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物大滅絕
㈠ 地球經歷過幾次生物大滅絕
第一次,奧陶紀末,原因尚有爭議,一種可能是一顆超新星爆發產生的伽馬射線風暴襲擊了地球,吹散了大氣層,導致宇宙射線殺死大量淺海生物。
第二次,泥盆紀後期,原因可能是中太平洋地函柱噴發出大量火山灰和溫室氣體,導致海平面下降,氣候劇變。大量海洋生物滅亡,但兩棲類獲得發展。
第三次,二疊紀末,原因可能是西伯利亞地盾火山噴發,持續約100萬年,導致大氣含氧量下降,氣候變干,氣溫劇烈變化。結果導致當時占優勢的單弓類爬行動物(除了哺乳動物的祖先以外)全部滅亡,雙弓類爬行動物(現代爬行類,鳥類和恐龍的祖先)開始占優勢。
第四次,三疊紀末,原因可能是盤古大陸分裂,導致又一次超級火山噴發。結果是消滅除恐龍以外的所有主龍類,恐龍由於適應新的環境而迅速崛起,並成為地球的主宰。真正的哺乳類在三疊紀末已經出現,雖然也熬過了這次災難,但是由於對於新的環境的適應力不如恐龍,所以之後一直生活在恐龍的陰影之下,在新生代以前始終沒能向大型化發展。
第五次,白堊紀末,原因是小行星撞擊。消滅除現代爬行類和鳥類以外的所有雙弓類動物,主宰地球1.5億年的恐龍從此消失。哺乳動物和鳥類開始接管地球。
㈡ 地球在發生生物大滅絕嗎
我們常常說一句話,那就是地球的生態系統可以說是一個整體,如果全球氣候都在發生改變的話,那必然會給所有地區帶來我們意想不到的「影響」。而根據「PLOS One」雜志科學報告指出,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全球幾乎沒有變化的原始水下生態系統,可以說是彌補了人類對環境改變上的一些「缺失」。
這可能是地球上「唯一」的凈土了,並且是幾十年沒有改變的區域,算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探索事件,是個大好消息。為未來人類提供環境保護可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希望能夠找到徹底解決水下生態環境系統的辦法。
綜合而言,地球的生態系統真的是在發生改變,而如今「PLOS One」雜志說出來的這個生態系統算是一個特例,我們只期待接下來好好的保護地球,如果真的生態系統發生了改變,那麼這或將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崩潰,這就最終的影響。
海洋酸化導致了史上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
生物大滅絕(Biological extinction)是指大規模的集群滅絕,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存留下來。在集群滅絕過程中,往往是整個分類單元中的所有物種,無論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過劫難,而且還經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卻總有其它一些類群倖免於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62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但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而陸生植物的集群滅絕不像動物那樣顯著。
據《科學》雜志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警告稱,動物的滅亡和減少正是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前奏。[1] 從1500年開始,超過320個陸棲脊椎動物物種接連滅絕。剩餘物種也表現出了平均25%的衰退,這種現狀在無脊椎動物中也極其相似。雖然之前的大滅絕是由地球的自然變化或者災難性的小行星撞擊導致的,但是如今生物的滅絕與人類行為非常相關。這種現狀被研究的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學生物學教授Rodolfo Dirzo命名為「人類失去共棲物」時代。
㈣ 地球上五次生物大滅絕,分別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奧陶紀生物大滅絕
大約在5億多年前,地球迎來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在此次滅絕事件中,共有85%的生物死亡,其中主要是海洋底棲生物,引起滅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伽馬射電暴。
在奧陶紀生物大滅絕之前,地球生物曾經迎來了一個繁盛的時期: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在短短2千萬年-2.5萬年的時間里,也就是不到地球生命發展史1%的時間里,迅速出現了90%以上的動物門類。
和二疊紀、三疊紀一樣,火山爆發又會導致地球溫度下降,海水酸化,以至於大量生物死亡。但仍有極少部分的生物逃脫了生物滅絕,並且在之後的日子再次繁盛了起來。
經過了5次生物大滅絕之後,屬於哺乳動物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㈤ 地球經歷過幾次物種大滅絕
地球經歷過五次次物種大滅絕。
1、第一次時間:發生於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事件:導致大約85%的物種絕滅。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紀,開始於公元前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發生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
在大約4.4億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的積冰——奧陶紀正是如此。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導致85%的物種滅絕。
2、第二次時間: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又稱泥盆紀大滅絕。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從總鰭類演化而來的,兩棲類、爬行類的祖先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出現。
對古氣候的研究顯示泥盆紀時期是溫暖的。化石記錄說明當時遠至北極地區都處於溫帶氣候。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3、第三次時間: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二疊紀大滅絕。
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
4、第四次時間: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三疊紀大滅絕。
始於公元前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台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
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乾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岩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5、第五次時間: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
事件:三疊紀晚期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整體滅絕。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又稱白堊紀大滅絕或恐龍大滅絕。
(5)地球生物大滅絕擴展閱讀:
第六次物種滅絕
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由於人類只注意到具體生物源的實用價值,對其肆意地加以開發, 而忽視了生物多樣性間接和潛在的價值。
使地球生命維持系統遭到了人類無情的蠶食。科學家估計, 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
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
經粗略測算,400年間生物生活的環境面積縮小了90%,物種減少了一半,其中由於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更為突出。
估計從1990—2020年由於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即每天減少50—150種。在過去的400年中, 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滅絕一個種。
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7—70倍;在二十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13—135倍。
㈥ 地球歷史生物大滅絕
地球生命史上的五次生物大滅絕
科學界普遍認為,地球生命演化史經歷過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雖然具體原因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都與環境突然變化有密切關系。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導致大約80%的物種滅絕。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
最嚴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的二疊紀末期,導致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發生了第四次生物滅絕,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最為人熟知的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6500萬年前,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了。
地球面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人類是罪魁禍首
據當地時間3月18日(北京時間3月19日)報道,英國對鳥類及蝴蝶所進行的詳細調查發現,鳥類和蝴蝶的數量都大大減少,這表明全球可能正面臨另一次重大的物種滅絕,也就地球歷史上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而這一次物種滅絕的罪魁禍首則是人類。
以英國國家環境研究委員會科學家吉里梅·托馬斯為首的研究人員針對過去四十年間進行的多項物種數量調查展開分析研究,調查范圍幾乎涵蓋了英格蘭、蘇格蘭及威爾斯的
每一平方公里土地,有超過2萬名志工負責計算身邊所能找到的每一種鳥類、蝴蝶及原生植物。調查的分析結果已刊登於最新一期的《科學》期刊上,托馬斯是第一作者。他表示:「這是我們第一次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蝴蝶減少的速度是否和鳥類一樣快?」
研究發現,調查中所計算的英國各地物種數量都大幅銳減,更有一些物種已經消失。在1970年至1982年間對58種蝴蝶所進行的調查中,有些蝴蝶種類數量遽減了71%。在分別自1968年至1971年,以及自1988年至1991年間,對201種鳥類進行的追蹤調查,發現鳥類數量減少了54%。而兩項針對1254種英國原生植物進行的調查也顯示,在四十年裡植物的種類數量減少了約28%。
托馬斯表示,有些科學家雖然找到了哺乳動物和其他動物種類減少的證據,但他們懷疑昆蟲的種類也在減少。但對英國蝴蝶的研究首次發現,昆蟲的種類也在銳減。托馬斯和其他作者在論文中寫道:「我們對英國各大生態系統都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物種銳減的情況相當嚴重,這說明生物界正在走向第六次大滅絕。」托馬斯還指出,過去幾次大滅絕毀滅了所有生命形式的90%以上,但現在沒有人認為地球正遭遇另一次大滅絕,但如果這一趨勢繼續下去的話,那麼在一個很短的地理時間,人類將經歷這樣的大滅絕。
美國史密森自然歷史博物館生物學家斯科特·米勒表示,英國科學家研究之深入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作為一個整體,他們可能不是這個世界的代表,但他們拿出了最好的數據。」這項研究的資料足以證明,人類的出現及氣候改變正導致許多物種滅絕,自然世界面貌也因此受到重塑,可是,科學家至今並沒有對這個過程進入深入研究。
在此之前,地球生物出現過五次大滅絕,最後一次大滅絕發生在距今63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科學家認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所致,恐龍從地球上消失,哺乳動物出現。亞歷桑納州大學動物學家及地球化學家保羅·馬丁也認為,地球正處於自5萬年前所開始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只不過此次物種滅絕速度較緩慢,目前也不清楚是否會象過去的物種滅絕那麼嚴重。但米勒和馬丁都將數百種物種的滅絕歸因於人類的行為,因為很多化石顯示,澳大利亞、北美等地的許多動物都是在人類抵達這里後才開始滅絕的。
㈦ 地球發展至今有五次生物大滅絕,分別是哪五次
全球人口正在激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也在增加。為了全人類的未來,控制人口增長是必要的。北極熊、大象、老虎和大熊貓等大型動物瀕臨滅絕。倡導環保,減少對自然的污染,禁止亂殺濫砍,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珍稀動植物。總之,維護地球生態平衡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古生物學家認為是由於全球氣候變冷;泥盆世全球氣候急劇變化造成的;二疊紀末3次2.5億年前,地球經歷了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晚三疊世四次小行星撞擊地球與超級火山爆發有關;五次白堊紀生物滅絕和小行星撞擊發生在6500萬年前。
地球上發生的滅絕事件主要是由氣候和環境的突然變化以及天體撞擊引起的。恐龍在小行星撞擊地球時滅絕了。但進入現代社會後,人類的發展肆意擴張,侵佔了許多其他動物的自然資源,加速了物種的滅絕。所以說到底,人類因素對地球環境的影響最大。
㈧ 2.5億年前為什麼地球生物大滅絕
5億年前估計還沒有人類!地球2億5千萬年前曾遭遇生物大滅絕 (華盛頓法新電)根據美國和澳洲科學家所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地球在二億五千萬年前面臨一次「大滅絕」,使得百分之九十五的海洋生物和百分之七十的陸地生物都消失不見。 那次的變動根本改變了海洋生物那些可以繼續存活的現象。澳洲詹姆斯庫克大學和美國芝加哥費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警察告,在現代社會,因人為因素誘發的生態系統改變,也會造成同樣的後果。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的「科學」期刊中,詳細說明他們如何從龐大的海洋生物種類中,篩檢出過去五億四千萬年以來的生物演變。 研究中發現,那些不動或不會尋找食物的海洋生物大部分都消失不見,改由螃蟹或水蛇等會自行尋找食物的較復雜物種取代。 這種生物界的大災難約發生在二億五千萬年前,大約是二疊紀時期。科學家認為當時地球上只有一個洲,由單一海洋圍繞著。 研究人員並沒有說明造成這種「大滅絕」的原因,但表示,一些「簡單的物種」如吸附在一處不同的貝類和浮出水面尋找食物的物種,都被「較復雜且會動」的其他物種,如螃蟹所取。 研究人員認為,這是針對二疊紀時期地球上生物所做的第一個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結束二紀疊時期的大滅絕,不僅是永久的改變海洋生物的種類,同時也改變海洋生態體系中的生存環境優劣。在十多億前,地球表面還全是汪洋大海,連個孤島也找不到。直到八億年前,地球上還沒有陸地,只有數量很少、面積很小的幾個孤島,飄浮在汪洋大海之中,那時的地球才是真正的水球。5.8億年前,由於比較大的淺海,很小的陸地的出現,復雜的多細胞海洋生物,才開始大量出現。 在四億年前,地球上才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陸地,那時的陸地面積,僅相當於現今陸地面積的七分之一,而且並不連成一片,其中較大的陸地只相當於今日面積較大的島嶼。隨著大海的消退,稍惟大一點面積的陸地的誕生,滯留在陸地上的河流、湖泊中的海洋生物開始被迫向陸地生物進化。陸生動物、陸生植物、開始誕生,開始了地球上生物進化史上新的一頁。在二億年前,即恐龍開始誕生的時候,那時地球上的陸地面積,只有現今陸地面積三分之一。狹窄的陸地上到處是河流和湖泊,溫濕多雨的氣候條件,使陸地上的植物生長非常旺盛,充足的食物、適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恐龍繁榮的時代。在近幾億年內,地球上的海洋消退速度即海平面下降速度,平均為200米/億年左右。任其完全自然發展,地球上的海洋將在十多億年後完全消失。如果人類大規模使用氫氣作燃料,地球上海洋將在短短數十萬年後,甚至幾萬年、幾千年後就會消失,那時的地球將變成第二個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