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黑水的歷史

黑水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13:12:56

歷史:古時的黑山黑水

黑水城,西夏城名,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北。西夏十二監軍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最初是因額濟納河而得名,額濟納,原是西夏黨項族語,意為「黑水」。該河來源於祁連山的雪水。每年,祁連山上融化的部分雪水,都要匯成河流,向北流向內蒙古阿拉善盟的額濟納草原,最後注入最北端的居延海中。這條由雪水匯成的河流,就是古代人稱為「黑水」的額濟納河。 黑水城,位於額濟納河下游的巴丹吉林沙漠的邊緣地帶,因旁邊有黑水河流過,所以取名為黑水城。元代時又稱「亦集乃城」、「哈拉浩特」,仍為黑色都城之意。
20世紀初,俄國軍人科茲洛夫和英國人斯坦因才在黑水城發現了大量的西夏文獻,並運送出境。這一發現被公認為是繼19世紀末、20世紀初殷墟甲骨、敦煌遺書之後的中國第三大考古文獻發現。
傳說過去黑水城是西夏都城,最後一位君主號稱黑將軍。他英武蓋世,所向無敵,在與漢族爭霸中原時,出師不利,退守孤城。中原大軍久攻不克,見城外額濟納河流貫其間,便以沙袋塞其上流,斷絕城中水源。守城者於城內掘井,至極深而滴水未見。黑將軍被迫全力出戰,未戰前,以所存白金八十餘車連同其他珍寶傾入井中,又親手殺死自己的妻小,以免落入敵手,然後率士卒出戰,終因寡不敵眾戰敗身亡。
中原軍隊攻陷黑水城後,大肆搜尋而未能得見寶藏。關於這段歷史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黑將軍戰敗後並沒有死,而是向東南方向撤退。在距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巴音浩特不遠的地方,曾留下了他的盔甲和戰袍。這一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但其中藏寶的傳說卻吸引著不少人。俄國的科茲洛夫就是著迷於神秘的黑水城的人物。
黑水城始建於公元11世紀初,是西夏王朝設在北部邊境的一座重要的軍事城堡,也是西夏十二軍司之一黑山威福軍司的治所,故又有「威福軍城」之稱。城堡早在西夏王朝正式建國以前就已建成。盡管城市規模較小,但因它是河西走廓通往漠北的必經之路和交通樞紐,所以,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在西夏建國以前,黑水城一帶就已有大量居民,在這里耕耘牧獵、繁衍生息。西夏建國後,為了加強這一地區的管理,以防東面遼國和漠北蒙古的侵入,西夏王朝曾先後調集兩個統軍司來駐守黑水城及整個居延地區。並將大批人口遷到黑水城一帶定居,讓他們在當地屯墾造田、生產糧食,以滿足大批軍民的生活需要.
到西夏鼎盛時期時,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單純的軍事城堡,逐漸變成一座經濟、文化都較為發達的繁榮城市。當時的黑水城內,官署、民居、店鋪、驛站、佛教寺院以及印製佛經、製作工具的各種作坊布滿了城區,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這種情況大約持續了近200年之久。
公元1226年,北方「蒙古汗國」的成吉思汗率領大軍征伐西夏,首先攻克了黑水城,並由此南下,直取西夏的國都中興府,次年,西夏滅亡。元朝建立後,黑水城依然沿用。而且受到元朝統治者的重視。當時這一地區劃歸甘肅行省,稱「亦集乃路」元朝在這里設置了亦集乃路總管府,管轄這一地區及西寧、山丹兩州。
由於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內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元朝統治者不僅派遣了大量軍隊來黑水城駐防,還從各地遷來許多漢族和蒙古族人,來這里與當地人共同發展農牧業生產。當時,各族人民利用額濟納河的水利資源開渠造田,經過數十年的奮斗,先後屯田近萬畝。
元朝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原來的黑水城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在原有城池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了擴建改造。擴建後的黑水城,東西寬450米,南北長380米,是原來城市面積的3倍。擴建後的城市,不僅增加了城區面積,而且加強了城市的防禦能力。當時的黑水城,城牆高達10米,城內有登城馬道7條,設有寬約6米的東、西城門兩座,並在城門外加築了瓮城。在四面城牆的外側還修築了馬面、角台等御敵建築。
在當時的城區內,分布有街市、官署,驛站、學府、寺院等區域和百姓、官員、兵卒的住宅區;有直通城門的東、西大街和南北街巷組成的整齊街道。街道兩側,布滿了各種店鋪,有飯館、酒店、客棧、錢庄、雜貨店、衣帛行、馬具作坊等。並有馬市、柴市及交換農牧產品的互市場所。黑水城,不僅城內十分繁榮,而且在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區和繁華熱鬧的街市。當時,居住在黑水城一帶的固定人口約有七八千人之多。
在黑水城眾多的建築中,宗教建築是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黑水城,曾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歷史上曾建造過許多宗教寺院。有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等不同的建築。其中以佛教建築最多,而且佔地面積也最大。在西北角的城牆上,至今還聳立著5座寶瓶似的佛塔。最高的一座達13米。佛塔是用土坯壘成,雖經數百年的風沙侵襲,今天依然聳立雲端,成為黑水城獨具魅力的標志。
元朝時期的黑水城,不僅是一座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繁榮城市,而且還是當時「北走嶺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東往銀川」的交通要沖和元朝西部地區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十四世紀中葉,這里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昔日的綠洲,被沙漠吞噬,變成了一片荒漠。昔日繁華昌盛的黑水城也變成了一座廢城。現在它們的痕跡依稀可辨。磚石,瓦塊,陶瓷殘片,鐵器,雕刻,泥佛,風化的白骨,破裂的石磨,塊壘等當年的遺物。在古城遺址的西北角上,端坐著12米高的西藏覆缽式佛塔,古樸,圓融,安詳,是黑城的標志性建築。
城內,荒涼滿目,流沙下遍布官邸、寺廟和民居的頹垣斷壁,到處都散落著各種瓷器和碎片。黑釉刻花、白釉褐彩,以及鈞瓷和南方的龍泉瓷等等。城外還有幾座殘缺不全的喇嘛塔,像是守城的衛士肅然而立。在古城遺址的西北角上,端坐著12米高的西藏覆缽式佛塔,古樸,圓融,安詳,是黑城的標志性建築。
風沙填埋一座城市也許需要更多的時間,但在當地卻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隋朝時,有一天天氣顯得十分怪異,忙碌的人們雖然在心裡嘀咕,但都無暇深究,在沉悶的城中往返穿梭著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並高聲叫賣他背的棗梨:「棗梨!棗梨!」雖然老人叫賣得非常起勁,但由於他的要價太高而無人問津,天黑之後,老人出城而去。
當時駐守此城的隋朝大將韓世龍聞聽此事覺得十分蹊蹺,百般思索之後恍然大悟:「棗梨不正是早離嗎?」遂果斷地率領全城軍民離開黑水國。果然,在人們離開不久,狂風大作,風沙從天而降,整個城池很快被沙掩埋……這一傳說還有史料記載,說韓世龍「去後一夕被沙掩埋」。
被沙掩埋的不僅僅是一個城池,連同黑水國一同沉睡在沙海之中的還有無數珍貴的文物。相信有一天對黑水國遺跡的勘察,總會揭開這個古城神秘消失的原因……

㈡ 黑水靺鞨的歷史

五代時期,契丹人稱黑水靺鞨為女真,從此,女真這一名稱代替了靺鞨。遼朝又因避諱改寫作女直。
遼天顯元年(926)太祖耶律阿保機滅渤海,部分女真人隨渤海人南遷,編入遼籍,稱為「熟女真」;留居故地的女真人,未入遼籍,稱為「生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顏部逐漸強大,他們營建廬室,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帶。從事農業生產,掌握了冶鐵技術,出現了私有財產,階級分化十分明顯,法律規定殺人者償馬牛三十,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 至烏古乃(1021~1074) 為部長時,始建官屬,並著手統一生女真各部,被各部推為都勃極烈,同時受遼生女真部節度使官號而不系遼籍,成為遼朝屬國,世襲不絕。至盈歌為都勃極烈時,禁其他女真部落自稱部長(勃極烈),擅置信牌者治以法,女真各部政令統一。
遼末,阿骨打(1068~1123)即起兵反遼,於1115年建立金朝。金朝於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成為與南宋南北對峙的中國北部封建王朝,並且把外興安嶺以南及黑龍江下游都置於金朝上京直接管轄之下。1234年亡於蒙古。 明初到明中葉,東北廣大地區的女真人分為建州、海西、東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於今牡 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海西女真分布於今松花江 流域;東海女真則散居在黑龍江及庫頁島一帶。自明初 至明中葉,在女真住地設置衛、所,逐漸增加,多達384 個衛、所,總屬奴兒干都司名下。衛、所的長官如都督、指揮使、同知、僉事、千戶長、百戶長等,均以女真酋 長擔任。明廷給予印信,允許定期赴京朝貢。並先後於廣寧、開源、撫順、清河、□陽、寬甸等處開設馬市,進行貿易。此類衛所稱為羈縻衛所,故仍受遼東都指揮使司節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為明廷內官,在明永樂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餘年中,屢受 朝命出使奴兒干(黑龍江下游地區),並於永樂十一年 (1413)和宣德八年興建和重建永寧寺於奴兒干都司所在地(黑龍江口附近亨滾河來匯處特林地方古城),兩次 皆立碑於寺前,前者額題《永寧寺記》,後者額題《重建永寧寺記》,詳細記載奴兒干都司及永寧寺建立經過 與亦失哈屢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漢、女真、蒙古、藏4種文字,題名均由亦失哈領銜居首,以下數十人,有漢、女真、蒙古等多種民族成分,為明朝東北部疆域及女真 各部臣屬明朝的歷史見證。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為元胡里改、斡脫憐二萬戶的部民,酋長阿哈出、猛哥帖木兒於明初來歸,先後建立三衛(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設指揮使,統轄其眾。海西各衛所後來發展為葉赫、輝發、哈達、烏拉四部。因受東海女真的襲擾,建州、海西二部 相繼輾轉南移,嘉靖年間(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屬於今撫順以東蘇子河一帶;海西四部則散處於今開原以 北輝發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產力發展較快,農耕 技術相對提高,已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迅速由採集狩 獵經濟轉向農業經濟,進入奴隸制發展階段。各部部長稱貝勒、貝子,擁有大批奴僕(阿哈),成為奴隸主(額真),平民則稱為伊爾根。永寧寺碑明成祖經營奴兒干設立衛所的記事碑,背面 有女真文,為女真文字資料中的珍品。 明萬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傑出首領、猛哥帖木兒的六世孫清太祖起兵,統一了建州各部,萬曆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清太祖都督僉事,尋升左都督,後加授龍虎將軍。清太祖相繼兼並海西四部,征服東 海女真,統一了分散在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在統一過 程中,清太祖將女真人原有的狩獵生產組織形式「牛錄」 加以增定完善,創建了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天命元年(1616)清太祖稱大英明汗,沿用「金」為國號,史稱後金。關於後金建國前及後金時期的社會性質,史學界各家說法頗有差異,討論正在深入發展。
天命十一年(1626)清太祖死,其第八子皇太極繼大位,於天聰九年(1635)改「諸申」(女真另一譯寫形式) 為「滿洲」,從此滿洲代替女真為族名,而其餘女真各部亦各以赫哲(赫真)、鄂倫春、鄂溫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逐漸消失。皇太極於天聰十年(1636)改國名為清,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㈢ 黑水的重要歷史事件,文物和文化

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時翻越的五座大雪山,有三座就在黑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曾在解放初期被國民黨作為「陸上台灣」苦心經營。黑水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一、四方面軍先後三次進出黑水,歷時一年零兩個多月,並在縣城召開了著名的「蘆花會議」。

黑水縣是旅遊資源富集縣,景點組合完整。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水秀山青。擁有全國罕見的大規模成片彩林、千年冰川、高原湖泊、草甸,藏羌文化匯流和革命史跡為一體的各種資源。有神奇魄麗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卡龍溝風景區;有流光溢彩、全國罕見的人稱「八十里畫廊」的奶子溝彩林;有神秘多姿的現代冰川——達古冰川;巍峨屹立的三奧雪山,熱水塘溫泉等自然景觀;還有唐朝摩崖造像、明清時期的石刻石碑、記憶著舊時土司權傾一方與農奴血淚的蘆花官寨、紅軍長征史跡等人文景觀和濃郁的藏羌民族文化風情及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遊資源。特別是達古冰川填補了阿壩旅遊的「空白」,形成了「春觀冰湖、夏觀冰川、秋觀彩林、冬觀冰雪」的旅遊發展格局。

黑水縣為激發全縣人民建設黑水的昂揚鬥志,組織撰寫了27首歌曲,在廣泛徵求意見後,確定《黑水,我可愛的家鄉》為該縣縣歌。該歌節奏歡快,內容涵蓋廣,民族風情濃郁,體現了黑水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㈣ 黑水城的人文歷史


這里因水草豐美,河流湖泊密布,森林茂密,在新舊石器時代就有大量人類在這里居住、繁衍,在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
城市周邊的經濟發達,水運交通便利,也是貿易集散地,是草原游牧部落和南方中原農耕部落開展物品交易、互通有無的交易市場。由於處於南北交界處,農產品和畜產品的交易規模很大,對於各方都需求殷切,故而此地雖然很早就有小規模的城市,但卻不是為了抵禦大規模的戰爭,而是本地居民防範盜賊自衛的一種形式。
城堡早在西夏王朝正式建國以前就已建成。盡管城市規模較小,但因它是河西走廓通往漠北的必經之路和交通樞紐,所以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在西夏建國以前,黑水城一帶就已有大量居民,在這里耕耘牧獵、繁衍生息。西夏建國後,為了加強這一地區的管理,以防東面遼國和漠北蒙古的侵入,西夏王朝曾先後調集兩個統軍司來駐守黑水城及整個居延地區。並將大批人口遷到黑水城一帶定居,讓他們在當地屯墾造田、生產糧食,以滿足大批軍民的生活需要。
到西夏鼎盛時期時,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單純的軍事城堡,逐漸變成一座經濟、文化都較為發達的繁榮城市。當時的黑水城內,官署、民居、店鋪、驛站、佛教寺院以及印製佛經、製作工具的各種作坊布滿了城區,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這種情況大約持續了近200年之久。
公元1226年,北方「蒙古汗國」的成吉思汗率領大軍征伐西夏,首先攻克了黑水城,並由此南下,直取西夏的國都中興府,次年,西夏滅亡。元朝建立後,黑水城依然沿用,而且受到元朝統治者的重視。當時這一地區劃歸甘肅行省,稱「亦集乃路」元朝在這里設置了亦集乃路總管府,管轄這一地區及西寧、山丹兩州。
由於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內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元朝統治者不僅派遣了大量軍隊來黑水城駐防,還從各地遷來許多漢族和蒙古族人,來這里與當人共同發展農牧業生產。當時,各族人民利用額濟納河的水利資源開渠造田,經過數十年的奮斗,先後屯田近萬畝。
元朝時期的黑水城,不僅是一座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繁榮城市,而且還是當時「北走嶺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東往銀川」的交通要沖和元朝西部地區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
元朝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原來的黑水城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在原有城池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了擴建改造。擴建後的黑水城,東西寬450米,南北長380米,是原來城市面積的3倍。擴建後的城市,不僅增加了城區面積,而且加強了城市的防禦能力。當時的黑水城,城牆高達10米,城內有登城馬道7條,設有寬約6米的東、西城門兩座,並在城門外加築了瓮城。在四面城牆的外側還修築了馬面、角台等御敵建築。
在當時的城區內,分布有街市、官署,驛站、學府、寺院等區域和百姓、官員、兵卒的住宅區;有直通城門的東、西大街和南北街巷組成的整齊街道。街道兩側,布滿了各種店鋪,有飯館、酒店、客棧、錢庄、雜貨店、衣帛行、馬具作坊等。並有馬市、柴市及交換農牧產品的互市場所。黑水城,不僅城內十分繁榮,而且在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區和繁華熱鬧的街市。當時,居住在黑水城一帶的固定人口約有七八千人之多。
1350年前後,這里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昔日的綠洲,被沙漠吞噬,變成了一片荒漠。昔日繁華昌盛的黑水城也變成了一座廢城。迄今為止它們的痕跡依稀可辨。磚石,瓦塊,陶瓷殘片,鐵器,雕刻,泥佛,風化的白骨,破裂的石磨,塊壘等當年的遺物。在古城遺址的西北角上,端坐著12米高的西藏覆缽式佛塔,古樸,圓融,安詳,是黑城的標志性建築。城內,荒涼滿目,流沙下遍布官邸、寺廟和民居的頹垣斷壁,到處都散落著各種瓷器和碎片。黑釉刻花、白釉褐彩,以及鈞瓷和南方的龍泉瓷等等。城外還有幾座殘缺不全的喇嘛塔,像是守城的衛士肅然而立。
風沙填埋一座城市也許需要更多的時間,但在當地卻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隋朝時,有一天天氣顯得十分怪異,忙碌的人們雖然在心裡嘀咕,但都無暇深究,在沉悶的城中往返穿梭著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並高聲叫賣他背的棗梨:「棗梨!棗梨!」雖然老人叫賣得非常起勁,但由於他的要價太高而無人問津。天黑之後,老人出城而去。當時駐守此城的隋朝大將韓世龍聞聽此事覺得十分蹊蹺,百般思索之後恍然大悟:「棗梨不正是早離嗎?」遂果斷地率領全城軍民離開黑水國。果然,在人們離開不久,狂風大作,風沙從天而降,整個城池很快被沙掩埋……這一傳說還有史料記載,說韓世龍「去後一夕被沙掩埋」。

㈤ 黑水國際的歷史沿革

1997年由美國海軍特種部隊「海豹突擊隊」的幾名退役軍人組建。1998年開始營業。
2003年,黑水公司在伊拉克享有不受法律制裁的特權。美國佔領伊拉克後不久,時任美國駐伊最高行政長官布雷默簽署命令,規定所有美國駐伊軍事和文職人員,包括私人保安在內,都享有刑事豁免權。雖然美國後來把政權「移交」給了伊拉克政府,但該命令卻一直延續。
2004年3月31日,4名僱傭軍在伊拉克費盧傑執行任務時遭到伏擊,全部陣亡,之後他們的屍體被伊拉克當地武裝分子和暴民進行了焚燒,當地人還拖著燒焦的屍體遊街。這4名僱傭軍人都來自「黑水公司」,曾在美國特種部隊中服役。前面提到的布雷默的私人保鏢,也是「黑水公司」雇員 2003年4月虐囚門事件。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在伊拉克的私人保安公司的雇員濫殺無辜的事件屢見不鮮。美國黑水公司保安在巴格達射殺11名伊拉克平民的事件,只不過是被曝光出來的比較典型的事件而已。
2004年4月4日,由於布雷默下令逮捕伊拉克遜尼派領袖薩德爾的一名助手,薩德爾旗下的私人武裝馬赫迪軍與美軍發生了激烈的沖突。一些美軍士兵和黑水公司雇員一同鎮守的納傑夫一處辦公室前聚集大批抗議的民眾。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倫尼·楊發現人群中有一人持有AK-47步槍,根據美軍交戰規定,他開槍前必須得到上級長官的命令,但他周圍當時沒有指揮官,於是他向一名黑水雇員請求是否可以開火。這名雇員下令他可以開火。那天的沖突一共導致了數百人喪生,但官方對外公布的只是30人死亡。
2004年,向駐伊美軍提供審訊人員和翻譯的「巨人」公司和CACI公司夥同美軍在監獄中採用皮帶勒脖子以及反復電擊等手段殘酷虐待犯人。聖誕節前夜,黑水公司一名保安醉酒後曾槍殺了伊副總統阿迪勒·阿卜杜勒·邁赫迪的一名保鏢,事後該公司將其屍體用飛機運送出境了事。
2004年6月以來,布希政府支付黑水公司的「全球外交保安服務費」是3.2億美元。2005年以來與伊拉克近200起槍擊事件有關,在其中的大部分事件中,「黑水」公司保鏢毫不顧及當地人死傷情況。
2005年4月一架美國黑水的Mi-8直升機在伊拉克被擊落,機上6名美籍傭兵、3名保加利亞籍機師以及2名斐濟槍手全部死亡,乘員都是美國黑水的雇員。
2005年,受雇於美國政府的西方保安人員向伊拉克平民車輛開槍。2005年5月,美國「扎帕塔」工程公司僱用的16名保安向駐伊美海軍陸戰隊一處崗哨開槍,隨後被駐扎在費盧傑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關押。這16人三天後獲釋,被遣送回國,沒有人受到指控。2005-2006年,美國卡斯特戰斗保安公司一些前雇員指責公司同事為了讓公司車隊在交通擁堵時盡快通過,開槍射殺平民,並開車從一輛載有兒童的平民車輛上軋過。2006-2007年,美國三篷保安公司的兩名雇員指責公司一名主管無故射殺一名伊拉克平民。事發後,該公司僅以「沒有及時匯報射殺事件」為由,解僱了這三人,敷衍了事。
2006年5月,在約旦首都安曼舉行的特種部隊裝備會展上,黑水公司副董事長布萊克宣布:黑水公司的僱傭軍可以到世界任何一個戰亂地區執行任務了。
2006年,黑水公司雇員曾用槍口直指駐伊美軍士兵,並強迫他們繳械服軟。一輛滿載黑水公司雇員的SUV在巴格達「綠區」街頭與一輛美軍「悍馬」戰車發生碰撞,黑水公司雇員十分囂張地強迫美軍士兵繳械,並命令他們趴在檢查站的地上,直到他們整理好受損的SUV方才作罷。這名上校的話得到另一家私人保安公司頭目的證實,不過,黑水公司的發言人認為這純粹是瞎扯。
2007年1月23日,5名美國黑水的雇傭兵,所搭乘的H-6直升機在伊拉克被擊落,全部死亡。
2007年9月17日,伊拉克內政部宣布,由於黑水的警衛在16日保護美國國務院的一隊車隊時,涉嫌開槍殺死八名平民,另擊傷十三人,其在伊拉克的經營牌照一度被吊銷。
2007年9月22日,兩名前黑水雇員於北卡羅來納州法院承認,走私軍火到伊拉克黑市,並表示會合作以換取減刑。不過黑水公司隨即發表聲明,否認公司有走私軍火到伊拉克,亦不清楚其員工是否走私軍火的行為。之前,有美國媒體報道,黑水涉嫌走私軍火到伊拉克,給一個同時被美國、歐盟、北約列為恐怖份子的庫爾德人武裝組織。土耳其亦聲稱從庫爾德工人黨手中繳獲了一批美國製造的武器。
2007年9月30日,美國的「新聞周刊」報道,伊拉克警方掌握的證據,包括多位目擊證人的證詞,以及一卷錄像帶顯示美國黑水的雇員,於9月16日在巴格達的槍擊事件中,在沒有受到挑釁的情形下開槍濫射。
2007年10月11日,捲入伊拉克槍擊事件、並造成多名平民死亡的美國黑水私人保安公司被上月槍擊事件中一名倖存的受傷者和3名死者家屬起訴。
2007年10月24日,伊拉克政府發言人達巴格發表一份聲明說,馬利基內閣23日召開會議,決定廢除臨時佔領當局2004年頒布的第17號法令。這意味著黑水公司雇員在伊拉克不再享有豁免權。 2008年11月9日,黑水因未經授權向伊拉克和約旦運輸軍火,可能面臨商務部的刑事指控,和數百萬美元的罰款。
2009年2月13日,在伊拉克捲入槍殺平民丑聞的美國黑水保安公宣布,公司將放棄原名「黑水」,改名「Xe」公司。 黑水公司首席執行官加里·傑克遜在一份公司備忘錄中公布改名消息。
2010年2月10日,伊方要求250名美國「黑水」保安公司的前任和現任雇員在7天內離開伊拉克。
2010年08月21日,黑水因違反美國政府規定,遭到美國政府處以4200萬美元的罰金。

㈥ 黑水城的歷史傳說

在額濟納旗境內的鄂木訥河東岸,距今旗府所在地——達來呼布鎮35公里的戈壁,有一座西夏,元代古城的遺址。每當人們慕名來此游覽,行至距古城10餘里時就能望見高聳在古城西北角上的那座著名的白塔,在縹緲的浮雲中時隱時現,神秘莫測。在當地的土爾扈特蒙古族(這些土爾扈特部部分是清朝18世紀從俄國伏爾加河歸來後安置在內蒙古草原的,另一部分在新疆)中,至今流傳著有關這座古城的一些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位名叫哈日巴特爾(直譯為黑英雄)的蒙古族將軍,在此築城鎮守。久而久之,人們便稱哈日巴特爾為黑將軍,此城便稱為黑城。
由於哈日巴特爾驍勇善戰,不但晉升為將軍,並深得皇帝歡心,將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黑將軍做哈敦(譯意夫人)。
後來,黑將軍羽翼漸豐,權勢強盛,竟然覬覦皇權,企圖一統天下。正當與心腹們密謀怎樣篡奪皇位之時,這一陰謀被公主得知。她便將黑將軍陰謀篡權的消息報告了父皇。皇帝在盛怒之下派數萬大軍進攻黑城,懸賞捉拿哈日巴特爾。但是大軍為攻陷黑城打了多次大仗,均無取得根本性勝利,為不使黑將軍逃脫,只好把黑城圍困起來。
皇帝得知久攻不破的消息後,便請巫師卜卦,卦象說:「黑城地高河低,官軍圍城在城外打井無水,而城內軍民卻不見飢渴之象,必有暗道通水,如將水道堵截,則必勝無疑。」
於是,皇帝又增派一萬大軍赴鄂木訥河上游的咽喉部位,隨著巫師們高聲誦訟著《護律·夏日畢其格》(意即法律黃書),軍士們用頭盔盛著沙土,很快地截斷了河水,並築起一道巨大的土壩。
不幾日,只見城內人畜飢渴,近城的禾苗枯萎。黑將軍便令士兵在城內掘井,在挖掘中每每眼見出水,一會兒又見底了,就這樣直挖到八十丈還是不出水。在這飢渴難忍、萬般無奈的情形之下,黑將軍只得下令准備突圍。臨行前,他把全城的金銀財寶投入井中,又對自己的兩個兒女說:「你們去做財寶的主人吧!」,並祝願說:「願來日有個騎禿頭青虻牛的人來將我們財寶取走」。隨後,便將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也活活埋入深井。又令士兵連夜鑿通北部城牆,率城內盡數兵馬沖出,殺出了一條血路突圍北上了。
傳說:在黑城方圓二十里的地方打井都是涸井,是因當時皇帝所派的數萬大軍堵塞河道時,由巫師念了「法律黃書」所致。在城池內,每當風雨過後所能見到的青、白色的兩條長蛇,便是黑將軍兩個孩子的化身。在黑城附近因無水所死的樹木也都是追隨黑將軍突圍出逃的方向而伏。
至今,在久經風蝕沙埋的情況下,在黑城遺址西北角城牆上所開的那個可容騎駝者進出的洞口,相傳就是當年黑將軍突圍的洞口;在城池內偏西北的那個大坑,相傳就是當年不曾出水而用來埋藏了全城財寶的那口深井;而被當地人稱為「寶格德波日格」的那座高大沙嶺,相傳就是當年大軍截水所築的大壩;在黑城附近枯木的倒向,便是因長期缺水和本地大都是西北風所致。

㈦ 黑水鎮的歷史沿革

鎮因境內的黑水屯而得名。清光緒初,為蒙古游牧的地方。民國時隸屬洮南縣東好保和黑保的轄地。日偽統治時期,歸黑水村公所管,並在黑水設有警察署。1946年屬洮南縣第五區,1951年屬第三區。1956年設立黑水鄉,1958年與安定鄉合並為東風鄉(東風公社),10月改屬洮安縣。1959年更名為黑水公社,1962年分設安定公社。1983年改黑水鄉,1985年改黑水鎮。1997年,面積330平方千米,人口1.6萬,鎮政府駐黑水,轄黑水、五一、繁榮、豐滿、東安、旭日、新生、友好8個行政村。

㈧ 黑水城的歷史介紹。

黑水城,蒙古語稱為哈拉浩特,又稱黑城,位於乾涸的額濟納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距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旗政府所在地——達來庫布鎮東南方向25公里,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黑水城是西夏在西部地區重要的農牧業基地和邊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嶺北行省的驛站要道,西夏十二監軍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黑水城之所以稱為「黑水」,是因為在元之前有黑水河流到這里,形成內陸湖名居延海,漢朝時,趕走匈奴後就有屯田駐兵,現今額濟納成為居延遺址和黑水城保護基地,成為旅遊風景區。

㈨ 歷史上黑水有幾條

黑水縣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轄縣,位於阿壩州中部,因境內黑水河得名。面積4,356平方千米,人口56,273人,為四川省的藏族和羌族人口集中縣,藏族47,863人,占總人口的85%。縣治蘆花鎮。黑水縣分為蘆花區、知木林區、西爾區和維古區。黑水縣的藏族使用三種不同的語言:嘉絨語的東部方言(蘆花區)、藏語的安多方言(知木林區)和羌語的北部方言(西爾區、維古區)。黑水縣地處岷山和邛崍山交匯區域。主要山脈有紅崗山脈、達索肯山、羊拱山脈、亞克夏山脈和峨太基山脈;主要河流有黑水河、小黑水、毛爾蓋河三條主河道和99條溪溝,為岷江源頭之一。四川省黑水縣以境內黑水河而得名。藏語安多方言稱黑水為「措曲」,「措」生鐵之意、「曲」水之意,引伸為黑水。因河流貫穿全境,河水呈黑色故稱。

黑水鎮位於洮南市南部,面積330平方公里,2000年被吉林省政府確定為改革與發展試點鎮、十強鎮。黑水是洮南市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以玉米為主,年生產能力2公斤。黑水是全國有名的西瓜之鄉,生產西瓜有百年歷史。早在60年代,「黑水西瓜」以優良的品質,獨特的口感進入中南海,成為全國知名品牌,每年可生產6000萬斤以上。遠銷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黑水是有名的蓖麻之鄉,以化工原料之米著稱的黑水蓖麻被稱為東北的「黑珍珠」,其品質和產量可以與世界主產區巴西媲美。深加工的系列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黑水水產品資源豐富,泡澤眾多,自然繁育的鯉、鯽、鰱、草等淡水魚產品,極大地豐富著當地市場。

古代傳說中的水道,無可確指。《山海經》各篇所載黑水有在南方的,有在北方的,屢次被提到的是在西方發源於昆侖山的一條,《穆天子傳》和《楚辭・天問》中的黑水亦當指此。

《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歷來經學家解釋不同:或以為梁、雍二州和導川的黑水是一條水,發源雍州,南流過梁州,入南海,說本偽《孔傳》及孔穎達《書疏》引《水經》;或以為梁、雍二州各有一黑水,而導川的黑水,就是雍州的黑水,說見《括地誌》等;或分梁、雍及導川為三黑水,說見蔣廷錫《尚書地理今釋》等。諸家所推定的黑水位置,說法更多:計有張掖河、大通河、黨河、疏勒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漾濞河、怒江、伊洛瓦底江、盤江至西江、陝西城固縣黑水(漢江支流)、四川黑水縣黑水(岷江支流)等說;有以為故道今已堙涸或改徙的;也有推定其起訖經流地點而實無其水的。近代又有人認為《禹貢》黑水和《山海經》等古籍中的黑水一樣,本是一條古人假想中的西徼大水,實際上並不存在,更不可能確指當今何水。

即今陝西橫山西北長城外無定河北岸的支流淖泥河。東晉末赫連勃勃營建統萬城於黑水南,指此。

白水江上游支流之一,在今四川松潘東北境。南北朝時有羌部居此,號黑水羌。

熱點內容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
面試體育教師 發布:2025-07-04 03:55:12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