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國歷史
1. 日本侵略中國歷史事實
1894年(農歷甲午年),日本以突然襲擊清朝陸海軍的方式挑起了第一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史稱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必然產物。
1894年2月,朝鮮爆發了農民起義,直逼漢城,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應朝鮮政府的要求,清政府派兵開赴朝鮮,駐守牙山,並按照《天津條約》的規定通知日本。早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就確定了以朝鮮為跳板,進而吞並整個中國和亞洲的「大陸政策」,此時便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派兵入朝。朝鮮政府見日本大軍入境,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希望早日平定起義,以使中日兩國撤兵。6月10日,起義軍與政府達成了《全州和約》,漢城趨於平靜。至此,清政府建議中日兩國共同撤兵,但遭到了日本的拒絕。日本蓄意製造事端、挑起戰爭的圖謀已昭然若揭。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黃海豐島海面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陸軍向駐牙山的中國軍隊發動了進攻,挑起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
在遭到日軍的突然襲擊後,清政府被迫應戰。8月1日,中日同時宣戰。李鴻章任命從牙山敗退的葉志超為統帥,駐守平壤。9月15日,日軍進犯平壤,守衛平壤的清軍有左寶貴、衛汝貴、馬玉昆、豐升阿四軍,加上從牙山撤退下來的葉志超部,約14000人。但身為全軍統帥的葉志超貪生怕死,一聽說日軍逼近,便主張棄城逃跑,被左寶貴強行制止。左寶貴慷慨陳詞,激勵將士說:「敵人懸軍而來,正宜出奇痛擊,令其只輪不返,不敢再正視中原……大丈夫建功立業在此一舉,至於成敗利鈍暫時不必計也。」為了防止葉志超潛逃動搖軍心,左寶貴派親兵把他監視起來。左寶貴親臨玄武門城頭指揮作戰,不幸中炮犧牲。左寶貴犧牲後,葉志超下令全軍撤退,一日狂奔500里,逃回國內。9月16日,日軍佔領平壤,朝鮮盡入日軍之手,使戰火很快燃向了中國本土。
平壤戰役後的第二天(9月17日),日本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以南的黃海海面,突襲中國北洋艦隊,中日兩國海軍發生了一場激戰。戰斗一開始,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受傷,定遠艦管帶劉步蟾代替丁汝昌督戰,沉著指揮。中國海軍英勇奮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彈葯用完之後,毅然下令,開足馬力沖向日艦吉野號,准備和它同歸於盡,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經遠艦管帶林永升也率領將士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海戰從中午開始,歷時五、六個小時,中國損失致遠艦等5艘艦只,日本旗艦松島號受重傷、西京丸等4艘受創傷。中國雖然損失嚴重,但主力尚存,日本聚殲北洋艦隊於黃海的預謀並未實現,北洋艦隊只要重整旗鼓,仍可與日再戰,但李鴻章為保存自己派系的實力,卻命令北洋艦隊「保船避戰」,躲進威海衛軍港,不準巡海迎敵。這樣,制海權為日本所控制,此後中國遭到日軍海陸兩路的夾攻。
豐島海戰中,由於眾寡不敵,在頑強抵抗後,「廣乙」艦受傷駛至朝鮮海岸擱淺焚毀。
10月下旬,日軍兵分二路進犯中國東北邊境,第一軍渡過鴨綠江,攻佔九連城,第二軍從大同江海運至遼東半島的花園口登陸,包抄大連、旅順。旅順同威海衛隔海相望,是渤海的門戶,是一座擁有近代化設備的北洋要塞。11月6日,日軍進攻旅大後路重鎮金州,總兵徐邦道率軍應戰,傷亡慘重,金州失陷。7日,大連不戰失陷。18日,日軍進攻旅順。海軍提督丁汝昌見形勢危急,親赴天津,請率北洋艦隊赴援,遭到李鴻章拒絕。而旅順守軍總辦龔照玙早置諸軍於不顧,於日軍進攻前一天逃往煙台,其餘將領也多作鳥獸散。只有徐邦道率軍奮戰,激戰三天,旅順陷落。日軍在旅順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旅順慘案」,歷時三晝夜,血洗全城,屠殺我同胞18000餘人。大屠殺的目睹者英國人阿倫在《旅順落難記》一書中寫道:「日軍進城後,滿路都是被殺者的屍體,竟辨不清路來。在一個池塘邊,站滿了日軍,趕著一群老百姓,往池塘里跳。只見水裡有斷頭的、腰斬的、穿胸的、破腹的,攪作一團。有一個婦女抱著一個孩子浮出水面,正往岸邊爬來,日本兵就用刺刀對准她當心扎了對穿,第二個就刺那個小孩,只見刺刀往上一挑,小孩就被挑在槍頭上。在另一個地方,10個日軍兵捉了許多逃難的中國人,把辮子聯在一起,當槍靶子打。有的斬了一隻手,有的割下一隻耳朵,有的斬斷一隻腳,有的砍頭」。1895年在旅順建立的「萬忠墓」碑文記下了日軍的這場暴行:「光緒甲午十月(1894年11月)日本敗盟,旅順不守,官當商民男婦被難者計一萬八百餘名,忠骸火化,骨灰叢葬於此。」
旅順陷落後,北洋艦隊停泊的威海衛軍港,成為日軍進攻的主要目標。威海衛位於山東半島東北部,遙對旅順、大連,港口呈新月形,港灣環抱著劉公島。島上和港灣南北兩幫都設有炮台,與港內艦隊互相配合,可形成立體交叉的強大火力,足以對付海上來的強敵。但是,如果岸上炮台失守,則會形成對港灣和劉公島南北夾擊的形勢。1895年1月20日,日軍為避開從威海港正面進攻, 從威海衛南邊的榮成灣成山角登陸,由陸路抄襲威海衛之背,日海軍從海上封鎖威海衛。躲在港內的北洋艦隊腹背受敵。接著,日軍攻佔南北兩幫炮台。日軍佔領炮台後,把大炮轉向港內,轟擊北洋艦隊。日海軍於2月3日向劉公島和北洋艦隊發動進攻,中國將士英勇抗擊。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中魚雷後,管帶劉步蟾下令把艦開到劉公島鐵碼頭外面,把軍艦當炮台使用,直至艦上炮彈全部打完,才自行炸沉,劉步蟾也自殺殉國。這時,丁汝昌主張沉船死戰,但部下偷生之徒拒不執行命令,並逼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寧死不降,在絕望中自殺殉國。2月12日,美籍洋員浩威盜用丁汝昌名義草書乞降,交出殘艦11艘、劉公島上的炮台和軍資器械。北洋艦隊至此全軍覆滅。3月,日軍集中兵力攻佔遼東,先後佔領了牛庄、營口、田莊台等軍事要地,所到之處,肆意燒殺。
甲午戰爭爆發後,由於清政府和清軍部分將領的腐敗無能,無論在朝鮮戰場還是在中國國內戰場,總是屢戰屢敗。早在日軍佔領遼東半島後,清政府便開始通過外交途徑向日本請和。威海衛失陷後,清政府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承認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開辟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地為商埠。由於沙俄等國出面干涉,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中國給日本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作補償。《馬關條約》是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條約,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數億金錢,為其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割佔台灣使得台灣寶島離開祖國長達半個世紀,台灣同胞從此陷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殖民統治。
2. 中國與日本的歷史淵源
中國與日本的歷史淵源有:
文化方面、政治思想方面、軍事方面。
3. 日本侵略中國歷史原因
這個問題具有多面性的答案。1:為了錢財。2:為了領土和資源。3:為了自己的野心和擴大自己的政權,想讓更多的人屈服與他的腳下。
田中奏摺中說: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亞洲;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洲。
首先,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刻骨入髓,絕對服從,迷信命令;盲目崇拜天皇,認為天皇是「現人神」;崇尚為天皇賣命的「武士道精神」和「大和魂」;有強烈的民族優越感,認為大和民族是天神的子孫,應該統治世界;堅持侵略理論,認為日本國土小,資源少,向外擴張是為了民族生存。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如果困守孤島就等於坐以待斃,早晚要葬身大海。其次,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逐漸強大起來,可以和西方列強抗衡,他把自己當成亞洲的盟主,不允許其他國家染指亞洲事務。其三,日本最不願意看到中國的強大和團結,他希望中國始終軟弱、分裂、軍閥割據。上世紀30年代中期,各個軍閥紛紛歸順國民政府,紅軍也被趕到邊緣的西北地區很難作亂。尤其是中國的經濟當時進入了第一個高速發展時期,中國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日本政府不能坐視中國做大、做強,因此在佔領東北後挑起了全面的侵華戰爭,以實現他征服世界的狼子野心。其一:在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盛唐時期,扶桑(現在的日本)曾傾全國之力,和大唐水師在白令海海域,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海戰,結果是扶桑水軍全軍覆滅,最後不得不對唐人輔首稱臣。試想一下,以大和民族居多的扶桑,又怎麼會「相逢一笑泯恩仇」呢?只不過他們是一直無法從每一個方面超越我們中國人,所以就一直以「學生」自居,慢慢嘗試從各方面超過中國,可是他們沒想到這一等就是1000多年,唉,這可算是世界史上最久才回應的復仇!其二:在中國疆域最遼闊的元朝(外國史學家稱為「蒙古帝國」)我們也曾對東瀛(元人對當時日本和稱呼)發動了一次海上入侵。只是蒙古人本只擅於平原作戰,不通海事。當時的元軍就把日本列島整個封鎖,那時的日本全國上下都籠罩在亡國的氣氛中。當時我史料記載中說道,日軍為防止元軍登陸,修築了很高的城牆把整個日本都置於高牆之內。牆外的元軍進不去也就只有封海。只可惜後來,一次超大的台風吞噬了數萬元軍將士的性命!自負的日本人認為他們雖然在神風的幫助上戰勝了蒙古人,但贏的不漂亮,自然會找機會打一次他們認為可以載入史無冊的,漂亮而利索的仗。這就是他們侵華的第二個原因。其三:日本歷史上的大軍閥豐成秀吉,發動數十萬大軍攻下朝鮮半島,沒來得及好好改善日本匱乏的物資環境,就被大明王朝的鐵騎及主動配合的負隅頑抗朝鮮軍民,無情地趕回老家種田去了,他們第一次付之實施的侵華就這么泡湯了,能不飲恨再來嗎?其四: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等這幾個國家的文化都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的的文化如:茶藝 在今天的朝鮮和韓國還是原汁原味地稱作「茶藝」。可在日本就叫「茶道」,那麼可見日本人是很喜歡隨意更改別人的東西。(看到了這一點就能把他們的思想根源找到了。)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是日本人的軍國主義的源頭是武士道精神,而武士道精神的源頭就是在盛唐時傳入日本的「儒家思想」,但可惜的是他們只取了其中的四個字「禮、義、廉、信」並把他們原來的意思完全否定掉,給日本化了一下,就成了日後發動侵華戰爭思想的總源頭。其五:(其實在第三點也有提到)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人口不斷增多,物資原來就少得可憐,後來就成了嚴重匱乏的局面。人活著總要生存,於是就有人開始在想使大和民族過得更好又比較簡單的方法。那就是發動戰爭,因為不管是誰發動戰爭,贏的人總是擁有一切。其六:日本在明治天皇發動的「明治維新」中慢慢強大了起來,而當時他們頂禮膜拜的中國已遠遠落後於西方各國。再對這樣的窮苦大哥頂禮膜拜,必定會使日本人覺得沒面子!日本人自古就受武士道精神的影響,好鬥;還有就是日本人口眾多,國土狹小,資源匱乏,也是它一直渴望向外擴張的主要原因。距離遠近對它來說只要有能力它都不想放過,長途跋涉偷襲珍珠港就是很好的例子。
至於中國,自清朝末年中日就已交惡,兩次甲午海戰日本均戰勝了當時號稱亞洲實力第一的清海軍,而且又參加了後來的八國聯軍,作為當時的列強之一,它理所應當的希望霸佔中國。再次,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中國已戰亂多年,沒有一個正式的政權來控制這個國家,處於軍閥混戰各佔一方的局面,國力衰退,人心渙散,可以說當時的日本佔了天時和地利,外加多年和中國人打交道的它們完全掌握了中國人的心理弱點。
4.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的交往過程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的交往過程如下:
645年,日本向中國唐朝學習,進行大化改新。
1926年12月25日,由於統制派軍人由外而內改變國家政體的思想,日本開展了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大規模侵略。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實現邦交正常化,並放棄了日本侵華戰爭的國家賠償,1973年1月互設大使館。
2012年9月11日,日本單方面宣布釣魚島「國有化」之後,中國政府採取了空前的積極手段表達對日本此舉的抗議和反對。
2014年11月8日,APEC部長級會議召開之前,王毅部長表示,中方重視日方多次提出的願望,我們在中日關繫上的原則立場是明確和一貫的。
(4)日本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中日文化淵源:
茶道作為一種審美儀式,自古以來就受到上層社會的青睞。茶道是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和社交禮儀。日本茶道最早是在唐朝貞觀年間傳入日本的。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事實上,書法不僅在日本很受歡迎,也是人們培養自己的一種方式。佛教傳入日本後,書法開始在日本流行起來。和尚和佛教徒用毛筆抄寫經文,模仿中國。
相撲起源於日本的神道教,起源於中國。相撲是奈良和平時期宮廷觀賞性的運動,戰國時期在鐮倉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
和服是模仿中國隋唐的。雖然它們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日本風格,但它們仍然包含著中國漢服的許多特點。
柔道是中國拳擊的發展,起源於少林。明末,中國武術大師陳元贊將中國傳統武術傳入扶桑,成為現代世界第一位柔道大師。
空手道是一種結合了500年前古老的搏擊技術和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拳擊技術。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只使用拳腳,與其他格鬥運動相比,是一種比較具有實戰意義的運動形式。
5. 日本國的歷史
日本國的歷史: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至今。
(5)日本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製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動漫、游戲產業為首的文化產業和發達的旅遊業也是其重要象徵。
日本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許多方面堪稱世界典範,其國民普遍擁有良好的教育、極高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素質。至今保存著以茶道、花道、書道等為代表的日本傳統文化。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7200多個小島嶼組成,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日本陸地面積約37.79萬平方公里。日本東部和南部為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
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
6. 中國和日本的歷史關系
最早和中國有所外交的國家是倭奴國,范曄撰寫的《後漢書》中就記述了公元57年(東漢光武帝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予印綬」,倭奴國其實是日本北九州沿海一帶的部落小國,漢光武帝曾通過來使授予刻有「漢委倭奴國」五字的金印,這枚印以於1784年在日本博多灣志賀島(今福岡市東區)上被發現,現珍藏於福岡市美術館。《後漢書·東夷傳》中記載,約在漢武帝授予倭王金印50年左右之後,既後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倭國遣使來華獻上生口(即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一百六十人,願請見。安帝接受了倭王禮物後,也回贈了賞賜。倭奴國早於邪馬台國181年與中國交往。
公元238年6月卑彌呼女王派遣大夫難升米、副使都市牛利等官員攜帶男奴4名、女奴6名及斑布2匹2丈作為供品,從北九州海濱乘船前往中國。當時的魏明帝為了表達對卑彌呼女王的贊賞而向女王頒以詔書和賞賜,詔書內容非常友好,魏明帝假金印紫綬。
魏明帝對卑彌呼女王的回禮名稱和數量:
「絳地交龍錦(紅地有交龍花紋的錦)五匹、絳地縐粟罽(紅地用毛做成的氈子)十張、蒨絳(紅色的絹織物)五十匹、紺青(青色的絹織物)五十匹,答汝所獻貢直。 」
另外,還單獨賜給卑彌呼女王個人的是:
「又特賜汝紺地勾文錦(青色的錦)三匹、細班華罽(毛織物)五張、白絹五十匹、金八兩、五尺刀二口、銅鏡百枚、真珠、鉛丹各五十斤,皆裝封付難升米、牛利還到錄受。悉可以示汝國中人,使知國家哀汝,故鄭重賜汝好物也。」
回謝禮品中提到五尺刀,漢代一尺相當於23.3CM,五尺則約為1.17米。另外,上述物品中,僅一枚銅鏡便重一公斤,百枚銅鏡便是一百公斤以上,遠遠大於卑彌呼女王進貢的數量和質量。
邪馬台國的卑彌呼女王和她的繼承者壹與女王在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247年(魏齊王曹芳正始八年)間派遣使節出使魏國多達五次。
公元607年日本開始遣隋,到618年唐滅隋時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畢竟隋朝存在時間太短),到了唐朝,中國的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入繁榮時期,日本則處於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變革時代。中日兩國交往最頻繁的時候應該是在公元630年--894年,這段期間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一次」迎入唐使」及兩次因故未成行外,正式來華的共有13次。
日本對中國的不軌之心古已有之,並不是從明朝才開始有的,只能說明朝的時候,日本比以往都要來的囂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