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動歷史

動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17:03:59

1. 什麼歷史什麼在推動歷史向前發展如何辯證的看待英雄與歷史的關系

1.歷史就是過去所有人的行為的總和。
2.歷史不需要任何東西推動,而人才是被歷史推動。
3.英雄就是所有人的集體無意識(阿賴耶識)所產生的應對重大社會變化自然災害的子啟發系統。舉個栗子,所有人類的集合是一個生物,那麼英雄就相當於白血球或者淋巴,用來應對病毒和細菌。

2. 是什麼推動歷史發展

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馬克思主義觀點)不過我個人認為領導人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英明的領袖推動歷史發展,腐敗的領袖阻礙歷史發展。
望採納

3. 動物的歷史與起源

起初是一些有機物,如蛋白質類的,在海洋中逐漸演變成低等的微生物。再進一步進化成魚類,再而就是爬行動物,最後進化成哺乳動物。

如果不把眼蟲之類那種介乎於動植物之間的東西算進來的話,現在的一些研究者認為,後生動物可能起源於距今20億年左右。但是這個問題其實還沒有確切的答案。

------------------------------------------------

動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了進化論尚未解決的許多動物之謎,「寒武爆發」就是其中的一個謎。

何謂「寒武爆發」呢?寒武紀(距今5.7~5億年前)初期,地球上一下子出現了許多無脊椎動物門、綱、目等新類群,海綿動物、腔腸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腕足動物和棘皮動物等無脊椎動物的主要門類,在這時幾乎都出現了。達爾文認為,這是逐步進化即漸變的結果,他推測前寒武紀必然有相當長的進化史,只是由於化石記錄的不完全或缺失,才使人們感到「突然」。顯然,在達爾文時代,動物的起源是作為一個未解決的問題提出來的。

在此後的100年中,關於動物起源的研究沒有取得什麼進展。前寒武紀成了沒有動物化石的「啞地層」,甚至被人稱為「隱生宙」。在學術界,動物的歷史不足6億年,成了傳統的觀點。

1947~1949年,澳大利亞學者R.C.斯帕里格在本國南部的伊迪卡拉地區,發現一群生活在淺海中的無骨骼的軟軀體無脊椎動物的化石。可惜他囿於前寒武紀是「隱生宙」、動物的歷史不足6億年的傳統觀念,把這一化石群錯誤地劃為寒武紀早期。10年以後,澳大利亞的另一位學者M.E.格拉斯南經過大量的研究,公布了自己的結論:這一化石群不包括寒武紀後生動物化石群的成員,它所在的地層與寒武紀地層明顯屬於不同的地質年代。以後,伊迪卡拉動物群的年代被確定為距今6.2~6.8億年。從此,動物歷史不足6億年的觀點被突破了。著名的美國學者J.W.肖夫等人認為,動物起源於距今7億年前。

在伊迪卡拉動物群中,已鑒定出56個屬,其中最大的個體有60厘米以上。一些學者認為,這一動物群已高度分化、個體已如此發達,肯定有一個「前伊迪卡拉時期」,動物起源的時間勢必早於距今7億年前。

正當科學家們爭論不休的時候,中國學者在安徽淮南地區的晚前寒武紀地層中,發現了豐富的須腕動物化石和環節動物化石。1982年研究成果公諸於世,其中有距今7.4億年前的曲折古線蟲等須腕動物化石,也有距今8.4億年的懷遠似沙蠋等環節動物化石。越來越多的學者承認,低等後生無脊椎動物起源於10億年以前。

然而,動物起源時間之謎並未完全揭開。1981年,在美國懷俄明州南部距今20~24億年的海相地層中,發現了9種不同形態的管穴。在物質組成上,它們不同於周圍的基岩,其形態卻類似於寒武紀及以後的後生動物掘穴。第二年,在中國北京十三陵地區距今19億年前的地層中,也發現了類似動物遺跡化石的痕跡。為此,一些研究者認為,後生動物可能起源於距今20億年左右。加拿大著名古生物學家R.A.拉赫曼等人親臨現場作了考察,他們也支持這一觀點。

看來,動物起源的時間似乎可以「蓋棺定論」了。且慢,迄今為止學術界對於這些管痕是不是動物遺跡化石,還有爭論。因為即便是持肯定意見的學者,畢竟還缺乏明顯的證據。應該說,要真正解決達爾文時代提出的這一難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4. 動畫歷史知多少(三):日本動畫史

日本動畫的發展歷史可追溯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當時日本電影工作者把西方的動畫製作技術帶回日本,並開始嘗試製作動畫。

黃金時期

八十年代, 日本動畫開國內開始成為主流電視節目之一,並經歷日本動畫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當時高達皇朝和高橋留美子的職業生涯卻剛剛開始。而大友克洋的作品阿基拉更於1988年冠以最昂貴動畫作品的稱號。

九十年代以後,相比中國動畫日趨緩慢的發展趨勢,日本動畫在國際動畫市場上卻愈來愈受歡迎,趕超中國。動畫電影阿基拉和機殼攻戰隊在1995年開始成為國際有名的動畫電影。日本電視動畫例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和星際牛仔等亦吸引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的動畫迷的注視。2002年宮崎駿憑《千與千尋》於德國柏林影展中得到金熊獎和在第76屆奧斯卡電影頒獎典禮中得到"最佳動畫長片"一獎項。

5. 中國動畫片的中國動畫歷史

對中國動畫發展脈絡有一個了解,對動畫創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從中借鑒吸收優良傳統,又可發現總結中國動畫的不足之處,找到一條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的發展道路。
中國動畫歷史實在不短,米老鼠第一次面世是1928年,那是世界第一部有聲動畫《威利汽船》。中國第一部動畫《大鬧畫室》是誕生在1926年,比世界第一部動畫誕生的1906年只晚了20年。 地方動畫公司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動畫不再只是央視和上美的天下。而且這其中,仍然有很多人在堅持進行青少年動畫的嘗試,比如動畫《隋唐英雄傳》,電影動畫《梁祝》、我們之前介紹的《雨石》、《風雲決》也都是很優秀的作品。2006年,《精靈世紀》播出。推出後立即獲得了國內外動漫專家和企業界人士的高度評價,成為中國動漫產業發展進程中的新里程碑和標桿,被譽為「中國第一、世界一流」。2006年5月開始播出,後在內地300個電視台持續熱播,收視率居高不下,平均時間是18分鍾,創造了中國動畫片的播放頻道數量里程碑,是中國原創動畫難得的國際突破。《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自2009年1月16日上映後,在全國各地大小觀眾和粉絲的支持下,票房一路猛進,最後突破9000萬元,遠遠超出08年由《風雲決》創造的3300萬元的國產動畫票房紀錄。大陸近些年出品的,《秦時明月》、《超獸武裝》、《果寶特攻2》、《鋼鐵飛龍》、《納米核心》、《龍之谷·破曉奇兵》等使人們從中看到中國動畫復甦的希望。 2014年7月31日發行的《畫江湖之不良人》,可稱為高齡動畫,主要面向青少年及成年觀眾。

2015年4月6日5點15分,被譽為中國的宮崎駿的馬克宣去世,享年76歲。

6. 推動歷史進步的三種方式

你好,我覺得是思想文化首當其沖,其次為政治制度,再次為科學技術水平!下面是我的一些見解, 從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來看,大體伴隨三個社會進步文化昌盛的時期,第一個是先秦百家爭鳴時期,第二個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三個是解放後改革開放至今。由此我們可以來看看,淺析下三個在我國歷史上偉岸發達的時期。第一次:秦統一中國之前,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各派著書立學,百家爭鳴。思想交匯。秦孝公正是利用了商鞅的法家學說一舉奠定了將來的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基業。還有諸如兵家,道家等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的推動,秦家大業才能建立,社會才能躍進。伴隨而來是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昌盛。政治制度的改進和優化。更是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羅馬可以分離而後強,而綜合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來看,只有國家團結,民族和睦才能強大。漢室伊始文景二帝利用道家思想,休養生息獲得大治。一舉奠定漢武帝時期的輝煌。可見思想對於一人一國之大!近代的思想運動更是數不勝數,在此不做累述,由此認為思想為重啊! 其次政治制度,人類社會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五種政治形勢,每種政治制度都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促進過社會的發展,政治制度的影響范圍之廣,經濟,文化,軍事等。尤其是在君權神授的封建社會中,君主的思想有時候比神仙還重要,來得更肯定。中國的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基本沒出現過民主烙印,少有民權思想。在政治制度的導引下。人民實際上很被動,社會發展很有限。反觀現在,輿論自由,思想開明,民主政治時代,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很精進。所以政治制度關乎社會進步! 科學技術水品,這一點我相信所有人都和我一樣感同身受,尤其是近代西方的強勢崛起,科技文化水平居功至偉。在現在這個國際大背景之下,各國競爭的主要方面是經濟,而科學技術是經濟的原動力。現代化的人會競爭的是科技,人才,資本! 以上是我的愚見,僅供參考,其實政治經濟,思想,科學技術,軍事,教育都是國家昌盛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都相互影響促進。只是在有些特定的歷史時期作用體現的不一樣罷了,孰輕孰重,需結合歷史背景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7.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推動歷史進程的聖人

歷史不能假設,但的確有人改變或者影響了歷史進程。遠的不說,1928年6月4日,日本關東軍在皇姑屯炸死了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1931年9月18日,日軍炮轟沈陽北大營,張學良下令不抵抗。這是改變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兩件大事。如果張作霖沒有死,如果張學良下令開火抵抗。在那之後中國的歷史可能完全不一樣了。

8. 第四紀海平面波動歷史

1. 前第四紀海平面波動概況

地球上自海洋出現以來,海平面就存在上升和下降的波動,這種波動是由於氣候變遷、構造運動或海盆體積變化所致。前第四紀海平面的波動(Pre-Quaternary sea-level change)主要通過生物化石、生態地層、層序地層、地震等方法確認,多數是一個相對變化的概念。從新元古代以來,氣候曾發生過幾次劇烈地波動,如在震旦紀、奧陶紀-早志留世、晚石炭世-早二疊世、晚漸新世-更新世等發生了劇烈地降溫,並發育冰川,導致海平面下降(圖 8-20),變化幅度可達 100 ~200m,比第四紀時期強烈得多。這幾次冰期的海平面下降與冰川發育有關,而在氣候溫暖濕潤時期的高海面與穩定的構造運動和強烈的陸地夷平作用相關,使海平面相對上升,如中生代的高海面。海平面波動具有明顯的旋迴性,每一個旋迴都有一個基本特徵: 海平面上升比較勻速,較短時間內即達到高海面,經歷較長的高海面時期後,然後再快速地下降(明顯快於上升速度),低海面持續的時間總體比較短暫,形成鋸齒狀的海平面波動曲線。這種變化規律可能與構造運動、洋脊的增長與縮減的旋迴性有關。

在古近紀(Paleogene)和新近紀(Neogene),海平面變化可劃分出 6 個旋迴(circles),它們之間的邊界年代分別為 60Ma、49. 5Ma、39. 5Ma、29Ma、22. 5Ma、6. 6Ma 和 2. 8Ma,每個旋迴由緩慢的海面總體上升與大幅度急劇下降所構成(圖 8-21)。其中最顯著的海平面下降事件發生在 29Ma B. P. ,海平面從 + 200m 左右直落到了接近-200m 的高度,變化幅度達400m。在我國出現了兩個比較顯著的高海面時期: 一是始新世,全國多處發生海侵,是新生代最為溫暖的時期,當時北京的年均氣溫為 15~20℃; 二是上新世,當時中國東部發生大面積海侵。

圖 8-20 前第四紀海平面波動(據 Vail 等,1977、1978)

圖 8-21 古近紀和新近紀海平面波動與東南大西洋海底擴展速率變化的比較(據趙希濤等,1992)

圖 8-22 全球第四紀冰期和間冰期海平面波動(據楊懷仁等(1985)數據編繪)

2. 第四紀海平面波動

(1)早、中更新世

這個時期海平面波動多根據地層中的證據,而地貌證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建立起來比較困難。在地中海沿岸地區,保存有較好的海成階地,並認為這些海成階地的形成可與阿爾卑斯山地區冰期和間冰期對比,在間冰期形成高海面,而在冰期形成低海面。但在第四紀的早期,即使是冰期,其海面也比現今高得多。由於各地區新構造運動的差異,又未能扣除它們的影響,因此對海平面升降值估算差別較大,如霍爾姆斯(1965)和蘭道爾夫(1973)所估算的第四紀冰期和間冰期的海面高度(圖8-22)。在中更新世,出現了幾次高海面,時間分別為 640~590kaB. P. 、 520~460ka B. P. 、 360ka B. P. 、300~260ka B. P. 、220~180ka B. P. 。

中國早、中更新世的海平面波動的證據主要根據東部平原和大陸架上鑽孔資料獲得。在華北平原,早更新世初的海侵可達北京東面的通州,稱北京海侵(古地磁年齡 2. 43Ma B. P. ),甚至有人認為海水通過八達嶺古河谷達到延慶盆地,這是一次較大規模的海侵,此後還發生了幾次明顯的海侵,如渤海海侵(1. 5Ma B. P. ),興海海侵(1. 0Ma B. P. )等。在黃海、東海以及南海也出現過高海面。

(2)晚更新世

晚更新世包括了一個末次間冰期和末次冰期,海平面總體上從早期到晚期是一個下降過程,但期間存在一些波動。

末次間冰期(Last Interglacial Age)(130 ~75ka B. P. )相當深海沉積物氧同位素的第 5階段(MIS5 或 OS5),該階段又可分為三個次一級的溫暖期(MIS5a、c、e)和兩寒冷期(MIS5b、d),其中 MIS5e 最溫暖,在歐洲稱為艾姆間冰期(Eemian Interglacial Age)。根據新幾內亞海成階地珊瑚礁台和深海鑽孔 V19~30 岩心氧同位素階段的對比研究,顯示了在120ka B. P.(MIS5e)、100ka B. P.(MIS5c)、80ka B. P.(MIS5a)三 個 相對 高 海平面 時期(圖 8-23),並可與巴貝多島的巴貝多Ⅲ、巴貝多Ⅱ和巴貝多Ⅰ三次高海面對比。在這個時期,總體上為高海平面,但多數時間的海平面比現今低,只有在 MIS5e 時海平面比較現今高 6 ~18m。在中國的華北地區,這個時期發生了白洋淀海侵和滄州海侵,出現了高海平面。在黃海、東海、南海也發生了海侵。

圖 8-23 新幾內亞海平面波動與深海氧同位素階段對比(據 N. J. Shacklrton,1986; 轉引自曹伯勛等,1995)橫坐標上的 1、2、3、4、5、6 為深海氧同位素階段

圖 8-24 末次冰期海平面波動(據蒼樹溪等,1986)

末 次 冰 期(Last GlacialAge)氣候寒冷,相當深海氧同位素的第 4、3、2 階段,這個時期的海平面波動也非常劇烈,總體上是一直下降,在 25 ~15kaB. P. 達到最低,而後快速回升,但是在不同的時期海平面的高度並不一樣(圖 8-24)。世界各地海平面的高度在末次冰期的不同 時 期 是 不 一 樣 的, 在60ka B. P. 為-11 ~-24m,40ka B. P. 為-21 ~-40m,30 ~25ka B. P. 為-20 ~-67m,18ka B. P. 為-85 ~-145m。在中國東部的海平面發生了下降-回升的兩個旋迴波動。第一個旋迴發生在氧同位素的第 4、3 階段。在 70~40kaB. P. 階段,相當氧同位素的第 4 階段和第 3 階段的早期,即大理冰期早冰階,中國東部發生全面的海退,海平面普遍下降,黃海海岸線位於- 75m 處,東海的海岸線在-100m 左右,稱為黃海海退。而渤海露出大面積陸地,形成了陸相沉積。在 40 ~30ka B. P. 階段,相當氧同位素的第 3 階段的晚期,全球氣候溫暖濕潤,中國東部發生海侵,稱為太湖海侵(圖 8-25),海平面上升,當時的海平面只比現今低 8~10m。第二個旋迴發生在氧同位素的第 2 階段,時間在 30 ~10kaB. P. ,這個時期為末次冰期最強盛時期,在中國稱為大理晚冰階。這個時期的早期,海平面急速下降,在 18 ~15kaB. P.(LGM),中國東部海平面達到最低,海岸線位於-150 ~-160m(圖 8-26)。渤海和黃海露出海面,長江向東推進了約 600km,稱為東海海退。15~10kaB. P. ,氣候逐漸轉暖,但波動還是比較劇烈,稱晚冰期,海平面逐漸回升,上升到-30 ~-20m。

(3)全新世

在全新世,海平面經歷了上升→最高→下降的變化(圖 8-27)。在全新世的初期,海平面的上升速度較快,可達 8mm/a,在 6kaB. P. 達到最高,比現今高約 2~3m,然後波動中逐漸下降穩定在現今海平面的位置。但有些學者並不同意上述的變化過程,認為在全新世沒有高海面時期,一直是逐漸上升到達目前的海平面位置; 還有的學者認為在 5 ~3. 6kaB. P. 就達到了現今的海平面高度,而後就一直穩定到現今。所以對全新世海平面的變化有三種不同觀點。

我國的全新世海平面波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上升-最高-下降。

上升階段(10~6kaB. P. )由於氣候轉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快速上升。在 10~8kaB. P. 期間,海平面從約- 40m 上 升 到-15 ~-20 m; 到 8~6kaB. P. 已 上 升 到- 5m。

圖 8-25 中國東部海平面波動與世界海平面變化對比(據曹伯勛等,1995)

圖 8-26 中國東部在末次冰期盛冰期的海岸線位置(據張蘭生,1992; 簡化)

圖 8-27 全新世海平面波動與氣候波動曲線的對比(據趙希濤等,1992)

高海平面階段(6 ~5kaB. P. )從北到南都發生了海侵,渤海稱為黃驊海侵,海岸線相當現今向西推進了 80 ~100km,形成這個時期的貝殼堤(貝殼堤 V)(圖 8-28a); 東海稱為鎮江海侵,海岸線達沭陽-洪澤-鎮江-常州-杭州一線(圖 8-28b),長江口退縮到鎮江。這個時期的海平面比現今高 2 ~4m。

下降階段(5 ~0kaB. P. )海平面在波動中下降,達到目前的海平面位置。在渤海灣西岸,留下了這個時期海平面下降形成的四道貝殼堤,貝殼堤Ⅵ(4. 7~4kaB. P. )、貝殼堤Ⅲ(3. 8~3ka B. P. )、貝殼堤Ⅱ(2. 5~1. 6kaB. P. )、貝殼堤Ⅰ(正在形成中)(圖 8-28a)。

圖 8-28 渤海灣西岸不同時期的貝殼堤分布圖(a)和蘇北平原和太湖地區全新世中期的海侵范圍(b)(據趙希濤等,1996; 《中國自然地理》,1984; 修改)

(4)現代海平面變化趨勢

現代海平面變化(modern sea-level change)是指現代冰期結束之後 20 世紀以來的海平面變化。現代海平面變化主要根據世界各地觀測站的資料進行研究。這些觀測資料表明,近 100多年以來,世界各地的海平面都在上升,上升的速率在 1. 2~5. 5mm/a 之間,我國的上升速率較小,在 0. 08 ~1. 05mm/a 之間。由於溫室效應的影響,兩極地區的冰川正在融化,海平面有繼續上升的趨勢。

我國近幾十年來的海平面變化周期約 10 年,幅度在 10 ~40cm 之間。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及東海沿岸、北部灣在未來的幾十年海平面可能處在上升趨勢,而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等地可能表現為下降趨勢。從全新世海平面變化規律來看,未來幾十年或幾百年中,海平面變化的幅度可能不會超過 3m。

9. 什麼動物歷史最悠久

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最早的生物出現在35一年前,是單細胞生物,如果只是專動物,最早出現在海洋里,距今屬約10億年,沒有最早,只有一起出現,屬於艾迪卡拉動物群,世界上出現過最早有化石記錄的陸生生物是植物類,最早的動物是節肢動物,距今4億多年,最早的兩棲動物(先進爬行動物,鳥類,人類,哺乳動物.......)的祖先也出現在志留紀,後來地球上的生物就分為海洋和陸地,以及天空的三個區域進行著生命演化至今。

10. 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什麼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的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有時緩和,有時激化。生產關系實際就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的生產力條件下,人們會結成各種各樣的關系,包括社會分工和產品分配關系。生產力發展了,也就意味著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提高了,社會財富會生產得多了。這時如果仍然按照原有的生產關系進行社會管理和分配,就會損害大部分人的利益,影響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人們也就不會採用新的生產技術,這樣就會阻礙社會生產的發展,實際就是使社會生產的速度減慢,社會財富創造的速度減慢。人們的生活水平就會下降,國力就會減弱,國家會受到侵略。這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的矛盾尖銳了,這時就要改變生產關系,以促進生產力發展。
例如奴隸社會時代,由於生產力的落後,一個人不可能單獨完成生產任務,所以必須進行大規模的集體勞動。奴隸雖然被剝奪了全部勞動成果,但總還能維持生命,如果不當奴隸,恐怕遲早要餓死。這就是奴隸制度雖然很殘酷但能夠長期存在的原因。當生產力提高,個人的能力已經能夠維持生產生活的時候,再把勞動者的全部勞動成果剝奪,就會引起勞動者的不滿,勞動者就不會再努力勞動。這時就要採取封建生產關系,讓勞動者能夠佔有一部分勞動成果,這樣會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勞動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勞動成果,就會想辦法提高勞動技能,生產更多的社會財富,剝削者實際也能剝削到更多的財富。生產力也會得到促進。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不斷在發生,人們也就要不斷調整自己和他人的關系,採取更有利於提高生產力,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生產關系,於是人類社會就不斷向前發展.(1)人類社會是一個由許多矛盾構成的復雜矛盾體系,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對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2)這兩對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動著矛盾的不斷解決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一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另一方面,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又反作用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再者,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必須藉助於新的上層建築的力量,才能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和新經濟基礎的形成,從而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使社會向前發展。

(3)這兩對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從較低級向較高級的社會形態發展。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最終動因。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產關系的相應變革;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變革的客觀要求,又導致上層建築的變革;新的上層建築的建立,保證了新的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從而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生產力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這兩對基本矛盾之間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又在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形態向更高階段發展。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就是社會基本矛盾辯證運動推動的結果。

熱點內容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
面試體育教師 發布:2025-07-04 03:55:12 瀏覽:120
教師師德先進材料 發布:2025-07-04 03:05:55 瀏覽:487
用什麼詞來形容班主任 發布:2025-07-04 00:41:46 瀏覽:849
吉婷老師 發布:2025-07-04 00:40:42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