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縣歷史
這個和瓦特發明燈泡差不多,往米漿里加添加劑,也許是為了味道,也許是為了更好成型(添加劑必須是鹼性的),最後發現灰水最好,就有了灰水版。
❷ 江西省的歷史行政區域地圖。
江西省政區略圖http://www.jxmzw.gov.cn/manage/db_temp/upload/upload_image/2005629103331.JPG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17:29
歷史沿革
中國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 733 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
江西開發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而江西作為明確
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 202 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 下轄 18 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南壄、安平、海昏、歷陵、梟陽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 13 個監察區,稱 13 部州, 此時的江西屬楊州部。
公元 291 年,即西晉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 7 郡 24 縣。至唐時增加到 8 州 37 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 10 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 15 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 8 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軍。南唐時分 6 州、4 軍、55 縣。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 9 州、4 軍、68 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 13 路和南豐、鉛山 2 直隸州以及 48 個縣、16 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 13 府,下轄 78 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 3 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 81縣。至 1926 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 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 年劃回安徽,1949 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 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 3 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 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 11 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江西省的行政區劃曾經有過多次調整和變動。截至 2002 年4月,全省共設11個省轄市、10 個縣級市、70 個縣、19個市轄區和1個地方管理局。南昌市為江西省會。現全省行政區域分別為:
(1) 南昌市,轄 4 縣 5 區:
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安義縣,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里區、郊區。
(2) 九江市,轄 1 市 9 縣 2 區 1 局:
瑞昌市,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潯陽區、廬山區,廬山管理局。
(3) 景德鎮市,轄 1 市 1 縣 2 區:
樂平市,浮梁縣,昌江區、珠山區。
(4) 萍鄉市,轄 3 縣 2 區:
上栗縣、蘆溪縣、蓮戶花縣,安源區、湘東區。
(5) 新余市,轄 1 縣 1 區:
分宜縣,渝水區。
(6) 鷹潭市,轄 1 市 1 縣 1 區:
貴溪市,余江縣,月湖區。
(7) 贛州市,轄 2 市 15 縣1區:
南康市、瑞金市,贛縣、信豐縣、大余縣、上猶縣、崇義縣、安遠縣、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興國縣、寧都縣、於都縣、會昌縣、尋烏縣、石城縣,章貢區。
(8) 宜春市,轄 3 市 6 縣1區:
樟樹市、豐城市、高安市,靖安縣、奉新縣、上高縣、宜豐縣、銅鼓縣、萬載縣,袁州區。
(9) 上饒市,轄 1 市 10 縣1區:
德興市,上饒縣、廣豐縣、玉山縣、婺源縣、波陽縣、余干縣、萬年縣、弋陽縣、橫峰縣、鉛山縣。
(10)吉安市,轄 1 市 10 縣2區:
井岡山市,吉安縣、新干縣、永豐縣、峽江縣、吉水縣、泰和縣、萬安縣、遂川縣、安福縣、永新縣,吉州區、青原區。
(11)撫州市,轄10 縣1區:
南城縣、黎川縣、南豐縣、崇仁縣、樂安縣、宜黃縣、金溪縣、資溪縣、廣昌縣、東鄉縣,臨川區。
❸ 江西省贛州市的發展史
歷史淵源
贛南政區歷史悠久,遠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開化遠於唐虞」。春秋戰國時,先後屬楚、吳、越,後又屬楚國。秦並六國後,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36郡,贛南屬九江郡。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發大軍50萬分五軍戰五嶺,使尉屠睢將五軍,其中一軍守庾嶺界,置南壄縣,隸九江郡,為贛南建置政權之始。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南壄屬楚。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南壄隸之。五年(前202年),漢滅楚,贛南始隸漢。六年(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領18縣,其中贛南3縣隸之:南壄縣(約轄今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贛縣(約轄今章貢區、贛縣、興國等地)、於都縣(約轄今於都、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尋烏等地)。其中贛縣、於都縣為新增設縣。西漢末年(9~23年),改豫章郡為九江郡,贛南3縣隸之。東漢建武元年(25年),九江郡復名豫章郡,南壄改為南野,贛南3縣仍隸之。興平元年(194年),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南3縣隸廬陵郡。
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廬陵郡置南部都尉,隸揚州,治於都。領於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陽都、揭陽(析於都白鹿營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後改為揭陽)、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約轄今大余、上猶、崇義等地)7縣,為贛南設立市一級行政機構之始。
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三年(282年),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於都,將南野並入南康領6縣。五年(284年),改揭陽為陂陽。十年(289年),贛縣移縣治於葛姥城(今章貢區虎崗一帶)。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永和五年(349年),郡治從於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
南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陳·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洪州總管府。平固並入贛縣、南野並入南康、虔化並入寧都。十三年(593年),陂陽縣設石城場,並入寧都。虔州領4縣:贛縣、於都、南康、寧都。
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虔州隸江南道,轄縣如前。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置南安縣(約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領5縣。神龍元年(705年),復置大余縣,虔州領6縣。天寶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並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後改虔南鎮。貞元四年(788年),分出於都三鄉和信豐一里復置安遠縣,虔州領7縣。天佑元年(904年),從於都縣分出象湖鎮置瑞金監。
五代十國後梁·開平三年(909年),虔州屬梁。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勝軍;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11縣:贛縣、於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上猶、瑞金、龍南、石城。
宋開寶八年(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大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軍州復為虔州,隸江南西路;七年(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7鄉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於都分出縣東南6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虔州領13縣。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3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10縣,隸江南西路。為贛南分設兩個政區之始。宣和三年(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名為龍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縣如舊。
明明吳二年(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為5道,贛州、南安2府均屬嶺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分巡嶺北道於贛州,贛州、南安2府屬之。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贛巡撫都察院於贛州,稱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餘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4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設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4道,統於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2府隸之。隆慶三年(1569年),從安遠、信豐、龍南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萬曆四年(1576年),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12縣,南安府領4縣。
清順治十年(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後撤銷南贛守撫和巡、守兩道。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2縣,為贛南分設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3個政區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
民國時期: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設縣,縣直隸省。民國3年(1914年)江西設潯陽、豫章、廬陵、贛南4道。贛南道,治贛縣,領17縣:贛縣、於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贛南3個政區復合為一。民國15年(1926年),廢贛南道,縣直隸於省。民國21年(1932年)全省劃為13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區。興國縣歸第九行政區。第十一行政區(後改稱贛南行政長官公署)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餘6縣。第十二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於都、會昌6縣。第十三行政區設龍南,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5縣。民國22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個行政區合並,改名贛南政務專員公署,先設大余,後遷贛州,領11縣。民國24年(1935年),全省改劃為8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區。第四行政區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11縣;第八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於都、興國7縣。
1937-1945年,蔣經國先生推行了著名的「贛南新政」,贛州成為當時中華民國時期的「三民主義示範區」人口由不足十萬擴增至五十萬,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贛南經驗後來成為台灣民主和社會發展的典範。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光榮,偉大,正確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贛州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1949年7月,成立贛州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18縣(市):贛州(8月析贛州鎮設贛州市)、贛縣、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1949年9月成立寧都(瑞金)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分領8縣: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廣昌。贛南分設2個行政區。1949年8月,成立贛西南行政公署,轄贛州、寧都、吉安3分區。1949年11月,贛州分區並入贛西南行政公署。1951年6月,撤銷贛西南行政公署,贛南各縣仍分屬贛州、寧都2分區。1952年8月,撤銷寧都分區,贛南再次合二為一,領18縣(市),廣昌劃歸撫州分區。1954年5月,成立贛南行政公署,同時撤銷贛州分區專員公署,廣昌劃入,領19縣(市)。1964年5月撤銷贛南行政區,成立贛州專區。1971年1月改稱贛州地區。1978年8月,設立贛州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廣昌劃歸撫州地區。1999年7月,撤銷贛州地區設立贛州市,領18縣(市、區),原縣級贛州市改稱章貢區,為市政府所在地。
2005年,贛州市轄1區、2市、15縣、138鎮、145鄉、8街道辦事處。另有5個管理區,10個營林林場。
❹ 江西信豐縣歷史
信豐縣,唐永淳元年(682年)建縣,自古以「饒谷多栗,人信物豐」著稱,縣名取人信物豐之意。位於江西省贛州中部,居貢水支流桃江中游。東鄰安遠縣,南靠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西連廣東南雄市,西北接大余縣,北界南康區、贛縣。
信豐縣是江西歷史文化名城,歷為贛南重鎮,位於大贛州都市區一小時城市經濟圈,廣州、深圳和南昌四小時經濟圈,是珠三角、海西經濟區的直接腹地。截止2013年底,信豐縣城建成區面積達26.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25.8萬人;是贛州南部6縣(信豐、龍南、安遠、定南、尋烏、全南)唯一城區面積突破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突破25萬的縣城,邁入江西省中等城市行列,同時也是贛南次中心城市之一。
信豐縣礦產有煤、石灰石,麥飯石、稀土、鎢等礦產資源;有耕地47萬畝,其中水田38.8萬畝;山地302萬畝,主產糧食、煙、果、菇、瓜、菜、甜玉米、茶葉及豬、牛、家禽等,農副土特產品眾多,盛產臍橙,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先後被列為10多個國家級農業基地,被稱為「中國臍橙之鄉」、「中國草菇之鄉」。[1]
信豐縣是原中央蘇區21個全紅縣之一,是紅軍長征突破第一道封鎖線所在地,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核心區,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項英、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信豐縣戰斗、生活過。[2]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楚,秦時屬九江郡,漢時屬豫章郡,西晉屬南康郡,隋時屬虔州。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分南康縣東南地置南安縣,是為建縣之始。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24年),因與福建省泉州南安縣同名,故改名信豐,取「人信物豐」的含義,沿襲至今。[1][3-4]
1987年,極富鄉、鐵石鄉、大橋鄉,改設鐵石口鎮、大橋鎮;同益鄉的水東、長生、花園、同益、水北等五個村委會劃歸嘉定鎮。
1988年12月10日,撤銷小江鄉、新田鄉、古陂鄉、大阿鄉、大塘埠鄉、安西鄉,設立小江鎮、新田鎮、古陂鎮、大阿鎮、大塘埠鎮、安西鎮。
1989年11月23日,撤銷油山鄉,設立油山鎮。1994年8月18日,撤銷小河鄉,設立小河鎮。
2001年5月9日,信豐縣撤銷同益鄉、龍舌鄉,劃歸嘉定鎮;撤銷坪石鄉,劃歸大塘埠鎮;銷金盆山鄉,劃歸古陂鎮;撤銷黃泥鄉、星村鄉、西牛鄉,合並組建西牛鎮;撤銷九渡鄉、正平鄉,合並組建正平鎮。2003年底,信豐縣總人口66.6萬人。
2004年底,信豐縣轄13鎮3鄉:嘉定鎮、新田鎮、鐵石口鎮、油山鎮、安西鎮、古陂鎮、小江鎮、小河鎮、大阿鎮、大橋鎮、大塘埠鎮、正平鎮、西牛鎮、萬隆鄉、虎山鄉、崇仙鄉。[5]
❺ 贛州的歷史
1、秦朝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發大軍分五軍戍五嶺,其中一軍守庾嶺之界,置南壄縣,九江郡,贛南有行政建制縣始於此。
2、兩漢
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屬楚;四年(前203),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南壄隸之;五年(前202),漢滅楚,南壄始隸漢;六年(前201),置豫章郡,南壄隸之;同時增設贛縣、雩都二縣,贛縣築城於益漿溪(今章貢區蟠龍鎮一帶)。
西漢末年,王莽稱帝,史稱新莽(9—23),改豫章郡為九江郡,贛南三縣隸之。東漢·建武元年(25),九江郡復名豫章郡,南壄縣改為南野縣,贛縣、雩都、南野三縣仍屬豫章郡。興平元年(194),孫策據江南,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縣、雩都、南野三縣隸之。
3、三國
吳·嘉禾五年(236),分廬陵郡置南部都尉,治雩都,贛南設立市一級行政機構始於此;析贛縣置平陽,析南野置南安,析雩都東北白鹿營地置陽都;後析陽都的陂陽地置陂陽,不久又改名為揭陽。廬陵南部都尉領七縣:贛縣、雩都、南野、南安、平陽、陽都、揭陽。
4、兩晉隋唐
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
晉太康三年(282年),撤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郡治雩都,將南野並入南康領6縣。
晉太康五年(284年),改揭陽為陂陽。
晉太康十年(289年),贛縣移縣治於葛姥城(今章貢區虎崗一帶)。
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
永和五年(349年),郡治從雩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
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
南朝陳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屬於洪州總管府。平固並入贛縣、南野並入南康、虔化並入寧都。
隋開皇十三年(593年),陂陽縣設石城場,並入寧都。虔州轄贛縣、雩都、南康、寧都4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虔州隸江南道,轄縣沿襲隋制。
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置南安縣(約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領5縣。
神龍元年(705年),復置大余縣,虔州領6縣。
天寶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並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後改虔南鎮。
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鄉和信豐一里復置安遠縣,虔州領7縣。
天佑元年(904年),從雩都縣分出象湖鎮置瑞金監。
5、五代十國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虔州屬梁。
開平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勝軍。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
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11縣:贛縣、於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上猶、瑞金、龍南、石城。
6、兩宋元明
宋開寶八年(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
大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軍州復為虔州。
大平興國七年(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7鄉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於都分出縣東南6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虔州轄13縣。
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3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10縣,為贛南分設兩個政區之始。
宣和三年(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稱為贛),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名為龍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縣如舊。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為5道,贛州、南安2府均屬嶺北道。
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分巡嶺北道於贛州,贛州、南安2府屬之。
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贛巡撫都察院於贛州,稱虔院。
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
正德十二年(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餘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4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設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4道,統於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2府隸之。
隆慶三年(1569年),從安遠、信豐、龍南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
萬曆四年(1576年),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12縣,南安府領4縣。
7、清史民國
清順治十年(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後撤銷南贛守撫和巡、守兩道。
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
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2縣,為贛南分設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3個政區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設縣,省直接下轄縣。
民國三年(1914年),江西設潯陽、豫章、廬陵、贛南4道。贛州屬贛南道,道治贛縣,轄贛縣、於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現尋烏縣)、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17縣。
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贛南道,省直接轄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省劃為13個行政督察區,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督察行政區。興國縣歸第九行政督察區。第十一行政督察區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餘6縣,行政督察專署駐贛縣。
第十二行政督察區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於都、會昌6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都。第十三行政督察區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5縣,行政督察專署駐寧都。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個行政督察區合並,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先駐大余,後遷贛縣,轄11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改劃為8個行政督察區,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督察行政區。第四行政督察區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11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贛縣;第八行政督察區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於都、興國7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都。
1949年5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南昌,隨後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國民黨的江西省政府南遷贛縣。不久國民黨在贛州的統治隨著人民解放軍攻克整個贛南而宣告結束。
在1929至1934年間,贛南大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根據地。各地先後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別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並於1934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8、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設立贛州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贛南各縣,後成立贛西南行政公署,轄贛州、寧都、吉安3專區。其中贛州專區領18縣(市):贛州市(8月析贛縣贛州鎮設贛州市)、贛縣、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
1949年9月中旬,成立寧都專區,分領8縣: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廣昌(由撫州專區劃入);贛州專區領11縣(市):贛州市、贛縣、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贛南分設2個專區。
1949年11月,贛州專區並入贛西南行政公署。
1951年6月,撤銷贛西南行政公署,贛南各縣仍分屬贛州、寧都2專區。
1952年8月,撤銷寧都專區,贛南再次合二為一,領18縣(市),廣昌劃歸撫州專區。1954年5月,成立贛南行政區,同時撤銷贛州專區,廣昌劃入,領19縣(市)。
1964年5月撤銷贛南行政區,恢復贛州專區。
1971年1月改稱贛州地區。
1983年10月廣昌劃歸撫州地區。
1994年南康、瑞金撤縣設市。
1998年12月,國務院批准贛州地區撤地改市,原縣級贛州市改為章貢區。1999年7月,地級贛州市正式掛牌成立。
2009年6月,贛州開發區成立管理委員會,為市政府派出機構,正縣級建制。2014年7月,贛州開發區更名為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現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縣級南康市,設立贛州市南康區。南康區三江鄉的解勝、博羅、筱壩三個行政村劃歸潭東鎮管轄。南康區潭口鎮的下壩、金塘、台頭、村頭四個行政村劃歸南康區龍嶺鎮管轄。潭東鎮、潭口鎮劃歸章貢區管轄。
201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贛縣,設立贛州市贛縣區,以原贛縣的行政區域為贛縣區的行政區域。
2016年3月,贛州蓉江新區獲批成立,是贛州市成立的城市新區,是贛州市政府派出機構,為正縣級建制。
(5)定南縣歷史擴展閱讀:
贛州的部分歷史文化:
一、宋城博物館
贛州城歷史悠久,繁榮於兩宋時期,至今仍保存數量眾多,有較高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遺址,因此,贛州又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館」之稱。1994年1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南方水上絲綢之路
贛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是宋代,其輝煌得益於由長江、贛江、章江、湞江、珠江共同構成的「南方水上絲綢之路」。宋朝時期的贛州,因水路發達、資源豐富、經濟繁榮,成為全國著名的36座大城市之一。
梅關古驛道是「南方水上絲綢之路」的咽喉。它建於公元716年,由唐代宰相張九齡奉命率工匠用兩年時間擴展而成。驛道源起大余縣城,翻越梅嶺直到廣東省南雄市,全長約40千米,是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陸路中轉樞紐。今天的梅關古驛道專指梅嶺一段,約2.5千米,它歷經千年滄桑,是國內罕見、江西省保留最完整的古驛道。
❻ 江西省一個縣,人口超4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嗎
江西省,省會南昌,簡稱“贛。對於江西這個省名及其簡稱,在歷史上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江西省東鄰浙江省、福建省,南連廣東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長江。目前,江西轄境面積共16.6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00餘萬。其中,就安遠縣來說,人口超4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安遠縣因為一條河流而得名!
三
最後,明洪武二年(1369),改贛州路為贛州府,安遠縣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贛州府。清朝這一歷史階段,安遠縣隸屬於江西省贛州府。1912年,也即清朝滅亡後,安遠縣直屬於江西省。1914年,安遠縣屬江西省贛南道。1926年,安遠縣再次直屬於江西省。1999年7月1日,地級贛州市正式成立,安遠縣屬之至今。如今,安遠縣面積達2374.59平方千米,占贛州市面積的6%,江西省面積的1.4%,總人口約為42萬人。安遠縣縣城距贛州市172千米,距省會南昌市586千米。
❼ 定南將軍和虎威將軍哪個大
估計應該是定南將軍將軍大,定南了,絕對是征戰一方的主帥。而虎威將軍,就只是一個普通的將軍名號了!
❽ 古地名贛州府大石堡是現代的什麼地名
定南縣,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設縣,位於江西省贛州市最南端,東鄰安遠縣、尋烏縣,西連龍南縣,北靠信豐縣,南接廣東省龍川縣、和平縣,總面積1318.72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21萬,其中縣城人口8.02萬,縣城總建成區面積9.09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達45.98%。 耕地12.72萬畝,縣內礦業、林業、畜牧業和旅遊業發達 。全縣轄7個鎮、有10個居委會、119個行政村。
明隆慶三年(1569),析信豐之潭慶半堡(今嶺北鎮逕腦、龍頭),龍南之高砂堡(今老城鎮、巋美山鎮)、下歷堡(今歷市鎮,不含中沙、仙嶺、修建、楊梅和車步)、橫江堡(今歷市鎮中沙、仙嶺、修建、楊梅和嶺北月子),安遠之大石堡(今鵝公、鎮田、天九鎮之五戶、橫山、油田、九曲)、小石堡(今龍塘鎮)、伯洪堡(今天九鎮,不含五戶、橫山、油田),置定南縣,縣治高砂蓮塘鎮(今老城圩),隸屬贛州府。因其地處江西最南端,扼江西、廣東咽喉,「嶺表之所謂長治久安實賴其他」,故名定南。
❾ 贛州的歷史資料
贛州之名,始自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為贛州。歷有二說:一因州治贛縣而得名;另說章、貢二江在州治合流之故。贛州在春秋戰國時,先後為楚地、吳地、越地。秦時屬九江郡。漢時先屬豫章郡(贛、雩都、南壄縣地),後屬廬陵郡。三國東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屬揚州。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改為南康郡,移治贛(今章貢區年),屬江州。隋開皇九年廢南康郡置虔州,大業初復為南康郡。唐置虔州,貞觀元年(627年)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屬江南西道。五代梁屬百勝軍,五代南唐改稱昭信軍。宋初復稱虔州;淳化元年(990年年)析虔州之南康、大庾、上猶3縣別置南安軍。紹興二十三年改為贛州,屬江南西路。元為南安、贛州路,屬江西行中書省。明為南安、贛州府,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沿明制,增設寧都直隸州。民國時置贛南道,分為贛南、寧都兩專區。
1949年8月贛州各縣先後解放,設贛西南行署區,轄贛州、瑞金、吉安3專區:贛州專區轄贛州市和贛、大庾、安遠、虔南、崇義、龍南、定南、南康、上猶、信豐10縣,;瑞金專區轄廣昌、雩都、石城、會昌、瑞金、寧都、興國、尋鄔8縣。
1949年11月撤銷贛州專區,所屬市、縣直隸贛西南行署區;瑞金專區更名為寧都專區。1951年6月17日撤銷西南行署區,恢復贛州專區,今贛州各縣分屬贛州專區、寧都專區。1952年8月29日,寧都專區並入贛州專區,廣昌縣劃歸撫州專區。
1954年5月改稱贛南行政區,廣昌縣來屬。1957年雩都、尋鄔、虔南、大庾縣分別更名為於都、尋烏、全南、大余縣。
1964年5月贛南行政區復名贛州專區。1971年1月改稱贛州地區。1978年8月設立贛州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1994年瑞金撤縣設市。1995年南康撤縣設市。
1998年12月,國務院批准贛州地區撤地改市,原贛州市改為章貢區,管轄范圍不變。1999年7月1日,地級贛州市正式掛牌成立。
2003年底,全市總人口806.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7.4萬人。2004年底,全市總人口81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4.9萬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贛州市轄1個市轄區、15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共有7個街道、138個鎮、144個鄉、1個民族鄉。(另一資料:138鎮、145鄉、8街道,另有5個管理區,10個營林林場)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南壄縣,隸九江郡,為贛南建置政權之始。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領18縣,其中贛南3縣隸之:南壄縣(約轄今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贛縣(約轄今章貢區、贛縣、興國等地)、雩都縣(約轄今於都、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尋烏等地)。西漢末年,改豫章郡為九江郡。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江郡復名豫章郡,南壄改為南野,贛南3縣仍隸之。興平元年(194年),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南3縣隸廬陵郡。
三國東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屬揚州,領雩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年)、陽都、揭陽(析雩都白鹿營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後改為揭陽年)、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南野(約轄今大余、上猶、崇義等地年)七縣。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
西晉太康三年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雩都,將南野並入南康,領6縣。五年(284年),改揭陽為陂陽。十年(289年),贛縣移縣治於葛姥城(今章貢區虎崗一帶年)。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永和五年(349年),郡治從雩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年)。南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陳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洪州總管府。平固並入贛縣、南野並入南康、虔化並入寧都。十三年(593年),陂陽縣設石城場,並入寧都。虔州領4縣:贛縣、雩都、南康、寧都。
唐置虔州,貞觀元年(627年)屬江南道。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置南安縣(約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虔州領5縣。神龍元年(705年),復置大余縣,虔州領6縣。天寶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並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後改虔南鎮。開元二十一年屬江南西道。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鄉和信豐一里復置安遠縣,虔州領7縣。天祐元年(904年),從雩都縣分出象湖鎮置瑞金監。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虔州屬梁。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勝軍;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11縣:贛縣、雩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上猶、瑞金、龍南、石城。
宋開寶八年(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大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軍州復為虔州,隸江南西路;七年(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7鄉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雩都分出縣東南6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虔州領13縣。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3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10縣,隸江南西路。宣和三年(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年),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名為龍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縣如舊。
吳二年(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為5道,贛州、南安2府均屬嶺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分巡嶺北道於贛州,贛州、南安2府屬之。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贛巡撫都察院於贛州,稱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餘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4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設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4道,統於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2府隸之。隆慶三年(1569年),從安遠、信豐、龍南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萬曆四年(1576年),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12縣,南安府領4縣。
清順治十年(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後撤銷南贛守撫和巡、守兩道。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2縣,為贛南分設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3個政區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年)、廳設縣,縣直隸省。民國3年(1914年)江西設潯陽、豫章、廬陵、贛南4道。贛南道,治贛縣,領17縣:贛縣、雩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民國15年(1926年),廢贛南道,縣直隸省。民國21年(1932年)全省劃為13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區:興國縣歸第九行政區;第十一行政區(後改稱贛南行政長官公署年)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餘6縣;第十二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雩都、會昌6縣;第十三行政區設龍南,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5縣。民國22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個行政區合並,改名贛南政務專員公署,先設大余,後遷贛州,領11縣。民國24年(1935年),全省改劃為8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區:第四行政區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11縣;第八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雩都、興國7縣。
民國18年至23年(1929年至1934年)贛州大片土地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贛南各地先後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別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並於1934年8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❿ 江西省最南端的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尋烏縣,自古以來都是廣東省的領土,現在為啥劃入江西省的版圖
定南縣,全南縣,尋烏縣歷史上屬於贛州管轄。
萬曆四年(1576年),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12縣,南安府領4縣。
民國三年(1914年),江西設潯陽、豫章、廬陵、贛南4道。贛州屬贛南道,道治贛縣,轄贛縣、於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現尋烏縣)、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17縣。
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贛南各縣,後成立贛西南行政公署,轄贛州、寧都、吉安3專區。其中贛州專區領18縣(市):贛州市(8月析贛縣贛州鎮設贛州市)、贛縣、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
(10)定南縣歷史擴展閱讀
2016年3月,贛州蓉江新區獲批成立,是贛州市成立的城市新區,是贛州市政府派出機構,為正縣級建制。管理區域范圍:北起上猶江(鳳崗至蟠龍段),南至潭口鎮上元村,西起蓉江(潭口龍嶺交界段)。
東至章江,包括潭東鎮、潭口鎮全域,以及蟠龍鎮武陵村、壩上村、當塘村、虎形村、籮渡村等5個行政村全域(含黃金村位於壩上村的部分土地),黃金嶺街道辦事處坪路村、新路村等2個行政村全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