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幫歷史
A. 馬幫的概述
茶馬古道馬幫所經歷的冒險性是人所共稱道的,他們身上最為突出的特徵就是他們的冒險精神。哪怕在今天,那些職業探險家所謂的壯舉,跟當年茶馬古道上的馬幫生涯相比,也會黯然失色。
為了生存,為了貿易獲利,馬幫們幾乎是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險。這種冒險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意上的冒險。馬幫大多活動在現代商業社會遠未成熟的時期,法律不僅不完善,在許多地區簡直形同虛設,馬幫要做的每一筆生意,都有著極大的風險,加上政治局勢的極不穩定,更增加了這種風險。有的人固然因為馬幫貿易而興家發財,但更多的人幹了一輩子甚至幾輩子,仍然一無所有。二是面對嚴峻的大自然的冒險。馬幫運行的茶馬古道各條線路,自然環境都異常危險艱苦,風霜雨雪,大山大川,毒草毒水,野獸毒蟲,瘟疫疾病,隨時隨地都能置馬幫於死地。絕大部分時間的野外生活,對任何一個趕馬人和馬鍋頭都是嚴峻的考驗。不知有多少趕馬人和馬鍋頭就這樣棄屍荒野,死於異國他鄉,有時甚至連收屍的人都沒有。三是土匪強盜的威脅。當時的西南地區,土匪強盜十分猖獗,盡管馬幫都是全副武裝,但仍不時遭到土匪強盜的襲擊,死人損貨的事時有發生。這種種特殊的生存境況,決定並造就了馬幫的冒險精神。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我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說到茶馬古道,人們總會想到茶馬古道的古茶樹,湯色紅潤,香氣誘人,回味甘甜種種。殊不知其更要深刻的意義:茶馬古道從來都是民族融合與和諧之道,它見證著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間千百來因茶而締結的血肉情感;茶馬古道是民族遷徙的走廊,它為人類尋找永恆的家園提供了許多實證茶馬古道是佛教東傳之路;茶馬古道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開始融合。
歷史已經證明,茶馬古道原本就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從而襯托出人生的真義和偉大。 所以,干馬幫就等於冒險,就等於拎著腦袋找飯碗。只要走上了馬幫路,就等於立了軍令狀,是死是活,是找錢發財還是血本無歸,全靠馬幫自己的運氣和能耐了。在過去,眾所公認,無論在西南哪個地方,能幹馬幫的都是些勇敢的人,是些意志堅定、能力高超的人。
對要生存、要發展的馬幫來說,冒險並不僅僅是拿生命財產作孤注一擲,而是需要非凡的膽識、堅韌的毅力、勇敢的氣魄和卓越的智慧等等一系列美德。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們身上正好體現了這些東西。
B. 馬幫erp創始人是誰
張潔是馬幫ERP創始人,被業內人士稱為馬幫「幫主」。
C. 寧陝的馬幫的歷史是什麼
馬幫是什麼
D. 有誰知道雲南馬幫
馬幫,在歷史上是一個很響亮的名字。在雲南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自古以來就到處響著馬幫的駝鈴聲。馬幫不僅限於雲南,然而雲南的馬幫歷史悠久,規模龐大,組織嚴密,影響范圍廣泛,是其他地區所難以匹敵的。在雲南,馬或騾馬作為運輸工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有組織的馬幫隊伍的出現,可能是在秦漢時期,它是與西南絲綢之路的開通相伴生的。可以認為,西南絲綢之路主要依託馬幫運動,如果沒有馬幫運輸,對內就不可能有雲南與四川、貴州、西藏、廣西等省區的經濟、文化往來;對外也不可能有中印、中緬、中泰、中越的經濟文化交流。馬幫對於雲南社會經濟、近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馬幫盛事不復存在;但在那遠離公路的山間小道上,駝鈴聲仍未消失。如今,大馬幫沿著300年前雲南馬幫貢茶的「茶馬古道」軌跡行至北京,讓駝鈴掀動歷史,讓雲南大馬幫這活態歷史遺跡承載著中國古老的茶馬文化,穿越時空、穿越疆域,展示人類遠古的一段文明。
據資料顯示:茶馬古道共有十八條之多,但其主道大體可分為北道、西道和南道。茶馬北道指的是思茅至昆明,再由昆明一直北上直至京都。這條道最初是以運送皇家貢茶為主,據《茶馬古道的主要線路及旅遊開發》一文中談到,當年的普洱茶由產地運至昆明,要經過思茅、那科里、普洱、磨黑、通關、墨江、因遠、元江、青龍廠、化念、峨山、玉溪、晉寧、昆明15個驛站。今年馬幫所走的就是這一條「貢道」。從清代普洱茶成為貢茶之日起,每年,雲南馬幫一路馱茶進貢給皇帝,1839年,馬幫在運輸途中遭遇強盜後,就在也沒有人給京城「進貢」了,166年後的2005年5月1日,又有馬幫從雲南普洱縣城出發,經思茅、昆明進四川,翻秦嶺入陝西,再進山西、河北,終點到是北京。
E. 馬幫是什麼
馬幫,就是按民間約定俗成的方式組織起來的一群趕馬人及其騾馬隊的稱呼。
馬幫是大西南地區特有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它也是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載手段,面對險惡而隨時變化的環境、生死與共特殊的生存方式形成馬幫自己嚴格的組織和幫規、有自己幫內的習俗禁忌和行話。
馬幫,有專業幫和拼伙幫之分。專業幫多系一單獨私家長期經營的馬幫;拼伙幫由兩個以上不大的馬幫合夥組成,屬短期性質。
馬幫是一個商業運作的群體,他們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同時他們也要與別的形形色色的人來往打交道,為了自己的生存,也為了生意上的需要,他們都有著很好的寬容、親和與合作的精神。
(5)馬幫歷史擴展閱讀:
馬幫的行業性質,決定了他們必須少惰性,多勤勉。他們埋頭苦幹,不僅勞力,而且勞心。他們拋家別子、風餐露宿,常常逾年不歸,隨時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糟糕的天氣作卓絕的抗爭,經常還要趕時間。
由於馬幫的各項工作完全靠趕馬人分工合作,所以每個趕馬人都必須要具備全部趕馬人應該具備的本事和能耐。他們不僅要懂四時節令、天氣變化,要能辨別方位道路;
通曉各民族語言,而且要識騾馬的性情,要會各種馬幫所需的技能,諸如算帳識貨,開槍打仗,支帳做飯,砍柴生火,識別野菜野果,上馱下馱,釘掌修掌,找草喂料,乃至醫人醫畜。
F. 馬幫是什麼與茶馬古道有什麼聯系
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也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茯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明代文學家湯顯祖的《茶馬》,真實記錄了茯茶在中國古代茶馬交易治邊制度中的重要作用。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在湖南省安化縣(主要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嶺和山澗溪流之間,就綿延著一條神秘的茶馬古道。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行走,悠遠的馬鈴聲,回盪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馬古道上馬蹄印仍歷歷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橋仍屹立在風雨中,彷彿在遙憶著那一片歷史的風景。
馬幫文化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水古稱益水,又叫蚩尤江。土著居民多為苗、瑤、侗族,他們為了自身生存和生活所需,不得不與外界尤其是生產力發達的中原地區通商貿易,用本地的茶葉、桐油、茶油等特產與中原及沿海地區交換食鹽、布匹等生活日用品。而當時商品最便利的運輸工具是馬匹,後來,隨著茶馬古道的形成,馬幫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可見,馬幫的發展為茶的傳輸起到很大的作用。
原文《無馬幫不茶「道」》:http://www.futeacn.com/hangye/wenhua/201405193431.html
G. 關於馬幫女鍋頭的故事
聽最後的馬幫女鍋頭嘎達哪講述: 這個社會已不再需要馬幫了 馬幫,聽起來是一個有詩意又有神秘感的名詞,讓現代都市人產生種種浪漫的聯想。但是在歷史現實中,與馬幫相聯系的是讓「猴子都要掉眼淚」的艱險道路,是螞蟥,是高山蚊蚋,是大雪封山,是和死神來回打著照面。很多外人文章中描摹的壯闊而煽情的文字中,「馬幫」成為一個歷史進程中鮮亮甚至有趣的象徵符號。這容易讓人們忽略一個現實,馬幫的馬,馬幫的人,他們都是具體的生命存在,他們需要生存,需要生活,需要財富,需要讓自己能過得更快樂,更好。 一個女趕馬人,中國最後的國營馬幫女馬鍋頭,嘎達娜,用她自己的眼睛來看自己的生活,也正在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來維護自己的生活。她和她的馬正鮮活得書寫著只屬於自己的歷史。 2005年5月1日,一支由120匹騾馬、43個趕馬人組成的雲南大馬幫從普洱縣城出發,重走古道,經過雲南、四川、陝西、山西、河北、北京六個省市和78個縣市區,跨過長江、黃河,翻越烏蒙山、秦嶺和太行山……到達北京,全程 4125公里。這個距離是兩天的火車行程,是三個小時的飛行。但人和馱著茶葉的馬匹一步步丈量,卻一共經歷了168天的風塵。事後有人用詩歌描述:「兩百日程茶與馬,八千里路雲和月」。 「我是先頭部隊,我們是3月份就出發的,結果卻直到10月才到達北京.」嘎達娜談起這次馬幫進京用的是很平常的口氣。和大多數趕馬人一樣,一輩子都窩在大山裡的他們普通話帶著明顯的地方口音,經常需要記者猜詳。而記者盡管標準的普通話在他們來說也需要費勁理解。幸好,她作為趕馬人出身的經歷讓她面對誰都是笑聲爽朗,都是心無隔閡,這讓采訪的進行總算順利。 去北京一趟她並不後悔,牽掛的馬現在離北京200多公里的地方,它們已經不用再奔波 從雲南到北京這么一個漫長的過程,當時的嘎達娜並沒有多少思想准備,她起初參加活動的動機就是從來沒有見過北京天安門,能看看也好。貢山之外的道路並不熟悉,嘎達娜帶領的貢山馬隊出發不久就遇到泥石流的阻隔,還遇到了罕見雪災造成的雪崩塌方,12匹騾馬只好一匹匹從溜索上溜過波濤洶涌的怒江大峽谷。 在她以為已經經過最危險的路段以後,真正的危險拉開序幕。隧道、高速公路、大城市的寬闊馬路……城市的現代化生活展開在這些以前幾乎都沒有出過大山的人和馬面前。 第一次見到呼嘯而過的火車,所有的馬都驚了,它們四下逃竄。有一匹馬直奔出了兩里多地才被追回來。馬也從來沒有鑽過公路隧道,進去後,黑暗和巨大的混響驚嚇著山裡的馬,同樣考驗著趕馬人的耐心和能力。 一路上,馬幫穿越了許多城市,他們必須趁著夜深人靜趕路。這又打亂了馬幫的生物鍾。以前趕馬,趕馬人清楚哪裡有水有草,每天的行程都是有計劃的,也是自由的。但這次,在陌生的現代世界中,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走,什麼時候要停,不知道前面的道路是什麼狀況,通向哪裡。 城市的現實生活在馬幫面前樹起堅硬的壁壘. 到達陝西的時候,一個趕馬人和他的騾馬習慣了大步流星,躲避不及迎面的大卡車,死去了。在以後媒體問及此事的時候,嘎達娜泣不成聲。她說,一個馬幫的人,大家一起出來的,怎麼就到不了北京呢?「古道」在現代社會里已經不存在,走古道的馬幫如何適應現生活轟隆著的車輪! 「我們坐飛機那麼快就到北京,可是用馬,走了5、6個月。」嘎達娜用最簡單的數字來總結她的判斷:現代社會不需要馬幫了。那麼像這樣一次被人們形容為「壯美的行為藝術」的馬幫進京付出了那麼大的代價,嘎達娜回後悔嗎?「不後悔.」她的回答很乾脆,「既然都走了,有什麼好後悔的。」 如今還讓她牽掛的是,兩匹跟她一起走到北京的騾馬,這是她最心愛的馬:「蝦腳」和「花角.」它們曾經陪伴過她走過馬幫歲月中最艱苦的一段,甚至在危難的時候救過她. 「實在是不可能把它們再帶回來,我後來去北京的時候,他們讓我去看了,它們在離北京200公里的地方。它們現在很好。」當然,再去北京,嘎達娜是坐飛機去的。 如果說2005年的馬幫進京對嘎達娜來說有什麼重大收獲,那麼有一點很重要,她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大半輩子馬幫生涯以後只能出現在夢里,現實真的不再需要了。
H. 茶馬古道上的馬幫為什麼最終成為了千古絕唱
每一年的春初秋末,大隊的馬幫從雪域高原一路南下,他們翻過一座座大山,趟過一條條江河,最終來到了滇南這茶葉的天國。他們帶來了藏區的麝香、菖蒲、藏紅花,捎來了沿途買下的松子和核桃,也帶來了藏北高原獨具特色的風俗和文化。在雲南的大地上,來自於藏區的馬幫是一股雄性的激流,只有他們才能沖破關山的阻礙,也只有他們才能承受漫長旅途無邊的寂寞,將一段段普洱茶的佳話,用雙足抒寫在橫斷山的高峰與大谷之間。
當年,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除了來自藏區的馬隊外,還有來自滇中的前路馬幫和來自滇西的後路馬幫。採茶的時節一到,他們就來到六大茶山,將茶山上初制的原茶收購運往茶莊,並不停地往返。一年間,運送到思茅的原茶常常達到三百萬斤。然而這些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隨著公路在雲南大地上延伸,漸漸消失,最終成為了歷史的絕唱。
I. 10分幫忙介紹幾個關於馬幫或古時候走山道之類的的電影或連續劇
片 名:茶馬古道
主創人員:總製片人:張明智 導 演:王文傑 孔 笙
編 劇、製片人:景 宜 總美術:霍廷霄
音樂:張千一、美朗多吉(藏族)
出品單位:中國民族音像出版社
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
西藏自治區對外文化交流協會、雲南電視台
西藏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影視部
主要演員:尼瑪次仁:王詩槐 木石羅:劉 磊
楊花依:戴嬌倩 噶倫貢布:多布傑(藏族)
楊金鵬:呂卓達 格桑加措:仁青頓珠
阿撒咪:諾名驊日(蒙古族)
對某些人來說,也許從未聽說過什麼茶馬古道,它彷彿根本就不存在。但是,在滇、川、藏三角地區由茶馬互市而形成的茶馬古道,沉澱著差不多2000年的豐厚歷史。馬幫踩出了古道,古道又承載著馬幫的興衰。這些興盛於唐代的古道,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美麗、最險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世界上再沒有什麼道路能像茶馬古道那樣串連起無比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直到近代,它都是滇、川、藏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主要紐帶。古道的石板上至今仍嵌有深深的馬蹄印,道旁的石壁上刻著許多佛教箴言和摩崖畫。據說,有些連接古道的鐵索橋,便是用馬幫們的買路錢架成。而在深山的洞穴中、陡岩下,時時可見森森白骨。
電視連續劇《茶馬古道》就選取了這條神秘的古道為背景,將時間定格在1942年,中國的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當時日軍佔領緬甸,封鎖了滇緬公路,切斷了所有通往中國戰區的陸路通道。值此中華民族危難之時,貫穿滇、川、藏直達中印邊境帕克里口岸的茶馬古道,就成為惟一能運送國際援華物資的地面通道。而由藏族、白族、納西族、漢族、珞巴族、普米族、回族、彝族、僳僳族等各民族的馬幫組成浩浩盪盪的民間商隊,延續著他們世世代代血脈相連的命運,走上茶馬古道。西藏拉薩巨商尼瑪次仁、雲南三江土司的兒子格桑加措與納西族大商幫木家昌父子、及雲南茶王天香號楊家之間縱橫交錯著世代恩仇,但在民族生死危亡的緊要關頭,他們以民族大義為重,粉碎了日本特務以及民族奸細的陰謀,保證了抗戰物資的運輸和祖國大後方與滇、川、藏之間政治、經濟的聯系……
這是一個在抗日戰爭史詩般的大背景下,從我國歷史上民族交往、文化融合的史實中,挖掘和創作出的中華各民族相依共存、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鼓舞各族人民積極參加抗日戰爭和民族復興的歷史故事。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籠罩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神秘色彩,多民族的人物形象,貫穿滇、川、藏地區多民族的文化元素,這在我國電視劇創作中都是第一次出現。
J. 求雲南湯家馬幫的歷史
舊城是雲南宣威市楊柳鄉可渡村的一個自然村,地處滇黔交界處,與貴州省威寧縣金斗鄉接壤, 「舊城」之名源於可渡關建成之前,可渡的「關上」(南岸)為「新城」,在北岸的為「舊城」。小城街道寬4米,全長不到一華里,全部用石板鋪成。,明朝之前,雲南貴州以河為界,舊城屬於貴州,但後又劃歸雲南管轄。舊城旁的驛道一直是一條通京大道,是一條絲綢之路,舊城也就成了一個重要的驛站。
湯春元在舊城率先開了一個馬店,最早的馬店只有3間房,可以歇息幾人,喂幾匹馬。後來,湯春元開始買馬,趕馬幫。隨後其子湯東元接管馬店經營,也接管了湯春元手裡的馬匹。由於湯東元為人仗義,待人友善,因此馬幫越搞越興旺,發展到有六、七十匹馬,而跟隨湯東元的馬幫的所有馬匹在鼎盛時達到上千匹,湯東元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大馬鍋頭。湯東元帶著宣威籍的馬幫走貴州、走四川、到昆明、一直到1940年左右。「每當聽到咣鐺、咣鐺的陣陣銅鈴聲,就知道湯東元歸來」。湯東元的馬幫隊伍,長長地蜿蜒在北盤江兩岸,頭到了雲南地盤上的龍脖子,馬幫的尾還在貴州的山頭,頭尾相距20里左右。
「銅鈴夢幻當年景,驛站再現往日歡。」湯家先輩們經營馬幫的輝煌歲月銘刻在了茶馬古道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