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籍中國
㈠ 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籍
最適合的應該是《劍橋插圖古代史》
如果再專業再簡潔的是《簡明中國古代史》張傳璽版。
付樂成《中國通史》 我覺得這三本是最適合你的,從簡到繁的排列。
㈡ 中國歷史書(超詳細)
先秦時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先秦是指原始社會到戰國時期這段歷史。原始社會時間很長,但無文字記載,其間經過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現。原始群居生活的標志有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以及山頂洞人,這幾種文化的歷史跨度從距今170萬年前到1萬8千多年前之間。而氏族公社時期,有代表性的文化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以及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居民大多過著定居的生活。進入階級社會後,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先秦是中國歷史上自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天下歸家」,父子相傳、兄弟相傳成為制度,家庭、私有制、階級和國家成為現實,標志著中國文明社會的開始。奴隸社會經歷過夏(約公元前21~前16世紀)、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0年)三個歷史階段,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戰國(公元前475~前221)之間演進成封建社會。在長達18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標志。這一時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諸子百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學術的繁榮。孔子、老子等人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軍事、經濟等領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在這個歷史階段中,中國從分散逐步走向統一,春秋時期的諸侯稱霸和戰國時期的七國爭雄,客觀上都為秦的統一創造了歷史條件。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長期諸侯爭戰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秦(公元前221~前206)。秦始皇著手集中權力,宣布自己為始皇帝,並以後世子孫代代相承,進一步確立了父傳子的世襲制度。
繼秦之後,漢高祖劉邦和漢光武帝劉秀相繼建立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和東漢(公元25~220),統稱漢。漢承秦制,進一步完善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序。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在中國古代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秦始皇統一中國及秦王朝的建立,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秦漢時期建立和完善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以及諸如建立郡縣制等一系列有利於統一的措施,一直為後世帝王的專制統治所效法。秦漢以後沿襲了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基本上是秦漢時期建立起來的。這一時期,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西漢出現了文景之治那樣的盛世。漢武帝後,在與西域及相鄰的中亞諸國的交往中,開通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秦漢時期也是中國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較發達的時代。董仲舒之後,儒家學說被確立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司馬遷的《史記》,張衡的候風地動儀,以及數學的《九章算術》,醫學方面的《黃帝內經》等,均對後世有重大影響。蔡倫的造紙術,則被譽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這個階段,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道教則從本土源起。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
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起義,豪強地主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加強了自身的力量,釀成封建割據混戰的局面。此後歷經三國(220~280)、西晉(265~316,見晉)、東晉(317~420,見晉)、南北朝(386~589),凡360餘年。其間,三國時魏、蜀、吳鼎足天下,東晉時十六國紛爭不已,南北朝時南朝與北朝長期對峙,除西晉實現短期統一之外,中國基本上處於分裂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南方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西、北各少數民族陸續內遷,各民族之間的遷徙和雜處促進了融合。對外經濟文化交流至林邑(越南中部)、扶南(柬埔寨境內)、朝鮮半島、日本、中亞諸國、大秦(羅馬帝國)等地。文化方面,玄學盛行,佛、道二教在相互斗爭中蔓延、發展,但統治者一般都保護佛教。文學藝術方面,建安七子、陶淵明等人的詩文,劉勰的文學評論《文心雕龍》,王羲之等人的書法,顧愷之等人的繪畫,敦煌石窟等石窟寺藝術,皆為不朽之作。科學技術方面,祖沖之第一個將圓周率准確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下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1000年;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則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巨著。
隋唐五代時期(581~960)
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589年,隋滅陳,南北重新統一。618年,唐高祖李淵在其子李世民(見唐太宗李世民)支持下建立唐朝(618~907)。907年,朱溫篡唐為梁(後梁),是為五代(907~960)之始;約在同一時期,南方出現了或並列或相續的9個小國,加上北方的1個小國,合稱十國(902~979)。隋唐五代,是中國歷史上由分裂進入長期統一,而後又步入短期分裂的時期。從總體上看,這期間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中國封建社會一度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隋唐時,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樹,其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兩稅法等,對後世影響深遠。隋唐對外採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是中國歷史上的高潮時期。隋唐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當時在世界上也位於前列。文學以唐詩成就最大,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有2000多位詩人的近5萬首詩歌。以初唐陳子昂,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隱、杜牧為傑出代表,名家輩出,許多名篇傳誦千古。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對後世影響甚大。顏真卿的書法,閻立本、吳道子、李思訓、王維的繪畫,《霓裳羽衣舞》等音樂舞蹈,以及眾多的石窟藝術,均光被後世。科學技術方面,中國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和火葯兩項均出現於這一時期,其他如天文、數學、地學、醫學、建築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唐朝皇帝多尊崇道教,但道教主要在上層流行,影響不及佛教。
宋遼西夏金時期(947~1279)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後周立宋(960~1279),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同一時期,契丹人在中國北方地區建立遼(947~1125);黨項人在宋之西北部建立西夏國(1038~1227)。
宋、遼、西夏成鼎足之勢。1115年,女真人在北方建立金國(1115~1234)。
金於1125年滅遼,1127年攻入宋都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後逃亡臨安(今杭州),長期偏安江南,是為南宋。
宋和遼、西夏、金時期,是中國漢族政權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同時並存,民族進一步融合,經濟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科技上的成就尤為顯著,指南針、印刷術、火葯等三大發明得以實際應用,其中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比歐洲早400年;蘇頌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鍾——水運儀象台;沈括的《夢溪筆談》,在科技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文化方面,理學盛行,道教、佛教及外來的宗教均頗為流行。文學上出現了歐陽修等散文大家;宋詞是這一時期的文學高峰,晏殊、柳永、蘇軾、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等均為一代詞宗;宋、金時話本、戲曲也較盛行;繪畫則以山水花鳥著稱,風俗人物畫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極富史料價值。
元朝(1271~1368)
1206年,成吉思汗在漠北建大蒙古國,隨後向鄰境發動掠奪性戰爭。蒙古軍在滅西夏(1227)、滅金(1234)之後,先後三次西征,兵鋒直逼孛烈兒(今波蘭)和馬札兒(今匈牙利),以及巴格達、大馬士革城等地。蒙古成為橫跨歐亞的大汗國。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崇尚漢法,改革舊制,以開平(在內蒙古)為上都,燕京(今北京)為中都。1271年改國號大元。1279年滅南宋。1368年明軍攻入元都,元惠宗退出中原,回漠北,元朝結束。在元朝統治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聲譽遠及歐亞非三洲。英國、法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都先後派使節來到中國。歐洲商人、旅行家、傳教士也紛紛來到中國。元世祖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中國,遍游中國許多城市,並在元朝做官,他寫的《馬可·波羅行記》對元朝的版圖、商業、手工業都作了詳細而生動的記載,吸引了許多歐洲人對中國的嚮往。中國的印刷術、火葯、指南針等三大發明也於元代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元朝和阿拉伯半島交往也很頻繁,阿拉伯國家的天文學、醫學、算學陸續傳入中國,伊斯蘭教也廣泛傳布。據記載,當時還有非洲人在中國居住,元朝也派遣使者到非洲。
元朝社會經濟的基本情況是前期恢復和發展,中後期停滯、衰落。由於各民族往來較多,農業、手工業生產各呈特點。商業比較活躍,有統一的貨幣在全國流通。文化科技面有一定成就。文藝方面以元曲成就較高,代表人物有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代表作有《竇娥冤》、《西廂記》等。
明朝(1368~1644)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而直攬軍政大權。此後,許多皇帝或昏庸、或年幼,大權往往旁落宦官之手。明朝農業較前代有所發展,絲織業、制瓷業發達,采鐵、鑄銅、造紙、造船等行業也有大的發展,城市商業比較繁榮,一些手工業部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發達,與亞非各國、南洋諸國,尤其是與朝鮮、日本等都有往來。航海家鄭和先後七下西洋,歷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明中葉後,中國曾歷受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侵擾。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中國領土台灣,直至清朝(1662)才由鄭成功收復。
明朝科舉考試通行八股文,束縛了個人見解。明朝在文化科技上的成就,小說有《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戲曲有《牡丹亭》,地理學有《徐霞客游記》,醫學有《本草綱目》,農學有《農政全書》,工藝學有《天工開物》,文獻類書有《永樂大典》,等等,均為經典之作。
清朝(1636~1911)
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經多年征戰,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軍入關滅明。清入關後統治中國268年,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10個皇帝。
清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在康、雍、乾三朝尤達到鼎盛時期。但嘉、道以後,政治日趨腐敗,社會矛盾開始激化,國力日衰。西方殖民主義者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向中國輸入大量鴉片,對中國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1839年,清政府派林則徐到廣東禁煙。1840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為保護鴉片利益而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史稱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鴉片戰爭的失敗,割地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了人民的不滿,反清斗爭此伏彼起。終於在1851年爆發波瀾壯闊的太平天國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 1864年清王朝和外國侵略者勾結起來鎮壓了太平天國革命。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之後,和奕一起在中國辦起洋務,史稱洋務運動,其政治目的是為鎮壓人民的反抗斗爭而興辦軍工業,客觀上卻起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先聲作用。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和影響,知識分子中出現了資產階級改良派,並逐步演化成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戊戌維新運動。慈禧太後鎮壓了維新運動之後,又鎮壓了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隨後,慈禧太後也實行新政。但是,腐敗的清王朝已經沒有回生之力。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清朝出現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學者,代表人物有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魏源、龔自珍、康有為、嚴復、譚嗣同、梁啟超、章炳麟、蔡元培等。他們在總結批判傳統學術、接受西學影響、開拓新的研究途徑方面作出了貢獻。這一時期,出現了《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優秀小說和《長生殿》、《桃花扇》等優秀戲曲,散文、詩歌、繪畫也有較高成就。
清代官方不重視科學技術,這方面的成就不大。只是到了19世紀90年代,由於戊戌變法推行西學,促進了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出現,全國許多地方興辦了學堂,至1908年全國學堂已達4.7萬多所,出國留學人數也迅速增加。他們大多關心國家命運,熱心變革,思想比較開放。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其骨幹大多為近代知識分子。洋務運動中,出現了一大批自然科學譯著,促進了一批近代自然科學人才的出現,著名的有數學家李善蘭、華蘅芳,化學家徐壽,工程師詹天佑等。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的突出貢獻是統一全國,鞏固和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團結,最後奠定了中國的版圖。社會經濟在康、雍、乾統治時期也有較大的發展。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經濟也開始產生並獲初步發展。但清政府由於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部世界尤其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發展茫然無知,被世界先進的歷史潮流拋到後面,終於在外國殖民主義者的侵略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社會矛盾。
中華民國(1912~1949)
從清朝滅亡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段歷史稱中華民國。這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締造中華民國,這是按西方三權分立模式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政權。但是,革命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等北洋軍閥首領篡奪。此後北洋政府(1912~1928)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投靠帝國主義,軍閥之間連年混戰,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俄國十月革命前後,中國的一些激進的知識分子,如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發起並領導了新文化運動,打擊了封建主義。十月革命後,陳獨秀、李大釗等首先接受並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1919年爆發了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工人的罷工斗爭次數增多。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並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董必武等12位代表,選舉陳獨秀為書記。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等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並出席了大會。
1926年6月,國民政府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誓師北伐。1928年,北洋政府的統治宣告結束。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發動針對工農群眾和中國共產黨的「4.12」政變和「7.15」政變,蔣汪合流,國民革命失敗。全國政局十分混亂,出現新軍閥混戰。以後,蔣介石逐步控制了國民黨南京政權。
為了反擊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於1927年領導了南昌起義。同年共產黨人又領導了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中國共產黨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後,領導中國人民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1927~1937)、抗日戰爭(1937~1945)和解放戰爭(1945~1949),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解放了除台灣省和若干海上島嶼以外的全部國土。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資本主義有了相當的發展。北洋政府時期,官僚資本主義企業也有發展。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當權者逐步壟斷了全國的經濟命脈,並在30年代以後形成了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國家壟斷資本。
這一時期,文化上的變化亦很顯著。以陳獨秀在1915年創辦的《新青年》為標志而興起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沖擊了傳統的封建文化。此後,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深入人心,白話文獲普遍推廣,教育、科學和出版,尤其是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都取得了顯著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㈢ 中國歷史書籍有哪些
有《春秋》、《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左傳》等。
1、《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2、《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3、《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4、《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5、《左傳》
《春秋左氏傳》(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巨著。
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史書
㈣ 比較有名的中國歷史書籍有哪些
有《春秋》、《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左傳》等。
1、《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2、《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3、《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4、《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5、《左傳》
《春秋左氏傳》(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巨著。
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史書
㈤ 中國歷史書籍。
01.史記 (漢·司馬遷) 02.漢書 (漢·班固) 03.後漢書 (范曄、司馬彪)
04.裴注三國志 (晉·陳壽) 05.晉書 (唐·房玄齡等) 06.宋書 (南朝梁·沈約)
07.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08.梁書 (唐·姚思廉) 09.陳書 (唐·姚思廉)
10.魏書 (北齊·魏收) 11.北齊書 (唐·李百葯) 12.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書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壽) 15.北史 (唐·李延壽)
16.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 17.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18.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20.宋史 (元·脫脫等) 21.遼史 (元·脫脫等)
22.金史 (元·脫脫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張廷玉等)
㈥ 有關中國古代歷史的書籍
《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左傳》、《後漢書》等。
1、《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2、《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3、《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國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范。
4、《左傳》
《春秋左氏傳》(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巨著。
5、《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史書
㈦ 中國歷史書大全
關於中國歷史的100本書
1.《詩經》——中國詩史的源頭
2.《楚辭》——雄奇瑰麗的浪漫主義詩集
3.《左傳》——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
4.《論語》——我國最早的一部語錄體著作
5.《孫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學聖典」
6.《老子》——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
7.《墨子》——墨家學派的經典著作
8.《孟子》——氣勢浩然的語錄體散文集
9.《莊子》——詼諧浪漫的寓言散文
10.《荀子》——謹嚴綿密的哲理散文
11.《韓非子》——先秦法家學說的代表作
12.《戰國策》——國別體歷史散文集
13.《史記》——世界上最早的傳記文學
14.《樂府詩集》——樂章和歌謠的總集
15.《搜神記》——中國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說
16.《陶淵明集》——士大夫的精神家園
17.《世說新語》——中國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說
18.《顏氏家訓》——最早的家教名著
19.《唐詩三百首》——風行海內,幾乎家置一編
20.《韓昌黎文集》——盛世中唐的瑰麗詩文
21.《柳河東集》——寄意山水與寓言的詩文佳作
22.《唐宋傳奇集》——中國短篇小說成熟的標志
Z3.《資治通鑒》——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24.《宋詞選》——建國以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宋詞選集
25.《竇娥冤》——感天動地的人間悲劇
26.《西廂記》——天下奪魁的愛情喜劇
27.《琵琶記》——被明清傳奇奉為圭臬
28.《水滸傳》——英雄好漢的忠義悲曲
29.《三國演義》——章回小說中的開山之祖
30.《西遊記》——我國古代浪漫主義神魔小說的最高峰
31.《封神演義》——一部充滿科學幻想的神魔小說
32.《金瓶梅》——中國第一部長篇社會世情小說
33.《菜根譚》——囊括了5000年中國處世智慧的奇書
34.《牡丹亭》——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
35.《三言二拍》——古代白話短篇小說集
36.《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環文集》——明代小品文的集大成者
37.《閑情偶寄》——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
38.《醒世姻緣傳》——以家庭生活為中心的「世情書」
39.《長生殿》——帝王妃子的愛情悲劇
40.《桃花扇》——南明王朝興亡曲
41.《聊齋志異》——一部「孤憤」之作
42.《儒林外史》——中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傑出代表
43.《隨園詩話》——真情流露的性情詩話
44.《說岳全傳》——彰揚忠烈的英雄傳奇
45.《紅樓夢》——封建末世的網路全書
46.《閱微草堂筆記》——談狐說鬼的文言小說集
47.《鏡花緣》——熔幻想、諷刺和游記於一爐的巨著
48.《曾國藩家書》——一部真實而又生動的生活寶鑒
49.《海上花列傳》——狹邪小說的代表作
50.《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揭露社會丑惡的譴責小說
51.《官場現形記》——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圖
52.《老殘游記》——一部補救殘破國家的「哭泣」之作
53.《孽海花》——晚清的新聞小說
54.《人間詞話》——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里程碑
55.《吶喊》——國民劣根性的揭露
56.《朝花夕拾》——回憶性的敘事散文集
57.《女神》——中國現代新詩的奠基之作
58.《沉淪》——震世駭俗的新文學作品
59.《徐志摩詩全集》——浪漫經典的華章
60.《朱自清文集》——清雅雋永的詩意傑作
61.《死水》—一沉鬱奇麗的現代詩壇經典
62.《緣緣堂隨筆》——清幽玄妙的現代散文經典
63.《雅舍小品》——濃郁著生活氣息的散文集
64.《子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社會分析小說
65.《林家鋪子》——舊中國農村小鎮的真切寫照
66.《家》——一個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縮影
67.《雷雨》——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
68.《駱駝祥子》——市民小說的代表作
69.《金粉世家》——20世紀的《紅樓夢》
70.《邊城》——「湘西世界」的靈魂
71.《死水微瀾》——一部活生生的「華陽國志」
72.《吾國吾民》——對國民層層面面的闡釋
73.《繁星》、《春水》——輕柔雅麗的心靈小詩
74.《傳奇》——蒼涼哀婉的女性傳奇
75.《呼蘭河傳》——茅盾稱它是「一串哀婉的歌謠」
76.《小二黑結婚》——一部歌頌婚姻自由的傑作
77.《圍城》——人性的洞察與調侃
78.《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一部反映土改斗爭的優秀作品
79.《暴風驟雨》——飽含革命激情的土改篇章
80.《保衛延安》——革命戰爭的「英雄史詩」
81.《林海雪原》——一部革命英雄的傳奇
82.《茶館》——一幅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
83.《紅日》——軍事文學上的一座豐碑
84.《李自成》——一幅色彩繽紛的歷史畫卷
85.《青春之歌》——革命知識青年的成長
86.《創業史》——農村合作化運動的新篇章
87.《紅岩》——一曲共產黨人的正氣歌
88.《傅雷家書》——盈滿父愛的教子篇
89.《金庸作品集》——俗極而雅,、奇至而真的「金學」
90.《艾青詩選》一與時代一起跳動的滾滾詩情
91.《美的歷程卜中國美學的經典之作
92.《高山下的花環》——自衛還擊戰最瑰麗的篇章
93.《鍾鼓樓》——北京平民生活的當代畫卷
94.《穆斯林的葬禮》——一個奇異而古老的民族哀歌
95.《平凡的世界》——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全景描寫
96.《文化苦旅》——有著濃郁文化氣息的大散文
97.《白鹿原》——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
98.《活動變人形》——中國當代「家族文學」的開山扛鼎之作
99.《活著》——一部濃縮的人類歷史
100.《長恨歌》——一部悲情的風俗長卷
㈧ 關於中國歷史的書(大全)
《史記》作者:司馬遷。《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回國答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上下五千年》作者:林漢達。其講述了中國的實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國發展史、重大歷史事件及名人簡介為一身的優秀歷史讀物。作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用現代語言寫出來,通俗易懂;
《中國通史》作者:呂思勉。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是民國時期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中國通史》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是一本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史。
㈨ 我想了解中國歷史要看什麼書
可以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等。
1、《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2、《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3、《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4、《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開始在蜀國任職,受宦官排擠不得志。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而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5、《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㈩ 請推薦幾本中國歷史方面的書籍!
《二十四史》、《史記》這些書一般人看不懂,你暫時先別想了,以後如果有能力再說,《明朝那些事兒》和百家講壇那些書,屬於「文化快餐」,「快餐」吃多了也不好。
我向你推薦兩本書,你肯定看得懂,而且很有思想,很專業。一本是呂思勉先生的《呂著三國史話》;另一本是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
歷史方面的書籍,包括《史記》、《二十四史》這些習慣上我們認為比較權威的史書由於種種原因都有一些記載失實的地方,呂先生在其《呂著三國史話》中對於歷史記載的深刻分析有助於我們在歷史書籍閱讀過程中更准確的把握史實,去偽存真。
思勉先生和黃仁宇先生在他們的這兩本著作中對歷史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很專業而且也不難掌握,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還被很多美國高校選為歷史科的教材。我覺得你應該好好讀一下這兩本書,作為你以後讀其它史書的理論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以後你再讀其它的歷史書籍,就不是在盲目的填鴨式的讀書,而是能在讀史的過程中有所思考,並能從中得到啟迪。
你到稍微大一點的書店去應該都有賣的,哪個出版社無所謂,你只要按書名和作者買就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