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物理學家
⑴ 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天體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各自負責領域有什麼不同
物理只是常規的研究,宇宙學很多是臆想的怪談,因為你知道,目前的這內些理論太不成熟了,容我不相信,因為我曾經也是個業余的天體物理學家,在我接觸了更廣大的世界後,我更願意把這些研究稱作無用的文字游戲,根本解釋不了真正的宇宙,生命,和真理以及一切事物的本質。他們企圖用更好的理論描述一個宇宙模型,我對這樣的人感到欣慰,不過也不得不說一句話,
方圓蒼穹,井底之蛙執以小法小智為最妙,大談闊論,前人已死,自己確不曾創造,不曾質疑,純粹的物理還和物質解釋不了真正的宇宙,如果只是這樣的科學家們,我寧願叫他們只會擺弄泥巴研究泥巴為什麼會弄臟衣服的傻孩子。
不過他們的重要特點就是,相同的行為,學術研究,研究天體和星系的。
有些東西看不到不代表沒有,我沒去過非洲,那麼非洲是不是不存在呢?眼見耳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他們害怕真正的真理到來,不斷的加強對微觀和廣觀宇宙研究,這些理論我確實都破掉過,我不能公開,因為沒有機緣,而且現在的人們接受不了真正可以解釋一切虛幻和真實的理論,依託宇宙根本真理體悟的,轉化為文字,人難了悟,現在的人沒有因緣,根器太鈍,聽到反而害怕,心生毀謗。
⑵ 如何成為一名天文物理學家
爭取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它是中國天體物理學的TOP。
⑶ 怎樣成為天體物理學家
天體物理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一樣.,,他們都是仙兒.....都是偏執狂,,,,不信你看看李政道
楊振寧.丁肇中...霍金..
.如果你是個中學生或小學生的話..你需要發狂的學習..不斷的學...當然身體素質也要好...不然容易累死...
然後報考清華理天文系...
如果你是個高中生的話,沒有達到省級理科狀元的程度,那您就放棄吧......
推薦您看一本科幻小說叫<三體>的
劉慈欣寫的...
還是做正常人的好,,
⑷ 天體物理學家周又元院士逝世,他的一生有什麼重大貢獻
天體物理學家周又元院士發表論文100餘篇,而且還估算了中心黑洞的質量,發現了短時標變化規律新類型等等貢獻,他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和國家科研工作。我們都知道能當上國家院士的人必定是百里無一的人才。國家也因此花費了很多財力物力培養,他們的一生都在為祖國強大而奉獻著,所以每一位人才的逝世都是國家的一大損失,對國家來說是痛失了一大批寶藏,他們對國家的作用是真的是很大。
各位看官,如果你們還知道周又元院士有其它哪些重大貢獻的話,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⑸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
從2011年10月3日起,瑞典皇家學院陸續公布了本年度諾貝爾獎的獲獎名單。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3位免疫學家,物理學獎授予了來自天體物理學領域的3位科學家,化學獎則由一位材料學家獨享。他們在各自領域的研究工作,或者讓長久以來不為人知的科學原理大白天下,或者推翻了一度被視為權威的科學理論,或者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生理學或醫學獎:發現守門人
這聽上去實在是老生常談:人體有兩道防線對抗細菌、病菌和真菌等入侵者:先天性免疫和獲得性免疫。前者通過引發炎症等手段阻擋及消滅入侵者,一旦被突破,後者就開始發揮作用。
但直到上世紀70年代,教科書里有關免疫系統的內容也就到此為止了。這兩道防線究竟是如何拉響警報並展開防禦的,仍是一團迷霧,這就好比明明知道巧克力蛋糕的配方,卻不知道怎樣烘焙一樣。
此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正是因為找到了幾位這種免疫應答的「守門人」。加拿大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在1973年發現了樹突細胞,這種細胞能夠幫助獲得性免疫系統摧毀入侵者。1996年,法國科學家朱爾斯·霍夫曼在研究果蠅對抗感染時發現,先天性免疫系統感知入侵者存在的過程,需要一個名叫Toll基因的產物「報警」。大約同一時間,美國人布魯斯·博伊特勒發現,人體的一些分子成分如同「感應器」,在遭遇入侵者時能夠激活先天性免疫系統。
對此,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說,這3位獲獎者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免疫反應的激活機制,使人們對免疫系統的理解發生革命性變化,並為傳染病、癌症等免疫系統疾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道路。
不過,守門人的現身並不意味著人類從此走出了迷宮。事實上,就在斯坦曼去世3天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名單才公布。這位終年68歲的科學家死於胰腺癌,他生前曾用自己此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來治療自己的癌症。
物理學獎:宇宙何去何從
千百年來,人類仰望星空總會琢磨著這樣一個問題:「這一切都是從哪兒來的?這一切又將到哪兒去?」對於前者,天體物理學家普遍認為,宇宙誕生於140億年前的大爆炸。至於後者,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或許會告訴你答案。根據這三位美國科學家的觀測結果,宇宙膨脹正在加速,這意味著宇宙將終結於酷寒,就像冰河世紀一樣。
這一發現是在1998年由兩個存在競爭關系的團隊同時獲得的,一個團隊由索爾·佩爾馬特牽頭,另一個由布賴恩·施密特和亞當·里斯領銜。他們研究了幾十顆被稱為「超新星」的爆炸恆星,發現宇宙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外膨脹。
這項成果在震驚天文學界之前,先讓發現者本人不知所措。畢竟,在最初的幾十億年裡,宇宙膨脹的速度是在減緩。施密特等人的研究也是希望證明這一點。在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後,施密特回憶說,我們糾結了好久才告訴研究團隊和整個世界,這個結論在當時顯得太過瘋狂了。
這種加速讓科學家不得不「杞人憂天」:在某種未知力量的推動下,宇宙正在分崩離析。目前,一種說法認為這種能量是遍布宇宙的神秘物質「暗能量」。按照已知的宇宙配方,宇宙由構成恆星和行星的普通物質(4.56%)、暗物質(22.7%)和暗能量(72.8%)構成。和暗能量一樣,暗物質也在和科學家們玩著「躲貓貓」。無怪乎此次物理學獎的新聞發布稿語氣黯然地說:「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發現,向科學界揭露了一個95%的成分仍然未知的宇宙。現在,一切又皆有可能了。」
化學獎:發現准晶體的准科學家
當1982年4月8日的早晨,一幅違反「自然規律」的圖畫出現在達尼埃爾·謝赫特曼的電子顯微鏡下時,這位以色列科學家匆忙在實驗室的筆記本上打了三個問號,並用希伯來語對自己說,「不可能會有這種東西」。
不但如此,他的研究團隊也不相信這一發現,隨後將謝赫特曼逐出團隊。一位來自美國《應用物理雜志》的編輯則直接將謝赫特曼的研究論文退稿。著名的化學家、兩屆諾貝爾獎得主鮑林(1954年化學獎和1962年和平獎)更是直言不諱。他在《自然》用「胡言亂語」來形容謝赫特曼的發現,並表示沒有什麼「准晶體」,只有「准科學家」。
的確,在過去對固體物質的認知系統中,原子都以周期性不斷重復的對稱模式排列構成晶體。而在謝赫特曼得到的畫面里,原子呈現規則的符合數學法則的結構並且從不重復。後來,謝赫特曼將這種獨特的馬賽克式原子結構物質命名為准晶體。
近30年後,謝赫特曼才得到廣泛承認。正如准晶體的獨特層疊結構長久以來被化學家忽視一樣,這種圖案類似於中世紀阿拉伯和伊朗馬賽克鑲嵌圖案中的一種常見設計元素,最早出現在13世紀。
此次諾貝爾獎似乎是對當年打壓的最好回應,瑞典皇家科學院稱其發現引導化學家們從根本上改變了對固體物質結構的認知方式。據說,在此之前,謝赫特曼做學術報告時,常常把《應用物理雜志》的退稿信作為第一張幻燈片來演示,或許下次,諾貝爾獎的獲獎證書將作為幻燈片的最後一頁。
進步不是什麼事件,而是一種需要。
⑹ 中國有哪些著名天體物理學家
李衛復東 - 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制
李衛東是我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1968年12月29日出生於湖北省。1995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天文學系,獲博士學位。1995至1997年在北京天文台(今國家天文台)作博士後。1996年,他曾用60厘米望遠鏡發現一顆銀河系外的超新星,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發現銀河系外超新星,這一發現也成為當時的中國十大科學新聞之一。
⑺ 誰是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
是霍金是吧!不過他患的不是癌症,是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
1962年,20歲的史蒂芬·霍金來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選擇了宇宙物理學方向。這個時候,他個人身體的危機也漸進暴露出來,他隱隱約約感到行動有些不方便,腿腳不聽指揮,說話也模糊不清。霍金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他去看了醫生。壞消息傳來了,霍金罹患十分罕見的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ALS很難治癒,患者因肌肉萎縮引起運動功能減退,全身癱瘓,喪失說話功能,吞咽和呼吸困難,最終導致窒息或引發肺炎而死。最可怕的是,在整個病程中,患者的思維能力、記憶能力和想像能力都不受影響,也沒有任何疼痛感,只有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剛滿21歲的霍金被命運無情地拋到死亡的邊緣。
史蒂芬·霍金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作斗爭,他在愛人、家人、老師、同學和朋友們的幫助下艱難地向著博士學位的目標進發。在那一段日子裡,霍金似乎忘記了死神的糾纏,終日埋頭於自己的研究。與簡·懷爾德訂婚給霍金帶來了生活的勇氣。1965年,23歲的史蒂芬·霍金得償夙願,取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在劍橋大學獲得了一個研究職位,並與簡結婚。霍金繼續與病魔抗爭,同時在學術上積極進取。
「我只要和其他人一樣對生活同等的控制權」
禁錮霍金身體30多年的輪椅,取代了他的身體除了大腦以外的大部分功能,但這台輪椅在大部分時間里被他不屈不撓的意志所控制。
當·佩奇——霍金早期的博士生、物理教授——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那一年,他們住在莫斯科的一個飯店裡,那裡有一間小小的舞廳。霍金想找他們中的一些人去跳舞,但沒人有這等勇氣。後來,他們在出來的路上通過舞廳時,看到霍金獨自在大廳里轉動著他的輪椅「翩翩起舞」——真是一大奇景。
當·佩奇還說:一次,霍金作為皇家學會會員被邀請到倫敦。霍金喜歡旋轉他的輪椅來炫耀。結果在他旋轉時壓到查理王子的腳趾頭。
就是坐著這台輪椅,他乘熱氣球到過南極洲;他還環遊了地球,再次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在中國,他的輪椅兩次登上了長城。據他的中國學生、《時間簡史》的中文翻譯者吳忠超介紹,1985年,霍金造訪北京時,北京的大學生把他抬上了長城,面對如此大好河山,他感慨:「寧願死在長城,而不死在劍橋。」他甚至還想去西藏。
英國廣播公司的《沙漠孤島》節目的主持人蘇·洛雷曾問霍金:你的親友有時稱你為頑固或霸氣的,你服氣嗎?
他回答:「我只要和其他人一樣地對自己的生活有同等程度的控制權。」
活著就是奇跡
如果褪去一切光環,史蒂芬·霍金是個怎樣的人呢?他有堅守的事業,並從中獲得樂趣;他有充足的財產和良好的社會地位;他有父母、妻子和子女;他曾與人真心相愛,也曾有過離異的經歷;有人仰慕他,也有人怨恨他……這個在人們眼中處處偉大的人其實也很平常。盡管被人們稱為「當今的愛因斯坦」,霍金並不認為自己和愛因斯坦、牛頓有什麼大關系。霍金說:「雖然在《星際航行》中與他們(愛因斯坦、牛頓,還有一個「超人」似的人物)打撲克,我贏了,但是和科學工作毫不相干。」 如果剝去閃光的外殼,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執著於自己所愛事業的科學家,一個探索宇宙真理的思想者,別無其他。
42年前,醫生斷定史蒂芬·霍金最多再活兩年,可是現在他已經是一個63歲的老頭了。盡管很多人對60多歲的霍金還能不能在學術上有所突破態度審慎,但我們相信他仍有無窮的潛力,因為他活著,本身就是個奇跡。
⑻ 天體物理學奠基人是誰
從公元前129年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目測恆星光度起,中間經過1609年伽利 天體物理學略使用光學望遠鏡觀測天體,繪制月面圖,1655~1656年惠更斯發現土星光環和獵戶座星雲,後來還有哈雷發現恆星自行,到十八世紀老赫歇耳開創恆星天文學,這是天體物理學的孕育時期。
十九世紀中葉,三種物理方法——分光學、光度學和照相術廣泛應用於天體的觀測研究以後,對天體的結構、化學組成、物理狀態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天體物理學開始成為天文學的一個獨立的分支學科。
天體物理學的發展,促使天文觀測和研究不斷出現新成果和新發現。1859年,基爾霍夫對太陽光譜的吸收線(即夫琅和費譜線)作出科學解釋。他認為吸收線是光球所發出的連續光譜被太陽大氣吸收而成的,這一發現推動了天文學家用分光鏡研究恆星;1864年,哈根斯用高色散度的攝譜儀觀測恆星,證認出某些元素的譜線,以後根據多普勒效應又測定了一些恆星的視向速度;1885年,皮克林首先使用物端棱鏡拍攝光譜,進行光譜分類。通過對行星狀星雲和彌漫星雲的研究,在仙女座星雲中發現新星。這些發現使天體物理學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1905年,赫茨普龍在觀測基礎上將部分恆星分為巨星和矮星;1913年,羅素按絕對星等與光譜型繪制恆星分布圖,即赫羅圖;1916年,亞當斯和科爾許特發現相同光譜型的巨星光譜和矮星光譜存在細微差別,並確立用光譜求距離的分光視差法。
在天體物理理論方面,1920年,薩哈提出恆星大氣電離理論,通過埃姆登、史瓦西、愛丁頓等人的研究,關於恆星內部結構的理論逐漸成熟;1938年,貝特提出了氫聚變為氨的熱核反應理論,成功地解決了主序星的產能機制問題。
1929年,哈勃在研究河外星系光譜時,提出了哈勃定律,這極大地推動了星系天文學的發展;1931~1932年,央斯基發現了來自銀河系中心方向的宇宙無線電波;四十年代,英國軍用雷達發現了太陽的無線電輻射,從此射電天文蓬勃發展起來;六十年代用射電天文手段又發現了類星體、脈沖星、星際分子、微波背景輻射。
1946年美國開始用火箭在離地面30~100公里高度處拍攝紫外光譜。1957年,蘇聯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為大氣外層空間觀測創造了條件。以後,美國、西歐、日本也相繼發射用於觀測天體的人造衛星。現在世界各國已發射數量可觀的宇宙飛行器,其中裝有各種類型的探測器,用以探測天體的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等波段的輻射。從此天文學進入全波段觀測時代。
這是天體物理學的發展狀況 希望有所收獲
⑼ 天文學家、宇宙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有什麼不同
天文學家是觀察天空的。他們主要就是研究目前天體的運行和變化規律。如行星運動、恆星距離等等。一般不去探討它們是哪裡來的。也不研究宇宙本身問題。
宇宙學家是研究宇宙起源及終結等問題的。如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等。
天體物理學家是研究宇宙空間的物理結構和原理。如相對論,黑洞中時間終結等。
這三者有分工,可也有聯系。有些科學家兼任其中之二甚至三者通吃。
⑽ 天體物理學家的工作是什麼
最初的答案是:天體物理學家做什麼?
天體物理學家和每個科學家一樣。它們增加了我們的知識范圍。
尤其是天體物理學家,盡管他們生活在恆星上,卻總是把目光投向地球之外,這可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首先,他們為我們提供數據,讓我們了解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在哪裡,發生了什麼…
在過去,我們生活在由天主教會支配的天體內。任何不同意的人,砍掉他們的腦袋…
肯尼科特在市政廳會議上表示同意,並指出Astro2020的一個小組將研究基礎問題,以支持研究對天文台或航天器的具體建議。他說:「有些時候,人們太過專注於大型項目和對它們進行排名,而對我們主要涉及的東西——理論、計算、模擬、實驗室天體物理學、技術開發——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除了資助個別的大項目之外,在未來十年裡對其他東西進行的一些戰略投資是否也有助於實現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