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原縣歷史
① 湯原縣的著名人物
歌唱家曹莉、特型演員柴雲清、冬奧會金牌得主楊揚、星光大道2014年度總冠軍楊帆
② 黑龍江省湯原縣是貧困縣嗎
2012年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名單包含全國592個貧困縣,其中,包含中部省份217縣,西部省份375縣。其中黑龍江省14個,就包含湯原縣。延壽縣、泰來縣、甘南縣、拜泉縣、綏濱縣、饒河縣、林甸縣、樺南縣、樺川縣、湯原縣、撫遠縣、同江市、蘭西縣、海倫市。
③ 湯原縣志讀後感
我們參觀的博物館內共有五個展館,第一個展館內陳列著線刻菩薩、武定五年碑、大業四年碑、線刻石獅……;第二個展館內陳列著地藏墓誌、門砧、石財神、翁仲……;第三個展館內有象牙化石、陶馬、陶俑、瓦當等等;第四個展館內有書籍、工藝品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後一個展館陳列的是抗日戰爭以來的用過的武器、穿過的衣物等各種物品。
我們整個參觀的過程中,解說員都給我做了耐心、細致的講解,時間過的真快,我們很快就參觀完了博物館。我們戀戀不舍的走出了博物館,但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彷彿剛才完成了一個歷史的穿越,從悠久的歷史有來到了繁華的世界。通過這次學校組織的參觀,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我們家鄉的歷史,更感受到家鄉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也激發了我學習的熱情和探索的勇氣。我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文物貨物文化遺產,使我們的文化和優良傳統一代代發揚下去,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
雖然參觀的時間非常短暫,但是留給我思考和給我的力量是無限的,我會牢記歷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④ 黑龍江省湯原縣簡介
湯原縣位於佳木斯市西部,總面積3420平方公里,轄3個鎮、10個鄉、204個行政村,境內還有3 個省屬國營農場和1個林業局。全縣總人口26.3萬人。 湯原縣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礦產資源有9大類21個品種, 已探明儲量的有岩金、砂金、鐵礦、大理岩、褐煤、石英砂、白雲岩等,最近又發現儲量豐富的天然氣資源。林業資源種類繁多,主要有紅松、落葉松、魚鱗松、柞、樺、楊、椴等樹種,還有五味子、刺五加、人參等中葯材和蘑菇、木耳、山野菜等山產品。亮子河紅松原始母樹林被辟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全縣境內河流縱橫,有一江(松花江)、二十二河,水資源總量70億立方米, 水能蘊藏量1.8萬千瓦,小水電開發潛力較大。
湯原縣交通十分便利,公路、鐵路、水路四通八達。圖門—佳木斯、佳木斯—鶴崗鐵路與哈爾濱—蘿北、鶴崗—大連公路貫穿境內,全縣主要鄉鎮均分布在鐵路沿線。松花江航運發達,可廣為利用。縣城所在地湯原鎮已開通萬門程式控制電話和行動電話、無線尋呼、特快傳遞等現代電信、郵政業務,其他鄉鎮也基本開通程式控制電話。
湯原縣經濟發展的基礎較好。農業以種植水稻、大豆、玉米和甜菜、烤煙等作物為主,是黑龍江省產糧大縣之一。湯原縣大米久享盛名,是晚清「御米」的主要供應地。工業形成了食品、建材、機械、造紙、塑料、金屬采選、木製品、包裝印刷、皮革製品、飼料等行業群體,牙簽、地板塊、木碗、皮手套、紅小豆、山野菜等產品遠銷海外。歷經四十多年的開發建設,湯原縣已成為黑龍江省東部地區經濟較發達的縣份之一。199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01億元,工業總產值2.51億元,農業總產值3.12億元,糧豆薯總產量25.2萬噸。
⑤ 中國有幾個湯原縣
中國沒有那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縣級城市使用的是相同的地名。
湯原縣就一個。
湯原縣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三江平原西部邊緣,北依小興安嶺千里群山,南鄰松花江、湯旺河兩大水系,介於煤成鶴崗、林城伊春、口岸城市佳木斯之間。
謝謝!祝你好運!
⑥ 湯原縣的建制沿革
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905年12月24日)奏准,湯原遂自此設縣治,因建置在湯旺河平原上,故而名稱湯原。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湯原縣屬黑龍江省興東兵備道節制1912年歸綏蘭道管轄;
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除道制,湯原縣直屬於黑龍江省。
1934年10月隸偽三江省管轄
1945年8月17日蘇聯紅軍進駐湯原鎮,偽縣公署垮台。
1945年11月湯原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隸屬合江省政府。
1947年2月,合江省建立四個專員公署,湯原縣隸第四專員公署。
1949年4月合江省並入松江省,湯原縣遂改隸松江省。
建國後,湯原縣隸屬關系未變;
1954年8月,松江省建制撤銷,並入黑龍江,湯原縣始隸屬於黑龍江省合江專員公署;
1985年1月10日,合江專員公署與佳木斯市合並,實行市管縣體制,湯原縣由佳木斯市領轄。
⑦ 湯原鎮的歷史
湯原鎮名源於縣名。原名「湯旺河口」。清末,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於湯旺河口設置湯原縣,勘定城基,並修衙署,時屬宅中鄉境內。1910年(清宣統二年),修築城牆,並掘城壕,設置第一區。中華民國成立後,1921年縣知事以交通窒塞為由,請准將縣城遷至松花江岸「柈場子」地方(今湯原鎮南江沿),勘劃城基,建造新縣署房舍。南遷後,稱老縣城為「北街」或「舊街基」。後因新縣城地勢低窪,常受水患,1923年4月又將縣署遷回「北街」原縣城。東北淪陷後,1939年改稱湯原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設置第一區,1948年11月改為縣城區,1950年改為第一區。1955年設置湯原鎮。1958年8月,將向陽鄉並入改稱湯原鎮人民公社。1961年6月,將部分生產大隊劃出成立向陽公社。1980年,復稱湯原鎮。
⑧ 鶴立縣的歷史沿革
鶴立縣,以鶴立河得名。清末,黑龍江總督、巡撫曾奏請於鶴立岡設置鶴岡縣專,隸屬興東道。屬雖擬「即設」,但人口稀少,未能成行。中華民國年間,鶴崗農、商代表聯名呈請要求將「湯原之鶴崗鎮分區設治」,黑龍江省政府以「庫儲空乏」,令復「暫從緩議」。東北淪陷後,1939年6月1日,偽滿公布,「以三江省湯原縣及蘿北縣區域之一部,設置鶴立縣」,偽縣公署駐鶴立鎮,隸屬三江省。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1945年12月,經合江省政府批准,將鶴立縣所屬興山鎮劃出改設興山市,由鶴立縣領導。1946年4月,興山市改由合江省管轄。同年9月,復將興山市改由鶴立縣領導。1947年2月,合江省政府於鶴立鎮設立第四專員公署,將鶴立縣及興山市同時劃歸第四專區管轄。同年7月,撤銷第四專區,鶴立縣改由合江省管轄。1
948年10月1日,合江省政府發布《布告》,經東北行政委員會批准,將湯原、鶴立兩縣合並為湯原縣。
⑨ 聽講湯原縣的故事作文
誰說我匆匆的腳步讓我遺忘了太多沿途的風景?我的心裡早已醞釀出一地的相思。「我噠噠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過客……」只一句,江南雨巷的景色盡收眼底。江南雨巷應是悠長而幽深的,哪怕一絲絲的聲響都會驚擾了它的寧靜,所以才會在作者縱馬馳過的一剎那驚起深閨少婦的離思。是誰說深閨之人不懂得愁滋味?且看少婦眉宇間難平的愁意,她愁,是否行走遠方的良人將要歸來;她愁,是否那個人會江南雨巷思念……江南雨巷因了她的愁意而增添了些許的生氣,我知道她在守望,守望那遠方來歸的良人,我亦知道她用她的離思和守望讓我學會堅持,堅持著她的風景,堅持著她的堅持。「嘟嘟,嘟嘟嘟……」這中巴車的喇叭催促聲打斷了我的思緒。轉眼已來到了外婆家所處的村落。呼吸著久違而又新鮮的鄉土氣息,朝那輛封閉味怪的中巴揮手拜拜。忽然,一隻家燕掠過天邊,瞬間而逝。目送它遠去,心中竟漫上一絲悲傷和憂愁,自己終究也要像它一樣離開這養育過我的土地。沒幾步,便來到了那熟悉的村屋前,時光彷彿倒流一般,眼前還是這間房屋,只不過多了個孩童倚在欄桿上,正痴痴望著藍天發呆。而我,靜靜地看著他對蔚藍的天空的痴迷狀。耳旁傳來幾聲哞哞的牛叫聲。突然有什麼東西抽到了我的臉上,癢癢的。這打破了一切,打破了我對往事的懷念。是只粗壯的水牛甩動著尾巴,擦身而過。漸漸的,只留下了一個背影。離吃飯時間還早,我繞過兩間村舍,漫無目的地走著,不知不覺踏上了一條鄉間小路。我閑來無事,踢著小石塊。一個不小心,石塊掉到了路旁的水坑中,我的視線也就離開了地面。回頭看看,竟麻木地走了這么長的路,一串串的腳印則被留在了身後。那麼路的盡頭是什麼?我心裡不斷地猜測著。此時,一縷清風拂過我的臉龐,吹散了路旁的蒲公英,也吹散了我額頭上的疲憊。一簇簇蒲公英在空中隨風飄舞,我便信手拈下一朵在手中慢慢把玩。看著它風亦可摧的身軀,不禁有些不忍,於是我把它捧在手心,輕輕地送它回了族群的隊伍中。目光隨著它們越升越高,它們飄走了,我的目光卻停留在那朵朵純潔無瑕的白雲和它們背後的蒼穹。那麼的美,那麼的醇。似虛似實,亦夢亦真。欣賞著這番美景,腳步卻未曾停下。任何的不快似乎化為雲煙,離我而去。終於到了路的盡頭,卻令人失望,是一塊巨石,大煞風景。氣憤的我一腳把一塊小石頭踢入道旁的層層麥浪中,孰不知驚起一群失措的麻雀,撲騰著翅膀飛走了。看著它們慌張的樣子,心裡偷偷地笑了。回頭望去,筆直的炊煙已升起。是啊,我該回去了。不要過於執著追求終點,也許那裡什麼也沒有。權力?財富?又算得了什麼?多看看沿途的風景,好好的享受這美味的過程,品味自己的人生。這就是我這趟回來的收獲吧!
⑩ 鶴崗市的變化歷史
鶴崗原為湯原縣下的一個小鎮,俗稱鶴立鎮。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擬於此鎮設置鶴立縣,後因種種原因未遂。
此地是隨著煤炭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自民國三年(1914年)曹鳳陽在此發現炭層後。民國五年(1916年)由沈松年等人向政府提出申請,並獲得了採掘權。民國七年1918年)開始開采,同年譽軍鮑貴卿以及財政廳長,實業廳長等人,以個人名義投資,成立鶴崗煤炭礦有限公司,並計劃擴大礦區,鋪設一條從礦山到松花江岸的輕便鐵道。
民國八年(1919年)六月劉尚清(黑龍江省財政廳長)任總辦。民國十五年(1926年)十一月自礦山站(一名石頭河)到蓮江口鐵路竣工,民國十六年(1927年)二月開始營業。九·一八事變後,建立偽滿洲國,於康德元年(1934年)五月,在此設立滿洲炭礦株式會社,此後。鶴崗煤礦由滿洲炭礦株式會社經營。隨著煤炭開采業的不斷擴大,此地迅速發展起來。
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偽滿洲國實行行政機構改革之際。由湯原、蘿北兩縣析置鶴立縣,隸屬三江省管轄。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撤銷三江省,鶴立縣劃歸合江省所轄。
解放後,鶴立縣升置市,名為興山市。
1951年改興山市為鶴崗市,後為黑龍江省所轄。
1906年(清光緒三十工年)黑龍江省開始出放「鶴欄位」毛荒。1916年清丈完畢。此時在今鶴崗附近出現數十個墾荒村落。1918年(民國7年)沈松年與孫丙午等人合資15萬元成立興華煤礦公司,開發石頭河地方煤礦。1926年鶴崗鐵路開通,煤礦發展。1929年3月,鶴崗煤礦公司駐礦事務所設街基管理員管理街政事務,從此礦山設治,名興山鎮。
1932年8月11日,日本侵略軍侵佔興山湖,1938年日偽將興山鎮改治興山街,隸屬湯原縣。1939年改隸鶴 立縣。日本侵略者為了加強殖民統治,1941年5月將興山街改為特翰街。還駐有日本憲兵分隊、日本關東軍守備以,設「鶴崗刑務署」、「鶴崗矯正輔導院」兩所監獄。1944年二月興山街改稱鶴崗街。抗日戰爭勝利後,共產黨、民主政府接管鶴崗,於1945年12月20日建立興山市,先後隸屬鶴立縣、合江省、松江省。
1949年11月24日,興山市改稱鶴崗市,為松江省轄市。1954年鶴崗市為黑龍江省轄市。1958年鶴崗市劃歸合江專署領導。1966年鶴崗市改由省直轄。
1980年4月24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鶴崗市東風區、躍進區,設立南山區;撤銷鶴崗市群力區、反修區,設立東山區;紅衛區更名為興山區;紅旗區更名為興安區。
1987年11月6日,將佳木斯市的蘿北縣、綏濱縣劃歸鶴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