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家故事
《教主之結發此生》就是這本,請採納~
② 化學家的小故事,好的加5分
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坐在壁爐前打了個瞌睡,原子和分子們開始在幻覺中跳舞,版一條權碳原子鏈像蛇一樣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轉。猛然驚醒之後,凱庫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個環--就是現在充滿了我們的有機化學教科書的那個六角形的圈圈。
③ 跪求中國化學家的小故事
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1921年,侯德榜接受永利制鹼公司總經理范旭東的邀聘,離美回國,承擔起續建鹼廠的技術重任。在制鹼技術和市場被外國公司嚴密壟斷下,侯德榜帶領廣大職工長期艱苦努力,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於1926年取得成功,正常生產出優質純鹼。在總結親身實踐的基礎上,侯德榜用英文撰寫了《純鹼製造》(Manu-facture of Soda)一書,1933年在紐約出版,在學術界和工業界產生了深遠影響。1934年,永利公司為了「再展化工一翼」和生產化肥,決定建設兼產合成氨、硝酸、硫酸、硫酸銨的南京錏廠,任命侯德榜為廠長兼技師長(即總工程師),全面負責籌建。侯德榜深知籌建這個聯合企業的復雜性,且生產中涉及高溫高壓、易燃易爆、強腐蝕、催化反應等高難度技術,是當時化工高新技術之最;而國內基礎薄弱,公司財力有限,工作難度極大。他很耽心「……萬一功虧一簣,使國人從此不敢再談化學工業,則吾等成為中國之罪人矣!」但抱著「只知責任所在,拚命為之而已」的決心,知難而上。他按照「優質、快速、廉價、愛國」的原則,決定從國外引進關鍵技術,招標委託部分重要的設計,選購設備,選聘外國專家……結果,僅用30個月,就於1937年1月建成了這座重化工聯合企業,一次試車成功,正常投產,技術上達到了當時的國際水平。它給以後引進技術多快好省地建設工廠提供了好經驗。這個廠,連同永利鹼廠一起,奠定了我國基本化學工業的基礎,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化工科技人才。但不久,發生「七七事變」,日本侵略軍逐漸逼向南京,曾先後3次以「工廠安全」相要挾,提出「合作」管理南京錏廠的要求。侯德榜和同仁們大義凜然,堅持「寧舉喪,不受奠儀」,拒絕「合作」;同時,積極響應抗戰,利用工廠設施,轉產硝酸銨炸葯和地雷殼等物資,支援前線。工廠被日本飛機3次轟炸,無法生產之後,侯德榜又組織職工緊急拆遷設備,並將人員和資料一同送往內地。
④ 中國傑出的化學家的事跡
唐敖慶
中國傑出的化學家唐敖慶
唐敖慶,1915年生於江蘇宜興。1940年畢業於西回南聯大,1949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答博士學位,1950-195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52-1986年任吉林大學教授、校長,1986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量子分子科學研究院院士。
唐敖慶教授是中國傑出的化學家,數十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學成就。他創造性地發展和完善了配位場理論及研究方法,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提出和發展分子軌道圖形理論的一系列新的數學方法和模型,深化了對化學拓樸規律的認識,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唐敖慶教授還對高分子反應,即縮聚、交聯與固化、加聚、共聚與裂解等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獲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1年以後,他重點從事高碳原子簇的研究工作,在對稱性、電子結構及穩定性規律方面取得成果。
⑤ 化學科學家的趣味故事
門捷列夫和金屬鎵的故事:
根據元素周期律,門捷列夫還預言了一些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的存在和它們的性質.他的預言與爾後實踐的結果取得了驚人的一致.
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閃鋅礦時發現一種新元素,他命名為鎵,並把測得的關於鎵的主要性質公布了.不久,他收到了門捷列夫的來信,門捷列夫在信中指出:關於鎵的比重不應該是4.7,而是5.9-6.0.當時布瓦博德朗很疑惑,他是唯一手裡掌握金屬鎵的人,門捷列夫是怎樣知道鎵的比重的呢?
1876年9月,布瓦博德朗重作了實驗,將金屬鎵提純,重新測定,結果稼的比重確實為5.94(現代值為5.91),這結果使他大為驚奇.他認真地閱讀了門捷列大的周期律論文後,感慨他說:"我沒有什麼可說的了,事實證明了門捷列夫這一理論的巨大意義."
鎵的發現是化學史上第一個事先預言的新元素的發現,它雄辯地證明了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科學性.
1880年瑞典的尼爾森發現了鈧,1885年德國的文克勒發現了鍺.這兩種新元素與門捷列夫預言的類硼、類硅也完全吻合,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再次經受了實踐的檢驗
⑥ 18世紀的化學家故事
這些夠嗎?
⑦ 誰能告訴我 化學家有趣的小故事嗎 要是跟化學有關的~
門捷列夫和金屬鎵的故事:
根據元素周期律,門捷列夫還預言了一些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的存在和它們的性質。他的預言與爾後實踐的結果取得了驚人的一致。
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閃鋅礦時發現一種新元素,他命名為鎵,並把測得的關於鎵的主要性質公布了。不久,他收到了門捷列夫的來信,門捷列夫在信中指出:關於鎵的比重不應該是4.7,而是5.9-6.0。當時布瓦博德朗很疑惑,他是唯一手裡掌握金屬鎵的人,門捷列夫是怎樣知道鎵的比重的呢?
1876年9月,布瓦博德朗重作了實驗,將金屬鎵提純,重新測定,結果稼的比重確實為5.94(現代值為5.91),這結果使他大為驚奇。他認真地閱讀了門捷列大的周期律論文後,感慨他說:"我沒有什麼可說的了,事實證明了門捷列夫這一理論的巨大意義。"
鎵的發現是化學史上第一個事先預言的新元素的發現,它雄辯地證明了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科學性。
1880年瑞典的尼爾森發現了鈧,1885年德國的文克勒發現了鍺。這兩種新元素與門捷列夫預言的類硼、類硅也完全吻合,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再次經受了實踐的檢驗。
還有很多的,你可以到網上查啊、、、、、、、、
滿意就採納吧、、、、、、
歡迎再問、、、、、、
⑧ 化學家的故事,十個,一兩百個字
凱庫勒關於苯環結構的假說,在有機化學發展史上作出了卓越貢獻。他早年受到建築師的訓練,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他善於運用模型方法,把化合物的性能與結構聯系起來,他的苦心研究終於有了結果,1864年冬天,他的科學靈感導致他獲得了重大的突破。他曾記載道:「我坐下來寫我的教科書,但工作沒有進展;我的思想開小差了。我把椅子轉向爐火,打起瞌睡來了。原子又在我眼前跳躍起來,這時較小的基團謙遜地退到後面。我的思想因這類幻覺的不斷出現變得更敏銳了,現在能分辨出多種形狀的大結構,也能分辨出有時緊密地靠近在一起的長行分子,它竹滋繞、旋轉,象蛇一樣地動著。看!那是什麼?有一條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這個形狀虛幻地在我的眼前旋轉著。象是電光一閃,我醒了。我花了這一夜的剩餘時間,作出了這個假想。」於是,凱庫勒首次滿意地寫出了苯的結構式。指出芳香族化合物的結構含有封閉的碳原子環。它不同於具有開鏈結構的脂肪族化合物。 苯環結構的誕生。是有機化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凱庫勒認為苯環中六個碳原子是由單鍵與雙鍵交替相連的,以保持碳原子為四價。1866年,他畫出一個單、雙鍵的空間模型,與現代結構式完全等價。
⑨ 急需一個化學家的小故事
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1834.2.8~1907.2.2),生在西伯利亞。他從小熱愛勞動,喜愛大自然,學習勤奮。
1860年門捷列夫在為著作《化學原理》一書考慮寫作計劃時,深為無機化學的缺乏系統性所困擾。於是,他開始搜集每一個已知元素的性質資料和有關數據,把前人在實踐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類關於元素問題的長期實踐和認識活動,為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礎上,發現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還有共性。例如,已知鹵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質;鹼金屬元素鋰、鈉、鉀暴露在空氣中時,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有的金屬例銅、銀、金都能長久保持在空氣中而不被腐蝕,正因為如此它們被稱為貴金屬。
於是,門捷列夫開始試著排列這些元素。他把每個元素都建立了一張長方形紙板卡片。在每一塊長方形紙板上寫上了元素符號、原子量、元素性質及其化合物。然後把它們釘在實驗室的牆上排了又排。經過了一系列的排隊以後,他發現了元素化學性質的規律性。
因此,當有人將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律的發現看得很簡單,輕松地說他是用玩撲克牌的方法得到這一偉大發現的,門捷列夫卻認真地回答說,從他立志從事這項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約20年的功夫,才終於在1869年發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學元素從雜亂無章的迷宮中分門別類地理出了一個頭緒。此外,因為他具有很大的勇氣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責,不怕嘲諷,勇於實踐,敢於宣傳自己的觀點,終於得到了廣泛的承認。為了紀念他的成就,人們將美國化學家希伯格在1955年發現的第101號新元素命名為Mendelevium,即「鍆」。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規律:元素的性質,隨著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變化,但又不是簡單的重復。門捷列夫根據這個道理,不但糾正了一些有錯誤的原子量,還先後預言了15種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結果,有三個元素在門捷列夫還在世的時候就被發現了。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蘭,發現了第一個待填補的元素,命名為鎵。這個元素的一切性質都和門捷列夫預言的一樣,只是比重不一致。門捷列夫為此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科學院,指出鎵的比重應該是5.9左右,而不是4.7。當時鎵還在布瓦博德蘭手裡,門捷列夫還沒有見到過。這件事使布瓦博德蘭大為驚訝,於是他設法提純,重新測量鎵的比重,結果證實了門捷列夫的預言,比重確實是5.94。這一結果大大提高了人們對元素周期律的認識,它也說明很多科學理論被稱為真理,不是在科學家創立這些理論的時候,而是在這一理論不斷被實踐所證實的時候。當年門捷列夫通過元素周期表預言新元素時,有的科學家說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而通過實踐,門捷列夫的理論受到了越來越普遍的重視。
後來,人們根據周期律理論,把已經發現的100多種元素排列、分類,列出了今天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張貼於實驗室牆壁上,編排於辭書後面。它更是我們每一位學生在學化學的時候,都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課。
現在,我們知道,在人類生活的浩瀚的宇宙里,一切物質都是由這100多種元素組成的,包括我們人本身在內。
可是,化學元素是什麼呢?化學元素是同類原子的總稱。所以,人們常說,原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磚石」,這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還是可以的。然而,化學元素周期律說明,化學元素並不是孤立地存在和互相毫無關聯的。這些事實意味著,元素原子還肯定會有自己的內在規律。這里已經蘊育著物質結構理論的變革。
終於,到了19世紀末,實踐有了新的發展,放射性元素和電子被發現了,這本來是揭開原子內幕的極好機會。可是門捷列夫在實踐面前卻產生了困惑。一方面他害怕這些發現「會使事情復雜化」,動搖「整個世界觀的基礎」;另一方面又感到這「將是十分有趣的事……周期性規律的原因也許會被揭示」。但門捷列夫本人就在將要揭開周期律本質的前夜,1907年帶著這種矛盾的思想逝世了。
門捷列夫並沒有看到,正是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系列偉大發現和實踐,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質,揚棄了門捷列夫那個時代關於原子不可分的舊觀念。在揚棄其不準確的部分的同時,充分肯定了它的合理內涵和歷史地位。在此基礎上誕生的元素周期律的新理論,比當年門捷列夫的理論更具有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