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的歷史
A. 十番鑼鼓的歷史溯源
十番鑼鼓於萬曆末年(約1620年)在蘇州一帶流行,演奏者「堂名」在城鄉各地相當普遍,僅古城區知名的「堂名」便有幾十個,如在臨頓路菉葭巷的「多福口」、十梓街的「榮和堂」,還有「永和堂」、「萬和堂」等。
明沈德符(1578―1642 )《萬曆野獲編》曰:「又有所謂《十樣景》者,鼓、笛、鑼、板、大小鉦、鈸之屬,齊聲振響,亦起近年,吳人尤尚之。然不知亦沿正德之歸。」明張岱(1597―1689 )《陶庵夢憶》稱之為「宣傳」,清葉夢珠《閱世編》稱之為「十不閑」、「十番」。 明朝時余懷(字澹心,1616年生)所著《板橋雜記》中已提到萬曆(1573—1619)末年南京秦淮河一帶遊客演奏十番鑼鼓的情景。清時錢泳《履園叢話》(1825年序) 所載:「憶於嘉慶已巳年(1809)七月,余偶在京邸,寓近光樓,其它與圓明園相近。景山諸樂部演習十番笛。每於月下聽之,如雲敖疊奏,令人神往。」可知十九世紀初葉,十番鑼鼓亦在北京宮廷盛行。清李斗撰寫的《揚州畫舫錄》(1893)中,還詳細地記載了揚州虹橋「歌船」中演奏十番鑼鼓的情況和樂隊編制待點:「十番鼓者,吹雙笛,用緊膜,其聲最高,謂之悶笛,佐以簫管。管聲如人度曲,三弦緊緩與雲鑼相應,佐以提琴。龜鼓緊緩與檀板相應,佐以湯鑼。眾樂齊乃用單皮鼓,響如裂竹。所謂頭如青山峰,手似白雨點,佐以木魚檀板,以成節奏,此十番鼓也。是樂不用小鑼、金鑼、鐃鈸、號筒。只用笛、管、簫、弦、提琴、雲鑼、湯鑼、木魚、檀板、大鼓十種。故名十番鼓,番者更番之謂。……是樂前明已有之。」
從民間樂人演奏十番鑼鼓的歷史來看,亦可上溯到清中葉。如道士伍峻峰(1874年)從師於馬秀泉(1835年左右);農民鼓樂團體「雅集」,曾在乾隆壬子(1792年)龍潭庵重修完畢時,在庵中戲台上演奏過此樂等等。因此,十番鑼鼓至少在十六世紀已在我國南方流傳。
B. 渭旗鑼鼓的歷史淵源
渭旗鑼鼓是周至縣二曲鎮渭旗村的傳統保留節目,源遠流長,俗稱「威風鑼鼓」,古稱「擊鼓刺秦」。關於「擊鼓刺秦」的傳說,現有兩種不同的版本,一種說法來自「荊軻刺秦」的典故,據說是為了紀念不畏凶險,敢於拼搏的英雄荊軻而編排的鼓譜。另一種說法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相互征戰,秦王每每出兵時,即擊鼓助威,鼓舞士氣,從而戰無不勝,力挫群雄,一統中原。
據渭旗村老一輩人講,渭旗村原名邊牆號,村民早年由今咸陽市武功縣的史家疙瘩遷自這里,村子分南北兩頭,建有關公廟一座,每逢廟會必要社火、敲鑼鼓,鼓譜帶有武功風格,當時鑼鼓隊只有十餘人。20世紀40年代初,村民史農發、陳自發對本村鑼鼓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整編。文革期間,鑼鼓停了一段時間。20世紀80年代初,原村委會主任高玲玉重新將鑼鼓隊組織起來,渭旗鑼鼓在村支部書記、村長蘇文獻的重視和領導下不斷壯大,陣容由原來的二三十人發展自現今二百餘人,演奏技術日臻提高,服飾、器具不斷更新,成為周至鑼鼓的代表之作。
C. 昌城鑼鼓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多少余年歷史
《詩經》 2500餘年 《風》、《雅》、《頌》三部分
唐 李白 唐 杜甫
詩 詞 曲
D. 鼓的歷史由來
鼓的文獻記錄
鼓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按《禮記·明堂位》的記載,在很早的傳說中,「伊耆氏」之時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於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機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華夏祖先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相傳黃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戰中,「黃帝殺蚩尤,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上古時代的戰鼓,皆由鱷魚皮製成,而鼓皮選用鱷魚皮,是取鱷魚的兇猛習性以壯鼓聲。
到了周代,據《周禮·地官司徒》之載,已專門設置了「鼓人」來管理鼓制、擊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種用途的鼓,如寂祠用的雷鼓、靈鼓、樂隊中的晉鼓等。其中,專門用於軍事的叫「汾(音)鼓」,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長八尺,鼓面四尺,兩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晉鼓、等也用於軍旅,這些鼓以後發展為各種規格的戰鼓,在軍事上得到普遍地運用。
歷史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
宋 黑釉帖花紋鼓
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在狩獵征戰活動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間的歡慶鑼鼓,雅可以進入廟堂祭祀和宮廷宴集。從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銅鼓,一直發展到種類繁多的現代鼓,鼓是最為人們喜愛和廣泛應用的樂器之一。有觀點認為,最早的鼓應該是由遠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來,出土的陶鼓證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有了陶鼓的製造。陶鼓又稱土鼓,是用陶土燒製成鼓框,再蒙上動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國以瓦為框製造陶鼓的傳統,沿襲了很久。鞀鼓(即「撥浪鼓」)是從西北邊遠地區傳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傳入我國,在唐代廣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質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為鼓材的。
鼓的出現比較早,從目前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4500年的歷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為例)。 在古代,鼓不僅用於祭祀、樂舞,它還用於打擊敵人、驅除猛獸,並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鼓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各種戲劇、曲藝、歌舞、賽船舞獅、喜慶集會、勞動競賽等都離不開鼓類樂器。 鼓的結構比較簡單,是由鼓皮和鼓身兩部分組成。鼓皮是鼓的發音體,通常是用動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經過敲擊或拍打使之振動而發聲的。中國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E. 鑼鼓雜戲的劇種簡史
鑼鼓雜戲,相傳過去每年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廟會時,臨猗縣村鎮鑼鼓雜戲班都要在縣城登台演出。而臨猗縣的新莊、上里、高家垛三個村的鑼鼓雜戲班還相互輪流到龍岩寺演出,已經成為習俗,所以,人們也叫鑼鼓雜戲為「龍岩雜戲」。鑼鼓雜戲的流布區域為古河東地區。古河東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占據特殊重要的地位。這里繁榮的經濟環境、特定的社會政治背景、歷史悠久的樂舞文化傳統和以戲劇藝術酬神娛人的民間風俗,為河東戲劇藝術走向成熟提供了適宜的土壤,使得古河東地區成為中國戲劇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中國北方戲劇文化的搖籃。
一說唐秦王李世民破劉武周於河東,駐軍柏壁(今屬新絳),作《破陣曲》,命軍士百餘人披甲執戟而舞,藉以慶功,此為鑼鼓雜戲的雛形;後馬燧於唐貞元中(785—— 805)平定李懷光叛亂於猗氏,作《定難曲》,在軍士中傳唱,鑼鼓雜戲於是形成。又有據鑼鼓雜戲演出前先作「跑神馬」、「擺道」祀神等儀式,說它源於古代驅儺風俗,約於金、元時代形成。
F. 威風鑼鼓起源於那個地方啊 要詳細的
威風鑼鼓最早的名稱為「鑼鼓」,老百姓俗稱「傢伙」,是一種民間打擊樂器的合奏形式,由於它節奏明快,威武雄壯,無論是看還是聽,都使人感到威武無比,所以也被稱為「威風」。「威風鑼鼓」是臨汾地區眾多鑼鼓藝術中名聲最大、影響最盛、流傳最廣、生命力最強的一種民間打擊樂表演藝術。威風鑼鼓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臨汾市境域的各縣市區,幾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鑼鼓隊,都有自己的「鑼鼓歌」。當地有民諺:「高興不過娶媳婦,熱鬧不過敲鑼鼓」。
鼓的創造很有可能是遠古人類感動於自然之聲,如雷鳴、石滾、空洞物體的碰撞等,模仿其聲音的洪大、威嚴、曠遠。我國古代有「鼓法天,鍾法地」的記載。1980年,襄汾縣陶寺的一座大型墓葬中首次發現了鼉鼓,被譽為「中國第一鼓」,證明距今約4000多年鑼鼓已經產生;在甲骨文中,也已經有了「鼓」字。春秋時期,鼓樂類名稱開始散見於各類文史古籍的記載中,如「諫鼓、雷鼓」等等,說明鼓在當時已初具規模。
-歷史淵源
威風鑼鼓的起源與一個在民間流傳了幾千年的傳說有關。說的是在距今4700多年的時候,有一天堯王訪賢路經周府村(今洪洞縣甘亭鎮羊獬村)時,發現一隻母羊在一片沙地上生下一個獨角異獸,全身青毛的「怪物」——獬,生下3個小時後,就長成和母羊一樣高。和堯王同行的主管行律的皋陶發現「此羊見斗則觸不直,聞論則咋不正」,是一隻神羊,於是將此羊牽回幫助斷案。也恰恰在這時,堯王的妻子散宜分娩,生一女孩,起名女英,墜地能坐,三日能行,五日能言,滿月能織,百日通曉天文地理。堯王認為此地是風水寶地,將此地更名為羊獬村,並把全家遷居於此。故有「羊生獬,羊獬村,堯王立世到如今」。
堯王在歷山訪賢時遇到駕牛耕田的舜,在經過一系列的考察後,認為舜符合當帝王的條件,將帝王的位置禪讓給了他,並將自己的兩個女兒許配於他。從此娥皇、女英便以歷山為婆家、羊獬為娘家,兩個村的人從此也成了親戚。羊獬村的人稱娥皇、女英為「姑姑」,歷山人稱她們為「娘娘」。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娥皇、女英回娘家,農歷四月二十八,娥皇、女英回婆家,兩地群眾就會敲鑼打鼓迎接,以示威風。
在接姑姑送娘娘的民俗活動中,威風鑼鼓所打的曲牌都與所途經的22個村落有關,每停留一個地方就會敲打與此地發生的故事有關的曲牌。比如《風攪雪》,說的是有一年的三月初三,氣溫驟降,大風卷著雪花漫天飛舞,但接姑姑的人依然頂著寒風要到歷山接姑姑。堯王深受感動,便做了這首曲,答謝大家的真情厚意,此曲只有羊獬人敲。比如《吃涼粉》曲牌多在路上行走或中途吃飯時表演,沿途隊伍要在指定的幾個村子集體休息吃飯,農歷三月,村裡沒有很好的飯菜招待大家,大多是一些涼拌菜,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涼粉,能解除途中的疲勞和辛苦,該曲聽起來如縷縷涼風拂面,使人頓生涼爽舒服之感。又如《笑回鄉》曲牌形象地描繪了娥皇、女英在路上和鄉親們有說有笑的場面,此曲表達了大家的愉快心情。再如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八,汾河西邊歷山的隊伍要到汾河東岸的羊獬村「接娘娘」。這天,羊獬村的隊伍要到汾河東岸等候迎接,當歷山的隊伍來到河邊時,兩支隊伍隔河相迎,敲鑼鼓以示問候。羊獬村隊伍面西演奏《西河灘》曲牌迎接「親戚」,同時,歷山隊伍隔河面東演奏《東河沙》熱情呼應。
更為值得關注的民俗事象是至今兩地人認為彼此是親戚,因此延續著互不通婚的習俗。
G. 鑼鼓的起源
鑼鼓
豫西鑼鼓以靈寶的亞武天鑼、齊天聖鼓、程村女子鑼鼓、湖濱區威風鑼鼓最為著名。
亞武天鑼可行進表演亦可站場表演,它陣容龐大,雄壯激烈,激昂感人,以氣勢見長。
齊天聖鼓常用於站場表演,樂曲結構靈活,鼓點多變,鼓手在表演中摹擬猴子種種機智靈巧、滑稽可愛的動作,邊演奏,邊舞蹈,大抵一組猴鼓樂隊為15人,猴王一人,打鑼擊鼓,顯得異常活潑熱鬧,引人入勝;程村女子鑼鼓動作優美,充分發揮女性特長,鼓點流暢自如,熱情奔放,多為行進表演;湖濱區威風鑼鼓,氣勢恢宏,講究隊列變幻,多為站場表演。
陝西西安楊陵區楊村鄉上川口村是中國西北享有盛名的鑼鼓生產專業村,該村鑼鼓加工業從18世紀開始,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20世紀末,這一傳統手工業在上川口村的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好時期,個體私營作坊遍布全村,一度出現了「女人會燒火,男人精鑄銅,老人善做鼓,青年跑經營」的紅火場面。在今天新聞節目的最後,我們就到上川口村去聽一聽那裡的鑼鼓文化。
目前,在上川口村,全村常年生產加工鑼鼓的農戶就有23家,部分農戶的工廠也已經像劉志斌的宏達鼓業廠一樣具有一定的規模了。如今,上川口村生產的鑼鼓與湖北武漢、江蘇蘇州、四川成都生產的鑼鼓樂器齊名,被譽為中國銅鼓樂器加工的四大名家。
H. 鼓的歷史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在狩獵征戰活動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間的歡慶鑼鼓,雅可以進入廟堂祭祀和宮廷宴集。從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銅鼓,一直發展到種類繁多的現代鼓,鼓是最為人們喜愛和廣泛應用的樂器之一。有觀點認為,最早的鼓應該是由遠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來,出土的陶鼓證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有了陶鼓的製造。陶鼓又稱土鼓,是用陶土燒製成鼓框,再蒙上動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國以瓦為框製造陶鼓的傳統,沿襲了很久。鞀鼓(即「撥浪鼓」)是從西北邊遠地區傳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傳入我國,在唐代廣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質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為鼓材的。
鼓的出現比較早,從如今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4500年的歷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為例)。 在古代,鼓不僅用於祭祀、樂舞,它還用於打擊敵人、驅除猛獸,並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鼓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各種戲劇、曲藝、歌舞、賽船舞獅、喜慶集會、勞動競賽等都離不開鼓類樂器。 鼓的結構比較簡單,是由鼓皮和鼓身兩部分組成。鼓皮是鼓的發音體,通常是用動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經過敲擊或拍打使之振動而發聲的。中國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I. 鑼鼓經的歷史記載
鑼鼓經,其中之一威風鑼鼓是流行在山西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漢族民間廣場藝術。相傳,公元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進退有序,取得了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這種鑼鼓的特色就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
鑼鼓經絳州鼓樂在新絳縣,古稱絳州。山西鑼鼓音樂的一方寶地。花慶鼓、汾南車鼓、穿相鑼鼓,皆在這里降生;《秦王點兵》、《老鼠娶親》、《廈坡上滾核桃》等都在這里升華。絳州鼓樂將成為中國音樂史上顯赫的一章。
《秦王破陣樂》。秦王,李世民登基前的封爵。唐初,朔州劉武周反叛,佔領並州,鋒及河東,齊王李元吉敗北奔回長安。李世民請命領軍渡河東征,屯兵絳州柏壁,東打西殺,南擊北進,一舉收復並州,保住了李家天下。在他北定太原凱旋歸來時,軍中作《秦王破陣樂》以迎。史載此樂以「擂大鼓為主」,「雜以龜茲之樂」。現今,新絳不但有「擂鼓台」存在,還有《小秦王亂點兵》、《唐王出城》的鑼鼓曲牌流行。絳州鼓樂的豐富繁榮,恐怕與這個重大的歷史源淵相關。
《秦王點兵》。這是一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陣樂》的基礎上,攝取了《汾南車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種曲牌成分,成此傑作。它融匯了歷史和當今、群眾和專家、業余和專業的藝術結晶,是社會主義時代的新鼓樂,它兩次轟動京華, —次震撼巴黎,是黃河文化的驕傲,是中華文化的驕傲。
《秦王點兵》全曲包括引子、鼓邊段、鼓心段、鑼鼓段、華彩段、尾聲段六部份,緊慢張弛結構得當,樂曲相當完整,它將民間套曲的特點與現代曲式結構相融合,使民間鑼鼓樂躍上了一個新台階。
樂曲以出兵為主題,從元帥升帳開始,直到官兵進入,列隊布陣,點兵習武,准備出征結束。樂器分高低兩個聲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銅器;低音有帥鼓、將鼓、大件銅器。演奏中根據主題要求,分別採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獨奏、對奏、合奏、干敲、花打、混擊,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引子里的號角長音把人帶進古戰場陣地;鼓邊採用了擊鼓邊、鼓邦、鼓環、鼓釘,並與夾板對奏、合奏,新穎多彩。華彩段則吸收西洋協奏曲中的華彩手法,別開生面,映照出將士們臨戰前的樂觀心理。
J. 鑼鼓是誰發明的
陝西西安楊陵區楊村鄉上川口村是中國西北享有盛名的鑼鼓生產專業村,該村鑼鼓加工業從18世紀開始,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20世紀末,這一傳統手工業在上川口村的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好時期,個體私營作坊遍布全村,一度出現了「女人會燒火,男人精鑄銅,老人善做鼓,青年跑經營」的紅火場面。在今天新聞節目的最後,我們就到上川口村去聽一聽那裡的鑼鼓文化。
目前,在上川口村,全村常年生產加工鑼鼓的農戶就有23家,部分農戶的工廠也已經像劉志斌的宏達鼓業廠一樣具有一定的規模了。如今,上川口村生產的鑼鼓與湖北武漢、江蘇蘇州、四川成都生產的鑼鼓樂器齊名,被譽為中國銅鼓樂器加工的四大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