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歷史
⑴ 老北京火鍋歷史簡介
老北京火鍋有著悠久的歷史,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野史載,老北京涮肉或起源於蒙古軍隊。荒山野嶺,風寒透骨,兵士們能吃口熱乎東西著實不易,火鍋架起來了,他們自然要吵吵嚷嚷地圍食。
戰馬在五步開外嘶鳴,雪花在蒸汽上融化,這種豪放的背景,才與火鍋的氣質相合。因此,從根兒上講,火鍋就有著熱鬧的基因。而中原地帶的習俗則明顯不同,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旨趣高遠,意境深幽,只是未免太過寂寥了,與火鍋的赤膊上陣起鬨架秧子精神大相徑庭。
(1)火鍋歷史擴展閱讀
火鍋文化: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倍添雅趣。吃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把臂共話,舉箸大啖,溫情盪漾,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適合了大團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
說到火鍋,我一直固執地認為,老北京涮肉才算正宗。銅鍋,炭火,肥瘦相間的羊肉,蔥綠鮮嫩的青菜,以及芝麻醬兌韭菜花,外加淺紅的腐乳汁,這就是可以寫入教科書的標配了。我知道,重慶的鴛鴦鍋、四川的麻辣鍋、廣東的海鮮鍋,定要群起抗議,扯直了嗓子各說各的好,最後吵出來一堆王婆。
炒菜有香味,火鍋則講究唇齒之間的暗香。而且,純正的火鍋,只認羊肉,不可混入牛肉,更不可混入魚蝦。同時,青菜入鍋,也需要嚴格排隊。大白菜性格最為平和,微微的甜意,會給羊肉本味提供最忠心的支持,所以適合列在首位。等到香菜入場,火鍋宴就接近尾聲了。
⑵ 火鍋歷史是什麼
火鍋歷史: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火鍋業的產業鏈條已具雛形。四川、重慶、內蒙古、山東、河北、河南等地農牧業面向全國火鍋餐飲市場,組建了辣椒、花椒、羊肉、香油、芝麻醬、粉絲、固體酒精等火鍋常用原料、調料、燃料生產、加工、銷售基地。
火鍋文化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倍添雅趣。吃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把臂共話,舉箸大啖,溫情盪漾,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適合了家庭大團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
在東北,人們招待客人時,火鍋里的菜擺放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宛若「眾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
在四川,吃火鍋也有講究,調料一般選用最基本的蔥姜蒜和香油,這樣才能吃出火鍋的原汁原味。燙菜有有規矩,先吃毛肚鴨腸一類的食材,燙法是:七上八下,這樣燙出來的菜才最嫩。招待客人或是和朋友聚餐,一頓火鍋再配上啤酒白酒,才最能符合四川人熱情好客的性格。
台灣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芫菜、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⑶ 火鍋的起源和歷史
關於火鍋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引自網路》
火鍋是中國的傳統美食,尤其是每到冬季,人們都喜歡去吃火鍋,而火鍋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當時的人是用陶罐來吃火鍋。尤其是火鍋發展到宋代的時候,在民間已經十分常見了,元代的時候火鍋甚至流傳到了蒙古,也就有了我們如今所說的涮羊肉。
而火鍋一般都是指用鍋作為主要的器具之後用熱原去燒鍋,把水燒開之後加入各種食物進行烹調,眾人圍坐在一起去吃鍋。火鍋一般來說都是現吃現燙,並且味道或咸或鮮油而不膩也非常適合山川地區的人吃。火鍋的歷史至少有1700年以上,並且會發現在三國的時候就出現了用銅器製成的火鍋,那時候的人就會用火鍋來吃各種牛羊雞肉,雖然並不流行。
等到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式各樣的火鍋器材也就出現了,尤其是之後火鍋甚至還傳入了日本,被稱為壽喜燒。現在火鍋更是走向了世界,因為火鍋方便快捷又極具特色,對所有的人喜愛在寒冷乾燥的地區更是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火鍋市場如今不斷創新,尤其是重慶火鍋,更是其中的代表。
⑷ 火鍋的歷史怎麼發展的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最初流行於我國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後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統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餚。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時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稱火鍋為「司蓋阿蓋」又稱「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據考證,解放後出土的東漢文物「鑊斗」,即為火鍋。唐朝白居易的《問列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食火鍋的情景。到宋朝,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朝,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於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餘人,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⑸ 重慶火鍋的歷史起源
重慶火鍋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成吉思汗發明說:火鍋的起源並不在四川,它是成吉思汗發明的。他長年統兵征戰四方,看到士兵們吃傳統的燒烤羊肉很費時,為了使得部隊不延誤戰機,他將羊肉切成小塊擲進沸騰的鍋里,從此這個世上就有了火鍋。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有了火鍋,才使得蒙古騎兵填飽了肚子之後,精神煥發地攻下中原,並一直向西打到了中亞。
三峽纖夫發明說:
一千多年前,在長江三峽,一群纖夫,邁著沉重的腳步,拖著疲憊的身軀,就在江邊砌土為灶。他們掏出隨身攜帶的辣椒、花椒、香辛料,取長江水,熬成湯,佐以烈酒,燙食鮮魚活蝦及各種蔬菜。一番豪邁,一番激情,全身疲乏頓消,纖夫們又吼著激昂的號子,背著纖繩上路了。身後留下一個個土灶和一縷縷青煙。
拓展資料:
火鍋的容器、製法和調味等,雖然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但一個共同點未變,就是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這種烹調方法早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可以說它是火鍋的雛形。
《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鍾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鼎的周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就是火鍋的萌芽。歷經秦、漢、唐代的演變,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鍋的記載。
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鍋之事,即其所稱的「撥霞供」,談到他游五夷山,訪師道,在雪地里得一兔子,無廚師烹制。「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半吊子),候湯響一杯後(等湯開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涮)熟,啖(吃)之,乃隨意各以汁供(各人)隨意沾食。」從吃法上看,它類似現在的「涮兔肉火鍋」。
直到明清,火鍋才真正興盛起來。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辦了530桌宮廷火鍋,其盛況可謂是當時中國火鍋之最。清嘉慶皇帝登基時,曾擺「千叟宴」,所用火鍋達到1550個,其規模堪稱登峰造極,令人驚嘆。
⑹ 火鍋 歷史起源
火鍋的歷史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火鍋花色紛呈,百鍋千味。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不少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時倍添雅趣。火鍋雖味美,但在吃火鍋時要注意衛生,講究科學,一要注意選料新鮮,以免發生食物中毒。關於火鍋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重慶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中文名
火鍋
外文名
Hot Pot
別稱
古董羹
起始時間
東漢
用途
食用、促進感情歷史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最初流行於我國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後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統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餚。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時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稱火鍋為「司蓋阿蓋」又稱「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據考證,解放後出土的東漢文物「鑊斗」,即為火鍋。唐朝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食火鍋的情景。到宋朝,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朝,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於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餘人,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我國的火鍋花色紛呈,百鍋千味。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清香爽神,風味獨特;雲南的滇味火鍋,鮮嫩香辣,饒有風味;湘西的狗肉火鍋,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之美譽;重慶的毛肚火鍋,麻辣醇香,名揚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鍋風味別致,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等,也風味別具,誘人饞涎,堪稱為寒冬里的「席上春風」,為食客們所津津樂道。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不少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時倍添雅趣。如東北人招待貴客時,火鍋里的菜擺法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台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芫荽、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⑺ 火鍋的起源
火鍋起源之說也是眾說紛紜,就好比阿拉伯數字一樣,起源於印度,但卻回是經由阿拉伯人傳向四方的。答這就是後來人們誤解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原因。
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後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統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餚。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是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稱火鍋為「すきやき(壽喜燒)」又稱「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小火鍋
⑻ 火鍋的歷史
「吃水牛毛肚的火鍋,發源於重慶對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擔零賣販子將水牛內臟買得,肝、肚切成小塊,於攤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洋鐵盆一隻,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辣又鹹的鹵汁。於是河邊橋頭的一般賣勞力的朋友,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高尚化了,從攤頭移到桌上。」這是《風土什志》一書中的記載。
為什麼用水牛內臟?原因很簡單,便宜!四川路邊小攤稱它「麻辣燙」,非常普及,四季都有,大多低廉,還有雞血、鴨血、豬腦、豬肝、木耳、藕片、蒜苗等葷素料,湯水上汪汪一股紅油,人人碗里一攤鮮紅的辣椒醬。最為獨特的是,這些攤子不洗鍋換湯,各色菜入鍋越煮越香,越陳越厚,有經驗的人不會在攤主的火鍋湯料一起鍋時就上門,會等湯底濃稠後再享受美味。
四川麻辣火鍋真正上檯面是在抗戰時期,重慶成為大後方,火鍋與川菜一起被外省人士所識所愛。火鍋中除了川菜三椒——花椒、胡椒、辣椒外還有姜、蒜、芥末、丁香等各種辛辣味的調料,因此辣得不燥不滯,有層次有韻味,它調動的不只是味蕾更能振奮全身神經細胞,是味覺總動員。
其實火鍋的精華是湯頭,俗稱「鍋底」,作法考究,湯汁是牛骨煮半日到一、二天,重要的是麻辣調味,大量的辛香和中葯,每一家都是獨門秘方。講究的還把香料細分,干辣椒辣味強,用來煉辣油;辣椒粉易溶,用來作湯;新鮮辣椒有自然香氣,用來提升氣味;辣椒、花椒配紅肉;胡椒則與海鮮合得來。
湯頭作好,調味後,就是火鍋打底功夫,底料以鴨血、豆腐最重要,俗稱「紅白豆腐」,它們會吸湯汁,一口咬下去,汁湧出來,溢滿嘴。其他有耐煮的牛肚、牛筋、牛雜、肥腸、牛肉片……它們需要先鹵煮3個鍾頭以上,切成片,吃火鍋時再下鍋,腴美酥爛才好吃,否則久嚼不爛。
至於吃火鍋,是有程序的,先鴨血、豆腐;然後涮生肉片;接著是牛肚、牛筋、大腸等湯底;第四道才是蔬菜,如空心菜、茼蒿、金針、白菜,它們在烹煮時會釋出水和甜味沖淡鍋湯;最後才是下一把手工的粗面配湯喝。吃麻辣火鍋有人就啤酒、果汁、可樂等飲料,其實行家吃起來,搭配的飲料首選白酒,尤其是40度以上的烈酒,叫「以毒攻毒」。如果怕辣又量淺,那就備一碗茶水或白湯,在材料燙熟後先放入輕涮,然後浸在醋里,再吃,辣味大減。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麻辣火鍋口味過激,熱量過高,重鹽重油重辣,對腸胃和體重都是不小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