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姓歷史
邱姓的來源和歷史:邱姓一般認為是由丘姓避諱而來,最早一支丘姓源出姜姓,姜子牙封於齊而都營丘,其支庶居於營丘者,遂以丘為氏,世居扶風。漢平帝時有扶風人丘俊,持節安撫江淮,居吳興,在南北朝時形成了吳興丘姓望族,丘姓主體已經由中原和北方移入江南。
(1)邱姓歷史擴展閱讀:
自漢朝以來,為避孔子之名諱,有丘氏改為邱氏。清雍正三年,頒詔尊師重道,稱先師孔子聖諱,理應迴避,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為邱字。
中華民國參議院議員丘逢甲等於1912年提議恢復祖先肇姓之丘。認為丘姓得自姜太公封地營丘,早於孔丘,無先人避諱後人之理,並在廣州登報呼籲族人恢復丘姓。因此,閩、粵、台部分族人聞之響應。但全國大部分省區族人,因不知情,或因涉及法律戶籍等諸多問題,仍然使用邱姓。
② 邱姓的歷史
邱姓一般認為是由丘姓避諱而來 ,最早一支丘姓源出姜姓,姜子牙封於齊而都營丘,其支庶(支孫 /子孫 )居於營丘者,遂以丘為氏,世居扶風 。漢平帝時有扶風人丘俊,持節安撫江淮,居吳興,在南北朝時形成了吳興丘姓望族,丘姓主體已經由中原和北方移入江南。
歷史上丘(邱)姓的重要人物有:南朝梁文學家丘遲;唐朝右武侯大將軍、冀陝二州刺史丘行恭,詩人丘為;南宋學者丘富國;元朝長春演道主教真人丘處機;明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丘濬,大將丘福;清朝戲曲作家兼畫家丘園,作家丘心如,詩人丘逢甲;現代教育家邱椿,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邱少雲,譯製片配音演員邱岳峰等 。
自漢朝以來,為避孔子之名諱,有丘氏改為邱氏。清雍正三年,頒詔尊師重道,稱先師孔子聖諱,理應迴避,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為邱字 。
中華民國參議院議員丘逢甲等於1912年提議恢復祖先肇姓之丘。認為丘姓得自姜太公封地營丘,早於孔丘,無先人避諱後人之理,並在廣州登報呼籲族人恢復丘姓。因此,閩粵台部分族人聞之響應。但全國大部分省區族人,因不知情,或因涉及法律戶籍等諸多問題,仍然使用邱姓.
詳情參考:http://ke..com/link?url=gRqAZ6BHOk-_EiCJjkH1LpUm4iI3cz9OLrbq
③ 歷史上的邱氏名人。
邱遠才:即邱朝貴,清代人,太平天國時屬英王陳玉成部,以軍功封淮王。作戰極勇,軍中稱邱老虎。後戰死。
邱 遲:南梁時文學家,官司空從事中郎,所著《與陳伯之書》,勸陳伯自魏歸梁,是當時駢文中的優秀作品。
邱 吉:明代詩人。善古文,尤善於詩,為吳興詩人領袖。有《執柔集》。
邱處機:自號長春子,是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19歲時在寧海拜王重陽(矗)為師而出家為全真道士。王重陽死後,他潛修於龍門山,形成龍門道派,被成吉思汗召見於雪山,尊為神仙,他死後又被元世祖忽必烈褒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封號。著有《攝生消息論》、《大丹直指》等。
邱葵:宋代名儒
邱養浩、邱懋煒:明代名宦。
邱良功:清代名將。
邱遠才:即邱朝貴,清代人,太平天國時屬英王陳玉成部,以軍功封淮王。作戰極勇,軍中稱"邱老虎"。後戰死。
邱少雲:中國人民解放軍烈士。1952年10月12日在朝鮮三一九高地反擊戰中,起潛伏地被敵炮火擊中起火,為不暴露整個部隊,他忍受烈火燒身,卧地不動,英勇就義。
丘睿:(1420~1495) 明代政治家、思想家。廣東瓊山人。字仲深,號瓊台。一說生於永樂十八年(1420),另說生於永樂十六年或永樂十九年。景泰五年(1454)舉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特命參與中樞政務,開尚書入閣的先例。著有《大學衍義補》,其中曾就歷代法律思想和制度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比較和評注,對研究古代法律和法學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在法律思想上,主要是總結、繼承和發展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結合明代晚期的政治需要,在立法、執法和守法的一些主要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邱吉:明代詩人。善古文,尤善於詩,為吳興詩人領袖。有《執柔集》。
④ 歷史上姓邱的名人有哪些
1、邱樹棠
字景召,號南屏、憩園。湖北漢陽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八月二十日生。嘉慶七年壬戌科三甲進士。任刑部主事,江蘇糧道。嘉慶二十年授江西按察使。
改山西按察使,遷山西布政使,改江西布政使。道光元年十二月授山西巡撫,四年六月因趙二姑案,降補江西按察使降福建按察使,改江西按察使。
六年十一月署刑部侍郎,八年正月實授,九年改倉場侍郎,十年七月解職,以三四品京堂候補。十一年(1831)正月十六卒,年六十一。
2、邱少雲
邱少雲(1926年—1952年10月12日),出生於重慶市銅梁縣少雲鎮(原四川銅梁縣關建鄉)玉屏村邱家溝,革命烈士。邱少雲9歲喪父、11歲喪母、13歲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
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952年10月12日因美軍燃燒彈發落在邱少雲潛伏點附近。
火勢蔓延全身,為避免暴露,放棄自救壯烈犧牲,年僅26歲。1953年8月30日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於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 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3、邱清泉
邱清泉(1902—1949),字雨庵,浙江省永嘉縣蒲洲鄉中埠(今溫州市鹿城區蒲州)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戰死後追贈二級上將),抗日愛國將領。
溫州中學畢業,半工半讀於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後入黃埔軍校二期工兵科畢業 。邱清泉性格特立獨行,暴躁狂妄,打起仗來又不要命,人稱「邱瘋子」。
邱清泉文化功底深厚,精通英、德文,擅詩文,喜好軍事學術研究和詩詞創作,先後撰寫了《教戰一集》、《教戰二集》、《建軍從論》等一系列軍事著作。
可謂是才華橫溢的軍中秀才。亦有濃厚的抗日愛國思想,抗戰期間驍勇善戰,參加昆侖關戰役一戰成名,參加滇緬龍陵戰役屢建奇功,可謂有功於民族的抗日名將。
雖然對同僚粗魯無禮,但對他認可的人則恭敬順從(如比他年齡小的杜聿明),對下屬也愛惜有加,更以善於治軍享譽於黃埔諸將。
號稱「國民黨軍隊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和以第五軍為基礎擴編的王牌兵團──第二兵團就是他親手調教而成。
1948年參與淮海戰役,12月隨杜聿明撤出徐州,在江蘇西北部徐州蕭縣陳官莊地區被中共華東野戰軍包圍。
1949年1月10日凌晨邱清泉在警衛營保護下向南突圍,凌晨時分到達張廟堂(亦稱張廟台)第二零零師指揮所。最後陣亡於張廟堂村東南約四百多米的一片農田裡。
4、邱創煥
邱創煥生於農民家庭。台中師范學校短期訓練班畢業,後執教13年,當上准訓導。1955年考入「中央」政治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從政,分配到台灣「考試院銓敘部」工作。
其間十餘年,歷任公務員、科員、科長、薦任視察、司長。1967年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第五組副主任,1969年任台灣省政府社會部長 。
1972年任國民黨中央社會工作會主任,1976年,任「行政院」政務委員。1978年任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內政部」部長。1981 年任「 行政院 」副院長 。1984 年任台灣省主席。
1989 年任 「 總統府資政」 , 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1991年籌組「國家發展策進會」,提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的理念。他贊成祖國統一,反對台獨。
5、邱娥國
邱娥國,男,漢族,江西省進賢縣人。 1964年9月入伍,196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12月參加公安工作,曾任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廣外派出所民警、筷子巷派出所民警、副所長。
西湖分局副政委兼筷子巷派出所指導員,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特警支隊調研員,三級警監警銜。他熱愛本職工作,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從警20年來始終不渝地實踐著共產黨員和人民警察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滿腔忠誠傾注於公安事業,把一片深情獻給居民百姓。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邱娥國同志改革先鋒稱號。
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優秀民警代表。同日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政法系統新聞影響力人物」,並獲評:他,是基層治理模式的創新者。
⑤ 邱姓來源
邱姓 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後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號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後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史稱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3、出自媯姓,以地為氏。春秋時,陳國(開國君主是胡公滿)有宛丘,邾國(傳為顓頊後裔挾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復姓丘林氏、丘敦氏改為漢字單姓丘氏。
這幾支以丘為姓的宗族,後來大多數都改了邱姓。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時的"丘"與"邱"通用)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時,才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一律改為"邱"姓。民國初,晉代詩人邱逢甲倡議復丘姓本字,他首先將本人姓名寫作丘逢甲,閩、粵邱姓族人也紛紛響應改邱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繼續沿用邱字。結果現在的邱姓人士隨處可見,而以丘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遷徙分布
春秋時,邾國(今山東曲阜東南)有大夫丘弱,魯國(今山東西南部)有孔子學生丘吾。西漢時,有扶風人(今陝西興平東南)丘欣;平帝時有扶風人丘俊,後居吳興(今屬浙江)。東漢有烏程人(今浙江吳興)丘滕,還有雲中人(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丘季智。這說明晉代以前丘氏已有遷至今陝西、浙江、內蒙等省者。據《閩書》記載:"永嘉二年,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是知中原丘氏有一支於西晉末徙居福建。南北朝至五代時期,丘氏除上述地區發展外,還分布於今江蘇、山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唐初又有中原丘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宋代,丘氏稱盛於福建,分布相當廣泛,同時已有遷入今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廣西等省者。至明代,貴州、雲南等省也都有丘氏的聚居點。從清初開始,閩、粵丘氏陸續有人遷到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堂號
⑥ 求邱姓的歷史,來源,典故
邱姓,跟長久歷史的「忌諱」傳統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因為,在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為姓,一直到250年前的雍正皇帝之時,才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姓一律改為「邱」姓,在原字的右邊增加一個邑旁,藉以表示對至聖先師的崇高敬意。
250年前改姓
如此看來,邱姓是在250年前由丘姓改過來的。
那麼,丘氏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姓纂》指出:「齊太公封於營丘,支孫以地名為姓,代居扶風」;《後漢書烏桓傳》:「烏桓有丘氏」;《姓氏考略》:「望出吳興,河南」;《魏書官氏志》:「丘敦氏改為丘。」
綜合這些文獻,可以知道過去的丘姓是有兩種來源的,第一支是周朝初年姜太公的後裔,由於其始祖被封於營丘(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而以地為氏,後來並稱盛於現在陝西省境內的扶風縣一帶;第二支是南北朝五胡亂華時外族丘敦氏的改姓為丘。這兩支以丘為姓的人,到了清朝初年,絕大多數都由於要對孔子表示敬意,而紛紛自動在自己姓丘的旁邊加了個邑字,結果,近年邱姓的人士隨處可見,以丘為姓的人卻反而不太多了。
名人不勝枚舉
在歷史上,邱姓名人不勝枚舉,以隋、唐兩代來說,便有曾任交 0428大守,以撫綏盡情,安定荒域而見稱,後來並歸順李世民,被封為交州大都督的邱和;以及在唐太宗貞觀年間討高昌有功,被封為天水郡公,並詔令勒石為人馬像立於昭陵之前,以旌表其功的邱行恭等。
宋代之後,邱氏的表現更加出色,邱 0429、邱 0430二人固然是名登史冊的當國大臣,邱義與邱富國,更以在學術上發揚朱氏之學而千古傳名。
⑦ 邱姓的來歷是什麼
邱 一、姓氏源流
丘、邱(Qiū)姓同源,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以地名為氏,是姜太公的後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舊臨淄),號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後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史稱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3、出自媯姓,以地為氏。春秋時,陳國(開國君主是胡公滿)有宛丘,邾國(傳為顓頊後裔挾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復姓丘林氏、丘敦氏改為漢字單姓丘氏。又彝、蒙、苗、土等族均有邱姓。
以上這幾支以丘為姓的宗族,後來大多數都改了邱姓。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時的「丘」與「邱」通用)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時,才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一律改為「邱」姓。民國初,一部分恢復為「丘」,近代詩人邱逢甲倡議復丘姓本字,他首先將本人姓名寫作丘逢甲,閩、粵邱姓族人也紛紛響應改邱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繼續沿用邱字。結果現在的邱姓人士隨處可見,而以丘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得姓始祖:丘木。西周初年,姜太公呂尚作為開國功臣,被封於齊,建立齊國,定都營丘。據傳,太公尊重當地人民的風俗習慣,簡化君臣之禮,又鼓勵百姓利用本地魚鹽資源發展生產,齊國呈現出一派祥和富足之景象,太公受到國人擁戴。後因故將營丘改稱臨淄,太公之子木懷念都城故稱,遂以地為氏,人稱丘木,丘木後人遂沿用丘姓,奉丘木為得姓始祖。因「邱」姓為「丘」姓避諱加邑旁而來,實屬同源,故丘木亦為邱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丘、邱二姓同源,故此處所述主要為丘姓播遷內容。丘姓發源於山東,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遷,故很早河南境內便有丘姓名門望族,開基始祖為丘穆,世居河南衛輝府封丘縣。秦漢時期,陝西、浙江、內蒙等省均有丘姓。西漢陝西扶風人丘俊,持節安撫江淮,後因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吳興(今屬浙江),後成吳興一帶望族。此期,丘穆一支後人丘言封臨海王,移居山東;丘和居開封府林村;丘茂平遷福建汀州上杭縣。東漢應劭所作《漢書·楚元王傳注》載「邱,姓也。」可見,邱姓最遲出現於漢代。漢以後,偶有丘姓為避孔子聖諱,改姓邱,數量極少,故歷史上邱姓名人寥寥無幾,五代十國時學者邱光庭為其一。魏晉南北朝時,河南光州固始丘姓為避戰亂,與林、黃、陳、鄭、詹、何、胡姓(史稱「入閩八族」)一同南下,初居福建莆田,後分支長汀、上杭等地。丘穆一支傳至四十七世丘宏達,於東晉永和年間遷居四川,後人又有遷河南,轉福建汀州寧化等地,遂廣播福建、廣東省境。另外,此期陝西扶風一帶丘姓族大人眾,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唐代有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丘姓有隨行者。宋代,福建有較多丘姓居住。上述入閩八族中丘姓有入粵分支,居廣東饒平、梅縣、龍川各地。北宋中葉,河南丘休秀一支遷福建莆田,其子丘成實,徙廣東饒平。明代,貴州、雲南等地也有丘姓聚居點。丘休秀後人又有遷福建長汀、上杭,轉廣東鎮平等地者。陝西、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有山西大槐樹丘姓移民入居。清初,入台者多出閩、粵之地,此二地丘姓又多屬丘休秀派下。又雍正三年,下詔避孔丘名諱,天下丘姓多改姓邱,至此,邱姓始成一大姓氏。今日邱姓尤以四川、湖南、廣東、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邱姓約佔全國漢族邱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丘(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七。
⑧ 歷史上邱姓名人
邱姓本為「 丘」姓,邱姓源出有四,分別為出自姜姓、姒姓、媯姓、他族改姓。
1、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後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號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後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東漢《風俗演義》載:「齊太公望封營丘,支孫以地為氏。」史稱丘姓正宗。
2,出自姜姓,姜太公後裔,因輔佐有功,其中一子被賜丘姓。
3、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4、出自媯姓,以地為氏。春秋時,陳國(開國君主是胡公滿)有宛丘,邾國(傳為顓頊後裔挾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為氏。
5、出自他族改姓。。
【歷史名人】
邱葵:宋代名儒
邱處機:自號長春子,是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19歲時在寧海拜王重陽(矗)為師而出家為全真道士。王重陽死後,他潛修於龍門山,形成龍門道派,被成吉思汗召見於雪山,尊為神仙,他死後又被元世祖忽必烈褒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封號。著有《攝生消息論》、《大丹直指》等。
邱養浩、邱懋煒:明代名宦。
邱良功:清代名將。
邱遠才:即邱朝貴,清代人,太平天國時屬英王陳玉成部,以軍功封淮王。作戰極勇,軍中稱"邱老虎"。後戰死。
邱少雲:中國人民解放軍烈士。1952年10月12日在朝鮮三一九高地反擊戰中,起潛伏地被敵炮火擊中起火,為不暴露整個部隊,他忍受烈火燒身,卧地不動,英勇就義。
邱 遲:南梁時文學家,官司空從事中郎,所著《與陳伯之書》,勸陳伯自魏歸梁,是當時駢文中的優秀作品。
丘睿:(1420~1495) 明代政治家、思想家。廣東瓊山人。字仲深,號瓊台。一說生於永樂十八年(1420),另說生於永樂十六年或永樂十九年。景泰五年(1454)舉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特命參與中樞政務,開尚書入閣的先例。著有《大學衍義補》,其中曾就歷代法律思想和制度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比較和評注,對研究古代法律和法學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在法律思想上,主要是總結、繼承和發展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結合明代晚期的政治需要,在立法、執法和守法的一些主要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邱吉:明代詩人。善古文,尤善於詩,為吳興詩人領袖。有《執柔集》。
⑨ 邱姓的歷史,來源,典故,謝謝幫忙哈!
邱氏原姓為丘 尊孔崇儒改姓 邱姓,跟長久歷史的「忌諱」傳統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因為,在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為姓,一直到250年前的雍正皇帝之時,才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姓一律改為「邱」姓,在原字的右邊增加一個邑旁,藉以表示對至聖先師的崇高敬意。
250年前改姓
如此看來,邱姓是在250年前由丘姓改過來的。
那麼,丘氏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姓纂》指出:「齊太公封於營丘,支孫以地名為姓,代居扶風」;《後漢書烏桓傳》:「烏桓有丘氏」;《姓氏考略》:「望出吳興,河南」;《魏書官氏志》:「丘敦氏改為丘。」
綜合這些文獻,可以知道過去的丘姓是有兩種來源的,第一支是周朝初年姜太公的後裔,由於其始祖被封於營丘(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而以地為氏,後來並稱盛於現在陝西省境內的扶風縣一帶;第二支是南北朝五胡亂華時外族丘敦氏的改姓為丘。這兩支以丘為姓的人,到了清朝初年,絕大多數都由於要對孔子表示敬意,而紛紛自動在自己姓丘的旁邊加了個邑字,結果,近年邱姓的人士隨處可見,以丘為姓的人卻反而不太多了。
名人不勝枚舉
在歷史上,邱姓名人不勝枚舉,以隋、唐兩代來說,便有曾任交 0428大守,以撫綏盡情,安定荒域而見稱,後來並歸順李世民,被封為交州大都督的邱和;以及在唐太宗貞觀年間討高昌有功,被封為天水郡公,並詔令勒石為人馬像立於昭陵之前,以旌表其功的邱行恭等。
宋代之後,邱氏的表現更加出色,邱 0429、邱 0430二人固然是名登史冊的當國大臣,邱義與邱富國,更以在學術上發揚朱氏之學而千古傳名。
一、姓氏源流
丘、邱(Qiū)姓同源,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以地名為氏,是姜太公的後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舊臨淄),號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後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史稱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3、出自媯姓,以地為氏。春秋時,陳國(開國君主是胡公滿)有宛丘,邾國(傳為顓頊後裔挾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復姓丘林氏、丘敦氏改為漢字單姓丘氏。又彝、蒙、苗、土等族均有邱姓。
以上這幾支以丘為姓的宗族,後來大多數都改了邱姓。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時的「丘」與「邱」通用)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時,才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一律改為「邱」姓。民國初,一部分恢復為「丘」,近代詩人邱逢甲倡議復丘姓本字,他首先將本人姓名寫作丘逢甲,閩、粵邱姓族人也紛紛響應改邱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繼續沿用邱字。結果現在的邱姓人士隨處可見,而以丘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得姓始祖:丘木。西周初年,姜太公呂尚作為開國功臣,被封於齊,建立齊國,定都營丘。據傳,太公尊重當地人民的風俗習慣,簡化君臣之禮,又鼓勵百姓利用本地魚鹽資源發展生產,齊國呈現出一派祥和富足之景象,太公受到國人擁戴。後因故將營丘改稱臨淄,太公之子木懷念都城故稱,遂以地為氏,人稱丘木,丘木後人遂沿用丘姓,奉丘木為得姓始祖。因「邱」姓為「丘」姓避諱加邑旁而來,實屬同源,故丘木亦為邱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丘、邱二姓同源,故此處所述主要為丘姓播遷內容。丘姓發源於山東,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遷,故很早河南境內便有丘姓名門望族,開基始祖為丘穆,世居河南衛輝府封丘縣。秦漢時期,陝西、浙江、內蒙等省均有丘姓。西漢陝西扶風人丘俊,持節安撫江淮,後因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吳興(今屬浙江),後成吳興一帶望族。此期,丘穆一支後人丘言封臨海王,移居山東;丘和居開封府林村;丘茂平遷福建汀州上杭縣。東漢應劭所作《漢書·楚元王傳注》載「邱,姓也。」可見,邱姓最遲出現於漢代。漢以後,偶有丘姓為避孔子聖諱,改姓邱,數量極少,故歷史上邱姓名人寥寥無幾,五代十國時學者邱光庭為其一。魏晉南北朝時,河南光州固始丘姓為避戰亂,與林、黃、陳、鄭、詹、何、胡姓(史稱「入閩八族」)一同南下,初居福建莆田,後分支長汀、上杭等地。丘穆一支傳至四十七世丘宏達,於東晉永和年間遷居四川,後人又有遷河南,轉福建汀州寧化等地,遂廣播福建、廣東省境。另外,此期陝西扶風一帶丘姓族大人眾,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唐代有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丘姓有隨行者。宋代,福建有較多丘姓居住。上述入閩八族中丘姓有入粵分支,居廣東饒平、梅縣、龍川各地。北宋中葉,河南丘休秀一支遷福建莆田,其子丘成實,徙廣東饒平。明代,貴州、雲南等地也有丘姓聚居點。丘休秀後人又有遷福建長汀、上杭,轉廣東鎮平等地者。陝西、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有山西大槐樹丘姓移民入居。清初,入台者多出閩、粵之地,此二地丘姓又多屬丘休秀派下。又雍正三年,下詔避孔丘名諱,天下丘姓多改姓邱,至此,邱姓始成一大姓氏。今日邱姓尤以四川、湖南、廣東、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邱姓約佔全國漢族邱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丘(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七。
三、歷史名人
丘 浚:瓊山(今屬海南省)人,明代文淵閣大學士。廉介持正,嗜好讀書,熟知典故。著《大學衍義補》等。
丘靈鞠:吳興人,南齊長沙王車騎長史。才華橫溢,有文集及《江左文章錄序》傳世。
丘行恭: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大將軍。勇武善騎射,因功斫石為人馬,立像於昭陵闕前以旌之。
丘光庭:吳興(今屬浙江省)人,五代十國時學者。在哲學上,堅持元氣論,並據此解釋潮汐成因及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著有《海潮論》等。
丘處機:登州棲霞(今屬山東省)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亦為龍門道創始人。成吉思汗尊其為「神仙」。著作有《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石番溪集》等。
丘逢甲:廣東省蕉嶺人,近代愛國詩人、政治家。其詩多愛國篇,風格近杜甫、陸游諸家。著有《嶺雲海日樓詩鈔》。
邱象升、邱象隨:系兄弟,清代江蘇山陽(今淮安)人,皆吏,以詩文聞名,並稱「二邱」。兄有《南齋詩集》、《白雲草堂集》等,弟有《西山紀年集》。
邱心如:江蘇省山陽(今淮安)人,清代女作家,晚年曾設帳授徒,著有長篇彈詞《筆生花》。
邱遠才:廣西省人,太平天國「淮王」。作戰勇猛,有「邱老虎」之稱,同治七年三月,在冀中饒陽戰役中陣亡。
邱寶仁: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駕駛,後任北洋海軍左翼前營副將,在與日艦激戰的黃海一役中,退守威海衛,所乘來遠艦遭敵偷襲,其下落不明。
邱少雲:四川省銅梁人,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受命與戰友們潛伏於敵營附近,後不幸被敵燃燒彈之烈火燒身,為了不暴露部隊埋伏地點,忍受劇痛,絲毫不動,以至壯烈犧牲,換取此役勝利,年僅二十二歲。
邱會作:江西省興國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後淪為林彪反黨集團的骨幹分子。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洛陽市東北)。相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此支丘氏,是以丘穆為其開基始祖。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省吳興南)。相當今浙江省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省宜興縣地。此支丘氏,是以漢丘俊為其開基始祖。
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陝西省興平東南)。
2、堂號
文庄堂:明朝人邱浚,官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他熟悉當代典故,著《大學衍義補》,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司法、軍事等方面,博採前人議論,加按語抒發自己的意見。代表作有《邱文庄集》。
此外,丘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河南堂」、「吳興堂」、「扶風堂」、「敦睦堂」、「硯耕堂」、「思敬堂」、「忠實堂」等。
============================================================
【丘(邱)姓宗祠通用對聯】
〖丘(邱)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吳興才望;
大學儀型。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齊長沙王車騎長史丘靈鞠,吳興人。宋世文名甚盛,有文集及《江左文章錄序》。下聯典指明代文淵閣大學士丘浚,字仲深,瓊山人。景泰進士。廉介持正,惟嗜學,熟於國家典故。晚年右目失明,猶披鑒不輟。卒謚文庄。有《大學衍義補》等書。
文雅希范;
像立昭陵。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陽梁烏程人丘遲,字希范,八歲能寫文章。武帝時任中郎將,侍詔文德殿,後歷官司空從事中郎、永嘉太守。文學批評家鍾嶸曾評論他的詩「點綴映媚,似落花依草」。下聯典指唐代洛陽人五行恭,有勇力,善騎射。貞觀年間征討高昌有功,官右武侯將軍,詔書命斫石為人馬,在昭陵闕前立像以旌表。高宗時,歷官大將軍,冀、陝二州刺史。
系承姜尚;
源出扶風。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齊·太公姜尚封於營丘,支孫以地名為姓,是為丘姓。清·雍正年間詔令改為「邱」,以避孔子名諱。
聯吟郎署;
篤學瓊山。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丘舜中為朝奉郎,諸女皆工詩,兄弟內集,必吟詠為樂。下聯內指明·丘浚,瓊山人,幼孤,母李氏教之讀書,過目成誦。
鴻艫世第;
樞密家聲。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丘姓宗祠「河南堂」聯。上聯典出丘氏望出河南省光州固始,故以河南為堂名。「河南」,漢代郡名,在今河南省新鄭、洛陽、臨汝之間。下聯典指福建省莆田邱姓後代丘成實,任宋徽宗樞密使,其子丘君與,任梅州刺史,後致仕遂居三饒,為廣東省饒平丘姓的始祖,後繁衍到廣東省潮汕各縣市以及海外。
源宗渭水;
學紹瓊山。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源出姜姓的丘氏始祖姜太公「渭水垂釣」事典。下聯典指明·丘浚事典。
河南世澤;
渭水家聲。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丘姓的郡望為河南郡。下聯典指齊·太公姜尚事典。
-----------------------------------------------------------------
〖丘(邱)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渭水家聲遠;
瓊山世澤長。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源出姜姓的丘氏始祖姜太公「渭水垂釣」事典。下聯典指明·丘浚事典。
潭月映山足;
天河瀉澗中。
——唐·丘丹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尚書郎丘丹《秋夕宿石門館》詩句聯。丘丹,嘉興人。
草色新雨中;
松聲晚霞里。
——唐·丘為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丘為詩句聯。丘為嘉興人。官至太子右庶子,年八十餘致仕。與王維、劉長卿友善。
讀書千載業;
孝悌一堂春。
——廣東省蕉嶺縣客家圍丘氏宗祠堂聯
⑩ 邱姓的祖先是誰
丘、邱(Qiū)姓同源,源丘氏發源於山東營丘(臨淄),源出有四:姜姓、姒姓、媯姓、他族改姓。
丘(邱)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且因官職、因地名為氏者遠多於血緣丘(邱)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五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六十七萬六千餘,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29%左右。
到了晉朝,發生了五胡亂華,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部分丘(邱)氏族人移入福建
雍正三年(1725),清世宗詔:天下為避儒家至聖先師孔子的名諱「丘」,丘氏族人的姓氏「丘」字皆加「邑」偏旁改為「邱」,丘氏因此大多改稱邱氏。
「邱」字在中國大陸《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曾被視作「丘」的異體字廢除,但後來發現有人以之為姓,於1988年回復為規範字。
在丘(邱)氏家族,丘為正宗姓氏。
丘(邱)的英文譯音主流的分別有Chiu(威妥瑪拼音)、Yau(香港政府粵語拼音)和Qiu(中國大陸漢語拼音),而在國際上Chiu為丘(邱)姓最常用的英文姓氏。
在中國古代,有許多鮮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漢化運動時改為邱姓,如丘敦氏、丘林氏和丘穆棱氏。甲申之變後,滿清入關,秋佳氏改為邱姓,分布於正藍旗和正紅旗。現今活動時常以漢姓為主。
(10)邱姓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人物
1、丘遲:字希范,吳興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丘靈鞠之子。南朝梁文學家。初仕南齊,官至殿中郎、車騎錄事參軍。後投入蕭衍幕中,為其所重。梁天監三年,丘遲由中書侍郎出為永嘉太守。
2、丘延翰:字翼之,曹魏毌丘儉之後裔。是中國歷史上第二代風水祖師,第二代易學、堪輿學的偉大傳承者。
3、丘行恭:隋唐間洛陽人。善騎射。隋末在歧州(今陝西鳳翔)聚兵萬人。殺原州起義軍首領,率眾歸李世民。助世民攻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以功授左一府驃騎。後又從侯君集平高昌,封天水郡公,進右武候將軍。高宗時,為大將軍、冀陝二州刺史。
4、丘度:明朝人。外祖父是沉山。萬曆五年(1577年),丘度中進士。吳承恩去世後,丘度搜集其殘存之稿,僅「存十一於千百」,編《射陽先生存稿》四卷。
5、丘處機:登州棲霞(今屬山東)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亦為龍門道創始人。成吉思汗尊其為「神仙」。著作有《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石番溪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