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雲壇
㈠ 北京天壇的歷史
天壇歷史沿革如下:
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後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於是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
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谷壇。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壇被廢,於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後多次修繕、擴建。
1900年八國聯軍曾在天壇齋宮內設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捲而去,建築、樹木慘遭破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對天壇的文物古跡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和維修。進行過多次修繕和大規模綠化,使古老的天壇更加壯麗,公園佔地200公頃,四面各有一門。園內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還有百花園種植了大量的花卉。
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天壇公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8年7月12日,天壇公園園長李高介紹,天壇公園將增加綠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擴大對遊人開放面積2.24公頃。
(1)歷史雲壇擴展閱讀:
天壇建築特點
天壇公園,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天壇以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構造和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總佔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築連接起來。外壇古柏蒼郁,環繞著內壇,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庄嚴宏偉。
天壇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均為北圓南方。當初,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現在牆上,以象徵「天圓地方」之說。外壇牆的東南北三面原制無門,只西面臨永定門內大街有門兩座:北門是明代舊有 的,稱「祈谷壇門」;南門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稱「圜丘壇門」。兩門均為三間拱券式,綠琉璃簡瓦歇山式頂。時下的外壇北門和東門,都是1975年以後增建的。
內壇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軸線上,中間由長360米、寬30米的神道(丹陛橋)連成一個整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門、大祀殿(祈年殿)、東西配殿、皇乾殿、長廊(附七星石)、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
㈡ 圜丘壇的歷史
圜丘壇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圜丘壇是主要建築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附屬建築有具服台、望燈等。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擴建,並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檯面,漢白玉柱、欄。
㈢ 歷史網站
http://www.pwp.com.cn/lishi/index
http://www.nmch.gov.cn
http://www.hanage.com
http://www.cycnet.com/history
http://www.chinaspirit.org.cn
http://www.chinese 1840~1949.org.cn
http://www.ccrnews.com.cn
http://ourfengyun.51.net/jiaocai/jzgjds04.htm
www.chinaok.com
www.k12.com.cn/
㈣ 求百家講壇全集百度雲,謝謝。用來學歷史的
有了也給我份我也要
㈤ 雲壇的歷史背景
雲壇鄉,位於浙江省雲和縣城東,距縣城7.5公里。面積102平方公里,人口0.7萬。雲(和)壽(寧)公路過境。轄雲壇、李山前、梅灣、靛青山、陳邑村、沈岩、霞曉橋、沈村、包山、竹坑、平里、蘇坑、沈庄13個村委會。1956年稱民主鄉,1958年改稱管理區,1961年改為公社,1984年調整為雲壇、沈村2鄉,1992年沈村鄉並入建雲壇鄉。
㈥ 關於雲壇的資料,小知識
雲壇鄉,位於浙江省雲和縣城東,距縣城7.5公里。面積102平方公里,人口0.7萬。雲(和)壽(寧)公路過境。轄雲壇、李山前、梅灣、靛青山、陳邑村、沈岩、霞曉橋、沈村、包山、竹坑、平里、蘇坑、沈庄13個村委會。
1956年稱民主鄉,1958年改稱管理區,1961年改為公社,1984年調整為雲壇、沈村2鄉,1992年沈村鄉並入建雲壇鄉。
鄉鎮工業有玻璃纖維、竹木加工。農業主產水稻,兼種大豆、麥、番薯。林業產松、杉、雜木,為雲和雪梨主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