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咖啡歷史
咖啡樹原生於東非,人類或許是先喜歡上那櫻桃般的甜味果實以及葉 片(咖啡葉也可以製成茶)。葉門在今日仍將咖啡果肉乾燥後沖泡飲用, 而且早在1世紀便率先取咖啡種子(咖啡豆),烘焙、研磨後用來沖泡飲料。咖啡的英文名coee源自阿拉伯文,其源頭出處不明。咖啡樹約在1600年傳入印度南部,約在1700年從印度傳抵爪哇,之後便從爪哇取道阿姆斯特丹和巴黎,傳到法屬加勒比海。如今,巴西、越南和哥倫比亞都最大咖啡出口國;非洲國家生產的咖啡,約佔全世界產量的1/5。
⑵ 誰知道關於上海申豐巧克力廠和上海咖啡廠的歷史資料
上海申豐食品有限抄公司創辦於1990年2月,由上海梅林正廣和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合資企業。是全國首家集進出口貿易和倉儲運輸於一體、專業生產經營巧克力及可可製品、糖果、餅干曲奇的經濟實體。公司位於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年產巧克力、曲奇、糖果及可可製品伍千噸。
SF牌申豐巧克力是引進全套世界上先進巧克力生產線和工藝,選用純正可可豆,嚴格按照國際標准加工而成。申豐巧克力糖度低,有的則含100%的純可可脂,口感細膩、滑爽、醇厚、回味無窮,產品除國內暢銷外還遠銷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國。
上海咖啡廠的前身——德勝咖啡行創立於1935年4月,位於老上海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當年的「上海咖啡」站在上海咖啡文化源頭之上,產品出口香港,成為老上海海派咖啡最早的引領者。發展至今七十五年的風雨歷程,鑄就了半個多世紀的輝煌。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咖啡廠受到了國家領導人周恩來總理,王震將軍的關心。是我國最早、最專業的咖啡生產企業。多年來企業憑借歷史積攢的的豐厚經營底蘊,在各色咖啡品牌林立的商海中,一心一意做著「上海咖啡」的事業,精心打造「上海」牌咖啡。
希望會對你有所幫助,滿意的話望採納!
⑶ 咖啡是什麼時期進入中國的
18世紀末,法國承建昆明至河內的鐵路,巴黎的一位工程師從西堤島帶來最簡單的研磨機、飲具以及100公斤咖啡豆,在昆明開設了中國第一家咖啡館,此館比中國近代最早的"上海30年代"咖啡館早了將近100年。那時候,盡管大多數中國人還不認識咖啡,更不知道西堤島,但是西堤島咖啡這一古老的歐洲品牌,早在100多年前,即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⑷ 咖啡在中國的文化歷史
咖啡進入中國
據史料記載,1884年咖啡在台灣首次種植成功,從而揭開了咖啡在中國發展的序幕。大陸地區最早的咖啡種植則始於雲南,是在二十世紀初,一個法國傳教士將第一批咖啡苗帶到雲南的賓川縣。在以後的近百年裡,咖啡種植在幅員遼闊的中國也只是"星星點點"。然而,近年來中國咖啡種植和消費的發展愈來愈為世界所矚目。麥斯威爾、雀巢、哥倫比亞等國際咖啡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分公司或工廠,為中國市場提供品種更優、價格更優的產品。作為西方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咖啡已正式進入中國人的家庭和生活;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咖啡館伴隨著咖啡文化的成長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成為青年人新的消費時尚,裝點著都市風情。
⑸ 星巴克咖啡的起源和歷史謝謝
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國一家連鎖咖啡公司的名稱,1971年成立,為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其總部坐落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除咖啡外,星巴克亦有茶、餡皮餅及蛋糕等商品。星巴克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有近12,000間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歐洲、中東及太平洋區。2011年8月10日包公後裔質疑星巴克濫用包公形象。
星巴克(英文:Starbucks) NASDAQ:SBUX 港交所:4337
部分星巴克店甚至與超級市場,書店等異業結盟,於合作店鋪內覓地開業。一般而言,星巴克咖啡的價格與其他類相當。星巴克不打算調低在全球開設4萬間店的長期計劃,迄今已開了逾1.3萬間。 星巴克的分店大多數是總公司直營的,星巴克公司內也有對於外資投資的一些禁令,但這些規定也有例外。在大中華區的星巴克大多數是合資的,台灣區星巴克是由統一企業與美國星巴克合資的,上海及華中區的星巴克是由台灣統一企業、上海煙草集團以及美國星巴克合資,北京與天津星巴克是由北京美大星巴克公司經營,而廣東、香港及澳門的星巴克則是由美心集團及美國星巴克合資的Coffee Concepts HK Ltd 經營。星巴克總公司傾向加碼這些地區的持股,取得更大的主控權。沈陽、大連等城市的星巴克則是星巴克總公司的直營店。星巴克咖啡國際公司總裁約翰·卡爾弗近日在2011APEC中小企業峰會表示,希望中國成為星巴克在美國以外最大的國家,在2015年星巴克將在中國大陸開設門店達到1500家門店。
將星巴克建成全球極品咖啡的翹楚,同時在公司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自己一貫的原則。
⑹ 咖啡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
咖啡傳入我國的歷史並不長,直到1884年咖啡才在台灣首次種植成功。
在大陸,最早的咖啡種植則開始於雲南。二十世紀初葉,法國傳教士將第一批咖啡樹苗帶到雲南的賓川縣,從此咖啡開始在大陸種植。
20世紀30年代,上海最早的咖啡館開在外灘,供那些外國水手們過過咖啡癮,或許也有解解鄉愁的意味。
那時的咖啡,被上海人稱為「咳嗽葯水」。當然,這只是上海咖啡館的一個片斷,那個時期的上海,還有許多從海外歸來的華僑,他們在生活中,保持著喝咖啡的習慣——不僅僅是去咖啡館,更多的時候他們在自家的餐廳或客廳里,品嘗香濃的咖啡。
⑺ 咖啡的歷史及傳播
咖啡的歷史:
咖啡出現的最早且最確切的時間是公元前8世紀,但是早在荷馬的作品(希臘詩人,生卒年有爭論,一較權威說法是生於公元前744年---譯者注)和許多古老的阿拉伯傳奇里,就已記述了一種神奇的,色黑,味苦澀,且具有強烈刺激力量的飲料。
公元10世紀前後,阿維森納(Avicenna, 980-1037,古代伊斯蘭世界最傑出的集大成者之一,是哲學家,醫生,理論家等---譯者注)則用咖啡當作葯物治療疾病。還有一個源自5世紀的奇特故事,傳說一個葉門牧羊人看見一群山羊從一叢灌木上銜落色澤微紅的漿果,很快這些山羊變得焦躁不安,興奮不已,這個牧羊人把這件事報告給了一位修道士, 這位修道士將一些漿果煮熟,然後提煉出一種味苦,勁足的,能驅趕睏倦和睡意的飲料。咖啡原產地衣索比亞西南部的咖法省高原地區,據說是一千多年前一位牧羊人發現羊吃了一種植物後,變得非常興奮活潑,因此發現了咖啡。也有說法是由於一場野火,燒毀了一片咖啡林,燒烤咖啡的香味引起了周圍居民的注意。人們最初咀嚼這種植物果實以提神,後來烘烤磨碎摻入麵粉做成麵包,作為勇士的食物,以提高作戰的勇氣。不過這些傳說故事都缺乏歷史文件佐證,只出現於後世的旅遊傳記中,因此無從考證咖啡起源的真正原因。
公元11世紀左右,人們才開始用水煮咖啡做為飲料。
公元13世紀時,衣索比亞軍隊入侵葉門,將咖啡帶到了阿拉伯世界。古時候的阿拉伯人最早把咖啡豆曬乾熬煮後,把汁液當作胃葯來喝,認為有助於消化。後來發現咖啡還有提神醒腦的作用,同時由於伊斯蘭教規嚴禁教徒飲酒,於是就用咖啡取代酒精飲料,作為提神的飲料而時常飲用。有的宗教界人士認為這種飲料刺激神經,違反教義,曾一度禁止並關閉咖啡店,但埃及蘇丹認為咖啡不違反教義,因而解禁,咖啡飲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區流行開來。咖啡Coffee這個詞,就是來源於阿拉伯語Qahwa,意思是「植物飲料」,後來傳到土耳其,成為歐洲語言中這個詞的來源。
公元15世紀以後,到聖地麥加朝聖的穆斯林陸續將咖啡帶回居住地,使咖啡漸漸流傳到埃及、敘利亞、伊朗和土耳其等國。咖啡進入歐陸當歸因於土耳其當時的奧斯曼帝國,由於嗜飲咖啡的鄂圖曼大軍西征歐陸且在當地駐扎數年之久,在大軍最後撤離時,留下了包括咖啡豆在內的大批補給品,維也納和巴黎的人們得以憑著這些咖啡豆,和從土耳其人那裡得到的烹制經驗,而發展出歐洲的咖啡文化。戰爭原是攻佔和毀滅,卻意外地帶來了文化的交流融合,這可是統治者們所始料未及的了
西方人都熟知咖啡有三百年的歷史,然而在東方,咖啡在更久遠前的年代已作為一種飲料在社會各階層普及。
世界上第一株咖啡樹是在非洲之角發現的。當地土著部落經常把咖啡的果實磨碎,再把它與動物脂肪摻在一起揉捏,做成許多球狀的丸子。這些土著部落的人將這些咖啡丸子當成珍貴的食物,專供那些即將出征的戰士享用。
但在西元15世紀以前,咖啡長期被阿拉伯世界所壟斷,
高樂雅咖啡僅在回教國家間流傳;當時主要被使用在醫學和宗教上,回教醫生和僧侶們承認咖啡具有提神、醒腦、健胃、強身、止血等功效;15世紀初開始有文獻記載咖啡的使用方式,並且在此時期融入宗教儀式中,同時也出現在民間做為日常飲品。
直到16、17世紀,透過威尼斯商人和海上霸權荷蘭人的買賣輾轉將咖啡傳入歐洲,很快地,這種充滿東方神秘色彩、口感馥郁香氣迷魅的黑色飲料受到貴族仕紳階級的爭相競逐,咖啡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甚至產生了「黑色金子」的稱號,當時的貴族流行在特殊日子互送咖啡豆以示盡情狂歡,或是給久未謀面的親友,有財入袋、祝賀順遂之意,同時也是身分地位象徵。而「黑色金子」在接下來風起雲涌的大航海時代,藉由海運的傳播,全世界都被納入了咖啡的生產和消費版圖中。
中國上海已經成為了咖啡消費大市場,因為越來越多的職場白領、外籍人士,都喜歡在工作之餘飲用咖啡,並在很多的餐廳,都推出了下午茶業務,多數裡面都有咖啡,並且各國的咖啡在此都找到了各自的市場。
咖啡的傳播:
從衣索比亞的牧羊人第一次發現咖啡,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這是充滿艱辛傳奇和豐富多彩的1500多年。
500年,牧羊人卡爾代第一個發現了咖啡的妙用。
525年,第一株咖啡樹在阿拉伯半島種植。
1475年,第一家咖啡屋在君士坦丁堡誕生。
1615年,咖啡從義大利的威尼斯傳入歐洲大陸。
1620年,咖啡傳入北美大陸。
1690年,咖啡傳入亞洲。
1723年,法國軍官得克魯把咖啡苗帶到了美洲。
1893年,咖啡種植在了肯亞和坦尚尼亞。
1902年,傳教士將咖啡種帶到雲南。
⑻ 首屆上海咖啡文化周將從「咖啡之都」起航,上海人為何鍾愛喝咖啡呢
19世紀外國人湧入上海,帶來了咖啡文化。
1843年上海開埠,作為舶來品的咖啡,成為趕時髦的新派人趨之若鶩的新鮮事物。1876年,興發咖啡番菜店在二洋涇橋開業,西餐在上海灘推廣普及,咖啡也慢慢為眾人所接受。開放融合的海派文化讓咖啡的接受度較高,從19世紀到如今的文化沉澱,讓上海人愛上喝咖啡。
海派文化的寬容:
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但薈萃了展示域內川、粵、京、魯、淮揚等地特色菜系、傳統名點和茶酒文化的館堂樓肆,而且匯聚起散發著歐美情調、各國風味的西餐館、咖啡廳。
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僅保存並革新著傳統節慶、吉凶禮俗、民間藝技、武術健身、收藏集古等彰顯中華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納並發展著隨歐風而來的交際禮儀、歌舞娛樂、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婚喪嫁娶等異域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