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大脈絡

歷史大脈絡

發布時間: 2021-08-04 21:16:56

① 誰看過許倬雲寫的《歷史大脈絡》,評價一下這本書怎麼樣啊

閱讀本書,對我而言,無疑是一次愉悅的閱讀之旅。平素在歷史教科書之外很少閱讀通史類的圖書,而在教科書中,世界史與中國史往往是分裂的,不詳細梳理很難弄清同期世界發生了什麼,對後世、對世界又有什麼影響。許倬雲先生的新書《歷史大脈絡》把古代史與現代史、東方與西方都納入其歷史書寫中,凡是歷史教科書中詳細描述的地方,該書均簡略一筆帶過,重點敘述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大方向,中國史與中國之外的世界史的發展脈絡清晰可見。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是一句雖然以訛傳訛,但影響巨大的話。歷史自有其真相的存在,雖然我們今天無法完全還原歷史,但歷史寫作絕不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無限靠近歷史的真實是歷史寫作的追求。當然,在追尋歷史的真實的前提下,歷史寫作總歸有個性在其中。正如許倬雲先生在簡體字版序言中所說,「一本歷史性質的書,總反映一些撰寫者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通史,其實他在撰寫他身處的當代史。歷史學家克羅齊也曾指陳:『所有的歷史,其實都是當代史。』我的這一部小書,何嘗不是嘗試從現代人的角度組織過去的事跡,選擇與後來發展有關的部分陳述其發展的大勢?」這種追求與太史公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一脈相承的。
讀完本書,印象最深的有三點:
一、全球視野
從章節安排就可以看出這一特點,「古代世界與傳統中國(從遠古到1500年」、「近古世界與中國(1500—1840)」、「近代世界與中國(1840—1950)」、「現代世界與東亞(1950—2000)」。在世界史的框架中理解中國史,在同一時期內,中國史的大事件與世界史的大事件並呈,中國的強盛與落後,列強的崛起,歷史的吊詭一一展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末附錄了一篇「中外大事記」,以表格的形式直觀地把從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2007年的中國大事與世界大事列出來,一一對照同期的中外大事,歷史發展的大脈絡就清晰可見了。
二、國族意識的產生與消泯
古代世界並沒有那麼清晰的邊界,國族國家只不過是近代以來產生的「想像的共同體」,並非人類群體必然和終極的模式。近代主權國家雖有許多功能,但國家公權力的極度擴張,個別公民的權利被國家公權力侵犯。在許倬雲先生看來,「一個人數不過百萬的地緣小區組成共同體,再加上理念或職業相近的社群組成另一層次的群體(例如政黨、工會),在小區共同體中以協商方式共謀群體的最大福祉,代替現在『主權國家』層次的群體,可能避免強大公權力侵犯個人民權的弊病。」當然,這是指向未來的。
三、台灣史的書寫
在傳統教科書中對台灣史的描述較少,《歷史大脈絡》專門用了八章來詳論台灣史。從「大洋航道的開通對台灣的影響」、「台灣的開拓」,到「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光復後的台灣」、「國民黨遷台」,再到「重整時期的台灣」、「台灣的經濟起飛」、「台灣的民主化」。通過這些介紹,了解台灣的過去,方明白台灣民眾對日本的態度、台灣族群之間的矛盾與隔膜。這對於理解今天的台灣,理解今日大陸與台灣的關系也不無裨益。
另外簡體中文版為該書配了插圖,有些並置的圖片也在無聲地告訴我們一些值得知道但不便言說的信息。
這是我摘錄的,我也想看這本書。

② 歷史大脈絡的內容簡介

《歷史大脈絡(許倬雲作品)》的前半段乃以潑墨山水的手法勾勒人類歷史與中國文化發展有關的大方向。後半段是從16世紀開始,即大洋航運開通,新大陸進入世界史,世界已是一個整體的局面下,中國與世界各處的發展。在前半段,歐亞大陸間的種種大事,都以大陸為舞台,海洋為邊外之地。在後半段,海洋卻成為門戶!台灣也是在如此際遇下,成為東方與西方的交接之處,也成為中國東出、日本南下的較量之點。《歷史大脈絡(許倬雲作品)》的安排是把中國納入世界:為了今日,理解過去,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內,立足中國,關心世界。

③ 歷史大脈絡的目錄

簡體字版序
第一篇 古代世界與傳統中國(從遠古到1500年)
第一章 古代兩河與埃及地區城市的出現
第二章 中國新石器文化到青銅文化時代的變化
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思想體系
第四章 兩河、埃及、希臘、羅馬與印度的思維模式
第五章 中國秦漢帝國的形態
第六章 卉代的帝國——波斯、希臘與羅馬
第七章 中國的精耕農業與市場經濟
第八章 中國地區人口與族群的移動
第九章 歐洲地區族群的移動
第十章 歐洲的經濟形態
第十一章 歐亞之間的絲路
第十二章 中國南方的對外通道
第十三章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擴張
第十四章 佛教及其他宗教傳入中國
第十五章 16世紀以前的中國
第十六章 800—1600年的歐洲
第二篇 近古世界與中國(1500—1840)
第十七章 大洋航道開通後的世界
第十八章 中國沿海的各國海商活動
第十九章 大洋航道的開通對台灣的影響
第二十章 16—18世紀近代西方國家的興起
第二十一章 明清時代的國家形態與亞洲周邊
第二十二章 台灣的開拓
第二十三章 明清民間武力起事活動
第二十四章 明末清初的思想界
第二十五章 歐洲的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
第二十六章 近代科學的興起
第二十七章 大革命的時代
第二十八章 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經濟
第二十九章 近代帝國主義國家的擴張
第三十章 衰竭前夕的中國經濟
第三十一章 明夷之際的中國文化
第三十二章 清朝的興衰
第三篇 近代世界與中國(1840—1950)
第三十三章 鴉片戰爭的背景
第三十四章 第一波西潮的沖擊
第三十五章 日本明治維新與中日甲午戰爭
第三十六章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
第三十七章 對於第二波兩潮的反應
第三十八章 辛亥革命
第三十九章 19世紀中至20世紀初的世界大勢
第四十章 從五四運動論自由與民主
第四十一章 北伐與十年建設
第四十二章 兩次世界大戰間的世界形勢
第四十三章 世界經濟恐慌與美國的崛起
第四十四章 日本侵華與八年抗戰
第四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四十六章 國共內戰
第四十七章 光復後的台灣
第四十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情勢
第四篇 現代世界與東亞(1950—2000)
第四十九章 國民黨遷台
第五十章 冷戰的世界
第五十一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年代)
第五十二章 朝鮮戰爭及東亞形勢
第五十三章 重整時期的台灣
第五十四章 台灣的經濟起飛
第五十五章 台灣的民主化與大陸的改革開放
第五十六章 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情勢
第五十七章 今日世界大勢
第五十八章 後現代論述
第五十九章 信息革命
第六十章 科技的發展
第六十一章 知識工業與經濟
第六十二章 美好的新世界?
第六十三章 重建價值系統
中外大事記
……

④ 《歷史大脈絡》讀後論文

記得看齊白石的農家草蟲,一顆大白菜上趴著一隻蟈蟈。這大白菜是寫意的,雖不筆筆皆盡,但看來比白菜還白菜。再看那隻蟈蟈,細描工筆,分毫畢現,連翅上的的脈絡都清清楚楚,分明是活蟈蟈從畫中躍出。妙,就在這里。

近來翻看台灣許倬雲的《歷史大脈絡》(後文稱《大脈絡》)一書。此書是上下一萬年,縱橫全世界式的敘事和文明比較。筆者看到的佛教傳入中國一節,覺得其失真頗多,有必要提出討論。佛教和佛學向來被學界稱之難治。其因不外是典籍浩繁,又牽涉文明間的交流。要想說的言之有據,持之成理並深入淺出,就很不容易。馮友蘭先生說其成名作《中國哲學史》中最薄弱的一章就是有關佛學的。在沒有掌握全盤材料並融貫時,只能大體說說,所以馮先生是書在此章沒有它處的諸多新見。許氏《大脈絡》在佛教這節大而無當,說了許多外行話,史實細節也不對。比如,佛教講四諦是指苦、集、滅、道,是修佛的四個階段,而不是《大脈絡》中講的什麼「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十二因緣的一部分解說。再者,中國佛教除雲南等處有少量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外,其他的八大宗派,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禪宗、凈土宗、律宗、密宗(藏傳佛教),都是大乘佛教。現在影響較廣的是禪宗、凈土宗和藏傳佛教。禪宗是融合了儒、道兩家的最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教派。禪宗初祖是印度的達摩,而真正集大成者的則是六祖慧能和《六祖壇經》。關於禪宗的流傳和演變有諸多的佛教史和禪宗史著作,禪宗屬於北傳的大乘佛教是從來都沒有異議的。《大脈絡》中說禪宗是「南傳佛教傳入中國後與儒家的孟子一派的唯心主義互相契合,而形成的。」不知許氏的根據何來?凈土宗是較晚興起的佛教宗派,因其專事念佛,法門簡便易行,在民間有很大影響,但其下沒有什麼書中所說的分宗派,而不像禪宗那樣「一花五葉」分為曹洞、臨濟、法眼、溈仰、雲門等宗。現在禪宗法脈最興盛的是臨濟和曹洞兩宗。藏傳佛教不是「印度原始佛教,吸收了婆羅門教和西藏本土的苯教形成的」,而是佛滅千年以後,在印度已經密教化的晚期佛教傳入西藏,並與苯教結合形成的。藏傳佛教經典與漢傳大乘佛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所依經典側重不同。比如藏傳佛教主要經典《金剛頂經》、《大日如來經》等都是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中所沒有的。另外藏傳佛教也不是書中所說簡單的屬於「密宗」,而是屬於顯密共修、先顯後密。所謂顯宗一般是指注重佛教教義的參學和思辨,而密宗則是注重儀式、咒語和身體的修行。只要看看達賴和班禪的師傅宗嘎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就知道修持藏傳佛教是必須先顯宗後密宗了。

許倬雲出身台大歷史專業,治西周、秦漢史有年,頗有成就成名海外,後負笈美國,得以遍覽西學著作,做些大歷史的宏觀演說或是文明間的比較研究本應是裏手行家。但在寫這種大歷史的著作時,必須對所涉及的歷史細節清楚明曉,而不能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下筆千言,否則必將離題萬里貽笑方家。其實筆者的以上佛教常識論點,本不是什麼新鮮東西,一般的佛教史著作都有涉及。台灣印順導師的《中國禪宗史》就是其中的當行之作,想來許先生可能還沒看過吧?大歷史著作中,筆者非常推崇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此書用大歷史的眼光去審視歷史細部,解剖麻雀而游刃有餘。從平平常常的萬曆十五年,解讀出大明王朝進而中華帝國的演化規律,這才是真正的大手筆。在筆者看來黃仁宇對歷史細節的熟識和精準運用,正是《萬曆十五年》的過人之處。若無歷史細節的真實和史料的正確應用,宏觀歷史的敘述必然失真脫相。回想白石老人的畫作,若無細如毫發的精緻工筆,而僅是一味的塗抹潑墨,那就不是畫壇宗師,而僅是空架子畫匠了。

⑤ 歷史大脈絡的編輯推薦

《歷史大脈絡》是一部氣勢宏偉的大歷史著作。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內,以中國史為經線,將中外歷史采合為一體,為補充一般歷史教科書而撰寫了這樣一本類似教科書的讀物。《歷史大脈絡》是關乎人類歷史諸多方面的論述,比如文明、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等,小書一冊盡顯歷史大脈絡,以全球的視角,縱橫交錯,顛覆你對歷史常識的刻板印象。
歷史與可以重建和復核的自然科學不同,過去是過去,即使有相似的個案出現,終究有不同的時空背景,不能真的重現過去。因此,歷史的陳述,只能是旁觀者的觀察,從許多線索中尋找因與緣:「因」是直接的演變,「緣」是不斷牽涉的因素,無數的因與緣於是湊成無數可能之中的「果」。歷史學能做到的,也不過是截斷眾流,挹起一瓢而已。

⑥ 《文明論概略》和《歷史大脈絡》讀後感

[《文明論概略》和《歷史大脈絡》讀後感]《文明論概略》是日本學者福澤諭吉於1876年(明治8年)出版的,最近有朋友推薦我看,《文明論概略》和《歷史大脈絡》讀後感。我本來以為,100多年前的人寫的書,已經早已過時,沒什麼看的。但當我從第一頁讀起時,就深為作者的見識所震驚。不錯,正是1876年的書,所以才讓我震驚無比。因為這本書只要稍微改改年代,你認為是幾年前出的也完全可以。作者的見識深遠,遠超當時的時代!福澤諭吉不愧為大學者。本書旁徵博引,對歷史,尤其是我國歷史,分析得相當深刻。日本明治一代的文人,普遍精通中國歷史,這也是我國千年以來的影響。福澤對我國歷史和人物的看法,在我看來相當新鮮,我知道這是我孤陋寡聞的緣故。而且福澤的書深入淺出,極為生動,想想我讀的其他日本學者的書一般也是這樣,這大概是日本學者的普遍特點吧。當然,本書也不是沒有缺點。在我看來,一個大缺點是不夠系統,隨意發揮。其實《文明論概略》這本書的思想比較簡單,但就是談古論今,洋洋灑灑,所以篇幅就大了(其實也不大,不到200頁),這也是日本人寫書的通病。比如日本現代戰略家、被譽為"東方德魯克"的大前研一,目前已出書100多本,大部分都是聊天性質,在我看來最多10本就夠了。當然,福澤的書還是精煉得多。不過其中間談"智德"的幾章,明顯不夠系統,似乎作者想把他的所有觀點都表達出來,讀後感《《文明論概略》和《歷史大脈絡》讀後感》。我後來想通了:因為當時畢竟是1876年,作者需要對日本人啟蒙,所以講了很多現在看來似乎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想想當時我國的同時代人: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翁同龢們在干什麼,他們的見識如何,很明顯,高下立判。例如,洋務派的最高見識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張之洞提),後來被作為綱領。但福澤諭吉在書中對此觀點進行了批判(但他當時並不知道這一點,這個口號也是洋務派後期提出的,福澤批判的是"只學表面,不從根本上改變")。當然,福澤後來逐漸支持日本的侵略擴張,甚至"脫亞入歐",晚年認為日本民族"很優秀",所以理應統治別人,就相當過分了。很傷我中華民族的感情。但如果就事論事,我覺得這本書很好。從本書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強大絕不是偶然的。在讀《文明論概略》時,我同時閱讀了我國台灣現代學者許倬雲先生寫的《歷史大脈絡》。因為福澤的書已經初步站在了全人類的角度思考問題(但仍以日本為主,民族意識強烈,但在那個時代有相當的全人類意識,我覺得已經殊為不易了),那麼100多年後我國學者的書又如何呢?我很有興趣。而且我很佩服許倬雲先生,他少年殘疾,但自強不息,很有歷史天賦,再加上是台灣學者,所以我就更有興趣了。《歷史大脈絡》這本書的特點是談了很多台灣以及大陸的歷史,所以明顯是寫給台灣和大陸人看的。讓我對很多過去我不知道的事情有了很多了解。不過憑心而論,我覺得本書可能談的面太廣,所以很多觀點和論斷有待商榷。當然也可能是我個人見識淺薄,還不能充分理解作者的觀點吧。總之,《歷史大脈絡》讓我了解了很多新鮮的知識,作者的見識宏遠,最後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思考問題的,也讓我很有收獲。

〔《文明論概略》和《歷史大脈絡》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⑦ 歷史大脈絡txt全集下載

歷史大脈絡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三十三章 鴉片戰爭的背景(2)
此時中國朝野上下也已知道鴉片之害,不僅是經濟的一大漏危,而且也是國民健康的一大危害。清廷已認識鴉片貿易問題的嚴重性,並有放任與嚴禁兩種立場:一派從經濟利害的觀點,主張鴉片貿易化私為公,課以重稅,並以中國自種罌粟,抵制外來的鴉片。這一派以滿洲大臣為主,包括軍機大臣穆彰阿、兩江總督伊裡布及直隸總督琦善。當然,他們也有廣州十三行洋商及粵海關監文祥的支持。反對開放鴉片貿易的一派,則以漢臣為主,包括屢次上疏禁煙的鴻臚寺卿黃爵滋、湖廣總督林則徐、兩廣總督鄧廷楨等人。他們是從國民健康及國家長期利益著眼,林則徐奏摺中「數十年後,中國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的名句,最足以代表他們的觀點。1839年,道光任命林則徐為查禁鴉片的欽差大臣,駛赴廣州;1840年,鄧廷楨改任閩浙總督。鴉片戰爭起,廣東海面有林則徐部署的虎門炮台,防守嚴密。英船北駛,浙江也因鄧廷楨的抵抗,英軍不得入。而在……

⑧ 歷史大脈絡怎麼樣

黃仁宇的大歷史是從時間縱軸的大尺度來觀察歷史,而本書則加上橫向的尺度,分析歷史上族群的遷移、文化的互動。以往看的書,都將本國史與世界史分開談,世界史更只是歐洲史。而本書則從縱橫兩個方向討論歷史,是為歷史大脈絡,以本人之孤陋寡聞,遂有茅塞頓開之感。 1. 漢武帝打擊工商業以後,中國的經濟模式是以精耕農業加上農舍手工業,這種模式的發展到明朝達到頂峰,而不能突破。 2. 滿族以部族人眾,取得中國政權,視中國人口為其奴隸。清朝一代,君臣之間迥異於中國傳統皇朝的君臣關系。 3. 中國文化的衰象,在於明末的反省未能成功;清人的奴役更斫傷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於是中國文化徒存軀殼,失去活力,不待五四,已經傾圮。 4. 16世紀以來,新航線、美洲的發現,世界各地的商品都可交流,形成一個全球性的經濟網路。 5. 18世紀時,歐洲通過殖民活動,以全球二十分之一的人口佔有三分之二的資源,社會各階層直接間接獲利,消費能力大增。上游有本錢,下游有市場,遂推動工業革命以產生相應的生產能力。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工業革命是不可分的。 5. 台灣問題的歷史成因。 6. 科學的發展,使幾種主要的信仰都失去其根基。作者嘗試從人本主義出發,建立某種超越的體系,期望以此解決信仰問題。

⑨ 歷史大脈絡的作者簡介

許倬雲(Cho-yun Hsu),江蘇無錫人,1930年7月生,求學於台灣和美國,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先後執教於台灣、美國和香港多所知名大學,2000年10月被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授予名譽教授,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台灣「中研院」院士。學貫中西,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研究領域主要在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西周史》、《萬古江河》等。歷史學家,是中國台灣歷史學界的耆宿,有「台灣改革開放的幕後推手」之稱。許先生還是台灣著名音樂人王力宏的舅公。

⑩ 歷史大脈絡的介紹

《歷史大脈絡》是作者許倬雲所著的圖書。

熱點內容
哪個銀行比較好 發布:2025-07-03 22:42:49 瀏覽:356
老師的苦是 發布:2025-07-03 22:41:31 瀏覽:714
四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卷 發布:2025-07-03 22:04:20 瀏覽:476
一個是班主任的體育老師 發布:2025-07-03 20:09:33 瀏覽:427
生物公司前景 發布:2025-07-03 19:58:55 瀏覽:709
幼兒園教師簡筆畫培訓 發布:2025-07-03 17:02:39 瀏覽:268
小學師德師風學習簡報 發布:2025-07-03 16:58:04 瀏覽:472
全國四級英語 發布:2025-07-03 15:51:20 瀏覽:88
雅思怎麼 發布:2025-07-03 15:48:07 瀏覽:54
記師德楷模 發布:2025-07-03 14:58:13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