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類圖
㈠ 如圖是某同學建立的生物分類圖,其中①~④各代表一種生物,下列哪組生物不能用該圖分類()A.①蘑
A、蘑菇屬於真菌,沒有葉綠體,符合圖中的①;銀杏側柏屬於裸子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有種子,符合圖中的②,葫蘆蘚是苔蘚植物無種子,有葉,符合圖中的③,水綿屬於藻類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無種子,沒有根莖、葉的分化,符合圖中的④;A正確;
B、珊瑚蟲沒有葉綠體,符合圖中的①;側柏屬於裸子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有種子,符合圖中的②,牆蘚是苔蘚植物無種子,有葉,符合圖中的③,衣藻屬於藻類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無種子,沒有根莖、葉的分化,符合圖中的④;B正確;
C、酵母菌屬於真菌,沒有葉綠體,符合圖中的①;油松是裸子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但有種子,符合圖中的②;腎蕨屬於蕨類植物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沒有種子,有莖、葉的分化,符合圖中的③;水綿屬於藻類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無種子,沒有根莖、葉的分化,符合圖中的④.C正確;
D、家鴿沒有葉綠體,符合圖中的①;水杉是裸子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但有種子,符合圖中的②;玉米屬於被子植物,有葉綠體,有果實,有種子,不符合圖中的③;D錯誤.
故選:D
㈡ 如圖是某同學建立的生物分類圖,其中①~④各代表一種生物.下列哪組生物不能用該圖分類()A.①蘑
A、蘑菇屬於真菌,沒有葉綠體,符合圖中的①;銀杏是裸子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但有種子,符合圖中的②;葫蘆蘚是苔蘚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沒有種子,有莖、葉的分化,符合圖中的③;水綿屬於藻類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無種子,沒有根莖、葉的分化,符合圖中的④.
B、珊瑚蟲是動物,沒有葉綠體,符合圖中的①;側柏是裸子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但有種子,符合圖中的②;葫蘆蘚是苔蘚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沒有種子,有莖、葉的分化,符合圖中的③;衣藻屬於藻類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無種子,沒有根莖、葉的分化,符合圖中的④.
C、酵母菌是真菌,沒有葉綠體,符合圖中的①;油松是裸子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但有種子,符合圖中的②;腎蕨是蕨類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沒有種子,有根、莖、葉的分化,符合圖中的③;水綿屬於藻類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無種子,沒有根莖、葉的分化,符合圖中的④.
D、家鴿是動物,沒有葉綠體,符合圖中的①;水杉是裸子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但有種子,符合圖中的②;玉米是被子植物,有葉綠體,有果實,不符合圖中的③;地錢是苔蘚植物,有葉綠體,無果實,無種子,有莖、葉的分化,不符合圖中的④.
故選:D
㈢ 生物分類
生物的界級分類: 生物種類繁多,姿態萬千、大小、結構差異懸殊。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動物約有150萬種、植物約有50萬種,微生物約有10萬種。對於200多萬種生物怎樣科學地分類,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存在著一個由淺入深、由簡至繁、由低級至高級的認識過程。總的說來,人類最早把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大界——動物界和植物界。但隨著人們對生物的認識不斷深化和科學的發展,近一百多年來,從兩界系統經歷過三界系統、四界系統、五界系統至六界系統,最近又出現了三原界(或三總界)系統。(見表1) 現將生物界級分類的簡史和現況介紹如下: 兩界系統:人類對生物的分類最早只是為了易於識別和利用的需要。我國古代人民對生物的分類也都是從把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開始的。我國的《詩經》,《周禮·地官》等著作中是最早的「二界分類系統」。在這些著作中把百餘種植物和動物,分別用草、木、禾、竹、蟲、魚、鳥、犭為文字名稱的部首,或把動物分為毛物、鱗物、羽物、介物及裸物五類,相當於現代動物分類中的哺乳類、魚類、爬行類、鳥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類。同樣,在國外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把生物分成動物類和植物類。而較為科學而系統地正式用植物界和動物界兩界分類系統的是林奈(1735年),200多年間一直被沿用。 三界系統:隨著科學的進展,1866年,德國著名生物學家海克爾(1834~1919)等發現真菌雖然營固著生活及細胞有壁,但不營光合作用,因此歸屬植物界有所不妥,更突出的是眼蟲,它具有動植物兩界的共性。於是,提出了三界系統。他們把那些單細胞動物和其它一些不能明確屬於動物界或植物界的單細胞生物,歸屬為原生生物界。 四界系統:三界系統比兩界系統前進了一步,初步反映了生物的進化系統,但並沒有把像細菌、藍藻等細胞內無明顯核區的與那些具有明顯核區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如酵母類)區分開來。於是,在1974年由利戴爾等把生物除了動、植物和真菌等具有真核的三界以外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界。這樣,就提出了生物的四界分類系統。 五界系統:1969年,惠特克總結了前人的各種學說提出了五界系統。五界學說的理論依據是從原核生物到真核單細胞生物再到真核多細胞生物三大進化階段,又以光合營養、吸收營養和攝食式營養的三種營養方式的區分為原則。他們把生物分為五界系統:包括動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動物,單細胞藻類、粘菌等),真菌界(Fungi,包括真菌和酵母菌)以及原核生物界(包括細菌,藍細菌等)。 六界系統:1975年特勞巴和1977年我國學者王大耜等認為病毒一類非細胞生物應另立一個病毒界,於是提出了六界系統,包括動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 三原界系統:70年代以後,隨著分子生物科學的研究的深入發現了有一類棲居於極端生態環境的生物,這類生物的細胞具有原核生物的細胞結構,但在分子生物水平上,它們既不同於一般的原核生物,又區別於真核生物,因此。由沃斯等1977年提出了一個三原界學說。他們把這種「第三生物」稱為古細菌原界,它與真核生物原界,原核真細菌原界相比較具有以下特點: (1)細胞膜的脂類是有醚鍵,有分支的直鏈,而真細菌和真核生物均有酯鍵,無分支直鏈。 (2)細胞壁種類多樣不含一般真細菌細胞壁含有的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更不同於無細胞壁的動物細胞和有纖維素,幾丁質細胞壁的植物細胞。 (3)核糖體的16SrRNA其核苷酸順序獨特,既不同於真細菌,也不同於真核生物。 (4)tRNA成分不存在胸腺密啶(T),區別於真細菌和真核生物。 (5)蛋白質合成起始密碼,始於甲硫氨酸,與真核生物相同,不同於真細菌。 (6)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區別於真細菌和真核生物,比較獨特(見表2)。 (7)這類生物生態條件獨特,有的是嚴格厭氧菌,如產甲烷菌;有的是極端嗜鹽菌;有的則是嗜熱嗜酸菌。統稱為古細菌。以上介紹了各種生物界級分類的歷史和現況,當然人們對生物的認識是不斷深入的。例如,還有一些生物目前尚難確定它們的位置,比如類病毒和朊病毒,它們只含低分子量RNA或只有蛋白質組成的生命物質。因此,生物界級的分類也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更加科學和完善。生物的分界是隨著科學發展的水平在不斷地改變及深化的。在林奈的時代,對生物的觀察僅限於肉眼所能看到的特徵及區別,那時生物界僅分為植物界(Plantae)與動物界(Animalia)兩大界。到19世紀中葉,霍洛(Hogg,1860)及赫克爾(1866)提出了生物的三界系統,即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與動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單細胞動物、藻類及真菌,他們的三界系統反映了單細胞生物與多細胞生物的區別。直到1959年魏泰克(Whittaker)提出了四界系統,即原生生物界、真菌界(Fun-gi)、植物界與動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了細菌、藍藻及原生動物,將真菌獨立成一界。1974年李代爾(Leedale)又提出了原核界(Monera),其中包含細菌及藍藻,仍為四界系統,即原核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動物界。以後魏泰克又在李代爾的基礎上提出了五界系統,即原核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動物界。以後又有人主張病毒也應獨立成界,例如我國的植物學家胡先驌(1965)提出在界級之上應設總界(Superastatus),他將病毒列為始生總界(Protobiota),其他生物為胞生總界(Cyt-obiota)。1979年我國昆蟲學家陳世驤將生物分為3個總界,即非細胞總界,包括病毒界;原核總界,包括細菌界及藍藻界;還有真核總界,包括植物界、真菌界及動物界,共為六界。目前生物學家較多地接受五界系統或六界系統,但其內容各家略有出入。總之,不同的生物獨立成界,都應有其客觀的分界特徵,這些基本特徵是: 關於病毒是否獨立成界,目前生物學家還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病毒不能獨立生存、不能獨立的進行新陳代謝、而必須寄生於其他生物的細胞內才能生存,所以不能認為是生物,而僅是核酸的片段,所以不能獨立成界。也有人認為病毒內含有核酸物質DNA或RNA(在一種病毒中僅有其中的一種核酸),他們使用著與其他生物共同的遺傳密碼,能在寄主細胞內復制自己,進行繁殖,所以是有生命的物質,是代表著生命進化到非細胞結構的階段,所以應該獨立成界。 原核生物界 包括細菌及藍藻,原核生物的細胞是細胞結構的初級階段。細胞內沒有核膜,DNA分子結構成環狀位於細胞質中,細胞內也沒有膜細胞器,如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等,細胞壁含有粘多肽復合物,細胞行無絲分裂,這種細胞稱原核細胞,由這種細胞構成的生物稱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 包括單細胞動物及藻類,是具有真核的單細胞生物,或單細胞群體。它已進入細胞結構的高級階段,因為它具有染色體、DNA分子成線狀排列、形成細胞核、核的外層有雙層結構的核膜包圍,細胞內具有細胞器,細胞行有絲分裂。藻類如具細胞壁,則由纖維素及果膠組成。 真菌界 真菌界 包括真菌,是真核生物,大多數像植物一樣營固著生活,細胞壁由纖維素及甲殼素組成,沒有葉綠體,不能行光合作用,營腐生或寄生生活。 植物界 植物界是多細胞的真核生物,具葉綠體、行光合作用,營固著生活。細胞壁為纖維素組成,細胞質內常具大的中心液泡,具繁殖組織或器官,有明顯的世代交替或發育階段。 動物界 動物界行攝食營養的多細胞真核生物,無細胞壁,由肌肉收縮引起運動,具有神經系統,能對刺激產生反應,以協調與環境的平衡。 生物界級分類的歷史和現況
㈣ 生物分類樹狀圖 app
中國植物志
福建植物志
等
㈤ 生物分類圖【簡單的】
http://www.infinitus.cc/index.php?mod=image&item=group&code=view&id=4839
這個還可以
㈥ 生物的分類圖
分類等級包括域(總界)、界、門、綱、目、科、屬、種。在每一級里,都可插入一個亞級。
種是最小的生物單位。生物的相同科、目越多,共同點也越多。
域是生物分類法中最高的類別。作為比界高的分類系統,稱作「域」(Domain)或者「總界」(Superkingdom)。這三域分別命名為細菌域(Bacteria)﹑古菌域(Archaea)和真核域(Eukarya)。
詳細分類
域、界、門、亞門、總綱、綱、亞綱、總目、目、亞目、總科、科、亞科、總屬、屬、亞屬、總種、種、亞種。
生物由非細胞生物、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組成,包括病毒、細菌、真菌、植物、動物等,生物的最基本特徵是新陳代謝。
生物,是指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與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並且,能夠排出體內無用的物質,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
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於生物會進行新陳代謝及遺傳兩點,前者說明所有生物一定會具備合成代謝以及分解代謝(兩個是完全相反的兩個生理反應過程),並且可以將遺傳物質復制,通過自我分裂生殖(無性生殖)或有性生殖,交由下一代繁殖下去以避免滅絕,這是類生命現象的基礎。
在生物學和生態學中, 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130萬),其中650萬種物種在陸地上,220萬種生活在水中。多種多樣的生物不僅維持了自然界的持續發展,而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但是現存的動物急劇減少,只有原來地球上的動物的十分之一。
人類及其他生物共同居住在生物圈這個美麗家園中。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包括森林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
㈦ 生物滅絕種類(圖)
每小時3個物種滅絕
英國生態學和水文學研究中心的傑里米·托馬斯領導的一支科研團隊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發表的英國野生動物調查報告稱,在過去40年中,英國本土的鳥類種類減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種類減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種類更是驚人地減少了71%。一直被認為種類和數量眾多,有很強恢復能力的昆蟲也開始面臨滅絕的命運。
科學家們據此推斷,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蔣志剛博士也認為,從自然保護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自工業革命開始,地球就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把調查到的英國蝴蝶情況推及英國其他昆蟲,及整個地球上的無脊椎動物,那我們顯然正在遭遇一場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物種是指個體間能相互交配而產生可育後代的自然群體。已經滅絕的物種是指在過去的50年裡在野外沒有被肯定地發現的物種。「大滅絕不單是一個物種滅絕,而是很多物種在相對比較短的地質歷史時期,即幾十萬年,或者是幾百萬年裡滅絕了。」蔣志剛博士說。
托馬斯說:「昆蟲物種量佔全球物種量的50%以上,因此它們的大規模滅絕對地球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個噩耗。」
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上已有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馬、台灣雲豹等物種不復存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表明,目前,世界上還有1/4的哺乳動物、1200多種鳥類以及3萬多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前5次滅絕自然而為
自從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大滅絕現象已經發生過5次。
地球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有85%的物種滅絕。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發生了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遭到重創。而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
第四次發生在1.85億年前,80%的爬行動物滅絕了。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統治地球達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
前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主要是由於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發生在白堊紀末期的那次則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
第6次滅絕人是禍首
現在進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人類成為罪魁禍首。專家認為,人類是否會列入其中也很難說。
蔣志剛博士也不否認,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物種滅絕本是自然規律,比如大熊貓種群目前就處於一種衰退的狀態。但是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人口不斷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資料越來越多,人類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對自然的干擾越來越多。如此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農田、水庫……
生物的自然棲息地被人類活動的痕跡割裂得支離破碎。「每一條道路對於動物來說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就連分布在道路兩邊的蝴蝶種群都產生了隔離,不再像以前那樣飛來飛去進行基因交流。」蔣志剛博士痛心地說:「更不用說藏羚羊、獅子、老虎等這樣的大型動物了。」有科學家估計,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但是因為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新物種難以產生
現有的物種在不斷走向衰亡,新的物種卻很難產生。
根據化石記錄,每次物種大滅絕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級類群。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迅速繁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但蔣志剛博士認為,生物總是在不斷地進化之中,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生物都是經過漫長年代進化而來的。所以,新物種的產生需要很長時間和大量空間,但是現在到處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環境越來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進化的環境和條件,物種在不斷地自然死亡,卻很難有新的物種產生。
就像虎一樣,如果給它足夠的生存空間,讓它自由地捕獵,它可能還會進化,產生一種類似虎的新物種,但是現在活動的空間有限,它要生存下來都很難了,就不用說進化了。
地球表層,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種和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組成的一個巨大的生物圈,人類也是其中一員。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消失,卻很難像前五次那樣產生新的物種,地球生態系統遠比我們想像的脆弱,當它損害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我們賴以生存的體系崩潰。
如果人類由於自身的行為而造成滅頂之災最終時刻的來臨,人類會成為倖存者嗎?
2050年地球百萬物種滅絕
來自歐洲、澳大利亞、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學家們在對佔地球表面面積20%的全球6個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研究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初步結論: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在未來50年中,地球陸地上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將遭到滅頂之災。他們預計,在2050年地球上將有100萬個物種滅絕。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由於氣候變暖已經是既成事實,因此在將要滅絕的物種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種的滅絕將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從現在起各國控制全球有害氣體排放量的努力將能夠拯救更多的物種免遭同樣的命運。
高山生物倖存機會大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區的生物物種倖存下來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區的大一些,因為這一地區的物種在全球氣候變暖時,可以向更高也更涼爽的地區轉移。
那些生活在地勢平緩地區的生物,比如在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亞的生物,它們未來的生存環境將非常脆弱。這些地區的生物要想適應變化了的氣候和環境,只能向千里以外的地區轉移,而這幾乎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鳥類最有希望生存
而鳥類靠著強有力的遷徙能力在理論上是最有希望倖存下來的物種之一。為了找到更適於生存的地區,鳥類可以長途飛行,但是由於森林和其他自然條件的惡化,它們並不一定能夠找到真正適合生存的自然環境。其結果就是只能面對死亡。
上述科學研究小組成員之一的、來自英國利茲大學的生物保護學專家托馬斯教授表示:「當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他們都希望能最終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但是,我真的希望我們沒有得出我們已經得出的這一結論。事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我們得出的結論很可能過低估計了生物物種面臨的殘酷生存環境。」
澳12種蝴蝶要消失
科學家們的另一些驚人的發現是,在澳大利亞被納入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占巴西總面積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熱帶草原地區,研究顯示,在該地區的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
歐洲受影響最小
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幾率要大於世界其大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四分之一的鳥類和11%到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乾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一旦氣候有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需要遷移至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接受研究的1870種動植物種,三分之一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
新聞鏈接 科學家提出「性別失衡論」
新華社華盛頓4月21日電 按照科學界流行的看法,恐龍滅絕是外來天體撞擊地球所致。但外來天體撞擊究竟引發了何種後果直接加速了恐龍滅亡,卻眾說紛紜。比如,英國和美國研究人員新提出的一種觀點則認為,外來天體撞擊引發的氣候變冷,有可能造成恐龍後代雄多雌少,恐龍最終因「性別失衡」而走上絕路。
英國利茲大學戴維·米勒教授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國《生育與不孕》雜志上指出,哺乳動物、鳥類、蛇、絕大多數蜥蜴和一些魚類,其後代性別是受染色體或基因決定的。以哺乳動物為例,後代遺傳了兩個X染色體的為雌性,遺傳了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Y染色體的將是雄性。但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爬行動物,如鱷魚和烏龜等,它們下的蛋在孵化過程中所處的環境溫度將影響到後代性別。研究人員說,恐龍等一些早已滅絕的物種,後代性別很可能也受孵化時的溫度所決定。
米勒等人認為,距今約6500萬年前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很可能使大量塵埃進入地球大氣層,全球氣候因此變冷,結果導致恐龍的後代中雄性占據了主導地位。這種性別比例的失衡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一個重要因素。
研究人員推測,哺乳動物雄性中的Y染色體,可能主要是為了預防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物種滅絕而進化出來的。這種通過遺傳決定性別的機制,可以保障後代中兩性比例的平衡。他們認為,目前全球正在經歷的變暖趨勢,有可能給現存一些靠環境溫度決定後代性別的物種生存構成威脅。
回答者:wttttt - 總監 八級 12-10 20:31
--------------------------------------------------------------------------------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4 個人評價
好
75% (3) 不好
25% (1)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sb
評論者: 黑胡狼 - 秀才 二級
--------------------------------------------------------------------------------
其他回答 共 5 條
北部白犀牛,白鰭豚,蘇門答臘虎,奧里僧海豹,諾科鱷魚,小嘴狐猴,蘭.坎皮海龜,奧瑞納克鱷魚,泰國豬鼻蝙蝠,夏威夷蝸牛,斯比克斯鸚鵡,微型豬。
參考資料:forum.life.sina.com.cn/cgi-bin/ viewone.cgi?gid=38&fid=102&itemid=8808 - 27k
㈧ 生物是如何分類的
按目前的分類階元,生物劃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 先說界。生物學家將200多萬種生物分在5個界中: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處於同一個界中的生物親緣關系就近,共同點就多。如靈芝和蘑菇、青黴菌都屬於真菌界;人和猩猩、狼、蜘蛛等都屬於動物界。 可是,每一個界中,生物種數很多,仍然不方便我們認識生物。如植物界中有植物約50萬。於是,生物學家再把每一個界分成不同的「門」。如,植物界有苔蘚植物門、蕨類植物門、種子植物門等;動物界再分成腔腸動物門、節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等等。其他的界依次類推。毫無疑問,屬於同一個門中的生物親緣關系要比處在同界但不同門的要近。 至於綱,則是在每個門里再分成幾個綱。如,脊索動物門里,有哺乳綱、鳥綱、爬行綱、兩棲綱和魚綱等。現在你可以看到,處在同綱的生物,親緣又進了,共同點又多了。如人跟猩猩同屬哺乳綱,蛇屬於爬行綱,這三者的親緣關系你一看就知。 每個綱中再分目。哺乳綱可分成靈長目、食肉目等。每個「目」中分「科」,每個「科」再分成幾個「屬」,每個「屬」最後分成幾個「種」。每一個「種」中生物只有一種,如人種,只有人一種,不存在其他生物。當然,種下面還可以分亞種(植物的,叫品種),如人種中的棕、黑、白、黃四種膚色的人,就是相當於4個亞種。但,只要是同一個「種」的生物,相互間就可交配產生有繁殖力的後代。比如,斑點狗和西施狗雖屬同種不同亞種,所以他們可以產生有繁殖力的後代。而馬和驢,屬不同種,雖然人類強迫他們交配了,但產生的騾子是沒有生育能力的。 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種、屬、科、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日、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 列入階元系統中的各級單元都有一個科學名稱。分類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對象歸入一定的系統和級別,成為物類單元。所以分類和命名是分不開的
再給你個網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7081102538.html
也可以看八下生物書第2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