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的歷史
① 孝感米酒的歷史典故
趙匡胤與孝感米酒的傳奇
年輕時候的宋太祖趙匡胤,因為不滿後漢的昏君劉承佑終日沉溺御妓,不理朝政而砸了「御勾欄」(皇家妓院),大鬧了御花園,觸怒 了劉承佑,從此亡命天涯。
一日晚間,趙匡胤流落到到孝感縣此時轄屬德安府城西門「西湖酒館」。這店掌櫃姓董名環,本董永第三十世嫡孫,知道了他的遭遇,好生款待,並向趙匡胤推薦自己的米酒。平生好酒如命的趙匡胤,此時不覺大笑:「我不就是為酒而來的嗎?怎麼就忘了呢?看我這餓的,哈,哈,哈!感謝掌櫃的,就來兩碗米酒試試。」
趙匡胤一見這米酒,霎時驚得兩眼瞪得發直:只見碗內飯粒發脹,粘結相連,浮於碗面。中間空凹處,清亮見底,可見倒影的燭光,似稀粥又不同於稀粥。其湯汁晶瑩,酒香濃烈,迎面撲鼻而來,益發誘人口水欲滴(古時米酒可不是現今兌水的米酒)。趙匡胤端起來慢慢地呷了一大口,深感味道清冽甘甜,酒性平和,口感甚佳。令人生津止渴,神清氣爽,回味無窮。不覺失聲嘆道:「這哪裡是酒?簡直是玉液瓊漿啊!好!好!好!」一連喝了三大碗。趙匡胤既解渴又解乏,不覺疲憊頓消,精神頓足,胃口大開。 孝感米酒早在明代就出了名,清末,孝感縣城,有一人開了一家「魯源興米酒店」,經營糊米酒,有一年夏天天氣炎熱,製作糊米酒的湯圓漿發酵了,老闆魯幼佰,准備將發酵了的米漿倒掉時,來了一位老顧客要碗湯圓米酒,魯老闆說:「對不起,賣完了」。可是眼尖的顧客卻瞅見了發酵過的米漿說:「那不是還有嗎?」魯老闆只好說:「不能吃。」那位顧客說:「我口乾,先煮一碗來,不好算我的。」魯老闆只好將發酵 過的米漿煮了一碗端了過去,可誰知那個老顧客品嘗了一口,贊道:「魯老闆,這一次比以前的更香醇,更好吃。」魯老闆不信,自己過去試著嘗了一口,也覺得口感與前不同,更醇香,就這樣,無意中創出一個百年品牌來。
② 中國米酒的文化和起源
米酒,酒釀又名醪糟,古人叫「醴」。是南方常見的傳統地方風味小吃。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釀在北方一般稱它為「米酒」或「甜酒」。
人工釀酒是陶器的製造。否則,便無從釀起。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由此可以推知,約在六千年前,人工釀酒就開始了。《孔叢子》有言:「堯舜千鍾。」這說明在堯時,酒已流行於社會。「千鍾」二字,則標志著這是初級的果酒。《史記》記載,儀狄造「旨酒」以獻大禹,這是以糧釀酒的發端。自夏之後,經商周,歷秦漢,以至於唐宋,皆是以果糧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酒出。不少西方人都以為米酒是日本人的創造,但豈知,它實際上是中國人首先釀造的含酒精的飲料。而日本釀造清酒的技術是從中國引進的。早在公元前 1500 年,中國的甲骨文中就提到用酒祭祀之事,公元前8 世紀,中國古代詩人也曾作詩描繪人喝醉酒的情景。至遲在公元前1000 年左右,中國就發明了發酵釀酒的技術,使釀出的酒中酒精濃度比普通啤酒至少高三倍。中國優越的造酒技術,在於最早使用曲來釀酒,並且還發現要提高酒中的酒精濃度,只要在發酵過程中不斷加進熟的並經過浸泡的穀物即可。這是世界第一流的釀酒技術,它釀出了高濃度的飲料。這種技術只是在數世紀前才流傳到日本以及世界各國。因此,可以講最早發明米酒的是中國。
千燈人喜歡在臘月里釀米酒,自釀自飲,享受農家田園之樂。唐代有「把酒話桑麻」和「樽酒家貧只舊醅」的詩句,可見當時農家已有自釀自飲和用米酒待客的風俗。詩人的米酒: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放翁在《游山西村》這首詩中提到的臘酒,俗稱「米酒」。這是一種以糯米為原料的家釀土酒,色白,稍渾濁,性若黃酒而口味較淡,後力較足。一般是臘月釀制,春節飲用,故稱「臘酒」或「春酒」。既然陸放翁老先生如此描述,那說明南宋時代的紹興農村中,釀制和飲用米酒已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沙地人的飲食習慣傳承於紹興,米酒也不例外。許多人家過年前都要做一兩缸米酒,春節用來招待客人。有的自己動手釀制,有的請人代勞。製作的方法是:先將糯米浸脹,淘干凈,用甄桶蒸成干飯後,攤於竹匾之上,用涼水澆淋,使米飯鬆散而不黏結,然後將酒麴碾碎拌入。酒料入缸前,須用熱水溫一溫缸。入缸後,將酒料表面抹平,並在中心處打一酒渦。為促使發酵,酒缸須保溫,不僅缸口覆草蓋,缸壁也要裹上稻草、棉絮、塑料薄膜等。三四天後,視酒滲至半酒渦,即可放水(必須是冷水),米、水的比例按重量以各佔一半為宜,故米、水都要過秤。即使想多放一點水,也不能超過一成。放水後一兩天,酒料表面會出現花紋細裂,這時就用棍棒攪拌,俗稱「開挬」。須隔日攪拌一次,共攪拌三次,分別稱「頭挬」、「二挬」、「三挬」。此後無需再動。一月後,即可開缸飲用。「開挬」時,酒料表面有否細裂,是決定米酒好壞的主要標志。有細裂者酒不甜,味醇厚,為善飲者所稱賞;反之,味甜膩,力不足,只能供婦女小孩飲用。放水至出現細裂的時間,以短為好。一般過一夜即出現細裂,表明發酵正常;若三四天尚未細裂,則酒難成。做酒需好水。由於沙地的水質向來惡劣,所以以前做米酒的人家,總要趕往紹興的湖泊或赭山的陸家泉挑水,一擔水需兩人輪流肩挑,清晨出門,日暮方歸,著實不易。醫生的觀點:米酒適宜范圍很廣,一年四季均可飲用,特別在夏季因氣溫高,米易發酵,更是消渴解暑的家庭釀造物,深受老年人和兒童的喜愛。用米酒煮荷包蛋或加人部分紅糖,是產婦和老年人的滋補佳品。不過對酒精過敏者不宜飲用,一次也不能飲用過多而至醉,夏季更不宜飲用。作為葯用,對畏寒、血淤、缺奶、風濕性關節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等症,以熱飲為好;對神經衰弱、精神恍惚、抑鬱健忘等症,加雞蛋同煮飲湯效果較佳;對月經不調、貧血、遺精、腹瀉和元氣降損等症,可酌情加桂圓、荔枝、紅棗或人參同煮飲湯,效果較好。米酒能夠幫助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具有補血養顏、舒筋活絡、強身健體和延年益壽的功效,因此最宜冬季飲用,只要沒有酒精過敏反應,成人均可選用。尤其對產婦血淤、腰背酸痛、手足麻木和震顫、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神經衰弱,精神恍惚、抑鬱、頭暈耳鳴、失眠健忘、消化不良、厭食煩躁、心跳過快、體質虛衰、元氣降損、遺精下溺、月經不調、產婦缺奶和貧血等病症大有補益和療效。對酒精過敏者不宜飲用,一次也不能飲用過多而至醉,夏季更不宜飲用。
③ 米酒的歷史
在漢朝古墓里就發現有液體的陶罐,經鑒定是酒精的,5千年前就有酒的說法了。
④ 米酒是怎麼由來的、請講解
《史記》記載,儀狄造「旨酒」以獻大禹,這是以糧釀酒的發端。自夏之後,經商周,歷秦漢,以至於唐宋,皆是以果糧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酒出。
不少西方人都以為米酒是日本人的創造,但豈知,它實際上是中國人首先釀造的含酒精的飲料。而日本釀造清酒的技術是從中國引進的。早在公元前 1500 年,中國的甲骨文中就提到用酒祭祀之事,公元前8 世紀,中國古代詩人也曾作詩描繪人喝醉酒的情景。
(4)米酒的歷史擴展閱讀:
米酒的其他功效
1、解凍
一條凍得嚴嚴實實的魚,在前半段淋上些米酒,完全澆沒,幾分鍾後,會發現前半段已經感覺有解凍後黏黏的液體在上面,而後半段還是凍得像棍子。
2、恢復松軟
在麵包上灑幾滴米酒,放到微波爐里轉一下(具體時間自己控制),轉好以後會發現麵包就像新鮮出爐的那樣,而且口感很好噢。
3、美容
用合用的乳液混合適量米酒,塗在臉上,可以做面膜用哦。
4、保濕
冬天在白水中加適量米酒飲用,可以保持體內水分。
5、做菜
在炒雞蛋時加一點米酒,可以使雞蛋鮮嫩松軟且光澤鮮艷。
⑤ 米酒的歷史故事
歷史由來:
人工釀酒是陶器的製造。否則,便無從釀起。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由此可以推知,約在六千年前,人工釀酒就開始了。《孔叢子》有言:「堯舜千鍾。」這說明在堯時,酒已流行於社會。「千鍾」二字,則標志著這是初級的果酒。《史記》記載,儀狄造「旨酒」以獻大禹,這是以糧釀酒的發端。自夏之後,經商周,歷秦漢,以至於唐宋,皆是以果糧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酒出。不少西方人都以為米酒是日本人的創造,但豈知,它實際上是中國人首先釀造的含酒精的飲料。而日本釀造清酒的技術是從中國引進的。早在公元前 1500 年,中國的甲骨文中就提到用酒祭祀之事,公元前8 世紀,中國古代詩人也曾作詩描繪人喝醉酒的情景。至遲在公元前1000 年左右,中國就發明了發酵釀酒的技術,使釀出的酒中酒精濃度比普通啤酒至少高三倍。中國優越的造酒技術,在於最早使用曲來釀酒,並且還發現要提高酒中的酒精濃度,只要在發酵過程中不斷加進熟的並經過浸泡的穀物即可。這是世界第一流的釀酒技術,它釀出了高濃度的飲料。這種技術只是在數世紀前才流傳到日本以及世界各國。因此,可以講最早發明米酒的是中國。
相關故事:
陸放翁在《游山西村》這首詩中提到的臘酒,俗稱「米酒」。這是一種以糯米為原料的家釀土酒,色白,稍渾濁,性若黃酒而口味較淡,後力較足。一般是臘月釀制,春節飲用,故稱「臘酒」或「春酒」。既然陸放翁老先生如此描述,那說明南宋時代的紹興農村中,釀制和飲用米酒已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沙地人的飲食習慣傳承於紹興,米酒也不例外。許多人家過年前都要做一兩缸米酒,春節用來招待客人。有的自己動手釀制,有的請人代勞。製作的方法是:先將糯米浸脹,淘干凈,用甄桶蒸成干飯後,攤於竹匾之上,用涼水澆淋,使米飯鬆散而不黏結,然後將酒麴碾碎拌入。酒料入缸前,須用熱水溫一溫缸。入缸後,將酒料表面抹平,並在中心處打一酒渦。為促使發酵,酒缸須保溫,不僅缸口覆草蓋,缸壁也要裹上稻草、棉絮、塑料薄膜等。三四天後,視酒滲至半酒渦,即可放水(必須是冷水),米、水的比例按重量以各佔一半為宜,故米、水都要過秤。即使想多放一點水,也不能超過一成。放水後一兩天,酒料表面會出現花紋細裂,這時就用棍棒攪拌,俗稱「開挬」。須隔日攪拌一次,共攪拌三次,分別稱「頭挬」、「二挬」、「三挬」。此後無需再動。一月後,即可開缸飲用。「開挬」時,酒料表面有否細裂,是決定米酒好壞的主要標志。有細裂者酒不甜,味醇厚,為善飲者所稱賞;反之,味甜膩,力不足,只能供婦女小孩飲用。放水至出現細裂的時間,以短為好。一般過一夜即出現細裂,表明發酵正常;若三四天尚未細裂,則酒難成。做酒需好水。由於沙地的水質向來惡劣,所以以前做米酒的人家,總要趕往紹興的湖泊或赭山的陸家泉挑水,一擔水需兩人輪流肩挑,清晨出門,日暮方歸,著實不易。醫生的觀點:米酒適宜范圍很廣,一年四季均可飲用,特別在夏季因氣溫高,米易發酵,更是消渴解暑的家庭釀造物,深受老年人和兒童的喜愛。用米酒煮荷包蛋或加人部分紅糖,是產婦和老年人的滋補佳品。不過對酒精過敏者不宜飲用,一次也不能飲用過多而至醉,夏季更不宜飲用;對神經衰弱、精神恍惚、抑鬱健忘等症,加雞蛋同煮飲湯效果較佳;對月經不調、貧血、遺精、腹瀉和元氣降損等症,可酌情加桂圓、荔枝、紅棗或人參同煮飲湯,效果較好。因此最宜冬季飲用,只要沒有酒精過敏反應,成人均可選用。尤其對產婦血淤、腰背酸痛、手足麻木和震顫、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神經衰弱,精神恍惚、抑鬱、頭暈耳鳴、失眠健忘、消化不良、厭食煩躁、心跳過快、體質虛衰、元氣降損、遺精下溺、月經不調、產婦缺奶和貧血等病症大有補益和療效。
⑥ 米酒詳細的歷史是什麼
人們在制酒之前,會買來用以發酵的菌種(酒糠或酒餅,現在還有酒米),然後稱米浸泡。大米只需打去谷殼,稱為糙米。
通常一次十五到二十斤不等。以前缺乏糧食的時候,人們不願意洗米,現在為了確保米酒的口感,都會把米洗得乾乾凈凈,然後浸泡幾個小時,等到大米吸水充分,淘去多餘的水下鍋燜熟。
將酒麴拌勻之後,拿一個水缸,或大桶裝了起來。一對時(秀篆人的說法,就是二十四小時)後,打開蓋子,會有一股濃郁的酒香沁人心脾。這時可以注入清水了。注完清水,蓋上蓋子,到了可以釀制的時間,就可以作為「酒糊飯」下鍋蒸釀了。到此,發酵完畢。
接下來是蒸餾。蒸餾的工具叫「蒸釀斗」。而且在蒸釀前,還要在灶台上放上菜刀、鹽、米以及避邪用的「抹草」。現在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不太注重這些了。
把「酒糊飯」倒入鍋中,蓋上「蒸酒斗」,在「蒸酒斗」上方注入降溫的水。隨著灶內柴火的徐徐燃起,四鄰彌漫著一股醉人的酒香。待到蒸餾的酒度數合適,蒸餾的過程就算完成。蒸餾出來的酒帶著濃濃的米香味。聞著它,你就會有一種飄飄然的神仙般感覺。
最後一道工序是配製。用的材料是糯米。把糯米蒸熟、降溫,然後拌上甜酒麴。待到合適時候,泡入蒸餾酒中。至此整個釀造過程宣告結束。
秀篆米酒封在酒瓮中至少要陳釀三個月以上才能開啟。如果有耐心,留它個三五年七八年,甚至更長,那可就是口感絕佳的米酒了。
⑦ 客家米酒的歷史悠久
民俗研究者、對酒文化頗有研究的嘉應學院中文系郭真義老師認為,客家地區的釀酒業與毗鄰地區相比,在時間上要早,在技術上要成熟。在客家地區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蒸酒磨豆腐,矛(無)人敢稱師傅」。可見酒和豆腐在梅州客家人飲食中的經典地位。客家地區酒業發達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國的釀酒技術最早在中原發端,客家人作為南遷的「中原遺民」,應該是嶺南成熟釀酒技術的最早掌握者;二是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糧食生產的豐歉是酒業興衰的晴雨表,酒緊緊依附於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的一部分。客家人聚居地長期都是處於農業社會,而客家人自中原南下將中原先進的農耕文明帶向南方使居住之地旱澇保收,因此發展酒業有它現實的物質和經濟基礎;三是客家人居住在莽莽群山之中,自然條件惡劣,勞動強度大,無論是禦寒還是解乏也非常需要酒。當然在這方面文化工作者還需要做大量的考證工作。但就像廣州人喜歡「嘆早茶」、潮汕人鍾情於「功夫茶」一樣,客家人卻以能飲、善飲而在南方聞名。
千壺宴,在客家首府——汀州還保存著一種古老的酒文化活動——」千壺宴「。
「千壺宴」流傳於長汀縣的農村大部地區,始於康熙年間,迄今已有300餘年歷史。壺寓意著福,在盛宴中,裝著客家人的熱情和淳樸,豐碩與祝願。 米酒是客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從出生呀呀學語,到老朽壽終正寢,米酒都一直伴隨著客家人,就像是客家人的魂,虧不得,少不得。
早在唐朝客家米酒就已十分著名,在客家首府——汀州(現福建長汀)就有留下唐朝名相張九齡描繪客家米酒的一首詩(《題謝公樓》),將客家米酒的色、香、味完美書出。
題謝公樓
唐·張九齡
謝公樓上好醇酒,
二百青蚨買一斗,
紅泥乍擘綠蟻浮,
玉碗才傾黃蜜剖。
⑧ 糯米酒最早產生於什麼年代
【簡介】糯米酒,又稱江米酒、甜酒、酒釀、醪糟,主要原料是糯米,釀制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極少,因此深受人們喜愛。在一些菜餚的製作上,糯米酒還常被作為重要的調味料。
江米酒-其他介紹
1. 米酒宜溫熱後飲,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八回中借薛寶釵之口作了說明:「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若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它,豈不受害?」天冷喝燙熱的米酒,可減少體內熱能的消耗及對胃腸的刺激。台灣百姓中還流行冬令進補以米酒加綠茶的飲法以驅寒養生。
2. 我國故代民間俗語稱:「米酒糧食精,越喝越年輕」;「人參補氣,米酒養人」。
3.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舉出70餘種可入葯的酒中,米酒列為首位,足見功效不凡。米酒還是烹飪中的調味佳品,可消除腥膻氣味、增加醇香甜味、增強食慾。
4. 台灣人還認為,在炒菜餚時,米酒是如同鹽一樣不可缺少的尤物,故而他們爭購米酒也鄧小平生前酷愛飲用米酒,有時甚至和夫人卓琳一起釀制米酒。卓琳擅長做糯米酒,並根據鄧小平血糖偏低制出合口味又利於低血糖上升的佳釀。這從當年鄧小平的日常食譜上可以看出:早餐一小碗米酒沖雞蛋、兩個小饅頭、一碗稀飯、一點豆瓣醬;中餐一杯白酒或米酒,三樣素菜、兩碗小米飯;晚餐一杯白酒或米酒,三樣素菜、兩小碗米飯;星期天加葷菜。可以說,鄧小平的健康長壽與常飲米酒有一定關系。就可以理解了。
⑨ 米酒的興盛年代是哪個朝代
三碗不過崗的那段歲月
⑩ 誰知道米酒的歷史
人工釀酒是陶器的製造。否則,便無從釀起。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由此可以推知,約在六千年前,人工釀酒就開始了。《孔叢子》有言:「堯舜千鍾。」這說明在堯時,酒已流行於社會。「千鍾」二字,則標志著這是初級的果酒。《史記》記載,儀狄造「旨酒」以獻大禹,這是以糧釀酒的發端。自夏之後,經商周,歷秦漢,以至於唐宋,皆是以果糧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酒出。不少西方人都以為米酒是日本人的創造,但豈知,它實際上是中國人首先釀造的含酒精的飲料。而日本釀造清酒的技術是從中國引進的。早在公元前 1500 年,中國的甲骨文中就提到用酒祭祀之事,公元前8 世紀,中國古代詩人也曾作詩描繪人喝醉酒的情景。至遲在公元前1000 年左右,中國就發明了發酵釀酒的技術,使釀出的酒中酒精濃度比普通啤酒至少高三倍。中國優越的造酒技術,在於最早使用曲來釀酒,並且還發現要提高酒中的酒精濃度,只要在發酵過程中不斷加進熟的並經過浸泡的穀物即可。這是世界第一流的釀酒技術,它釀出了高濃度的飲料。這種技術只是在數世紀前才流傳到日本以及世界各國。因此,可以講最早發明米酒的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