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歷史名稱
㈠ 南京古代叫啥名字,全一點!!!
南京古稱:冶城、越城、石頭城、白下、江寧、丹陽、金陵、秣陵、建業、揚州、建鄴、建康、秦淮、升州(升州)、蔣州、上元、集慶、應天、京師、南都、天京、首都。
別稱:龍盤虎踞(龍蟠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開明之城、江南佳麗地、鍾山風雨帝王城。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南京歷史名稱擴展閱讀
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建都朝代: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五代·楊吳(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
㈡ 南京的名稱演變
1、春秋時吳國和越國 先後在今南京市區所築的冶城和越城,還不能視作行政設置。
2、戰國時期楚國所設的金陵邑為最早。從此「金陵」就成為古代南京地區的通用名稱。
3、秦代在金陵故地設有秣陵(秦始皇見金陵有帝王之氣,將金陵改為秣陵,以此來壓帝王之氣)、丹陽與江乘三縣。
4、同秦
5、三國時期,孫吳改秣陵為「建業」,意謂將在此「建帝王之大業」,並定為首都
6、西晉初,改建業為「建鄴」,西晉末又改建鄴為「建康」,故東晉與南朝(宋、齊、梁、陳)之首都均稱建康。
7、六朝時期金陵地區的郡縣級設置變動較大。
8、金陵降為一般的州縣,並且屢改州縣的名稱與隸屬關系。當時的通稱以「金陵」最為常用,隋代常稱「蔣州」,唐代常稱「白下」、「上元」、「江寧」、「升州」等。
9五代十國時期,楊吳在金陵設升州大都督府,又分設上元、江寧二縣,旋改界州大都督府為金陵府,並定為西都。
10、南唐建國後定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
11、北宋初,改江寧府為升州,不久又復名江寧府
12、元代初年仍名建康府,旋改稱建康路(呵呵 這是元代設的行政區域),後又名集慶路 13、明代建國後,於1368年以應天府(朱元璋於1356年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為南京,1378年定南京為京師。
14、明成祖以北京為京師,恢復南京之名,作為留都。
15、清代初年,改應天府為江寧省後改江南省,改應天府為江寧府 。
16、太平天國時期,改江寧府為天京,並以天京為中心設天京省。後清軍攻陷天京,又復名江寧府如故。
17、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定都於江寧府,並改江寧府為南京府,廢上元、江寧二縣
18、1927年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廢金陵道,南京先後被稱為「南京市」、「南京特別市」、「南京直轄市」及「首都市」等名。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南京仍為直轄市。1952年改為江蘇省轄市,為省人民政府駐地。
㈢ 南京以前又叫什麼
據史載,南京在歷史上用過62個名稱。在世界史上
都屬罕見。主要有:金陵(南唐) 秣陵(秦、漢) 石頭城 建業(鄴) 建康 (南宋)蔣州(隋) 白下 上元(唐) 江寧 集慶路 應天 天京(太平天國) 等。南京的得名源於明朝初年朱棣即位將應天府改為南京。
「南京」名稱始於明代。歷史上先後稱為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盡管幾番更換城名,依然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雄奇的豐姿、綺麗的風光,盛名百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㈣ 關於南京的歷史
南京歷史悠久。50萬年前,今東郊湯山葫蘆洞一帶已有被後世稱為「南京人」的原始先民活動。3000多年前,沿江河一帶已相當密集地分布著被後世稱為「湖熟文化」的青銅器時代的居民聚落。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區境設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地方建置。
1、公元前541年,吳國在今高淳區境建瀨渚夷,因城池堅固,又名「固城」。公元前495年前後,吳國在今主城朝天宮一帶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作坊,稱「冶城」。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翌年築城於秦淮河口,後世稱「越城」,是為南京主城區建城之始。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敗越國,占其地建金陵邑,築城於石頭山(今市內清涼山),為南京主城區政區治所建置之始,南京自此得名「金陵」。
2、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改金陵邑為秣陵縣。212年,孫權在楚國金陵邑故址石頭山築城,作為駐軍和屯糧之所,稱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寓意「建立帝王大業」。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後於229年10月遷都建業,是為南京建都之始。1368年,朱元璋在此(時稱應天府)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實行南北兩京制,於應天府置南京,是為南京地名之始。
3、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3日,廢江寧縣、上元縣,置南京府。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定南京為首都,改江寧縣主城部分為南京市。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1952年9月,南京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並成立江蘇省,南京為省會。1990年,南京市為計劃單列市,被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3年,中央撤銷省會城市計劃單列。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為副省級城市。
(4)南京歷史名稱擴展閱讀:
歷史上,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代於此立都,後又經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建都,南京成為融南北風情於一體的全國性大城市,被譽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1842年,清政府在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與英國政府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南京條約》)。1937年12月,侵華日軍侵佔南京,進行長達6個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殺,被害軍民30萬人以上,牢記歷史,勿忘恥辱。
㈤ 南京的歷史稱謂按順序排,要全面
歷史上,南京一共有過多達44個名字,有趣的是,建康路、集慶路居然都曾是南京城的名字。南京歷史上曾被稱作:越城、范蠡城、金陵邑、秣陵縣、秣陵、宣亭縣、石頭城、建業、建鄴、建康、懷德縣、費縣、蔣州、江寧、歸化、金陵、白下、江寧郡、癉州、上元、癉州大都督府、江寧縣、金陵府、西都、江寧府、江南東路、建康府、建康路、集慶路、應天府、京師、行在、陪都、南明、江南省、江南右布政使司、江寧布政使、天京、南京府、金陵道、南京、南京市政廳、南京特別市、首都特別市。
最被人熟知的是:建業,建康,應天,金陵,天京。
詳解:
今南京地區的行政設置應以戰國時期楚國所設的金陵邑為最早。從此「金陵」就成為古代南京地區的通用名稱。在這以前,春秋時吳國和越國先後在今南京市區所築的冶城和越城,還不能視作行政設置。此外,春秋時吳國又曾在今南京郊縣六合與高淳境內分別設有棠邑與瀨渚邑,亦是當時縣一級的行政設置。
秦代在金陵故地設有秣陵、丹陽與江乘三縣,其縣治分別在今江寧縣秣陵關、江寧縣小丹陽與今棲霞山附近,均屬郡管轄,堂邑縣則屬東海郡管轄。兩漢時上述四縣仍然保留,另加設湖熟縣(縣治在今江寧縣湖熟鎮),其中秣陵、丹陽、江乘、湖熟四縣皆屬揚州刺史部丹陽郡(郡治在今安徽省宣城市)管轄,而堂邑則屬徐州刺史部臨淮郡管轄。
三國時期,孫吳改秣陵為「建業」,意謂將在此「建帝王之大業」,並定為首都,又將揚州刺史駐地與丹陽郡郡治遷來建業。西晉初,改建業為「建鄴」,西晉末又改建鄴為「建康」,故東晉與南朝(宋、齊、梁、陳)之首都均稱建康,同時也是揚州刺史駐地與丹陽郡治所在。故六朝之金陵既可用首都之名——建業與建康,亦可用州治之名——揚州,還可用郡治之名——丹陽,但「建鄴」僅是西晉一代三十餘年之名,西晉時的揚州刺史駐地與丹陽郡治亦在建鄴。
六朝時期金陵地區的郡縣級設置變動較大。孫吳時有建業縣、丹陽縣、湖熟典農都尉、江乘典農都尉;西晉時有建鄴縣(後改稱建康縣)、秣陵縣、江寧縣(先稱臨江縣)、丹陽縣、湖熟縣、江乘縣、堂邑縣;東晉時除保留西晉所設置的各縣外,又加設僑置郡縣,以安置中原地區南遷人士,諸如琅琊、東海、東平、蘭陵、魏、廣川、高陽、堂邑等郡,懷德(後改費縣)、臨沂、陽都、即丘、肥鄉、元城、廣川、北新城、博陸、堂邑等縣;南朝劉宋初,保留建康縣、秣陵縣、丹陽縣、江寧縣、湖熟縣歸丹陽郡管轄,陽都縣、費縣、即丘縣、臨沂縣、江乘縣歸南琅琊郡管轄,其後廢除魏、廣川、高陽、堂邑四僑郡,又廢即丘、費、陽都三僑縣;南齊時無改動;肖梁時設同夏縣,廢湖熟縣,又復置費縣,並改南琅琊郡為琅琊郡,分置丹陽、南丹陽二郡,琅琊郡治在江乘,轄江乘、臨沂、費三縣,丹陽郡治在建康,轄建康、秣陵、同夏三縣,南丹陽郡治在江寧,轄江寧、丹陽二縣;陳時廢南丹陽郡,又廢琅琊郡,新設建興郡,轄江乘、臨沂、同夏、湖熟、建安、烏山六縣,丹陽郡轄建康、秣陵、江寧、丹陽、費五縣。
隋唐時期金陵地區的行政設置變動最大,主要是揚州大都督府自金陵移至江都,金陵被降為一般的州縣,並且屢改州縣的名稱與隸屬關系。當時的通稱以「金陵」最為常用,隋代常稱「蔣州」,唐代常稱「白下」、「上元」、「江寧」、「升州」等。具體說來,隋軍滅陳後,廢丹陽、建業二郡,又廢建康、丹陽、費、江乘、臨沂、同夏、湖熟等縣,僅保留江寧縣,與溧水縣同屬設在金陵石頭城的蔣州管轄,堂邑縣則改稱六合縣,歸江都郡管轄。隋煬帝時又改稱蔣州為丹陽郡。唐代曾改江寧縣為歸化縣,又改歸化縣為金陵縣,再改金陵縣為白下縣,復改白下縣為江寧縣,最後改江寧縣為上元縣,並隸屬於州治先後設在延陵(今丹陽市延陵鎮)、丹徒(今鎮江市)的潤州,郡治先後設在丹徒、江寧的丹陽郡、江寧郡,以及州治先後設在江寧、上元的升州管轄。升州轄有上元(江寧)、溧水、溧陽、句容四縣。六合縣則屬揚州管轄。
五代十國時期,楊吳在金陵設升州大都督府,又分設上元、江寧二縣,旋改界州大都督府為金陵府,並定為西都。南唐建國後定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轄上元、江寧、溧水等縣,並曾在六合設置雄州。
北宋初,改江寧府為升州,不久又復名江寧府,轄上元、江寧、溧水、溧陽、句容等縣。南宋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並先後為江南東路及江南路(相當於元明清的省一級)的治所,建康府仍轄北宋江寧府屬的五縣。六合縣則屬真州。
元代初年仍名建康府,旋改稱建康路,後又名集慶路,先後隸屬於江淮行省和江浙行省,並一度成為管轄江浙、江西、湖廣三省的江南諸道行御史台的治所。集慶路轄有上元、江寧、句容三縣及溧水州和溧陽州。六合縣則屬揚州路。
明代建國後,於1368年以應天府(朱元璋於1356年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為南京,1378年定南京為京師,1421年明成祖以北京為京師,恢復南京之名,作為留都。應天府在明初時轄上元、江寧、溧水、江浦、句容、溧陽六縣,後加轄六合、高淳二縣。
清代初年,改南京為江南省,改應天府為江寧府,所轄八縣如故。後江南省分為江蘇、安徽兩省,江寧府隸屬於治所設在蘇州的江蘇巡撫管轄,但管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衙門設在江寧。
太平天國時期,改江寧府為天京,並以天京為中心設天京省,以江浦為中心設天浦省。後清軍攻陷天京,又復名江寧府如故。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定都於江寧府,並改江寧府為南京府,廢上元、江寧二縣。遷都北京後,江蘇省治自蘇州遷來南京,旋廢南京府,設江寧縣,並設立治所在江寧的金陵道,轄江寧、江浦、六合、高淳、溧水、溧陽、句容、丹徒、丹陽、金壇、揚中等縣。1927年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廢金陵道,南京先後被稱為「南京市」、「南京特別市」、「南京直轄市」及「首都市」等名,轄境為明南京城外郭以內及江浦縣的浦口鎮;江寧縣則屬江蘇省政府管轄。1929年江蘇省政府由南京遷至鎮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南京仍為直轄市。1952年改為江蘇省轄市,為省人民政府駐地。1957年起轄有江寧、江浦、六合三縣,1983年起增轄溧水、高淳二縣。
㈥ 南京在歷史上有多少名稱,都叫什麼是什麼時候被稱作金陵的
一般南京人只知道南京曾被稱作「建康」,「金陵」,不過你知道南京歷史上到底曾經有多少個名稱?「龍蟠虎踞」展覽就來了個大盤點,歷史上,南京一共有過多達44個名字,有趣的是,建康路、集慶路居然都曾是南京城的名字。
南京歷史上曾被稱作:越城、范蠡城、金陵邑、秣陵縣、秣陵、宣亭縣、石頭城、建業、建鄴、建康、懷德縣、費縣、蔣州、江寧、歸化、金陵、白下、江寧郡、癉州、上元、癉州大都督府、江寧縣、金陵府、西都、江寧府、江南東路、建康府、建康路、集慶路、應天府、京師、行在、陪都、南明、江南省、江南右布政使司、江寧布政使、天京、南京府、金陵道、南京、南京市政廳、南京特別市、首都特別市。
金陵是在唐朝開始的
㈦ 南京歷史上所有的名字有那些
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七大古都之一,與北京、安陽、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同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七大文化古都。東郊湯山猿人頭骨的出土,表明35萬年前南京就是古人類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天南京的中華門西南側建城,開創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3世紀以來,先後有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史稱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共10個朝代和政權在南京建都立國,留下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
南京之名始於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白下、升州、江寧、集慶、應天等名。明成祖時國都北遷,應天府改稱南京。太平天國稱之為天京、清朝稱為江寧,辛亥革命以後再改稱南京至今。
㈧ 南京在歷史上有哪些名字
南京的第一個地名——金陵,(楚威王置金陵邑於石頭城)
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
漢初南京為楚王韓信鄣郡秣陵縣侯國封地。漢武帝改鄣郡為丹陽郡。
孫吳(三國時期)南京第一次成為都城。(時稱建業)——南京第一次建都。
晉武帝改建業為建鄴。西晉為避愍帝司馬鄴諱,該建鄴為建康,晉元帝建康建立東晉王朝。——南京第二次建都。
南朝宋、齊、梁、陳相繼建都建康。(南朝是指包括在我國南部連續建立的四個王朝的時期,他們均以健康為都。)
以上就使大家通常說的六朝古都的來歷。
隋文帝廢丹陽郡立蔣州。
唐代曾有江寧、丹陽、歸化、金陵、白下、上元等名。
五代十國時期楊吳改升州為金陵府。
南唐建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史稱南唐——南京第七次建都。
宋高宗改江寧府為建康府。
元朝改建康府為集慶路。
明太祖建都應天,以為南京,這是第一次有「南京」這個名字的出現。——南京第八次建都。
清初時南京所屬江蘇省改為江南省(治所在江寧府,即今南京),江蘇省就是取江寧蘇州二府首字得名。
太平天國改江寧為天京,建為首都。——南京第九次建都。
中華民國建都南京——南京第十次建都。
請採納~
㈨ 南京在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名稱分別是什麼
南京的古稱有金陵、秣陵、建鄴、建康、集慶、江寧、應天等,具體情況如下。
春秋末年:治城——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一帶築冶城,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
公元前473年:越城——越國滅吳後,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的長干里築越城,是在南京主城地區有確切年代可考的建造最早的一座城池,南京主城地區建城的開端。
公元前333年:金陵——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秦漢:秣陵——術士對秦始皇說:金陵有天子氣。秦始皇大為不悅,命人開鑿方山,使淮水流貫金陵,把王氣泄散,並將金陵改為秣陵。
三國至南北朝:建康——孫權在此建都,改秣陵為建鄴。後改稱建康。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
隋朝:蔣州、丹陽——隋平毀建康,統於蔣州。至隋大業三年(607年),廢蔣州,置丹陽郡,江寧縣屬丹陽郡。
唐朝:金陵——唐朝初年置江寧郡,後置升州,再後改為金陵府。
南唐:江寧——升元元年(937年)建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
北宋:建康——建炎三年(1129年)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行都,為江南東路首府。
南宋:留都——1138年定建康為留都。南宋名將岳飛曾在南京牛首山一帶大敗金兵,並有抗金故壘遺存。
元:集慶路——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建康府為建康路。天歷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為集慶路。
明:應天府——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建都應天府,以為南京。
清:江寧府——1645年,清軍兵臨江南,攻陷南京後遂即廢除國都地位,改應天府為江寧府,成為江南省省府。
1853年:天京——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改稱天京,建都11年。
1864:江寧府——同治三年復稱江寧府,轄江寧、上元等縣。
1912年至今:南京——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定都江寧府,改江寧府為南京府。
(9)南京歷史名稱擴展閱讀:
1、南京的別稱:石頭城、白下、秦淮、南都;龍盤虎踞(龍蟠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開明之城、江南佳麗地、鍾山風雨帝王城。
2、建都朝代: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五代·楊吳(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