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河間的歷史

河間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20:02:34

Ⅰ 河間的歷史名人

1、毛亨(生卒年不詳),西漢河間人,學者,著有《毛詩詁訓傳》30卷(簡稱《毛詩》),古文詩學「毛詩學」的開創者,世人稱為「大毛公」,並以「詩學」傳毛萇。
2、毛萇(一作長),毛亨從子,為古文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曾任西漢獻王博士,又稱「小毛公」。
3、邢昕(538年)北朝北魏河間人。字子明。著有《邢昕集》。
4、劉德(公元前130),字路叔,漢景帝之子,武帝劉徹的異母兄卒後被追謚為「獻王」。
5、張衡(公元78—139),字平子,南陽人,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永和初任河間相作,《四愁詩》等,今傳有《張河間集》。
6、紀昀(公元1724—1805),字曉嵐,號春帆,又號觀弈道人,河間府(今滄縣崔爾庄)人,世稱「紀河間」。官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著《閱微草堂筆記》等,有《紀文達公遣集》存世。
7、劉長卿(公元709—786),字文房,河間人。有《劉隨州詩集》。
8、劉完素(約公元1110—1200),字守真,自號通玄處士,河間劉守人,世稱「劉河間」。金代醫學家,溫病學派奠基人,撰有《素問玄機原病式》,《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等十餘部著作。
9、馮國璋(公元1859—1919)字華甫,河間人,北洋軍閥主要將領1916年10月國會選舉為中華民國副總統,後代理大總統
10、郭風惠(公元1898—1973)又名貴瑄字麾霆,號堞廬,河間人,著有《郭風惠書畫集》等。
11、鉤弋夫人(前?—前87年),姓趙,漢武帝東巡狩過河間,被選入宮,因居「鉤弋宮」號曰「鉤弋夫人」。
12、展子虔(約公元550—604),隋代傑出畫家。後人稱他為「唐畫之祖」。
13、張郃(?-231),河間張郃,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14、左敬祖(?—?),字虔孫。清順治六年(1649年)舉會試第一,官翰林。後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著《四書抄訓》等。
15、馬禮堂(1903——1989)原名馬步周,河北省河間市馬戶生村人。生前為中國文化書院導師、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名譽理事、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研究會第一屆委員、中山健身會導師、湖南馬王堆氣功學院顧問兼教授、北京大學氣功武術協會名譽會長、養生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並兼任陝西、吉林、河南等十三個省市氣功顧問。1989年5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16、劉流(1914-1977)河間市尊祖庄鄉後念祖村人,《烈火金剛》的作者。
17、李國盛(1939--)河間沙窪鄉後鞏村人。1939年7月出生在北京,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北京分會理事,國家一級演員,北京市曲藝團相聲演員。
18.馮鞏(1957年12月6日-),原名馮明光,馮國璋曾孫,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相聲表演藝術家,師承於相聲泰斗馬季,現為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北京演藝專修學院客座教授。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員、全國青聯常委。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提案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常委,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廣播藝術團藝術總監。參與28屆春晚,是登上春晚次數最多的相聲演員之一。

Ⅱ 河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毛亨(生卒年不詳),西漢河間人,學者,著有《毛詩詁訓傳》30卷(簡稱《毛詩》),古文詩學「毛詩學」的開創者,世人稱為「大毛公」,並以「詩學」傳毛萇。《詩經》經秦火,至漢復傳,傳詩者有齊、魯、韓、毛四家。漢末儒學大師鄭玄為《毛詩》作箋後,學「毛詩」的人逐漸增多,其餘三家大都失傳,只有「毛詩」大行於世,流傳至今。《毛傳》以先秦學者的意見為依據對《詩經》作訓詁,事實多聯系《左傳》,訓詁多同於《爾雅》,保存了很多古義,是研究《詩經》的重要文獻。

2、毛萇(一作長),毛亨從子,為古文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曾任西漢獻王博士,又稱「小毛公」。

3、邢昕(538年)北朝北魏河間人。字子明。幼孤,見愛於祖母李氏。好學,早有才情。蕭寶夤討關中,以聽為東閣祭酒,委以文翰,累遷太尉記室參軍。太昌初(532年)除中書侍郎。永熙末(534年)入為侍讀,與溫子升、魏收參掌文昭。興和中(約541年)隨副官李象使於梁,昕好忤物,人謂之牛,故人稱為「牛象斗於江南」。高澄攝政,擬昕為司徒右長史,未奏,昕卒。著有《邢昕集》。

4、劉德(公元前130),字路叔,漢景帝之子,武帝劉徹的異母兄,於景帝前元二年(前155)被封為河間王。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設立《毛詩》、《左傳》博士,對漢代古文經學的繁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中國文獻和儒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5、張衡(公元78—139),字平子,南陽人,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永和初任河間相作,《四愁詩》等,今傳有《張河間集》。

6、紀昀(公元1724—1805),字曉嵐,號春帆,又號觀弈道人,河間府(今滄縣崔爾庄)人,世稱「紀河間」。官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著《閱微草堂筆記》等,有《紀文達公遣集》存世。

Ⅲ 河間的歷史

河間歷史悠久,之名始於東周,距今有2700年歷史。歷代在此設郡、立國、建州、置府,是京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譽。漢代許多帝王至親在此做河間王,東漢張衡曾任河間相,宋代名臣包拯做過瀛州知州,漢博士毛萇曾在河間傳授《詩經》並以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流傳於世。河間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居住。三皇五帝時顓頊創制九州,河間本屬高陽國,到夏商周時,河間又屬冀州。 河間古郡的名稱已久,取名河間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在徒駭河、大史河、馬頰河、覆釜河、胡蘇河、簡河、絜河、鉤盤河、鬲津河等九河之間。

Ⅳ 有誰知道河間縣的來歷

河間距今有2700年歷史,其名字歷經河間國、河間郡、河間府、瀛州、河間縣、河間市。

1、河間之名始於東周,距今有2700年歷史。因處九河流域(徒駭河、大史河、馬頰河、覆釜河、胡蘇河、簡河、絜河、鉤盤河、鬲津河)之間而得其名。

2、河間國:公元前178年,漢文帝將當時屬趙國的河間郡割封給了趙王劉遂的弟弟劉辟疆,於是在當時的地圖上就出現了一個全新的國家。由於這里處於易水、河水之間,因此叫做河間國。

3、河間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到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又改為河間國,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省獻縣東南)。此後或為郡,或為國。隋開皇初廢,大業初及唐天寶、至德問又改瀛州為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省河間市)。

4、河間府: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升瀛州為河間府,隸屬於河北東路。附有河間郡,管轄河間、樂壽、束城三縣。

5、瀛州:瀛州,中國南北朝時設置的州。

6、河間縣:八王之亂後,河間國廢。至隋代,武垣縣改名為河間縣(此時的河間縣和1913年的廢府存縣是兩碼事,雖然名稱相同,但意義不同)。

7、河間市:1990年撤縣設市。河間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一個縣級市,由滄州市代管。

(4)河間的歷史擴展閱讀:

河間市的特色美食介紹:

1、紅油香椿芽:待鮮嫩的芽葉把蛋殼長滿擠實摘下,剝去蛋殼,開水中稍微一焯,撒上油鹽之後,一道鮮美獨特的香椿芽開胃小菜,這是最古老的吃法。

2、凌根凍香椿:康熙愛吃的名菜,一道不可多得的河間名吃。

3、驢肉火燒:河間地區的特色產業,展現了其獨特的美食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Ⅳ 古時的河間、直隸都是現在的哪兒

直隸省的名字由來已久,
其管轄區域主要是今天的河北省轄區,
也包括今天的天津市,但是不包括張家口和承德。
我是河間人,就給你說一下河間的歷史吧!

河間簡介

河間市位於今河北省內,屬滄州市管轄。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居京(北京)、津(天津)、石(石家莊)三角中心。總面積1333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總人口78萬。郵政編碼062450。市人民政府駐瀛州鎮。
河間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居住。三皇五帝時顓頊創制九州,河間本屬高陽國,到夏商周時,河間又屬冀州。
河間古郡的名稱已久,取名河間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在徒駭河、大史河、馬頰河、覆釜河、胡蘇河、簡河、絜河、鉤盤河、鬲津河等九河之間。
河間在春秋屬燕國之域,戰國時期分屬燕、趙二國,秦屬巨鹿郡。秦始皇廢封建為郡縣,沿襲春秋戰國舊縣名置武垣縣,這就是河間縣的前身。直到隋煬帝大業初,以武垣縣境介於沙(子牙河)唐(古寇水)兩河之間,才把武垣縣改為河間縣。從西漢文帝至武帝400餘年間,4次建河間國,其間時國時郡。隋至唐屬河間郡或瀛州。五代時瀛州歸契丹轄。宋置高陽關路安撫使。大觀二年(1108年)罷瀛州改府,河間屬之。元改府為路,仍領河間。明去路存府,河間屬京師河間府轄。抗日戰爭時期偽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並存,偽縣政府先後屬偽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間縣抗日民主政府於1938年2月建立,先後屬冀中區一、三、九、八公署。建國後河間屬河北省滄縣專區。1958年改隸天津專區,後又改隸天津市,1961年5月津、滄分後,稱滄州專員公署,河間屬之,1990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河間撤縣設市,由滄州地區代管。1992年滄州地市合並,河間市由滄州市代管。
河間市地處華北平原,盛產多種糧棉瓜果,尤以金絲小棗、天津鴨梨等著名。工業產品種類很多,化工、紡織、電纜均較突出。 近年來,河間已形成了以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建材、花卉、餐具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鄉鎮企業已有5個跨入國家級先進行列,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電線電纜生產基地」。市內交通發達、通訊便利。1990年,河間撤縣設市,1997年通過國家小康驗收。全市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發展。
至1998年河間轄7鎮13鄉,615個行政村,179241戶,總人口745557人,人口密度為559人/平方公里,有漢、回、壯、滿、蒙古、朝鮮、苗、土家、藏、彝、布依、侗、瑤、白、傣、黎、僳僳、納西、達斡爾、仫佬、羌、仡佬、京族等23個民族,以漢族居多。另有中國籍日本人2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在河間逐步發展1980年縣委總結並推廣了後念祖等大隊的經驗,在全縣范圍內推廣聯產承包責任制。1983年,全縣普遍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改革了「大鍋飯」的弊端,但仍堅持土地、大型電力設施等主要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僅是改變經營方式,以家庭經營為主。1984年,縣委為貫徹好《中共中央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培訓縣鄉宣傳骨幹1100多人,到農村中廣泛宣傳中央政策,繼續穩定完善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期,同時大力支持專業戶、重點戶發展。1979年以後,按國家規定,所有企業實行「利改稅」,稅後自負盈虧,1985年以後縣屬企業中實行廠長承包經營責任制;鼓勵發展鄉鎮企業,鄉鎮、村、聯合體、個體一齊上,陸續形成了保溫材料、汽車配件、化纖製品、拉絲模具、食品加工、通訊器材、建築材料、工藝製品、服裝鞋帽、化工儀表、塑料製品等行業。

歷史上的河間

河間之名始於戰國,因處九河流域而得其名,古稱瀛洲。
忽隱忽現的河間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統一的「漢」王朝。面對如此廣闊的疆域,維護統治變得十分艱難。為了避免重蹈秦王朝遭受攻擊時孤立無援的覆轍,於是他效仿周武王的做法,開始分封諸侯王,來幫助他統治國家。因此誕生了一個在地圖上忽隱忽現的候國。
漢朝建立後,劉邦在沿襲秦王朝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侯國制即「國中國」。他將一部分土地設置為郡縣,歸中央直接管轄,而另一部分土地則分封給了有卓越軍功的人。開國之初他分封了七個諸侯國,其中封大將張耳為趙王,統轄今河北省一帶。
後來由於害怕異姓王危害漢室江山,於是改為大量分封與皇帝同姓的侯王。但是較大的侯國對中央依然存在威脅,於是漢政府又想將這些大的侯國割裂開來。公元前178年,漢文帝將當時屬趙國的河間郡割封給了趙王劉遂的弟弟劉辟疆,於是在當時的地圖上就出現了一個全新的國家。由於這里處於易水、河水之間,因此叫做河間國。
然而這個河間國並沒有存在多長時間,劉辟疆在做了13年河間王後死去,他的兒子也僅僅做了1年的王位就去世了。由於沒有繼承人,這個僅僅存在了14年的河間國消失了,土地被分為河間、廣川、渤海三郡。
然而到了公元前155年,漢景帝又封他的兒子劉德為河間王,這樣河間國在消失了9年之後第二次出現在地圖上。但是此時河間國所轄地界僅為河間郡的舊地,面積也只是前河間國的三分之一。
劉德的河間國總共傳了七世,共存在了158年,後來王莽竊取了西漢皇帝位,將當時的河間王拉下了王位,使河間國隨著西漢政權的覆滅再一次消亡。
這之後光武帝掃平了各地起義軍,恢復了漢室江山,因為與前河間王同為漢景帝的後人,因此又恢復了河間國的建制。但是這第三個河間國也只存在了6年。一直到公元90年,漢和帝又將樂城、渤海、涿郡三地劃分給了他的弟弟劉恭,使河間國第四次出現在地圖上。
公元220年東漢王朝徹底滅亡,隨之興起的魏政權深知裂土封疆的痛苦,於是取消了分封諸侯國的統治模式,這第四個河間國也隨著漢室江山的滅亡而消失。
漢以後的王朝里分封制被取消了,河間國再也沒有出現過。但是「河間」這個名字直被沿用了下來,今天的河間市正是承襲了古河間國的名字
河間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歷代在此設郡立國,建州置府,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稱。涌現出許多對我國文明史起到重要影響的人物。春秋時代的鮑叔牙封地束州,東漢張衡曾任河間相,三國時魏國名將張郃官拜征西車騎將軍、封鄚侯,當代詩人劉長卿,世稱「五言長城」,宋代名臣包拯作過知州,漢博士河間人毛萇在詩經村傳授《詩經》,使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流傳天下。漢武帝鉤夫人,唐代大詩人劉長卿、金元醫學家劉完素、民國代理大總統馮國璋、著名作家劉流等均居河間。
河間屬環渤海經濟區,大北京經濟圈內的京津冀中心帶。獨特的區位優勢,寬松的開放環境,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廣泛的人際資源已成為河間經濟騰飛的顯著優勢。
河間以工業為主導的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形成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新型建材、餐具、通訊器材、輕紡化工等七大特色支柱產業。
河間特產豐富,資源充足。地下蘊藏的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總儲量巨大。農業正在向現代化邁進,形成糧棉林果畜牧瓜菜等十大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Ⅵ 河間地名的由來,歷史

河間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居住。春秋屬燕國之域,內戰國時期分屬燕、趙二容國,秦屬巨鹿郡。從西漢文帝至武帝400餘年間,4次建河間國,其間時國時郡。隋至唐屬河間郡或瀛州。五代時瀛州歸契丹轄。宋置高陽關路安撫使。大觀二年(1108年)罷瀛州改府,河間屬之。元改府為路,仍領河間。明去路存府,河間屬京師河間府轄。抗日戰爭時期偽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並存,偽縣政府先後屬偽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間縣抗日民主政府於1938年2月建立,先後屬冀中區一、三、九、八公署。建國後河間屬河北省滄縣專區。1958年改隸天津專區,後又改隸天津市,1961年5月津、滄分後,稱滄州專員公署,河間屬之,1990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河間撤縣設市,由滄州地區代管。1992年滄州地市合並,河間市由滄州市管轄。

Ⅶ 滄州,河間在歷史上那個最早

公元517年設立滄州,轄浮陽、樂陵和安德等三郡,
河間歷史悠久,之名始於東周,距今有2700年歷史

河間在歷史上早

Ⅷ 河間郡的歷史

漢高帝分趙國所轄的巨鹿郡東北部置河間郡,仍為趙國支郡。高帝十二年(前193年)分河間郡西北部數縣屬涿郡。文帝二年(前178年),封趙王遂之弟劉辟疆為河間王,分趙國之河間郡置河間國。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河間王劉辟疆薨,無嗣,河間國除為郡。同時,分河間郡南部置廣川郡、分其東部置勃海郡。此時河間郡領地不足初置時的三分之一。景帝二年(前155年),封皇子劉德為河間王,復置河間國。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河間國除為郡。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復置河間國,國都在樂成縣(縣治在今河北獻縣東)。王莽時國絕。東漢建武七年(31年),封西漢末河間王劉邵為河間王。建武十三年(37年)省河間國,並其地入信都郡。和帝永元二年(90年),封劉開為河間王,分樂成國、勃海郡、涿郡復置河間國,領十二縣。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分河間國之蠡吾縣、高陽縣與中山國、安平國數縣置博陵郡。獻帝建安中,曹操分河間國、勃海郡置章武郡。魏置河間郡。西晉置河間國,改樂成縣為樂城縣。北魏置河間郡,後改為國,郡治在武垣縣,屬瀛州。隋開皇初郡廢,置瀛州。大業三年(607年)廢瀛州,復置河間郡,治河間縣(今河北省河間市)。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竇建德,廢河間郡,置深州。

Ⅸ 河間的歷史沿革

河間(漢語拼音:hé jiān)歷史悠久,始於東周,距今有2700年歷史。歷代在此設郡、立國、建州、置府,是京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譽。
三皇五帝時顓頊創制九州,河間本屬高陽國。
夏商周時,河間又屬冀州。
春秋屬燕國之域,戰國時期分屬燕、趙二國。
秦屬巨鹿郡。秦始皇廢封建為郡縣,沿襲春秋戰國舊縣名置武垣縣,這就是河間縣的前身。
隋煬帝大業初,以武垣縣境介於沙(子牙河)唐(古寇水)兩河之間,才把武垣縣改為河間縣。
西漢文帝至武帝400餘年間,4次建河間國,其間時國時郡。隋至唐屬河間郡或瀛州。
五代時瀛州歸契丹轄。宋置高陽關路安撫使。大觀二年(1108年)罷瀛州改府,河間屬之。元改府為路,仍領河間。明去路存府,河間屬京師河間府轄。
抗日戰爭時期偽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並存,偽縣政府先後屬偽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間縣抗日民主政府於1938年2月建立,先後屬冀中區一、三、九、八公署。
建國後河間屬河北省滄縣專區。
1958年改隸天津專區,後又改隸天津市。
1961年5月津、滄分後,稱滄州專員公署,河間屬之。
1990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河間撤縣設市,由滄州地區代管。
1992年滄州地市合並,河間市由滄州市代管。

熱點內容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
面試體育教師 發布:2025-07-04 03:55:12 瀏覽:120
教師師德先進材料 發布:2025-07-04 03:05:55 瀏覽:487
用什麼詞來形容班主任 發布:2025-07-04 00:41:46 瀏覽:849
吉婷老師 發布:2025-07-04 00:40:42 瀏覽:215
哪個銀行比較好 發布:2025-07-03 22:42:49 瀏覽:356
老師的苦是 發布:2025-07-03 22:41:31 瀏覽:714
四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卷 發布:2025-07-03 22:04:20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