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成都龍泉歷史

成都龍泉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19:37:21

⑴ 龍泉驛的由來與龍有什麼關系

龍泉驛馬河的由來
龍泉驛的由來與龍有什麼關系
我來答有獎勵共2條回答
景德鎮市唐龍陶瓷有限公司您的夢想,我來成就!2016-12-30
龍泉驛由來:出成都東第二個陸路驛站,因坐落於龍泉山山麓,故名。今成都有龍泉驛區,由於「驛」為「驛站」之意,故一般簡稱為龍泉。不是特別的與龍有什麼關系
龍泉驛區歷史悠久,古為蜀國轄地。龍泉驛區位於成都市三環路以東,為成都市11個市轄區之一,成都市東部副中心,是國務院批準的成都市城市向東發展主體區域、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地和天府新區龍泉片區所在區域。素有「四時花不斷,八節佳果香」之美譽,是國務院正式命名的「中國水蜜桃之鄉」。
龍泉驛,漢置郵亭,唐設驛傳,元改站赤,明曰「驛站」,始稱「龍泉驛」。唐代為東陽縣、靈池縣治地(《四川郡縣志》《元豐九域志》《中國歷史地圖集》)。靈池縣,以其縣南分棟山邊有一泉池曰「靈池」,故名。宋代叫「王店」,並改靈池縣為靈泉縣;王店為靈泉縣治地(《太平寰宇記》)。分棟山亦隨縣名的改變而改稱「靈泉山」,直至元代。明代改稱「龍泉」,於此設驛站,始稱「龍泉驛」。1959年,劃歸成都市籌建新區時仍以區人民委員會駐地龍泉驛為區名,稱「成都市龍泉驛區」。

⑵ 龍泉的有哪些來歷

龍泉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浙閩贛邊境,東臨溫州經濟開發區,西接福建武夷山風景旅遊區,素有「甌婺八閩通衢」、「譯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
龍泉於唐乾元二年(759)置縣,歷史悠久,景色優美,物產豐富,人文薈萃,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寶劍之邦、世界香菇生產發源地和「中華靈芝第一鄉」,被譽為「處州十縣好龍泉」。全市面積3059平方公里,人口27.4萬,轄三個辦事處八鎮八鄉442個行政村,為浙江省面積第二大縣級市。1990年12月,國務院批准龍泉市撤縣設市。
瓷韻繞九州,一劍傳千古。
龍泉青瓷始於10世紀前期的五代,盛於宋,以其清澈猶如秋氣爽的天空,寧靜似深海的「哥、弟」窯瓷器享譽海內外。
龍泉寶劍創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其劍以「堅韌鋒利、剛柔並寓、寒光逼人和紋飾巧致」四大特色而成為劍中之魁,聞名天下。
全市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茂密,林木蓄積量達101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8.4%,居浙江省首位,素有「浙江林海」之稱。
改革開放以來,龍泉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龍泉市實施「二次創業」和「12510」工程以來,竹木加工、醫葯化工、五金汽配、青瓷寶劍、綠色食品、小水電等支柱產業已經形成;木製玩具、太陽傘、人造板、大輸液、網球等區域特色產品有相當的市場競爭力;第三產業穩步增長。龍泉城鄉呈現市場繁榮,消費品供應豐富,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人民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
四川佳景紅焰拂天碧波相映
說到龍泉,不能不提桃花節。陽春三月,桃花似火,紅焰拂天,而成四川佳景。以桃花節為主打,龍泉的生態觀光旅遊名聲在外。清波瀲灧龍泉湖、四季飄香百工堰、萬畝觀光果園,龍泉有太多的地方值得一去。
三月旅遊看桃花
漫山遍野,桃花盛放,這已經是成都每年春天的盛事。每到陽春三月,龍泉桃花競相開放,姿態各異,散布近40平方公里,擁有書房村、桃花溝、桃花故里、天鵝嶺、萬畝觀光果園等300多處成片景點。
1987年,龍泉舉辦首屆桃花節,開幕當天,10萬遊人爭睹桃花芳容。隨後,一年一度的桃花盛會,越來越多的中外遊人紛至沓來,融入龍泉這個花的海洋。
落英繽紛過後,花蕊結成果實。
從5月開始,鮮亮可人的桃子,便登上枝頭成為主角。咬一口桃子結實的果肉,甘甜的果汁入口,濃郁的甜香帶著龍泉山的清新撲面而來,美妙的滋味久久難忘。
被國內外譽為「天下第一桃」的龍泉驛水蜜桃,已經獲得了相關部門授予的原產地保護商標,享有出口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特殊優惠待遇。從每年5月下旬至10月,從綿延翡翠的龍泉山中,100多個品種的水蜜桃陸續上市,通過汽車、火車、飛機等現代交通工具,運往全國各地和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

⑶ 龍泉的歷史

龍泉原名為龍淵,為避李淵的諱,改淵為泉。
出土文物證明,新石器時代,龍泉土地上就有人類活動。

龍泉 (2張)

東晉太寧元年(323),屬永嘉郡松陽縣,建置龍淵鄉。
唐武德三年(620),因避高祖李淵諱,改龍淵鄉為龍泉鄉。唐乾元二年(759),建立龍泉縣,縣治地黃鶴鎮(今龍淵鎮)。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詔天下縣鎮凡有龍字者皆避,因改名為劍川縣。宋紹興元年(1131),復名龍泉縣。宋慶元三年(1197)年,析龍泉之松源鄉及延慶鄉部分地置慶元縣。
明洪武三年(1370),慶元縣並入,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慶元縣。
1949年5月13日龍泉解放。1958年11月,慶元縣並入。
1973年7月,復建慶元縣,至1975年8月,龍、慶二縣始分署辦公。
1990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龍泉縣設立龍泉市(縣級),仍屬麗水地區行政公署。

⑷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中街的歷史。

成都,簡稱蓉,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199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1] ,2015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2] ,2016年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印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指導文件中將成都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 。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成都下轄10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截至2015年末,成都總面積14605平方千米,全市建成區面積100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72.8萬,城區城鎮人口640萬,城鎮化率70.3%[3] ,是西部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4-6]
成都是中國五大戰區之一的西部戰區司令部駐地[7] 、中西部地區世界500強企業數量最多(278家)、設立外國領事館數量最多(16個)、開通國際航線數量最多(85條)的城市[8] 、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美食之都[9] 。

⑸ 成都龍泉的歷史建制沿革

龍泉驛區歷史悠久,古為蜀國轄地。
唐代為東陽縣、靈池縣治地(《四川郡縣志》《元豐九域志》《中國歷史地圖集》)。 靈池縣,以其縣南分棟山邊有一泉池曰「靈池」,故名。
宋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又改為靈泉縣,屬成都府。分棟山亦隨縣名的改變而改稱「靈泉山」,直至元代。
元時設陸路驛站。
明代改稱「龍泉」,於此設驛站,始稱「龍泉驛」。洪武六年(1373年),省靈泉縣入簡縣,後置龍泉鎮(《中國歷史地圖集》)。正德八年(1513年),置龍泉鎮巡檢司(《簡陽縣志》《四川郡縣志》)。同期,靈泉山亦隨之改稱「龍泉山」。
清康熙六年(1667年),繼續在四川大規模設置驛站,分為北、南、東、西4路,「東路起自簡州之龍泉驛,至奉節之小橋驛(《四川通史》)。此期的「龍泉驛」既是驛站名,也具有地理名稱的含義。清末郵電業興起後,驛站廢置,「龍泉驛」則隨之成為歷史地名,並沿用至今。
民國初年改置簡陽縣行政分署。
1956年1月,原簡陽縣為所屬各區命名時,以區公所駐地名稱為區名,稱「簡陽縣龍泉驛區」。1959年,劃歸成都市籌建新區時仍以區人民委員會駐地龍泉驛為區名,稱「成都市龍泉驛區」。
1959年簡陽縣的龍泉驛區與華陽縣的大面、洪河、西河、青龍4個鄉劃入成都市籌建新的龍泉驛區。
1960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成都市龍泉驛區。
1976年簡陽縣的洛帶區並入龍泉驛區;2005年4月龍泉驛區的黃土鎮回龍村(包括金三角社區)劃歸成都市新都區管轄。
2009年,龍泉驛區轄12個街道、鎮、鄉,即龍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柏合鎮、洛帶鎮、西河鎮、黃土鎮、洪安鎮、山泉鎮、茶店鎮、萬興鄉,共有81個村、54個社區、1274個村民小組、559個居民小組。
1997年,面積558.7平方千米,人口45.1萬,轄11鎮8鄉。區政府駐龍泉鎮。
1999年,龍泉驛區轄13個鎮、6個鄉:龍泉鎮、大面鎮、洛帶鎮、柏合鎮、西河鎮、洪河鎮、同安鎮、十陵鎮、茶店鎮、文安鎮、義和鎮、黃土鎮、西平鎮;龍泉鄉、平安鄉、萬興鄉、清水鄉、山泉鄉、長安鄉。
2000年,龍泉驛區轄16個鎮、3個鄉。
2003年1月13日,龍泉驛區文安鎮更名為洪安鎮。
2003年12月8日撤銷西平、義和2個鎮的建制。擴大部分鎮的行政區域:將原西平鎮的天和街社區居委會、天平村、黃連村、闕家村、大龍村、清水村全部及鹿角村2、3、4、5、6、7、11組,大林村1、2組及黃土鎮的光大村9、10、11組,平安鎮的清平村12組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西河鎮管轄。將原西平鎮的鹿角村1、8、9、10組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黃土鎮管轄。將原西平鎮的大林村9、10、11組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洛帶鎮管轄。將原西平鎮的大林村3、4、5、6、7、8組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同安鎮管轄。將原義和鎮的西江村、洪福村、回龍村、長梁村、新拱橋村、洪安村、金三角社區居委會、寶灘社區居委會劃歸黃土鎮管轄。將原義和鎮的三合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洪安鎮管轄。
2004年9月8日,撤銷平安、龍泉、洪河、大面、十陵、同安、興龍、金龍8個鎮和清水鄉。原平安、龍泉、洪河、大面、十陵、同安6個鎮所屬行政區域,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設置4個街道辦事處。將原興龍鎮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柏合鎮;柏合鎮政府駐柏華路。將原金龍鎮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洛帶鎮;洛帶鎮政府駐五星街。原洪河鎮並入大面鎮,成立大面街道辦事處。將原清水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萬興鄉;萬興鄉政府駐萬興場。
2004年,龍泉驛區轄4個街道(龍泉、大面、十陵、同安)、7個鎮(洛帶、西河、柏合、黃土、茶店、洪安、山泉)、1個鄉(萬興),44個社區委員會、169個村委會;面積55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927人/平方公里。
2005年5月10日,將青白江區龍王鎮的新誼、雙柏、黃果、園林、石樁、長林6個村和龍泉驛區黃土鎮的回龍村、金三角社區所屬的行政區域劃歸新都區石板灘鎮管轄。石板灘鎮政府駐石板灘場鎮東風西街66號。

⑹ 成都龍泉有多少年的歷史

位於成都市東部龍爾山上,是1984年以來新開辟的市級風景名勝區。包括花果山、百工堰、龍泉湖、石徑寺、龍泉等景區景點。 距成都市區38公里,東西長12公里,南北寬4公里,水面達8273畝,水域內有孤島14個,半島14個。湖周山丘與湖內島嶼,花果成林,水質清澈,野鴨成群,游魚粼粼。每到春夏,鳥語花香,山清水秀,秋冬時節,霧氣茫茫,山水朦朧,倍感清幽。景區內賓館、餐廳、舞廳、度假村、篝火營地設施完善,水上機動遊艇、手劃船、足踏船、氣墊船一應俱全,是野炊、度假、游覽的理想之地。區內景點眾多,磨子灣、桃花島、貓鼻樑是其中頗具特色的景點。
有28年的歷史

⑺ 龍泉驛典故

龍泉驛區位於成都市東部,為成都市10個市轄區之一,成都市東部副中心、是國務院批準的成都市城市向東發展主體區域、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地。素有「四時花不斷,八節佳果香」之美譽,是國務院正式命名的「中國水蜜桃之鄉」。

龍泉驛區歷史悠久,古為蜀國轄地。
唐代為東陽縣、靈池縣治地(《四川郡縣志》《元豐九域志》《中國歷史地圖集》)。靈池縣,以其縣南分棟山邊有一泉池曰「靈池」,故名。
宋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又改為靈泉縣,屬成都府。分棟山亦隨縣名的改變而改稱「靈泉山」,直至元代。
元時設陸路驛站。
明代改稱「龍泉」,於此設驛站,始稱「龍泉驛」。洪武六年(1373年),省靈泉縣入簡縣,後置龍泉鎮(《中國歷史地圖集》)。正德八年(1513年),置龍泉鎮巡檢司(《簡陽縣志》《四川郡縣志》)。同期,靈泉山亦隨之改稱「龍泉山」。
清康熙六年(1667年),繼續在四川大規模設置驛站,分為北、南、東、西4路,「東路起自簡州之龍泉驛,至奉節之小橋驛(《四川通史》)。此期的「龍泉驛」既是驛站名,也具有地理名稱的含義。清末郵電業興起後,驛站廢置,「龍泉驛」則隨之成為歷史地名,並沿用至今。

⑻ 成都龍泉驛區的來歷

龍泉驛,漢置郵亭,唐設驛傳,元改站赤,明曰「驛站」,始稱「龍泉驛」。 唐代為東陽縣、靈池縣治地(《四川郡縣志》《元豐九域志》《中國歷史地圖集》)。靈池縣,以其縣南分棟山邊有一泉池曰「靈池」,故名。宋代叫「王店」,並改靈池縣為靈泉縣;王店為靈泉縣治地(《太平寰宇記》)。分棟山亦隨縣名的改變而改稱「靈泉山」,直至元代。明代改稱「龍泉」,於此設驛站,始稱「龍泉驛」。洪武六年(1373年),省靈泉縣入簡縣,後置龍泉鎮(《中國歷史地圖集》)。正德八年(1513年),置龍泉鎮巡檢司(《簡陽縣志》《四川郡縣志》)。同期,靈泉山亦隨之改稱「龍泉山」,沿用至今。清康熙六年(1667年),繼續在四川大規模設置驛站,分為北、南、東、西4路,「東路起自簡州之龍泉驛,至奉節之小橋驛」(《四川通史》)。此期的「龍泉驛」既是驛站名,也具有地理名稱的含義。清末郵電業興起後,驛站廢置,「龍泉驛」則隨之成為歷史地名,並沿用至今。1956年1月,原簡陽縣為所屬各區命名時,以區公所駐地名稱為區名,稱「簡陽縣龍泉驛區」。1959年,劃歸成都市籌建新區時仍以區人民委員會駐地龍泉驛為區名,稱「成都市龍泉驛區」。

⑼ 龍泉的來歷

龍泉原名為龍淵,為避李淵的諱,改淵為泉。

出土文物證明,新石器時代,龍泉土地上就有人類活動。

東晉太寧元年(323),屬永嘉郡松陽縣,建置龍淵鄉。

唐武德三年(620),因避高祖李淵諱,改龍淵鄉為龍泉鄉。唐乾元二年(759),建立龍泉縣,縣治地黃鶴鎮(今龍淵鎮)。

明洪武三年(1370),慶元縣並入,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慶元縣。

1949年5月13日龍泉解放。1958年11月,慶元縣並入。

1973年7月,復建慶元縣,至1975年8月,龍、慶二縣始分署辦公。

1990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龍泉縣設立龍泉市(縣級),仍屬麗水地區行政公署。

龍泉市,是浙江省麗水市代管縣級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閩贛邊境,地理坐標北緯27°42'~28°20',東經118°42'~119°25',東鄰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西接武夷山國家級風景旅遊區。

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素有「甌婺八閩通衢」、「譯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歷來為浙、閩、贛毗鄰地區商貿重鎮。

龍泉市東西寬70.25公里,南北長70.80公里,總面積3059平方公里,人口28.93萬人(2013年末);下轄8鎮7鄉4個街道444個行政村12個社區。

(9)成都龍泉歷史擴展閱讀:

龍泉地形地貌

龍泉市全境地層,下伏前泥盆系基底,上覆侏羅系火山岩蓋層,其中夾持大小不一的燕山期侵入體。出露的地層有前泥盆系陳蔡群,下侏羅統楓坪組,中侏羅統毛弄組,上株羅統火山岩系。燕山運動期間,堆積了原厚火山岩並形成一系列北東、北北東和北西向斷裂。

由於受到地質構造和新構造運動的抬升影響,龍泉市是省內海拔最高的山地地貌區域之一,東南和西北部山脈綿亘,龍泉溪從西南向東北貫穿中部,群山平行於河谷對稱分布,西北部為仙霞嶺山脈。

其主峰為龍泉與遂昌之間的九龍山,海拔1724米,東南部為洞宮山脈,其主峰為龍泉境內的鳳陽山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江浙第一峰。中部為龍泉溪大小不一的河谷小盆地,如安仁、龍淵、查田、小梅、八都等,最大的龍淵河谷盆地面積約14平方公里。

此外,山地中仍殘留著成片的緩坡地,境內地形中,低中山占總面積的69.17%,丘陵盆地佔27.92%,河谷平原佔2.91%,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

⑽ 龍泉地名的來歷

龍泉地名的由來源自於唐朝初年,龍泉原名為龍淵,為避李淵的諱,改淵為泉。龍泉市是中國浙江省麗水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地處浙江西南部、甌江上游,面積3059平方公里,人口28.85萬,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出土文物證明,新石器時代,龍泉土地上就有人類活動。東晉太寧元年(323年),屬永嘉郡松陽縣,建置龍淵鄉。

唐武德三年(620年),因避高祖李淵諱,改龍淵鄉為龍泉鄉。唐乾元二年(759年),建立龍泉縣,縣治地黃鶴鎮(今龍淵鎮)。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詔天下縣鎮凡有龍字者皆避,因改名為劍川縣。宋紹興元年(1131年),復名龍泉縣。宋慶元三年(1197年),析龍泉之松源鄉及延慶鄉部分地置慶元縣。

1949年5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進駐龍泉。1958年11月,慶元縣並入龍泉。1973年7月,復建慶元縣,至1975年8月,龍、慶二縣始分署辦公。

1990年12月26日,經中共國務院批准,撤銷龍泉縣設立龍泉市(縣級),仍屬麗水地區行政公署。

(10)成都龍泉歷史擴展閱讀

龍泉的地理位置

龍泉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閩贛邊境,地理坐標北緯27°42'~28°20',東經118°42'~119°25',東西寬70.25公里,南北長70.80公里,總面積3059平方公里。

東鄰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西接武夷山國家級風景旅遊區,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素有「甌婺八閩通衢」、「譯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歷來為浙、閩、贛毗鄰地區商貿重鎮。

由於受到地質構造和新構造運動的抬升影響,龍泉市是省內海拔最高的山地地貌區域之一,東南和西北部山脈綿亘,龍泉溪從西南向東北貫穿中部,群山平行於河谷對稱分布。

西北部為仙霞嶺山脈,其主峰為龍泉與遂昌之間的九龍山,海拔1724米,東南部為洞宮山脈,其主峰為龍泉境內的鳳陽山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江浙第一峰。

中部為龍泉溪大小不一的河谷小盆地,如安仁、龍淵、查田、小梅、八都等,最大的龍淵河谷盆地面積約14平方公里。此外,山地中仍殘留著成片的緩坡地,境內地形中,低中山占總面積的69.17%,丘陵盆地佔27.92%,河谷平原佔2.91%,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

龍泉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宜人。由於山嶺起伏,氣候垂直變化較大,海拔800米以下區域屬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區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

龍泉市春季回暖早,春末夏初多梅雨和暴雨,盛夏晴熱乾旱,秋季降溫遲,冬季霜期短,全年作物生長期長。

熱點內容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
面試體育教師 發布:2025-07-04 03:55:12 瀏覽:120
教師師德先進材料 發布:2025-07-04 03:05:55 瀏覽:487
用什麼詞來形容班主任 發布:2025-07-04 00:41:46 瀏覽:849
吉婷老師 發布:2025-07-04 00:40:42 瀏覽:215
哪個銀行比較好 發布:2025-07-03 22:42:49 瀏覽:356
老師的苦是 發布:2025-07-03 22:41:31 瀏覽:714
四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卷 發布:2025-07-03 22:04:20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