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發展歷史
『壹』 資料庫的發展歷史分哪幾個階段
資料庫(Database)是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倉庫,它產生於距今六十多年前,隨著信息技術和市場的發展,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數據管理不再僅僅是存儲和管理數據,而轉變成用戶所需要的各種數據管理的方式。資料庫有很多種類型,從最簡單的存儲有各種數據的表格到能夠進行海量數據存儲的大型資料庫系統都在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資料庫階段和高級資料庫技術階段。——常識計算機篇。
『貳』 資料庫發展歷史是什麼
資料庫對於普通人來講
就可以簡單理解為有固定格式的數據集合,
專門為解決某一類數據保存和計算問題而存在的,
就像單位用的各種各樣的報表和單據,
只不過軟體會幫你保存管理這些單據和報表在計算機上,
幫你計算求和等等操作 生成你想要的各種數據報告。
利用資料庫軟體和計算機的高速運算特性,
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正確性。
減少工作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
沒有他們也可以,但是你不得不用手工的辦法處理數據,
不管數據量多少都一樣。
『叄』 資料庫技術的發展歷史
數據模型是資料庫技術的核心和基礎,因此,對資料庫系統發展階段的劃分應該以數據模型的發展演變作為主要依據和標志。按照數據模型的發展演變過程,資料庫技術從開始到如今短短的30年中,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代是網狀和層次資料庫系統,第二代是關系資料庫系統,第三代是以面向對象數據模型為主要特徵的資料庫系統。資料庫技術與網路通信技術、人工智慧技術、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技術、並行計算技術等相互滲透、有機結合,成為當代資料庫技術發展的重要特徵。 第一代資料庫系統是20世紀70年代研製的層次和網狀資料庫系統。層次資料庫系統的典型代表是1969年IBM公司研製出的層次模型的資料庫管理系統IMS。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資料庫系統語言協會CODASYL(Conference on Data System Language)下屬的資料庫任務組DBTG(Data Base Task Group)提出了若干報告,被稱為DBTG報告。DBTG報告確定並建立了網狀資料庫系統的許多概念、方法和技術,是網狀資料庫的典型代表。在DBTG思想和方法的指引下資料庫系統的實現技術不斷成熟,開發了許多商品化的資料庫系統,它們都是基於層次模型和網狀模型的。
可以說,層次資料庫是資料庫系統的先驅,而網狀資料庫則是資料庫概念、方法、技術的奠基者。 第二代資料庫系統是關系資料庫系統。1970年IBM公司的San Jose研究試驗室的研究員Edgar F. Codd發表了題為《大型共享資料庫數據的關系模型》的論文,提出了關系數據模型,開創了關系資料庫方法和關系資料庫理論,為關系資料庫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Edgar F. Codd於1981年被授予ACM圖靈獎,以表彰他在關系資料庫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
20世紀70年代是關系資料庫理論研究和原型開發的時代,其中以IBM公司的San Jose研究試驗室開發的System R和Berkeley大學研製的Ingres為典型代表。大量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終於使關系資料庫從實驗室走向了社會,因此,人們把20世紀70年代稱為資料庫時代。20世紀80年代幾乎所有新開發的系統均是關系型的,其中涌現出了許多性能優良的商品化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如DB2、Ingres、Oracle、Informix、Sybase等。這些商用資料庫系統的應用使資料庫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到企業管理、情報檢索、輔助決策等方面,成為實現和優化信息系統的基本技術。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料庫技術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刺激了其他領域對資料庫技術需求的迅速增長。這些新的領域為資料庫應用開辟了新的天地,並在應用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數據管理的需求,推動了資料庫技術的研究與發展。
1990年高級DBMS功能委員會發表了《第三代資料庫系統宣言》,提出了第三代資料庫管理系統應具有的三個基本特徵:
應支持數據管理、對象管理和知識管理。必須保持或繼承第二代資料庫系統的技術。必須對其他系統開放。
『肆』 資料庫技術的作用和發展歷史
一、搖籃和萌芽階段:首先使用"DataBase"一詞的是美國系統發展公司在為美國海軍基地在60年代研製數據中引用。
1963年,C·W·Bachman設計開發的IDS(Integrate Data Store)系統開始投入運行,它可以為多個COBOL程序共享資料庫。
1968年,網狀資料庫系統TOTAL等開始出現;
1969年,IBM公司Mc Gee等人開發的層次式資料庫系統的IMS系統發表,它可以讓多個程序共享資料庫。
1969年10月,CODASYL資料庫研製者提出了網路模型資料庫系統規范報告DBTG,使資料庫系統開始走向規范化和標准化。正因為如此,許多專家認為資料庫技術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末。資料庫技術的產生來源於社會的實際需要,而數據技術的實現必須有理論作為指導,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又不斷地促進資料庫理論的發展和完善。
二、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大量商品化的關系資料庫系統問世並被廣泛的推廣使用,既有適應大型計算機系統的,也有適用與中、小型和微型計算機系統的。這一時期分布式資料庫系統也走向使用。
1970年,IBM公司San Jose研究所的E ·F ·Code發表了題為"大型共享資料庫的數據關系模型"論文,開創了資料庫的關系方法和關系規范化的理論研究。關系方法由於其理論上的完美和結構上的簡單,對資料庫技術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功地奠定了關系數據理論的基石。
1971年,美國數據系統語言協會在正式發表的DBTG報告中,提出了三級抽象模式,即對應用程序所需的那部分數據結構描述的外模式,對整個客體系統數據結構描述的概念模式,對數據存儲結構描述的內模式,解決了數據獨立性的問題。
1974年,IBM公司San Jose研究所研製成功了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System R,並且投放到軟體市場。
1976年,美籍華人陳平山提出了資料庫邏輯設計的實際(體)聯系方法。
1978年,新奧爾良發表了DBDWD報告,他把資料庫系統的設計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需求分析、信息分析與定義、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
1980年,J·D·Ulman所著的《資料庫系統原理》一書正式出版。
1981年 E· F· Code獲得了計算機科學的最高獎ACM圖林獎。
1984年,David Marer所著的《關系資料庫理論》一書,標志著資料庫在理論上的成熟。
三、成熟階段:80年代至今,資料庫理論和應用進入成熟發展時期
『伍』 資料庫的發展歷史分為哪幾個階段91
使用計算機後,隨著數據處理量的增長,產生了數據管理技術。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與計算機硬體(主要是外部存儲器)系統軟體及計算機應用的范圍有著密切的聯系。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資料庫階段和高級資料庫技術階段。——常識計算機篇。
『陸』 數據倉庫的發展歷程
數據倉庫是決策支持系統(dss)和聯機分析應用數據源的結構化數據環境。數據倉庫研究和解決從資料庫中獲取信息的問題。數據倉庫的特徵在於面向主題、集成性、穩定性和時變性。
數據倉庫 ,由數據倉庫之父比爾·恩門(Bill Inmon)於1990年提出,主要功能仍是將組織透過資訊系統之聯機事務處理(OLTP)經年累月所累積的大量資料,透過數據倉庫理論所特有的資料儲存架構,作一有系統的分析整理,以利各種分析方法如聯機分析處理(OLAP)、數據挖掘(Data Mining)之進行,並進而支持如決策支持系統(DSS)、主管資訊系統(EIS)之創建,幫助決策者能快速有效的自大量資料中,分析出有價值的資訊,以利決策擬定及快速回應外在環境變動,幫助建構商業智能(BI)。
數據倉庫之父比爾·恩門(Bill Inmon)在1991年出版的「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建立數據倉庫》)一書中所提出的定義被廣泛接受——數據倉庫(Data Warehouse)是一個面向主題的(Subject Oriented)、集成的(Integrated)、相對穩定的(Non-Volatile)、反映歷史變化(Time Variant)的數據集合,用於支持管理決策(Decision Making Support)。
『柒』 資料庫access的發展史是什麼
隨著計算機軟硬體計數的發展,數據管理計數也在不斷發展,計算機進行數據管理大概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人工管理階段。人工管理階段處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計算機主要用於數值計算。
2,文件管理階段。文件管理階段處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20年代60世紀年代中、後期,開始以「文件」的方式介入數據處理。
3,資料庫管理階段。資料庫管理階段處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以後,資料庫系統應運而生,出現了管理數據的軟體:資料庫管理系統。
『捌』 資料庫的發展簡史
可以參考 PingCAP 的 介紹, 同事了解下 國內分布式資料庫排行榜一的 TiDB. 有更多問題,可以到 AskTUG 一起討論,多謝。
『玖』 資料庫的發展歷史分為哪幾個階段
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規劃 2.需求分析 3.概念模型設計 4. 邏輯設計 5.物理設計 6.程序編制及調試 7.運行及維護。
這些階段的劃分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各階段間相互聯接,而且常常需要回溯修正。 在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工作成果就是寫出相應的文檔。每個階段都是在上一階段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整個開發工程是有依據、有組織、有計劃、有條不紊地展開工作。
『拾』 sql server的發展史
SQL的歷史
在70年代初,E.E.Codd首先提出了關系模型。70年代中期,IBM公司在研製 SYSTEM R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中研製了SQL語言,最早的SQL語言(叫SEQUEL2)是在1976 年 11 月的IBM Journal of R&D上公布的。
1979年ORACLE公司首先提供商用的SQL,IBM公司在DB2 和SQL/DS資料庫系統中也實現了SQL。
1986年10月,美國ANSI採用SQL作為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標准語言(ANSI X3. 135-1986),後為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採納為國際標准。
1989年,美國ANSI採納在ANSI X3.135-1989報告中定義的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的SQL標准語言,稱為ANSI SQL 89, 該標准替代ANSI X3.135-1986版本。該標准為下列組織所採納:
●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為ISO 9075-1989報告「Database Language SQL With Integrity Enhancement」
● 美國聯邦政府,發布在The Fede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andard Publication(FIPS PUB)127
目前,所有主要的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支持某些形式的SQL語言, 大部分資料庫打算遵守ANSI SQL89標准。
SQL的優點
SQL廣泛地被採用正說明了它的優點。它使全部用戶,包括應用程序員、DBA管理員和終端用戶受益非淺。
(1) 非過程化語言
SQL是一個非過程化的語言,因為它一次處理一個記錄,對數據提供自動導航。SQL允許用戶在高層的數據結構上工作,而不對單個記錄進行操作,可操作記錄集。所有SQL 語句接受集合作為輸入,返回集合作為輸出。SQL的集合特性允許一條SQL語句的結果作為另一條SQL語句的輸入。 SQL不要求用戶指定對數據的存放方法。 這種特性使用戶更易集中精力於要得到的結果。所有SQL語句使用查詢優化器,它是RDBMS的一部分,由它決定對指定數據存取的最快速度的手段。查詢優化器知道存在什麼索引,哪兒使用合適,而用戶從不需要知道表是否有索引,表有什麼類型的索引。
(2) 統一的語言
SQL可用於所有用戶的DB活動模型,包括系統管理員、資料庫管理員、 應用程序員、決策支持系統人員及許多其它類型的終端用戶。基本的SQL 命令只需很少時間就能學會,最高級的命令在幾天內便可掌握。 SQL為許多任務提供了命令,包括:
● 查詢數據
● 在表中插入、修改和刪除記錄
● 建立、修改和刪除數據對象
● 控制對數據和數據對象的存取
● 保證資料庫一致性和完整性
以前的資料庫管理系統為上述各類操作提供單獨的語言,而SQL 將全部任務統一在一種語言中。
(3) 是所有關系資料庫的公共語言
由於所有主要的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都支持SQL語言,用戶可將使用SQL的技能從一個RDBMS轉到另一個。所有用SQL編寫的程序都是可以移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