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的生物
㈠ 亞馬遜雨林有什麼動物
主要野生動物有美洲虎、海牛、貘、紅鹿、水豚和許多齧齒動物,亦有多種猴類,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也因為面積佔全球雨林的一半,所以被稱為「地球之肺」。
這個雨林的生物多樣化相當出色,聚集了250萬種昆蟲,上萬種植物和大約2千種鳥類和哺乳動物,生活著全世界鳥類總數的五分之一。有的專家估計每平方公里內大約有超過75000種的樹木,15萬種高等植物,包括有9萬噸的植物生物量。 科學家指出,單單在巴西已約有96,660至128,843種無脊椎動物。亞馬孫雨林的植物品種是全球最多種性的,有專家估計,1平方千米可能含有超過75,000種樹及150,000高級植物,1平方千米可含有90,790公噸存活的植物。亞馬孫雨林是全世界最大的動物及植物生境。全世界五分之一的雀鳥都居住於亞馬孫雨林。現時,大約有438,000種有經濟及社會利益的植物發現於亞馬孫雨林,還有更多的有待發現及分類。
㈡ 亞馬孫還有哪些生物
新熱帶界包括墨西哥南部以南的美洲,大體相當於拉丁美洲,是物種最豐富的一個動物區系,無論是物種總數還是特有類群的數量都是其它動物地理區所無法比擬的。新熱帶界物種豐富是目前的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獨特的物種發展歷史共同作用的結果。
新熱帶界是所有動物地理區中環境最優越的,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濕潤,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還有面積較大的熱帶草原和高聳橫亘的山脈,環境具有一定的多樣性。新熱帶界的動物有獨特的發展歷史,先後有三批動物到達這里,共同構成了這里豐富的物種。新熱帶界的主體南美洲原本屬於岡瓦那大陸,後來很長時間與世隔絕獨立發展的過程,新熱帶界的第一批物種就是一些具有岡瓦那大陸特色的物種和一些南美洲特有的類型。新熱帶界的第二批物種的來源至今尚不明確,可能是來源於早期的非洲,但是此時南美洲已經和其它大陸分離,這些動物如何到達令人疑惑。新熱帶界的第三批物種是南美洲與北美洲相連後從北美洲到達的,北美洲大部分地區氣候惡化之後南美洲則成為這些動物的主要家園,而原屬於北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和中美地峽則基本上完全接受了南美洲的物種,現在物種與南美洲非常接近而不同於北美洲其它部分,因此也現在也屬於新熱帶界。加勒比海諸島雖然一般也劃入新熱帶界,但是代表更加與世隔絕的島嶼動物區系,物種比較貧乏,而有些特有類型。南美洲南部和新熱帶界其它部分氣候等自然條件差別較大,物種也比較貧乏,和新熱帶界其它地區有一定區別。
新熱帶界的哺乳動物可以明顯的看出是有三個不同的來源,第一批哺乳動物中現在包括有袋目和貧齒目,還包括現在已經滅絕的南方有蹄類,它們是南美洲最古老的哺乳動物。有袋目是具有岡瓦那特色的生物類群,在早期雖然分布比較廣泛,但後來只在曾經同屬於岡瓦那大陸的南美洲和澳洲保存了下來,美洲的有袋類比澳洲的更加古老,可能澳洲的有袋類是從美洲經過南極到達的。
有袋目在南美洲與世隔絕的時期曾經非常繁盛,演化成了南美洲的主要食肉哺乳動物,並曾經出現過體型巨大的袋劍齒虎,起到與其它大陸的真正的劍齒虎相當的生態地位,這些大型的肉食有袋類已經滅絕,現在美洲的有袋類都是類似負鼠的小型動物,比較接近於有袋類的早期類型,目前種類雖少,但數量尚多。貧齒目和南方有蹄類基本上屬於南美洲的固有類型,只在遙遠的第三紀初期有些分布於其它地區。貧齒目是最原始的有胎盤哺乳動物之一,在進化的早期就和其它哺乳動物分道揚鑣,這類原始的動物至今仍在美洲頑強的生活著,分為犰狳、樹懶和食蟻獸三類,而在史前則還曾經有過雕齒獸和大懶獸那樣的巨型種類,在恐龍被發現之前,這些大型貧齒類曾經是博物館的寵兒。南方有蹄類是一些獨特的原始有蹄類,分屬不同的目,這些動物曾經發展出非常多樣的類型,有些類似馬,有些類似駱駝,甚至還有些類似原始的象,但是和其它大陸的有蹄類沒有什麼親緣關系,南方有蹄類目前已經完全滅絕。
在陸橋形成以後,有袋目和貧齒目則均有部分種類到達了新北界。第二批哺乳動物主要包括闊鼻猴和豪豬亞目的嚙齒類,也許也包括蝙蝠,它們的祖先類型曾發現於埃及,是否由非洲到達南美洲以及如何到達南美的至今還是個謎。闊鼻猴又稱新大陸猴,以鼻孔間的距離較寬為特徵,是新大陸僅有的靈長類。新大陸猴通常比舊大陸猴體型要小,也更加原始,而所有尾巴具有纏繞性的猴子都屬此類。豪豬亞目的嚙齒類種類不多,但是比較多樣化,有些體型較大,其中現存最大的嚙齒類水豚(左上)就屬於此類,而史前的種類則更有體大如牛的類型,這些大型嚙齒類起到了其它大陸的有蹄類的生態作用。新大陸的蝙蝠只有小蝙蝠亞目的成員,但極具多樣性,不僅占據著舊大陸的小蝙蝠亞目的這種生態地位,還占據著舊大陸的大蝙蝠亞目的生態地位,還有一些獨特的類型比如吸血蝠(右上)。新熱帶界的蝙蝠有幾個特有的科,而缺少一些其它地區常見的科。第三批哺乳動物包括主要包括食肉目和和現存的各種有蹄類,可能還包括一些嚙齒類,它們是在陸橋形成後來自於北美洲,其中不少在南美洲達到繁盛而在北美洲反而衰落或消失。食肉目到達南美洲之後顯示出了極大的優勢,完全排擠了過去的各類食肉動物,成為新的霸主。
美洲虎(美洲豹,左下)是現代南美洲最強大食肉動物,而美洲獅則適應力更強,是分布最廣的大型食肉動物之一。陸橋形成後,真正的劍齒虎也到達了南美洲,並演化出了比其它大陸的劍齒虎體型更大的成員,使南美洲出現了遠比過去的袋劍齒虎更加恐怖的捕食者。到達南美洲的是肉動物中除了和其它大陸共有的貓科、犬科、熊科和鼬科外,還有基本上算是美洲特有的浣熊科,浣熊科除了小熊貓分布於亞洲外,別的成員均限於美洲,大多數分布於新熱帶界,其中蜜熊是僅有的兩種尾巴能纏繞的食肉目成員之一。奇蹄目和偶蹄目這兩類北方大陸的有蹄類雖然可能擠掉了土生的南方有蹄類,但是並沒有形成北方大陸那樣興旺的類群,現在也沒有其它大陸那樣的大型有蹄類。新熱帶界的現存的有蹄類只有以下幾個類群,奇蹄目貘科的3種貘,偶蹄目的西湍科、駱駝科以及鹿科的空齒鹿亞科,其中西湍科是美洲的特有類型,與舊大陸的豬科類似;駱駝科為幾種羊駝,為南美洲的特產;空齒鹿類多是些小型種類,其中包括體型最小的鹿類。而現存有蹄類中最繁盛的牛科卻不出現於新熱帶界。
在豪豬亞目之外還有幾類嚙齒目成員到達了南美洲,其中包括衣囊鼠類,松鼠類和棉鼠類(黃昏鼠類,西方鼠類),其中棉鼠類和舊大陸的鼠類平行進化,迅速演化出了多樣的類型,彌補了舊大陸鼠類的各種生態地位,並且擁有一些占據北方大陸的食蟲目的生態地位的成員。而在北方大陸常見的食蟲目在新熱帶界則只到達了南美洲的北部,並且不很繁盛,其中比較有特色的是分布於大安德烈斯群島的溝齒鼩,這是加勒比海地區的特有物種,也是那裡土生的體型最大的捕食性哺乳動物,現在已經處於滅絕的邊緣。新熱帶界目前的哺乳動物有如下特點,一是缺少體型巨大的種類,史前雖然存在一些巨獸,但目前最大的種類只是中美貘,體型遠比除了澳洲界以外其它各界的最大物種小很多。一是樹棲的種類占絕大多數,其中尾巴能纏繞的種類遠比其它大陸多得多,負鼠、一些猴子、蜜熊(右下)、某些豪豬等嚙齒類均有可以纏繞的尾巴,相比之下,雖然史前時期有不少生活在開闊地帶的哺乳動物,但目前種類不多。
新熱帶界擁有世界上種類最多的鳥類,而特有科的數目也首屈一指,並且另有不少科是新熱帶界和新北界共有,而不出現與其它地區。新熱帶界不僅本身繁殖鳥的種類居各界的首位,而新北界的各種候鳥也在新熱帶界越冬。新熱帶界鳥類中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亞鳴禽種類非常繁多,達到近千種,而舊大陸亞鳴禽總和也不過幾十種,這些亞鳴禽中有一些霸鶲科成員到達了新北界,而其它各科以及霸鶲科的多數成員都是新熱帶界所特有。新熱帶界的鳴禽只有來自北美的少數類群,但是種類卻非常豐富,特別是以唐納雀類為主的各種鵐類,不僅種類繁多,而且適應多種生活方式。其它的鳴禽主要有綠鵑、鷦鷯、擬黃鸝、森鶯等,其中有些是新熱帶界所特有,也有一些是和新北界共有。
與面積廣闊的熱帶雨林相適應,新熱帶界的攀禽也非常繁盛,而且包括很多特有類型和新熱帶界的象徵性物種。新熱帶界的攀禽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種類繁多的蜂鳥,可以說是新熱帶界鳥類的象徵,而部分種類也分布於新北界,在新大陸之外的地方則不出現。鵎鵼科、鶲鴷科、蓬頭鴷科(噴鴷科)、翠鴗科、短尾鴗科、林鴟科、油鴟科和麝雉科等都是新熱帶界所特有的攀禽,其中短尾鴗科是加勒比海地區的特產。鵎鵼科即各種巨嘴鳥,以擁有比例最大的鳥嘴而著稱,是新熱帶界的特徵物種之一。麝雉以其幼鳥翅上有爪而著稱,讓人聯想起始祖鳥。麝雉的分類地位有較大爭議,有人認為可能和雉雞類有關系,但現在更多人認為和鵑類關系更加密切。還有一些攀禽類雖然不是新熱帶界所特有,但是在新熱帶界的種類最為豐富。這類鳥類以鸚鵡和咬鵑為代表,新熱帶界擁有世界鸚鵡種類的一半,其中最著名的是體型巨大的各種金剛鸚鵡,其中紫藍金剛鸚鵡(左上)是體形最大的鸚鵡。咬鵑類是一小類美麗的熱帶鳥類,在亞洲和非洲熱帶地區也有分布,但是美洲的種類遠比其它地方更多,而且包括其中最美麗最著名的種類,其中鳳尾綠咬鵑(右圖)在中美洲印第安人的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被當作神鳥。
走禽類是岡瓦那大陸的特色鳥類,也是現存鳥類最原始的類群,在從岡瓦那大陸分離出來的南美洲、澳洲和非洲均有分布,在美洲的代表是美洲鴕和[共鳥]。美洲鴕體型比非洲的鴕鳥,澳洲的鴯鶓都要小,但外形和習性均比較接近。[共鳥]是走禽中體型最小,種類最多的一類,與其它走禽不同,有一定的飛行能力,是平胸鳥類和突胸鳥類之間的過渡類型。史前的南美洲還有另一類大型的不會飛的鳥類,即竊鶴類或稱恐怖鳥類,雖然和走禽一樣是大型不會飛的鳥類,但和走禽沒有什麼親緣關系關系反而可能和鶴類有很近的親緣關系。這是一些大型的食肉鳥類,曾經是南美洲的頂級肉食動物,習性類似的鳥類在新生代開始的時候曾經也出現與北方大陸,但是只有在南美洲這類鳥類才一直延續了下來,直到食肉目到來以後才滅絕。新熱帶界的鶴形目鳥類比較繁盛,其中擁有叫鶴科、秧鶴科、喇叭鳥科和日鳽科等特有或者基本特有的科,但是卻沒有鶴科本身。新熱帶界另外一類特有的涉禽是籽鷸科,這是一類食性特殊的鳥類,以喜食草籽兒得名,與其它的鷸類嘴型和習性都有一定差別。叫鴨科是南美洲特有的游禽,其外形和雁形目的另外一科鴨科有較大差別,體型更象是雞而非鴨。
鳳冠雉科是新熱帶界特有的雉雞類,另一類雉雞是和新北界共有的並可能起源於北美的齒鶉類,齒鶉類和舊大陸很繁盛的鶉類比較接近,但是可能親緣關系並不是很近,其它的雉雞類則均不出現於新熱帶界。新熱帶界的猛禽種類較多,其中美洲鷲類除了少數見於新北界外,可以說是新熱帶界所特有。美洲鷲中最有名的當屬康多兀鷲(左中),這是體形最大的猛禽,也是最大的飛禽之一。美洲鷲和其它的猛禽親緣關系比較遠,現在有人認為它們應和鸛同屬一類。隼科的卡拉鷹類也基本上是新熱帶界特有的猛禽,和美洲鷲一樣為食腐動物。新熱帶界的捕食性猛禽中則以角雕(左下)最為有名,被稱為是最強有力的猛禽。
爬行動物中種類最多的是鬣鱗蜥,與舊大陸的鬣蜥外表相似,但分布基本局限於美洲,只有少數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島和太平洋的一些島嶼。鬣鱗蜥中最著名的當屬分布於加拉帕哥斯群島的海鬣蜥,這是現存僅有的半海生蜥蜴。新大陸沒有巨蜥,但是有些美洲蜥蜴如雙領蜥(左圖)起到類似巨蜥的生態地位,只是尚不及大型的巨蜥體型巨大。蜥蜴類的最大一科石龍子科在美洲則種類不多。蜥熱帶界是蚓蜥類的兩個分布中心之一,另一個分布中心在非洲,這可能顯示了蚓蜥類是岡瓦那起源的動物類型。蛇類中最著名的當屬綠水蟒(森蚺),這是世界上最重的蛇,甚至可以捕食寬吻鱷。
新熱帶界的蟒科均屬於蚺亞科,除了綠水蟒之外,另有一種黃水蟒,雖屬大型蛇類,但比綠水蟒小很多,而南美洲更著名的大型蛇類是紅尾蚺,其分布廣泛,色型多樣,常被當作寵物。除了這三種之外,其它的蚺蛇均體型較小。新熱帶界還有其它幾類原始蛇類,如筒蛇科和林蚺科。新熱帶界的盲蛇類種類也不少。毒蛇中以包括響尾蛇在內的各種蝮蛇為代表,其中巨蝮是最重的毒蛇之一,其它的毒蛇有以珊瑚蛇為代表的眼鏡蛇科成員,但是與蝮蛇接近的蝰蛇不出現於新大陸。新熱帶界的不少蛇和蜥蜴類型也可見於新北界,比如一些響尾蛇和珊瑚蛇。
新熱帶界的鱷科中沒有長吻鱷亞科的成員,但是以幾種寬吻鱷(眼鏡鱷,凱門鱷)為代表的短吻鱷亞科的種類遠比其它地區要豐富很多,除了北美的密西西比鱷和中國的揚子鱷之外,這類的全部種類均限於新熱帶界,其中體型最大的黑凱門鱷(右圖)屬於拉丁美洲最兇猛的大型肉食動物之列。鱷亞科的種類也不少,不過分布更集中在新熱帶界北部,不及短吻鱷亞科繁盛。龜鱉目的種類也很多,其中具有岡瓦那特色的側頸龜亞目的兩個科均有分布,而本亞目的另外兩個分布區大洋洲和非洲則均只有其中的一科。曲頸龜亞目的種類也很多,其中新熱帶界北部是龜鱉類種類最多的地區之一,有些類型和新北界所共有,但是新熱帶界南部則並不繁盛。總體來說,新熱帶界是爬行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之一,其中很多類型和新北界有較大的共性,而與新北界相鄰的新熱帶界北部的爬行動物的多樣性要強於新熱帶界南部。
㈢ 亞馬遜河有什麼令人害怕的生物嗎
亞馬遜河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多的地區之一,食人魚、水蟒、凱門鱷等都是該地區最為恐怖的物種,同時整個亞馬遜河所覆蓋的區域,還聚集了更多的物種,包括了250萬種昆蟲,上萬種植物和大約2000多種鳥類和哺乳動物。根據科學專家評估,在亞馬遜地區每平方公里內大約有超過75000種的樹木,15萬種高等植物,包括有9萬噸的植物生物量。
所以亞馬遜河生態環境十分的好,但根本沒有人敢在河中游泳,甚至該地區的人都非常的稀少,因為沒有人敢居住在這里,沒有人敢去游泳,這些生物隨時都可能產生致命的危機,這就是亞馬遜河的可怕之處,上面三種說明的生物就足以讓你發抖了,還說游泳生存,怕是看到就跑了。
㈣ 神秘的亞馬遜都有哪些獨特的生物
眾所周知,亞馬遜森林橫跨8個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
這里也是一個物種特別豐富的地方,有著「動植物王國」的美譽。
那麼,在這片神秘的區域中,究竟又隱藏了怎樣的生物呢?
這是玻璃蛙,它最獨特的地方就是,從上面看它,背部是灰綠色的,而從下方看它時,你就會發現,它的腹部竟然是半透明的。
透過這層半透明的皮膚,你能清晰看到它們的內臟,包括心臟、肝臟以及消化道。
玻璃蛙的體型很小,只有兩三公分,但是它們的眼睛卻大的出奇,瞳孔看上去就像一個減號,有著修長的四肢和發達的吸盤。
大部分的玻璃蛙都生活在樹上,而且它們只會生活在環境狀況很好的地方,所以,通過觀察它們的數量,就能反映出這個地方的環境程度。
但由於人類不停地開荒擴土,現在留給玻璃蛙棲息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少了,被列為了瀕危生物的紅色名單中。
亞馬遜流域生活了很多獨特且危險的生物,但就連小小的魚,有時都有可能對人類造成威脅。
這是紅食人鯧,它是亞馬遜典型的食人魚,它們的下顎很發達,牙齒銳利,腹部呈現紅色,故而稱為紅食人鯧。
雖然紅食人鯧很危險,但是它們游動速度的很慢。而且在亞馬遜叢林中,到處都有它們的天敵。光一條電鰻釋放出來的高壓電流,就能夠一次性「處死」30條紅食人鯧。
㈤ 亞馬遜叢林有什麼奇怪的動物
亞馬遜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它孕育著六萬多種植物,1000多種鳥類和300多種哺乳動物。森林及其水體還孕育著2000多種淡水魚和水生哺乳動物,比如淡水粉海豚和巨型水獺。 在亞馬遜的大約1萬5千個品種中,還有上千種鳥類和哺乳動物尚未進行詳細的分類,種類復雜得連生物學家都無法識別伯勒姆市場上銷售的不同品種。
亞馬遜熱帶雨林的生物
=================
亞馬遜雨林(Amazon Rainforest),橫越南美洲8個國家,佔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森林面積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亞馬遜河流經熱帶雨林潮濕的熱帶森林是物種最豐富的生物群系,美洲的熱帶森林物種相對地比非洲及亞洲的豐富。作為美洲中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遜雨林擁有無可比擬的生物多樣性。
亞馬遜雨林內有250萬種昆蟲、數以萬計的植物品種、及大約2,000種雀鳥及哺乳動物。現時,區內已有至少40,000種植物、3,000種魚類、1,294種雀鳥、427種哺乳種物、427種兩棲動物、378種爬行動物被科學分類。
科學家指出,單單在巴西已約有96,660至128,843種無脊椎動物。
亞馬遜雨林是全世界最大的動物及植物生境。全世界五份之一的雀鳥都居住於亞馬遜雨林。現時,大約有438,000種有經濟及社會利益的植物發現於亞馬遜雨林,還有更多的有待發現及分類。
亞馬遜雨林的植物品種是全球最多種性的,有專家估計,1平方千米可能含有超過75,000種樹及150,000高級植物,1平方千米可含有90,790公噸存活的植物。
㈥ 在亞馬遜生活的動物有什麼
主要野生動物有美洲虎、海牛、貘、紅鹿、水豚和許多齧齒動物,亦有多種猴類,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也因為面積佔全球雨林的一半,所以被稱為「地球之肺」.
這個雨林的生物多樣化相當出色,聚集了250萬種昆蟲,上萬種植物和大約2千種鳥類和哺乳動物,生活著全世界鳥類總數的五分之一.有的專家估計每平方公里內大約有超過75000種的樹木,15萬種高等植物,包括有9萬噸的植物生物量.科學家指出,單單在巴西已約有96,660至128,843種無脊椎動物.亞馬孫雨林的植物品種是全球最多種性的,有專家估計,1平方千米可能含有超過75,000種樹及150,000高級植物,1平方千米可含有90,790公噸存活的植物.亞馬孫雨林是全世界最大的動物及植物生境.全世界五分之一的雀鳥都居住於亞馬孫雨林.現時,大約有438,000種有經濟及社會利益的植物發現於亞馬孫雨林,還有更多的有待發現及分類.
㈦ 亞馬遜河最恐怖的動物是什麼,到底有多恐怖
在亞馬遜平原的深處,茂密的森林下是一條蜿蜒的河道,憑借著雨水的灌溉,川流不息。在這個河流中,生活著許多水生動物。有巨大無比的巨蟒,也有鱷魚一樣的龐然大物,還有食人魚這樣的恐怖殺手。但有一種魚類,雖然看著小巧溫柔,但實則異常可怕。要是被它盯上,九死一生。只要給它一個縫隙,就能讓你痛不欲生,由內而外地對你進行殘害,宛若一個死亡精靈般。
它就是亞馬遜河流中的微型殺手——寄生鯰,也叫做牙簽魚。
牙簽魚作為一種靈巧的神秘殺手,比起食人魚而言更讓人毛骨悚然。這種魚甚至沒有天敵,只能盡量避免,就連愛吃魚的日本人,都因為有其危險性而止步。因為它們的身體透明加上體型細小,所以也沒有什麼有效的方法能對其進行捕殺。慶幸的是,這種魚,僅僅生活在南美洲的亞馬遜地區,對於我們來說還是非常遙遠的。鑽進你的身體,吸干你的血液,這種只有幾厘米長的小魚,真的是比鯊魚還可怕的存在啊。
㈧ 亞馬遜有什麼新生物
最新發現的是來2種水生生物: 亞馬遜源河水中生活著多種水生生物,亞馬遜海豚是世界上體形最大的淡水海豚,成體可達2.6米,還有食人,它們成群生活,可能攻擊人畜,雖然有許多專家不認為它們這么可怕,但在1981年在奧比多斯的翻船事故中有300人喪生在它們口中。 在亞馬遜河流域的淺水中還有水蟒,是世界上最大的蛇,它們大部分時間在水中,只把鼻孔露出水面,但水蟒一般不攻擊漁民。河中還有幾千種魚類、蟹和龜鱉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