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歷史
㈠ 孔子隳三都的歷史意義
打擊國家中的家族勢力,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權威。
㈡ 三都鎮的歷史沿革
1966年設三都公社,1980年建鎮。1997年,面積80.8平方千米,人口2.6萬。
㈢ 三都村的歷史沿革
秦屬太原郡,西漢屬上艾縣,北魏屬石艾縣。隋朝如故。唐朝屬受州廣陽縣。五代如故。北宋屬鎮州平定軍。金朝改名廣陽縣。元、明、清屬平定州,一度曾經在三都村設立三賢都。轄13個行政村。
民國屬於山西省平定縣。1947年陽泉解放建市一直到1958年為三都鄉。後成立陽泉市郊區後,屬郊區三郊鄉,現在屬蔭營鎮。《平定州志》載名三都村。
㈣ 貴州都勻三都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三都在夏朝屬梁州東南裔;商屬於荊州西南裔;周屬越,領牂牁國地;秦屬象郡且蘭縣地;漢屬牂牁郡;晉至南朝宋屬牂牁郡的東南角和武陵郡的西南角等處交界地;南朝齊屬牂牁郡東南角和齊熙郡西北角等處交界地;梁、陳屬南牂牁郡;隋屬牂牁郡。
唐初開始在三都境內設治,貞觀三年(629年),置婆覽縣,即今三都恆豐、塘州、合江一帶;都尚縣,即今三都都江一帶,屬應州管轄,州治在都尚縣。
三都水族自治縣全景圖
宋代(960~1279年),屬夔州路紹慶府(今四川彭水縣)所轄五十六羈縻州的南部東段邊地。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六月(1289年),西南夷中下爛土等處峒長忽帶等人,以三百峒、一百一十寨內附。至元二十八年十月(1291年),將洞蠻爛土建立定雲府,改陳蒙峒為陳蒙州,合江為合江州。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設陳蒙爛土軍民安撫司。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都勻定雲安撫司為都勻安撫司。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授張均為合江州陳蒙爛土長官,隸都勻衛。弘治七年五月(1494年),長官司改屬獨山州,隸新設的都勻府。
清雍正九年七月(1731年),置都江廳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隸都勻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爛土司地置三腳屯州峒,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鄉鎮。
民國二年十二月(1913年),都江廳改稱都江縣,三腳州峒改稱三合縣。民國三十年二月(1941年),貴州省政府將都江、三合兩縣合並,改名三都縣,三都縣治設三合鎮,都江縣署改為區署。
1949年12月6日三都解放,1950年1月14日三都縣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9月1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三十七次會議作出決定,撤銷三都縣,設置三都水家族自治縣,同年12月21日,將三都水家族自治縣更名為三都水族自治縣。1957年1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縣正式成立,縣治設三合鎮,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縣名、縣治一直沿襲至今。
㈤ 有多少人知道墮三都的歷史
網路的介紹墮三都,是指春秋時期魯國墮毀三桓私邑的事件。為孔子實施,但最終失敗,從而導致了孔子放棄政治,開始周遊列國。 中文名:墮三都意為:毀壞城牆。時期:春秋時期魯國背景:墮毀三桓私邑的事件 隳三都 "墮三都"。此處之"墮",通「隳」(huī ),意為毀壞城牆。 周朝有一條規定,貴族諸侯的城牆不得超過18尺,為了防範他們日後造反,建立了這條規定。但是,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末的諸侯國魯國中的三位國相「三桓」(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掌控國家大勢,不理這條規定。儒家學者孔子對這一幕很看不過去,所以聯手國君魯定公開始了「隳三都」行動,也就是推掉三桓家裡多出18尺的部分,但推去兩位國相的城牆後,齊國軍隊守在了魯國境外不遠處,如果魯定公帶軍隊去推掉最後一位國相的城牆,齊國就會攻進首都來,墮三都行動就此半途而廢,同時也暴露出孔子和三桓成為了敵人,孔子不得不中斷仕途和救國理想,與弟子們踏上了周遊列國的道路。 簡介 三都是季孫氏的費邑、孟孫氏的郕邑、叔孫氏的郈邑。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為了加強君權,派仲由墮毀三都。季孫斯和叔孫州仇、仲孫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勢力,也支持墮三都。叔孫氏先墮毀郈邑。費邑宰公山不狃起兵反魯,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魯定公和季孫斯(季桓子)、仲孫何忌(孟懿子)和叔孫州仇(叔孫武叔)躲在季氏之宮,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須、樂頎率軍擊敗公山不狃,公山不狃逃到齊國。之後,郕邑宰公斂處父反對墮毀郕邑,使三桓開始反對墮三都。墮三都最終失敗,孔子不久之後,也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參與者 1.孔子,氏孔,名丘。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中季孫斯和叔孫武討論墮三都的問題 2.魯定公,姓姬,名蔣。魯國國君。
㈥ 作文三都地名的由來及歷史變遷400字
三都在夏朝屬梁州東南裔;商屬於荊州西南裔;周屬越,領牂牁國地;秦屬象郡且蘭縣地;漢屬牂牁郡;晉至南朝宋屬牂牁郡的東南角和武陵郡的西南角等處交界地;南朝齊屬牂牁郡東南角和齊熙郡西北角等處交界地;梁、陳屬南牂牁郡;隋屬牂牁郡。
唐初開始在三都境內設治,貞觀三年(629年),置婆覽縣,即今三都恆豐、塘州、合江一帶;都尚縣,即今三都都江一帶,屬應州管轄,州治在都尚縣。
宋代(960~1279年),屬夔州路紹慶府(今四川彭水縣)所轄五十六羈縻州的南部東段邊地。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六月(1289年),西南夷中下爛土等處洞長忽帶等人,以三百洞、一百一十寨內附。至元二十八年十月(1291年),將洞蠻爛土建立定雲府,改陳蒙洞為陳蒙州,合江為合江州。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設陳蒙爛土軍民安撫司。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都勻定雲安撫司為都勻安撫司。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授張均為合江州陳蒙爛土長官,隸都勻衛。弘治七年五月(1494年),長官司改屬獨山州,隸新設的都勻府。雍正九年七月(1731年),置都江廳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隸都勻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爛土司地置三腳屯州同,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鄉鎮。
民國二年十二月(1913年),都江廳改稱都江縣,三腳州同改稱三合縣。民國三十年二月(1941年),貴州省政府將都江、三合兩縣合並,改名三都縣,三都縣治設三合鎮,都江縣署改為區署。
1949年12月6日三都解放,1950年1月14日三都縣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9月1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三十七次會議作出決定,撤銷三都縣,設置三都水家族自治縣,同年12月21日,將三都水家族自治縣更名為三都水族自治縣。1957年1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縣正式成立,縣治設三合鎮,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縣名、縣治一直沿襲至今。
㈦ 唐代三都指哪幾個地區
你好,【東都】洛陽。唐顯慶二年以洛陽為東都,亦稱東京。天寶元年正式定名為東京。
【西都】長安。唐顯慶二年以洛陽為東都,因稱長安為西都,亦稱西京。天寶元年改稱西京,至德二年改稱中京。另外,唐朝時還有一個短暫的西京,就是鳳翔府(今陝西鳳翔)。至德二年收復兩京還都長安後,因鳳翔是兩京未收復時唐肅宗的駐地,於是改鳳翔郡為鳳翔府,建號西京,上元元年廢京號。
【南都】蜀郡。不過這個南京跟上面所說的短暫的西京是一樣的,也只是短暫存在。至德二年收復兩京還都長安後,因蜀郡是兩京未收復時唐玄宗的駐地,遂改蜀郡為成都府,建號南京,上元元年撤銷京號。
【北都】太原。唐和五代時的唐、晉、漢三個朝代都以它們的發祥地太原為北京。
㈧ 三都水族自治縣有哪些歷史名人
農民起義領袖---------------潘新簡(1819---1869)
水族史學奠基人------------潘一志(1899—1977)
長江版邊的抗戰英烈---------滕久壽(1899-1932)
他們的事跡權可以你自己網路一下。
㈨ 三都港的歷史發展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三都設稅務口岸,道光三十六年(1846年),英國人在三都港測繪海圖,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沙灣辟為商港,三都島為對外通商口岸,次年,設「福海關」。當時,英、法、美、德、日等13個國家21家公司,在三都島設子公司或商行,佔地劃界,建碼頭、倉庫、教堂等(美孚、德士古石油公司在黃灣和港口建專用碼頭,抗日戰爭中毀廢)。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海關附近建一小輪碼頭,後被台風所毀。
三都港西北沿霍童溪可通周寧、松溪、政和;西經虎浿達屏南、古田、建甌;西南過飛鸞入羅源;北越白馬門,抵達賽岐、福安;東北經鹽田通霞浦。三都與南岸礁頭通輪渡,經飛礁公路接國道北福線。船出東沖口,水天一色渺無涯畔,南北暢通。抗日戰爭前,三都是閩東地區物資吞吐的主要港口。1984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辟為國輪進口大宗物資的接卸地。
㈩ 你知道三都水族自治縣這個古老民族的來源歷史嗎
殷商亡國之後,部分殷人南遷融入百越族群。這也是水族先民的第一次遷徙。公元前2世紀,秦王朝統一中國之後發兵征剿嶺
南。水族先民舉族第二次大遷徙,從百越母體中分離出來,由南方溯流進入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生息,大致形成後世分布的格局,並逐步向單一民族邁進。水族先
民水族經歷了八九百年相對比較穩定的發展,到了唐代逐步發展成為單一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