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新密歷史

新密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5 00:39:53

『壹』 有誰知道河南新密大隗的歷史

上 古

三皇時期,古密地為補國,都城在今縣西牛店一帶。

五帝時,軒轅黃帝在雲岩(雲岩官)練兵講武。唐、虞、夏、商四代,密縣屬豫州。

周 代

周初,密縣為密國、鄶國。密國姬姓,是周王室同姓貴族國,後被周宣王所滅,都城在今大隗鎮;鄶國是周武王所封,姬姓,為火正祝融之後,公元前769年被鄭武公所滅,都城在今曲粱鄉古城寨村。

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鄭武公滅鄶,屬鄭。在今大魄鎮置新密邑也叫新城。

周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54年)夏,齊桓公借口鄭國國君逃避首止之盟,又違背農時修築新城,親率宋公、陳侯、衛侯、曹伯伐鄭,包圍了新密。

周靈王十年(公元前562年)九月,晉率諸侯會於蕭魚(今尖山鄉蕭魚口)。

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韓哀侯率兵滅鄭,新密邑屬韓國。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攻韓,俘韓王安,韓國滅亡,新密邑屬秦國。

秦 代

秦統一六國,置三川郡,新密邑屬之。

西 漢

漢王劉邦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密縣,屬河南郡,縣城在今大隗鎮。

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卓茂任密縣縣令。旅政有方,民感其德,後人在大隗鎮、縣城建有卓君廟。

西漢末年(公元23年),王莽、劉秀曾在密縣境內作戰。

東 漢

建武四年(公元28年),密縣人侯霸被光武帝劉秀拜為尚書令,次年晉大司徒,封關內侯。建武十二年霸死,光武帝親臨弔唁,追封侯霸謚號則鄉哀侯,食2600戶。

晉 代

永嘉四年(310年),晉都洛陽被匈奴族漢帝劉淵所破,晉皇太子司馬業逃難至密縣,住雲岩官南側黃路坡寨,後改為王居城。建興元年(313年)即皇帝位,史稱 "孝愍帝"。

南 北 朝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分密縣為武陵、曲梁兩縣,屬廣武郡。

北魏時,建光林寺,是密縣第一座寺院。

東魏天平四年(537年)春,滎陽人張儉等率眾於大隗山,通寶炬。被東魏武衛將軍高元盛所鎮壓。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撤武陵、曲尖二縣,復置密縣,屬滎陽郡。

天保三年,在縣東建浮圖寺。

隋 代

開皇元年(581年),建超化寺,佔地方圓20餘里,僧侶2000餘人。明清時期寺院被破壞,現僅存部分佛殿。

二年(582年)在縣西北召建華嚴寺。

大業十二年(616年),縣城由大隗鎮遷址法橋堡(今名縣城)。

唐 代

武德三年(620年),撤密縣,且密州,轄零水、洧源二縣。

四年,廢密州,撤零水、洧源二縣,復置密縣,屬鄭州。

開元二年(714年),於超化寺院內建造中空13層磚塔,高約30米。

天寶七年(748年),縣東曲梁建鐵鍾寺。同年,縣西尖山上寺溝建上香峪寺。

宋 代

開寶元年(968年),建中香峪寺。

二年,建雲岩官。

咸平四年(1001年),縣衙西建法海寺。

崇寧四年(1105年),大隗鎮建月華寺。

金 代

大定元年(1161年),縣西南柏璧山下,建白龍王廟。

元 代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為汴梁路,領州五,密縣居鄭州。

至正二年(1342年),密縣改稱密雲縣,屬鈞州。同年,在縣西建報恩寺。

十五年,在縣西北建助泉寺。同年二月,密縣地震。

十九年,密縣蝗災,莊稼被吃光,人捕蝗蟲為食。

明 代

洪武元年(1368年),改密雲縣為密縣,屬開封府鈞州。

三年,知縣馮萬金重建縣城,增築土城堵,圍3.5公里,有四門(東仁育門,西文正門,南禮節門,北樂和門)。

四年,縣衙西建城隍廟。

洪武、永樂年間(1368-1424年),官府組織山西洪洞縣人多次移民密縣。

成化二十年(1484年),《密縣志》纂修成書。

弘治八年(14坤年),建通濟橋(大隗鎮東)。

嘉靖二十九年(1650年)重修宋太師歐陽文忠公墓。鈞州同知方渝為墓碑撰文。

萬曆元年(1675年),知縣蕭文元續修《密縣志》。

三年,據載,密縣首次人口資料為戶3888,口32267,其中丁13640。

四月,鈞州改曰禹州,密縣屬之。

十六年二月十九日,徐霞客由滎陽至密,經西北香爐山、聖借池、石佛地過縣城到天仙廟等地游覽。密縣山水名勝,《徐霞客游記》有載。

崇禎四年(1631年),密縣大雪五日夜,澗谷皆平,不少食畜凍死,民絕灶火,雪融屍現者不一。

五年夏,淫雨60日夜,多數房屋、土洞倒塌,致有人、畜死亡。

六年,夏,大旱。

七年,知縣苗之廷續修《密縣志》。是年,蝗飛蔽日。

八年春,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打密縣城;知縣苗之廷率軍頑抗,城未破。

十二年,知縣曹化申建東、西磚城面,添設墩堡、敵台,東、西、南翁城,並修城壕。

十三年,旱災、蝗災交織,人相食。是年,王村保張文明,招募民工修築超化寨,地勢險峻,山水環繞,為一邑勝地。

十四年春,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二次圍攻密縣城,經三日夜激戰,城破。義軍派冷英為密縣縣令,兼管登封。後冷英被超化寨主張文明殺害。

清 代

清初,密縣屬開封府禹州。

順治二年(1645年),知縣勸諭復業,開墾荒蕪土地570餘頃。

五年,知縣李芝蘭,指使在縣西北石坡口建 "白衣堂",招僧數人,以防虎患。

六年春,群狼入城,傷數人。

七年,在城西關建惠濟橋,後稱李公橋。

八年,縣東建浮山雙橋。知縣李芝蘭纂修《密縣志》。

十三年,青屏山頂建屏峰塔一座。

十六年,知縣李鵬鳴,續招復業戶583戶,2232人。是年,知縣李鵬鳴重修《密縣志》,雕版印刷成書。

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縣城東門外建興學書院。

十七年至二十年,密縣連遭蛇、水、旱、瘟疫四災。

二十三年,知縣衷鯤化在縣治西建檜陽書院。

二十四年,暴雨數日,衙房傾倒,知縣衷鯤化移衙於舊治,對倒塌衙房整修。

二十八年,在雲蒙山南建浮山雙橋,後稱官夫橋。

二十九年,縣城外南嶺建文峰塔。是年,春夏無雨,麥苗旱死大半,耕牛十之八九得瘟疫死亡。

三十四年四月六日 地震。

雍正八年(1730年),大水,民房倒塌,砸死數百人。洧水河沿岸沖毀土地4萬余畝。

十一年,知縣蔣彥改舊布政分司署為"普濟堂",撥地362畝,收養無靠者。

乾隆元年(1736年),奉旨蠲免密縣水沖地2200畝,豁除連潤銀272兩。

六年,在縣西南平陌設塘訊,建官廳 1間,墩台1座,守兵4人。

十三年,全縣12200戶,人107011口。

十五年,乾隆與皇太後巡幸游篙、洛,十月途經密縣,憨留牛兒店鎮,尖營膳畢,易騎圍獵,射虎於城西北隅裴家窪,日西駐蹕於城東大營。百姓頂香,跪道旁迎送。老民、老婦恩賞銀牌。

三十九年春,多紅風、黑焰,莊稼歉收。

四十九年,於城西街、觀音堂、大隗鎮。牛兒店建社倉4座。

五十年,春、夏大旱,多大風,秋季無收。緩征錢糧,年征一半。

五十一年春,人相食,疫大作。

嘉慶二年(17盯年)冬,大雪3日,平地積雪3尺。

十年七月,地震。

二十二年,知縣景倫與武進謝增同纂《密縣志》,開雕成書。

七年,城廂及各保設義學21處。

十五年,溱水暴漲,沿河村莊淹沒殆盡。

成豐三年(18魄年),禹縣王紅磚率農民起義,屯兵大鴻寨。元宵節攻入密縣城,放監開倉,焚燒大堂、官宅。城守官王青山頑抗喪命,知縣胡燕青的妻子兒女被殺,本人隻身逃往鄭州。

二十一年,縣設煤厘局,管理煤礦事宜。

二十四年,閨三月十八日地震,五月十三日,雷、電十大風交加,冰雹如拳,樹木多拔,洧水兩岸尤甚。

二十五年三月,雨雹,小麥歉收,秋冬大旱,玉米無收,麥未播種。次年春,大飢,人相食。

三十年,縣按詔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學制四年。畢業獎勵,最優等為方廩生,優等為增生,中等為附生,下等發回原籍為佾生。

三十一年,改各保義塾為初級小學堂,共26處。是年,縣設立師范傳習所(附設於高等小學校內)。鄉會試及科考停止。自清初至是年,全縣共考得進士14名,其中文11名,武3名,考取舉人124名。
三十二年四月,密縣設勸學所。

三十三年,超化棗樹溝媒礦工人陳治有、費華等,為提高工人工資,爭取人權,組織60餘名礦工向煤礦資本家進行斗爭,後又到鞏縣小關圈窯,聯合礦工同礦主斗爭,隊伍發展到千餘人,後在洛陽被清軍鎮壓。

三十四年,縣商會成立,會長為孫誼。

宣統元年(1909年),縣西鐵匠張小五、張群、郭須發動農民舉行抗捐稅斗爭。三月三日,桌眾千餘人進入縣城,砸毀縣衙、鹽店、煤厘局,張小五被捕遇害。

二年,縣設教育會、教育講習所、自治研究所、自治籮辦事務所。

三年,縣成立議事會、參事會,縣行察局改為笛務局。

中華民國時期

1512年(民國元年)

知縣姚晟年繼任密縣知事,沿清制。縣衙改為知事公署。

1913年

1月,成立密縣清鄉守望社。次年,改為保衛團。

2月,成立公款局;改官立高等小學堂為縣立高等小學校,堂長改稱校長,畢業獎勵廢止。

1948年

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陳(庚)、謝(富治)部隊第四、九縱隊,12日午夜攻克密縣城。

5月8日,國民黨駐鄭州十六兵團第四十一師、四十七師、暫編第二十六旅,計9個團,加之新、密、登、滎四縣保安團,共2.5萬餘人,西進密縣。駐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縱隊七十六團、七十七團,奉令在密縣城東南塔坡蛆擊,登密戰役開始。激戰三日解放軍擊退國民黨部隊進攻20餘次,斃敵千餘人。後誘敵於景店地區,敵127旅被全殲,余部潰逃鄭州,登密戰役勝利結束。

10月,密縣全境解放,中共密縣委員會、密縣人民民主政府搬遷縣城辦公。潛逃在鄭洲的國民黨密縣政府徹底覆滅,縣長高萬青進往台灣。

11月3日, 縣人民民主政府分區召開萬人大會,慶祝密縣解放。

1949年

是月,為支援人民解放軍大軍南下,在曲粱成立支前司令部,設下牛、雙樓支前站,動員群眾捐獻糧食260萬公斤,柴禾、飼料各100多萬公斤。

6月,成立密縣工會,田玉明任主席。1960年3月,改為密縣工會聯合會,後改為密縣總工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密縣縣城及各區政府所在地舉行大會,熱烈慶祝新中國光榮誕生。

12月18日,密縣首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在縣城開幕,出席代表121人。

是年,密縣人民民主政府成立生產推進社,附設糧食門市部,以低價拋售糧食,穩定市場糧價、物價,打擊投機糧商。

1950年

2月,全縣開始土地改革。縣人民民主政府發布命令,嚴禁地主、富農疏放土地、財產。

4月,縣人民民主政府開始在全縣貫徹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1956年

8月23日,密縣兵役委員會成立。

12月26日,召開密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王銀安當選為縣長。

是年,全縣高級農業合作社發展到241個,有7.76萬個農戶入社,占總農戶的99·8%。

1957年

1月13日,縣人民委員會決定每月1日、15日為縣長接待群眾日。

7月,暴雨10日,雨量達167毫米。僅10日中午2小時內降雨量達103毫米。山洪暴發,河水猛漲,沖淹禾苗11萬畝。縣委、縣人民委員會領導群眾開展生產自救。

縣委召開民主人士座談會,幫助縣委整風。

8月,根據省、地委有關指示,全縣分自留地43358畝,占總耕地面積4·71%,人均0·11畝。

11月,反右派斗爭開始,全縣先後有436人錯劃為"右派";後按照中央有關政策,分別於1978年11月、1979年6月予以復查,全部改正。

1958 年

年初,開展"除四害" (老鼠、麻雀、蒼蠅、蚊子)運動。

2月22日,密縣首屆黨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會議在「左」的思想指導下,對農田水利、綠化、中小學教育及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提出了不切實際的口號,浮誇風開始在全縣蔓延。

9月,密縣3隻改良綿羊,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會上展出。

密縣種羊場技術員賈子敬出席農業部召開的全國綿羊改良現場會,並作了書面發言。
是年,上海玉器廠工人用一塊6噸重的密玉雕刻成國家登山健兒攀登珠穆朗瑪峰英姿的巨型工藝品,題名為"攀登世界高蜂",被國家定為國寶,陳列在上海工業展覽館。

是年,國家衛生部部長李德全來密視察工作。

1959年

1月12日,密縣人民委員會衛生科改為密縣衛生局.

1960年

2月7日,密縣1200名青年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支援建設,安家落戶.

5月,密縣編制委員會成立.

8月5日至8日,中共密縣第二屆代表大會召開,李世民當選為第一書記.

1961年

6月,密縣貫徹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精簡機構,下放全民所有制職工4417人、城鎮居民462人,6508名集體所有職工被精簡後退回農村,原外地下放回縣的857名職工又返回原藉。

1964年

2月,縣政府決定並報上級批准,撤觀音堂人民公社,設劉寨、岳村人民公社;北召人民公社遷至尖山,改名尖山人民公社;米村人民公社遷至牛店,改名牛店人民公社;五里店人民公社遷至袁庄,改名袁庄人民公社。

1965年

10月,滎、密公路開始動工興建。

中央農業部批准密縣為綿羊改良重點縣。

1966年

2月14日,國務院副總理、財政部長李先念,由縣長李鳳鳴陪同,在來集王家窩視察農田水土保持工作。

8月,中共密縣縣委發出關於深入開展宣傳貫徹中共八屆十一屆全會公報和《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緊急通知。文化大革命在密縣開始。

1967年

4月2日,密縣革命委員會籌備委員會成立。縣委、縣人大停止辦公。

1971年

5月20日,07108工程開始施工,縣內三岔口至坡劉村,長20.5公里。次年5月渣油表處路面。

1974年

7月10,密縣新縣城籌建處成立。

1976年

10月25日,密縣舉行萬人集會遊行,慶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聲討「四人幫」反革命罪行。

1977年

超化莪溝發現裴李崗古文化遺址。

1979年

2月,縣委召開四級幹部會議。傳達貫徹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及省、地常委擴大會議精神。強調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9月,新縣城建設初具規模,縣委、縣革命及縣直部分單位遷入新縣城辦公。

1980年

1月3日,開放各鄉鎮的清真寺。

秋,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12月,密縣召開新婚姻法及計劃生育宣傳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動員大會。

密縣至禹縣公路開通。

是年,全國醫葯總局在北京召開的銀花品嘗鑒定會上,密縣銀花以味濃、清香定為等級銀花,為全國之冠。

1982年

8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密縣來集鄉和城關鎮的惠溝、五里店、楚溝、楊寨、高溝、甘寨六大隊劃出,成立新密區,屬鄭州市管轄。

1983年

1月1日,新縣城青屏劇院落成。

7月22日,開封地區撤銷,密縣歸屬鄭州市。

1985年

1月,密縣召開首屆體育運動會。

9月10日,縣城隆重舉行建國後首次教師節慶祝大會。

1986年

密縣電視差轉台在青屏山建成試播。

1988年

11月18日,縣委召開"各界人士座談會",就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問題徵求意見。

11月23日,省委副書記趙地主持的省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座談會"在密縣召開。

1989年

是月,密縣同鄭州礦務局聯合投資100萬元,在青屏山建成新密電視台並開播,同時開播了密縣調頻電台。

2月18日至26日(農歷旺月十四至二十日),新縣城舉行花燈盛會,近30萬人次參觀。同時,開展了法制、計劃生育宣傳教育。

24日,長途全自動電話在密縣開通。

3月,縣委、縣政府決定本月為《義務教育法》宣傳月。

是月,經密縣政府批准,鄉撤銷學區建制,成立教育管理委員會。

4月13日,縣人民政府發布《加強水資源管理布告》,明確密縣水資源由縣水利局統一管理。

5月20日,中共密縣委員會發出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政府及單位認真學習並堅決貫徹執行國務院總理李鵬在首都黨政軍幹部大會上的講話,強調要深刻認識在北京發生的反革命動亂的嚴重性,同黨中央保持一致,維護正常的社會政治制度和生產秩序。

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密縣撤縣換市為新密市.

『貳』 河南新密有多少個鎮有多少年歷史

新密概況新密市位來於河南省中自部的嵩山東麓,距省會鄭州市40公里,中原名剎少林寺55公里,鄭州新鄭國際機場45公里。轄4個街道、11個鎮、2個鄉,1個風景區管委會:青屏街街道、新華路街道、西大街街道、城關鎮、牛店鎮、平陌鎮、超化鎮、苟堂鎮、大隗鎮、劉寨鎮、白寨鎮、岳村鎮、來集鎮、米村鎮、袁庄鄉、曲梁鄉;礦區街道、尖山風景區。總面積為1001平方公里,人口75萬人。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新密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莪溝裴崗文化遺址和新石器時期北崗文化遺址的發掘。證實8000年前,我們祖先就在此耕織守獵,休養生息。炎帝時,新密名脯國;堯舜夏商時屬豫州;西周時,稱鄶國;春秋戰國至秦以新密邑名世;西漢高祖始置密縣。1994年4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境內有黃帝練兵演武研創八陣兵法的軒轅黃帝宮,目前全國罕見的打虎亭漢墓等名勝古跡。自然景觀以尖山香峪寺森林公園和北方最大的溶洞-神仙洞而聞名.
新密市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東漢大司徒侯霸、明代工部尚書靳於中、清代著名詩人錢九韶、當代著名地質學家谷德振、著名數學家侯振廷、著名醫學家馬德水、民間文學理論家張振犁等都因其貢獻卓著聞名於世,載入世冊。

『叄』 新密市的歷史簡介是什麼

新密市位於河復南省中部的嵩山東制麓,隸屬省會鄭州,距省會鄭州市40公里,中原名剎少林寺55公里,鄭州新鄭國際機場45公里。轄4個街道、11個鎮、2個鄉,1個風景區管委會:青屏街街道、新華路街道、西大街街道、城關鎮、牛店鎮、平陌鎮、超化鎮、苟堂鎮、大隗鎮、劉寨鎮、白寨鎮、岳村鎮、來集鎮、米村鎮、袁庄鄉、曲梁鄉;礦區街道、尖山風景區。總面積為1001平方公里,人口80餘萬人。

鄭州市西南部的新密市,在西周滅商之後是密國和鄶國所在地。密國是以密山為名,密山以"密"為名,是因為這里山的形狀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稱為"密"。

後來鄭國滅掉了鄶國,並將原來的密國故城更名為新密邑。韓國滅鄭後,擁有此地。從春秋戰國到秦朝滅亡,一直沿用"新密"這個地名。

『肆』 性鄭的歷史來歷

一、姓氏源流
鄭(Zhèng 鄭)姓主源是中華五大郡國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後稷之後,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鄭姓最早的血緣先祖是黃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鄭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建鄭國,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前後立國432年,共十三世。亡國後的鄭人奔於陳、宋間,為紀念故國以鄭名氏,就得鄭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鄭姓人除上述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唐朝的鄭注本姓魚,明代的鄭和本姓馬(見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鄭。今天少數民族中也有以鄭為姓的,其姓氏來源和血統源流當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鄭姓。據《皇明大政記》載,回族中的鄭姓是皇帝的賜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鄭和,系賽典赤·贍思丁五子馬速忽的兒子。鄭和祖籍雲南省昆陽人,原名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僅12歲的鄭和被攻入雲南的明軍俘虜,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歲的鄭和「從燕王起兵靖難,出入戰陣,多建奇功。」故賜姓「鄭」。皇帝賜姓鄭,主要是因為鄭和在「靖難之役」的鄭村壩(今北京市東壩)一戰中表現突出,故而賜姓「鄭」。後來,鄭和過繼其兄馬文銘長子為後,取名賜,遂繁衍為鄭氏家族。現居南京的鄭氏家族已歷二十餘世。鄭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江蘇一帶。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時,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異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後(公元前806年)將友封在鄭(今陝西省華縣東)地,友稱為鄭桓公,鄭是西周建立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周幽王時,鄭桓公見幽王無道,諸侯強大,王權旁落,預感到將有變亂,便把財產、部落連同百姓遷移到位於河南中部的東虢和鄶兩個諸侯國之間。鄭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後,乘護送平王東遷洛陽之機,相繼佔領了兩國的土地,在新鄭一帶建立了鄭國。公元前三七五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氏公卿宗族紛紛外遷,他們便以國為氏,稱為鄭氏。尊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在河南開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帶,即史載「陳宋之間」。鄭亡國後,流落韓國的鄭姓人中有位叫鄭國的人,被韓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開鑿了名聞後世的「鄭國渠」。鄭國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水利專家,也是鄭姓人在得姓後的第一個著名人物。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開封滎陽(位於開封城東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到了明清時期,鄭姓發展再度輝煌,在儒學、思想、文化、科技等領域獨領風騷,多有建樹,名人高官大量涌現,形成了鄭姓在江蘇、湖南、河北、貴州、廣東、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現,族人遠播於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鄭姓播遷至海外,始於清,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如今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佔到全國鄭姓人口的大多數,可以說鄭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八。
三、歷史名人
鄭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幗人物,在吳越兩國長年戰爭時期,隻身入吳作內應,助越國順利滅吳,立下汗馬功勞。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專家。曾助秦國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沃野千里,國力更加強盛。
鄭 吉: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曾率兵抗擊匈奴入侵,為漢始設西域都護之始。
鄭 興、鄭眾:河南省,開封人,系父子。興為東漢時期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進一步發揚,貢獻巨大,世稱「先鄭」。子鄭眾為東漢經學家,曾任大司農,通曉《易》、《詩》等經學。
鄭 羲:與鄭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書法家,鄭道昭更是與王羲之齊名的「北方書聖」,為魏碑的鼻祖。
鄭 虔:鄭州滎陽人,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著有《天寶軍防錄》。
鄭 澤:隋朝滎陽人,有學識,知鍾律,考校大東鍾律,著有《樂府歌辭》、《樂府聲調》等。
鄭 樵:莆田(今屬福建省)人,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史籍學家,一生著作豐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繼《史記》後又一部偉大的通史著作,且頗具創見。
鄭 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世稱「後鄭」,其潛心著述,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鄭學」,在整理古代歷史文獻上頗有貢獻。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唐代絳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東)人,出身微賤。年輕時,他行醫賣葯,浪跡江湖。因為他本姓魚,後改姓鄭,人們都取外號譏笑他,叫他「魚鄭」、「水族」。鄭注是唐朝的名臣,對其功過是非歷來有不同的評價。正史上貶多於褒,現代的史學工作者也有爭議。有的提出,對鄭注在歷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認為他代表當時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團進行了斗爭,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雲南省昆陽(今晉寧)人,曾率船隊七下西洋,遠達非洲、紅海等地,促進了中外交流,而且還創制了我國第一部航海地圖。
鄭 燮: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鄭桓公:即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於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後謚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鄭姓的始祖。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曾經跟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鄭武公自己也跟著搬了家,新鄭由此而誕生,鄭姓更繼續繁榮滋長。
鄭道昭:滎陽開封人,北魏書聖,曾任國子祭酒,工文詞書法,其書法筆力雄健,兼有隸意,被後人推崇為「魏碑之宗」。
鄭庄公:鄭武公子,鄭姓的中興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鄭平王東遷後,鄭庄公的祖父鄭恆公被封為周室的卿士,鄭庄公繼其父武公為周的卿士。繼位後鄭國的國勢日益強盛,周朝卻每況愈下,為打擊新興勢力,周平王很想向鄭庄公下刀,廢掉鄭庄公的卿士職位,鄭庄公得知後,針鋒相對,利用鄭國的優勢,威脅周平王,逼使周文王與鄭國派人質,後周對鄭用兵,被鄭所敗周恆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掃地,鄭國國威大振。自此周王室僅成天下共主,並無實權。
鄭光祖:元代平陽襄陵(今山西省臨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創作頗多,代表作為《倩女離魂》,他被後人譽為「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優輩稱『鄭老先生』」。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元代連江(今屬福建省)人。曾以太學上舍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宋亡隱居吳下(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南向,歲時伏臘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趙」之意。善詩,擅水墨蘭竹,信手數筆便成意境,所畫墨蘭蘊含思宋之情,書雲「時寫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蕃人奪,忍著耶?』」嘉定某官脅以他事,求畫蘭,其曰:「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對仕元官僚,尤為恨之。所畫墨竹,常寫蒼煙半抹,斜月數竿之景,惜已無真本存世。傳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蘭圖》卷,紙本,墨筆,縱25.7厘米,橫42.4厘米,筆力勁挺,氣格高潔,內斂含蓄,右自題詩雲:「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鈐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另《墨蘭圖》卷,畫一孤傲伸葉吐蕊之蘭,自題:「一國之香,一國之殤,懷彼懷王,於楚有光。所南。」藏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詩多故國之思,著有《鄭所南文集》《心史》等。
鄭成功: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賜姓「朱」,曾英勇抗擊清軍,在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稱為「國姓爺」。
鄭振鐸:當代作家,文學史家。字西諦,筆名賓芬、郭源新。福建省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曾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世界文庫》等。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長。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1958年10月18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途中因飛機失事於前蘇聯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納什地區上空而遇難殉職。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下轄包括開封在內八縣。滎陽鄭氏最早的居住地是開封縣,即今天河南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一帶。
洛陽郡: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西南),郡治相當於今天山東省維坊市、高密縣一帶。
雍州郡:東漢時置郡,三國時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郡治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西漢和東漢仍置南陽郡,轄境相當於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會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順治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
2、堂號
博經堂:東漢王朝時候,大歷史學家鄭玄博覽群書,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當時的讀書人大都專讀一經,鄭玄卻獨自博古通今。鄭姓以「博經」為堂號。
通德堂:鄭氏通德堂址在舊鎮鎮城裡村,座東朝西,二進兩廡一天井,每進三開間,土木抬梁結構,面積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歷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此外,鄭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孝義堂」、「孔安堂」、「書帶堂」、「復訓堂」、「立本堂」、「錫類堂」、「翼經堂」、「奠邑堂」、「務本堂」、「滎陽堂」、「著經堂」等。
五、宗族特徵
1、歷代鄭姓族人地位均比較顯赫,且在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輩出。
2、鄭姓以忠孝治家,家風純朴而著稱。
3、各支鄭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鄭家清修《鄭氏家譜》、湖北通山鄭氏一支字行為:「令嗣承家遠,宗由通德傳,永升泰運日,顯達盛英賢。」據民國殘本《鄭氏家譜》、安徽宿縣鄭姓一支字行為:「天祿仕志本,日文立國光。」
來源:
wnc7188 |十八級採納率44%
擅長領域:謎語腦筋急轉彎社會民生

『伍』 新密的歷史沿革

三皇之世初為伏羲女媧之故里,後為炎帝所伐之補遂。
五帝之初為黃帝之都軒轅丘,帝嚳時期為祝融氏之墟,五帝堯之後為鄶國之都城所在地。
西周初到春秋為鄶、密二國並存,春秋時為鄭國都城並設新密邑,戰國時屬韓國,又曾為楚所轄,秦時屬潁川郡,漢襲秦制仍置密縣,屬河南郡,治在大隗,東漢屬河南尹,三國時屬魏國司州河南郡。
晉屬司州滎陽郡,劉宋屬滎陽郡,北齊復置密縣,屬滎陽郡。
北周屬滎州,尋政滎州又為鄭州,隋朝密隸屬仍和北周一樣,縣、省入焉。五代仍為密縣屬鄭州,宋屬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陽郡。
金、元屬南京(汴梁)路鄭州。元改密雲縣,割屬鈞州。明復為密縣。屬開封府鈞州,又稱禹州。隸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因之,屬直隸禹州,改屬許州府,旋屬開封府。
中華民國屬豫東道、開封道、河南省、第四、第一行政督察區。
1952年陳留專區和鄭州專區合並,命名為鄭州專區。
1955年鄭州專員公署由滎陽遷駐開封市,更名為開封專員公署,稱其管轄的地區為開封專區。
1958年12月經河南省人民委員會37次會議通過並報國務院批准,將原開封專區西部的滎陽、密縣等五縣劃歸鄭州市管轄。
1961年12月10日,省委決定將滎陽、密縣等五縣劃歸開封地區管轄。
1983年9月1日,國務院批准河南部分地、市合並,實行市管縣體制的報告,將開封地區的鞏縣、新鄭、密縣、登封、中牟五縣劃歸鄭州市管轄。
1974年7月10日,密縣新縣城籌建處成立。
1979年9月,密縣新縣城經數年建設已初具規模,縣委、縣革委及縣直部分單位遷入新縣城辦公。
1982年8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密縣來集鄉和城關鎮的惠溝、五里店、楚溝、楊寨、高溝、甘砦六個大隊(村)劃出,成立新密區,屬鄭州市管轄。
1987年3月11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鄭州市新密區,原所屬的來集、七里崗鄉劃歸密縣。
1994年4月5日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縣級)。省政府通知:委託鄭州市代管。 鄭州市西南部的新密市,在西周滅商之後是密國和鄶國所在地。密國是以密山為名,密山以「密」為名,是因為這里山的形狀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稱為「密」。
後來鄭國滅掉了鄶國,並將原來的密國故城更名為新密邑。韓國滅鄭後,擁有此地。從春秋戰國到秦朝滅亡,一直沿用「新密」這個地名。

『陸』 新密光武陳歷史名人

光武陳村歷史上叫王家寨,與陳姓的淵源最早始於東漢初,東漢光武帝劉秀自南陽起兵後,與王莽軍隊在中原地區展開了拉鋸戰,漢軍為扼守潁川,派將軍陳俊在這里駐兵,劉秀穩定住政權後,便將陳俊駐兵的地方賜封為光武陳。
1271年,忽必烈進兵中原後,為同化漢族,派蒙古人駐扎到這里,並把名字改回王家寨。元朝末年,百姓紛紛造反,聚眾趕走了蒙古王族,王家寨至明朝初數年沒有人居住。
再次啟用光武陳這個名字,已是明代的事了。元末時,陳永亮曾與朱元璋勢均力敵,但最終戰敗,陳永亮的子孫為逃避朱元璋的「趕盡殺絕」改姓為「賈」。明初洪武元年,光武陳始祖陳遂遷居到新密西北40餘里磨旗山東側。陳遂的孫子是個石匠,一日他來到此地,得知此地原名為光武陳後,感覺此地便於居住,又與陳姓有淵源,就帶著家眷在這里安頓下來。
朱元璋孩子眾多,陳氏子孫中有一名叫陳儀的成為朱元璋第十七個兒子的女婿,自此以後,光武陳氏便開始興盛起來,成為明朝時期的名門望族,後來又有陳邦定、陳奇策、陳孟、陳虞做了郡馬爺,如今在陳氏宗祠內,還懸掛有「五尚皇親」的匾額。

『柒』 新密市歷史簡介

新密市位於河南省中部的嵩山東麓,隸屬省會鄭州,距省會鄭州市40公里,中原名剎少林寺55公里,鄭州新鄭國際機場45公里。轄4個街道、11個鎮、2個鄉,1個風景區管委會:青屏街街道、新華路街道、西大街街道、城關鎮、牛店鎮、平陌鎮、超化鎮、苟堂鎮、大隗鎮、劉寨鎮、白寨鎮、岳村鎮、來集鎮、米村鎮、袁庄鄉、曲梁鄉;礦區街道、尖山風景區。總面積為1001平方公里,人口80餘萬人。
地名由來
【新密 以山為名】
鄭州市西南部的新密市,在西周滅商之後是密國和鄶國所在地。密國是以密山為名,密山以「密」為名,是因為這里山的形狀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稱為「密」。
後來鄭國滅掉了鄶國,並將原來的密國故城更名為新密邑。韓國滅鄭後,擁有此地。從春秋戰國到秦朝滅亡,一直沿用「新密」這個地名。
西漢在縣城東南置密縣。此後東漢、曹魏等歷代王朝均設密縣建制。
【新密歷史沿革】

新密市的歷史沿革

新密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溱洧二水世世代代孕育著新密市的人民。三皇之世的伏羲氏和五帝時的黃帝、祝融、鄶國,西周時的密國及春秋早期鄭國均在此立國建都。以後歷朝歷代雖隸屬屢有變更,縣治兩次搬遷,然而「密」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皇之世初為伏羲女媧之故里,後為炎帝所伐之補遂。
河南大學教授、全國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張振犁先生對「浮戲山」和新密歷史文化的調查考證後認為:「大部分位於新密的浮戲山即以伏羲氏命名的伏羲山,是伏羲氏的故里。」他在《「浮戲」本是「伏羲山」,華夏文明此有源》一文中說:「新密市遠古伏羲時代的文化,正是『三皇』之世的典型地區。新密市不僅有補國城的遺存,而且伏羲還曾將女媧封國於汝水之陽。」河南省農牧局幹部陳志忠通過對蠶絲文化和尖山鄉「浮戲山」的數年研究認為:《山海經》中的浮戲山,主體在今河南密縣。分支於登封、鞏縣、滎陽等縣。密縣的「密」字,原始為「宓」,後為「密」。「伏羲與河洛文明有顯著的關系。他的子孫後代,世代居住在伏羲之山和由此山發源的汜水流域,這可以肯定他是河洛地帶、汜水之間的古老氏族,三皇之世的補國即伏羲氏燧人氏之史跡鼠總之,伏羲之山和汜水之源地的密縣應是伏羲氏族的故里。」
南宋羅泌撰的地理書籍《路史》中也記曰:「(補)為三皇之世封國,炎帝伐補遂。」清嘉慶版《密縣志》亦記:「補城在今補子廟西南。」《五帝本紀噌6世家》中史伯答(鄭)桓公也言:「若克二邑(虢、鄶),鄢、蔽、補、丹、依、嘿、歷、莘,君之土也。」說明於春秋之時「補國」仍舊存在。
綜上所述,諸書和專家、學者均言:大部分位於新密的浮戲山是伏羲時代的故里。後世所建立「羲國」和「補國」現在在密仍有遺存。故新密之地是三皇之世初伏羲的故里,到炎帝曾被討伐,春秋時被鄭武公所滅。位於縣西的伏羲山和補國,都是羲皇及其後裔重要活動之地。
五帝之初為黃帝之都軒轅丘
《史記,五帝本紀》中把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時期稱為五帝時期,黃帝為五帝之首。又據《路史,疏仡紀》:「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別姓者十二人,姑,其一。密,姑姓分也。」我省文物考古專家省文物考古學會名譽會長、研究員許順湛先生在《黃帝居軒轅丘考》一文中寫道:「軒轅丘在新鄭老縣城西北。最重要的是梅山、泰山環拱,溱水、洧水緊依軒轅丘成襟帶。梅山、泰山在北,其地望在新鄭西北的小喬鄉(今改龍湖鎮),溱、洧二水主要在新密的曲梁、大隗,並夾轄劉寨鄉。二山、二水南北遙相對應,把軒轅丘的位置縮小到更明確、更狹小的范圍之內。」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曹桂岑先生經過分析研究了大量文獻和中國這一時期文物考古的發掘資料,在發表的《五帝時代的都城考》中認為:「黃帝為有熊國君,故有熊應為國名,軒轅丘是都城,位於新鄭的西北,新發現的新密市古城寨龍山文化古城址可能是軒轅丘。」「從疊壓關系看,城牆晚於仰韶文化晚期和河南龍山文化早期。……古城寨是一座建於龍山文化中期的古城無疑。古城寨是一處河南省境內發現的面積最大,保留最好,意義最為重大的龍山文化城,應是黃帝的軒轅丘。」
2003年11月初中國古都學會、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在我市召開了「黃帝古都軒轅丘論證會」。會上眾多專家認為從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證實黃帝古都軒轅丘就在新密溱洧流域,古城寨城址就是黃帝所居軒轅丘。
中國古都學會會長朱士光還從三個方面論證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其所居之軒轅丘就在新密境內曲梁鄉大樊庄村古城寨城址。他說:「其一,新密市境內考古發掘取得突破性進展。考古發掘證實古城寨城址是一座帶有早期都邑性質的古城址。其規模之大,城牆保存之完好在我國同期之古城遺址中是獨一無二的,其在探索我國早期文明發展史與中國都城史上具有獨特的重大意義;其二,新密市境內有著濃郁的黃帝文化氛圍。新密市境內黃帝文
化遺跡、遺址多達46處之多,不能目之為無根虛妄之言,也是黃帝所都軒轅丘就在新密的一個有力佐證;其三,新密市地理環境所具之特點也使其具有較鄰近地區更宜於古代先民建邦立都白勺優越條件。正是立足於以上三方面史實依據與研究成果,我才認為,新密市古城寨遺址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新密市是開展中華民族文明起源與中國古都學研究最重要的地方,是中華民族邁步進入文明時代的起始點。也因此與許多學者一樣,認為黃帝所都
軒轅丘就是新密之古城寨遺址。」
由上大量事實可知,我新密市在五帝之初黃帝時為其都城軒轅丘所在地。
帝嚳時期為祝融氏之墟
據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馬世之先生多年研究的成果,在《新密古城寨城址與「祝融之墟」問題探索》一文中談道:「《史記,楚世家》雲:『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祝融之族起源甚早,但其興盛時期大體上在帝嚳高辛氏居於華夏集團盟主地位之時。……祝融之族活動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區,其范圍包括今新鄭、新密、登封、鄭州一帶。」「新密市東鄰新鄭,北連鄭州,正是古代祝融部落活動的重要地區。……其中,只有古城寨,城址應是祝融之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他又說:「因而古城寨內發現宮廟建築,俱有都邑的性質……應為祝融時的都城。」又據《通典》:「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o」從以上大量文獻和專家考證,祝融之墟亦居於黃帝時的都城軒轅丘之地。故我市在五帝的中期帝嚳之後為祝融之族的都城,祝融之墟的所在地。
五帝堯之後為鄶國之都城所在地
《史記,楚世家》載:「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日昆吾,二日參胡,三日彭祖,四日會人,五日曹姓,六日季連,羋姓,楚其後也。」鄭玄《詩譜。鄭檜譜》雲:檜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檜國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居溱洧之間。祝融氏名黎,其後八姓,唯壇姓檜者處其地焉。《世本》曰:「陸終娶於鬼方氏之妹,為之女如女貴,是生六子……其四日求言,是為檜人。……居兩水之間,食溱洧焉。徐廣日:鄶在密縣,壇姓矣。」《水經注》:增(溱)水出鄶城西北雞絡塢下,洧水東南經城南鄶地。居溱洧之間,二水合流,故以會名國。檜者,假借字耳。《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五十雲:鄶城在密縣東北五十里,接新鄭界,周初封國,《詩》有《鄶風入鄶、檜也可以寫作會,與其始祖會人有關;也與國於溱洧二水會流處有關。省社科院研究員馬世之先生說:「鄶與祝融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文獻記載,鄶城就建在祝融之墟。……我們認為古城寨城址既是『祝融之墟』之所在,也是其八姓六子中會人後裔壇姓所建立鄶城。」明《大明一統志》、《禹貢》:
「豫之域,周封黃帝後於此為鄶國。」又據春秋之《國語》、《史記·鄭世家》、《漢書》、《竹書紀年》等大量史料記載鄶國於春秋之時周平王二年被鄭國第二代國君鄭武公所滅。由上可知鄶國繼祝融之後,於堯、舜之後仍立國於祝融氏之都,改名鄶國都城,歷經夏、商,至西周初仍封黃帝後鄶國與此,直到春秋周平王二年被鄭武公所滅。鄶國在五帝後期到西周仍存在一千餘年。這期間新密大部分地區屬鄶國,並是鄶國都城所在之地。
西周初到春秋為鄶、密二國並存
又據《路史·疏仡紀》:「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別姓者十二人,姑,其一。密,姑姓分也。」《國語,周》「一年,王滅密。」注日:周初姬姓之國。在今河南密縣東南,為周恭王所滅。《盟會圖》雲:「(密)國圻內國,宣(恭)王滅之,此河南密。」由此可知,在西周初到春秋之時,在密縣仍存在一個周封黃帝後裔的一個小國——密國,存在三百餘年後被周恭王滅之。《太平寰宇記》:「河南道密縣,古密國也,亦鄶國之地。」所以在西周到春秋之時密縣分別屬鄶國和密國。
春秋時為鄭國都城並設新密邑
春秋《國語·鄭語》:「(鄭)桓公為周司徒,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對曰:『其濟、洛、河、潁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是皆有驕侈怠慢之心,而加貪冒。君若以周難之固,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周亂而弊,是驕而貪,必將背君。君若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無不克焉。若克二邑,鄔、蔽、補、舟、依、嘿、歷、華,君之土也。若前潁後河,左洛右濟,芊隗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唯是可以少固。」《漢書,地理志》:「鄭桓公寄孥與賄於虢、鄶,鄶受之。後三年,幽王敗,桓公死,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卒定虢、鄶之地,右洛左濟,食溱、洧焉。土狹而險,山居谷汲,男女亟聚會,故其俗淫。鄭詩曰:『出其東門,有女如雲。』又曰:『溱與洧,方灌灌兮,士與女,方秉蘭兮,洵於且樂,伊其相謔。』此其風也。」以上是說:「鄭國開國者鄭桓公,在周幽王之亂前就預見到西周將要滅亡,他懼怕災禍連到自己,就想及早打算為自己找一條後路,他請史伯為自己謀劃。史伯建議將未來的鄭國的范圍選在洛水、濟水、黃河、潁水之間,特別指出中心地點在溱洧之間。這里南面有雄偉高大的大隗山,可以作為祭祀天神的聖山,溱洧兩條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可以供鄭國之生存。而連鄭國新都城的具體位置講的也很明白就在溱洧交匯處。這里「土狹而險,山居谷汲。」這里「男女亟聚會」,正如《詩經,鄭風》中所說:「出其東門,有女如雲」、「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韓非子》:「鄭桓公欲襲鄶,先問鄶之豪傑、良臣、辯背、果敢之士,盡與其名姓,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鬧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外而埋之,釁之以雞獺,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
又據《公羊傳》言:「鄭伯(鄭桓公)有通於鄶夫人者。」妙卜傳》亦言:「鄶由叔壇。此鄭伯指桓公,叔壇指鄶仲夫人。」
此是說,鄭國的第一代國君鄭桓公欲襲取溱洧之地的鄶國,就採用離間之計。他先了解清楚鄶國有治世之才的良臣,和有膽略的忠勇之將,能言善辯又有智慧的賢士。並公開宣布這些人已投靠了我鄭國,當我取得鄶國之後,要把最好的田地分封給他們。又把所封給這些人的官名寫在竹簡上,特地在城門外設一壇場,而後用雞和公豬血塗在祭器上,象盟誓一樣表示決不食言,然後埋人地下。這種假象迷惑了鄶君,使他信以為真,認為自己國的將相已投靠了鄭國,就把他們盡皆殺死。這樣桓公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鄶國。鄭桓公取得鄶國後未將其滅亡,而仍留其名,使鄶國成了鄭國的附屬國。就連鄭桓公和鄶仲老婆私通,鄶仲也無可奈何。這為後來鄭國第二代國君鄭武公徹底滅亡鄶國,在溱洧建立新的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清乾隆《新鄭縣志》也寫的很明白,書中寫道:古鄭城《方輿紀要》:「古鄭城在縣西北,相傳鄭武公始都此。」鄭州張龍甲《古鄭城考》:「古鄭國,杜預《左傳注》:鄭州滎陽苑陵縣西南。《括地誌》謂:洧水在古鄭城南與曾(溱)水合,今溱人洧處正苑陵縣西南,地在今新鄭縣西北二十五里與密縣接界。明王錫爵《左傳釋地》謂:在新密界最為確切。且
以溱洧考之,如《左傳》、《國語》、《竹書紀年》、《史記,鄭世家》諸書皆言,鄭國在溱、洧二水之間,故《詩經?鄭風》於二水往往分言,若『溱與洧,褰裳涉溱,褰裳涉洧』之類是也,與今縣城(鄭韓故城)之祗面一水迥別,而今溱人洧處有鄭庄公寤生墓。」這里已說的十分明白,古鄭城就在今新鄭西北二十五里溱人洧處新密市的交流寨一帶。這里也正是鄭庄公墓冢所在地。又據《世本》:「文公陡鄭,宋忠注曰:即新鄭也。」和《春秋,左傳》史料所載,約到鄭文公二十九年,鄭國由新密溱洧交流處的交流寨一帶遷現「鄭韓故城」,也就是說鄭國於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到鄭文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44年)鄭國的國都在新密約120年左右。
鄭國東遷之後,據《春秋》:「僖公六年(公元前654年)夏,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伐鄭,圍新城。」《左傳》:「諸侯伐鄭,圍新密,以鄭不時城也。」杜預註:新城,鄭新密,今滎陽密縣。又《左傳》註:實新密。由上可知,鄭建都與溱洧後,鄭文公因交流寨一帶「土狹而險,」「山居谷汲,」不適合越來越發展的鄭國。就在此東部二十餘里的開闊地帶建一新都城(今鄭韓故城)。就不分季節加緊築城,因而招來以齊桓公為首的諸國的討伐。當時諸國討伐的目標定在新密邑,即今之大隗鎮。說明當時我們新密這塊地方已設新密邑。
戰國時屬韓國,又曾為楚所轄
《史記飛6世家》:「鄭君乙二十一年(韓哀侯二年,即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並其國。」此後新密即屬韓國所轄。
《韓策》:「韓公叔與幾瑟爭國,鄭疆為楚王使於韓,矯以新城、陽人合世子。」《楚策》:「城渾說新城令,遂南交於楚,楚王果以新城為主郡。」註:新城,鄭新密,今滎陽密也。漢北海,河南皆有。此屬楚,蓋河南密也。就是在韓國公叔和公子幾瑟爭位時,楚國曾乘機占據了新密之地,新密隸屬楚國十段時間。
秦時屬潁川郡
秦統一六國後(公元前221年),在全國設立三十六郡。郡下轄縣,隨設密縣,屬潁川郡。《史記·韓世家》:「秦虜(韓)王安,盡人其地,為潁川郡。」
漢襲秦制仍置密縣,屬河南郡,治在大隗
《前漢書·地理志》:「河南郡,密。」顏師古曰:「故國,有大隗山,·淠水所出,南至臨潁人潁。」
東漢屬河南尹
《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註: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洛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改曰河南尹,密。」東漢光武帝十五年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密縣仍屬河南尹所轄。
三國時屬魏國司州河南郡
《地理通釋》、《通典》雲:「魏居中原,有州十二,有郡國六十八。」《晉書·地理志》:「魏氏受憚,即都漢宮,司隸所部河南、河東、河內、宏農並冀州之平陽,合五郡,署司州。」在魏曹還稱帝後,全國設十二州,六十八郡。密屬司州河南郡。
晉屬司州滎陽郡
《晉書·地理志》:「晉居魏都,:乃以三輔還屬雍州,分河南,立滎陽,分雍州之京兆,立上洛,廢東郡立頓邱,遂定名司州,以司隸校尉統之。」滎陽郡晉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密,故周畿內。晉代新密屬司州滎陽郡。
晉永嘉後,北方先後陷於漢、趙、燕、秦四個政權統治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趙劉曜攻入洛陽,大肆焚燒府第和寺廟。司空荀藩敗逃登封西撮轅山,扼宋陽城,把中央行政機構建在密地。後豫以東及徐州之半盡陷前趙。劉曜。
東晉明帝太寧年間(公元323—325年),後趙石生攻入河南,劉曜兵潰退長安,豫地盡歸石勒。
東晉穆帝永和年間(公元345—356)河南之地又陷前燕慕容僬的統治。
前秦苻堅尋虎牢之賂,遣王猛帥師攻入洛陽,於是河洛之地悉為苻堅所佔領。
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晉督都謝玄收復河南之地。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河洛又陷於後秦姚興所據。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道濟又復司洛之地。
東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國號末。與北方的北魏政權相對峙:成為南北朝對持的開端。
劉宋屬滎陽郡
《宋書州郡志》:武帝(劉裕)北平關、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判史,沿虎牢,領河南、滎陽、宏農實土三郡;,滎陽領京、密等九縣。
北魏孝文帝初屬滎陽郡,後分治武陵城曲梁城,屬廣武郡。
《魏書·地形志》:「滎陽郡密,二漢屬河南,晉屬。治密城,有承雲山、青煙台·、開賜山、大龜I山、子產墓、卓茂冢、祠。又廣武郡,領縣五。曲梁孝昌(北魏孝明帝)中分密置,有武陵城、曲梁城。」
北齊復置密縣,屬滎陽郡。治故密城(今大隗鎮)
《隋書·城理志》:「滎陽郡售:城。註:後魏置曲梁,後齊』(北齊)廢。」
《太平寰宇記》:「高齊(北齊)文宣(公元550年),移理於今縣東四十里故密縣城(今大隗鎮)為理。」
北周屬滎州,尋政滎州又為鄭州
《隋書,地理志汜巳水註:後周置滎州。
《太平寰宇記》:「後周建德六年(公元五,七七年)滅齊,是年統於周宇文氏。屬滎州。」
《通志》:「後周改鄭州。」
隋朝密隸屬仍和北周一樣,縣、省入焉。尋置管州,後仍為鄭州,復置密縣,治遷古法橋堡城
《太平寰宇記》:「屬鄭州。(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移今理,即古法橋堡城。」
唐置密州,並置零水(縣治在今新密劉寨鎮故縣)、洧源(縣治在今登封市大冶鎮北)二縣,尋廢省,復制密縣,屬鄭州:尋改屬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
《唐書,地理志》:「河南省河南郡,密、畿。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以縣置密州,並置零水、洧源二縣。四年(公元621年)州廢,省零水、洧源,以密隸鄭州。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隸屬。」
《說嵩》:「府郡並設,始於此,府以統郡o」
五代仍為密縣屬鄭州
《五代史,職方考》:「洛陽,梁—、唐、晉、漢、周常以為都,唐故為東都,梁為西都,後唐為洛京,晉為西京,漢周因之。」
《說嵩》:「五代禪奪,傳各短世,郡邑之考未詳焉。」。歐陽修日:「州縣凡唐故而廢於五代,若五代所置而見於今,及縣之割據今因之者,皆宜列以備職方之考;其餘常置而復廢,常改割而復舊者,不足書也。」
《說嵩》曰:「唐之舊州縣,皆不見於五代史,其為因唐之舊,無有廢置可知也。」又曰:「宋興,州縣因周之舊,故覽宋史可以知周,即周可以知四代也。」
《通志》:「屬河南府。」
上述《職方考》稱:洛陽在後梁、後唐、後漢、後周時經常作為都城。歐陽修認為並不見於五代史是因為都沿襲唐時屬轄,故《通志》認為密仍屬河南府。
宋屬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陽郡。後割隸鄭州,旋復屬河南府。
《宋史· 地理志》:「河南府、洛陽郡,因梁、晉之舊為西京。皿寧五年(公元1072年)分隸京西北路。密,畿。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割隸鄭州。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還隸府。」
金、元屬南京(汴梁)路鄭州。元改密雲縣,割屬鈞州。
《金史·地理志》:「南京初曰汴京,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更號南京。鄭州,(中),防禦。宋滎陽郡奉寧軍節度(使)。密有大隗山、溱水、洧水。元屬汴梁路鄭州,後割隸鈞州改為密雲縣。」 ,
《元史·地理志》:「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十二。汴梁路,(上)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改南京路為汴梁路,領州五。鄭州,(下)。元初,領新鄭、密八州縣。後割新鄭、密屬鈞州。鈞州,(下)。偽齊置(金封宋濟南知府劉豫為偽齊皇帝,都大名)潁順軍。金改潁了頃州,又改鈞州。(元)至元二年(公元1274年),又割鄭州密縣來屬。密雲,(下)」
明復為密縣。屬開封府鈞州,又稱禹州。隸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明史·地理志》:「開封府禹州,元曰鈞州。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四月避諱(皇帝朱翊鈞)改日禹州。領縣一,密。曾於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六月行中書省為承官布政使司。」
清朝因之,屬直隸禹州,改屬許州府,旋屬開封府。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禹州為直隸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許州為府,以密屬焉。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府廢,改屬開封府。
中華民國屬豫東道、開封道、河南省、第四、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版《密縣志》:「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州府,將豫省劃為東、西、南、北四道。豫東道轄三十八縣,密與焉。」「三年(公元1914年)內務部頒發行政區劃一覽表,復將豫東道改稱開封道,屬縣悉仍其舊。」
《中國地名詞典》:「國民政府成立,道廢,直屬河南省。」
1946年《河南省行政區劃表》:「第四區轄:鄭縣、廣武、汜水、密縣、禹縣、長葛、新鄭。」
1946年《河南省行政區劃表》:「第一區轄:滎陽、汜水、密縣、禹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隸屬鄭州專區、開封專區、鄭州市、開封地區、鄭州市。
《河南省地名詞典編纂簡訊》:「1952年陳留專區和鄭州專區合並,命名為鄭州專區。」「1955年鄭州專員公署由滎陽遷駐開封市,更名為開封專員公署,稱其管轄的地區為開封專區。」
1985年版《鄭州年鑒》:「1958年12月經河南省人民委員會37次會議通過並報國務院批准,將原開封專區西部的滎陽、密縣等五縣劃歸鄭州市管轄。」「1961年12月10日,省委決定將滎陽、密縣等五縣劃歸開封地區管轄。」
1984年版《河南年鑒》:「1983年9月1日,國務院批准河南部分地、市合並,實行市管縣體制的報告,將開封地。區的鞏縣、新鄭、密縣、登封、中牟五縣劃歸鄭州市管轄。」
1974年因密縣老城地下儲煤豐富,新密礦務局准備開采,經報國務院批准,同意縣城搬遷,經多處調查,最後將新縣城地點定在老城北方四公里青屏山韓庄村一帶。7月10日,密縣新縣城籌建處成立。
1979年9月,密縣新縣城經數年建設已初具規模,縣委、縣革委及縣直部分單位遷入新縣城辦公。
1982年8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密縣來集鄉和城關鎮的惠溝、五里店、楚溝、楊寨、高溝、甘砦六個大隊(村)劃出,成立新密區,屬鄭州市管轄o
1987年3月11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鄭州市新密區,原所屬的來集、七里崗鄉劃歸密縣。1994年4月5日經國家民政部報國務院批准,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縣級)。省政府通知:委託鄭州市代管。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政批11994]51號文『關於河南省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的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縣級),以原密縣行政區域為新密市的行政區域。」
河南省人民政府4月20日「豫政文[1994]84號文『關於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的通知」』指出:「省政府決定,密縣改為新密市後,委託鄭州市代管」。

『捌』 河南新密古城寨龍山時代古城的考古發現

新密古城寨古城寨龍山文化城址,迄今仍較好地保存著南、北、東三面城垣和南北相對的兩個城門缺口。北垣長460米,南垣長345米,東垣長345米,西垣被溱水沖毀,復原長度為370米;存高約7-16米,牆基寬約42-102米。南城門缺口因西側城牆被起土破壞,寬18.7米,北城門缺口寬10.7米,城址面積17.65萬平方米。城外南、北、東三面有壕溝環繞,壕溝寬34-90米,深約4.5米多。城西是溱水,水寬而溝深,成為自然屏障。城內發掘面積近千平方米,發現龍山、二里頭、二里崗、殷墟文化和戰國時期的灰坑153座、陶窯4座、水井8眼,房址4座,墓葬5座。
一號房址(F1)位於城內中部略偏東北處,坐西朝東,南、北、東三面有迴廊,為夯築高台建築,方向281度,南北長284米,東西寬13米,面積369.2平方米。
四號房址(F4)位於一號房址以北7.4米處,是一座廊廡式建築,由三道牆基槽、門道、門衛房和眾多的柱洞組成。房址方向281度,現已發現長60餘米,基寬4米,三道牆基槽南北並列,每道寬30-50厘米不等。
根據城垣和遺跡的地層關系及出土文物判斷,古城寨城址為一座龍山文化晚期城址。從其年代和地望來看,均與古史傳說中的祝融時期相近或大體一致。今本《竹書紀年》載:「夏道將興,草木暢茂,青龍止於郊,祝融之神降於崇山。」《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鄭,祝融之虛也。」杜預註:「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鄭。」此「鄭」系指今河南新鄭、新密一帶而言。清嘉慶七年(1802)黑峪溝白衣觀《創建火神廟碑記》雲:「密本古鄶地,高辛氏之火正祝融舊墟也。」清道光九年(1829)原密縣老城南關《重修火神廟碑記》謂:「密,故祝融墟也。」由此看來,古城寨城址似與祝融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從城內宮殿建築遺跡的規模來看,其規格甚高,很有可能就是祝融都邑之所在。
登封王城崗王城崗龍山文化城址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鎮西北約500米的崗地上。北距嵩山主峰之一的太室山約10公里,南去箕山北峰約7公里,西有王嶺尖,東為盧醫廟坡,四周群山與丘陵環抱。潁河流經南側,五渡河從其東南注入潁河,形成一處小型的河谷盆地,王城崗就處在這個盆地的中央。其東南因被五渡河常年沖刷,已成為北高南低的斷崖,而崗的西面地勢卻比較平坦開闊。
王城崗城址分內城與外城,內城位於外城的東北部,由東西並列的兩座小城組成,兩城隔一牆而連屬,東城西垣就是西城東垣。東城城垣大都遭到破壞,現存南垣西段殘長約30米,西垣南段殘長約65米,南垣與西垣的交角為88度,近乎直角。由於古代五渡河道的西移,將東城大部分城垣沖毀。西城除東垣與東城共用外,南垣殘長82.4米,其東端有一段長9.5米的缺口似為城門設施;西垣長92米;北垣西段殘長29米。西垣與南垣的交角為90度,直角相接。兩座小城的面積約1萬余平方米。西城內的中西部較高處和東北部一帶,曾發掘出多處龍山文化夯土基址遺存。其中分布在中西部較大的兩處:一為長方形,面積約150平方米左右;一為方形,面積約70平方米左右。在夯土建築基址范圍內發掘出10多個奠基坑,坑內填埋有數量不等的人骨架和零散人骨。
外城亦稱大城,其北垣殘長370米,殘高0.5-1.2米。城外有城壕,北城壕長約630米,寬約10米,殘深3-4米,向東通往五渡河;西城壕殘長130米,寬約10米,殘深1.4-2米,向南似通往潁河。其東面和南面的城垣與城壕已被毀壞。大城將小城包括在內,面積約30萬平方米左右。城內發現有龍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
王城崗龍山文化遺存共分五期,根據內城灰坑和奠基坑中出土骨頭測定的年代數據,擬合後的日歷年代:一期為公元前2190-前2110年,或公元前2190-前2105年;二期為公元前2132-前2082年,或公元前2128-前2084年;三期為公元前2090-前2030年。一期是內城的始建期,二期是內城的使用期。外城的始建年代與內城相當或略晚。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夏的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則王城崗城址始建年代應早於夏代,在五帝時代的積年以內。
王城崗城址位於嵩山南麓,同歷史上夏部族之間存在著比較密切的關系。《國語·周語上》載:「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韋昭註:「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又《太平御覽》卷39引韋昭註:「崇、嵩古字通。夏都陽城,嵩山在焉。」傳說中鯀是夏部族的首領。《國語·周語下》雲:「其在有虞,有崇伯鯀。」《太平御覽》卷115引《帝王世紀》說:「夏鯀封崇伯。故《春秋傳》曰,謂之有崇伯鯀。」伯即一方之長,在此指部族首領或古國的國王,因其活動在嵩山一帶,嵩即崇字,故曰崇伯鯀。《山海經·中山次經》雲:「萯山之首……南望蟬渚,禹父之所化。」「禹父」指的就是鯀。鯀之子禹,既是夏部族的首領,也是夏王朝的創始人,他的早期居地和政治中心都在陽城。古本《竹書紀年》載:「夏後氏禹居陽城。」《世本》謂:「禹都陽城。」從其方位判斷,禹所都的陽城應為登封王城崗古城。王城崗城址的始建年代稍早於禹,可能就是禹父夏鯀之城,後來成為禹都陽城。
綜上所述,中原地區發現的鄭州西山、濮陽高城、襄汾陶寺、輝縣孟庄、新密古城寨和登封王城崗諸城址,均屬於五帝或與五帝時代關系密切的古城,為我們探索中原早期文明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關於文明的形成及其文化載體,歷來就有多種說法。摩爾根認為,文明時代「始於標音字母的發明及文字的使用」;恩格斯主張,「由於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英國著名考古學家柴爾德認為,人類文明的出現是城市革命的結果,城市的出現是文明時代的開始;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洪認為,不論任何文化,只要具備下列三項中的兩項,就是一個古代文明,這三項標準是:1.有高牆圍繞的城市,2.文字,3.復雜的禮儀中心;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認為,初期文明的一般標志是:青銅冶金術、文字、城市、國家組織、宮殿建築、廟宇文化以及巨型建築;夏鼐先生認為,文明「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銅三個要素」;安志敏先生說:「大抵以城市、文字、金屬器和禮儀性建築等要素的出現,作為文明的具體標志。」從考古發現來看,城址是文明形成最重要的標志。劉慶柱先生指出:「『國家』是『古代文明形成的概括』,從考古學研究講,最早『國家』的物化形式或載體學術界有多種多樣的說法,如『城市』、『文字』、『金屬器』、『禮器』、『王陵』等等。上述種種物化形式或載體,如『文字』、『金屬器』、『禮器』、『王陵』等很難界定,而最早國家機器的物化形式與載體以『城』最具代表性」,「它是國家政治統治中心,軍事指揮中心、社會與經濟管理中心。它們遺留下來的物質載體是宮殿、宗廟、官署及其相關遺物等」。考察中原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應以五帝時代的城址為切入點。

『玖』 新密紅色經典事例作文

河南省新密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溱洧二水左右襟帶、大隗具茨環列為屏,溱洧兩岸古文化遺址密布,莪溝北崗裴崗文化遺址距今約八千多年歷史。在全市范圍內發現有裴李崗文化遺址12處、仰韶文化遺址11處、龍山文化遺址11處,其他還有二里頭和二里崗等文化遺址多處。特別是溱洧二水交匯處的中心區域內,有黃帝古都軒轅丘;有黃帝先祖少典氏的方國有熊之墟;有黃帝後裔祝融、鄶人和鄭武公在此建都的祝融之墟、鄶國故城和古鄭城;還有夏啟建都的新寨遺址;西周密人建國的密國都城;炎帝時補人建都的補國城,這些大小帶有都邑性質的古城址共有11處,形成一個引人注目的古都群。古城寨遺址新密古城寨遺址就是黃帝古都軒轅丘。位於新密市曲梁鎮大樊庄村溱水東岸,城址面積17萬平方米,城牆內外有護城河,城內中心位置發現有大型宮殿基址和廊廡式建築,2000年列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古城寨遺址與新寨遺址一起,被國家啟動的大型文化建設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選定為四個重點研究項目。新寨遺址位於鄭州新密市城東23公里處劉寨鎮新寨村。遺址面積約70萬平方米。北部為龍山文化晚期遺存,中部和南部為二里頭文化遺存。1979年3~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試掘。該遺址包含有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遺存,龍山文化窖穴有圓形、橢圓形和袋形三種,直徑為2~3米,深為0.9~1.8米。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有深腹罐、鼎、甑、盆、碗等;石器較少,僅有刀、錛和石鏃等。補國城補國,上古封國。其地原為補部落人居住,夏朝建立,遂以原地相封,故名補國。其舊址在今河南省新密市牛店鎮打虎亭村北補子廟西南。范圍相當於今河南新密市西南部和登封市東部。鄶國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新密市東35公里處曲梁鄉樊庄東古城角寨村。西周鄶國都城遺址。鄶國於春秋時被鄭武公所滅。鄶國故城沿用很久,1860年在古鄶城的舊址上切削加高。現有城牆高約5~7米,下層2~4米為西周鄶故城舊址。城呈長方形,東牆長330米,西牆瀕臨溱水,長336米,南牆長435米,北牆長442米。有熊之墟根據戰國以來的文獻記載,特別是晉以來的相關史志,都記有新鄭為有熊之墟,而又與新鄭境內的有關傳說和考古資料相印證,新鄭為有熊之墟是可信的。祝融之墟祝融之族活動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區,其范圍包括今新鄭、新密、登封、鄭州一帶。

熱點內容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
面試體育教師 發布:2025-07-04 03:55:12 瀏覽:120
教師師德先進材料 發布:2025-07-04 03:05:55 瀏覽:487
用什麼詞來形容班主任 發布:2025-07-04 00:41:46 瀏覽:849
吉婷老師 發布:2025-07-04 00:40:42 瀏覽:215
哪個銀行比較好 發布:2025-07-03 22:42:49 瀏覽:356
老師的苦是 發布:2025-07-03 22:41:31 瀏覽:714
四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卷 發布:2025-07-03 22:04:20 瀏覽:476
一個是班主任的體育老師 發布:2025-07-03 20:09:33 瀏覽: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