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發展歷史
我國酒的歷史,可以上到上古時期。
據考古學家證明,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說明在原始社會,我國釀酒已很盛行。
以後經過夏、商兩代,飲酒的器具也越來越多。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銅酒器占相當大的比重,說明當時飲酒的風氣確實很盛。早初酒應當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後,經商周、歷秦漢,以至於唐宋、皆是以果實糧食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才出酒的,無論是吳姬壓酒勸客嘗,還是武松大碗豪飲景陽崗。
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隨著人類的進一步發展,釀酒工藝也得到了進一步改進,由原來的蒸煮、曲酵、壓榨、改而為蒸煮、曲酵、餾、最大的突破就是對酒精的提純。
數千年來,中國的釀酒事業,在歷史的變遷中,分支分流以至於釀造出了許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應當地風土人情的各類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禮酒俗,無不構造出一個博大的淵深的名酒古國。
歷史文化
古代文人飲酒時追求的清雅意境,我們今天已無法再親眼見識了。幸運的是,從《紅樓夢》、《鏡花緣》等小說和記載酒令的書籍中,我們尚可略見端倪。
中國的酒文化,彰顯著獨特的品位、風格和神采,彰顯著特有的境界和風光。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早已成為文化中的瑰寶。酒文化的真精神,與中國文化的真精神一脈相承。只有在中國文化宏大的背景下,去領略、鑒賞和品味酒文化的真精神,才能使酒文化弘揚、光大。
『貳』 我們現在常喝的白酒,它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
白酒起源於漢朝,是因為先存在上海博物館與白酒有關的漢朝青銅蒸餾器從而得出白酒起源於漢朝。白酒起源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白酒起源於元朝,根據明朝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除說明中國燒酒創始於元代之外,還可以發現當時的釀酒工藝與現在有很多相似性。 白酒起源諸多的說法,就算是按照南宋開始計算,距今也有大約1000多年的歷史了。
20世紀80年代開始了人工培養老窖泥,打破了一定要老窖才能產好酒的說法。特別是80年代以來,因釀酒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等也逐漸發生變化, 國家名酒從50年代的8個發展到至今的17個;中高檔白酒的產量也上升到60%左右。白酒科技的發展為我國酒業的振興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叄』 酒的發展歷史
列印本文 關閉窗口
中國酒的歷史極為悠久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不詳 點擊數14 更新時間:2005-10-27
--------------------------------------------------------------------------------
在我們的祖先尚為猿的時候,就已經和酒發生了關系。因為,地球上最早的酒,應是落地野果自然發酵而成的。所以,酒的出現,不是人類的發明,而是天工的造化。
人工釀酒的先決條件,是陶器的製造。否則,便無從釀起。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由此可以推知,約在六千年前,人工釀酒就開始了。在堯時,酒已流行於社會。「千鍾」二字,則標志著這是初級的果酒,與水差近。《史記》記載,儀狄造「旨酒」以獻大禹,這是以糧釀酒的發端。自夏之後,經商周,歷秦漢,以至於唐宋,皆是以果糧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酒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又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恐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的核心之點,是說釀酒的程序,由原來的蒸煮、曲酵、壓榨,改而為蒸煮、曲酵、蒸餾。所謂突破,其本質就是酒精提純。這一生產模式,已和現代基本相同了。清代乾隆年間,直隸宣化對釀酒戶徵收燒鍋稅,標志著白酒業的興旺發達。
自古及今,酒一直在陪伴著歷史興亡的腳步前進。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寫道:「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興也有酒,亡也有酒,確可謂經盛衰而無廢,歷百代而作珍。「酒之為禍久矣」,其實不然,人的品格優劣,是由生理基因決定的,與酒無干。善者為善,惡者為惡,有酒無酒,喝與不喝,都改變不了什麼。智愚在人,我們無須對酒頌之過高,責之過重。我們對酒的態度,該是不禁不縱,有節有儀,趨其利處,避其弊端。
『肆』 白酒的發展歷史
元代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征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現代吳德鐸先生則認為撰寫<<飲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當時是用蒙文的譯音寫成「阿剌吉」,而並未使用舊有的漢文名(燒酒)。故不應看成是外來語。忽思慧並沒有將「阿刺吉」看作是從外國傳入的。
至於燒酒從元代傳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縱野先生認為「 在元時一度傳入中國可能是事實,從西亞和東南亞傳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為人們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縱野:我國白酒起源的探討(<<黑龍江釀酒>>,1978年))明代時稱白酒為火酒。 白酒是清朝發揚光大,逐漸替代「杜康」的朝代,絕大多數的蒸餾酒名牌都創始於清朝。
『伍』 白酒有多少年歷史了
五千年以上。
早在5000年前,這里的新石器文明就有了釀酒的歷史。樟樹市內築衛城遺址(新石器時代)出土的大量陶皿、酒器,以及吳城遺址(殷商時代)精美的青銅器。主要有四特酒、貴酒、張家界酒、茅台酒、西鳳酒、五糧液、雙溝大麴、洋河大麴、古井貢酒、劍南春、瀘州老窖、汾酒、伊力特、董酒、山雁王、霸王醉、金門高粱酒等。
相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史籍中有多處提到儀狄「作酒而美」、「作酒醪」的記載,似乎儀狄乃制酒之始祖。一種說法叫「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
(5)白酒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白酒具有以酯類為主體的復合香味,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澱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的各類酒。而嚴格意義上講,由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勾兌而成的配製酒則不能算作是白酒。
白酒主集中在長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的貴州仁懷、四川宜賓、四川瀘州三角地帶有著全球規模最大、質量最優的蒸餾酒產區,分別為中國三大名酒的茅五瀘,其白酒產業集群扛起中國白酒產業的半壁河山。
『陸』 白酒的歷史淵源
中國釀酒的歷史淵源久遠,最初起始於商、周時期,距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了。朱翼中的《酒經》稱,夏朝初年,名為儀狄的一個官員用桑葉包飯釀成酒以此獻給大禹,大禹飯後感到味道甘美,感慨道:「後代必有為了飲酒而亡國的。」於是下令禁止造酒,但此造酒之法仍在宮中暗暗流傳。另據《說文解字》記載:「古青少康初作萁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自古以來,文人學士多愛飲酒,因;而給酒起了許多雅名,如「金漿」、「琬液」、「瓊蘇」等,有些直接進入詩中。酒成為文人生活藝術中的重要內容。「李白斗酒詩百篇」,酒在這里已成為文人文化的一部分了。 在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酒也不是作為一種單純的飲料來看待的,而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和個人性格的「壯膽劑」,它起到調節人際關系、培養和促激人們性格的作用。 中國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席」,酒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無所不在;從古到今,中國人一向敦於友誼,友人相逢,無論是久別重逢,還是應邀而逢,都要把酒敘情,喝個痛快。中國人把婚禮的筵席稱「喜酒」,生了孩子辦滿月稱「滿月酒」,重陽節要喝「重陽酒」,端午節要喝「菖蒲酒」,祝捷要喝「慶功酒」,情人喝「交杯酒」,交朋友喝「拜把子」酒,此外,敬神、祭祖、開業等等都要喝酒,酒已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橋梁和紐帶,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酒種類繁多,白酒、葡萄酒、啤酒、黃酒、葯酒等等應有盡有。其中,中國的名優白酒在國際市場上久負盛名,受到了中外賓朋的好評。1979年在全國第三屆評酒會上,評出了18種中國名酒。這些酒是:貴州茅台酒,四川五糧液,四川劍南春,貴州董酒,山西汾酒,安徽古井貢,四川瀘州老窖酒,江蘇洋河大麴酒,煙台葡萄酒,北京中國紅葡萄酒,河北沙城白葡萄酒,河南民權白葡萄酒,煙台味美思,煙台金獎白蘭地,山西竹葉青,紹興加飯酒,福建沉缸酒,青島啤酒。 中國不僅酒的種類繁多,而且還有著源遠流長的飲酒文化。中國人飲酒最講究的是意境。最佳的狀態是似醉非醉,使人處於最快樂、最興奮的境界中。這時不僅人們話多,而且興致大發,會妙語連珠,詩如泉涌,「李白斗酒詩百篇」即是最好的例證。 中國人在飲酒方面還編織了許多酒令和飲酒歌。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喝多不喝少,一點不喝也不好」、「一杯酒,開心扉」、「五杯酒,豪情勝似長江水」、「十杯酒,紅心與朝日同輝」……因此,從古至今以酒為引子的典故也十分豐富,如「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武松醉打蔣門神」等,至於以酒為題的文字創作則不勝枚舉,這些均為中國酒文化增添了饒有趣味的內容。 中國的酒文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喜歡慢慢的品嘗,不喜歡一飲而盡,更不喜歡喝得酩酊大醉。所以不僅在飲酒的器皿上有許多講究,在飲酒的方式上也多種多樣。如酒盅要小,滿杯為多少份量都有固定標准。 在民間,還有溫酒、燙酒的習慣,認為飲涼酒有害於健康,常常把瓶中的酒倒入酒壺中,放在熱水中溫一下,熱了再飲。 這些有關酒的文化,是中國人民的一種生活習俗。但隨著外國酒文化的侵入,中國的酒文化也逐漸在發生著變化。
『柒』 白酒的發展史
我國是制曲釀酒的發源地,有著世界上獨創的釀酒技術。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坂口謹一郎曾說中國創造酒麴,利用黴菌釀酒,並推廣到東亞,其重要性可與中國的四大發明媲美。白酒是用酒麴釀制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成為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白酒起源於何時?何人始創?迄今說法尚不一致。從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說:「清醴之美,始於耒穭」。《尚書說命》記載:「若作酒醴,爾為曲糵」。最早的文獻記錄是「鞠糵」,發霉的糧食稱鞠,發芽的糧食稱糵,從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實也。由此得知,最早的鞠和糵,都是粟類發霉發芽而成的。《說文解字》說:「糵,芽米也」。「米,粟實也」。以後用麥芽替代了粟芽,糵與曲的生產方式分家以後,用糵生產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漢朝,糵酒還很盛行。北魏時用榖芽釀酒,所以在《齊民要術》內無糵曲的敘述。1636年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內說:「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逐至失傳」。據周朝文獻記載,曲糵可作酒母解釋,也可解釋為「酒」。例如杜甫《歸來》詩里有「恁誰給曲糵,細酌老江乾」;陳騊聲有「深深曲糵日方長」的詩句,這里「曲糵」也是指「酒」。
曲在《辭源》的解釋為酒母,釀酒或制醬的發酵物,亦作「曲」。曲或鞠的簡化字為曲。酒麴的發展,經過不斷地技術改良,由散曲發展到餅曲,終於形成了大麴和小曲。大麴中主要微生物是麴黴,適宜於北方天氣寒冷的各省。製造大麴的原料為大麥、豌豆或小麥,例如前者為汾酒、西鳳酒大麴,後者為茅台、瀘州酒麴等。因制曲原料為麥類,常稱為麥曲,其形狀似磚,又稱磚曲,其曲塊大和用曲量多,通稱大麴,用於釀造我國的傳統工藝名優白酒。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亞熱帶的溫暖氣候,有利於生產小曲及其小曲酒。製造小曲的原料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葯,如邛崍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葯,如廈門白曲、稗木鎮糠曲等。1982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卡爾麥提(Calmette)在中國小曲中發現一種糖化力強的根霉,利用此種黴菌生產酒精,定名為阿明諾法或澱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產。1956年,方心芳先生開始將小曲分離出的根霉分類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確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白酒所應用的酒麴,大概可分為小曲、大麴和麩曲三類。小曲到南北朝時,已相當普遍生產,到了宋代時又有重要的改進,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最好的釀酒菌種之一。這種根霉小曲傳播很廣,如朝鮮、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尼泊爾、不丹、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在繩紋末期從中國傳入了稻作技術和造酒技術)都有根霉小曲釀酒,產品受到國外人民的青睞。
麩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麴黴製造酒麴,又稱快曲,因制曲時間短而得名。制曲後,麩曲直接作為糖化劑,一般用量較大,仍有誤稱為大麴。釀酒必先制曲,好曲釀出好酒,這是培養有益菌類,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離的微生物,分泌出許多復雜的酶,利用它的化學性能來完成的。
白酒釀造始於何人?其說法不一。從戰國時期《世本·作》:「儀狄做酒醪變五味」,這是造酒最早的文字記載,傳至周朝,更有漢朝許慎《說文解字》「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口嘗之而美,逐疏儀狄。杜康作秫酒」。至今杜康造酒之說廣為傳頌,及至日本人將釀酒工統稱「杜氏」。更有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有人認為杜康是釀酒的祖師爺,這是一種悖論。宋高承在其《事物紀原》一書中說:「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釀酒也」,說明杜康究竟是哪個時代人,尚未搞清楚,何況當年杜康釀造的酒絕非今日的蒸餾酒。
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微生物學原理推測,認為酒的起源,最早出來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最後發現為糧食(穀物)釀造的蒸餾酒,這是討論的課題。水果中含有糖類的果汁,如暴露於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果汁就會發酵成酒。動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樣經酵母發酵為奶酒。穀物釀酒要復雜很多,糧食中為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澱粉,澱粉需要經澱粉酶分解為糖,然後由酵母的酒化酶將糖變成酒。我國糧食酒中最早出現是黃酒,稱為釀造酒,又稱發酵酒,是不經過蒸餾的,隨後才會出現為現在的蒸餾酒,即中國白酒,這與蒸餾器有關。 白酒在唐朝又稱為燒酒,歷代詩句中常出現燒酒。白香山有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亦有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當時的四川已生產燒酒。古詩中又常出現白酒,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白居易的「黃雞與白酒」,說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燒酒,亦名燒春。研究白酒的起源,必先以蒸餾器為佐證。方心芳先生認為宋朝已有蒸餾器(《自然科學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時曾說我國唐代即有蒸餾酒(《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調查報告》第7號)。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銅質蒸餾器,其製作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的金世宗時期(南宋孝宗時),認為可信無疑。據西方在10或11世紀發現蒸餾法以後,就可能由發酵的飲料中得到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紀以來,由穀物原料直接制備乙醇,其酒精和水的類似飲料產品,就被廣泛應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白酒行業迅速發展。從白酒質量看,1952年全國第一屆評酒會評選出全國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種,稱為中國四大名酒。隨後連續舉行至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共評出國家級名酒17種,優質酒55種;1979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開始,將評比的酒樣分為醬香、清香、濃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種,稱為全國白酒五大香型,嗣後其他香發展為芝麻香、兼香、鳳型、豉香和特型5種,共計稱為全國白酒十大香型。從白酒產量看,1949年全國白酒產量僅為10.8萬噸,至1996年發展到頂峰為801.3萬噸,是建國初期的80倍,近幾年來基本穩定在350萬噸左右,全國注冊企業達3.7萬家,從業人員約幾十萬。從白酒稅利看,每年為國家創稅利約120億以上,僅次於煙草行業,其經濟效益歷來是酒類產品的前茅。從白酒科技看,中央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進行總結試點工作,如煙台釀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貴州茅台釀酒、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藝白酒等總結試點,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總結試點就是科研,科研就是發展發生力。從白酒工藝看,它的生產可分小曲法、大麴法、麩曲法和液態法(新工藝白酒),以傳統固態發酵生產名優白酒,新工藝法為普遍白酒,已佔全國白酒總產量70%。從白酒發展看,全國釀酒行業的重點,在鼓勵低度的黃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產總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節糧和滿足消費為目標,以認真貫徹「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益」為方向。
白酒是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工作,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如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批廠家成為我國釀酒的大型骨幹企業,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民族特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酒文化,使白酒行業發揚光大。
『捌』 白酒的淵源歷史
白酒的起源
我國的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餾酒之一。它的獨特工藝是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生產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其技藝精湛,產品的色、香、味備受各界人士的青睞,尤其是名酒,如堯王八糧液酒、堯王醇酒,色澤澄清透明,香氣馥郁芬芳、優雅細膩,味甘潤柔和、醇厚綿甜,餘味凈爽,風格獨特,深受人民喜愛,有著廣闊的國內和國際市場,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酒麴是我國釀酒技術的重大發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種復合酶制劑。公元前12世紀,商王武丁和他的大臣有「若作酒醴,爾維曲櫱(酒麴)」的對話。對話中的「曲櫱」就是指酒麴和發芽的穀物。說明距32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掌握了利用酒麴釀酒的技術了。由於制曲技術的進步,《漢書·食貨志》記載:「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升。」至北魏時,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中記載:「用神曲一斛,殺米三石;笨曲一斛,殺米六升」(古代:1斛=10石 1石=10斗=120斤)這說明用曲量在不斷的下降。古代的制曲技術,由散曲發展到茂密生衣曲,最後發展到今天的曲餅和曲丸。歐洲人到19世紀末,才了解到我國的酒麴作用,稱之為澱粉發酵法。
『玖』 中國的白酒歷史到底有多久
①夏商時期
傳說在夏商時期,儀狄作酒醪,杜康做秫酒。這兩人都是釀酒的集大成者,對後世釀酒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②秦漢時期
考古學家資料顯示在東漢時期就有人用青銅蒸餾了。但當時並沒有用來釀酒,而是用來熬葯。
③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是酒發展的鼎盛時期,除了各種史書記載了釀酒方法、釀酒事件等等。在《後唐書》書中更提到了劍南春成為了宮廷御酒。
④元明時期
這個時期的釀酒工藝在各個地區也形成極具地域特色的釀酒方法。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寫到: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健康飲酒,快樂生活
小禾同學和你一起喝酒,一起追憶,一起成長
『拾』 白酒的釀造歷史及其發展過程
白酒起源與發展
--------------------------------------------------------------------------------
2005年7月25日11:56 今夜中國上海站
我國是制曲釀酒的發源地,有著世界上獨創的釀酒技術。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坂口謹一郎曾說中國創造酒麴,利用黴菌釀酒,並推廣到東亞,其重要性可與中國的四大發明媲美。白酒是用酒麴釀制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成為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白酒起源於何時?何人始創?迄今說法尚不一致。從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說:「清醴之美,始於耒穭」。《尚書說命》記載:「若作酒醴,爾為曲糵」。最早的文獻記錄是「鞠糵」,發霉的糧食稱鞠,發芽的糧食稱糵,從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實也。由此得知,最早的鞠和糵,都是粟類發霉發芽而成的。《說文解字》說:「糵,芽米也」。「米,粟實也」。以後用麥芽替代了粟芽,糵與曲的生產方式分家以後,用糵生產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漢朝,糵酒還很盛行。北魏時用榖芽釀酒,所以在《齊民要術》內無糵曲的敘述。1636年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內說:「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逐至失傳」。據周朝文獻記載,曲糵可作酒母解釋,也可解釋為「酒」。例如杜甫《歸來》詩里有「恁誰給曲糵,細酌老江乾」;陳騊聲有「深深曲糵日方長」的詩句,這里「曲糵」也是指「酒」。
曲在《辭源》的解釋為酒母,釀酒或制醬的發酵物,亦作「曲」。曲或鞠的簡化字為曲。酒麴的發展,經過不斷地技術改良,由散曲發展到餅曲,終於形成了大麴和小曲。大麴中主要微生物是麴黴,適宜於北方天氣寒冷的各省。製造大麴的原料為大麥、豌豆或小麥,例如前者為汾酒、西鳳酒大麴,後者為茅台、瀘州酒麴等。因制曲原料為麥類,常稱為麥曲,其形狀似磚,又稱磚曲,其曲塊大和用曲量多,通稱大麴,用於釀造我國的傳統工藝名優白酒。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亞熱帶的溫暖氣候,有利於生產小曲及其小曲酒。製造小曲的原料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葯,如邛崍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葯,如廈門白曲、稗木鎮糠曲等。1982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卡爾麥提(Calmette)在中國小曲中發現一種糖化力強的根霉,利用此種黴菌生產酒精,定名為阿明諾法或澱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產。1956年,方心芳先生開始將小曲分離出的根霉分類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確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白酒所應用的酒麴,大概可分為小曲、大麴和麩曲三類。小曲到南北朝時,已相當普遍生產,到了宋代時又有重要的改進,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最好的釀酒菌種之一。這種根霉小曲傳播很廣,如朝鮮、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尼泊爾、不丹、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在繩紋末期從中國傳入了稻作技術和造酒技術)都有根霉小曲釀酒,產品受到國外人民的青睞。
麩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麴黴製造酒麴,又稱快曲,因制曲時間短而得名。制曲後,麩曲直接作為糖化劑,一般用量較大,仍有誤稱為大麴。釀酒必先制曲,好曲釀出好酒,這是培養有益菌類,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離的微生物,分泌出許多復雜的酶,利用它的化學性能來完成的。
白酒釀造始於何人?其說法不一。從戰國時期《世本·作》:「儀狄做酒醪變五味」,這是造酒最早的文字記載,傳至周朝,更有漢朝許慎《說文解字》「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口嘗之而美,逐疏儀狄。杜康作秫酒」。至今杜康造酒之說廣為傳頌,及至日本人將釀酒工統稱「杜氏」。更有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有人認為杜康是釀酒的祖師爺,這是一種悖論。宋高承在其《事物紀原》一書中說:「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釀酒也」,說明杜康究竟是哪個時代人,尚未搞清楚,何況當年杜康釀造的酒絕非今日的蒸餾酒。
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微生物學原理推測,認為酒的起源,最早出來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最後發現為糧食(穀物)釀造的蒸餾酒,這是討論的課題。水果中含有糖類的果汁,如暴露於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果汁就會發酵成酒。動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樣經酵母發酵為奶酒。穀物釀酒要復雜很多,糧食中為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澱粉,澱粉需要經澱粉酶分解為糖,然後由酵母的酒化酶將糖變成酒。我國糧食酒中最早出現是黃酒,稱為釀造酒,又稱發酵酒,是不經過蒸餾的,隨後才會出現為現在的蒸餾酒,即中國白酒,這與蒸餾器有關。
白酒在唐朝又稱為燒酒,歷代詩句中常出現燒酒。白香山有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亦有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當時的四川已生產燒酒。古詩中又常出現白酒,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白居易的「黃雞與白酒」,說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燒酒,亦名燒春。研究白酒的起源,必先以蒸餾器為佐證。方心芳先生認為宋朝已有蒸餾器(《自然科學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時曾說我國唐代即有蒸餾酒(《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調查報告》第7號)。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銅質蒸餾器,其製作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的金世宗時期(南宋孝宗時),認為可信無疑。據西方在10或11世紀發現蒸餾法以後,就可能由發酵的飲料中得到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紀以來,由穀物原料直接制備乙醇,其酒精和水的類似飲料產品,就被廣泛應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白酒行業迅速發展。從白酒質量看,1952年全國第一屆評酒會評選出全國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種,稱為中國四大名酒。隨後連續舉行至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共評出國家級名酒17種,優質酒55種;1979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開始,將評比的酒樣分為醬香、清香、濃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種,稱為全國白酒五大香型,嗣後其他香發展為芝麻香、兼香、鳳型、豉香和特型5種,共計稱為全國白酒十大香型。從白酒產量看,1949年全國白酒產量僅為10.8萬噸,至1996年發展到頂峰為801.3萬噸,是建國初期的80倍,近幾年來基本穩定在350萬噸左右,全國注冊企業達3.7萬家,從業人員約幾十萬。從白酒稅利看,每年為國家創稅利約120億以上,僅次於煙草行業,其經濟效益歷來是酒類產品的前茅。從白酒科技看,中央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進行總結試點工作,如煙台釀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貴州茅台釀酒、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藝白酒等總結試點,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總結試點就是科研,科研就是發展發生力。從白酒工藝看,它的生產可分小曲法、大麴法、麩曲法和液態法(新工藝白酒),以傳統固態發酵生產名優白酒,新工藝法為普遍白酒,已佔全國白酒總產量70%。從白酒發展看,全國釀酒行業的重點,在鼓勵低度的黃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產總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節糧和滿足消費為目標,以認真貫徹「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益」為方向。
白酒是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工作,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如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批廠家成為我國釀酒的大型骨幹企業,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民族特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酒文化,使白酒行業發揚光大。
中國酒網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tonight.cn/html/info/17/85/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