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歷史
『壹』 武威歷史上的戰事
1、 武威 唐以涼州為基地與少數民族的戰爭 。
2、 武威天祝松山古城草原上的戰爭往事--松山戰役(明代)。
3、 河西之戰 河西即現在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因位於黃河以西,自古稱為河西,又稱河西走廊。它為內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時它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對漢朝的側翼構成威脅。漢廷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鞏固西部地區,遂決定展開河西之役,為此,組織強大的騎兵部隊,由驃騎將軍霍去病領軍出征河西。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騎萬人出隴西,越烏鞘嶺,進擊河西走廊的匈奴。他採取突然襲擊的戰法,長驅直入,漢軍所至,勢如破竹,在短短的6天內連破匈奴五王國。接著翻越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千餘里,與匈奴軍鏖戰於皋蘭山(今蘭州黃河西)下,霍去病率部勇猛異常,橫沖直撞,連戰皆捷,陣斬匈奴折蘭王、盧侯王,殲敵近9000人,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並且繳獲了匈奴體屠王的祭天金神像。凱旋而還。
同年夏天,漢武帝為了徹底聚殲河西匈奴軍,再次命令霍去病統軍出擊。為了防止東北方向的匈奴左賢王部乘機進攻,他又讓張騫、李廣等人率偏師出右北平,攻打左賢王,以策應霍去病主力的行動。
這一次,霍去病率精騎數萬出北地郡,繞道河西走廊之北,迂迴縱深達1000多公里,遠出敵後,由西北向東南出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大破匈奴各部,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與河西匈奴主力展開決戰,殺敵3萬餘人,取得決定性勝利。是役,霍去病總計接受匈奴單桓王、酋塗王及相國、都尉等2500人投降,俘虜了王母、單於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當戶、都尉等120多人,後來又收降匈奴渾邪王、體屠王部眾4萬余,斬殺8千,全部佔領河西走廊地區。漢朝在那裡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移民實邊戍守生產。
河西之戰,給河西地區的匈奴軍以殲滅性打擊,使漢朝統治延伸到這一地區,打通了漢通西域的道路,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為進一步大規模反擊匈奴提供了可能。經過漠南、河西兩大戰役的打擊,匈奴勢力遭到了重創,漢軍已完全佔有了這場曠日持久反擊戰爭的主動權。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並採納我的建議。
『貳』 武威歷史上出過那些名人
賈詡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籍貫 [涼州]武威姑臧 [今甘肅武威]
容貌 暫無相關記載
官至 太尉 謚曰肅
三國時著名謀士!
賈詡可稱三國第一謀士。這是從兩層意義上講的,一是其所謀之奇之准,其所謀影響之巨,無愧於第一謀士之稱;二是因為他是最典型意義上的謀士,不像諸葛亮身擔丞相之職,重在治國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將帥之任,長於領兵作戰。賈詡更無意於成為擁兵自重、稱霸一方的軍閥,他的身份永遠在幕後,他不斷地從某個將軍深厚的帷幕後閃身而出,表面上是獻計,實際上卻往往收到替將軍作主的效果。
賈詡給人的感覺是,像一個把謀略本身當作一種美,只追求謀略才華之展示的唯美主義者:只要自己的計謀有用武之地,他並不在乎江山變色。他先後投靠的段煨、劉表和張綉,竟然都是自己內心頗為鄙視的。他為李傕、郭汜出主意,也決不是要真心輔佐他們。賈詡之所以在分明看出張綉沒有遠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於張綉帳下,僅僅是因為張綉能夠對他言聽計從,能使他的謀略得以展示。
賈詡真的是時代的罪人嗎?我認為對人物的理解要回到他的時代,要看到他的地域文化背景的影響。
東漢末年,禮教已無法維系人心,喊著忠義的人往往是舉著忠義的旗號,追求自己的目的。個人在道德失范的同時,又要面隊風雨飄搖的亂世。在這個亂世,個體生命沒有任何保障,軍閥混戰、外族劫掠、強盜橫行、天災不斷,在這樣一個黃天變色的時代,所有的道德都要讓位於生存的需要。而這些矛盾在賈詡的出生地——武威,又是尤其地尖銳突出。僻處西涼的武威,仁義禮教的道德規範本來就淡薄,與游牧民族斗爭與雜處的生活體驗、嚴峻的生存環境的考驗是賈詡不會去在意那些已經變得虛偽的道德,他的謀略只是關注生存,以他和他周邊的人的生存為第一義,因為沒有精神束縛,他可以縱橫馳騁地展現自己的謀略才華。正是在這種精神自由中,他的謀略達到了權變的極至。
賈詡並不是歷史的罪人,他是歷史的一顆棋子,他以時代所賦予他的性格和才華,在不自覺中完成了對一個舊王朝體制的摧毀。舊的王朝體制不摧毀,新的個人及個人精神便不可能誕生。
我們是無法簡單地用道德的眼光來評價賈詡這個奇人的。他像一個在亂世中游戲人生的人。他不追求權勢,但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他對哪個勢力都沒有真正的感情,冷眼看待天下的滄桑沉浮;他把施展才華看作一種樂趣,笑盈盈地看著事件按照自己所預期的那樣發展;你可以說他無情,但在那個時代,當太多的有情只是虛偽的面具,賈詡有理由選擇做一個旁觀者和唯美主義的游戲者。
李益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
大歷四年登進士第,授鄭縣尉。
久不調,益不得意,北遊河朔,幽州劉濟辟為從事。
嘗與濟詩,有怨望語。
憲宗時,召為秘書少監、集賢殿學士,自負才地,多所凌忽,為眾不容,諫官舉其幽州詩句,降居散秩。
俄復用為秘書監,遷太子賓客、集賢學士,判院事,轉右散騎常侍。
太和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
益長於歌詩,貞元末,與宗人李賀齊名。
每作一篇,教坊樂人以賂求取,唱為供奉歌辭。其《徵人歌》、《早行篇》,好事畫為屏障。集一卷,今編詩二卷。
李軌
(?—619年),字處則,甘肅武威人。
隋唐年代甘肅河西地區割據者,大業十三年(617年),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淵為了進攻薛舉,遣使給李軌送來璽書,稱李軌為從弟。十一月,李軌占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五郡之地,改稱涼帝,建元安樂,並遣人奉書給唐高祖,自稱從弟、大涼皇帝臣軌。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高祖派安興貴勸李軌降唐,安興貴勸李軌降唐無效,遂與其兄戶部尚書安修仁密謀,勾結胡兵發動兵變,城中人爭出就興貴,李軌見大勢已去,攜同妻子登上玉女台,飲酒告別,李軌被俘,送往長安問斬。
段韶
北齊開國元勛--段韶
段韶,字孝先,武威姑臧人,出身軍官世家。
段韶少年時代就擅長騎射 ,有將才,加上和高歡有點親戚關系,深得高歡信任,任都督。北魏建明二年(531)十月, 高歡 與爾朱兆戰於廣阿(今河北境內),高歡看到爾朱兆兵多勢眾,有些害怕,段韶鼓勵道:「 得天下之心謂之眾。爾朱兆殺主立君,殘害天下,國人不恥,且親近姦邪小人,疏遠才俊之士。將軍伸正義,清君側,順天意,合民心,豈有不勝之理?」高歡聽了段韶的話,向敵人 發起猛攻,很快就取得了勝利。段韶以軍功被封為下洛縣男,又賜其父爵為姑臧縣侯。東魏 武定元年(543),高歡被西魏大都督賀拔勝所敗,只有六七個侍從跟隨。賀拔勝率兵追到 ,舉槍將刺高歡,段韶馳馬反射,射死了賀拔勝的馬,使追兵不敢前進,高歡免於一死。因 此高歡賜給他鞍馬、黃金,並進爵為公。武定四年(546)九月,高歡大軍圍攻西魏玉璧城 數日未克,死傷7萬多人。高歡病危,臨終前囑其子及大臣:「凡軍旅大事,都要和段韶商 量。」公元550年,高洋廢東魏孝靜帝自立,建立北齊,段韶任尚書右僕射、冀州刺史。
北齊天寶四年(553),梁將東方白額領兵進犯北齊,段韶奉命討伐,大敗梁軍,殺東方白 額,被封為平原郡王。後歷任司空、司徒、大將軍、尚書令,贈太子太傅,兼任並州刺史等 職。之後,北齊和北周每有戰爭,帶兵將帥非段韶莫屬,而且都能取得勝利。武平二年(57 1),北齊與北周在邊境對峙數月,段韶在軍中病危,他在設計大破周軍的當天夜裡死去。 北齊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追加黃鉞,贈相國、太尉銜,謚曰忠武。
段韶在北齊外統軍旅,內參朝政,真可謂出將入相,功勛卓著。他性情溫和,處事謹慎,每 有戰事,指揮若定,是北齊最有威望的元老宿將。段韶父親段榮,官至太尉;三個兒子和弟弟皆官位顯赫。
段思平
公元893—944年。大理喜瞼(今喜洲)人,大理國的締造者。
祖籍甘肅武威,先世移居雲南,融入白蠻,成為白蠻大姓,世代為南詔大臣。段思平祖上雖然簪纓世家,威名顯赫,但是到段思平出生時,家道中衰,已成為沒落貴族。段思平年幼時,「惟甘貧度日」,年紀稍長,又牧羊山中。世宦家庭培養出了他的治世才幹及文韜武略,而貧困的勞動生活,又使他有機會接近下層民眾,體察民間的疾苦。
由於段思平武藝超群,才幹出眾,最初被升為幕覽,後來積功升至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當時,社會正處在變革當中,南詔政權已經走向末路,先後被鄭買嗣的「大長和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取代。這幾個政權存在大時間都很短,相互更迭時都免不了有一番殺戮,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段思平深知,自己在通海建立的精銳部隊還無法和楊氏兄弟抗衡,於是,他聯絡了其他白族大姓,向滇東黑爨等三十七部借兵,並發動廣大人民起義,才能推翻楊氏政權。經過周密的組織和計劃,937年2月4日,段思平領導的大規模的起義爆發了。最後各路大軍攻破太和城,滅大義寧國,建大理國,定都陽苴咩城(今大理城),建年號文德。
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歷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著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國的生產、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944年,段思平在鄧川視察農業的時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大理國(包括後理)維持了22世,達300餘年。至元代忽必烈滅大理國後,鑒於段氏的力量強大,仍命段氏為大理國總管,繼續統治大理地區達百餘年。
『叄』 歷史上武威市是哪個國家的首都
五涼古都,今甘肅武威,又名涼州、雍州、西涼,是少數民族用語。五涼,指的是東晉公元301年至439年這個時間區間里,以河西走廊為中心建立起的五個封建王國,除西涼外,其它四個王國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均以姑臧城(今武威城區)為國都。隋末涼州人李軌建立的大涼國也以涼州為都城。因此,武威享有「五朝古都」之譽
『肆』 「武威」的名稱怎樣由來
「武威」的名稱的由來:周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秦為月氏駐牧地。西漢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匈奴佔領河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擊敗匈奴,為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西漢政府在原休屠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
如今的武威,已站著祖國向西開放開發的前沿,搶抓「一路一帶」戰略機遇,加快甘肅國際陸港建設,充分利用河西走廊這條「通道」,提升對外開發水平,向世界展示著古老而又嶄新的風姿。
武威地形地貌
武威市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地勢呈西高東低,局部地形復雜。地形可分為三帶。南部祁連山區,海拔在2100米—4800米之間,山脈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氣候冷涼,降水豐富,有利於林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中部平原綠洲區,海拔1450米—21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全省和全國重要的糧、油、瓜果、蔬菜生產基地。
北部荒漠區,海拔1300米左右,乾旱少雨,日照充足,是沙生植物、名貴葯材的主要產地。境內最高峰天祝冷龍嶺主峰咔哇掌位於縣境西北,海拔4872米,最低點民勤白亭海位於民勤縣北部,海撥1020米。
『伍』 誰知道關於武威歷史的資料,詳細一點的!
武威古稱涼州,六朝時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唐初的大涼都曾在此建都,以後歷為郡、州、府機關所在地。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鎮,是「絲綢之路」的要隘,一度成為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涼州詞、曲,西涼樂、西涼伎都在這里形成、發展。文物古跡有皇娘娘台新石器文化遺址、唐大雲寺銅鍾、海藏寺、羅什塔、文廟、鍾樓、雷台觀及碑刻等。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為國家文物珍品。
武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歷代王朝曾在這里設郡置府,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國和隋末的大涼政權先後在此建都,成為長安以西的大都會,中西交通的咽喉,絲綢之路的重鎮,民族融合的熔爐。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絢麗的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間地域文化,名勝古跡眾多,文化遺產豐富,是甘肅省的文物大市。現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護單位54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8處,館藏文物4.7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一級文物177件,二級文物346件,三級文物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馬」(銅奔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羅什寺塔)、「一廟」(文廟)。銅奔馬是中國旅遊標志,被譽為「古典藝術品的最高峰」;西夏碑是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是我國研究西夏歷史少有的實物資料;白塔寺是元代闊端太子與西藏佛教領袖薩班舉行「涼州會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天梯山石窟被稱為中國「石窟之祖」,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傑出代表;羅什寺塔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講經說法之地,鳩摩羅什被稱為我國古代四大佛經翻譯家之首,被譽為譯經泰斗;文廟是全國三大孔廟之一,其規模「壯偉宏耀」,為「隴右學宮之冠」。同是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具有較高的文化旅遊價值。
『陸』 武威在歷史上曾出過那些歷史名人
史上的武威就是涼州的州府所在,曾經也叫過「西涼」、「姑臧」
前涼、後涼、北涼都在這里做過都城
前涼:(314年-376年) 漢族 亡於前秦
武穆公(追封) 張軌 (255-314) 在位(300-314)
昭公 張寔 (271-320) 在位(317-320)
成公 張茂 (271-324) 在位(320-324)
文公 張駿 (307-346) 在位(324-346)
恆公 張重華 (327-354) 在位(346-353)
哀公 張曜靈 (344-355) 在位(353)
威公 張祚 (?-355) 在位(353-355)
沖公 張玄靚 (350-363) 在位(355-363)
悼公 張天錫 (343-403) 在位(363-376)
涼王 張大豫 (?-386) 在位(386)
後涼:(389年-403年)氐族 亡於後秦
懿武帝 呂光 337—399
隱王 呂紹 399
靈帝 呂篡 399—401
後主 呂隆 401—403
北涼 397年-439年 漢族、匈奴 亡於北魏
涼王 段業
武宣王 沮渠蒙遜
哀王 沮渠牧健
沮渠無諱
沮渠安周
郡望
『柒』 武威古代是什麼民族
武威市,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而得名,甘肅省下轄市,中國地級市。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東臨省會蘭州,西通金昌,南依祁連山,北接騰格里沙漠。
武威古稱涼州,歷史上曾經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要沖,河西四郡之一。武威市區位優越,東接蘭州、南靠西寧、北臨銀川和內蒙、西通新疆,處於亞歐大陸橋的咽喉地位和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的中心地段,蘭新、干武鐵路、G30、G312國道貫穿全境。
武威市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國家4A級景區4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
武威是"中國旅遊標志之都"、"中國對外開放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葡萄酒城" 、享有"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中國葡萄酒的故鄉"、"世界白氂牛唯一產地"和"中國人參果之鄉"等美譽。
『捌』 武威古城有哪些歷史
武威古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絲綢之路由東向西進入河西走廊後的第一重鎮。漢初武威為匈奴所築,名叫蓋臧城。漢武帝為開避中西交通,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後,在此設置武威郡。西漢末年,竇融占據河西時稱涼州牧。據說是因為早寒而得名。
古涼州從唐代開始,一直是河西節度使的駐地,商業興隆,經濟發達,成為河西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唐朝著名大詩人高適、岑參、王維等都曾在這里留下為世人傳頌的光輝詩篇,人們熟知的唐代涼州詞、西涼樂伎,成為武威的驕傲。武威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名勝古跡很多。武威文廟里的西夏碑,原名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刻於西夏1094年,碑的正背兩面分別刻有西夏文和釋成的漢文,是全國少有的石刻珍冊善本。
武威最為有名的文物,要數城北雷台東漢墓出土的銅奔馬了。銅奔馬,即馬超龍雀,俗稱馬踏飛燕。馬身高34.5厘米,長45厘米。馬首高昂,三足騰空,右後蹄踏著一隻龍雀,頭上一撮呈流線型的鬃毛指向尾部,勢若飛騰。造型奇特,別具匠心,既富浪漫主義色彩,又合乎力學平衡原理。雖然奔馬三足騰空,全身的著力點僅集中在展翅飛行的龍雀背上,卻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完美無缺的天馬行空運動速度和整體重量平衡的造型,成為當今世界上罕見的藝術珍品,並成為中國旅遊的圖形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