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生物之謎

生物之謎

發布時間: 2021-08-04 14:08:03

Ⅰ 探索銀河系中生物之謎是什麼

生物進化的過程如此漫長,把它和恆星演化的時間去對比沒有什麼不恰當。我們知道,天上有的恆星那樣年輕,甚至爪哇猿人曾經是它們誕生的見證人。在這種恆星周圍的行星上,目前高級生物還來不及形成。我們也知道,大質量恆星發光發熱只有幾百萬年,這對於生物進化實在太短暫了。看來合適的對象只有從質量相當於或小於太陽的恆星中去找。銀河系大約共有恆星千億,其中絕大多數的質量都算「合格」,這是因為質量較大的恆星終究甚少。
除了百分之幾的少數例外,銀河系中恆星的發熱年代都很長,足以使智慧生物漸漸形成。但尚不清楚的是這些星有沒有行星圍繞著它們轉,因為只有在圍繞恆星公轉的天體上才能具備液態水所需的溫度。可惜天文學家對別的太陽周圍的行星還一無所知。由於它們實在太遙遠,即使離我們最近的一些恆星確有這種伴侶天體繞它們轉,人們也還沒有能做到用望遠鏡直接觀測這些微乎其微的對象。可是話又說回來,別的恆星周圍也有行星繞著轉,這是極有可能的。首先,人們要打破生活在一個獨特太陽系中這樣一種概念的束縛。科學發展史曾一次又一次地表明,那種把人類放在宇宙中特優地位的想法,都是錯誤的信念。
我們已經了解,宇宙物質的角動量很可能使單星周圍形成行星系。人類自己所處的行星系也支持這種觀點。巨大行星木星和土星甚至以它們的衛星群在周圍組成了具體而微的「行星系」,看來這也要歸因於角動量。因此,單星周圍都有行星系在運轉的假想是合理的。
如果在恆星形成的過程中由於角動量因素而產生了一對雙星,那麼即使在此以前行星曾經出現過,它們也應該在不長的宇宙演變歲月中不是落到其中的一顆星上,就是被甩到宇宙空間。因為認真觀測表明半數以上的恆星是雙星,所以銀河系整個算下來還剩大約400億恆星伴有行星。
問題又來了:這些行星與各自恆星的距離是否合適呢?一個行星至少應該滿足的條件是它與所屬恆星的距離使得輻射在它表面造成液態水所需的溫度。在太陽系中,水星極靠近太陽,而離太陽比火星更遠的所有外行星則受陽光照射太弱,不夠溫暖。別的恆星周圍的行星我們始終還沒有見到,怎樣才能知道它們之中有多少已經具備了距離恆星恰到好處的條件呢?我們的辦法只有和自己所處的行星系類比。地球無疑地處在太陽系生命帶內部,火星和金星靠近此帶邊緣。「水手」號探測器拍到的照片表明,火星表面的荒涼程度和月球表面類似。盡管火星有大氣並且含有水分,但是在它表面上軟著陸的一系列「海盜」號探測器經過取土分析並沒有發現生物細胞的任何跡象。前蘇聯的一批探測器測到的金星表面溫度超過450℃,所以金星也不是生物棲息的場所。在太陽系中我們似乎是獨此一家。
只要仔細想想,一個行星必須同時滿足多少條件才能棲息生物,我們就會明白,天體具備適於生物的氣候是多麼稀罕的巧例。1977年,在美國航空航天局工作的科學家邁克爾?H?哈特指出,只要把我們對太陽的距離縮短5%,地球上的生物就會熱不可耐而不能生存;這段距離只要加長1%,地球就要被冰川覆蓋。我們所居住的行星伸縮餘地是不大的,因此他認為,外部條件合適,使生物能進化到較高級階段的行星,在銀河系中最多隻有100萬個。
在某個行星上如果適宜的氣候能維持足夠長的年代,生命確實會形成嗎?這個問題應該去問生物學家,而不是天文學家。不過天文學家也能幫一點忙,他了解,除了少數例外,整個宇宙中化學元素的分布大體上是相同的,銀河系中離我們最遙遠的恆星,甚至別的星系中的恆星,它們的化學組成和太陽一樣。沒有由硫組成的恆星,也沒有由汞組成的雲團。壓倒多數的情況下宇宙物質的最主要成分是氫,其次是氦,再其次才是其他的化學元素。我們可以向生物學家保證,即使是在一個遙遠的,但氣候適宜的行星上,他也能找到構成一切有機分子所需的各種物質。射電天文學家在氣體雲發現了名目繁多的各種有機分子,其中有乙醇和甲酸,有氰化氫和甲醚。當然,從這類簡單有機化合物向那些構成生命基礎的復雜分子演變,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讓我們假想,凡是可能孕育生命的場所,生物實際上都已出現,那麼銀河系中可能有著100萬個居住生物的行星,這些生物也許各自都已演變了40億年,只不過它們理應處在各自不盡相同的進化階段罷了,甚至有些行星上的生物已經達到智能生物階段了。

Ⅱ 肉團生物之謎是什麼

1992年8月22日,陝西省周至縣尚村鄉張寨村25歲的村民杜戰盟,拿著砍刀和扁擔等工具,匆匆趕往臨近的戶縣澇店鄉永守村北的渭河中打撈浮柴。在一米多深的河裡,他東摸摸西找找半個多小時,連一根樹枝都沒摸到。

坐在岸邊抽了一支煙,杜戰盟又下河摸浮柴子。誰料,他剛下河沒出幾米,就感到左腳踩到了一塊肉糊糊的東西。

他穩穩地踩住腳下的「肉團」,彎腰下來,雙手緊緊抓住「肉團」,生怕它溜了。「肉團」被輕輕鬆鬆「捉」到了岸邊的沙灘上,杜戰盟定眼一看,原來是一塊「爛肉」。是「肉」又不像「肉」,啥玩意呢?杜戰盟蹲下身左看右瞧,這東西,頭一輩子都沒見過,小杜把它扔在一邊,空手回到了家裡。

第三天下午,小杜和村裡另外兩名青年又來到渭河邊打撈浮柴,發現那堆被扔在沙灘上的「爛肉」還在原處,由於有幾位同伴壯膽子,小杜再次湊近「爛肉」瞧了個仔細,看到旁邊多了幾只死鳥和死魚,並都已經腐爛。而那堆「爛肉」卻始終沒有蒼蠅去騷擾,也聞不到異味。

這就奇怪了,莫非是「寶」,杜戰盟轉憂為喜,拋下傢伙不幹活了,在兩個夥伴的幫助下,把「爛肉」提回了家。

如何處理它?既然像「肉團」,杜戰盟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吃?於是,他揮起菜刀,從「爛肉」上割下一塊放入鍋中煮了起來。約煮了個把小時,好像熟透了,小杜叫來家人嘗鮮,家人都感到沒吃出啥味道,不好吃。煮吃的味道差點,用油煎的味道怎麼樣?隨即杜戰盟又咔嚓切割下一塊拋入油鍋煎吃了。當天晚上,杜戰盟與家人出於好奇稱量了「肉團」,重量為23.5千克。3天後,當杜戰盟再次稱量時,此物已經變成了35千克。會活的「肉團」,令杜戰盟全家人驚慌失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師楊興中,聞訊後匆匆趕到杜戰盟家,要探個究竟。他看到那個奇怪的生物被放在一個盛滿水直徑足有2尺多深的大鐵鍋里。此物形如海蚌,經測量,長75厘米,寬50厘米,周長110厘米,通體為褐黃色,局部呈珊瑚孔狀,內部肌體顏色純白,有明顯分層,手感比較柔軟。

多年從事生物教學研究的楊興中,一下子愣住了,他也分不清眼前這個「怪物」到底是什麼,只好割幾塊,作為標本帶回學校進行研究。

一個星期後,西安市市長崔林濤得知這消息後,立即指示西安市科委組織西北大學、西安醫科大學、西安動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進行鑒定,並撥款5000元,作為研究經費。

在各方面的鼎力支持下,西北大學生物系牽頭組織了有生化、生理、動物、植物、細胞、微生物、真菌等方面的13位專家參加的攻關小組,從呼吸、蛋白質含量、活體培養、動植物器官和真菌分離等8個方面,對不明生物體進行了測定。

經過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專家認為,不明生物體既有原生動物的特點,也有真菌的特點,是活的生物體,是世界罕見大型黏菌復合體,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珍稀生物。

在得出初步結論後,9月12日,西安市科委又組織由我國著名專家房益蘭教授、詹谷字研究員等18人組成的專家組,對西北大學生物系提交的報告進行了論證。據專家介紹,黏菌是介於原生動物和真菌之間可蠕行的一種很古老的原質體生物,既具有原生動物的特點,也有真菌的特點。

據了解:該生物體現在仍活著,研究人員把它放進一個玻璃缸中,並倒入一般的自來水,它仍然以3%的增長速度生長,這實在是世界生物史上的一大奇跡。因為水的成分很簡單,至今,科學家們還沒有發現哪種生物能像黏菌這樣在水中生長得這么快。

Ⅲ 生物界有哪些未解之謎

人的智力怎麼存儲的
人和其他生物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生,為什麼會死
無機物質怎麼構成生命
.........等等

Ⅳ 生物未解之謎

生物進化就是這個結果,就像人的肝臟在右邊一樣。但是,有占人口萬分之二的人心臟是長在右胸腔內,那是由於胚胎發育時期心臟旋轉異常,致心臟位於右側心腔,這叫先天右位心.對健康並無大礙,

Ⅳ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

華羅庚曾賦詩贊美數學應用的廣闊天地。說明在物理(大到宇宙,小到基本粒子,快到火箭)、化學、生物、地理、日常生活等領域都要應用數學。

Ⅵ 生物之謎

深海中的生物之謎

1979年3月,在一次舉世矚目的太平洋洋底探險中,美國科學家意外地發現,在深達2000米左右、暗無天日的洋底火山口周圍,竟然生活著許多稀奇古怪的蠕蟲、貝類、蟹類及其它動物。這一發現搖撼了「光合食物鏈」的理論寶座,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

在生態學上,食物鏈是指生物群落中各種動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間由於攝食關系(包括捕食和寄生)所形成的一種聯系。例如,蚜蟲食小麥,瓢蟲食蚜蟲,山雀食瓢蟲,老鷹吃掉山雀,形成一種包括幾個環節的食物鏈。經典的「光合食物鏈」認為,陸地和海洋中的無數生物,歸根到底都是依靠太陽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產物而生存。然而在太平洋的深海底部,陽光不能到達,是理論上的生物禁區,卻出現如此生機勃勃的生物群落,這些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是什麼呢?

經過科學家們的艱苦探索,這些海底生物的生存之迷被揭開了。原來,這里存在著一個新的生態系統。在洋底火山口噴出的熱水中含有大量硫化氫,而深海底有一種細菌,它能使硫化氫的硫磺離子氧化而合成為有機物,貝類和環形動物就是依靠攝食這種有機物為生的。所以它們不是靠陽光,而是靠地球內部的熱量而生活。有人認為,它們才是真正的「星球生物」。這一發現為證實太陽系外的星球可能存在「生物」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依據,也為人類尋找外星人增強了信心。

除了上述的簡單食物鏈以外,海底動物似乎也有其他求生手段。例如有一種巨型的有須動物,它沒有嘴巴,也沒有消化器官與肛門,那麼它又是怎樣攝取營養及排泄的呢?最近的研究表明,它的體腔內存在一種名叫神經營養的大型器官,有須動物依靠觸手把無機物攝入神經營養器官中進行消化。在這種神經營養器官中還共生著上述能使硫化氫發生氧化的細菌,它依靠吸收神經營養細胞的排泄物為生。這種沒有正式的消化系統而又與其它生物共生的動物,就是過去一直未知的「無機營養型」動物。

Ⅶ 探索銀河系中生物之謎是怎麼回事

生物進化的過程如此漫長,把它和恆星演化的時間去對比沒有什麼不恰當。我們知道,天上有的恆星那樣年輕,甚至爪哇猿人曾經是它們誕生的見證人。在這種恆星周圍的行星上,目前高級生物還來不及形成。我們也知道,大質量恆星發光發熱只有幾百萬年,這對於生物進化實在太短暫了。看來合適的對象只有從質量相當於或小於太陽的恆星中去找。銀河系大約共有恆星千億,其中絕大多數的質量都算「合格」,這是因為質量較大的恆星終究甚少。

除了百分之幾的少數例外,銀河系中恆星的發熱年代都很長,足以使智慧生物漸漸形成。但尚不清楚的是這些星有沒有行星圍繞著它們轉,因為只有在圍繞恆星公轉的天體上才能具備液態水所需的溫度。可惜天文學家對別的太陽周圍的行星還一無所知。由於它們實在太遙遠,即使離我們最近的一些恆星確有這種伴侶天體繞它們轉,人們也還沒有能做到用望遠鏡直接觀測這些微乎其微的對象。可是話又說回來,別的恆星周圍也有行星繞著轉,這是極有可能的。首先,人們要打破生活在一個獨特太陽系中這樣一種概念的束縛。科學發展史曾一次又一次地表明,那種把人類放在宇宙中特優地位的想法,都是錯誤的信念。

我們已經了解,宇宙物質的角動量很可能使單星周圍形成行星系。人類自己所處的行星系也支持這種觀點。巨大行星木星和土星甚至以它們的衛星群在周圍組成了具體而微的「行星系」,看來這也要歸因於角動量。因此,單星周圍都有行星系在運轉的假想是合理的。

如果在恆星形成的過程中由於角動量因素而產生了一對雙星,那麼即使在此以前行星曾經出現過,它們也應該在不長的宇宙演變歲月中不是落到其中的一顆星上,就是被甩到宇宙空間。因為認真觀測表明半數以上的恆星是雙星,所以銀河系整個算下來還剩大約400億恆星伴有行星。

問題又來了:這些行星與各自恆星的距離是否合適呢?一個行星至少應該滿足的條件是它與所屬恆星的距離使得輻射在它表面造成液態水所需的溫度。在太陽系中,水星極靠近太陽,而離太陽比火星更遠的所有外行星則受陽光照射太弱,不夠溫暖。別的恆星周圍的行星我們始終還沒有見到,怎樣才能知道它們之中有多少已經具備了距離恆星恰到好處的條件呢?我們的辦法只有和自己所處的行星系類比。地球無疑地處在太陽系生命帶內部,火星和金星靠近此帶邊緣。「水手」號探測器拍到的照片表明,火星表面的荒涼程度和月球表面類似。盡管火星有大氣並且含有水分,但是在它表面上軟著陸的一系列「海盜」號探測器經過取土分析並沒有發現生物細胞的任何跡象。前蘇聯的一批探測器測到的金星表面溫度超過450攝氏度,所以金星也不是生物棲息的場所。在太陽系中我們似乎是獨此一家。

只要仔細想想,一個行星必須同時滿足多少條件才能棲息生物,我們就會明白,天體具備適於生物的氣候是多麼稀罕的巧例。1977年,在美國航空航天局工作的科學家邁克爾·H·哈特指出,只要把我們對太陽的距離縮短5%,地球上的生物就會熱不可耐而不能生存;這段距離只要加長1%,地球就要被冰川覆蓋。我們所居住的行星伸縮餘地是不大的,因此他認為,外部條件合適,使生物能進化到較高級階段的行星,在銀河系中最多隻有100萬個。

在某個行星上如果適宜的氣候能維持足夠長的年代,生命確實會形成嗎?這個問題應該去問生物學家,而不是天文學家。不過天文學家也能幫一點忙,他了解,除了少數例外,整個宇宙中化學元素的分布大體上是相同的,銀河系中離我們最遙遠的恆星,甚至別的星系中的恆星,它們的化學組成和太陽一樣。沒有由硫組成的恆星,也沒有由汞組成的雲團。壓倒多數的情況下宇宙物質的最主要成分是氫,其次是氦,再其次才是其他的化學元素。我們可以向生物學家保證,即使是在一個遙遠的,但氣候適宜的行星上,他也能找到構成一切有機分子所需的各種物質。射電天文學家在氣體雲發現了名目繁多的各種有機分子,其中有乙醇和甲酸,有氰化氫和甲醚。當然,從這類簡單有機化合物向那些構成生命基礎的復雜分子演變,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讓我們假想,凡是可能孕育生命的場所,生物實際上都已出現,那麼銀河系中可能有著100萬個居住生物的行星,這些生物也許各自都已演變了40億年,只不過它們理應處在各自不盡相同的進化階段罷了,甚至有些行星上的生物已經達到智能生物階段了。

Ⅷ 什麼是深海生物之謎

科學家通過深海考察,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之東南320公里,深度為2600米的海底火山附近,發現有不靠陽光生存的動物。陽光最多能到達海平面下100~300米,那裡是一片漆黑,但卻有大量長達1米的蠕蟲(像水族館的管蟲)和30厘米大的巨蛤。另外,還有一些淡黃色的貽貝和白蟹。

另一次深海科學考察中,在離南加利福尼亞150海里的海底火山口,深度同是2600米的地方,科學家除了再次發現上述各種生物外,還發現了一種長得很像白鰻的魚,這更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完全不依靠陽光生存的脊椎動物。這兩次驚人的發現,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在沒有陽光的深海世界裡,這些生物為什麼能生存下來,而且長得越來越旺盛呢?

科學家幾經研究,揭開了這個奧秘。原來,在海底的地殼移動時,產生了海底裂縫,當海水滲入這些裂縫,並在裡面循環流動時,水溫便升高到350攝氏度左右。熱水把附近岩石中的礦物質(主要是硫磺)溶解出來,在高熱和壓力的作用下,和水反應合成硫化氫,培育惡臭和有毒的東西,這就是火山口附近一些生物的能量來源。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蠕蟲、巨蛤或是貽貝,其消化系統大部分已退化,取而代之的是體內寄生著大量的硫細菌。這些深海生物和硫細菌兩者互相相依賴,共同生存。一方面,深海生物為硫細菌提供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以及合成營養的原料(硫化氫、二氧化碳和氧氣);另一方面,硫細菌則通過一連串的化學作用合成營養(碳水化合物)來回報深海生物。這個情況,就好像陸地上植物的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一樣。不同之處,只是高能量的硫化氫取代了陽光。

但是,最令科學家迷惑不解的是,那些深海生物的體內存在著大量硫化氫,卻仍能健康生長。硫化氫對生物的毒性並不亞於人們熟悉的氰化物,它能取代氧而和進行呼吸作用的酵素結合,因而能使生物窒息致死。研究人員已查出蠕蟲血液時的血紅素,它除了有運載氧氣作用外,同時對硫化氫亦有極強的吸附力,從而防止硫化氫與進行呼吸作用的酵素結合,直接把硫化氫運往硫細菌寄生的器官中。而巨蛤體內則有一種特別分子去運載硫化氫,消除其毒性。至於其他深海生物的硫化氫「解毒」機制,則仍有待研究。

目前對有關深海火山附近生物的了解,雖然仍未完全,但已引起科學家的聯想:在一些擁有高能量物質的環境里,例如含硫化氫和甲烷的沼澤,可能存在著類似的生物。由此看來,隨著科學的發展,這個沒有陽光的黑暗世界,終有一會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Ⅸ 什麼是岩石中的生物之謎

1835年修建倫敦——伯明翰鐵路時,考文垂有一段深4米的紅沙岩需搬移。當一塊紅沙岩被吊起裝車時,落地跌個粉碎,其中一塊碎石飛到車上,碎石上的一個凹窩里有一個活著的蟾蜍。當蟾蜍剛露於空氣中時,其皮色呈深棕色,但10分鍾後變得近乎漆黑。這只蟾蜍比其同類顯得小些,但很肥胖,看上去「受了壓迫」,正大口地喘氣,頭部好像受過傷。蟾蜍被小心翼翼地重新放回凹窩里,用泥土封住。盡管如此,它仍在4天後死去。

1818年,地質學家克拉克博士為尋找化石,挖洞至2英尺深時,在岩壁上發現一批海蠑螈的活化石,它們與當地生存的種群不同。其中有三隻保存得很好。克拉克小心地把它們從岩石上取下來,放在紙上,在陽光下曬,這種蠑螈居然活動起來。其中兩只很快便死去了,第三隻卻看上去生命力很旺盛,克拉克把它放進水池,這小傢伙很快便逃得無影無蹤了。

1851年,法國布盧瓦的一位工人從一塊重14磅的燧石中挖出一隻蟾蜍,人們發現蟾蜍在呼吸,並跳出凹窩想逃走。工人們把它逮住,連同凹窩送往當地的科學團體。在科學院里,這只蟾蜍連同燧石一起被安置在地下室的青苔床上。黑暗中,這小動物躺著,一動不動,一有光亮,它便想跑。如果把它放在燧石的邊緣,它便鑽回到自己的窩里,把腿放在身體下面,並特別留神那條初次移開燧石時受過輕傷的腿。

據科學斷定,約一億年前,世界最後一批翼手龍消失了。但修築聖迪茲——南希線鐵路時,一批法國工人在半亮的燧洞里劈開一塊巨大的侏羅紀石灰岩,突然岩石中跑出一隻怪物。只見這怪物伸了伸翅膀,深沉地嘎叫了幾聲,便倒在他們腳前死去。這只翼長10.7英尺的動物的膜狀翼旁長有四條腿,似蝙蝠。長爪,嘴裡有兩排尖齒,皮似黑膠,厚且多脂。怪物立即被當地的一位學古生物的學生斷定為翼手龍。經考證,這怪物所躲藏的岩層與歷史上翼手龍活動的地層一致,那個禁固著這條飛龍達億年之久的石岩凹窩與它的身狀大小正好一樣。

岩石中存在著幾千萬年前活動物的報告屢見不鮮。但對這類現象的解釋眾說紛紜。一種比較科學的解釋是:岩石是堅實的,但仍有肉眼看不見的縫隙,可滲進水、空氣等,所以,在岩石中有可能存在著活動物。

熱點內容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
面試體育教師 發布:2025-07-04 03:55:12 瀏覽:120
教師師德先進材料 發布:2025-07-04 03:05:55 瀏覽:487
用什麼詞來形容班主任 發布:2025-07-04 00:41:46 瀏覽: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