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1歷史
1. 歷史選修1知識梳理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識結構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改革
第4課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
背景 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壞,新的階級關系產生。
經濟:井田制遭破壞,土地私有制確立.
軍事: 爭霸戰爭需要富國強兵
思想文化:出現百家爭鳴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較快發展
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直接動力: 稱霸天下的慾望.
目的: 富國強兵.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
內容 春秋 齊桓公: 管仲 「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的好壞徵收賦稅
魯國: 前594 「初稅畝」。規定不論公田和私田,一律「履畝而稅
戰國 魏文候: 李悝 實行「盡地力之教」、推行「平糴法」、制定《法經》
楚悼王: 吳起 主張限制和削弱貴族勢力、整頓吏治和改良社會風氣
影響: 管仲改革:實質上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管仲改革調動了土地所有者經營土地的積極性,推動了生產的發展,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物質基礎
魯國改革:公開承認了土地私有,實質是廢除奴隸社會的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李悝改革:魏國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
吳起改革:楚國經過改革,成為了戰國中的強國
評價:①從背景來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②從改革的內容來說: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舊貴族的特權,經濟上破壞了井田制,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法經》維護了社會秩序、穩定了政局,軍事上,獎勵軍功,提高軍隊戰鬥力。
③從改革的作用和效果看:因為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內部階級力量的差異,其效果是不同的。魏國的變法效果較為顯著,迅速崛起,成為戰國前期最強大的國家。總起來看,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使新興地主階級的地位得到強化,為日後秦帝國的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第5課 商鞅變法與秦的強盛
背景 ①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
②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
③秦國的歷史機遇:晉國分裂,士人、說客追求建功立業
④君權較集中;法家學說得到認同;當地民風質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⑤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
目的:富國強兵
時間:公元前356年
指導思想:法家理論
內容 ①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廢井田、開阡陌;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統一度量衡
②加強集權的政治改革:嚴格什伍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普遍推行縣制; 制定秦律
③提高戰鬥力的軍事改革: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
④加強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詩書而明法令」
⑤改革舊俗:
結果 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敗因 ①商鞅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既得利益
②商鞅實行的酷刑也加劇了舊勢力對商鞅的仇恨
③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④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礙,最終為變法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成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順應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變革,是對整個生產關系的變革,使封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得以進一步的確立與發展,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因此,商鞅變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①順應了歷史潮流。
②變法的內容已經深入人心。
③法家思想奠定了變法的思想理論基礎.
④商鞅同守舊派貴族的論戰, 掃除了變法的思想障礙。
⑤秦孝公有變法圖強的決心,對商鞅支持、重用
影響 積極作用: ①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發展地主經濟,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③壯大了軍事力量;
④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變法,收富國強兵之效。
⑤它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消極作用 ①輕罪重刑, 輕視了教化;連坐法加重了對人民的壓迫。法律嚴苛,容易造成統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壓政策不利於思想文化發展;
③重農抑商,造成封建社會對商業和商人長期歧視,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
性質:地主階級的改革
特點①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可概括為「農戰」和「法治」。
②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對舊貴族打擊最嚴重、變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
③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增加政府收入富國強兵,建立新型地主階級的統治。
④商鞅變法的許多措施,不僅為秦國完成統一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與國家政治基礎,對日後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第6課 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
背景 ①鮮卑族拓跋部的崛起與強大
②北魏統一北方黃河流域,結束了多年分裂混亂
③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歷史趨勢出現
④鮮卑貴族早期統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⑤馮太後與孝文帝改變社會落後現狀,學習先進漢文化的堅定態度
目的: 緩和民族對立和社會矛盾,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內容: 經濟:均田制: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 ;受田農民納租、納調;受田農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 三長制 ;整頓吏治; 遷都洛陽; 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封建統治政策
文化: 漢化政策:採用漢姓; 改穿漢服;學說漢話; 提倡與漢族通婚; 遷都洛陽
作用 ①促進了北魏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發展
②吸取了漢族先進政治制度與文化,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性質: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變北魏社會面貌的封建化改革運動
2. 高中歷史選修1 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怎麼學
基礎打好了學這選修很輕松的,重要的是自己已經了解過這些改革了,不能單純為了學而學
3. 歷史選修1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識點
根據課程標准,主要學習1、3、4、5、6、9、12、13、14、15課。知識點主要是依據課程標專准 走向民主政治(主屬要是索倫改革)一、背景:貴族制下,平民與貴族矛盾尖銳,平民准備以暴力推翻貴族制二、索倫改革1、時間2、內容:1)經濟領域:2)政治領域:3、影響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一、時代背景:二、春秋時期的變法 1、管仲改革 措施: 影響:2、春秋時期的變法特點三、戰國時期的變法 魏文侯變法1、措施2、影響3、戰國時期的變法特點商鞅變法與秦的強盛一、背景二、措施三、影響
4. 誰有高中歷史選修一知識點總結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歷史上重大改革的規律性總結
改革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1.改革的分類
從改革的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從改革的性質看,有奴隸制度的改革、封建主義的改革、資本主義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
從改革的內容看,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實質
改革是統治者對生產關系所進行的調整。它與社會革命不同,並不否定現存制度,而是對現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應目的
總的來講,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發生都是由於舊的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築不適應新的生產力或經濟基礎的發展的需要。
具體來講,這些原因大體可以表述為:
①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
③統治階級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為抑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實現富國強兵;
④舊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
⑤民族危機嚴重
4.改革成敗原因的分析及認識
(1)決定改革成敗的幾個要素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對比是否有利於改革,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會遇到阻力,不會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是否行之有效。
⑤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於改革的開展和執行。
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與改革本身所達到的目標之間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2)成功的改革
外國:梭倫改革、宗教改革、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
中國: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改革開放
思考:為什麼說這些改革成功了?
外國:
梭倫改革為雅典城邦的振興與富強開辟了道路,大大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
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在歐洲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的高漲和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農奴制改革促進了俄國農業、工業的發展。使俄國走向近代化。
改革對俄國近代化的影響:
經濟現代化:農奴制廢除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俄國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俄國工業生產大幅度增長,農村中資本主義的成分也得到增長。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體制方面上作了比較深層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在司法制度方面,參照西方的司法制度,進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專制獨裁的俄國也出現了一些民主化的氣息。
軍事近代化: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機構。
教育近代化:鼓勵社會和私人辦學,擴大大學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式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差距,變革的願望日益強烈。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為東方強國,資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重工業迅速發展;建立了一支現代化的軍隊並不斷得到加強,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走上對外擴張之路。
羅斯福新政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避免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中國:
管仲改革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魯國「初稅畝」取得了預期效果,魯國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諸侯列國紛紛仿效。從稅制改革的角度看它達到了預期目的,所以可以說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過李悝變法,魏國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
楚國吳起變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時間內,楚國在對外兼並戰爭中連連獲勝,成為戰國中的強國。
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3)失敗的改革
外國:阿里改革、蘇聯和東歐改革
中國:魏文侯改革(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5.改革的認識和啟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展進步,必須與時俱進,敢於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會涉及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其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和變法不會一帆風順,在勇於改革的同時,要具備堅決的斗爭精神。要堅信新事物一定能夠戰勝舊事物。
③對改革的具體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梭倫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國家產生(公元前9~前8世紀)——設立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
貴族制國家確立(公元前8~前6世紀)——貴族專權而平民無權
2、經濟發展:農工商業以及貿易得到發展
3、階級變化: 工商業奴隸主形成,公民內部斗爭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 雅典貴族與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5. 歷史選修1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原因:春秋戰國時期鐵器農具、耕牛開始使用並推廣,促內進生產力得到發展容,漸漸與當時的生產關系脫離,不適應起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生產制度的改變,封建生產關系也隨之建立,土地私有製作為一種當時時代的先進制度開始確立起來。
6. 高中歷史選修1復習提綱
第四單元 王安石變法
背景 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 階級矛盾尖銳 原因:土地兼並使農民賦稅增加,還要承擔徭役,受高利貸的盤剝,連年的戰事和頻繁的自然災害
具體表現:農民起義和兵變相繼爆發
民族對立嚴重 遼和西夏與宋發生多次戰爭
統治階級矛盾突出 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勢力同守舊勢力斗爭激烈,出現朋黨之爭
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 積弱 原因:1、集中軍權。設立不同的機構管轄軍隊調兵權與領兵權的分離,實行「更戍法」 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訓練不精,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當民,軍隊素質下降
3、步兵為主,武器質量差,影響軍隊戰鬥力
表現:對遼和西夏戰爭敗多勝少
積貧 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權分割宰相職位,官職增加;科舉取士多; 「恩蔭」法授官多)
2、冗兵(面臨西夏和遼的威脅;為安定社會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當民)
3、對遼和西夏戰爭耗費付給出大量金銀和布匹
表現: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造成了冗費的局面
慶歷新政曇花一現 背景:積弱積弱的局面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程度,階級矛盾尖銳,北宋統治岌岌可危
主持:范仲淹、富弼
時間: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慶歷五年(1045年)初
中心:整頓吏治,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
內容:改革文官升遷制度;.嚴格恩蔭制;改革貢舉制;慎選地方長官;重視農桑,減輕徭役等。
結果:失敗。
原因 1、新政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
2、有人誣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黨」,宋仁宗對朋黨的防範;3、改革過於激進。
影響: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展,統治集團感到危機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聲高漲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原因:1、社會矛盾仍然尖銳
2、王安石提出變法主張和設想得到宋神宗的贊賞
3、宋神宗希望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統治危機
時間:1068年,宋神宗即位。決定起用王安石
時間 1069年,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目的 直接目的:為了富國強兵,改變積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鞏固封建統治秩序
內容 主要措施 內容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富國之法 農田水利法 鼓勵各地由民戶出資修建水利 水利工程廣為修建,保證了灌溉;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生產發展,政府稅收增加。
方田均稅法 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並將土地按土質的好壞分為五等,作為徵收田賦的依據 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農民免除賦稅,得到實惠。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爭議最大) 強制農民借貸;利息偏高,農民負擔依然沉重
免役法 將原來按戶輪流服差役,改為由官府僱人承擔,不服差役的民戶則交納一定數量的錢,稱為免役錢 農民從勞役中解脫出來,保證了勞動時間,促進生產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對貧苦人是沉重的負擔
市易法 在東京設置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這就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均輸法 設立發運使,掌握東南六路生產情況和政府與宮廷的需要情況,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統一收購和運輸 減輕了納稅戶的額外負擔,限制了富商大賈對市場的操縱和對民眾的盤剝,便利了市民生活
強兵之法 保甲法 將鄉村民戶加以編制,以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閑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 加強了農村封建統治秩序,維護了農村社會治安;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節省了大量的訓練費用
設軍器監 督製造兵器,嚴格管理,提高武器質量 武器質量和產量都提高
保馬法 將原來由政府的牧馬監養馬改為由保甲民戶養馬。保甲戶自願養馬,可由政府給以監馬或者給錢自行購買,並可以免除部分賦稅 馬匹的質量和數量提高;政府節省了大量養馬費用
將兵法 每將置正副將各1人,選派有武藝又有戰斗經驗的軍官擔任,專門負責本單位軍隊的訓練 改變了兵將分離的局面加強了軍隊戰鬥力
取士之法 改革科舉制度 廢除了死記硬背的明經科,而進士科的考試則以經義和策論為主,增加法科 有利於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使用,為變法造了輿論,有利於改革的推進
整頓太學 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太學生成績優異者不經過科舉考試可直接為官,設置武學、醫學、律學專科學校,培養專門人才
惟才用人
結果 最終失敗 1、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滿了阻力
2、用人不當,出現了危害百姓的現象
3、支持變法的組織機構不夠健全,賞罰也不夠公正
4、變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變法後期的動搖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勢。5、宋神宗死後,司馬光任宰相,新法被廢除
6、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變法本身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真正給農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獲得廣大農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
性質 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
評價 1、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2、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進步。
3、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4、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啟示教訓 1、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2、改革是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權和私利,因而會有阻力,甚至充滿了尖銳的斗爭。因此,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行動要堅決徹底,要注意用人。
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點
相同點是①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②變法都得到了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支持;③變法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④變法者個人的改革的意志堅定,失敗後兩人的命運基本相同;⑤變法都對生產關系作出了調整。
不同點有①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王安石變法則發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變法則是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部分調整生產關系。③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的改革。④結局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成功的改革;王安石變法則失敗了。
第三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統一北方 創造了一個較為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為各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北魏統治者開始參照漢族的封建政權的統治方式 吸收漢族先進的文化,從而成為以後孝文帝改革的社會基礎與思想基礎。開始了封建化的進程,民族融合趨勢加強
馮太後掌權 促使孝文帝對漢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對漢族文化傳統、習俗及其深邃豐富的內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對他後來推行的改革有著深刻的影響
孝文帝學習漢族先進文化 孝文帝深刻意識到本民族及政權的落後性,堅定了他改變鮮卑舊俗、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的信念
階級矛盾尖銳 原因:政權制度建設的欠缺。主要表現在政權的基層統治方式上實行宗主督護制,在賦稅制度上的混亂。賦稅制度上「縱富督貧,避強侵弱」,導致廣大農民負擔沉重,苦不堪言, 影響:導致各地人民起義不斷。嚴重威脅著北魏統治,社會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北魏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民族歧視的高壓政策
時間 471---499
目的 緩和民族對立和社會矛盾,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過程及內容 前期 時間:471---490
主持:馮太後
重點: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經濟制度。這些制度有力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政權
措施 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 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 國家徵收統一籌集按級別高低發給官吏,不許官吏自籌,制定嚴懲貪贓辦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農民賦役負擔減輕,北方農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推行均田制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 即按一定的標准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不種則由政府收回 生產積極性提高,同時大片荒地被開墾,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推動著鮮卑族經濟的轉型,加強了民族大融合
設立三長制 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改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鄰長、里長、黨長合稱三長,直屬州郡,負責清理戶口和田畝,征發徭役和兵役 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於中央集權的鞏固
推行新的租調制 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 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使農民負擔大為減輕,許多受庇於豪強的農民也紛紛轉向政府,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後期 時間: 490---499
主持:孝文帝
重點:漢化
措施 遷都洛陽
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強大,民族隔閡相當深。
2、在經濟上,氣候惡劣,糧食供給經常出現困難;
3、軍事上,時受柔然騷擾,很不安全;
4、地理上,地處偏僻不利於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
5、洛陽農業發達,交通便利,乃歷史故都。
目的:為了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實現南北統一的願望。
影響:孝文帝借遷都打擊了保守勢力,保證了改革的深入,有利於胡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華文明得到進一步發展。洛陽再次成為北方政治、經濟的中心。遷都洛陽,為孝文帝進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移風易俗 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影響:使鮮、漢兩族進一步融合,對加強民族聯系,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融合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它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動了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的轉化,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為結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礎。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 經濟的復甦和繁榮 原因:1、均田制、三長制和租調制的實施
2、技術的進步: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進步
3、水利設施的興修
4、是民族大融合的產物,如鮮卑族的畜牧業經驗
5、孝文帝放鬆對民間手工業的管制,加強對官辦手工業的管理
6、孝文帝鑄造銅錢,重視和支持商業的結果
表現:農業: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術提高,畜牧業發達。
手工業:民間和官辦手工業發展快,絹布產量增加且工藝精湛,北方青瓷出現
商業: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對外貿易達西方國家
影響:1、推動了鮮卑族的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的轉型,增加了國家收入
2、使孝文帝進一步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加速政權的封建化進程,鞏固了封建統治
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使鮮卑族等少數民族成為漢族一部分,為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
政權封建化的加速 統治者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對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最重要) 鮮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的轉變促使了整個社會習俗的改變,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習慣的主體。鮮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漢族文化之中。畜牧業生產經驗、服飾、風俗、食物等方面鮮卑族文化精華融入了漢族文化之中,促進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並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性質 是馮太後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變北魏社會面貌的封建化改革運動
第七單元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背景 政治上 農奴制和沙皇專制統治的基礎受到嚴重威脅(主要) 地主對於農民的窮凶極惡的壓榨和奴役,引起農民不斷地騷動。從而引發農奴制的危機。嚴重威脅著沙皇和貴族地主的統治
經濟上 農奴制使俄國資本主義緩慢發展,與西歐國家差距很大 農奴制給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消極影響(自由勞動力短缺、工業資本缺乏、國內市場狹窄)俄國工業發展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其他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社會上 革命民主主義者積極發動武裝起義,准備推翻俄國農奴制。新思潮的涌動 越來越多有識之士意識到,農奴制已經成為阻礙俄國社會發展的重要障礙,廢除農奴制的呼聲日益高漲,出現了十二月黨人起義.和知識分子的反沙皇斗爭,促進人民的覺醒對俄國專制統治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軍事上 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原因:西歐資本主義列強與沙皇俄國之間在土耳其問題上的矛盾尖銳化的結果。另外土耳其處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頗為重要
目的:俄國為了擴大勢力范圍、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轉移國內矛盾,一直想侵吞奧斯曼帝國的土地,控制海峽
時間:1853----1856
雙方:俄國---英、法、土、奧、撒同盟
經過:
結果:俄國的慘敗(武器的落後、運輸工具的落後、軍需品的不足等,以及政治、經濟體制的落後)
影響:1、俄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2、加劇了俄國國內的階級矛盾,爆發了席捲全國的農民運動。
3、震撼了貴族地主的統治,使俄國統治者從政治昏睡中清醒過來,客觀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亞歷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響,上台後深刻意識到農奴制的落後
目的 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強國力,重振俄國的大國威望
根本:鞏固統治,維護沙皇專制政權
焦點 是如何化解來自封建地主的阻力-----農民如何獲得自由和土地
時間 1861年俄歷二月十九日(公歷3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正式簽署一系列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稱「二一九法令」
內容 二一九法令 農民獲得人身自由權
農民通過贖買獲得份地,但付清贖金之前需須負擔一些臨時義務
加強了村社制度加強對農民的管理
評價 進步性 1、促進了俄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改革使廣大農奴獲得人身自由,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改革後很快出現農民分化,從而產生農業資本主義)
2、促進了俄國工業資本主義有了迅速發展(提供了必需的勞動力、市場和資金)
總之:改革使俄國的生產關系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生產方式由封建性向資本主義方式的過渡,是俄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局限性 原因:「二一九法令」實際上是妥協的產物。這次改革沒有改變沙皇專制主義的本質,沙皇只是在形勢所逼下作了一些「讓步」
表現:1、不徹底性:農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縛在土地上,貴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剝削方式在農村繼續保留
2、掠奪性:「解放」後的農奴被剝奪得一干二凈
3、欺騙性:改革遠遠沒有滿足農民的要求,而且農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錢被地主奪去,改革後農民土地比原來還少,無法維持生計,只得重新佃種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盤剝與奴役
影響:1、它以犧牲農民利益來發展資本主義,必然給發展中的資本主義帶來不良影響(特別不是利於國內市場的擴大)
2、社會矛盾依然尖銳,農民暴動和起義不斷
性質 由沙皇政府和貴族地主階級主持進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俄國近代化 作用 局限
經濟 1、促進了俄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2、促進了俄國工業資本主義有了迅速發展 1、它以犧牲農民利益來發展資本主義,必然給發展中的資本主義帶來不良影響
2、對外國資本尤其是法國資本依賴嚴重。
3、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
政治 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建立了近代政治體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有利於政治的民主化 實際權力仍為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掌握,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專制。落後的政治體制嚴重地阻撓著經濟體制的徹底解體和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參照西歐模式進行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制度:進行無等級審判,還建立了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實行公開審判。有利於法制化的發展 農村改革有限
軍事 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系:縮短服兵役的期限;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加強對軍官的培訓。有利於軍事的近代化 帶有一定的軍國主義色彩
教育 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擴大大學的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促進了教育的近代化
思想 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法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同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變革願望越來越強烈,俄國出現了人思想觀念的近代化
近代化
它在經濟領域的變化叫工業化、全球化,其社會結構的變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結構的變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觀念的變化是理性化、科學化
俄國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之異同
(1)不同點:A背景不同:俄國:a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工業在俄國緩慢發展,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開始代替手工工場,而農奴制已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b農奴處境日益惡化,農民運動波瀾壯闊地發展起來。貴族地主統治岌岌可危,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決定廢除農奴制。日本:a19世紀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個閉關自守、封建落後的國家,實際權力掌握在世襲的將軍手裡,天皇只是傀儡。農民生活悲慘,反抗斗爭此起彼伏。b資本主義已有一定的發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滿幕府統治,要求改變現狀。武士的生活狀況惡化,已由封建社會的支柱變為反幕府的力量。c民族危機嚴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國侵略,激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憤怒。內外因的結合促進了幕府危機的總爆發,1868年幕府統治被推翻,明治政府進行了改革。B目的不同:俄國農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防止人民革命運動,維護自己的統治,迫不得已而進行改革。而日本明治維新則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擺脫外來的壓迫而進行改革。
(2)相同點:A時代相同:都發生在19世紀中期的「自由資本主義」階段。B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C結果相同: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改革都不徹底,兩國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勢力。
民粹派及民粹派運動
民粹派一詞是指從19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平民知識分子,得名於他們70年代中期「到民間去」,把這些到農民中去的知識分子稱做民粹派。
民粹派的目標是追求社會正義與社會平等,他們相信社會主義能體現這種正義與平等,故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在俄國建立社會主義;民粹派的所作所為都以人民,尤其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所以,代表著民粹派的民粹主義的理論核心實際上就是「農民社會主義」。具體來說,民粹派認為:資本主義在俄國是一種罪惡和社會倒退;相信俄國社會發展的獨特性,俄國可以繞過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農村公社是俄國社會主義的基礎,農民是實現俄國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知識分子是一種主導力量,能夠領導俄國走向社會主義。
民粹派運動是指自赫爾岑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為民粹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以後,到19世紀60、70年代民粹主義思潮便逐漸形成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民粹派運動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1)19世紀60、70年代的革命民粹派時期,代表人主要有拉甫羅夫、巴枯寧和特卡喬夫。這時期的活動主要有:民粹主義小組成立、大規模到民間去和恐怖主義活動。(2)19世紀80、90年代的自由民粹派時期,代表人主要是米海依洛夫斯基等。(3)20世紀初的社會黨時期,領導人主要有切爾諾夫等。民粹派運動是體現自恰達耶夫以來俄國東西方道路之爭最激烈的社會運動,同時它也是俄國的社會主義的實際開端,因而在19世紀俄國社會思想史和解放運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世紀下半期俄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民粹派運動的影響。
7. 歷史選修一具體內容
· 第一單元梭倫改革
· 1、雅典城邦的興起
· 2、除舊布新的梭倫改革
· 3、雅典民主政治內的奠基容石
· 第二單元商鞅變法
· 1、改革變法風潮與秦國歷
· 2、「為秦開帝業」──商
· 3、富國強兵的秦國
· 第三單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 1、改革迫在眉睫
·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 3、促進民族大融合
· 第四單元王安石變法
· 1、社會危機四伏和慶歷新
· 2、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
· 3、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 第五單元歐洲的宗教改革
· 1、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 2、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 3、宗教改革運動的擴展
· 第六單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 1、18世紀末19世紀初
·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
· 3、改革的後果
· 第七單元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 1、19世紀中葉的俄國
· 2、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 3、農奴制改革與俄國的近
· 第八單元 日本明治維新
· 1、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
· 2、倒幕運動和明治政府的
· 3、明治維新
· 4、走向世界的日本
· 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 1、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的
· 2、維新運動的興起
· 3、百日維新
· 4、戊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