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世界股市歷史

世界股市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5 01:02:27

『壹』 世界股災歷史記錄

一、美國股災
1)1929年大股災
從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間,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價格從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種公用事業的股票的平均價格從141.9跌到28,20種鐵路的股票平均價格則從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幾千家銀行倒閉、數以萬計的企業關門,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間出現了四次銀行恐慌。
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國股市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2)1987年股災
1987 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開盤僅3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 隨即,恐慌波及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當天,倫敦、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悉尼、惠靈頓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告跌。隨後的一周內,恐慌加劇,10月2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跌幅達 14.9%,創下東京證券下跌最高紀錄。10月26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126點,跌幅達 33.5%,創香港股市跌幅歷史最高紀錄,將自1986年11 月以來的全部收益統統吞沒。亞洲股市崩潰的信息又回傳歐美,導致歐美的股市再次下瀉。
二、日本股災
1989 年12月,日經平均股指高達38915點,進入90年代,日本股市價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點。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勢更猛。1992年4月1日東京證券市場的日經平均指數跌破了17000點,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點,基本上回到了 1985年的水平。
三、1973年香港股災
1969年由李福兆牽頭的一群華資經紀暗中籌備一間華人的股票交易市場遠東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並於12月17日開業,由此開始了普羅市民參與證券及股票買賣,當時恆生指數於12月29日創下160.05當年新高,其後股市節節上升,1971年9月20日創下406.32新高位,不足兩年上升1.5倍。1973年發生了香港股票普及化後第一次股災,恆生指數於一年內大跌超過九成,數以萬計的市民因此而破產。
四、1990年台灣股災
1987 年到1990年,台灣股指從1000點一路飆升到12682點,整整上漲了12倍。當時台灣經濟已實現連續40年平均9%的高增長,台幣兌換美元更從1比 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執照開放等,都是熱錢湧入的重要原因,當時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於新台幣的升值預期,海外「熱錢」大量湧入島內,在居民財富增長作用下,一時間台灣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在短時間內翻了兩番,當時,島內可以說完全是資金泛濫,巨大的資金流貪婪地尋找各種投資機會。1989年最後一個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達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場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五、中國歷史上3次股災
中國股市發展歷程較為短暫,但依然經歷了兩次驚心動魄的股災。
1)一次發生在1996年。1996年國慶節後,股市全線飄紅。從4月1日到12月9日,上證綜合指數漲幅達120%,深證成份指數漲幅達340%。證監會連續發布了後來被稱作「12道金牌」的各種規定和通知,意圖降溫,但行情仍節節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給股市定性:「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漲勢終於被遏止。上證指數開盤就到達跌停位置,除個別小盤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體持倉股民三天前的紙上富貴全部蒸發。
2)另一次發生在2001年。當年7月26日,國有股減持在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股市暴跌,滬指跌32.55點。到10月19日,滬指已從 6月14日的2245點猛跌至1514點,50多隻股票跌停。當年80%的投資者被套牢,基金凈值縮水了40%,而券商傭金收入下降30%。
3)最近一次發生在2015年6月,2個月時間滬指跌幅高達45%,國家採取一些了措施才穩住跌勢。

『貳』 股市歷史

上交所成立於1990年12月9日,當時在上交所上市的企業有8家,有趣的是,8家上市公司中還有兩家關聯企業,上海飛樂股份和上海飛樂音響,俗稱「大飛樂」和「小飛樂」。「大飛樂」要比「小飛樂」大得多,僅從員工規模看,一個約2,700人,另一個只有50人。「大飛樂」的總經理也是「小飛樂」的董事長,其「父子」關系不言而喻。事實上,「小飛樂」的發起單位之一便是「大飛樂」的前身「上海飛樂電聲總廠」。但從市場化或股份制的資歷而言,「小飛樂」成立於1984年,是最早的股份制企業之一,而「大飛樂」建立於1987年。更為重要的是,1986年,***會見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後者向***贈送了一枚紐交所徽章,憑它可以在紐交所自由進出。***回贈了一張「小飛樂」的股票,這就是「父以子貴」了。「小飛樂」1984年發售股票時,也未在媒體上刊登招股公告,只在當地市民報紙《新民晚報》上報道了一則創立大會的新聞。

「小飛樂」、愛使股份與另一家延中實業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沒有國家股,當時被稱之為「集體企業」,俗稱「街道企業」。延中實業據說是為安排失業(當時叫待業)人員而建。申華電工也沒有國家股,但它是極具中國特色的鄉鎮企業,董事長兼總經理瞿建國是當時川沙縣孫橋鄉副鄉長和工業公司總經理。
8家上市公司中,身份最高貴最富國企意味的是真空電子,1989年,它在全國最大的100家電子企業中銷售額排名第十二,利稅總額則是第二。真空電子在1991年6月的市值是8.6億多元,占上海股市總市值的60%以上。不過,真空電子就像後來許許多多的大型國企上市公司那般,很少有投資者喜歡,但又無法忽視它。真空電子最有名的事件是其首任董事長薛文海公開揚言中小股東無足輕重,他雖道出了真實狀況,但其粗魯的態度簡直無法讓人接受。

8家上市公司有一個共同之處——每年都分紅,而且股息率很高,這在此後許多年的大部分上市公司身上再也不會出現了,投資者們不得不以追求資本利得為目標。當年的股份公司在不能交易的情況下,也只能以股息來吸引人了。當然,所謂的高股息是和當時的高通脹背景聯系在一起的,這些上市公司的股息率大多都是18.75%,它正是當年一年定期儲蓄存款的利息率。最高的股息率是22%,1989年由豫園商場和鳳凰化工發放。

特區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在1991年7月3日正式營業,掛牌企業有深發展、深萬科、深安達、深金田和深原野。深發展盡管是一家股份制銀行,但考慮到姍姍來遲的中國金融改革,它能上市,在15年前是件令人驚訝的事情,所以深發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市場上的一顆明星。深萬科當時還是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地產公司,只是裡面有一個聰明的企業家王石,他為了盡量擺脫控股國企「婆婆」的影響,利用深圳市委急於改革的心情,直接要求市委書記支持萬科成為股份制公司。還有一家公司深原野也頗具典型,因為它是中國股市最早出局的玩家。

原野是第一家中外合資的上市公司,在1987年成立的時候,國家股佔了60%,港資佔20%,還有兩個個人股東各佔10%,其中一個叫彭建東。但過了不到兩年時間,原野只剩下了兩個股東,一個是佔5%股份的深圳國企,另一個是香港公司,佔95%股份,背後的控制人便是彭建東。原野上市後,彭建東將股價炒高,然後套現。1992年7月7日,原野停牌,直到1994年1月才改名為「世紀星源」復牌。期間究竟發生了何事,當時沒有對外披露,只是法院後來以挪用公司資金罪和侵佔罪的名義將澳大利亞國籍的彭建東驅逐出境。
除了原野的中小股東之外,沒有多少人對此深究和憤怒,也沒有多少人想到原野這類上市公司會在今後泛濫成災。
(二)不完善、不健全的證券公司
進入上交所後,我的主要工作是擔任《上海證券交易所專刊》的記者,顧名思義,這是交易所辦的一份報紙。中國的許多改革的特色是「只做不說」,悄悄地幹完,等大家發現,「生米已煮成熟飯」。國家對待交易所的態度也一樣,不準主流媒體播報股市信息,可股市恰恰是最市場化的,沒有公開的信息,這個市場一定會死掉。上交所索性自己辦報,向廣大投資者進行市場推廣。

除了股市行情之外,可報道的信息十分有限。上市公司只有8家,而交易所的會員單位1990年時僅有26家,其中以信託投資公司為主,佔了14家,證券公司僅有6家,還有就是城市信用合作社(我有兩天調研完5家信用社營業部的經歷)。上海的證券公司主要有3家——萬國證券公司、申銀證券公司和海通證券公司。申銀證券背後的銀行是工商銀行上海分行,海通證券公司屬於交通銀行體系,萬國證券則是一家股權較為分散的公司。萬國和申銀等證券公司原始資本的積累離不開對國庫券的套利。當時,中國各地市場因投資者市場意識不同,國庫券價格差異很大,把黑龍江的80多元國庫券弄到上海,就能賣到100多元。但當時沒有什麼電子化交易,國庫券全是實物券,面額最大的才10元,2,000多萬元的國庫券總得需要裝十幾個麻袋、十幾個箱子,租一節火車皮,配上多名經濟警察和槍支押運回上海吧。有意思的是,個體投資者也在做同樣的事,有個叫楊百萬的人就是這樣發家的。中國證券公司的經營水平一直不高,行為與一個散戶或暴發戶沒有什麼兩樣,命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另外,當時的券商充分利用不對稱的信息優勢乃至違法獲得先機來牟取暴利。萬國證券的總裁管金生在1989年去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處串門,看到了1988年國庫券准備在一個星期以後上市的內部文件,趕緊以黑市價75元買進,一上市就是104元,大有斬獲。萬國證券的行動引來了其他證券公司的跟風,最後皆大歡喜。

很多年來,中國股民真正有多少人,一直是個謎,原因是為了操縱股市、提高認購和配售新股中獎率等原因,個人或投資機構收集了大量的非股民身份證,然後開戶,俗稱為「拖拉機」,結果把中國股民弄得面目全非。但在1991年夏天的3個月中,我很幸運地見到了幾乎所有的上海股民(佔了當時10萬中國股民的絕大部分)。上交所為了無紙化交易,也為了消滅黑市,要求投資者本人必須來浦江飯店換取新的股票賬戶。交易所所有員工從下午到深夜12時加班加點工作,我的崗位是最後將賬戶遞給客戶。整整3個月,拿著小喇叭喊號的我看到了無數張臉,那是很真實的事情,不似後來,市場變得越來越玄虛了。
(三)市場的狂亂與挫折(「810」事件)、中國證監會的設立(1991年下半年-1992年)

1991年6月上海浦江飯店門外站著不少投資者,他們在議論著該不該買股票和買什麼股票,我記得自己站在他們中間,太陽曬得有點吃不消。到了7月,大家已經沒什麼可以議論的了,因為市場每天單邊上場,而且都漲停在0.5%的漲停板上。由於普遍惜售,像鳳凰化工從前周成交的6,280股縮小到這周成交55股。每天空漲不是個辦法,上交所在9月30日開始以成交量調控股價,如果當天成交量不到其可上市交易量的0.3%,當天就不漲。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總會有人作出些「貢獻」,湊足成交量,然後股價繼續向上。於是,出現了世界股市上難得一見的奇觀,證券公司每天聚滿人群,看著行情大屏幕,像久旱盼甘霖那般等待幾股或十幾股的成交量,最後積累成功,延中實業2,800股,真空電子1,500股,大飛樂400股,愛使電子85股,申華電工110股,小飛樂65股,豫園商場40股,鳳凰化工2,140股,股價上漲,大家欣喜若狂,一齊鼓掌。它之所以給我們印象如此深刻,是因為以後的中國股市一直被「擴容」壓力所困擾,也就是說,發行的股票總是多於市場中的資金,不會出現在股市中買不到股票的現象。但是,這個奇觀還是預示了以後中國股市的宿命——荒誕的政策不斷地扭曲市場,市場又時不時作出離奇極端的反應,讓政策制定者惱羞成怒或焦慮萬分,用更離奇的政策來束縛或刺激市場,然後市場奄奄一息或亢奮異常,接著政策又……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不難理解,上交所成立一年後才出現了第一家新上市公司興業房產。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一直不願意讓新公司上市,造成粥少僧多,供不應求。
那時的深圳市場又是另一番景象,深發展的擴股遭到股民的反對,1991年8月11日其股價曾狂跌41.6%,在證券公司前的一名婦女目睹此景當場暈倒。9月6日,深指已從全年最高點136.9點跌至最低點45.6點。當地政府一邊實施2億元資金秘密救市行動,一邊採取取消漲跌停等多種市場化方法,終於使市場反轉。
1992年年初,***南巡講話,提到了上海作為改革開放龍頭的重要性,也具體肯定了股票交易所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為中國股市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當然,***的肯定是辯證的和謹慎的,一方面講要大膽試,又說搞得不好就關)。3月,原來的上海市市委書記、上交所的創建者,當時已是國務院副總理的朱基公開稱贊深圳市場比上海成功的報道,深深刺激了上交所的總經理尉文淵。他越過主管單位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直接向市委領導申請全面放開上海市場的股價,讓市場自己說話,終於形成了股價天天小漲、最後變暴漲的局面。例如豫園商城的股價就從800多元/股上漲至10,500元/股(10年後,一些中國股市投資者高喊要創造第一個百元股的奇跡,卻未考慮到豫園商城早就是萬元股了。即使將百元1股拆細至1元1股,豫園商城也是中國第一個百元股票)。

深圳臨近亞洲金融重鎮香港,它所在的地域廣東又得改革之先機,要比當時正欲改革起飛的上海,在市場意識方面成熟得多。如果不是出了「810」事件,上海股市在幾年之內是很難超越深圳的。

1992年8月7日,深圳市宣布當年發行5億股公眾股,發售500萬張抽簽表,中簽率為10%,每張抽簽表可以購1,000股。在大牛市中,新股是市場的寵兒,如何公平公正地發行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由於每張身份證可花100元買一張抽簽表,不僅全國各地大量的身份證寄往深圳,據說上百萬外地人湧入了這個常住人口只有60萬的城市,各售表機構門前提前3天就有人排隊。到了8月9日早上,排隊人數可能已達100萬,當天晚上9時,500萬張抽簽表售完。未獲得抽簽表的人群目睹了種種不公正和fb行為後湧向市政府。午夜12時後,警察與示威者發生沖突,到處是石塊、汽水瓶、催淚瓦斯、水炮、電棍,汽車、商店被燒被砸,混戰持續了4個小時。事後調查,至少有10萬張以上的抽簽表被內部藏留私買,涉及金融系統幹部職工4,000多人。

盡管事後朱基副總理認定「8.10」事件是「一次技術失控事件」,但深圳市市長鄭良玉曾在公眾面前泣不成聲,他12月16日轉任江西省副省長。隨後,市委書記李灝被調回北京。

「8.10」事件觸及了中央政府的底線。中國***人深知金融穩定事關政權安危,1948年舊上海金融市場的崩潰正是國民黨垮台的直接原因之一。金融市場不能影響社會和政局的穩定,否則的話就必須關門。作為金融市場最活躍又最不穩定因素的股市能否做到這點,誰都沒有把握。上交所開業時,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鴻儒和上海分行行長龔浩成就對尉文淵說:「半年內不出問題就是勝利。」由此可想上上下下是多麼的不確定。

因為「810」事件,深圳市場是夠得上「關門」條件的,盡管深圳市場沒有關門,卻從此元氣大傷,直到1996年才打起精神再度與上海競爭。「8.10」事件也引發了上海股市的暴跌,卻沒有讓上交所循規蹈矩,他們反而趁著上海的改革開放大肆發展,直至1995年的「327」國債期貨事件,才讓上交所領略了什麼叫「關門」。

「8.10」事件還有一個得益者是中國證監會,地方上的混亂給了北京集權的理由,於是,證監會於當年10月26日成立。

(四)本末倒置的市場營運和1994年的大暴跌(1992-1994年)

今天最能代表中國股市的量化指標是上證指數(上證指數以1990年12月19日為100點),它的最初發布日是1991年7月15日,以133點報收,到了年底的12月31日,已是292點。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全面放開股價,上證指數從前一天的623點沖到1,334點,並在5月26日達到全年最高點1,429點。但由於這一年有30多隻新股票上市,比1991年增長了3.88倍,對投資者的心理沖擊和資金面壓力巨大,股指一路下滑到393點,出現了上海股市的第一次「熊市」。但不久就反彈,在當年年底,上證指數收在780點上。
與上市公司激增同步的,是股票交易額的幾十倍地放大,股票總成交金額247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30倍,市價總值558.4億元,增長了317.98倍。上交所的會員單位也達到75家,比以前增加了49家,交易所場內的席位也從最初的25個擴大到1992年年底的500多個,到1994年則擴大到了3,000多個。
在這個擴張過程中,出現過上海市場交易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即營業部太少,投資者沒有「跑道」可以買進賣出。為了獲得營業部限量發放委託單,投資者開始通宵達旦地排隊(讓人感嘆的是,十幾年後的上海房市泡沫時,又讓我們看到了同樣的場景)。於是,上交所竟然在昔日的「跑狗場」——文化廣場中搞了一個超大型的證券營業部,100多家證券公司營業部在那兒設立臨時拒台,接受股民的委託。有些緊張的是,1992年6月1日第一次開門時,沒想到竟來了4萬人,有關方面准備不足,只得臨時關閉。6月9日,它才開始順利運行,半年後的12月,這個違反規定開設的證券經營場所才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這座位於過去的法租界、植有法國梧桐的陝西路永嘉路口的「文化廣場」,後來成了鮮花集市,最近又要挪作它用了。很少人能將它和大型股票委託展銷會聯系在一起,這可能也是世界股市史上的一絕,可它確實充滿了早期的市場精神,是不「規范」的早期中國股市的象徵。

比起文化廣場股票委託點形式上的不規范,影響到中國股市長遠發展或者說讓中國股市受到不良「路徑依賴」的,是看似規范和名曰「規范意識」的文件和規定,它們非常在意股東與國家的關系,而不是從股東的權利來界定股票類型,從而衍生出許多看來富有「創造性」,但最終卻被證明不是不可行就是成為市場發展障礙的東西。比如「國家股」、「法人股」與「個人股」,就是一些當時就有點矛盾、今天更是讓人匪夷所思的概念,保險公司和投資公司從市場中直接買來的股票是不是法人持有的股票呢?為什麼它們就不是「法人股」呢?界定概念的混亂,直接導致了中國股市的結構性缺陷,股票被人為地劃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當年的不流通,緣自於對所有制意識形態的考慮,不能讓民間力量「私有化」公有企業,但由於「法人股」與「不流通股」劃上了等號,結果後來很多民營企業的「法人股」也不能流通了。

有趣的是,只要不被稱為「法人股」或「國家股」,就可以想辦法變相流通。在1992年之前是沒有「法人股」這個概念的,只有所謂的「單位股」,這在上海市場的「老八股」當年的報表中出現過,後來有許多就化為流通股了,否則今天北大方正(當年的「延中實業」)和華晨集團(當年的「申華電工」)就不可能是全流通的股票了。

我還有好多,太長了,自己去網上找一下吧!

『叄』 簡述美國股市發展歷史。

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的200年多的發展大體經歷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一、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到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1811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標志著嚴格意義的美國證券市場真正形成。1850年代,華爾街成為美國股票和證券交易的中心。

二、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從1886年——1929年,此一階段美國股票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非常嚴重。這一時期,美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從19世紀的後期開始,當時為了給鐵路、製造業和礦業融資,企業紛紛發行股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場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1896年道瓊斯指數成立。

三、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從1929年大蕭條以後至1954年,美國股市開始進入重要的規范發展期。

1929年8月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最高超過到380點,而1932年該指數最低下跌到42點,跌幅接近90%,道瓊斯指數再次回到380點是在25年之後。1929年到1933年,美國股市下跌的同時,大量的債券被拒付,美國約有40%的銀行倒閉。

這一歷史時期,美國股市真正進入投資時代,價值投資思想是這一時期主流的投資思想。

四、第四個歷史時期是從1954年至今,機構投資迅速發展、美國股票市場進入現代投資時代。

(3)世界股市歷史擴展閱讀

NYSE(紐約證券交易所)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交易所。於200多年前的1792年,隨著24位股票經紀人和商人簽訂的《梧桐樹協議》而成立。世界上的許多大型公司都在NYSE上市,例如可口可樂、通用電氣和沃爾瑪。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實體交易所,交易都是面對面進行。無論何時您聽到「上市交易所」,指的都是紐約證券交易所。訂單操作是由提交交易的交易所成員和場內經紀人在特定位置(也被稱為交易現場)來完成的。

採用簡單的拍賣法,以買方願意購買的最高價格,結合賣方願意出售的最低價格(被稱為出價和問價)進行。股票要麼是通過上次的售價,要麼是出價和詢價的價格來進行報價。

NASDAQ(納斯達克)市場是一個虛擬的市場 ,如同OTC(場外交易)市場一樣。這里沒有交易大廳,沒有專家,也沒有中心地點。相反,所有的交易都是通過交易商的電腦化網路來進行。這就把電腦癱瘓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因為網路是獨立的(如果一台電腦壞了,其它的則繼續連接)。

納斯達克在以前被認為是次於NYSE的,但自從高科技繁榮,像微軟和Intel這樣的眾多公司快速成長,納斯達克已經被認為是NYSE主要的競爭對手,無論是在聲譽還是成交量方面。納斯達克系統的經紀業務由造市商來執行。

與NYSE的專家不同,造市商只控制他們自己的出價和問價,而不是控制某個股票的整個交易過程。某個股票可以有許多的造市商,都在同一時間交易。

AMEX(美國證券交易所)是美國第三大交易所。在納斯達克出現以前,是第二大交易所。1998年,AMEX被實際上是納斯達克的母公司NASD買下。AMEX主要進行小型股(市值將在下部分進行解釋)和期權的交易。

『肆』 請問世界股市最早到現在有多少年了

15世紀的義大利商業城市中的證券交易主要是商業票據的買賣,1602年在荷蘭的阿姆斯丹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1773年英國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在「喬納森咖啡館」成立,該所1802年獲得英國政府的正式批准,即現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790年成立了美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費城證券交易所。

詳細資料看這里

1602年,在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的主導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就像他們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國家一樣,如今,他們又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組織。
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教授 維姆?范登德爾:
是的,可以這么說。它是第一個聯合的股份公司,為了融資,他們發行股票,不過不是現代意義的股票。人們來到公司的辦公室,在本子上記下自己借出了錢,公司承諾對這 些股票分紅,這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籌集資金的方法。
荷蘭阿姆斯特丹歷史博物館 館長 洛德韋克·瓦赫納爾:
他們聚集了650萬的資金,差不多相當於300萬的歐元,而那時候,這些錢值幾十億,用這些錢他們建立了公司。
通過向全社會融資的方式,東印度公司成功地將分散的財富變成了自己對外擴張的資本。甚至,阿姆斯特丹市市長的女僕也成了東印度公司的股東之一。成千上萬的國民願意 把安身立命的積蓄投入到這項利潤豐厚,同時也存在著巨大風險的商業活動中,一方面是 出於對財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因為荷蘭政府也是東印度公司的股東之一。政府將一些 只有國家才能擁有的權利,摺合為25000荷蘭盾,入股東印度公司,這就大大增加了東印度 公司的許可權和信譽。
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教授 維姆·范登德爾:
(政府給東印度公司的特權是)可以協商簽訂條約,發動戰爭,這樣它就成了在亞洲的獨立主權個體,或者說從南非到日本的整個地區,它都可以像一個國家那樣運作。
在一切准備妥當之後,東印度公司的船隊出航了。西班牙國王幾乎是用鄙夷的態度對待這個不自量力的挑戰者。但是,在東印度公司成立後的短短五年時間里,它每年都向海 外派出50支商船隊,這個數量超過了西班牙、葡萄牙船隊數量的總和。
荷蘭阿姆斯特丹歷史博物館 館長 洛德韋克·瓦赫納爾:
前十年他們(東印度公司)沒有付任何的利息,因為投資者喜歡把錢投到造船、造房子,以及在亞洲建立一個貿易王國上面。做完這些,十年後,公司第一次給股東派發了紅 利。
連續十年不給股東們分紅利。這樣的經營方式為什麼能夠得到投資者的認可?
這是因為:荷蘭人同時還創造了一種新的資本流轉體制。1609年,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阿姆斯特丹。只要願意,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可以隨時通過股票交易所 ,將自己手中的股票變成現金。
早在四百多年前,在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就已經活躍著超過1000名的股票經紀人。他們雖然還沒有穿上紅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經出現了。
這里成為當時整個歐洲最活躍的資本市場,前來從事股票交易的不僅有荷蘭人,還有許許多多的外國人。大量的股息收入從這個面積不超過1000平方米的院子,流入荷蘭國庫 和普通荷蘭人的腰包,僅英國國債一項,荷蘭每年就可獲得超過2500萬荷蘭盾的收入,價 值相當於200噸白銀。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6152005.html

『伍』 股市的由來

股市的由來:

股票至今已有將近似400年的歷史。最早的股市產生於1602年荷蘭和英國成立的海外貿易公司。這些公司通過募集股份資本而建立,具有明顯的股份公司特徵: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會:股東大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按股分紅;實行有限責任制。

股份公司的成功經營和迅速發展,使更多的企業群起效仿,在荷蘭和英國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國成立了約100家新股份公司。

股票市場是已經發行的股票轉讓、買賣和流通的場所,包括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兩大類別。由於它是建立在發行市場基礎上的,因此又稱作二級市場。股票市場的結構和交易活動比發行市場(一級市場)更為復雜,其作用和影響力也更大。

(5)世界股市歷史擴展閱讀:

通過股票的發行,大量的資金流入股市,又流入了發行股票的企業,促進了資本的集中,提高了企業資本的有機構成,大大加快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股票的流通,使小額的資金匯集了起來,又加快了資本的集中與積累。

所以股市一方面為股票的流通轉讓提供了基本的場所,一方面也可以刺激人們購買股票的慾望,為一級股票市場的發行提供保證。同時由於股市的交易價格能比較客觀的反映出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股市也能為一級市場股票的發行提供價格及數量等方面的參考依據。股票市場的職能反映了股票市場的性質。

『陸』 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股票指數是

道·瓊斯股票指數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股票指數,它的全稱為股票價格平均數。它是在1884年由道·瓊斯公司的創始人查理斯·道開始編制的。其最初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根據11種具有的代表性的鐵路公司的股票,採用算術平均法進行計算編制而成的,發表在查理斯.道自己編輯出版的《每日通訊》上。其計算公式為: 股票價格平均數=入選股票的價格之和/入選股票的數量

自1887年起,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數開始分成工業與運輸業兩大類,其中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包括12種股票,運輸業平均指數則包括20種股票,並且開始在道·瓊斯公司出版的《華爾街日報》上公布。在1929年,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又增加了公用事業類股票,使其所包含的股票達到65種,並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的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以1928年10月1日為基數,因為這一天收盤時的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恰好約為100美元,所以就將其定為基準日。而以後股票價格同基期相比計算出的百分數,就成為各期的股票價格指數,所以現在的股票指數普遍用點來作單位,而股票指數每一點的漲跌就是相對於基數日的漲跌百分數。

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最初的計算方法是用簡單算術平均法求得,當遇到股票的除權除息時,股票指數將發生不連續的現象。1928年後,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採用了新的計算方法,即在計點的股票除權或除息時採用連接技術,以保證股票指數的連續,從而使股票指數計算方法得到了完善,並逐漸推廣到全世界。

目前,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共分四組,第一組是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它由30種有代表性的大工商業公司的股票組成,且隨經濟變化而發展,大致上反映了各個時期美國整個工商業股票的價格水平,這也就是人們通常所引用的道·瓊斯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數。第二組是運輸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它包括著20種有代表性的運輸業公司的股票,即8家鐵路運輸公司、8家航空公司和4家公路貨運公司。第三組是公用事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由代表著美國公用事業的15家煤氣公司和電力公司的股票所組成。第四組是平均價格綜合指數。它是綜合前三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所選用的、共65種股票而得出的綜合指數,這組綜合指數雖然為優等股票提供了直接的股票市場狀況參數,但現在通常引用的是第一組——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

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目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最有權威性的一種股票價格指數,原因之一是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所選用的股票都是有代表性,這些股票的發行公司都是在本行業中具有重要影響的著名公司,其股票行情為世界股票市場所矚目,各國投資者都極為重視。為了保持這一特點,道·瓊斯公司對其編制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所選用的股票經常予以調整,不斷的用具有活力的更富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去替代那些失去代表性的公司股票。自1928年以來,用於計算道·瓊斯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的30種工商業公司股票,已有30次更換,幾乎每兩年就要有一個新公司的股票代替老公司的股票。原因之二是,公佈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的新聞載體—《華爾街日報》是世界金融界最有影響力的報紙。該報每天詳盡報道其每個小時計算一次的采樣股票平均指數、百分比變動率以及每種采樣股票的成交數額等,並注意對股票分股後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進行校正。而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營業時間里,則每隔半小時公布一次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原因之三是,這一股票價格平均指數自編制以來從未間斷,可以用來比較不同時期的股票行情和經濟發展情況,成為反映美國股市行情變化最敏感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之一,是觀察市場動態和從事股票投資的投資者的主要參考。當然,由於道·瓊斯股票價格指數是一種成分股指數,它包括的公司僅占目前2500多家上市公司的極少部分,而且多是熱門股票,且未將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服務性行業和金融業的公司包括在內,所以它的代表性也一直受人們的質疑和批評。

從1996年5月25開始,還針對我國的股票市場編制了道·瓊斯中國股票指數。截至1998年4月1日,滬深兩市共有88支股票作為其成分股入選,故稱為道·瓊斯中國88股票指數。

『柒』 關於股市起源的故事

關於股市起源的故事如下:
中古世紀末期,義大利幾個城邦開始發行可以交易的政府證券。威尼斯從 13 世紀中葉就開始在里亞托買賣政府證券。投機風潮也應運而生:1351年,有關當局通過法令,禁止散布謠言,打壓政府基金價格;1390年、1404年及1410年分別都有人試圖禁止政府出售債券期貨;共和國總督及公爵議會也試圖禁絕「內線交易」。佛羅倫斯、比薩、維倫納及熱那亞 14 世紀時也都出現過政府債券的交易市場。義大利城邦把收稅的權力外包給蒙提(Monti),這些公司的股本被分割成可以買賣的股票(Luoghi)。這些早期的股份公司和羅馬時代的公會極為類似。
由於宗教戰爭、荷蘭判亂及多起城邦破產的事件,法國及法蘭德斯資本市場的發展在 16 世紀下半葉停滯不前。里昂155北歐的定期交易會源自於古羅馬時代的論壇(fora)及酒神節慶典,只有這個時候,可以拋棄許多中古世紀對交易及金融的限制。事實上,它們就是股票市場的雛型。15 世紀的勒普齊格(Leipzig)交易會中,可以買賣德國礦場的股票;在巴黎附近舉行的聖日耳曼(Saint Germain)交易會,在四旬齋後開市,場內也可買賣市政公債、存單及彩券。安特衛普的春季及秋季交易會會期都很長,再加上全年開放自由交易,更被稱為「經年累月的交易會」。 16 世紀中葉安特衛普正式成立結算所(bourse),以此為名的原因是,這群交易商人都聚集在布拉吉斯(Bruges)附近的伯斯旅館。
從 16 世紀中葉,描述投機市場情形的詳細證據愈來愈多。金融市場已經發展出信用觀念,債券價格反映的是未來事件的預期心理,例如無法償債。1530 年代開始出現操縱市場的行徑,由都西組成的一個集團,故意壓制里昂市場的股價(如今稱為空頭打壓)。1550 年代中期,安特衛普及里昂市場又掀起一股炒作皇室債券的熱潮,結果法國國王享利二世1557年宣布停止償債,這股熱潮才突然中斷。 西班牙軍隊1585年攻佔安特衛普,後者的結算所從此走下坡。阿姆斯特丹乘機崛起,因為成千上萬的清教徒和猶太難民逃離西班牙,攜帶資金及交易技巧抵達荷蘭。這些移民帶給荷蘭的震撼,被歷史學家稱為荷蘭在1590 年代的「經濟奇跡」。到了 17 世紀初,荷蘭共和國是歐洲最發達、最有活力的經濟體。 雖然包括銀行、借貸兩方的記帳制、合資公司、存單及股票市場這些資本主義的金融制度並不是荷蘭人發明的,不過,荷蘭人卻在一個以賺錢為目的的重商經濟體系內,於穩定的基礎上整合及建立這些制度。聯合東印度公司1602年成立,這是第一家獲得政府特許權的合資公司,可獨享和東方世界的貿易。19 年後,荷蘭西印度公司成立,旨在拓展美洲地區的商機。歐洲第一家中央銀行是阿姆斯特丹的威索爾銀行(Wisselbank),成立於1609 年,前身是熱那亞的Casa San Giorgio。
到了 17 世紀初,歐洲各地蜂擁而來的資金紛紛投入荷蘭各式各樣的金融資產,從不動產到年金、市政公債、存單及中期貸款。阿姆斯特丹不僅是一個重要的轉運港口,更是當時世界的金融首都。 阿姆斯特丹交易所(1610 年成立新的交易所)內交易各式各樣的金融商品及勞務:「大宗物資、外匯、股權、海上保險……(它是)一個貨幣市場、金融市場,(也)是一個股票市場。」 1792年,24名紐約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訂立協定,約定以後每天都在此進行股票等證券的交易。1817年,這一交易市場日漸活躍,於是參加者組成了紐約證券交易管理處。1863年,它正式更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這便是美國股市的起源。
1882年,道(Dow)與好友瓊斯(Jones)在華爾街15號創辦了道瓊斯公司,並緊靠紐約證券交易所。1884年,道最早開始嘗試計算股票價格變動指數,當時採用樣本均為鐵路公司,這就是後來的道瓊斯運輸業平均數(DJIA)。1889年,道親手創辦了華爾街日報。1896年5月26日,道第一次計算並對外公布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數(DJIA),當日指數為40.94。1929年,道瓊斯公用事業平均數DJUA指數誕生。1992年,道瓊斯綜合平均數(DJCA)誕生。近年來,道瓊斯公司又跨越全球創設了相對獨立的3000多個股價指數,統稱為道瓊斯全球指數(DJGI)。然而,在上述所有道瓊斯股價指數中,唯有道瓊斯工業平均數是最重要的,它不僅是當今美國最重要股價指數,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股價指數。因此,它既美國經濟的晴雨表,也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人們一般將道瓊斯工業平均數簡稱為道瓊斯指數(以下簡稱「道指」),而且將1896年5月26日這一天確定為道瓊斯指數的「生日 1720年,英國一些商人和貴族成立了一家南海公司。他們通過賄賂國會議員等非法手段,獲得許多海外貿易和經銷國債等方面的特權,致使該公司的股票價格由年初的每股228.5英鎊,迅速上升到7月份的1000英鎊。但好景不長,他們賄賂國會議員內幕很快被揭露,該公司的信譽及經營狀況一落千丈,股票價格到年底已跌至每股125英鎊。廣大被愚弄與欺騙的投資公眾遭受嚴重損失,有的甚至家破人亡;而那些公司內幕人士由於了解內幕及時地將股票出手,所以不但沒有受到損失,反而發了橫財。由於當時的英國並沒有股票交易的相關法規,因而不能對上述內幕交易者繩之以法,使得越來越多投機者紛紛效法南海公司,通過種種手段巧取豪奪。大批股票投資者上當受騙、被盤剝一空,有的甚至傾家盪產,走投無路之下就去干起殺人越貨、攔路搶劫的事情。股票市場的混亂不堪使得整個社會秩序也動盪不安。事態的發展使英國朝野大為震驚。英國下議院經過調查後指出:狂熱的股票投機活動無異於變相的搶劫,必須對股票交易實行法治。於是,世界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法規----<肥皂泡法案>於1721年在英國誕生了。
以後在1812年,英國政府又頒布了<證券交易條例>。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誕生於1602年,即在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態出現以後,很快為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利用,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組織的重要形式之一。伴隨著股份公司的誕生和發展,以股票形式集資入股的方式也得到發展,並且產生了買賣交易轉讓股票的需求。這樣,就帶動了股票市場的出現和形成,並促使股票市場完善和發展。據文獻記載,早在1611年就曾有一些商人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進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買賣交易,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市場,即股票交易所 那斯達克,美國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成立於1971年。是世界第一個電子股票市場。那斯達克飛速發展,成為世界資金容量第二大的股票交易市場。 股票和股票市場,在19世紀60年代的末期,跨躍重洋來到了中國。而它最先落腳的地方,正是這里,當年被世人譽為東方華爾街的上海。北京自來水廠,依然坐落在北京西直門外的一條胡同里,人們今天走過它的門前,或許不會意識到,它就是中國最早的股份制企業之一。北京自來水公司發行股票的那一年,距離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的時間大約260年。
19世紀中葉,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大門,一個洋人開辦的證券交易組織首先在上海落戶了。1869年,外國商人組織了「掮客公會」,專門交易外國公司的股票,就是這個組織1891年演變成了上海眾業公所。今天,在上海圖書館存放的大量歷史文獻中,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早期股票市場的歷史足跡。 上海眾業公所,坐落在上海的外灘,作為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其交易的股票或企業債券卻都來自洋人的公司。辛亥革命之後,洋人在中國股市上的反客為主,深深地剌激著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他來到上海,找到上海著名的富商虞洽卿先生。
在他們共同的努力下,1920年11月,中國人自己的證券交易所,先後在北京、上海、漢口正式開業了。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就是其中的一家 1949年6月,天津證券交易所的重新設立,標志著中國當代證券市場的正式啟動。1956年,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和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否定和排斥證券市場。1958年以後,證券市場更是長期受到摒棄。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後,中國當代證券市場才得以逐步恢復。1981年財政部首次發行國庫券,揭開了新時期中國證券市場新發展的序幕。從此,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1990年和1991年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設立以後,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更為迅速,用10年的時間走完了成熟市場經濟國家100多年的發展歷程,實現了歷史的大跨越。

『捌』 美國股市有多少年的歷史

美國股市有200多年歷史。

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的200年的發展大體經歷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到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

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從1886年——1929年,此一階段美國股票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非常嚴重。

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從1929年大蕭條以後至1954年,美國股市開始進入重要的規范發展期。

第四個歷史時期是從1954年以後,機構投資迅速發展、美國股票市場進入現代投資時代。

(8)世界股市歷史擴展閱讀

美國納斯達克

企業想在納斯達克上市,需符合以下三個條件及一個原則:

1、先決條件

經營生化、生技、醫葯、科技(硬體、軟體、半導體、網路及通訊設備)、加盟、製造及零售連鎖服務等公司,經濟活躍期滿一年以上,且具有高成長性、高發展潛力者。

2、消極條件

有形資產凈值在美金五百萬元以上,或最近一年稅前凈利在美金七十五萬元以上,或近三年其中兩年稅前收入在美金七十五萬元以上,或公司資本市值在美金五千萬元以上。

3、積極條件

SEC及NASDR審查通過後,需有300人以上的公眾持股(NON—IPO 得在國外設立控股公司,原始股東必需超過300人)才能掛牌,所謂的公眾持股依美國證管會手冊(SEC Manual)指出,公眾持股人之持有股數需要在整股以上,而美國的整股即為基本流通單位100股。

4、誠信原則

納斯達克流行一句俚語:Any company can be listed,but time will tell the tale(任何公司都能上市,但時間會證明一切)。意思是說,只要申請的公司秉持誠信原則,掛牌上市是遲早的事,但時間與誠信將會決定一切。

『玖』 股票市場的歷史

股票簡介
股票至今已有將近400年的歷史,它伴隨著股份公司的出現而出現。隨著企業經營規模擴大與資本需求不足要求一種方式來讓公司獲得大量的資本金。於是產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態出現的,股東共同出資經營的企業組織。股份公司的變化和發展產生了股票形態的融資活動;股票融資的發展產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而股票市場的發展最股票終又促進了股票融資活動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發展。 股票最早出現於資本主義國家。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誕生於1602年在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股份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態出現以後,很快為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利用,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組織的重要形式之一。伴隨著股份公司的誕生和發展,以股票形式集資入股的方式也得到發展,並且產生了買賣交易轉讓股票的需求。這樣,就帶動了股票市場的出現和形成,並促使股票市場完善和發展。在1611年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在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就進行著股票交易,並且後來有了專門的經紀人撮合交易。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市場。目前,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成為最基本的企業組織形式之一;股票已經成為大企業籌資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資者投資的基本選擇方式;股票市場(包括股票的發行和交易)與債券市場成為證券市場的重要基本內容。 (1)股票是一種出資證明,當一個自然人或法人向股份公司參股投資時,便可獲得股票作為出資的憑證; (2)股票的持有者憑借股票來證明自己的股東身份,參加股份公司的股東大會,對股份公司的經營發表意見; (3)股票持有者憑借股票參加股份發行企業的利潤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分紅,以此獲得一定的經濟股票市場的影響作用。 股票持有者憑股票從股份公司取得的收入是股息。股息的發配取決於公司的股息政策,如果公司不發派股息,股東沒有獲得股息的權利。優先股股東可以獲得固定金額的股息,而普通股股東的股息是與公司的利潤相關的。普通股股東股息的發派在優先股股東之後,必須所有的優先股股東滿額獲得他們曾被承諾的股息之後,普通股股東才有權力發派股息。股票只是對一個股份公司擁有的實際資本的所有權證書,是參與公司決策和索取股息的憑證,不是實際資本,而只是間接地反映了實際資本運動的狀況,從而表現為一種虛擬資本。

歷史:
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總商會開創立會.2月6日交易所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農商部終於在1920年6月批准在上海設立證券物品交易所,運作模式引用日本所,還聘請了日本顧問。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間還隔有汪偽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1984年- 提出建立資本市場構想 1984年11月-中國第一股發行1萬股 1986年-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櫃台誕生 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 1991年7月-深圳證券交易所試開業 1991年8月28日- 中國證券業協會在北京成立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價格限制 1992年8月10日-「810」事件 1992年10月12日-證監會正式成立 1992年8月-1994年8月-股市變冷 1994年7月30日-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發大漲 1996年12月-政策扼住股市漲勢 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爆發 1999年6月-多重利好促股市大漲 1999年7月1日-《證券法》實施打開潘多拉魔盒:從國有股減持到股權分置改革 2001年6月-國有股減持拉開序幕 2001年7月-國有股減持在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 2001年10月23日-證監會宣布暫停首次發行和增發股票時出售國有股 2001年6月-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2002年6月-國務院決定停止減持國有股 2002年12月-QFII制度正式實施 2005年4月30日-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正式啟動 2005年6月-利好齊發,股改行情啟動 2006年9月-股權分置改革已近收官 2006年下半年到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高達6124.04點,隨後隨著國際金融局勢急轉直下,美國次貸危機 ,世界第三大投行雷曼兄弟倒閉,中國股市特有的大小非現象使得上證指數一路下滑,至2008年10月28日上證指數跌至1664.93點,跌幅超70%。 2009年上證綜指年內上漲62.19%,個股漲幅甚至接近2007年的水平,股價創新高的A股有330多隻(不包括新股),占總數的20%,而股價回升到6000點水平的股票,占總數的50%。 2010年年初開盤指數既告不利,上證指數在最初上漲了一段之後,又於1月27日跌破3000點。

交易市場
股票的一級市場 一級市場(Primary Market)也稱為發行市場(Issuance Market),它是指公司直接或通過中介機構向投資者出售新發行的股票。所謂新發行的股票包括初次發行和再發行的股票,前者是公司第一次向投資者出售的原始股,後者是在原始股的基礎上增加新的份額 。 一級市場的運作過程 (一)咨詢與管理 1. 發行方式的選擇:股票發行的方式一般可分成公募(Public Placement)和私募(Private Placement)兩類。 2. 選定作為承銷商的投資銀行。 3. 准備招股說明書。 4. 發行定價。 (二)認購與銷售 具體方式通常有以下幾種:1.包銷 2.代銷 3.備用包銷 二級市場 二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也稱交易市場,是投資者之間買賣已發行股票的場所。這一市場為股票創造流動性,即能夠迅速脫手換取現值。 二級市場通常可分為有組織的證券交易所和場外交易市場,但也出現了具有混合特型的第三市場(The Third Market)和第四市場(The Fourth Market)。 第三市場 第三市場是指原來在證交所上市的股票移到以場外進行交易而形成的市場,換言之,第三市場交易是既在證交所上市又在場外市場交易的股票,以區別於一般含義的櫃台交易。 第四市場 第四市場指大機構(和富有的個人)繞開通常的經紀人,彼此之間利用電子通信網路(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CNs)直接進行的證券交易。 證券交易所 證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是由證券管理部門批準的,為證券的集中交易提供固定場所和有關設施,並制定各項規則以形成公正合理的價格和有條不紊的秩序的正式組織。 場外交易市場 場外交易是相對於證券交易所交易而言的,凡是在證券交易所之外的股票交易活動都可稱作場外交易。由於這種交易起先主要是在各證券商的櫃台上進行的,因而也稱為櫃台交易(OTC,Over -The-Counter); 場外交易市場與證交所相比,沒有固定的集中的場所,而是分散於各地,規模有大有小由自營商(Dealers)來組織交易; 場外交易市場無法實行公開競價,其價格是通過商議達成的; 場外交易比證交所上市所受的管制少,靈活方便。 二板市場 二板市場(the Second Board)的規范名稱為「第二交易系統」,亦稱創業板(Growth Enterprise Market),主要是一些小型高科技公司的上市場所,是與現有主板(the Main Board)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二板市場的特徵: 1、前瞻性市場; 2、上市標准低 ; 3、市場監管更加嚴格; 4、推行做市商(Market Maker)制度; 5、實行電子化交易。

『拾』 求世界股市的發展史

我以前看過<資本市場>這個視頻,就是你想了解的世界股市的發展歷史,一共8集的記錄片,非常詳細,好看.
簡單的說一下吧!
世界上最早的股市,是發源於荷蘭.這裡面有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有幾個生意人,他們乘著一艘大船,歷經千辛萬苦,遠渡重洋來到了中國,在回國時,把船上裝滿了中國的特產,茶葉,絲綢,瓷器等等,回國以後,沒有想到,非常受歡迎,賺了很多錢.在以後的航行中,有一次,在海上遇到了台風,結果船毀人亡,損失慘重.人們聚在了一起,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讓更多的人們一起集資,參與到他們的生意中,每個人根據出資額的多少方不數量等的股份,簽訂合同--即股票.這樣的話,風險就有更多的人承擔,每個人身上的風險就大大的降低了,當然,收益有更多的人分享,每個人身上的收益也是降低了,但是,發行股票的另一個好處是,籌資比以前更快,更多了.
後來,因為,大部分人都從中獲得了豐厚的收益,股票得以大量的發行,也得到了人們的追捧.隨著規模越來越大,陸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股票可不可以轉讓?怎樣能夠賣個好價格?這就促進了股票市場的誕生,人們在一個規定的地點,可以更方便的交易.那時候,人們大聲的喊出自己要買賣的結果,誰出價格買價高或賣價低,人們就會跑過去與他交易....後來,出現了做市商制度...監管越來越嚴...鼓勵長線持有....不一一說了..
下面談談中國股市18年中曾經出現過哪些問題吧.
1.發行方式的問題.開始時,數量過少,人們連夜排隊求購,後來,大量發行解決問題.
2.股票數量太少,瘋狂投機炒作.
3.莊家橫行,雞犬升天,暴漲暴跌.
4.封閉式基金開始發行,人們因為不了解,當股票一樣炒,不管市值是多少.
5.在互聯網還應用不多時,人們卻瘋狂追逐互聯網概念,就像哪個企業沾上互聯網,它就擁有了一座金礦.
6.價值投資被人們認識並接受,茅台等股票被人們追逐.
7.在2008年,人們漸漸地認識到,價值投資,不光要看企業,也要看價格.而不是"好企業,可以閉著眼睛買."這樣的投資理念了.
最後,針對現在的股市,我要多說一句自己的感想:"讓我們看一看股市的歷史吧,她會偶爾倒退,但是,那隻是為了更好的前進,前進."

熱點內容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
面試體育教師 發布:2025-07-04 03:55:12 瀏覽:120
教師師德先進材料 發布:2025-07-04 03:05:55 瀏覽:487
用什麼詞來形容班主任 發布:2025-07-04 00:41:46 瀏覽:849
吉婷老師 發布:2025-07-04 00:40:42 瀏覽:215
哪個銀行比較好 發布:2025-07-03 22:42:49 瀏覽:356
老師的苦是 發布:2025-07-03 22:41:31 瀏覽:714
四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卷 發布:2025-07-03 22:04:20 瀏覽:476
一個是班主任的體育老師 發布:2025-07-03 20:09:33 瀏覽: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