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駱姓的歷史

駱姓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12:09:07

『壹』 關於駱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這個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我們可以通過歷史資料今夜查詢的日子。

『貳』 「駱」姓的來由

駱氏

歷史來源

「駱」源出 ;

一 ; 出自姜姓。以王父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代姜太公之後有公子駱,其支孫以王父(祖父)之字「駱」為氏。

二 ; 商末周初, 飛廉之子惡來,其後有惡來革。據《史記》所載,惡來革之玄孫日大駱,建大駱國,周歷王時滅於西戎。其後亦有駱氏。

三 ; 古鮮卑族所改,《魏書.官氏志》雲: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三字姓他駱拔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定居中原後,改為駱氏。

家族名人

駱賓王(公元640-?年)

初唐婺州義烏人。官長安主簿。擅長詩文,與王勃,楊 炯,盧照鄰齊名,世稱四傑。

駱牙

字旗門,南朝陳臨安人。文帝陳蒨任吳興太守時,拜為將帥,從平杜龕、張彪,勇冠三軍。官至散騎常侍。

地望分布

河南北部 江蘇蘇州

『叄』 駱姓起源

有十一個淵源,自己看著辦吧。

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頗廣,今北京,天津武清,河北辛集,山西太原,山東平邑,江西崇仁,江西九江,湖南澧縣,廣東新會,廣西田林,雲南隴川,四川合江,重慶萬州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彝族、白族、水族、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有此姓。漢代有駱俊,陳留相;唐代有駱賓王,詩人;明代有駱文盛;清代有駱秉章,四川總督。

第一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夏禹裔孫少康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史記·東越列傳》記載:「或稱夏禹裔孫少康之後有駱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齊國姜太公之後裔公子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譜>、<元和姓纂>等記載,上古周武王姬發建立周王朝後,在周成王姬誦繼位之時封姜太公於齊,建都營丘(中國山東淄博),授以征討五侯九伯之特權。姜太公之後有公子駱,為別他族,子孫以其名為氏,稱駱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駱氏正宗。因姜太公功高蓋世,智慧超群,於是駱氏子孫便奉姜太公為駱氏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殷朝紂王時大臣惡來之玄孫大駱,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史記>記載,殷商王朝紂王時期,有大臣嬴惡來,其玄孫名叫嬴大駱,嬴大駱的長子為嬴成,建有大駱國。大駱國在周厲王姬胡執政時期(公元前877~前841年),被西戎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大駱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駱氏,世代相傳。

第四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王孫駱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鄭國有大夫名姬駱,為王孫,其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世代稱駱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大荒駱,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大荒駱,亦稱大駕、大荒輅、大荒落,就是為周王朝歷朝歷代君主駕車的車夫,即御用司機。在史籍《史記·天官書》中記載:「大荒駱,歲陰在巳。又作大荒落。與輅同。」在《史記·秦本紀》中還特別加以說明:「非子為周大駱是也。古駕輅皆同駱字,駱主車駕,故字可互用,猶甸之與椉也。」在大荒駱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簡化稱駱氏,世代相傳。

第六個淵源:源於媯姓古越族,出自秦漢時期古越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史記·東越列傳》記載:「越國東海王媯搖,騶氏,騶一作駱。」子孫後裔有稱駱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在史籍《史記·南越王佗傳》中給予了比較詳細的記載:「佗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駱,越也。索隱曰:姚氏按廣州記雲:交址有駱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為駱侯,諸縣自名為駱將,後蜀王予將兵討駱侯,自稱為安陽王。尉佗攻破安陽王,令二使典主交址九眞二郡,即甌駱也。」甌駱之民,有以先祖名氏為姓氏者,或以郡邑名稱為姓氏者,世代稱駱氏。

第七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他駱拔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代北人復姓佗駝拔氏,亦稱他駱拔氏,後改為駱氏。」南北朝時期,代北地區泛指漢朝、晉朝時期和唐朝以後的代州以北廣大地區,大致在今天河北省蔚縣以西,山西外長城以南,原平、五台山東北一帶地區。其間主要為鮮卑拓拔部的活動和控制地區,其中有佗駝拔氏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遷都洛陽之後,佗駝拔氏族隨之入主中原,在其後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改漢姓為駱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

第八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唐朝時期鮮卑吐谷渾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吐谷渾,是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原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個分支。西晉末期,其首領吐谷渾率部西遷到枹罕(中國甘肅臨夏),後逐漸發展壯大,在最強盛時期曾一度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了初級奴隸制國家,向西曾一度佔有古安息國東部邊沿地區(伊朗),虜掠了一些古安息人。
至吐谷渾之孫葉延即位為吐谷渾部首領之後,他以祖父之名「吐谷渾」為族名、國號。南朝稱之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野虜」,在唐朝後期則稱之為「退渾、吐渾」等。
吐谷渾部落主要以畜牧也生產為主,產良馬,兼營農業。居廬帳,後漸有城居。吐谷渾民族普遍使用漢文,與北魏王朝及南朝諸政權均有密切交往。公元六世紀中葉,其可汗吐谷渾·誇呂自號可汗,建都於伏俟城(中國青海湖西部)。
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楊堅以光化公主嫁予其可汗。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煬帝楊廣令隋軍攻取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朝末期,天下大亂,吐谷渾部又恢復其故地。
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軍再次出擊,吐谷渾部歸附唐朝,唐立吐谷渾·諾曷缽為可汗。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以弘化公主嫁予吐谷渾·諾曷缽可汗,加封其為青海王。
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朝攻破其國,吐谷渾·諾曷缽率殘部奔涼州。到了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軍隊盡據吐谷渾之地,大部份族人歸附於吐蕃王朝。
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剩餘的少部分吐谷渾族人在吐谷渾·諾曷缽可汗帶領下投靠唐王朝,唐高宗遷其部於靈州,特置安樂州,並以吐谷渾·諾曷缽為刺史。後吐蕃王朝進一步占據了靈州之後,吐谷渾部再次向東遷朔方郡、河東郡等地。到了五代時期,吐谷渾部散處於蔚州等地。
後唐末帝李從珂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燕雲地區割屬契丹遼國,吐谷渾族人皆臣役於遼國,後世最終融合於漢族、蒙古族、女真族。而留居在青海故地的吐谷渾族人,近代學者中有人認為其即今少數民族土族的先民。
在唐朝時期,吐谷渾部中已經存在有漢姓駱氏族人,其祖先即為吐谷渾部在強盛時期俘虜的古安息人。在唐代宗李豫執政時期(公元762~779年),這部分吐谷渾部族人中有人投靠了著名的大宦官駱奉先(中國陝西富平人),隨駱奉先之姓,成為冒姓的駱氏族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駱奉先的養子、唐軍將領駱元光,唐德宗曾賜其姓名為李元諒,其後裔子孫世代相傳駱氏、李氏至今。

第九個淵源: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金國時期,女真族中有散答氏族、獨鼎氏族這兩個部落,後皆改漢姓為駱氏。

第十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洪駱氏,亦稱洪羅姓、候勒姓、霍羅姓、洪克羅姓,滿語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駱姓、何姓、石姓等。
(2)滿族薩克達氏,原稱巴雅拉氏,後以地為氏,改為薩克達氏,滿語為Sakda Hala,漢義「蒼老」,世居薩克達(中國遼寧撫順峽河流域)、寧古塔(中國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中國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中國吉林梨樹)、赫圖阿拉(中國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中國遼寧撫順渾河畔)、黑龍江流域等地,所冠漢姓為多為駱姓、蒼姓、倉姓、麻姓、李姓、祖姓、高姓、海姓、薩姓、里姓、陳姓、羅姓、老姓、英姓、印姓、巴姓、色姓、臧姓、禮姓、佟姓、陀姓、翁姓等。

第十一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中國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駱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

『肆』 駱這個姓氏的來源

[駱氏屬地] 內黃郡,今河南內黃縣西北。

[駱氏來歷] 駱姓源出姜姓。齊太公姜尚有個庶子名叫駱,其後代子孫以其名為姓,稱為駱氏。另外,北魏地駱拔氏改姓為駱,其後世子孫亦稱為駱氏。

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尋根溯源 駱姓來源有五:

1、出自姜姓。據《姓譜》和《元和姓纂》所載,姜太公之後有公子駱,子孫以名為氏。

2、出自嬴姓。據《史記》所載,惡來革之玄孫曰大駱,子孫以名為氏。

3、春秋時鄭大夫王孫駱之後。

4、據《史記·東越列傳》所載,越東海王搖,姓騶,騶一作駱。或稱夏禹裔孫少康之後有駱姓。

5、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代北人他駱拔氏,後改為駱姓;唐時吐谷渾人有駱姓;唐時駱元光祖先為安息人,過繼為駱奉先養子,改駱姓;金時女真人散答氏、獨鼎氏,後改漢姓駱;清滿洲八旗姓薩克達氏後改為駱姓;今滿、布依、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駱氏名望] 駱姓名人主要有以下一些:東漢時有陳留國相駱俊,他曾拒絕供糧給袁術而遭暗殺,其子駱統為孫權大將,被封為新陰亭侯。

南朝時有名將駱文牙。

唐朝時有「初唐四傑」之一的文采出眾的駱賓王,據說他七歲時便能賦詩,成年後文采更是名動天下。

此外還有華州節度使駱無光,大將駱奉先,明代的翰林院編修駱文盛等也是歷史上的駱姓名人。

『伍』 駱性概況 歷史來源

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駱姓源出會稽,世紹內黃。依歷史推衍,可能為夏禹王之後裔;而夏禹王又是黃帝的三子駱明的孫子,《山海經·海內經》記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鯀又是禹之父,可見駱明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的兒子。南宋羅漢專事記錄上古傳說的《路史》稱:「鯀父之國,京兆宜壽縣有駱峪,故周至也。」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頗廣,今湖北鄂州市、陽新縣、大冶市、蘄春縣,河南新野縣,北京,天津武清,河北辛集,山西太原,山東梁山,魚台,平邑,江西德安、江西崇仁、江西九江,廣東新會,廣西田林,雲南隴川,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彝族、白族、水族、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有此姓。漢代有駱俊,陳留相;唐代有駱賓王,詩人;明代有駱文盛;清代有駱秉章,四川總督。

『陸』 駱姓歷史

駱姓系承姜駱 望出內黃會稽
依照《史記》的說法,老早便繁榮滋長於江、浙一帶的駱氏,都是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的後裔,而當時的越國,是傳自4000多年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由此推溯,則南方的駱姓人家應該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夏禹的後代子孫。

不過,另外也有人認為駱姓最早是出現在山東,然後才逐漸播遷到江南各地的。唐代的作品《姓纂》便持此看法。該書對於駱姓的來源是這樣考據的:「姜姓,齊太公之後有公子駱,以王父字為氏,望出內黃,會稽。」

春秋時代的齊國,曾經稱霸諸侯之間,是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裔姜子牙所建,駱姓系出齊國,則他們家族的歷史更加悠久了。

駱氏的開始揚名於歷史,是在東漢的末年,也就是群雄並起天下大亂之際。熟悉《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當時緊接著董卓的專權之後,是袁紹、袁術兄弟領袖群雄的局面。有一次,袁術的軍隊飢困,曾經跑去向陳留相駱俊求糧,卻被駱俊所嚴拒,袁術老羞成怒,就派人把駱俊給暗殺了。這件事,使得袁術貽羞千古,卻使駱氏之名開始為人所知。

這位最先在歷史上成名的駱俊,是當時的浙江烏程人,以具有文武才幹而見稱,後來當到陳留相的高官,更以在群賊並起的局勢中厲威保疆而聲名大噪,不幸最後竟死於袁術的陰謀,使人惋惜不已。

繼唐初大文豪駱賓王的橫溢才華,此後駱氏的表現也可圈可點。譬如,明代的武康人駱文盛,在嘉靖年間兩典文衡,都被贊為得士。後來,他不屑與當路權相為伍,就結茅山中,足跡不及城市,而被大家所衷心敬仰;明末清初的浙江鄞縣人駱國挺,是一位國亡後起義未成的愛國書生,後來杜門不出,憔悴三十餘年以卒,令人感佩;滿清初年的浙江臨安人駱鍾麟,則是一位出名的好官,為政先行教化,臨事裁決如流,並且創辦書院,親率紳民北面聽講,為後世奠立了良吏的典範;道光年間的湖南巡撫駱秉章,更加名聲響亮,他在太平軍興後輔佐曾國藩,練兵籌餉,御敵安民,並且討平石達開的事跡,長久以來已為人所熟知。

『柒』 關於駱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網路:http://ke..com/view/635165.htm?fr=ala0_1_1

『捌』 駱姓的最原始起源

1、出自姜姓。據《姓譜》和《元和姓纂》所載,姜太公之後有公子駱,子孫以名為氏。 2、出自嬴姓。據《史記》所載,惡來革之玄孫曰大駱,子孫以名為氏。 3、春秋時鄭大夫王孫駱之後。 4、據《史記·東越列傳》所載,越東海王搖,姓騶,騶一作駱。或稱夏禹裔孫少康之後有駱姓。 5、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代北人他駱拔氏,後改為駱姓;唐時吐谷渾人有駱姓;唐時駱元光祖先為安息人,過繼為駱奉先養子,改駱姓;金時女真人散答氏、獨鼎氏,後改漢姓駱;清滿洲八旗姓薩克達氏後改為駱姓;今滿、布依、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說字望,又稱呂尚、呂望,號太公望。商末周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匡扶文王興周,輔佐武王滅紂,是周朝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於齊,建都營丘(今山東淄博東),授以征討五侯九伯之特權。姜太公之後有公子駱,為別他族,子孫以其名為氏,稱駱姓。因姜太公功高蓋世,智慧超群,於是駱姓子孫便奉姜太公為駱姓得姓始祖。
駱姓出自齊國,亦即駱姓發源於今山東境內,齊都營丘就是駱姓最早的繁衍之地。此後,伴隨著時代的變遷,駱姓逐漸遷往江南。江南的駱姓,有言出自齊太公之後,有言出自越王勾踐之後,而當時的越國,是傳自四千年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由此推溯,此支駱姓應是夏禹的後代子孫。先秦時期,駱姓不見於史。秦漢之際,見諸史冊之駱姓有秦重泉人駱甲,東漢馮翊(今陝西大荔)人駱異孫,河南尹駱業,東漢末會稽烏傷(今浙江紹興一帶)人駱俊、駱統父子。這說明在魏晉以前,今北國之陝西,南國之浙江已有駱姓人定居。魏晉南北朝時期,永嘉之亂,五胡亂華,政權更迭,勢力擴張,無一不伴隨血腥的殺戮和兵火過後的凄慘景象,人民流離失所,飄泊天涯,以求一方凈土,得以安身養命。時江東偏僻,人口稀少,又有長江天塹阻隔刀兵,於是駱姓伴隨其他士族,大批南下,與原居會稽之駱姓相融合,經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了駱姓會稽郡望。此後至隋唐,駱姓在今河南之洛陽、內黃等地繁衍迅猛,族大人眾,成為婦孺皆知的著姓之一。並逐漸北移,在今河北、山西等地播遷繁衍。宋元兩代,稱盛於江浙一帶的駱姓,播遷到今福建、廣東,待成為閩粵兩地的較大家族後,又逐漸播遷雲貴等地。明初,山西駱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浙江、河南、河北、山東、北京等地。明中葉以後,閩、粵等沿海省份之駱姓有渡海定居台灣者。滿清入關後,有八旗姓改為駱姓者,加之河北等省駱姓人入居京城,使北京之駱姓漸多。如今,駱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東、貴州、北京等省市多此姓,上述三省市之駱姓約佔全國漢族駱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玖』 請問姓「駱」的祖先是誰歷史上有記載么或者姓「駱」的人的祖籍哪裡

[駱氏屬地]
內黃郡,今河南內黃縣西北。

[駱氏來歷]
駱姓源出姜姓。齊太公姜尚有個庶子名叫駱,其後代子孫以其名為姓,稱為駱氏。另外,北魏地駱拔氏改姓為駱,其後世子孫亦稱為駱氏。

[駱氏名望]
駱姓名人主要有以下一些:東漢時有陳留國相駱俊,他曾拒絕供糧給袁術而遭暗殺,其子駱統為孫權大將,被封為新陰亭侯。南朝時有名將駱文牙。唐朝時有「初唐四傑」之一的文采出眾的駱賓王,據說他七歲時便能賦詩,成年後文采更是名動天下。此外還有華州節度使駱無光,大將駱奉先,明代的翰林院編修駱文盛等也是歷史上的駱姓名人。

『拾』 姓『駱』的由來

依照《史記》的說法,老早便繁榮滋長於江、浙一帶的駱氏,都是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的後裔,而當時的越國,是傳自4000多年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由此推溯,則南方的駱姓人家應該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夏禹的後代子孫。

不過,另外也有人認為駱姓最早是出現在山東,然後才逐漸播遷到江南各地的。唐代的作品《姓纂》便持此看法。該書對於駱姓的來源是這樣考據的:「姜姓,齊太公之後有公子駱,以王父字為氏,望出內黃,會稽。」

春秋時代的齊國,曾經稱霸諸侯之間,是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裔姜子牙所建,駱姓系出齊國,則他們家族的歷史更加悠久了。

駱氏的開始揚名於歷史,是在東漢的末年,也就是群雄並起天下大亂之際。熟悉《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當時緊接著董卓的專權之後,是袁紹、袁術兄弟領袖群雄的局面。有一次,袁術的軍隊飢困,曾經跑去向陳留相駱俊求糧,卻被駱俊所嚴拒,袁術老羞成怒,就派人把駱俊給暗殺了。這件事,使得袁術貽羞千古,卻使駱氏之名開始為人所知。

繼唐初大文豪駱賓王的橫溢才華,此後駱氏的表現也可圈可點。譬如,明代的武康人駱文盛,在嘉靖年間兩典文衡,都被贊為得士。後來,他不屑與當路權相為伍,就結茅山中,足跡不及城市,而被大家所衷心敬仰;明末清初的浙江鄞縣人駱國挺,是一位國亡後起義未成的愛國書生,後來杜門不出,憔悴三十餘年以卒,令人感佩;清初年的浙江臨安人駱鍾麟,則是一位出名的好官,為政先行教化,臨事裁決如流,並且創辦書院,親率紳民北面聽講,為後世奠立了良吏的典範。

熱點內容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
面試體育教師 發布:2025-07-04 03:55:12 瀏覽:120
教師師德先進材料 發布:2025-07-04 03:05:55 瀏覽: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