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地圖演變
⑴ 世界地圖的世界地圖史
世界地圖(1:33000000)是中國地圖不同比例尺世界掛圖系列之一,是廣大讀者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世界地圖是指描繪整個地球表面的地圖,一般畫有地形、經緯線等,並標注有地名等數據,使用者可以利用經緯線在世界地圖上找出各個地方的具體位置,從而了解世界的全貌。有多種方法把地球表面投影到平面上。
世界地圖,是中國地圖出版社不同比例尺世界掛圖系列之一,是廣大讀者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主要內容表示了世界各大洲、大洋的總體分布;採用分國設色方法表示各國家和地區的精確地理位置;表示了其國名、首都、水系、居民點、境界、交通等基本內容。北極地方,北極全圖。南極地方,表示了南極洲地理概況及相關國家在南極設立的科學考察站的名稱和位置等。
錢伯斯歷史地圖、劍橋歷史地圖等等,如果需要的話,搜索「絕塵穿雲行」,來我的博客相冊瀏覽吧
⑶ 世界地圖演變上有第一羅馬帝國、第二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這是什麼情況
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尊號,羅馬共和國解體,羅馬帝國誕生,史稱第一羅馬,首都:羅馬城。
羅馬帝國分裂後,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君士坦丁堡重新統一羅馬,後分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稱為第二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
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率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沙場,拜占庭帝國滅亡。之後的俄羅斯大公國亦宣稱為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後俄羅斯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改稱沙皇俄國,成為第三羅馬,首都:莫斯科(後遷都聖彼得堡)。
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和羅馬帝國並無關聯,神聖羅馬帝國全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就是被後世稱作德意志第一帝國的德國。
⑷ 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地圖
目前已經被發現的最古老地圖是巴比倫地圖,出現在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一帶,也就是現在中東的伊拉克境內。考古學家在當地挖掘一個古老城市的廢墟時,發現了這一張地圖。
這張地圖,與其說是一"張",其實應該說一"塊",因為它是刻畫在陶片上的,大概是製作於四、五千年前。考古學家推測當時的人是先在濕軟的泥塊上刻畫上圖像,再將它放在太陽下烤曬,硬化之後就成為陶片圖。
這一張陶片圖上面,刻劃的是巴比倫附近的一個城市,上面刻畫著山脈、河谷、及聚落。考古學者也發現了不同比例尺的泥塊圖,上面分別記載了街道、土地產權、城鎮位置,乃至於涵蓋整個巴比倫地區和天堂。
相對於現代的制圖及測量水準而言,這些陶片圖是非常簡略的,但是它們顯示了當時的社會已經有集居的城市,也有了土地產權的觀念,所以才需要記錄土地產權的相關訊息。另外,科學家也發現這些地圖,是以十二進位的方式來記錄數字,跟我們目前所使用的十進位系統不同。
(4)世界歷史地圖演變擴展閱讀
國際上通行的世界地圖有兩種,一種是以大西洋上的經線為分割線的太平洋格局的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太平洋版世界地圖」,它完整表達環太平洋地區的地理關系,將大西洋分割在圖幅兩邊。
另一種是以太平洋上的經線為分割線的大西洋格局的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大西洋版世界地圖」,它完整表達環大西洋地區的地理關系,將太平洋分割在圖幅兩邊。這兩種版本的世界地圖之所以成為世界通行版本,就在於它們遵循了編制世界地圖的兩個重要原則,即不切割或少切割陸地的原則和採用整15°經緯線劃分圖面的原則。
⑸ 哪有世界歷史 帝國版圖演變下載
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絕對經典的書。
⑹ 二戰後世界政治地圖的變化
二戰的影響:①前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人口捲入,范圍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世界范圍的戰爭,也是一場空前浩劫,幾千萬人失去生命,無數財產被毀。 ②二戰徹底改變了世界面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
(1)兩極格局(美蘇爭霸、二戰後到1991年的世界政治格局)
(2)新的世界格局: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結束, 暫時形成「一超多強」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但一個相對穩定的新世界格局迄今還沒定型。
註明:「一超多強」的含義:一超(美國);多強(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
⑺ 世界地圖集的歷史溯源
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為創始人。他在公元2世紀出版的8卷《地理學指南》巨著中,第一次附了27幅世界地圖和26幅局部地區地圖。這些地圖於15世紀刊印在阿拉伯文獻內而留傳下來。托勒密還首創圓錐投影及經緯網格,繪出「當時知曉的世界」地圖。16世紀,荷蘭地圖學家墨卡托畢生編繪和設計世界和各國地圖,後由他的兒子完成出版了多卷世界地圖集。墨卡托創繪的圓柱投影繪制世界全圖,十分便於在航海中定向導航,一直沿用至今。古代世界地圖集內容比較簡單,以普通地理圖為主。現今世界各國出版的地圖象,包括普通地圖集和專題地圖集,其開本大小、內容詳簡、使用對象、裝幀形式已多種多樣,這些地圖集還注意了時效性和實用性。著名的《泰晤士世界地圖集》,首版以散頁形式於1920~1922年出版,此後陸續再版,現在每2年重新改版一次,選錄最新的全球地學,環境科學研究成果,附地名索引20多萬條。中國亦開始出版分卷大型世界地圖集。1986年出版的第一卷非洲地圖集,在內容設計和制印上都達到了較高水平。
⑻ 歷史地圖的世界歷史地圖
各國編繪復歷史地圖的起點和發展不制同,至今已有很大進展。
① 普通歷史地圖。有英國的 《繆爾歷史地圖集》(1956)和《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1978)、法國的《拉露斯世界歷史地圖集》(1978)、蘇聯的《蘇聯歷史教學地圖集》(第1冊,1948;第2冊,1949;第3冊,1950)、美國的《世界歷史地圖集》(1976)、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世界歷史地圖集》(第1冊,1976;第2冊,1978)、義大利的《世界歷史地圖集》(1981),以及《非洲歷史地圖集》(1985)、《南亞歷史地圖集》(1978)、《日本歷史地圖》(1982)、《伊朗歷史地圖集》(1971)和《加拿大歷史地圖集》(第1卷,1987)等。其中以英國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影響較大,已譯有10多種文本,中文本於1982年出版(見圖)。它是一部自古至今的大型世界歷史地圖集,有論文、圖片、表格與地圖配合,論文不僅是對圖幅的說明,也是對歷史的高度概括。圖集的詳度不夠,中國部分有不少需修訂完善之處。
② 專門歷史地圖。有《世界考古地圖集》(1975)、《蘇共黨史地圖集》(1976)、《第一次世界大戰地圖集》(1970)等。
⑼ 世界歷史地圖pdf
附件已上傳,電腦上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