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美文
『壹』 關於歷史的散文
1.陳所巨《煙雨桃花潭》
[選段:他是那樣的認真,那樣地感恩,那樣地腳踏實地地感受著真實的人間煙火。所以他才真實地體味了桃花潭和汪倫對於他的比桃花潭水更深的真情。我總以為,青年李白與老年李白是迥然有異的兩個人,就像迥然有異的石頭和水。歲月太能改變一個人,而且是從外到里深刻的改變。有誰能風流倜儻一輩子?]
2.高鵬 《與歷史親近的時刻 》
[選段:我知道,我正在親近天安門,正在親近一部浩浩渺渺的中國歷史。刮過幾個世紀的朔風,羌鼓依然隱隱可聞:幡旗獵獵,狼煙四起,馬蹄沓沓,滾過了秦關漢堞,馱來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彎弓射鵰,射向大漠渺渺,雕落之處,便隆起了一座巍峨大都,便騰飛了大漠龍蛇。又過了幾世紀,鳳陽布衣,揭竿再起,披甲穿鎧,轟隆隆嘩啦啦燒坍了百里流金的故都,鳳凰火中涅盤再生,重又壘造了個威凜凜加四海、剽悍悍震天下的北平之都。歷史真是太沉甸,行雲流水只瞬間,青史蝸喘卻千年。 ]
3.周國平《孔子的灑脫》
[選段:孔子是一個讀書人。一般讀書人寒窗苦讀,心中都懸著一個目標,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 為某方面的專門家,好在社會上混一個穩定的職業。說一個人不成器,就等於說他沒出息, 這是很忌諱的。孔子卻坦然說,一個真正的人本來就是不成器的。也確實有人譏他博學而無 所專長,他聽了自嘲說,那麼我就以趕馬車為專長罷。]
4.黃安詳《生命中的土地》
[選段:又一個「不知東方之既白」的夜晚,我們與東坡相會於書卷中,傾情地閱讀著這塊永遠讀不完、讀不透的土地。東坡之於蘇軾,就如南陽之於孔明、成都之於杜甫、嶽麓之於朱熹、桐城之於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復的吟誦中,我們對世界、對生命、對完美、對缺憾的體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東坡與蘇軾一起最終成為了我們精神的源泉與歸宿。 ]
5.林語堂《東坡居士》
[選段: 蘇東坡自己成立了一個救兒會,請心腸慈悲為人正直的鄰居讀書人古某擔任會長。救兒會向富人捐錢,請每年捐助十緡,多捐隨意,用此錢買米,買布,買棉被。古某掌管此錢,安國寺一個和尚當會計,主管賬目。這些人到各鄉村調查貧苦的孕婦,她們若應允養育嬰兒,則贈予金錢、食物、衣裳。蘇東坡說,如果一年能救一百個嬰兒,該是心頭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緡錢。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義。 ]
6.黃秋耘《行吟閣遐想》
[選段: 且說我那天來到了行吟閣畔,東湖兩岸,積雪茫茫,素裹紅裝,江山如畫,四顧無人,萬籟俱寂,連幾里外水鳥振翅的聲音都聽得到。我參觀過屈原紀念館之後,又在矗立湖濱的屈原像前憑吊一番。我彷彿看到這位項上掛著花環、腰間佩著長劍、足下穿著芒鞋的古代詩人,披發佇立,蹙額低吟:「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彷彿看到穿著破舊的長袍、飄拂著長髯、背著雙手的聞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脈僨張,作獅子吼:「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後來這兩個形象就合而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為聞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7.朱增泉《文赤壁》
[選段: 蘇東坡獲罪入獄,旋被朝廷發配來黃州,反而為他營造出了創作「三赤」名篇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環境。正是黃州落難這幾年,蘇東坡寫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後來朝廷發來誥命,任命他為「汝州團練副使」。其實那隻是一個虛職,掛職領一份錢糧而已。一個失意文人,被安排去當一名「武官」,真是陰差陽錯。 〕
8.沈紅《濕濕的想念》
[選段:七十年前,爺爺沿著一條玩水,走出大山,走進那所無法畢業的人生學校,讀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書.後來,因為肚子的困窘和頭腦的困惑,他也寫了許多本小書和大書,裡面有許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畫卷,這些文字與畫托舉的永遠是一個沃,水邊形成的理想。〕
9.胡弦《順著石板街走到從前》
[選段: 少數的石頭這見證過更久遠的歷史。這里是古代名將韓信、梁紅玉的出生地。韓世忠、梁紅玉曾駐兵於此與金兵對峙。金戈鐵馬的雜沓之聲,給這座古鎮平添了許多鐵血內涵和堅硬的元素。
征鐸、霜跡、黃河淮河運河的濤聲、深巷賣花聲、酒旗招展聲、吆喝聲、吳楚燕晉各地的方言……在巷子的隨便哪個地方靜靜站一站,都會有亦真亦幻之感,過去的時光和現在的時光交融在一起,歷史深遠的回聲悠悠傳來。無數風景在回聲中浮現,無數人間煙火、歌舞昇平和繁華豪奢依稀可見。〕
10.祝勇《泰州·桃花扇》
[選段: 泰州在宋明兩季,迎來它的全盛期。 徐一清先生在《泰州賦》中描述泰州:「泰州江北水鄉地,有異江南。其間大河開闊,風帆遠近;港汊曲折,蘆盪幽深。城皆環河,村必抱水。……萬篙齊舉,千舟競發……麥風秧雨,此唱彼和……」在滄海、河流、風帆、蘆葦之間,穿插著城垣、橋涵、街衢、老屋、鵝鴨、藕菱、清風、明月、玉簫、優伶……最常見的當然是貧家的女子,像秋冬兩季的薄雪,清新徹骨中,透著一種無法描述的溫存,保佑自己的家園。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夢境,充滿水、植物與詩歌的芳香,以及人間煙火的迷人氣息。
然而,這兩個繁花似錦的朝代,不約而同地在血腥鏖戰中告終。來自北方的兩股勢力先後席捲了南方的江山,輕靈秀逸的南方,無法與金戈鐵馬的北方對峙和抗衡,在這樣的較量中,南方宛如所有的藝術品一樣變成易碎品,被突如其來的馬蹄毫不遲疑地踏碎,變成血泊里的粉末與殘片。在「快樂」一詞中,「樂」表明感受,而「快」,則是一種時間上的限定,它註明了歡樂的時間段落——對於它所有的時間承諾都是謊言。上帝通過嚴格的限制,實現對歡樂的定量分配。南方這種周期性的劫難,不知是否使人們意識到,在享樂與苦難之間,始終存在著一條隱約的線索?難道毀滅的咒語永遠尾隨在快樂之後,而極樂世界的盡頭,必然是死亡的深谷?〕
『貳』 關於歷史的美文
讀透歷史,才能改造今天,創造未來。
每當北雁南飛,秋葉紛紛而落,抑或冬雪靜靜飄來,那是一個更替,一次興亡。而感慨正系與文天祥「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那一顆淡紅的心上。常常夢想林則徐「荀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光輝人格。這正是我所缺乏的。
有人說,讀魯迅的文章要正襟危坐,要汗流浹背。我說,讀得懂歷史,才能讀得懂魯迅。先生那份深刻,或許正從歷史中來。
閱讀歷史,才能改造昨日,暢想未來,
『叄』 歷史題材的美文
讀透歷史,才能改造今天,創造未來。
每當北雁南飛,秋葉紛紛而落,抑或冬雪靜靜飄來,那是一個更替,一次興亡。而感慨正系與文天祥「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那一顆淡紅的心上。常常夢想林則徐「荀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光輝人格。這正是我所缺乏的。
有人說,讀魯迅的文章要正襟危坐,要汗流浹背。我說,讀得懂歷史,才能讀得懂魯迅。先生那份深刻,或許正從歷史中來。
閱讀歷史,才能改造昨日,暢想未來,
【這個挺短、、但素看過去似乎只有這個素的上是「美文」、、】
飄盪千年的精靈
不知於何時,你幽然出現;不知於何處,你開始熠熠發光。
從歷史的深遠處走來,帶著先哲們的不朽之作,輕輕地靠近了我,不得不說是精靈。
也許是在遠古,或許是在更遠的時代,你便流行於民間。但我真正地認識你,便是在讀《詩經》的時候。305首詩歌的確是一種文化,開創了現實主義詩歌之路。
在戰國七雄的爭戰中,你曾一度消沉,而等到戰亂平息,始皇一統天下之後,你便悄悄地帶上了《離騷》上路。這對你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筆極為可觀的財富,因為《離騷》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先河。直到今日,她還在閃閃發光,像黃金一樣。不得不佩服你,因為經得住時間沉澱的,往往是永恆的東西。而你獨具慧眼,早在千年前,就收容了《離騷》),帶著屈原的怨憤與不平。
屈原沉入汨羅江,但我知道,就在他沉入水中的那一刻,分明有一個升騰的靈魂隨你飄走。
這些可謂民族文化大倉庫中的先期珍品。你獨具慧眼,與《詩經》、《離騷》攜手,深味了民族的苦難,理解了屈原的怨憤。經得住時間沉澱的,往往是永恆的。時至今日,它們還在閃閃發光,如黃金一樣。跳盪在「坎坎伐檀」聲里的「苦難」猶在耳邊,「怨憤」隨汨羅江水流轉千萬年。
中華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可在數千年的沉澱中,你——傳統詩歌文化的分量最重,包羅最為全面。不僅表達出人民的疾苦、人民美好的嚮往,還將文人那種柔弱的文人蘊於其中。實在不能不說是你是精靈,古怪、親近卻又讓人摸不透。
但你這個精靈,不知怎的,卻總愛與文人做搭檔,他寫了,你便檢查,值得欣賞的,你便悄悄捎上,沒有一絲的猶豫,盡管你的囊中已是沉甸甸的了。
還記得你在途徑宋代的時候嗎?你一路風塵僕僕,到達宋朝時,包裹早已是滿滿的。但你仍舊不滿足,騰雲駕霧,來俯視蒼生。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朝代,但最顯眼的地方便是赤壁。於是,不辭勞苦,你來到這里。
「一道天光射向赤壁,便產生了前後赤壁賦的千古絕唱。」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道。也許正是這道天光,使你驚喜萬分,像哥倫比亞發現新大陸一般。
你在宋代稍做停留,又收集了大包的詩歌,而後又匆匆地踏上了征程。實在不得不說你是精靈,行得匆匆,卻從未遺漏過哪一朝、哪一代。
恍若隔世,現在你悄悄地靠近了我們。等到你又起程之後,我們及現在的一切都將成為歷史,但你依舊前行!
因為有了你,我國成了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詩的成就,燦爛輝煌;詩人詞者,星光燦爛;詩的風格,艷若群芳!
我心中的精靈啊,你如同歲月水流里的白蓮,愈加古老,就愈發清香!我心中的精靈啊,望你能夠地久天長!
【這個、、ms應該大概也許素吧、、】
《不朽的胡楊》
我曾鍾情於黃山的松,也曾流連於長白山的白樺,可是,最讓我刻骨銘心的卻是那不朽的胡楊!
沙漠綿延,沙海茫茫,平填了萬畝碧湖,千里青河;吞噬了無數的熱血男兒,斷送了無數的柔情女子;城廓坍廢,村莊消失,萬劫不復中只有胡楊--神奇、傲岸地聳立在無邊無際的沙海之中。生者蒼翠挺拔,春滿生機,秋染斜陽;死者孑然挺立,不卑不亢,傲視風暴;任歲月滄桑,任大漠迷茫,她始終堅守著夢中的家園。
胡楊是沉默的,沉默是一種珍貴的不可多得的品質,沉默的胡楊是無語的宣言,挑戰沙漠的宣言,它以,生一千年不死的綠意,死也一千年不倒的精神,倒也一千年不朽的骨骼,懾震著沙漠。沉默的勇士是不可摧毀的,我相信沉默的力量。滄海桑田,歲月作證,沙漠的死亡之神,永遠也無法滲透胡楊的靈魂。在語言也無法觸及的靈魂里,潛藏著怎樣的智慧和力量?沉默的胡楊給予我無知的亢奮,也將我世俗的愚昧的慾望一點點淹沒,它讓我的靈魂得以提高和升華。
胡楊孤寂而神秘,它以一種絕美的姿態,在沙漠站立成一道絕世的風景。它讓我心潮澎湃、心靈震撼。那是一種刺破心扉,深入骨髓的震撼。不倒的胡楊透露出堅韌和剛毅,讓人崇敬和仰望,震懾著萬物和生靈。縱橫於死亡之海的人都會被它不屈的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所折服,這種折服足以使他們以滴血的姿態與胡楊融為一體,真切的感悟生命的絕唱。
仰望死去的胡楊,就如同瞻仰一座英雄的豐碑,它讓人熱血沸騰,心靈顫動。我不是基督徒,但在胡楊不倒的軀體面前,我卻要以一個基督徒的虔誠向她頂禮膜拜。人有一種死不叫死,而叫作萬古,樹有一種枯不叫枯,而叫作千秋。
胡楊雖死,精神萬古;胡楊雖枯,浩氣千秋。
胡楊,永垂不朽!
【這個、、湊活吧、】
lz、、就先醬紫吧、、
『肆』 摘抄一篇關於歷史悠久的美文
《我們生活的時代》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
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美文閱讀網:www.8888ln.com)
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 總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狄更斯
無論是額頭眉頭逐漸凸顯的發型,還是逐漸發福的身體,都預示著我們正在進入社會漩渦的核心。每一代人都有自己面臨的不同境地,我們也不例外。與上一代相比,我們不愁吃不愁穿,但是為什麼過的卻不舒暢呢?我們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這是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並且渴望得到一定的答案的問題。直到不久前,我看到了狄更斯的這段話,我想這段話是適合於任何一個時代的,所以也同樣適合於我們這個時代,他用辯證的思維去描述時代,或許是最恰當的了。所以,最後我得到了一個簡單的結論: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悲劇,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喜劇,每個時代都將成為歷史,而歷史是一部正劇。當然,我所說的歷史,不是統治者的歷史,而是真實的歷史。抑或是說,時代(世界)是一個球形多面體,在看到這一面的同時,要意識到還有與它對立的另一面。雖然明白了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但是作為時代的一員,我依然希望可以更加深入的去理解我們生活的時代,當然,更多是從自己生活的國度和環境出發去思考這個時代,所以嚴格來說應該是我們生活的中國的時代。我給自己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然後逐個去回答。
一、 我們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首先,大環境。有人把人類社會至今為止的發展過程分成了三個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很明顯,我們屬於信息時代,足不出戶就可以知曉天下事,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城鄉差距會縮小,我們不必太擔心因為生活在小地方而被時代淘汰,因為不管在什麼地方,都可以很輕松的了解到現在在流行什麼,有什麼大的事件發生。當然,信息時代也同樣帶來了一些惡果,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減少等等。
其次,國情。中國在地球上是個特殊的存在。我們的國情也是與眾不同的。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改革開放以來最核心的國情。有時候我會這么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瘋狂的崇拜領袖,到瘋狂的崇拜金錢,這難道不是從一種瘋狂到另一種瘋狂。當然,如果讓我選擇,我還會選擇現在,因為至少我有飯吃,而且比較自由。這個時代,物質富有的同時是人們精神的匱乏,腐敗的孳生,道德修養的下滑。一邊是高大富麗,鑼鼓喧天,人山人海的大商場,另一邊是低矮簡陋,稀稀落落,門可羅雀的書店。雖然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商場和書店都受到了沖擊,但是二者對比可以發現其中主要的原因還是讀書的人少了。涉及人性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扶不扶」成了全民討論的問題,等等。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正是由於道德的下滑,社會上做一點好事的人會被媒體大肆的宣傳,立做榜樣,試想如果人人道德高尚,哪還需要這么些榜樣呢?
二、 我們怎樣對待我們生活的時代?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狄更斯的描述已經足夠了,我想說的是具體我們要怎麼想,怎麼做。我們要用更加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它,少一些浮躁不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個時代是不完美的,但也沒有那麼差,有許多問題,但較之以前依舊有所進步。做事情的時候要明白,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也是不公平的,但歸根結底還是公平的。少與別人比較,從某種程度說,人們內心總有種「不患貧而患不均」的潛意識,人世間最害人的莫過於一個「比」字,因比而不同,因不同而疑惑困惑,因疑惑困惑而不滿郁悶,羨慕嫉妒恨,也因此徒增許多煩惱。事實上,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幸福,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幸。不管怎樣,都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不管怎樣,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獲。
三、 未來將去向何方?
從整個世界的范圍來看,我覺得不會有大的變化,依然是信息時代,依然是局部陰天,大部晴天。但是從中國來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物慾大潮中覺醒,意識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所帶來的的道德修養下滑、環境惡化等問題,所以在不遠的將來精神文明將成為重要的方向,只有物質和精神文明兩條腿走路才能走的穩當,走的更遠。也可以反過來去想,改革開放之前類似於精神建設,而由於精神建設這條腿步子邁的太大,扯著了蛋,只有先等等,等物質建設這條腿趕上來,所以有了改革開放,現如今物質建設又太急了些,導致精神建設慢了半拍,所以將來的方向肯定是要逐漸調整步伐,讓兩條腿能夠按照規律行走,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情況,這樣才是健康的節奏。即使不以綱領的形式書寫出來,我覺得也會有這樣的一個結果:以文明建設為中心。文明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質和精神就像是事物的陰陽兩面,只有達於一種平衡才可以良性循環,也只有這樣才符合客觀規律。我們可以想像,在將來的每一個地方,最繁華的街道兩旁最熱鬧的兩個地方,一邊是出售物質的商場,一邊是出售精神的書店。
更多相關文學文章參考資料:經典美文http://www.8888ln.com
『伍』 歷史美文800字
是哪個朝代的?
宋:宋朝開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在軍 宋朝地圖
事上積弱,1127年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1276年,忽必烈破宋都臨安,宋朝亡國。但宋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也頗有人在。宋朝的經濟文化發展與繁榮是規模空前的,農業,手工業,制瓷業,造船業等都十分繁榮。
國號釋義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歸德軍駐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即位,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定都汴梁(今開封)。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
宋朝國祚
宋朝的國祚對比起中國其他王朝的國祚來說是比較長的,宋朝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而中國其他王朝的國祚一般都比較短。
唐: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淵建立起來的強大王朝,它與漢朝同成為中華民族中興的兩個時代,並以其前所未有的輝煌與繁榮開創了中國的新紀元。
隋朝末年,當隋煬帝四處攘亂之際,駐守太原的唐國公李淵率大軍進軍關中,並於公元618年稱帝建國,年號武德,建都長安,開啟了李唐王朝統治中國的歷史。高祖李淵登基後立即著手消滅其它各部反隋勢力,先後擊敗上邽(天水)的薛舉,薛仁杲;洛陽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等反對勢力,實現了統一大業。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淵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遲、敬德、段志玄、長孫無忌等人的幫助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與自己對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進而迫使其父李淵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數朝臣武將的擁護下即皇帝位,改年號貞觀,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皇帝之一。貞觀二年,太宗命兵部尚書大將李靖討伐突厥,大獲全勝。從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對中原的威脅。與此同時,太宗皇帝啟用賢能人士,由魏徵、高士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為宰相,輔助處理國家政事。在其統治下,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國空前繁榮,史稱「貞觀之治」。
元: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龐大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的,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蒙古族以其強大的武力,不僅征服了中原及長江以南地區,還將其控制范圍擴張至整個西亞地區。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疆域最大的王朝。
蒙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一直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大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時,蒙古族出現了一位傑出的領袖--鐵木真。它作為部落首領,於公元1206年被各部推為大汗,稱為成吉思汗。在鐵木真的領導下,蒙古族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中國北方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它於公元1227年消滅西夏、1234年消滅金朝,為統一全中國作好了准備。此時,成吉思汗已死,窩闊台、蒙哥、忽必烈先後繼任大汗。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從此,北京才逐漸成為中國此後近七百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1276年,元朝發兵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統一了中國全境。
元世祖忽必烈在統一中國之後,並沒有停止對外的軍事行動。此後,元朝曾兩征日本、兩征安南(今越南北部)、兩征緬甸,先後使高麗、緬甸、台城、安南等地成為元的屬國。在國內,為了統治漢族人民,元朝統治者將國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等地人口)、北方漢人、南方漢人。在這種制度下,漢人的地位極底。成為了蒙古人與色目人驅使的對象。故而,在元朝統治初年,曾發生過多次漢族與南方各少數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義,但都未能成功。
因為蒙古族以前的生活方式大多以游牧為主,生產力較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自忽必烈以來,歷代元朝統治者都以農業生產代替了畜牧生產,所以元朝的農業有了極大的發展。由於元朝的疆域擴展到了西亞地區,使得歐洲與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經濟的起步帶動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在元朝年間,中國南方的棉花種植已非常普遍,所以紡織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出現了以黃道婆為首的一批手工業者,使當時的棉紡織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商業在元朝也極度繁榮起來,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元世祖年間,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曾到過中國,在它撰寫的《馬可·波羅游記》中詳細的記載了當時元朝大都的繁榮景象。
『陸』 關於歷史的故事文章
三顧茅廬: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
劉備、關羽、張飛自桃園結義後,雖整天東奔西跑,但因缺少謀士,總覺得恢復漢朝天下無望。後來得徐庶幫助,連打勝仗。徐庶為救母無奈去了曹營。臨走推薦了諸葛亮。
一日,劉備帶關羽、張飛來到隆中卧龍岡,想請諸葛亮出山。小僮說:"先生今早出去了。"劉備讓僮子轉告先生說他來訪,然後拉馬悶悶不樂地回去了。又過了數日,劉備控得諸葛亮已回家,便同關、張二次來訪。僮子說:"先生正在草堂看書。"劉備求見後得知不是諸葛亮,而是其弟諸葛鈞。於是留下一封信,表達敬慕之情。兄弟三人又冒雪回去了。
回到新野不久,劉備想再次去請諸葛亮。關羽勸說:"可能諸葛亮沒本事,怕見我們。張飛則說:你們別去了,我用繩子捆來。劉備忙講了當年文王訪姜子牙的故事。兄弟三人又第三次來到卧龍岡。他們一到,小僮忙說:"先生在睡覺。"劉備一直等到諸葛亮睡醒後更衣相見。劉備不辭勞苦,三顧顧廬,終於請出諸葛亮出山輔佐,共圖大業。
入木三分的故事:
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筆力深入木板三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恰切。
這個成語來源於唐.張懷瑤《書斷》,晉帝祭北郊,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後代的許多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範本。現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
王羲之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資有關系,但最重要的還是由於他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裡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摹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所以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里洗滌筆硯。時間一久,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據說他很愛鵝,平時常常望著在河裡戲水的鵝發呆,後來竟然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而對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里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於是王羲之給觀里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一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四面楚歌的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一步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柒』 美文 歷史類的
您要的我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東西,但是我可以推薦你一篇《史記》里有一篇是很不錯的,司馬相如:《上林賦》,另外司馬遷本身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不過其中思辨性的文字比較多啦,結合你所說的歷史方面的,《始皇本紀》的結尾部分是很好的文字。另外,《史記》的最後一篇太史公自傳里頭基本上算是駢文吧!
以上所說都是文言文的,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捌』 寫歷史的文章
昭君出塞
深深的圍牆,明眸的宮女,沉寂的粉蝶,慵懶的梳妝,猶如宮廷的車輪在昭君心裡緩緩輾過。
進宮有些時日了,卻遲遲不見皇帝的蹤影。珠釵玉飾金步搖,散落一地,銅鏡前再也不是少女明麗的笑魘了,一腔愁緒,兩彎蛾眉!
迷茫的燈光下,一隻單薄的幼蛾一頭栽在??作響的燈焰上,發出「噼里啪啦」的爆鳴聲。昭君拔下玉釵,挑弄燈芯,試圖將蛾兒救出來。
就在這時,傳來和親的消息!像春日裡的第一聲春雷,在死一般的後宮炸開了!
「啪」,玉釵落地,斷為兩截。昭君的手劇烈的顫抖著!處於生死之交的蛾兒在飄轉的火焰中狂亂地掙扎著,終於,像離弦的箭一般,沖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卻沒有壓跨她不屈的心靈!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靈發出對生的呼喚,爆發出無窮的力量,讓她從壓迫、死亡中奮翮飛出!
昭君震驚了,若有所思地看著蛾兒,看著她越飛越遠,飛出圍牆,飛出重重封鎖,飛向遙遠的自己的田地!
這一夜,昭君無眠。
她想到了宮廷的陰森,想到了和親的艱險,還想到了異域的清冷,兩國永久的安寧。宮廷的猜忌、冷落、傾軋、空虛像陰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讓她顫抖:異域的寂寞、無助、排擠、思鄉卻又像寒流時時侵襲她的心,讓她驚駭。和親的隊伍浩浩盪盪,待嫁的少女舉目無親,戍邊的將士浴血奮戰,無辜的父兄沙場喋血,一幕幕,在昭君腦海里,頻頻跳動……
天明時,有人奉旨意來挑選宮女。一遍遍地述說著皇帝的封譽、嫁妝的豪華、國家的邊患、戰事的緊張。宮女一個個雙眉緊鎖,一想到遙遠的異域他邦,就舌底打顫。官員失望了,哀嘆著准備離去,卻迎面遇上一位淡妝素衣少女淺淺地笑著,一如當年的明麗……
昭君出塞,留給後人一座青冢和無盡的遐思……
可是,詩人們都錯了。「分明怨恨曲中論」,「公主琵琶幽怨多」,多情的詩人憐惜隻身出塞的少女,卻錯解了昭君當年心靈的選擇。
生命,不一定瀕臨死亡才顯示深刻,用心去做,用心去選擇,譜一曲美麗的生命之歌!
『玖』 一篇600字的超優美散文關於歷史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這首《泌園春雪》是我最喜歡的
一首詞,朗朗上口的幾句詞,卻讓幾代大帝的風貌躍然我們眼前。
記得第一次與歷史相遇,是在我七歲的那時候。那年我迷上了
圖書館,那裡有許多精彩的書籍,使人彷彿在書的海洋里遨遊。我
每天都要進入一本書的內心世界,開啟一個神秘旅行。《史記》,
我欣賞它,雖然並不能真正讀懂它,卻在孩堤時代就深深地被歷史
吸引,不僅是因為那一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還因為書中
對歷史的評價,對歷史人物的見解。到今,我還記得《史記》中的
一個小故事:舜從小就孝順父母,愛護弟弟,不論他們對自己是什
么態度。從此,我便下定決心,要做一個同舜一樣的人,做一個真
正的好人。我欣賞歷史,是它教會了我如何為人處事,為人子女。
我長大了,對歷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這時,歷史課滿足了
我的需求,每一節歷史課,都像是為我自己量身定做的。它是一片
海洋,我就是一條小魚,我愛著它;它是一朵花,我就是一隻蝴蝶
,我戀著它;它是太陽,我就是一棵向日葵,我隨著它。無論它走
到哪裡,我都會跟在它的後面,欣賞著它的點點滴滴,我欣賞歷史
,是它伴隨著我成長,引導著我前進,豐富著我的閱歷。
歷史猶如太陽照耀著我,我需要它;歷史猶如長輩愛護著我,
我尊敬它;歷史猶如老師督促著我成長,我崇拜它。正是因為這樣
,我欣賞它。歷史,我欣賞它獨有的魅力,欣賞它獨特的見解,欣
賞它的深奧悠長,欣賞它的內涵。這就是歷史——我所欣賞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