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歷史
Ⅰ 北京昌平沙河的歷史
明代皇帝北征及謁陵巡狩駐蹕之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昌平區沙河鎮內。明永樂十九年(1421)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隨即在此建起一座行宮,作為皇帝巡狩和後代子孫謁陵停留之處。正統元年(1436)行宮被水沖毀。嘉靖十六年(1537)世宗駐沙河,禮部尚書嚴嵩奏請建城及修建行宮,駐兵防衛。嘉靖十七年動工修建,十九年完工,御賜名「鞏華城」。城呈方形,佔地面積約1平方千米,城高10米,每隔16.7米建一垛。城以行宮為中心,南北、東西各長1 000米,辟四門:南名「扶京」,北名「展思」,東名「鎮遼」,西名「威漠」。各開3門洞,制如京師午門。城外有圍城浚池,寬6.7米,深3.3米,並於四門浚池處設吊橋,上建城樓。扶京、展思兩門各設千斤閘3座,鎮遼、威漠2門各設千斤閘1座。各門匾額均為漢白玉製成,除南門置在瓮城外,其餘均置在主門正門上,「鞏華城」額匾設在南門主門上,各城門字均為嚴嵩手書。行宮建在城內正中偏南,為防水患,地基高於內外城池。行宮佔地面積24 012平方米,南北寬150米,東西長160米。行宮南牆迎扶京門辟3座門,漢白玉石甬路直鋪城下,東、西、北三面各闢1門。宮牆內正中建殿堂1座,制如長陵祾恩殿,為帝後靈柩停放之所。左右殿堂為帝後寢宮,周圍群房為文武大臣、太監歇宿之處。自重建行宮並築城後,開始以勛臣所守。嘉靖二十八年設副總兵守御,後改設守備。明朝皇帝多次御駕親征都曾駐蹕於此。隆慶六年(1572)穆宗調軍士疏通鞏華城外安濟橋到通州渡口的溫榆河長達75千米的水道,並在鞏華城北門內建「奠靖倉」,於城外東南處修復元代時期的臨水泊岸,供運送御用物資。清代一直派兵戍守,稱「鞏華城營」。康熙十六年(1677)行宮設為「擀氈局」。乾隆八年(1743)北路廳捕盜同知衙署即在鞏華城,舊址在城內南門里西側城隍廟東。清朝末年,鞏華城逐漸破敗。光緒二十六年(1900)鞏華城遭八國聯軍搶掠焚燒。1939年大部分城牆毀於洪水,存城門洞4個、瓮城及部分城牆。2004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為所存東、西、南、北四個瓮城城牆外側牆皮各向外延伸20米的范圍(包括瓮城內部所圍合的面積);城東南角及城東側古城殘留部分牆體外皮范圍內。
昌平區沙河鎮位於燕山山脈山前平原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因溫榆河上游支流南沙河、北沙河在此交匯而得名。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隨即在此修建行宮。嘉靖十七年重建,並築城圍之,御名鞏華城,是明清帝王謁陵和北巡駐驊之地。現全鎮鎮域面積56.65平方公里,轄22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人口6萬。沙河鎮地理位置優越,南距德勝門19公里,北距昌平衛星城3公里,京包鐵路和北京至八達嶺的高速公路穿鎮而過。
Ⅱ 沙河城鎮的歷史文化
沙河城鎮歷史悠久,風光秀美,人文古跡眾多,境內有乾隆御筆《唐宋璟梅花賦》、中華三絕碑「唐宋璟古墓」及流傳已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藤牌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豆面印花」。
Ⅲ 急求關於河北省沙河市的歷史,比如何時建市,40,20年前什麼樣子的 求!!!!!!!!!!!!!!!!
據《沙河縣志》載,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龍岡縣(今邢台縣)南境置沙河縣,以境內有沙河橫流而得名(《元和郡縣志》稱「以沙河在縣南五里,因以為名」)。 今縣境,春秋時先為邢國,邢滅屬衛,後為晉國地。戰國時期為趙國轄域。秦代為信都縣域,屬邯鄲郡。兩漢、三國(魏)、晉及北魏各代,均為襄國縣(今邢台縣)轄境。兩漢時屬冀州趙國(時國時郡),三國(魏)和晉代屬冀州廣平郡,北魏時屬司州北廣平郡(北周時又隸襄國郡)。到隋代,於開皇九年襄國縣改名龍岡縣。十六年(公元596年)析龍岡縣南境設沙河縣。故城在縣東一公里處(據《河北通志》),先屬 邢州 ,後於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更隸襄國郡。唐代,於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設溫州,治領沙河縣,四年廢溫州改隸邢州(於貞觀元年起邢州屬河北道。天寶元年罷州改為鉅鹿郡,至德二年廢郡復為邢州)。五代時,沙河縣於後晉開運元年(公元944年)徙治今縣城關(原沙河縣城),屬邢州。宋代,沙河縣初屬河北西路邢州,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為河北西路信德府(邢州升府);入金後,於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復屬河北西路邢州(信德府降為州)。元代,沙河縣初隸真定路邢州,世相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改隸順德路(中統三年稱府)。此時,省南和縣並入沙河縣,不久即復置。明代,沙河縣於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遷治於今縣城西之新城(原稱小屯,徙治後改稱),十八年即還治今城關,屬京師順德府。清代,沙河縣屬直隸省順德府。 民國時,沙河縣初為直隸省冀南道,三年(公元1913年)改為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春劃歸河北省十五督察區。 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9年創立了太行區抗日根據地,沙河縣為冀西專區所轄。1941年9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太行區,自此沙河縣一直為太行區之六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沙河縣改屬太行區一專區。1948年1月沙河縣還隸太行區六專區。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沙河縣隨太行區六專區歸屬華北行政區(晉冀魯豫邊區撤銷)。1949年3月,沙河縣又改屬太行區一專區。同年8月1日成立河北省人民政府,沙河縣即劃歸河北省邢台專區。 1949 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沙河縣仍為邢台專區。1958年撤銷邢台專區,沙河縣劃屬邯鄲專區;同年又撤銷沙河縣,並入邢台縣。1960年撤銷邯鄲專區,沙河縣境隨邢台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4日復設邢台專區,邢台縣(含沙河縣境)即還隸;同年7月9日恢復沙河縣建制,仍屬邢台專區。 1968年,沙河縣人民政府由城關(亦稱沙河城)遷駐褡鏈。1970年邢台專區改稱邢台地區,繼轄沙河縣。1987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1993 年7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並,改稱邢台市管轄。
Ⅳ 沙河股份的歷史沿革
本公司系經深圳市人民政府於1991年11月30日以深府辦復(1991)968號文批准,在原中外合資企業--深圳華源磁電有限公司基礎上改組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於1991年12月20日成立,於1992年6月2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原名深圳華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後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更名為華源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本公司原第一大股東--華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源電子)分別於2000年10月23日和2000年11月11日與深圳市沙河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沙河集團)簽署股權轉讓協議,華源電子將持有的本公司法人股轉讓給沙河集團。經上述股權轉讓後沙河集團成為本公司控股股東。2000年11月27日本公司與沙河集團及深圳市沙河聯發公司(以下簡稱沙河聯發)簽署了《資產重組合同》,並於2001年2月7日簽署了《資產重組補充協議》,合同和協議約定本公司將大部分資產出售給沙河集團,同時購入沙河集團所擁有的全資子公司--深圳市沙河房地產開發公司的經營性資產(含負債),且沙河集團承接了本公司部分債務。2001年2月28日,本公司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公司關於實施重大資產重組議案》。經上述重組後本公司屬房地產行業,主營房地產開發和銷售。2002年6月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更名為「沙河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Ⅳ 沙河調的歷史
沙河調是流行於豫東、淮北沙潁河流域的一個漢族戲曲劇種,又稱淮北梆子。據老藝人講,沙河調在清康熙年間就已在淮北流行 ,距今約二百多年的歷史。
沙河調最初流行於農村,很少在城市演出。化妝、服裝及樂器都很簡單。在發展過程中,尤其是抗日戰爭以後,受到豫東調的一定影響。
沙河調的唱腔是在淮北民間曲調的基礎上接受豫劇唱腔的影響發展起來的,地方色彩濃厚,活潑婉轉,激昂嘹亮。既適宜表達愉快舒暢的心情,也適宜表達慷慨壯烈的氣氛。以演唱曲調來分,主要有[慢板]、[流水]、[二八]、[飛板]、[跺子]等十多種。但在演唱時,演員可根據劇本規定的情景,結合人物思想感情,予以變化。
傳統劇目比較豐富。據初步統計有八百多出。其中某些劇目,雖與兄弟劇種雷同,但在劇情、表演藝術及音樂等方面都有它自己的獨特風格。不少傳統劇目,因受封建階級和國民黨反動統治階級的摧殘禁止,長期不能上演,隨著老藝人的故去而失傳。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重視與培養下,沙河調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導下,經過藝術革新,提高了表演水平及演出質量,受到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
Ⅵ 沙河鎮的歷史沿革
以境內地片沙河口得名。解放前夕屬贛縣沙石區禮化鄉;1950年6月分為永興鄉、新興鄉,仍屬沙石區;1952年10月設有黃伯嶺鄉、永興鄉、華林鄉、龍村鄉;1956年6月撤區並鄉,始名沙河鄉;1957年復屬沙石區。1958年9月為火箭公社沙河管理區,1959年10月分屬沙石公社和贛州市南外公社。1961年10月設立沙河公社(其中現五龍村范圍仍屬市南外公社),屬沙石區。1963年6月分屬沙石、沙河公社;1968年11月沙河公社並入沙石公社。
1970年11月將華林、河頭、羅坑三大隊劃屬梅林鎮。1972年10月恢復沙河公社;1978年1月10日由贛縣劃屬贛州市。1984年4月改為沙河鄉。1997年,面積67.3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河頭、華林、羅坑、沙河、五龍、黃龍、垇下、流坑、龍村、東坑10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麻芫嶺,距市區6千米。1998年8月5日,撤銷沙河鄉,設立沙河鎮(贛民字[1998]126號批復)。
Ⅶ 沙河鄉的歷史沿革
2005年11月21日,撤銷燕家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沙河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