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澤歷史
⑴ 荀子的故鄉到底是安澤還是新絳
安澤縣,在山西省臨汾市動79公里,地處偏僻之隅,全縣人口僅僅7萬人。是荀子的故鄉```
⑵ 安澤是什麼時候申請成為千年古縣的
初夏的安澤,鮮花遍野,沁河泛瀾。5月29日,安澤縣舉行「千年古縣」授牌揭牌儀式。儀式上,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組專家授於安澤縣「千年古縣」榮譽證書;宣布大型文獻片《千年古縣―――安澤》正式開機。 近年來,安澤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組成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化強省」的總體部署,依託積淀深厚的歷史人文資源和優美的自然風光,打造荀子文化品牌,全力做好「太行勝境、天然秀色,荀子故里、神奇安澤」這篇文章。他們先後成功舉辦了荀子文化研討會、首屆中國(山西?安澤)荀子文化節、荀子文化園海內外大征聯以及千年古縣申報等活動,有力地推動了安澤的文化旅遊業及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在這次由國家民政部、國家地名標准化委員會、中國地名協會發起的「中華千年古縣」評選活動中,安澤縣被國家民政部和聯合國地名專家組核准為中華千年古縣,成為全省第一個申報成功千年古縣的縣。
滿意請採納
⑶ 從「安澤與中國的故事」中得到什麼啟示
老師說的哦!
在科學上要有認真嚴謹的態度,學習也應如此.人們要善於觀察思考.魏格納對科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樂於助人!
⑷ 安澤家族創始人是誰
安澤軒。 = =
⑸ 安澤縣的名勝古跡
西洪驛遺址:位於城北21公里和川鎮西洪驛村,文化層臨沁河,高出河面24米,距地表土0。9-1。2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含有陶片、石器、獸骨,陶片多灰、紅兩色,石器有石斧、石錘,屬新石器晚期龍山型文化。
川口遺址:位於安澤縣府城鎮川口村西沁河東岸台地上。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2——0。3米。採集有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片,其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籃紋,器形有筒形罐、折肩壺、杯、小口高領罐等。屬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
白村遺址:位於城南13公里白村北高地,高歸河東50米,文化層距地表60——80公分,面積約300平方米,含紅、灰陶片及獸骨木炭,新石器晚期的遺址。
義唐遺址:位於安澤縣府城鎮義唐村北山前坡地,南臨季節河。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2-0。5米。斷崖上暴露遺跡有灰坑。採集有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夾砂紅褐陶和夾砂灰陶片,其紋飾有籃紋、線紋、弦紋、繩紋,器形有小口尖底瓶、斂口缽、罐、盆等。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存。
子坪遺址:位於安澤縣和川鎮西洪驛村東北沁河西岸台地上。1987年發現,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3~0。4米。斷崖上暴露遺跡有灰坑。採集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片,其紋飾有籃紋、繩紋、附加堆紋,器形有罐、雞冠耳罩、鼎、盆等。屬龍山文化陶寺類型遺存。
李垣遺址:位於安澤縣府城鎮李垣村東北李垣河東北岸山前坡地上。1996年發現,面積約2。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3-0。5米。斷崖上暴露遺跡有灰坑。採集有漢代泥質灰陶繩紋鼓腹罐、壺及繩紋板瓦等殘片。
英寨遺址:位於安澤縣良馬鄉英寨村北約20米沁河東岸坡地上。1996年發現,面積約3。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4~0。5米。斷崖上暴露遺跡有灰坑。採集有魏晉時期的泥質灰陶卷沿盆、系耳罐等殘片。
唐堯城:故址在今縣城北36公里唐城鎮,世傳堯築城於此。
合陽故城:北魏建義元年(528)置合陽縣,建有合陽城。北齊並入冀氏縣。故址在今安澤縣東南27。5公里河陽村。
冀氏故城:北魏建義元年(528)割禽昌、襄陵兩縣地置冀氏縣,建有冀氏城。《舊唐書·地理志》載本為漢猗氏縣地,後在古猗氏城南置冀氏縣。元時並入岳陽縣。民國為冀氏里,今為冀氏鎮。故址在今安澤縣南15公里冀氏鎮。
安澤故城:北魏建義元年(528)置安澤縣,屬義寧郡,隋大業二年(606)改名岳陽縣,民國三年(1914)復名安澤縣。故址在今古縣岳陽鎮。
和川故城:北魏建義元年(528)置義寧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改名為和川縣,隋大業三年(607)省,唐武德元年(618)復置,宋熙寧五年(1072)並人冀氏,元佑元年(1086)復為和川縣,金不改,元至元(1264-1294)中並人岳陽縣。故址在今安澤縣北15公里和川鎮。
郎寨塔:位於安澤縣馬壁鄉郎寨村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八角九級密檐式磚塔,通高約8米,現存八級。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宋代建築。塔基石砌須彌座式,高0。85米,寬195米,一層中空,正面辟拱門,東、北面隱起板門,西面嵌清嘉慶八年(1803)詩碣1塊,其餘四面皆隱起破子欞窗、八角倚柱,上施額枋、斗拱、檐椽,檐椽下方疊置仰蓮兩層,二層以上四面均辟壺門,每層塔檐疊澀出檐。塔身五層以下收分甚小,五層以上逐漸收縮。塔頂殘,塔剎不存。
麻衣寺磚塔:位於安澤縣和川鎮嶺南村西約2公里南山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八角九級密檐式磚塔,通高約21米。創建年代不詳,據形制觀察為金代建築。塔基石砌,塔身底層及三至七級四面均嵌有石碣,除第四級各面僅嵌石碣外,其餘各面及石碣上下均開龕雕麻衣寺塔有佛像,第級四面各嵌佛像1尊(上五下六),共計嵌佛44尊,第八級每面嵌佛2尊,塔身共嵌佛像336尊、毀壞21尊、尚存315尊。此塔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富有遼金磚塔華麗風格的古建築,對研究金代宗教文化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通玄觀:位於安澤縣府城鎮高壁村。據觀內碑文記載,原名頤真庵,金興定元年(1217)改稱通玄觀,元、明、清歷代均有重修,現存主體建築結構為清代,佔地面積17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中軸線存山門、戲台、正殿,兩側為廂房。正殿面寬三間,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供奉道祖,進深七椽,單檐懸山頂。嘉慶年間維修,增東西角殿走廊,一體土木結構,正殿頂塌,有柱樑支撐。存金代石碣2方,元大德三年、清乾隆五年、嘉慶三年石碑3通,合成一組道教歷史資料。
興昌租行:位於安澤縣馬壁鄉下唐村。據民國《重修安澤縣志》記載,興泰昌為平遙七洞村侯登朝在安澤縣開辦的租行,創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佔地面積225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現僅存大門和正窯。正窯為石砌窯三孔,裝修已不存。
⑹ 解放前山西的浮山縣安澤縣為什麼叫月陽
安澤縣古名岳陽縣,歷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隨著華夏歷史演進、朝代更替,縣域分合無常,建置多次變更。考古發現證明,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已有先民在此活動生息.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後將天下分為九州;夏商之時,今安澤屬於冀州之域。周成王'桐葉封弟',叔虞建唐;後來,叔虞的兒子燮父把國都遷到晉水的岸邊,改唐為晉(初期統轄范圍主要在今山西省南部汾河、澮河流域)。西周、春秋時,安澤屬於晉國的管轄范圍。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並且獲得周天子的承認,各自獨立建國。戰國時,安澤先屬韓國、後屬趙國統轄。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最後滅掉關東六國統一全國,建立秦王朝,廢封建,行郡縣;安澤屬於上黨郡。西漢時,在今安澤境內置氏縣,這是安澤境內首次置縣;北部地區歸屬毅遠縣(治沁源),都隸屬於上黨郡。東漢時,改氏縣為猗氏縣;北部仍屬毅遠縣(新莽時曾改「毅遠」為「毅近」,東漢又恢復舊名),依舊歸屬上黨郡管轄。三國時,今安澤仍歸猗氏縣和毅遠縣管轄,隸屬於魏國的上黨郡。公元280年,西晉繼秦之後又一次完成全國統一。西晉時,廢猗氏縣和毅遠縣,今安澤並入襄陵縣 (治所在今襄汾縣新城鎮古城庄) ,隸屬於並州平陽郡。公元316年,西晉被匈奴滅亡;次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劉淵時,今安澤仍屬襄陵縣,隸屬雍州(郡治平陽縣)平陽郡。公元319年,劉曜遷都長安,建立前趙,設置冀州(治今安澤縣) ,今安澤屬冀州。公元329年,石勒攻滅前趙,冀州被廢。此後,平陽地區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秦所佔有,今安澤一直並入襄陵縣,隸屬於平陽郡管轄。至公元439年,北魏基本上統一中國的北方。北魏之初,今安澤從屬於平陽郡禽昌縣(故治在今洪洞縣曲亭鎮)和襄陵縣管轄。 「孝昌之亂」後,山胡佔領呂梁山區,北魏的行政區劃變更頻繁。建義元年 (528),北魏在原猗氏縣故地周圍設置了四個縣:割禽昌、襄陵兩縣之地設置冀氏縣(治今安澤縣冀氏鎮),合陽縣(治今安澤縣杜村鄉河陽村),分禽昌縣置義寧縣(治今安澤縣和川鎮),安澤縣(治今古縣岳陽鎮) ;同時分平陽郡設置冀氏郡,郡治冀氏縣,領冀氏、合陽兩縣;義寧縣和安澤縣歸義寧郡(528年置,治今沁源縣);冀氏郡和義寧郡隸屬於並州。安澤縣名始於此時,相傳因縣城在安吉和澤泉之間而得名。534年,東魏建立;次年,西魏建立;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魏時,冀氏縣和合陽縣仍屬冀氏郡,義寧縣和安澤縣隸義寧郡,兩郡隸屬於晉州(治今堯都區)。550年,北齊取代東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577年,北周滅掉北齊,重新統一中國的北方。北齊時,廢冀氏郡,將合陽縣並入冀氏縣,冀氏縣改屬義寧郡;義寧縣和安澤縣仍屬義寧郡,義寧郡屬晉州。北周時,今安澤的行政區劃同於北齊。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589年,滅陳,又一次完成全國大一統。隋文帝時,改南北朝的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隋煬帝時,又改州、縣兩級制為郡、縣兩級制。今安澤在隋文帝屬於晉州,在煬帝時屬於臨汾郡。 583年,廢義寧郡。 598 年,改義寧縣名為和川縣;607年,和川縣並入沁源縣。 606年,改安澤縣名為岳陽縣(仍治今古縣岳陽鎮),因其在霍太山(又名「太岳山」)之南而得名。隋煬帝時,冀氏縣和岳陽縣隸屬於臨汾郡,和川縣隸屬於上黨郡。 618年,李淵代隋建唐。唐朝時,基本實行州、縣兩級制。岳陽縣和冀氏縣隸屬於晉州;618年,分沁源縣置和川縣(治今安澤縣和川鎮) ,隸屬於沁州(治今沁源縣城);晉州和沁州隸屬河東道管轄。907年,唐王朝滅亡,之後中原地區先後經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政權,史稱「五代」。期間,今安澤的行政區劃仍同於唐代。960年,趙匡胤通過發動兵變代周建宋。北宋初年,和川縣仍屬沁州;981年,沁州廢,改屬晉州; 1072年,和川縣降為和川鎮,隸屬於冀氏縣,1086年又升為和川縣;冀氏縣、岳陽縣、和川縣三縣基本並存,均隸屬於晉州(1116升為平陽府) ,晉州隸屬於河東路。1127年,北宋亡於金人,宋室南渡建立南宋,北中國成為金朝的地盤。金朝時,冀氏縣、岳陽縣、和川縣三縣並存,均隸屬於平陽府,平陽府隸屬於金的河東南路。 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北中國歸於蒙古;1276年,元軍南下滅南宋,重新完成全國大一統。元朝時,1266年,省並冀氏縣入岳陽縣; 1267年,又在今古縣岳陽鎮重置冀氏縣,並且將岳陽縣和和川縣並入冀氏縣; 1293年,又改冀氏縣名為岳陽縣(治今古縣岳陽鎮)。至此,冀氏、和川、岳陽三縣終於合並,形成新的岳陽縣。岳陽縣隸屬於平陽路(1305年改名晉寧路) ,直屬中書省管轄。1368年,朱元璋滅元建明。明朝時,岳陽縣隸屬於平陽府,平陽府隸屬於山西布政使司。1644年,明朝亡於李自成農民軍,不久,清兵入關,先後打敗農民軍和南明勢力,控制全國。清朝時,岳陽縣仍隸屬於平陽府,平陽府隸屬於山西省。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民國初年,岳陽縣隸屬山西省河東道;1914年6月,山西省政府奉總統令將岳陽縣改名為安澤縣(治今古縣岳陽鎮) ,原因是它和湖南省岳陽縣重名; 1937年,安澤縣劃歸山西省第三行政區管轄; 1938年,侵華日軍佔領安澤縣城; 1940年八月,晉冀魯豫邊區於安澤縣西部重新設置岳陽縣;1941年九月,太岳行署成立,安澤縣和岳陽縣同屬晉冀魯豫邊區太岳行署二專署;1941年六月,又於安澤縣南部設置冀氏縣,隸屬太岳行署四專署; 1942年四月,岳陽縣並入安澤縣, 1946年十月,冀氏縣並入安澤縣,安澤縣隸屬太岳行署岳北專署。1948年8月26 日,由晉察冀解放區和晉冀魯豫解放區合並組成的華北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此前的8月22日,太岳行政公署所屬各專署宣布撤銷,太岳行署所轄各縣基本上分別劃歸山西省各專署。1949年六月,安澤縣隸屬翼城臨時專區管轄。1949年10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1950年1月,安澤縣隸屬山西省臨汾專署,安澤縣人民政府遷駐府城鎮,原駐地改稱古縣鎮; 1954年設立晉南專區(臨汾專區和運城專區合並組成) ,安澤縣隸屬山西省晉南專員公署; 1970年撤銷晉南專區,分設臨汾地區和運城地區,安澤縣隸屬山西省臨汾地區:1971年6月國務院批准組建古縣,劃安澤縣西部七個公社設置古縣,同時將屯留縣良馬公社劃歸安澤縣,同年10月,山西省革命委員會批准將古縣更名為岳陽縣,12月,再因與湖南省岳陽縣重名而復稱古縣,安澤縣和古縣都隸屬山西省臨汾地區。 2000年臨汾地區改名為臨汾市(地級) ,原臨汾市(縣級)改名為堯都區,安澤縣和古縣現今都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
⑺ 安澤縣的介紹
安澤縣,位於山西省境西南部,臨汾地區東北、太岳山東南麓。因其居霍山太岳山之陽,故又稱之「岳陽」。截止2013年,安澤縣轄4個鎮、3個鄉、1個社區中心,4個社區居委會。面積 1967平方公里,人口8.26萬,縣政府駐府城鎮。安澤縣是中國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故里、又是古代名相藺相如的棲身地,還有遍布全縣的老一輩革命家生活戰斗過的紀念地。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省級森林公園、全國連翹生產第一縣和尚無大面積開發的煤炭資源大縣。1山西第二大河、唯一的一條無污染河流——沁河,縱貫境內109公里。2011年安澤縣農作物種植面積385860畝,建設重點工程66項,為安澤工農業發展夯實了先天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