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歷史
㈠ 你了解晉江這座城市的歷史發展嗎
在福建,有一座由省直轄卻又由泉州代管的縣級市。也是福建省的綜合實力第一縣級市,連續17年的經濟實力排名福建第一,其綜合實力也常常排在全國縣級市前十的水平,這座城市就叫做晉江。
總的來說,晉江這么一座縣級市能與如此多大城市競爭並且還能拿到其舉辦權是多麼的不容易。讓人不禁有些期待,晉江會把這場運動會舉辦成什麼樣子。不過可以相信的是,晉江絕對能有實力將這場運動會舉辦好,讓這座小城也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綻放光芒。
㈡ 晉江歷史(學慣用的)
晉江原是大泉州的通稱(1980年前),原來泉州僅指鯉城區一地。原來的泉州市政府叫晉江地區行政公署。
泉州是從晉朝開始中原人士因戰亂搬遷至此。懷念晉地。因此江居住地的河流命名為晉江。而居住地則因該江得名——晉江。
因此歷史上泉州與晉江基本說的是一回事.
泉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勞動 生息。泉州夏禹時屬揚州城,周時為七閩地,春秋戰國時為越地。從秦朝到隋朝的八百餘年間,先後屬閩中郡、閩越郡、 閩越國、建安郡、閩州等所轄。秦漢時,中原漢族人民逐漸南移,此處初辟蒿萊。公元四世紀初,中原戰亂頻繁,晉人大批南遷,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文化,使泉州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唐朝初年,歸武榮州所轄,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武榮州始改名為泉州。
唐代泉州設置初期,轄晉江、南安、龍溪、莆田、仙游五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與漳州分治,龍溪歸其所轄。唐中葉的"安史之亂"給中原造成嚴重的災難,中原人民進一步避亂南遷,經濟文化中心轉移,促進泉州進一步繁榮。史載唐大歷年間,泉州"文風大盛"、書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雲寺、普照寺等,均建於此時。經濟上,泉州已逐漸成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間,已是一個車旅輻輳、商賈雲集,"雲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國際港城,與交州(今越南河內)、廣州、明州(今浙江寧波)並稱為全國四大港口。五代後漢乾佑二年(公元949年),泉州稱清源郡。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轄晉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後稱安溪)、長泰九縣。
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莆田、仙游兩縣為興化郡,長泰歸漳州,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縣。北宋時在泉州設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南宋朝廷偏都臨安(杭州),當時泉州成為與廣州並駕齊驅的全國兩大商港。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至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二十年間,先後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書省衙,泉州改為泉州路。大德二年改為泉中府,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復立泉州分省,元代泉州成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
明代全國分為十三個"布政司",統領各地府、縣。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稱泉州府,屬福建布政使司,轄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縣。
清承明制,全國分為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泉州道。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門(待統一)八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閩變"後成立興泉省,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直至解放。
泉州於1949年9月1日解放,並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門(待統一),政區依舊。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1950 年3月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歸永安專區;9月改為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所轄。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1955年3月改為晉江專區專員公署。1956年5月撤銷閩侯、永安專區,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縣歸泉州。1958年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歸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縣歸三明專區。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為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待統一)。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為石獅市(縣級市)。
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為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5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為泉港區。至此,泉州市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泉港、清蒙共計四區三市五縣和一個管委會。
㈢ 福建晉江發展史
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上半年,晉江市用電量達25.62億千瓦時(不含泉州直供區),比增22.36%;全市利用外資增幅逾20個百分點;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等增幅都逾30個百分點。
盤點這些,我們看到,晉江市經濟在更高平台上又實現了更快發展。
品牌支撐
晉江市經濟的發展得益於打造「品牌之都」。從創業的沖動———仿造,到「加工」的甘苦———貼牌,再到品牌的覺醒———自創,這是晉江人造牌的路程。
去年,中共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龔清概明確提出「打造品牌之都」的思路。10年前的晉江,難尋名牌產品身影。而今,晉江卻成為正在崛起的「品牌之都」。這個面積僅佔全省1/200的縣級市,竟雲集了10項全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124項福建省著名商標、名牌產品,分別佔全省的1/3和1/5;擁有8項「國」字型大小的「鞋都」、「強市」、「重鎮」等產業品牌……
文化創新
晉江市經濟的發展得益於企業文化創新。晉江人過去常講「愛拼才會贏」,現在則加了兩句話———學習才會贏、創新才會贏。
今年4月8日,晉江市委、市政府隆重召開「企業文化創新暨千萬重獎品牌企業大會」,拿出1824萬元獎勵2003年度創牌、認證、采標企業。而這個舉動背後的一個意圖是讓企業明白這樣一個文化名詞:企業文化。現在,很多晉江人都認識到:管理小型企業靠權威,管理中型企業靠制度,管理大型企業靠文化。
晉江企業要樹立什麼樣的企業文化?晉江市領導認為:晉江的企業文化建設,既要根植於地方文化沃土、汲取本土文化精華,又要努力做到兼容博納、汲取百家之長,並加以構建與創新;晉江企業文化,還必須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和先進文化的導向作用,確保企業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增強企業發展動力。
為此,晉江市著力解決:在發展觀念上,重經營實踐輕觀念創新,重埋頭拉車輕抬頭看路;在經營戰略上,重眼前功利輕長遠目標,重一時利益輕百年基業;在企業制度上,重家族血緣輕制度創新,重單打獨斗輕聯合協作;在文化構建上,重高薪挖才輕團隊文化打造,重高層管理輕基礎建設;在品牌打造上,重明星效應輕品牌文化內涵,重廣告包裝輕品牌整體戰略。
產業聚集
陳埭的鞋子、磁灶的陶瓷、英林的服裝、羅山的食品、永和的石材、東石的雨傘……在晉江,已經聚集起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鞋業製造、紡織服裝、化纖工業、建築陶瓷、食品飲料、傘具、玩具等一批比較典型或者說較為成熟的產業集群。同時,晉江還擁有機械設備、精細化工、紙製品以及制葯、家私等一批具有集群趨勢的產業,並逐漸呈現出從以輕型加工為主向輕重並舉、重化製造發展的態勢。這些集群共聚集企業6000多家,年產值近600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95%以上。
產業集群的形成,吸引了大量商貿企業進駐晉江原輔材料市場,派生出一批專門為生產性企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的服務型企業,提高了生產服務社會化程度。
10年前,晉江曾推出「六五」規模工程,希望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培育出5個產值超億元的企業。而實際上,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去年底,晉江超億元企業已經達100家,上5000萬元的有187家,規模以上企業的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7.2%。現在晉江又鎖定了新的目標,准備用5年的時間,扶持出50個營銷收入達10億—50億元的企業。·王建新·
㈣ 晉江地名的來歷
唐朝中期開始有較多的中原人遷入晉江一帶 ,而居住地則因該江得名——晉江。
唐·久視元年(公元700年)第三次置武榮州,泉州一帶的建制才穩定下來,州治設今市區。唐朝初年,歸武榮州所轄。
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武榮州始改名為泉州。安溪、惠安、永春、德化一帶直到五代時才設縣,泉州沿海一帶在唐朝中期後才形成陸地。
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治所位於今泉州市鯉城區)。
唐代泉州設置初期,轄晉江、南安、龍溪、莆田、仙游五縣。
㈤ 晉江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物和民間傳說,留在泉州和閩南等地甚多。晉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書寫的'君恩山重"四個大字。廈門、金門、武平、海南島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讀書軒和紀念祠堂。 3.何朝宗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來,德化縣隆泰鄉後所村人。擅長木雕、彩塑,尤其精於瓷塑,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家。他的瓷塑作品多見於佛道神像。現存何氏作品寥寥無幾。目前北京故宮和上海、福建、泉州、廣東等地博物館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歐美、日本、東南亞各國的何氏瓷塑被列為國寶文物。何朝宗在故鄉積極從事瓷塑研究、創作和傳藝活動,為德化瓷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德化瓷塑贏得高度國際聲譽作出了傑出貢獻。 4.李贄 李贄(1527一t602),字宏甫,號卓晉,又號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人,明末傑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李贄出生在一個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12歲中舉人,30至54歲為官,先後任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刑部員外郎和郎中,最後出任雲南姚安知府。 20多年宦海生涯,使他認識到官場的種種黑暗,以及民反兵變、倭寇騷擾我東南沿侮等現實,深感明王朝內部的腐朽沒落。著有《焚書》、《藏書》等著作。李贄這些進步的主張,在客觀上反映了當時新興市民階層自由發展的願望和要求。 5.何喬遠 何喬遠(1557~1633),字稚孝,號匪莪,晉江人,明末史學家。他博覽群書,里居20餘年,輯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閩書》150卷,頗行於世。 何喬遠與喬遷及友人楊文格、陳及卿、惠安詩人黃吾野結社,賦詩唱和,有"溫陵五子"之稱.何喬遠性格剛直不阿,在史學上敢於秉筆直書、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由於何喬遠"立朝持正敢言",因而屢遭權貴排擠。後因痛恨昏暗的官場,被彈劾,只好"自引去",回歸故里專心著書立說。在何喬遠的十幾部鴻著之中,最有創新和建樹的是《閩書》。《四庫全書》把《閩書》和《明文征》收存人目,並作了高度的評價。《閩書》問世幾百年來,一直為中外史學家所重視,如當代我國著名史學家張星火的《中西交通史料匯編》、日本桑原騭藏的,《蒲壽庚考》、法國伯希和的《摩尼教傳人福建考》等名著,都竟相引用《閩書》的資料為證。何喬遠不愧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方誌史學家,他治學精神和巨著《閩書》將永垂青史! 6.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石井人。鄭成功氣宇軒昂,才思敏捷,聰穎過人。21歲時以優異成績名列榜首進南京國子監太學。所作文章立意深遠,詞藻華麗典雅,且常於學余之際舞劍學射,1624年,荷蘭殖民地者侵佔台灣。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2.5萬將士,經過8個月苦戰,荷蘭士兵彈盡糧絕,陷入絕境,只好掛白旗投降,淪陷了38年的寶島台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收復台後,鄭成功制定了一套切合實際並有益於台灣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的治理政策,為台灣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的豐功偉業永垂青史! 7.施琅 施琅(1621-1697),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年少時"有識度,膂力絕人",從師"習戰陳擊刺諸技,於兵法無不兼精,遂智勇為萬人敵"。在統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最先站出來要求迅速實現國家統一。施琅這一主張是從實際出發的,符合全國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充分顯示了他急盼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和高人一籌的政治遠見。施琅入台之後,對鄭氏集團不但不修舊怨,還親自往祭鄭成功之廟,對鄭氏父子開辟台灣的功績作了高度的評價,表示自己率部克台是為國為民盡職,充分表現了施琅坦盪的胸懷。 施琅一生為國家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他是一位愛國將領,也是一個胸懷廣闊的政治家。他的愛國憂民的精神值得我們永久懷念。 8.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鎮人。新加坡著名華僑實業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懷著"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宗旨,數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興學辦教,樂育英才,為僑居國和祖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李光前出身貧寒,少時在故鄉讀私塾,勤奮刻苦。1908年獲清政府公費人南京暨南學堂,後轉北京清華高等學堂,學業完成後重返新加坡,任教於道南、養正學堂,兼任華文日報電訊翻譯。清朝末年,加入孫中山先生倡組的同盟會。1920年,與陳嘉庚的長女陳愛禮結婚。 1928年,李光前創辦南益橡膠公司。在艱苦創業與發展中,他形成一套融中西文化精粹於一體的經營之道。經過30多年的努力,企業遍布東南亞,成為新馬工商界的傑出人物。李光前不但是成功的企業家,更可貴的是他把經營所得傾心獻給文化教育事業。他認為教育不但在啟發人類智慧,同時也在謀求個人和社會的生存,傳遞和發揚人類文化。為了發展故鄉的教育事業,創辦"國光中學"。50年代初期,他撥出巨資將梅山建成具有幼兒園、小學、中學、醫院、影劇院的僑鄉文化學村。李光前一生奉獻於教育事業,獲鍀祟高的榮譽。華僑教育家李光前名垂青史。 9.李子芳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獅永寧岑兜村人。愛國烈士。出生於一個華僑家庭。17歲隨鄉親飄洋過海,僑居菲律賓。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國求學。1930年參加 革命,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趕至漳州石碼參加紅軍。6月,隨東路軍進入中央蘇區。他先後被分配在紅四軍組織部和紅一軍團組織部擔任干 事,經受第四次反"圍剿"激烈戰斗的鍛煉與考驗。1933年4月加人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實行戰略大轉移,李子芳跟隨大軍,參加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央紅軍勝利抵達陝北後,李子芳先後被提升為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等職,並當選為軍團黨委候補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子芳擔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1941年 1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李子芳不幸被俘,與葉挺軍長等新四軍數百名指戰員被囚禁於江西上饒集中營。1941年7月,李子芳被押到敵人特設的囚禁室--石底監監獄。同午他們組織的越獄斗爭失敗,敵人加強 了管制措施。1942年5月,李子芳在獄中被殺害,犧牲時年僅32歲。32歲的李子芳,為抗日救國的正義斗爭,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的事跡被收入中央《黨史》一書。 10.司馬文森 司馬文森(1916~1968)原名何應泉,筆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東街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9歲時到南洋謀生,12歲返鄉讀了幾年小學。1932年參加革命活動,次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主編地下刊物《農民報》。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光明》、《作家》、《文學界》等刊物上發表小說、散文。抗戰初期,在上梅文化界救亡協會宣傳部工作。抗戰勝利後,輾轉廣州,恢復《文藝生活》,又辦《文藝新聞》這兩家雜志被查封後,到香港任中共南方局文委委員、香港《文匯報》主編。 抗戰時期著有長篇小說《南洋淘金記》(當時末出版)。1952年被港英當局逮捕,獲釋後回內地,負責籌建作協廣東分會,主編《作品》雜志。I955年後調任外事方面的文化工作。1958年任中國駐印尼大使館文化參贊。1962年回國擔任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西亞司司長。1964年被任命為駐法國大使館文化參贊。1968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1970年平反,骨灰移葬北京八寶山公墓。他的著作有: 1940年 《一個英雄的經歷》(短篇小說集) 《粵北散記》(短篇小說集) 1941年 《寂寞》(短篇小說集) 1944年 《大時代的小人物》(小說集) 1948年 《蠢貨》(短篇小說集) 1964年 《風雨桐江》(長篇小說) 1968年 《南洋淘金記》(長篇小說)s評價答案
.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唐泉州晉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歷經肅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區歷史上第一個進士,官至國子監四門助教。 歐陽詹少時聰穎,唯一的愛好是讀書和寫詩作賦,年輕時由於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又有獨特見解,寫出來的文章語言優美精闢。德宗貞元初年,他."文詞崛興",聲名大振,浙江、福建一帶許多人都知道歐陽詹的名字。歐陽詹才高學博,著述頗豐,收入《歐陽行周集》里的賦、詩、記、傳、銘、頌、箴、論、述、序、書等各種作品共140多篇。他一生的德行、文章,對福建文化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他是福建文化史上傑出的人物。 2.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輔,號虛江,出生於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時期著名愛國將領、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馬,最主要功績是領導抗倭斗爭。俞大猷多才多藝。他創造一套用樓船殲滅倭寇的海戰戰術,還發明了一種陸戰用的獨輪車。他精通六經,博學宏文,著有《正氣堂集》30卷,堪稱明朝一代儒將。俞大猷的遺跡文(不好意思這一段為前)
㈥ 晉江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有哪些詳細講述
內坑鎮,位於晉江西部,總面積46平方公里,取名內坑者,乃鎮區村落多處於思母山、苦竹山、熊山、檳榔山、靈源山等低山丘陵之坑窪處故也。
內坑原名系「梨坑」,其歷史悠久而又光榮。唐宋時,因大面積種植梨果而得名,是晉江有名的梨、柑果園區。《安海志》載:「柑、品最多。『先柑』、『同柑』尤勝者,……二柑俱出晉江六都內坑諸鄉」,故內坑又號稱桔里。內坑又是古代農村外貿集市之一,據《晉江縣地名錄》載:「唐代的內坑、柑市曾是阿拉伯商以香料交換本地紅柑之場所」。2019年10月,內坑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在土地革命時期,內坑是晉南特支、晉南縣委的主要活動基地。1931年,成立砌坑黨支部,系晉江市第一個黨支部。抗日戰爭時期,是泉州地下黨隱蔽基地之一。1946年12月至1949年7月,是泉州中心縣委機關和人民游擊隊泉州團隊部駐地,中心縣委在此指揮泉屬廈門、漳州(部分)等地的革命斗爭。今天的內坑轄28行政村,是晉江市老區基點鎮之一。
㈦ 晉江歷史
晉江歷史
1840年,中華民族永遠無法忘記的一年!
從這一年的鴉片戰爭開始,窺覦已久的西方列強開始了對中國長達一個世紀的侮辱。
國土淪喪,外強蹂躪,一幕幕悲劇,書寫了中華民族史上最屈辱的一頁。然而石雖可毀,堅不可銷;丹雖可磨,赤不可滅。有幾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是堅不可摧的,東方雄獅在逐日醒來。堅強不屈的晉江兒女掀開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光輝歷史。
1911年11月7日,http://www.qzwang.cn/bbs/read.php?tid=54454&keyword=%BD%FA%BD%AD%C0%FA%CA%B7
晉江歷史根源 http://www.qzwang.cn/bbs/read.php?tid=48551&keyword=%BD%FA%BD%AD%C0%FA%CA%B7
㈧ 晉江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唐泉州晉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歷經肅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區歷史上第一個進士,官至國子監四門助教。 歐陽詹少時聰穎,唯一的愛好是讀書和寫詩作賦,年輕時由於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又有獨特見解,寫出來的文章語言優美精闢。
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輔,號虛江,出生於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時期著名愛國將領、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馬,最主要功績是領導抗倭斗爭。
何朝宗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來,德化縣隆泰鄉後所村人。擅長木雕、彩塑,尤其精於瓷塑,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家。
李贄 李贄(1527一t602),字宏甫,號卓晉,又號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人,明末傑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李贄出生在一個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12歲中舉人,30至54歲為官,先後任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刑部員外郎和郎中,最後出任雲南姚安知府。
何喬遠 何喬遠(1557~1633),字稚孝,號匪莪,晉江人,明末史學家。他博覽群書,里居20餘年,輯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閩書》150卷,頗行於世。
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石井人。鄭成功氣宇軒昂,才思敏捷,聰穎過人。21歲時以優異成績名列榜首進南京國子監太學。所作文章立意深遠,詞藻華麗典雅,且常於學余之際舞劍學射,1624年,荷蘭殖民地者侵佔台灣。
施琅 施琅(1621-1697),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年少時"有識度,膂力絕人",從師"習戰陳擊刺諸技,於兵法無不兼精,遂智勇為萬人敵"。在統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最先站出來要求迅速實現國家統一
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鎮人。新加坡著名華僑實業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懷著"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宗旨,數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興學辦教,樂育英才,為僑居國和祖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李子芳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獅永寧岑兜村人。愛國烈士。出生於一個華僑家庭。17歲隨鄉親飄洋過海,僑居菲律賓。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國求學。1930年參加 革命,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趕至漳州石碼參加紅軍。6月,隨東路軍進入中央蘇區。
司馬文森 司馬文森(1916~1968)原名何應泉,筆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東街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9歲時到南洋謀生,12歲返鄉讀了幾年小學。1932年參加革命活動,次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主編地下刊物《農民報》。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光明》、《作家》、《文學界》等刊物上發表小說、散文。
鄉,興利除弊,魏閹伏誅,際昌被起用為右諭德。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際昌文思敏捷,為文立就,曾登武夷,歷山嶺,游桂林,所到之處,皆有吟詠題刻。
吳魯(1845—1912),字肅堂,號且園,晚號老遲,又號白華庵主。清泉州晉江池店錢頭村人,光緒十六年殿試狀元,授翰林編修,為福建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歷任陝西典試(主考),安徽、雲南督學,雲南主考,吉林提學使。吳魯以振興文教為已任,把興學育才當作施政的第一要義。修書院,勉勵後學。薦為總軍務 。民國元年(1912年)10月8日病逝。吳魯有《教育宗旨》、《國恤恭紀》、《正氣研齋遺詩》行世。
楊友(1077-1127),字叔端,宋晉江楊厝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壬辰武科及第狀元後,出任欽州知府。先是與金國「交叉越界」糾爭,此事被楊友平息後,受到徽宗的極力贊賞。後解決欽州百姓鹽源緊短。靖康元年楊友以宋宮保侍衛的身份,陪同潘良貴、郭孝友等北宋大臣奉使於金國,當太上皇的徽宗趙佶和當朝的天子趙桓都成了階下囚。至死不屈於金人,及卒謚「武襄」。
庄安世(1574-1644年)字可平號念德,宋泉州晉江青陽庄厝人,民生。自幼好武藝,丁未科武舉會試第一名,前所舍。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九月中武狀元。熹宗即位,魏黨當政庄安世壯志難酬,曾稱病解甲歸鄉。思宗即位,庄安世被召入京,任武英殿兵部主侍衛、錦衣衛侍領。其時李自成農民軍攻入河南、洛陽、後金北犯。且兵餉日增、民怨沸騰。崇禎帝內外交困,調集庄安世等人馬圍剿,崇禎自歿於煤山。他仍為國盡忠卒於京郊。事後,南明唐王悉聞庄安世去逝,特賜「一門忠孝」匾以旌其忠貞報國之志。
林宗臣(1133~1189)字景何,宋泉州晉江林厝人,出生於武林世家。少時氣質非凡,膂力絕人,自幼好習武藝,胸懷報效國之志。南宋乾道八年(1172)武試時,騎射、策問皆第一,即武科狀元。初授帥府機宜官、閣門宣贊舍人、軍器副監,協助黃定監制兵器,陳抗金方略以供軍用,卒謚「武肅」
晉江歷代宰相全傳(14名)
曾公亮(999-1078年)曾公亮字明仲,宋晉江內坑曾厝人。宋天聖二年(1024)舉進士甲科,被授為會稽知縣、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擢給事中、參知政事。加禮部侍郎,除樞密使。嘉佑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公亮明諫文法,更踐久,神宗即位,加門下侍郎兼吏部尚書。累封魯國公。以老避位。及卒帝臨悼,輟朝三日,贈太師、中書令,謚「宣靖」。
蔡確(1037-1093年),字持正,宋晉江東石蔡厝人,確有智謀尚氣,不謹細行。第進士,調邠州司理參軍,以賄聞。轉運使。加直集賢院,遷御史知雜事。元豐五年,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贈太師,謚號「忠懷」。追封蔡確清源郡王,御制其文,立石墓前以表其績。
呂惠卿(1032-1111年),呂惠卿字吉甫,宋泉州晉江安海呂厝人。父呂疇習吏事,為漳浦令。熙寧初,安石為政,惠卿方編校集賢書籍,凡所建請章奏皆其筆。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判司農寺。召為天章閣侍講,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元豐五年,惠卿加大學士同知樞密院事。有著述,卒於官。
曾懷(1100-1172年),字欽道,晉江人,世家登宰輔。以父恩授金壇(今江蘇鎮江)主簿。孝宗乾道二年丙戌(1166年),由郎官擢為戶部侍郎;繼升為尚書。孝宗乾道八年壬辰(1172年),以戶部尚書曾懷賜出身,參知政事。與梁克家同為右丞相。以軫恤為心,以牧養為務,及卒入祀泉州府學鄉賢祠。封魯國公。
曾孝寬(1025-1090年),字令綽,泉州晉江人,公亮子,以蔭知桐城縣。入知審官東院、判刑部。熙寧五年,遷樞密都承旨,朝廷承旨用文臣,自曾孝寬開始。擢拜樞密直學士、簽書樞密院。丁資政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升丞相,封鄒國公,孝寬至執政入為副相時,公亮尚無恙,西府迎養,時人榮之。
歐陽珣(1081-1127年)字全美又字文玉號歐山,學籍廬陵,鄉籍晉江潘湖,歐陽詹十世孫。他少聰而敏慧,稍長就學於仁穎書院,北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蔡凝榜進士,調崇安尉,丁父憂,珣立於靈堂前,人謂其忠孝兩全。倡修潘湖仁穎書院,遷司錄、湖廣知州、中書侍郎,將作監丞,尚書右丞兼翰林學士承旨。時值金兵大舉南侵,歐陽珣力持主戰,忠義報國。及卒,謚「文節」,其丞相花園在池店後嶺。
史繼偕(1560-1635年),字世程,號蓮岳,明泉州晉江安海史厝圍人,歷宦神宗、光宗、熹宗約三十二年之久。繼偕出身於官僚世家,萬曆二十年壬辰(1592年)登榜眼,授編修。擢祭酒;南京吏部侍郎,攝尚書事,署戶、禮、工三部。協理詹事府,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史繼偕因才高政廉,曾一度署戶、禮、工三部,謚文簡,賜祭葬,又追贈左柱國太師兼太子太師,特晉光祿大夫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墓在晉江磁灶燭台山。
張瑞圖(1573-1644年),字無畫,號白毫庵主。晉江青陽霞行人。幼負奇氣,聰穎過人。讀書方法與眾不同,五經子史都採用手寫熟讀,即一面抄寫練習書法,一面研讀理解文義。萬曆三十五年探花及第。初授翰林院編修,積官詹事府少詹事,遷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天啟七年(1627年)入閣,晉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魏專擅朝,勢焰熏天。因魏生祠碑大,多出自瑞圖手書,招致朝野清議。遂定為逆案中人。崇禎三年(1630年),罷官遣歸。為明代著名的四大書法家之一。
楊景辰(1580-1629年),字載甫,號侗孩。晉江羅山後洋人。家境貧寒,勤奮好學,年少時在岳父家潘湖典當、仁穎書院讀書,後為諸生時,在鄉中立蒙館教授村童,所得俸薪,補貼家用。以會試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遷左春坊諭德、詹事府少詹事升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後以曾參與閹黨修編《三朝要典》之罪遂詔令原藉,著有《楊大學士文集》十二卷。
蔣德璟(1593-1646年),字中葆,號八公,又號若柳,明泉州晉江福全人,明熹宋天啟二年(1622)登進士,授編修,遷少詹事,匡救朝政。秉性耿直,敢於諫言,不久,擢禮部右侍郎。崇禎十五年(1642年)晉禮部尚書、戶部尚書,晉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蔣德璟與皇上作了一場辯論後,竟引罪去位。崇唐王隆武時,同邑林欲楫、黃景昉、陳洪謐並召。不久,以足疾辭歸,卒於家。
黃景昉(1596-1662年),字太穉,號東崖。明末晉江東石檗穀人。宋軍城中奉大夫太常卿、贈侍中謚文正黃中庸十七世孫,入仕後,徒居寬仁鋪。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景昉入仕,初選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參與篡修《熹宗實錄》。晉詹事,兼管翰林院。崇禎十五年,景昉召對稱旨,由詹事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隆武時景昉入直,未久告歸。景昉蟄居於家,以著述為事,墓在紫帽霞茂磁灶山。
林欲楫(1576-1662年),字仕濟,號季翀,別號平庵,明末晉江西濱人。兄林欲棟工部尚書,欲楫少以賦性剛直、樂施予聞。明萬曆癸卯(1603年)中解元,丁未(1607年)中進士,授編修,起充廷試掌卷官,擢少詹事,晉禮部右侍郎;崇禎時擢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忤閣臣,觸魏黨忌,唐王立,林欲楫;應召入閣,任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從政盡心盡職,墓在紫帽山南麓。
陳洪謐(1600-1668年),字龍甫,號默庵。晉江陳厝人,宋咸淳甲戌科解元陳與桂之裔。少聰穎,試諸生累第一。天啟丁卯舉人,崇禎辛未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旋晉太僕寺少卿、兵部右侍郎,會京師已陷,未及任。唐王時,以民望授兵部左郎,改禮部。乙酉秋,與蔣德璟、黃景昉,黃道周同召,拜文淵閣大學士,以母老乞歸,及卒祀名宦。
黃錫袞(1621-1707年)又名炳朱字宗麟號肇盛晚號潘湖叟,晉江潘湖人。初祖元處士贈征仕郎天麟黃權十二世孫。蚤歲母徐氏受以書,七齡能詩,日誦千言,就學於郡城南潘湖仁穎書院糊口鄉塾,受知於房師湯晴嶺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門,少有才名。明崇禎庚辰進士、世亂棄官讀書於武鳴後歸里。清順治五年考選庶吉士,授檢討,擢浙江道監察御史、大理寺寺丞、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密助聖祖康熙主政於朝,逮捕鰲拜;平撫『三藩』榮績素著,晉清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墓在一都鐵灶山法藏寺西南近處塋朝潘湖,妻姚氏封一品衛國夫人,著有《黃中堂潘湖叟詩集》。
晉江人才輩出,歷代官至尚書(相當中央政府部長)的有23人。他們是:
李稠,唐開成三年進士,工部尚書。
洪天錫,字君疇,宋寶慶二年進士,刑部尚書。
高惠連,字公溥,宋咸平二年進士,兵部尚書。
曾 懷,字欽道,宋乾道間戶部尚書。
吳文度,字憲之,明成化八年進士,戶部尚書。
蔡克廉,字道卿,明嘉靖八年進士,戶部尚書。
黃光升,字明舉,明嘉靖八年進士,戶部、刑二部尚書。
黃鳳翔,字鳴周,明隆慶二年進士,刑部尚書。
王用汲,字明受,明隆慶二年進士,刑部尚書。
黃克纘,字紹夫,明萬曆八年進士,歷年、刑、工、吏、禮五部尚書。仕林傳為佳話。
李廷機,字爾重,明萬曆十一年進士,禮部尚書。
黃汝良,字名起,明萬曆十四年進士,禮部尚書。
蘇茂相,字宏泉,明萬曆二十年進士,戶、刑二部尚書。
林學曾,字志惟,明萬曆二十年進士,戶部尚書。
林欲棟,字世隆,明萬曆二十三年進士,工部尚書。
庄欽鄰,明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吏部尚書。
林俗楫,字仕濟,明萬曆三十五年進士,禮部尚書。
張瑞圖,字長公,明歷三十五年進士,禮部尚書。
吳淳夫,明萬曆三十八進士,工部尚書。因投魏忠賢,被「逮治論死」。
楊景辰,字載輔,明萬曆四十一年進士,禮部尚書。
蔣德 ,字申葆,明天啟二年進士,禮部尚書。
白楷,字元子,明天啟五年進士,禮部尚書。
黃景 ,字可遠,號東崖,明天啟五年進士,戶部尚書。
庄有恭,字谷可,清乾隆四年進士,刑部尚書。
㈨ 晉江有哪些名勝古跡
晉江市,雅稱刺桐、瑞桐、泉安。為中國福建省縣級市,由泉州市代管。是閩南地區金三角的核心,與台灣一水之隔,有著「泉南佛國」、「海濱鄒魯「的美稱。說到晉江,很多人想起的都是晉江品牌,我們熟知的運動品牌「361度」、「鴻星爾克」、「安踏」、「匹克」等都出自晉江,但是,晉江還擁有秀美的風景。
還可以在施琅將軍故里的小鎮「衙口沙灘」看白浪逐沙;憶往昔最美還是「東石古寨」;光明頂上英雄聚,明教遺蹤看「草庵」;天下無橋長此橋,古時最長「安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