說,也是從那年他便開始收集相關線索。但由於物是人非,親歷者談之色變,整理難度大。2004年,黎南桂和同村好友才將歷史脈絡和諸多細節梳理清晰。2007年陳列物品在新聯村祠堂開始對外展覽,展品180餘件;2010年經村支兩委申請,資興市委、市政府通過了建設紀念館資金的申報,布田革命歷史陳列館正式成立。
如今的布田革命歷史陳列館,是郴州市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宣講基地、郴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興市黨員教育示範基地、資興市委黨校教學基地、資興市紅色檔案陳列館,也是資興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興市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開館十年來,17000餘人在這里接受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