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的歷史
⑴ 鼎的由來
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青銅器,三足,兩耳,通常刻有精細的紋飾。鼎最初是一種炊具,後來因用於煮給神的犧牲,而上升為禮器,成為國家君主`大臣等權力的象徵。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⑵ 有誰知道關於鼎的歷史故事急需!!!
鼎的歷史:從炊具到香爐
鼎這個炊具已經失傳了,走遍大江南北,作為禮器的鼎也不復見,官府改用獅子鎮守威嚴,雄獅踩個綉球,雌踩個小獅,禮器之鼎只在寺廟可以見到,作香爐用。從炊具到香爐,可謂從俗世到宗教,這段歷程走得比較遠,歷史的煙塵也已經消散千年。
江南才子王勃作的《滕王閣序》,第二段有宏大景觀:「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此間就有「鍾鳴鼎食之家」,這家當然好大,大到的程度吃飯時要敲鍾,有一大排鼎盛著各樣餚饌,聽起來,可以趕上一座軍營。這樣的家,是大家兼豪門了。《紅樓夢》第二回里有這樣一句感嘆:「誰知這樣鍾鳴鼎食的人家,如今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細想之,鼎這玩意兒雖然有宏大氣象,燒飯或者煨湯,都太不方便,擱在故宮院里做做樣子,倒能擺出一鼎煮天下的氣派!鳴鍾吃飯,可休。現在飯前可發簡訊,多少人不論,群發。然而,註定漢民族的炊具起源於鼎,在仰韶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000年)已經有陶土製鼎,那時估計沒有人奢侈到用鼎來做禮器,陶鼎是那個時期的高科技,再往前的高科技,就到石器時代了。殷周時,中國人開始用青銅鑄鼎,用於祭祀時炊煮及盛放供肉,先秦文獻記載有夏鑄九鼎,那時候鼎是王朝政權象徵,周禮規定君臣依等級擁有不同數量的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有方形四足的,有圓柱形足或方形足的不等。周鼎身厚重,簡紋飾,到了春秋戰國,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輕,想來鑄造技術大有提高。
中國有一口最著名的青銅鼎,叫司母戊鼎,它是鼎王,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合金成份是:銅84.77%,錫11.64%,鉛2.79%。司母戊鼎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饕餮是傳說中一種好吃的野獸。饕餮?我們都是饕餮!哦,這是一頭多麼可愛的動物。
由一炊具發展到政權象徵,說明炊具的重要意義,它容涵著中國原初的人文精神,沒有一戶之鼎哪有萬戶之國?我想,後來的砂鍋,鼎罐還是繼承了鼎的,去了足的原因應主要考慮加工及燒制的便利,這不用說了。不過,我在1990年代,還用過北京的老式鐵鍋,它就有三足,鍋徑小而深,可能是傳說中的小型的鑊。在廣大的南方地區,鼎狀的炊具仍能見到,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我叔叔就買過一口鼎罐,他用白觀音土造了一個爐子,外面用鐵皮做了箍,用鼎罐煨排骨湯,燒木炭,總要我用大蒲扇扇火,我不厭其煩,把玩的時光都擔誤了。我出生的地方,產青銅的湖北大冶,則比較普遍使用鼎罐,這個鼎罐鑄鐵製造,圓錐形,有四耳,耳上有孔,穿8號鐵絲做提梁,除了無足之外,與古時的圓鼎完全相同,現在偶爾還能在鄉間見到,今夏去神農架,在大山人家裡也看到了,他們叫鍋吊子,終年吊在火塘上面,燒水或者煮肉。因為沒有足,圓錐體的鼎罐在爐子或地上放不穩,所以還要做一個帶足的圓架子支持它。
南方的鐵匠鋪也經常看得到鼎罐,鐵匠喜歡把鼎罐吊在鐵爐上,用黃豆煨豬腳,去年,我在黃石下陸區馬家村見一位安徽宿松來的鐵匠用鼎罐煨黃豆和豬腳,他工作時,用碳素鋼叮叮當當打制割草的鐮刀,以5元人民幣一把的價格批發給日用百貨商。在燃氣灶時代,城鎮人就很少用鼎罐當炊具了,首先它的傻大黑粗的形狀不雅,熱能轉換方面也不如高壓鍋有優勢,即使在過去的鼎罐時代,它也是被農戶用來吊在灶口,借灶口的余熱煨湯。但是,用鼎罐燜紅薯或土豆飯卻十分不錯,因為平底鍋主要是鍋底取熱,而圓錐體的鼎罐,熱能一直可以抵達鼎罐的頸口,使燜制的食品最大范圍地接觸熱能。或大約因此,古代道士煉丹煮葯,都採用了鼎罐。
俱往矣!不論是西周的毛公鼎,還是商晚期的後姒康方鼎,它們都成為歷史,只留下諸多以鼎結構的詞語,比如定鼎,指的是建立新的王朝,定鼎中原如是,直白地說是到中原去熬粥喝。問鼎,大約是指圖謀王位,而鼎革就大至相當今天的改革了,如鼎新革故。而鼎食,指的是貴族的奢侈生活。《周禮?天官?亨人》:「亨人共掌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一大炊具,結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設若周朝時起就有國徽,我相信這個國徽就是一隻鼎,煮著芳香四溢的骨頭湯的鼎,今日國徽上有齒輪與稻穗,是工農業的寫意,然鼎又何曾不是?它是以工業手段製造的鼎,骨頭湯則可象徵農業文明,且包括了游獵、游牧和農耕。(
⑶ 鼎史的介紹
鼎在中華歷史傳統文化中具有極其崇高的意義,鼎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甚至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象徵。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鼎的歷史悠長,在文化、冶煉鑄造技術上都很大的研究價值。
⑷ 找鼎的歷史!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⑸ 鼎的歷史
鼎的歷史:從炊具到香爐
鼎這個炊具已經失傳了,走遍大江南北,作為禮器的鼎也不復見,官府改用獅子鎮守威嚴,雄獅踩個綉球,雌踩個小獅,禮器之鼎只在寺廟可以見到,作香爐用。從炊具到香爐,可謂從俗世到宗教,這段歷程走得比較遠,歷史的煙塵也已經消散千年。
江南才子王勃作的《滕王閣序》,第二段有宏大景觀:「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此間就有「鍾鳴鼎食之家」,這家當然好大,大到的程度吃飯時要敲鍾,有一大排鼎盛著各樣餚饌,聽起來,可以趕上一座軍營。這樣的家,是大家兼豪門了。《紅樓夢》第二回里有這樣一句感嘆:「誰知這樣鍾鳴鼎食的人家,如今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細想之,鼎這玩意兒雖然有宏大氣象,燒飯或者煨湯,都太不方便,擱在故宮院里做做樣子,倒能擺出一鼎煮天下的氣派!鳴鍾吃飯,可休。現在飯前可發簡訊,多少人不論,群發。然而,註定漢民族的炊具起源於鼎,在仰韶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000年)已經有陶土製鼎,那時估計沒有人奢侈到用鼎來做禮器,陶鼎是那個時期的高科技,再往前的高科技,就到石器時代了。殷周時,中國人開始用青銅鑄鼎,用於祭祀時炊煮及盛放供肉,先秦文獻記載有夏鑄九鼎,那時候鼎是王朝政權象徵,周禮規定君臣依等級擁有不同數量的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有方形四足的,有圓柱形足或方形足的不等。周鼎身厚重,簡紋飾,到了春秋戰國,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輕,想來鑄造技術大有提高。
中國有一口最著名的青銅鼎,叫司母戊鼎,它是鼎王,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合金成份是:銅84.77%,錫11.64%,鉛2.79%。司母戊鼎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饕餮是傳說中一種好吃的野獸。饕餮?我們都是饕餮!哦,這是一頭多麼可愛的動物。
由一炊具發展到政權象徵,說明炊具的重要意義,它容涵著中國原初的人文精神,沒有一戶之鼎哪有萬戶之國?我想,後來的砂鍋,鼎罐還是繼承了鼎的,去了足的原因應主要考慮加工及燒制的便利,這不用說了。不過,我在1990年代,還用過北京的老式鐵鍋,它就有三足,鍋徑小而深,可能是傳說中的小型的鑊。在廣大的南方地區,鼎狀的炊具仍能見到,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我叔叔就買過一口鼎罐,他用白觀音土造了一個爐子,外面用鐵皮做了箍,用鼎罐煨排骨湯,燒木炭,總要我用大蒲扇扇火,我不厭其煩,把玩的時光都擔誤了。我出生的地方,產青銅的湖北大冶,則比較普遍使用鼎罐,這個鼎罐鑄鐵製造,圓錐形,有四耳,耳上有孔,穿8號鐵絲做提梁,除了無足之外,與古時的圓鼎完全相同,現在偶爾還能在鄉間見到,今夏去神農架,在大山人家裡也看到了,他們叫鍋吊子,終年吊在火塘上面,燒水或者煮肉。因為沒有足,圓錐體的鼎罐在爐子或地上放不穩,所以還要做一個帶足的圓架子支持它。
南方的鐵匠鋪也經常看得到鼎罐,鐵匠喜歡把鼎罐吊在鐵爐上,用黃豆煨豬腳,去年,我在黃石下陸區馬家村見一位安徽宿松來的鐵匠用鼎罐煨黃豆和豬腳,他工作時,用碳素鋼叮叮當當打制割草的鐮刀,以5元人民幣一把的價格批發給日用百貨商。在燃氣灶時代,城鎮人就很少用鼎罐當炊具了,首先它的傻大黑粗的形狀不雅,熱能轉換方面也不如高壓鍋有優勢,即使在過去的鼎罐時代,它也是被農戶用來吊在灶口,借灶口的余熱煨湯。但是,用鼎罐燜紅薯或土豆飯卻十分不錯,因為平底鍋主要是鍋底取熱,而圓錐體的鼎罐,熱能一直可以抵達鼎罐的頸口,使燜制的食品最大范圍地接觸熱能。或大約因此,古代道士煉丹煮葯,都採用了鼎罐。
俱往矣!不論是西周的毛公鼎,還是商晚期的後姒康方鼎,它們都成為歷史,只留下諸多以鼎結構的詞語,比如定鼎,指的是建立新的王朝,定鼎中原如是,直白地說是到中原去熬粥喝。問鼎,大約是指圖謀王位,而鼎革就大至相當今天的改革了,如鼎新革故。而鼎食,指的是貴族的奢侈生活。《周禮?天官?亨人》:「亨人共掌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一大炊具,結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設若周朝時起就有國徽,我相信這個國徽就是一隻鼎,煮著芳香四溢的骨頭湯的鼎,今日國徽上有齒輪與稻穗,是工農業的寫意,然鼎又何曾不是?它是以工業手段製造的鼎,骨頭湯則可象徵農業文明,且包括了游獵、游牧和農耕。
⑹ 鼎的歷史地位
鼎:一般為圓腹,立耳,三足,少數為方形,四足,鼎耳可以穿杠或搭鉤。 鼎原系人類創造的一種烹飪器,是用來煮肉的。目前見到的最早實物,有河北安磁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制缽形鼎,盆形鼎,其時代為公元前五六千年。奴隸社會鼎成為最重要的禮器,不同的鼎有不同的用場,從而形成了一套用鼎制度。鼎有三類:一是鑊鼎,系用以煮牲及魚,臘的大鼎。著名的司母戊鼎便是鑊鼎的代表。第二類鼎是設食鼎,說曰正鼎,有的學者命名為升鼎,其主要功能用,是盛放鑊鼎煮熟的肉食。第三類鼎是羞鼎,又稱陪鼎。它是用牲及禽獸肉為主料製作而成的。鑊肉及盛到正鼎內的肉是無滋味的,所以食用時還需要以羞鼎內的羞味調和裹汁。統治者地位越高,用鼎規格就越高。在鼎的形制方面,晚商周初大體近似。西周晚期至春秋,多為圓底、附耳、蹄足。晉國率先創制新款式的銅器。春秋晚期鼎式的多樣化。戰國中期以後,普遍興用素麵附耳鼎,直至秦漢。
⑺ 鼎字的來歷
什麼是鼎?是祭器,亦是食器,一般為三足兩耳。形制有方有圓。後多作為祭器禮器,成為權力和威勢的象徵。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⑻ 鼎的故事
庄王問鼎
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建立了周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把國土分封給自己的親戚和有功之臣,形成了許多諸侯國。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控制不住整個天下。諸侯勢力興起,互相爭奪霸權。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相繼稱霸。
楚國的穆王死後,兒子旅即拉,就是赫赫有名的楚莊王。
楚莊王整頓內政,厲行改革,國家漸漸富強起來。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出兵滅了庸國,第六年打敗了宋國。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帶兵攻打陸渾的戎族,路經東周的都城洛邑,在城郊舉行了一場旨在炫耀武力的閱兵式,威脅周室,似乎有取而代之之意。
金鼓聲嚇壞了有名無實的周天子,他連忙派大夫王孫滿到城郊去慰勞楚軍。作為東道主的王孫滿與遠道而來的霸主楚莊王,進行了一次意味深長的對話。楚莊王咄咄逼人地說:「我聽說大禹鑄有九鼎,三代相傳,為傳世之寶,聽說陳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狀大小與輕重如何?你講給我聽一聽。」
王孫滿聽出了這話里的弦外之音,十分嚴肅地回答;「夏、商、周三代是靠德來維持的,哪裡是靠鼎呢?從前,大禹統治天下的時候.九個州都送來了州產的青銅,鑄了九鼎。夏桀無道,鼎為商所有,商紂暴虐,鼎又傳到了周。如果有道德,鼎雖小也重,若沒有道德,鼎雖大也是很輕的。從成王把鼎定在郟鄧算起,已經傳了三十代,七百年,現周天子的地位雖然衰弱了,但還不到被人取代的時候。鼎的輕重,你還是不要打聽了吧。
王孫滿不卑不亢地答復,替庄王清醒了頭腦,也打消了他的非份之想。他也自知還沒有取代周室的實力,只好偃旗息鼓,告辭而去。這是一段人們較熟悉的歷史典故,後人常用「問鼎」,表示覬覦政權,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權,就是由此而來。
夏傳九鼎
可以和考古發現相印證的是,不少古代文獻都把中國開始鑄造青銅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傳,由於夏禹治水有功,被擁戴為王,九州(代表中國各地) 各部落領袖紛紛把他們的藏金(青銅)獻給夏禹,而各方國的酋長,也把他們各族的圖像進奉。夏禹於是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並把各種圖像裝飾到鼎上,用來象徵九州 。
夏禹所鑄的九個大鼎,後來便成為夏商周三代相傳、作為國家政權象徵的「九鼎」,而「定鼎」、「問鼎」、「鼎遷」,都是指國家政權的確立或變革,這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這九個鼎後來流傳至春秋時代的東周王室,並出現楚王「問鼎中原」的故事。這一故事發展到漢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據說九鼎後來被秦昭王奪走,搬運途中一隻鼎掉進了泗水。秦始皇時派人打撈,剛拽出水面,被龍咬斷繩索又落入水中——因為秦朝無德,不該保有九鼎。
————————————————
問鼎 《漫畫問鼎》
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問鼎三甲、問鼎中原、問鼎拳王寶座等等,其實問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時代楚莊王向王孫滿問鼎的歷史故事。楚莊王故意在洛水附近邊界駐軍,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就向王孫滿打聽周室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很有技巧地回答說:天子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他有德行而非因為有鼎,並歷舉夏商朝君主為例,以說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雖大亦輕。周室雖漸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統治者,所以鼎的輕重是不可隨便問的。楚莊王問鼎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這就是鼎對國家十分重要的原因。
—————————————————
「列鼎而食」 和「鍾鳴鼎食」
古代的貴族通常用鼎來煮肉,把不同類的肉分用幾個鼎來煮,熟後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說法。
另外,到商、周時代,常以青銅鑄造鼎做為祭祀的禮器,青銅器的鑄造過程較陶器困難得多,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資源,通常只有統冶階級才有能力鑄造,因此鼎也就成為貴族地位和階級的象徵,所以又以「鍾鳴鼎食」代表貴族的生活。
鼎的來歷
我國古代青銅工藝非常發達,給世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鼎是一種青銅器,開始是烹制食物的器皿,後來,逐漸演變成為貴族的權力和等級的標志。
九鼎相傳是大禹的兒子啟鑄造的。
《春秋左氏傳》中談到九鼎的鑄造情況:夏朝初年,夏王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夏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他還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能工巧匠,將這些圖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也反映該州的山川名勝。九鼎鑄成後,陳列於宮門之外,使人們一看便知道所到之處有哪些民風、民俗、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據說此舉深得上天贊美,因此夏朝就獲得了天帝的保佑。
夏以九州之銅鑄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後來九鼎幾度移主,表示天命之所歸。所以,楚王問鼎,含有窺竊政權之心,而王孫滿所答,也含有保衛政權之意,一問一答,隱匿著深刻的政治內涵。
如果記載屬實,那麼九鼎就是青銅世界中最偉大的傑作了。目前稱雄於世的司母戊大方鼎,無論時代之早和鑄造之精都無法與九鼎相比。九鼎除了有無法估量的藝術價值外,還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標志著中國的歷史已結束了野蠻時代,進入了文明時代。
然而,周代以後,九鼎下落不明。
⑼ 鼎的發展歷史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徵國家政治權勢和軍權、神權的青銅製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製造均是以貴族的意志、需要和審美意願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初期:夏代——由於銅的冶煉工藝尚不成熟,且材料難得造成現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銅器種類稀疏,至今為止出土的夏代青銅器是「乳釘紋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以後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時期)——此時的青銅器體形厚重,造型規整,紋飾華麗,體現出一種獰厲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獸面紋方鼎、乳釘紋方鼎、克鼎、子龍鼎等。
成熟期:西周(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時期古人發明了「失蠟法」「分鑄法」「錯金銀」技術,使得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造型更加別致、繁復。代表作有;蓮鶴方壺
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時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
鼎力相助等等。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 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周代的鼎分為三大類:
鑊鼎、升鼎、羞鼎。
鑊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
升鼎也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⑽ 關於鼎的歷史
鼎
古代炊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煮或盛魚肉用。形狀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銅鼎是在新石器時代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現已發現的銅鼎,最大的高三尺,如商代後期的司母戊方鼎。
鼎的形制因時代而異。大體說,商代前期多為圓腹尖足,也有為柱足方鼎和為扁足鼎。商代後期尖足鼎逐漸消失,圓腹柱足鼎佔多數,同時,分襠鼎增多。到西周後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鼎點頭呈蹄形。戰國至漢代的多為斂口(口沿向內收縮),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蓋,蓋上多有鈕或三小獸。
在商周奴隸制社會里,鼎曾被奴隸主貴族用來「別上下,明貴賤」,作為標志統治權力和等級的一種器物。進入封建社會以後,鼎就失去了這種性質。 鼎這個炊具已經失傳了,走遍大江南北,作為禮器的鼎也不復見,官府改用獅子鎮守威嚴,雄獅踩個綉球,雌踩個小獅,禮器之鼎只在寺廟可以見到,作香爐用。從炊具到香爐,可謂從俗世到宗教,這段歷程走得比較遠,歷史的煙塵也已經消散千年。
江南才子王勃作的《滕王閣序》,第二段有宏大景觀:「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此間就有「鍾鳴鼎食之家」,這家當然好大,大到的程度吃飯時要敲鍾,有一大排鼎盛著各樣餚饌,聽起來,可以趕上一座軍營。這樣的家,是大家兼豪門了。《紅樓夢》第二回里有這樣一句感嘆:「誰知這樣鍾鳴鼎食的人家,如今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細想之,鼎這玩意兒雖然有宏大氣象,燒飯或者煨湯,都太不方便,擱在故宮院里做做樣子,倒能擺出一鼎煮天下的氣派!鳴鍾吃飯,可休。現在飯前可發簡訊,多少人不論,群發。然而,註定漢民族的炊具起源於鼎,在仰韶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000年)已經有陶土製鼎,那時估計沒有人奢侈到用鼎來做禮器,陶鼎是那個時期的高科技,再往前的高科技,就到石器時代了。殷周時,中國人開始用青銅鑄鼎,用於祭祀時炊煮及盛放供肉,先秦文獻記載有夏鑄九鼎,那時候鼎是王朝政權象徵,周禮規定君臣依等級擁有不同數量的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有方形四足的,有圓柱形足或方形足的不等。周鼎身厚重,簡紋飾,到了春秋戰國,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輕,想來鑄造技術大有提高。
中國有一口最著名的青銅鼎,叫司母戊鼎,它是鼎王,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合金成份是:銅84.77%,錫11.64%,鉛2.79%。司母戊鼎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饕餮是傳說中一種好吃的野獸。饕餮?我們都是饕餮!哦,這是一頭多麼可愛的動物。
由一炊具發展到政權象徵,說明炊具的重要意義,它容涵著中國原初的人文精神,沒有一戶之鼎哪有萬戶之國?我想,後來的砂鍋,鼎罐還是繼承了鼎的,去了足的原因應主要考慮加工及燒制的便利,這不用說了。不過,我在1990年代,還用過北京的老式鐵鍋,它就有三足,鍋徑小而深,可能是傳說中的小型的鑊。在廣大的南方地區,鼎狀的炊具仍能見到,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我叔叔就買過一口鼎罐,他用白觀音土造了一個爐子,外面用鐵皮做了箍,用鼎罐煨排骨湯,燒木炭,總要我用大蒲扇扇火,我不厭其煩,把玩的時光都擔誤了。我出生的地方,產青銅的湖北大冶,則比較普遍使用鼎罐,這個鼎罐鑄鐵製造,圓錐形,有四耳,耳上有孔,穿8號鐵絲做提梁,除了無足之外,與古時的圓鼎完全相同,現在偶爾還能在鄉間見到,今夏去神農架,在大山人家裡也看到了,他們叫鍋吊子,終年吊在火塘上面,燒水或者煮肉。因為沒有足,圓錐體的鼎罐在爐子或地上放不穩,所以還要做一個帶足的圓架子支持它。
南方的鐵匠鋪也經常看得到鼎罐,鐵匠喜歡把鼎罐吊在鐵爐上,用黃豆煨豬腳,去年,我在黃石下陸區馬家村見一位安徽宿松來的鐵匠用鼎罐煨黃豆和豬腳,他工作時,用碳素鋼叮叮當當打制割草的鐮刀,以5元人民幣一把的價格批發給日用百貨商。在燃氣灶時代,城鎮人就很少用鼎罐當炊具了,首先它的傻大黑粗的形狀不雅,熱能轉換方面也不如高壓鍋有優勢,即使在過去的鼎罐時代,它也是被農戶用來吊在灶口,借灶口的余熱煨湯。但是,用鼎罐燜紅薯或土豆飯卻十分不錯,因為平底鍋主要是鍋底取熱,而圓錐體的鼎罐,熱能一直可以抵達鼎罐的頸口,使燜制的食品最大范圍地接觸熱能。或大約因此,古代道士煉丹煮葯,都採用了鼎罐。
俱往矣!不論是西周的毛公鼎,還是商晚期的後姒康方鼎,它們都成為歷史,只留下諸多以鼎結構的詞語,比如定鼎,指的是建立新的王朝,定鼎中原如是,直白地說是到中原去熬粥喝。問鼎,大約是指圖謀王位,而鼎革就大至相當今天的改革了,如鼎新革故。而鼎食,指的是貴族的奢侈生活。《周禮•天官•亨人》:「亨人共掌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一大炊具,結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設若周朝時起就有國徽,我相信這個國徽就是一隻鼎,煮著芳香四溢的骨頭湯的鼎,今日國徽上有齒輪與稻穗,是工農業的寫意,然鼎又何曾不是?它是以工業手段製造的鼎,骨頭湯則可象徵農業文明,且包括了游獵、游牧和農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