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年輕
甘羅早子牙遲,說的是甘羅少年時任秦國宰相。諸葛亮出山時也不過二十六、七歲
Ⅱ 歷史上年輕有為的實例
1、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西漢時期名將、軍事家,名將衛青外甥,大司馬霍光兄長。
善於騎射,勇猛果斷。十七歲,拜驃姚校尉,追隨大將軍衛青,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拜驃騎將軍,封為冠軍侯。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
兩次參加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漠北之戰後,封狼居胥,大捷而歸,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僅二十四歲,被葬於茂陵。漢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像祁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並,追謚為景桓侯。
2、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3、慕容垂
後燕成武帝慕容垂(326年11月4日—396年6月2日),原名慕容霸,字道明(一說字道業、叔仁),鮮卑名阿六敦,昌黎郡棘城縣(今遼寧錦州市義縣),鮮卑族。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軍事家。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母為蘭淑儀。
十三歲隨父征戰,才兼文武,勇猛多謀。慕容皝十一年(344年),參與討伐鮮卑宇文部逸豆歸,從旁攔擊,斬其主將涉夜干,導致宇文部散亡。
慕容儁元年(349年),乘著後趙石虎新喪內亂之機,獻策攻打後趙,為燕王所採納,率軍攻取幽州等地,力勸燕王勿殺降卒,收服人心。
元璽三年(354年),受封為吳王。建熙六年(365年),隨同太宰慕容恪合力攻破洛陽,拜征南大將軍、荊州牧。建熙十年(369年),抵抗桓溫進攻,大敗晉軍,威名大振。
不久,前燕內訌,西投前秦,深得苻堅賞識。次年,前秦滅亡前燕,回到鄴郡,密圖興復。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力勸苻堅進攻東晉。結果,淝水之戰中,前秦慘敗,兵力大損。慕容垂屯據鄖城(今湖北安陸),實力保存。
建元二十年(384年),起兵反抗前秦,建立後燕,次年稱帝。建興十年(395年),派遣慕容寶進攻北魏,慘敗於參合陂。次年三月,親率兵馬,大敗北魏。四月,因病還師,卒於途中,時年七十一歲,謚號成武皇帝,廟號世祖。
5、甘羅
甘羅(約公元前256年—?),戰國末期下蔡(今潁上縣甘羅鄉)人。戰國時期秦國名臣甘茂之孫,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羅自幼聰明過人,小小年紀便拜入秦國丞相呂不韋門下,任其少庶子。
甘羅十二歲時出使趙國,使計讓秦國得到十幾座城池,甘羅因功得到秦王政(後來的秦始皇)賜任上卿(相當於丞相)、封賞田地、房宅。其後事跡史籍無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霍去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周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慕容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甘羅
Ⅲ 中國歷史上有哪個年輕將領在二十多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1] ,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
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虛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像祁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並,追謚為景桓侯。
Ⅳ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宰相是誰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宰相是甘羅,年僅十二歲便成為宰相。
甘羅從小聰明過人。他祖父甘茂,是秦國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在他祖父的教導下,甘羅從小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深受家人的喜愛。
甘羅十二歲時,就投奔到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門下,做他的才客。當時秦國企圖聯燕攻趙,打算派大臣張唐出使燕國,張唐卻借故推辭。呂不韋無計可施,那時年僅十二歲的甘羅,就對國事了如指掌,甘羅自告奮勇願去勸說張唐赴任。
呂不韋開始不大相信他,甘羅理直氣壯地說:「從前項橐7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我現在已經12歲了,你就不能讓我試一試嗎?」呂不韋只好答應了他的要求。
甘羅驅車去見張唐,說:「當年武安君白起就因為不服從應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趙國,被應侯攆出咸陽,死在杜郵。現在文信侯的權力比應侯大得多,你違抗他的命令,看來你的死期不遠了!」一席話嚇得張唐乖乖答應出使燕國。
甘羅又徵得呂不韋的同意,按照秦國擴大河間郡的意圖到趙國去進行游說,他針對趙王擔心秦燕聯盟對趙國不利的心理狀態,大加攻心,說:「秦燕聯盟,無非是想占趙國的河間之地,您如果把河間5城割讓給秦國,我可以回去勸秦王取消張唐的使命,斷絕和燕國的聯盟。
到那時你們攻打燕國,秦國決不幹涉,趙國所得又豈止5城!」趙王大喜,忙把河間5城的地圖、戶籍交給甘羅。甘羅滿載而歸,秦國不費一兵一卒而得河間之地,秦王就封12歲的甘羅為上卿,並把當年封給甘茂的土地賞給他。
由於當時丞相和上卿的官階差不多,民間因此演繹出甘羅12歲為丞相的說法。
(4)歷史年輕擴展閱讀:
甘羅(約公元前256年—?),戰國末期下蔡(今潁上縣甘羅鄉)人 。戰國時期秦國名臣甘茂之孫,著名的少年政治家。
甘羅自幼聰明過人,小小年紀便拜入秦國丞相呂不韋門下,任其少庶子。甘羅十二歲時出使趙國,使計讓秦國得到十幾座城池,甘羅因功得到秦王政(後來的秦始皇)賜任上卿(相當於丞相)、封賞田地、房宅。其後事跡史籍無載。
甘羅雖然小小年紀,但卻能想出奇計,使秦國不費吹灰之力得到十幾座城池[9],由此受到秦始皇的封官賞地 ,並讓自己名垂後世。雖然他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也是戰國時期名副其實的謀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甘羅
Ⅳ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開國皇帝是誰
中國史上到底出多少位年少(≤30歲)「開國皇帝」?誰又是最年輕的「開國皇帝」呢?
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前5-57年):30歲登基稱帝
劉秀,東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史上著名的中興之主,有允冠百王之稱。新朝末年天下大亂,沒落皇族、一介布衣劉秀與兄在舂陵以「復興漢室」為號召起兵,與眾豪傑並爭天下。後受更始帝派遣而「單車空節」巡河北,趁機一舉平定河北,並於更始三年(25年)於河北稱帝,沿用國號「漢」,史稱「東漢」,此後平滅綠林、赤眉、隗囂等割據政權,天下得以再次一統,定都洛陽。劉秀建東漢不同於趙構建北宋,他是靠打奪得江山!劉秀登基稱帝時,只有30歲。
西晉武帝司馬炎(236-290年):29歲登基稱帝
司馬炎,字安世,晉朝的開國皇帝,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曹魏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179-251年)的孫子,伯父司馬師(208-255年),父親司馬昭(211-265年)。我們知道,司馬懿才是晉朝的奠基人,他作為曹魏四代(齊王曹芳)的託孤輔政大臣,於公元249年初通過誅滅曹爽而獨攬曹魏軍政大權。兩年後司馬懿病逝,其長子司馬師以撫軍大將軍輔政,獨攬朝廷大權。司馬師因受驚嚇而死後,其弟司馬昭繼兄為大將軍,專攬國政,走向代魏之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又專政曹魏10年,因急於滅蜀漢、抗東吳而愣是沒有來得及稱帝時就一命嗚呼了,把機會留給了兒子。司馬炎稱帝後,追封爺爺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追封伯父司馬師為景皇帝,廟號世祖;追封父親司馬昭為文皇帝,廟號太祖。蜀漢被滅兩年之後的公元265年,54歲的司馬昭病死,不到30歲的司馬炎繼承父親的晉王之位,充分利用祖輩和父輩共同夯實的權力權勢基礎在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將帝位禪讓給自己,國號大晉,建都洛陽。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司馬炎於265-290年在位,共計25年,死時54歲,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但司馬炎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因選了一個痴呆兒做接班人而讓晉朝打好河山早早斷送。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年):15歲稱王建國,27歲正式稱帝
拓跋珪,字涉圭,又稱拓跋圭,南朝人又稱其為拓跋開,鮮卑族拓跋部人,南北朝北魏政權的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廟號烈祖。他的祖父拓跋什翼犍(320-377年)是一個以西晉封號「代」為名目的龐大的拓跋部落聯盟的首領。「代」的創始人是拓跋猗盧,在定襄的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故城起家,於307年統一拓跋三部,與南面的西晉分治。公元315年,拓跋猗盧被西晉最後一個皇帝--晉愍帝進封為代王。以後數傳至拓跋什翼犍,於東晉成帝咸康四年(338年)即代王位。建國三十九年(376年),前秦苻堅發兵擊代國。什翼犍兵敗奔逃後被殺。代國亡。(拓跋珪即位稱帝後,追謚拓跋什翼犍為昭成皇帝,廟號高祖。追謚拓跋猗盧為穆皇帝。)
拓跋什翼犍被殺,5歲的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寄居獨孤部。登國元年正月六日(公元386年2月20日),少年老成、智識不凡的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以原代國末代君王之孫的名義得到了以賀蘭部為首的諸部支持在牛川大會諸部,召開部落大會,重建代國並而被擁立為「代王」,建都盛樂,年號登國,時年才15歲。三個月後,拓跋珪放棄原來西晉的封號,改稱「魏王」,國號「魏」,史稱「北魏」。拓撥珪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最年輕的建國者。拓撥珪後又領兵平定中原,於天興元年(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稱帝,時年27歲。拓跋珪依照漢族制度,逐漸把北魏成一個北方的封建制強國。拓跋珪晚年則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在公元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38歲,在位24年。其子拓跋嗣(北魏明元帝)登位後,謚拓跋圭為宣武皇帝,廟號烈祖,10年後改謚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改廟號為太祖。
北齊顯祖文宣皇帝高洋(529-559年):21歲登基稱帝
高洋,字子進(因生於晉陽,又名晉陽樂),東魏權臣、東魏王朝的建立者之一高歡的次子,南北朝北齊政權的開國皇帝。但我們知道,北齊政權的真正奠基人、實際創建者是高洋他爹高歡(496-597年)。普泰二年(532),一舉消滅爾朱氏殘余勢力,以大丞相身份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逼走北魏孝武帝元帝,另立北魏孝文帝曾孫元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並挾其遷都鄴城,而孝武帝西逃入關就宇文泰,北魏正式分裂為東魏、西魏。高歡專擅東魏朝政16年。高歡死後,其長子高澄(521--549年)順利接掌東魏政權,武定七年(549年),高澄以大將軍身份兼相國,封齊王,權傾朝野,並當眾責罵孝靜帝為「造反皇帝」。就在高澄准備禪代東魏之時,卻被家廚蘭京刺死。高洋建立北齊後,追謚高歡為高祖獻武皇帝(後改為神武皇帝),高澄為世宗文襄皇帝。
高澄未及實現做皇帝夢而死,由其弟高洋繼掌東魏朝政。公元550年五月,高洋逼迫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禪位,自立為帝,定國號為大齊,改元天保,建都鄴,史稱北齊。高洋利用父兄奠定的堅實根基,順勢實現建國大業。這一年,高洋年僅21歲。高洋由於過於荒淫、暴虐,身體虛虧,結果在天保十年(559年)十月得病死去,時年30歲,在位9年,死後葬於武寧陵,廟號顯祖,謚號文宣帝。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542―557年):15歲登基稱帝
宇文覺,字陀羅尼,鮮卑族,代郡武川(今為內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三子,母親為元皇後(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馮翊公主)。宇文泰(公元507—556年),字黑獺(一作黑泰),西魏王朝的實際建立者和權臣,也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掌權22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孝武帝元修(東魏稱他為出帝)率眾入關投靠宇文泰,任命宇文泰為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當年12月,孝武帝被宇文泰所殺,宇文泰另立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孫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文帝。西魏開始,歷經文帝元寶炬、廢帝元欽、恭帝元廓三帝,而西魏朝中軍政大權始終被宇文泰所實際控制。西魏禪周後,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武成元年(公元559年),追尊為文皇帝。
公元556年三月,西魏恭帝元廓(鮮卑名:拓跋廓)命宇文覺為安定公世子;四月,拜為大將軍。到了十月,宇文泰過世,由宇文覺繼承他太師等官位。因宇文覺年幼,西魏國政大權落入宇文泰侄子宇文護的手中。十二月,拓跋廓下詔給宇文覺岐陽之地,封為周公。北周孝閔帝元年正月初一日(公元557年2月15日),在堂兄宇文護(515-572年)的支持下,宇文覺受禪位,正式即位自稱天王,國號周,史稱北周。西魏恭帝拓跋廓退位後不久被宇文護派人所殺。宇文覺拜宇文護為大司馬,封晉國公。而宇文護則開始居功自傲,自任大冢宰(宰相),繼續專斷國政。宇文覺生性剛毅果敢,想親自執政,對於宇文護專政感到相當不滿,便與屬下合謀誅殺宇文護,不想被宇文護獲知而於當年八月被迫遜位,被貶為略陽公並幽禁,不久被毒死,年僅15歲。宇文護到岐州迎立宇文覺的哥哥宇文毓為帝,是為北周明帝。公元560年,宇文毓被宇文護毒死,宇文覺的弟弟宇文邕即位,是為北周武帝,三年連殺三帝的宇文護仍掌控朝政;天和七年(572年),宇文邕誅殺宇文護,始親自處理國務,並下令為宇文覺上徽號。於是派遣蜀國公尉遲迥在南郊上謚其為孝閔皇帝,稱其陵墓為靜陵。宇文覺堪稱是中國史上最年輕的開國皇帝(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不到15歲稱王建國,但稱帝是12年後的事),也堪稱是在位時間最短的開國皇帝(在位不到八個月)。
另外還有: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13歲繼承王位,後領導秦國統一六國而改稱皇帝,建造了首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南宋高宗趙構(1107-1187年)稱帝時,也竟只有21歲;而清朝第一個入關的皇帝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在北京繼位時只有7歲。但樂奀認為:秦始皇雖13歲繼位,22歲親政,當他統一中國建立秦朝是已39歲「高齡」,因此不能列入年少開國皇帝之列;趙構建立的南宋只是北宋的一個延續,不存在實質上的政權更替,因此本人認為趙構算不上真正的開國皇帝。對於清朝,我們知道它的開國皇帝是順治帝的爺爺努爾哈赤!
Ⅵ 中國歷史上奮進的年輕人,具有代表性的。
岳飛直至最後一戰,都是身先士卒。官職不高時自不必說,升任通泰鎮撫使後,為掩護大隊和百姓過江,親率後衛死拒南灞橋頭,擋住金兵唯一去路,此役岳飛身被數十創,岳家軍後衛戰死無數;直到死前最後一場惡戰:郾城之戰時,還親率鐵騎突出陣前,都訓練霍堅怕有閃失,上前勸阻:「相公為國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輕敵!」岳飛回答「非爾所知!」見主帥親自沖陣,岳家軍士氣大振,一舉擊破金兵。
岳飛首先提出「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堪稱封建社會官吏的行為典範。他廉潔避功、直言不諱、不縱女色、文采風流、治軍嚴明、戰功卓著、盡忠報國……
年少有為,精忠報國
Ⅶ 歷史上有哪些年輕人有著大的成就
甘羅:12為秦國國相,出使齊國。
霍去病:十七歲的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28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並殺死匈奴單於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受封冠軍侯。這個應該是最厲害、最出色的青年豪傑了!
沐英:朱元璋的義子,後來的雲南王,十八歲被授帳前都尉,參與守鎮江,開始擔當軍事要任。
Ⅷ 歷史上最年輕的開國之君是誰
如果我們只算那幾個正統王朝的話,最年輕的皇帝的應該是司馬炎。
司馬炎在登上皇帝位置的時候,他只有29歲。司馬炎他是魏朝權臣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的長子。公元266年的2月8日,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煥禪位。而司馬炎就此登上了皇位,定國號為晉,改元泰始元年。
司馬炎在軍事上是罷免了州縣署兵。不過司馬炎也立下了較為寬恕的法律。在司馬炎在位期間,可以說是將中國從三國的紛亂中重新統一了起來,並且開創了太康盛世。所以說司馬炎是晉朝為數不多的英明皇帝之一。
Ⅸ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太皇太後是
孝昭上官皇後(前89年-前37年),上官氏,漢昭帝皇後。上官安與霍氏之女,外祖父是大將軍霍光。出生於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於公元前83年(始元四年)被漢昭帝納入宮中;初封婕妤,月余,立為皇後;公元前74年(漢昭帝元平元年),昭帝死,昌邑王劉賀為帝,尊上官氏為皇太後;劉賀被廢,漢宣帝劉詢即位後尊上官氏為太皇太後;公元前37年(建昭二年)崩逝,享年五十二歲;與漢昭帝合葬於平陵。
西漢昭帝劉弗陵皇後上官氏,夾在祖父與外祖父兩大權臣斗爭中,卻始終穩坐皇後寶座。漢昭帝死後,豆蔻年華的她便獨守空房。之後,她又成為太後、太皇太後,被尊為太皇太後時年僅十五歲,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太皇太後。
上官皇後守寡40年,是西漢歷史上最年輕的皇後。6歲為皇後,15歲做皇太後、太皇太後,從名分上來看,上官氏擁有了全天下女子渴求而不可得的榮譽。但對她來說,8歲時父系被母系誅殺,15歲就做了寡婦,24歲時母系被誅殺。自從失去所有親人後,上官太後幾乎等同於一個透明人並且以她的身份隨時有被廢掉的危險,這些卻沒有絲毫意義,因為正是這些東西磨掉了她的童年快樂,而留給她的不過是深宮的幽怨與寂寞。 上官氏,一個連名字都無法確定的女孩,在那座宮殿里,被一個名叫制度的東西,捆得死死的,直到死去。不過上官氏也算是享盡榮華富貴,壽終正寢了,相比起霍成君和陳阿嬌、衛子夫以及很多皇後的遭遇,她也算是很幸運的
Ⅹ 歷史上的年輕有為的名人有哪些
駱賓王7歲寫出千古傳誦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康熙15歲組織力量,除掉了身邊的心腹之患鰲拜。
德國科學家海森堡24歲就提出了著名的測不準原理,直到今天都被譽為不可思議的天才。
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是在2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