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上海歷史地圖集

上海歷史地圖集

發布時間: 2021-08-14 13:39:27

Ⅰ 秦始皇 地圖

中國,世界,戰爭歷史地圖集(1200p)

《世界歷史地圖》(22p)民國時期的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23420878/#p37

《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 (304p)
中國歷史地圖史上的空前巨著。全圖集八冊,二十個圖組,共有圖304幅(不另占篇幅的插圖不計在內),549頁;每一幅圖上所畫出的城邑山川,或數百,或上千,全圖集所收地名約計七萬左右。歷時將近三十年之久,人員逾百。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23420878/#p6

《中國歷史地圖》(24p)建國初期 顧頡剛 編 譚其驤 校對的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23420878/#p25

《俄文版中國歷史地圖》(歷代)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9821942/#p13

《中國歷史地圖》(民國版)(歷代)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9821942/#p15

《中國歷史地圖》(教育出版社)(歷代)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9821942/#p16

《中共戰爭史地圖》1927-49(22p)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23420878/#p30

《朝鮮戰爭地圖》(62p)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23420878/#p33

《歐洲中世紀地圖》(13)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23420878/#p39

《歐洲歷史地圖》(歷代)(10圖)
公元元年,300年,500年,800年 ,1000年 ,1200年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2000年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9821942/#p11

《世界歷史地圖》(74)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23420878/#p45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變遷》(22)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23420878/#p40

《俄羅斯歷史地圖 1100年疆界的變化》(35)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23420878/#p43

《二戰蘇德戰爭地圖》(131)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23420878/#p50

《美國的擴張》(30)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23420878/#p41

《亞洲歷史地圖》(教育出版社)(歷代)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9821942/#p14

《亞洲歷史地圖》(西洋版)(歷代)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9821942/#p23

《佛教的傳播》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9821942/#p6

History and Commercial Atlas of China
《中國歷史地圖冊》
http://photo.163.com/photos/he3hai/9821942/#p5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5
by Albert Herrmann, Ph.D.
Physical Geography with the Boundaries of Ancient China 古代中國地理與邊界
Prehistoric Sites in China 中國的史前文明
The Beginnings of Ancient China, 1900-1300 B.C. 古代中國的開始,公元前1900-1300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or Yin Dynasty. ca.1110 B.C. (Inset-The Geography of the Yu-kung according to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殷商末年的中國,約公元前1110
Original Centre of Ancient China 古代中國發詳地區
The Chou Dynasty, 11th-9th Centuries B.C. 周朝,公元前11-19世紀
Chun-ch'iu Period, 722-482 B.C. (Insets-The Nine Provinces-The Home of Confucius) 春秋時期,公元前722-482(放大圖-九州-儒家文化的發源)
The Contending States-Boundaries of 350 B.C. 戰國時代-公元前350年的邊界
The Hsiung-nu or Huns in Central Asia, 176 and 128-36 B.C. 中亞的匈奴及匈人,公元前176年和公元前128-36
The Ts'in Dynasty, 255-206 B.C. 秦朝,公元前255-206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Earlier Han Dynasty, ca. 100 B.C. 漢朝早期的經濟發展,約公元前100年
Lo-yang and Ch'ang-an, Ancient and Modern 洛陽、長安的古代與現代
China under the Earlier and Later Han Dynasties, 206 B.C.-220 A.D. 漢朝早期及晚期的中國 公元前206-公元220
China in Central Asia, 114 B.C.-127 A.D. (Inset-Ancient Frontier Line near Tun-huang) 中亞地區的中國,公元前114-公元127(放大圖-靠近敦煌的古代前線)
The Three Kingdoms, 220-265/280 A.D. 三國,公元220-265/280
Asia, ca. 610 A.D. 亞洲,約公元610年
The Western Tsin Dynasty, 265-316 A.D. (Insets-The Western Region-The Ruins of Lou-lan) 東晉,公元265-316(放大圖-西域-樓蘭遺址)
The Sixteen States and the Empire of ther Eastern Tsin Dynasty, 317-420 A.D. 十六國和東晉帝國,公元317-420
East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Asia, ca. 440 A.D. 東中南亞,約公元440年
The Southern Ch'i and the Northern Wei Dynasties-Boundaries of 500 A.D. 南齊和北魏-公元500年的邊界
The Divisions of China, 535-560 A.D. 中國的分裂,公元535-560
Asia, ca. 610 A.D. 亞洲,約公元610年
The Sui Dynasty, 581-618 A.D. 隋朝,公元581-618
China in Central Asia, 660 A.D. (Inset-The Ruins of Kucha) 中亞的中國,公元660(放大圖-高昌遺址)
Asia, ca. 750 A.D. 亞洲,約公元750年
The T'ang Dynasty, 618-906 A.D.-Boundaries of 700 A.D. 唐朝,公元618-906-公元700年的邊界
The Five Dynasties, 907-960 A.D. 五代,公元907-960
The Sung, Liao and Chin Dynasties, 960-1280 A.D. (Inset-The Delta of the Yangtse) 宋、遼、金,公元960-1280(插入圖-長江三角洲)
Manchuria and Mongolia under the Liao (Kitan) Dynasty, 937-1125 A.D. 遼(契丹)統治下的滿洲和蒙古,公元937-1125
Foreign Religions in Central Asia and China up to the 14th Century A.D. 十四世紀以前中國和中亞的外來宗教
East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Asia, 1141 A.D. (Inset-The Ruins near Turfan-The Ruins of Hui-ning) 東中南亞,公元1141年(放大圖-吐魯番附近的遺址-金國首都上京會寧府遺址,位於黑龍江阿城附近)
K'ai-feng and Hang-chou, Ancient and Modern 古代和現代的開封、杭州
Beginnings of the Mongol Empire-Boundaries of 1234 A.D. 蒙古帝國的開始,公元1234年的邊界
Asia under the Mongols, 1290 A.D. (Inset-The Ruins of Karakorum-The Ruins of Shang-tu) 蒙古統治下的中國,公元1290年(放大圖-首都喀拉和林遺址-上都遺址)
The Yuan (Mongol) Dynasty, 1280-1368 A.D. 元(蒙古)朝,公元1280-1368
Europe in search of new Routes to India and China, 1486-1616 A.D. (Inset-Toscanelli's Map, 1474 A.D.) 歐洲對於通往印度及中國新路線的搜索,公元1486-1616(放大圖,Toscanelli的地圖,公元1474年)
Asia ring the Ming Dynasty-Boundaries of 1415 A.D. (Inset-The Northwestern Frontier of China) 明朝的亞洲-公元1415年的邊界(放大圖-中國東北前線)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A.D.-Boundaries of 1580 A.D.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公元1580年的邊界
Peking and Nanking, Ancient and Modern 古代及現代的北京、南京
East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Asia, 1760 A.D. (Inset-The Summer Residence of Jehol) 東中南亞,公元1760年(放大圖-熱河避暑山莊)
Chinese Turkistan, 1820 A.D. 中國吐厥斯坦,公元1820年
The Manchu Empire and the European Powers, 1644-1912 A.D. 滿洲帝國及歐洲列強,公元1644-1912
The Ch'ing (Manchu) Dynasty-Boundaries of 1900 A.D. 清(滿洲)朝-公元1900年的邊界
Peiping-Tientsin, Kuan-tung, Wei-hai-wei, Kiaochou, Shanghai, Kuang-Chou-wang, Canton-Macao-Hongkong 北京-天津,關東,威海衛,膠洲,上海,廣州灣,廣東-澳門-香港
Wu-han, Tientsin, Nanking-Shanghai, the Plain of Ch'eng-tu, Canton or Fan-yu 武漢,天津,南京-上海,成都平原,廣東或番禹
The Chinese Republic with Tibet and Mongolia-Political, Racial, and Linguistic (Inset-The Modern Subdivisions of the Mongol Republic) 包括吐蕃和蒙古的中國民國政治,種族及語言(放大圖-現代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分裂)
Modern Northwest China-Political 現代中國東北政治
Modern Chinese Turkistan (Hsin-chiang)-Political and Economic 現代中國吐厥斯坦(新疆)-政治和經濟
Modern Northeastern China-Political 現代中國東北政治
Modern Manchuria-Political (Inset-Mukden) 現代滿洲-政治(放大圖-沈陽)
Modern Manchuria and Mongolia-Economic (Inset-Foreign Trade of Manchuria for 1930) 現代滿洲和蒙古經濟(放大圖-1930年對外貿易)
Modern Southeastern China-Political (Inset-Hai-nan) 現代東南亞政治(放大圖-海南)
Modern Tibet (Hsi-K'ang and Hsi-tsang)-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set-Lhasa) 現代吐蕃(西康和西藏)-政治和經濟(放大圖-拉薩)
Modern Southwestern China-Political 現代中國西南政治
Modern China-Agriculture and Live Stock 現代中國農業和畜牧業
Modern China-Minerals and Mining 現代中國礦業和采礦
Modern China-Instries 現代中國工業
Modern China-Traffic and Communications (Inset-Foreign Trade of China proper) 現代中國-交通和通訊(放大圖-中國本土的對外貿易)
Chinese abroad, ca. 1930 A.D. 海外中國人,約公元1930年

Ⅱ 有朋友知道這些李氏朝鮮地圖出自哪本地圖集嗎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與之一水相隔的朝鮮首被其難。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後中朝宗藩關系結束,日本毫無忌憚地入侵朝鮮。1904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將朝鮮降為其保護國,1910年則進而吞並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敗亡,朝鮮亡國36年。

在這段血雨腥風的日子裡,一般朝鮮民眾所遭受的苦難自不堪言,即使是朝鮮李氏王室,其遭遇之悲慘,也令人不忍卒讀而掩卷。如今,這個古老的家族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如果我們花些時間拂去歷史塵埃,追尋一下這個家族的成員們亡國前後的人生經歷,也許會感悟到比懷古者幾聲唏噓更多的東西。

高宗李熙:戰栗中度日的國王

朝鮮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朝鮮朝(因王族姓李,故俗稱李朝)於1392年建立,到1910年被日本吞並時止,傳王27代,有國519年。也許是「漢陽地脈」已盡,李朝晚期同我國清末愛新覺羅氏一樣,王室虛弱到連兒子也生不出的地步。

1863年32歲的哲宗突然死去,仍無後,正當金氏戚族集團為接班人問題動腦筋時,一直與之處於爭權狀態的豐壤趙氏戚族勢力搶先把傳國玉璽搶到手,同王族旁支興宣君李昰應合謀,把興宣君的次子12歲的李熙扶上王位,這便是李朝第26代王高宗。

為了確保權位,防止戚族再次弄權,在高宗15歲時,大院君有意為他選了一位出身於敗落家庭、家族人丁稀疏的閔氏女為妃。不意這位閔妃卻非同小可,其城府與心計一點也不亞於大院君。她很快便組織一支政治力量同乃翁展開角逐,大院君的十年政權最後竟被這位23歲的小女子閔妃顛覆了。

就在朝鮮王室內翁媳之間展開惡斗的時候,外部的世界正經歷著一場歷史性大變局。在這個背景下,朝鮮開始從「隱遁亡國」變為大國勢力的接合部和撞擊點。1868年日本實現明治維新。1875年日本勢力登陸朝鮮,中國作為宗主國在朝鮮同日本進行了20年的激烈對抗,最終敗北。從此,朝鮮兵連禍接、國無寧日,朝鮮王室也如同風前殘燭,開始了膽戰心驚的歲月。

1882年7月,朝鮮發生軍士嘩變,亂軍進攻王宮,數大臣被殺,掌握國家實權的閔妃化裝逃往京外。動亂中高宗國王驚慌失措,後來還是閔妃依制呼請宗主國出兵靖難,清政府派吳長慶帶兵入朝,這才平息了兵亂。但日本以動亂中有日本人被殺為由亦派軍隊入朝。從此朝鮮的一切動亂和流血事件中,日本人便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1883年法國用武力把中國的另一藩屬越南變為其「保護國」,中國不得不用兵南方。日本趁機在朝鮮策劃「開化黨」發動政變。1884年12月4日夜,政變發難,日本駐朝公使率日軍包圍朝鮮王宮,政變分子進入王宮挾持高宗國王。聞變趕來晉見國王或被政變分子矯命召來的六重臣被慘殺於王宮,高宗被這一空前變局嚇得連話都說不出。政變分子隨即宣布成立新政府。大臣沈相熏、金允植等設法同高宗和閔妃取得聯系後向駐朝清軍哭訴事件經過,懇請救援。袁世凱率清軍同包圍王宮的日軍展開激戰。政變勢力潰逃時欲劫高宗國王去仁川,高宗決不出京,後赴袁世凱兵營避難。日本公使及其隨從夥同政變分子後經仁川逃往日本。

1894年2月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6月清政府再次應朝吁請遣軍助剿,不久起義軍與官方達成協議和平解決。但日本卻不請自來強行派兵進入漢城,並自行擬定「改革方案」令朝鮮政府執行,同時要朝鮮「逐華兵,廢華約」,被拒後日本人決定採取「斷然處置」。7月23日拂曉,千餘名日軍突然包圍景福宮,翻越宮牆,一路斬殺,直撲高宗國王居住的緝敬堂。高宗面對持刀日人戰栗不止。這時日本公使大鳥揮舞著日本刀厲聲叫道:「非國太公無從主今日事。」他說的「國太公」就是的指大院君。因為另一隊日本兵此時已把大院君從其雲峴宮居所的床上拖了來,日本人想把他推向前台組織親日政府,取代閔妃集團。高宗國王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聽從日本人的安排。就這樣,閔妃勢力被排除殆盡,日本人控制的朝鮮新政府成立,高宗被強迫下「罪己詔」承認「失政」。日本公使大鳥擔當起權力比高宗國王和朝鮮政府還大的「顧問」。在這一變亂過程中,日本兵除去開槍開炮殺人以外,還大肆掠奪王宮。

如果說王宮五百年來積聚的珍寶被搶掠一空使高宗國王驚恐和痛心的話, 一年以後閔妃被慘殺事件,則使他魂飛魄散。

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並戰勝中國後,迫使中國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結束中朝宗藩關系,承認朝鮮「獨立」。此時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敗北的俄國開始向東擴張,進入朝鮮,於是日俄之間在朝鮮展開角逐,日本扶植的朝鮮親日政府垮台。閔妃集團看到俄國能聯合德、法逼迫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便欲結交俄國以抗拒日本,於是日本便對閔妃動了殺機。

1895年1月,日本任命糾糾武夫三浦梧樓為駐朝公使。他到任後立即著手策劃殺人計劃。這年10月8日拂曉3時,百餘名日本浪人、軍人突然對朝鮮王宮衛隊發動襲擊,沖進王宮,逢人便砍。閔妃即在暴亂中被殺。此事史稱「乙未事變」。目睹王妃大臣被慘殺、王宮被搶劫,高宗只有驚恐戰栗,別無他法。

最使高宗感受侮辱的是發布「斷發令」一事。日本出於吞並朝鮮的長遠計劃,在殺掉閔妃之後,便強迫朝鮮人民改變習俗,易服斷發。原來,以儒學為國教的朝鮮習俗,強調「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對蓄發一事極為重視,所謂「養發存髻」乃民族的傳統。特別是在日本勢力侵入朝鮮以後,「斷發」和洋服便成了投靠日本的一種標記,朝鮮人對之十分反感。但是,為了促進朝鮮「日本化」,1895年12月30日,日本駐朝公使公然令日本兵包圍王宮,架好大炮,然後武力逼迫高宗下達「斷發令」,並要求國王「率先斷發」。高宗憤恨不已,但又不敢反抗,便以閔妃葬儀在即為由請求延緩幾天,日本公使不允。包圍王宮的日本軍隊高聲叫喊「留發不留頭」,高宗無奈,只好向站在一邊的親日大臣鄭秉夏低下了頭,鄭便乘勢揪起高宗的頭發一刀剪下。同日,世子也被剪了發。

備受驚嚇和侮辱的高宗感到王宮實在呆不下去了。這時,俄國人便乘機活動,誘使國王於1896年2月21日潛逃出宮,到了俄國駐朝公使館,從而成了俄國手中的一張牌。此即所謂高宗「俄館播遷」。俄國人禁止朝鮮大臣接近國王,一切事情均由來自海參崴的俄語譯員金鴻睦和親俄派首領李范晉辦理。新組成的朝鮮政府當然是清一色的親俄派。俄國人挾持國王,引起朝鮮人民的憤怒,朝鮮人士呼請國王擺脫俄人掌握,甚至出現武力劫持國王的動向。這樣,高宗才於翌年2月20日返回王宮。但此後又發生「茶毒事件」。1898年9月12日高宗誕辰這天,他同太子一起在宮中接見大臣。這時,宮人奉上咖啡茶,高宗感到茶味怪異未喝,太子接過杯子略飲少許,便突然昏厥在地。高宗大驚,急命侍醫搶救。最後判明,茶中已被放置毒品。高宗驚怒不已,便把膳房廚師金鍾浩和大膳頭孔洪植下獄待審,誰知當天晚上這兩個傢伙便被殺人滅口。事後查明,所有這一切都是俄語譯員金鴻睦策劃的,背後有俄國公使館操縱。因證據確鑿,金鴻睦終於被砍頭。

高宗此人雖然懦弱,但仍不失為一個愛國的朝鮮人。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擊敗俄國,將之趕出朝鮮,朝鮮遂為日本獨占。1905年11月,日本強迫朝鮮政府簽訂《乙巳保護條約》,將朝鮮降為日本「保護國」,日本在朝鮮設立「統監府」。高宗為自己的國家命運痛心疾首。1907年6月,高宗趁第二次「萬國和平會議」在荷蘭海牙舉行之機,派李相卨、李雋、李瑋鍾三人為密使前往海牙,向西方陳述朝鮮悲慘處境、呼請西方列強干預。三密使到達海牙後立即向大會出示高宗國王委任狀,要求以朝鮮全權代表名義與會。他們聲明,《乙巳保護條約》是在日本武力逼迫下簽訂的,並未得到國王批准,此約理當無效,要求大會將此列為議題。

但朝鮮的呼請並未得到列強理睬,他們按照日本與會代表的要求拒絕密使與會。為此三密使悲憤至極,李雋暴逝於海牙,長眠異邦。

高宗此舉使日本統監伊藤博文暴跳不止,他決心趕高宗下台。在日本人和親日分子李完用交相逼迫下,高宗無奈地於1907年7月18日宣布讓位於太子。7月22日,在日本軍隊機槍大炮包圍下,高宗在慶雲宮(即今德壽宮)舉行讓位儀式。此後,高宗隱居德壽宮,稱號被改為「李太王」。

後來其子李垠被日本作為人質帶往東京,第一次回國時曾去拜見父王。高宗默然地給他寫了一個「忍」字,意強盜奪國,無力反抗,只能咬碎牙齒咽下肚去,以待時機。高宗的確默忍了十多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戰勝國在巴黎舉行和會。他認為時機難得,決定再次派密使前往。但此時高宗處境已非昔比,日本人嚴格控制他的費用開支,並在其身邊廣布密探監視其動靜。高宗無奈,便指示其最信任的侍從金磺鎮去想辦法。不意日本人已嗅到異味,便把金磺鎮抓起來嚴刑拷問。金雖然誓死嚴守機密,但他還是被日本逐出德壽宮,高宗第二次密使計劃夭折。

日本人決定除去高宗。他們利誘和挾迫兼施,令一位安姓宮廷醫生尋機投毒。1919年1月20日夜,高宗在吃過一種甜點後突然腹疼難忍,不久後便不治身亡。入殮時人們見到他全身異常,全然中毒景象。

日本人的暴行激起朝鮮民眾極大憤怒,人們紛紛走上街頭舉行反日示威。3月1日高宗葬禮這天,憤怒的洪流終於演變成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日斗爭大起義,成為朝鮮近代史上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

高宗被毒殺這年67歲。他被葬於京畿道楊州郡金谷里洪陵。

純宗李坧:「無辜」的亡國之君

1907年海牙密使事件後高宗被迫退位,其子李坧被扶上王位,是為純宗。他是李氏王朝第27代王,也是朝鮮歷史上最後一位國王。

李坧, 1874年2月8日生,其母閔妃。他一降生便被捲入血腥政治漩渦中,這似乎預示著他的一生。其父高宗15歲時大婚,王妃即長其一歲的閔妃。但高宗對閔妃敬而遠之,而迷戀另一女人李尚宮,使李尚宮於1868年4月首先生子。王宮中素有母以子貴的傳統,閔妃深感不安。1871年閔妃得一子,但在服用大院君送來的山參後即告夭折,從此閔妃與大院君結怨,並展開激烈的爭權傾軋,最後大院君被以高宗親政為名趕下台,閔妃掌握實權。這是1873年的事,閔妃時年23歲。翌年,閔妃又得一子,即李坧。

閔妃為了使李坧被冊封為儲君,排除長其6歲的李尚宮之子完和君被冊封的可能,費盡了心機。按當時定製,朝鮮冊封世子必須得宗主國中國皇帝恩旨,於是閔妃派重臣赴北京運動李鴻章等清廷重臣,用時一年多,糜費百萬金,終於達到目的。這是1875年的事,李坧2歲。就在這年發生了日本軍艦「雲揚號」入侵朝鮮事件,朝鮮國門被轟開,這似乎又是一種凶讖。

李坧21歲時,生母閔妃被日本暴徒殘殺。一連數月他都難以從這一慘變中清醒過來,他的眼前總是重復那一血腥畫面,以至於經常毫無緣由地像孩子一樣大哭起來,並不停地呼喊著媽媽。每逢此時,身邊的宮女侍從無不淚流滿面。從此他性情大變。

1896年2月,飽受日本欺侮的高宗躲入俄國駐朝公使館,22歲的李坧作為世子隨行。在俄館一年的時間里,他目睹了朝鮮親日派、親俄派兩股勢力和你死我活的角斗,各派大臣像走馬燈似地「你方唱罷我登場」。此時的李坧雖然寡言少語,對政務鮮有介入,但他的地位和身份決定了他極難擺脫政治陰謀和傷害。就在高宗還宮後不久發生「茶毒事件」,李坧被親俄分子金鴻睦毒殺倒地。雖經大力搶救活了過來,但在中毒倒地時摔斷了兩顆門牙,並且毒葯永久地損害了他的腦神經和身體,以至於他一生身體虛弱,而且不能生育。因此,在他即位後只好把弟弟英親王李垠立為王世子。

1897年10月,高宗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並即皇帝位,李坧也從王世子升格為皇太子。1905年11月,日本強迫朝鮮簽訂「乙巳保護條約」。國家的淪落,對李坧來說又是一個極大的刺激。

1907年6月海牙密使事件後,日本統監伊藤博文與韓奸李完用等壓高宗國王退位,高宗無奈於7月18日頒布詔書,宣布令「皇太子」李坧攝政。但是,日本統監府執意篡改詔書,將「攝政」說成是讓位,結果李坧稀里糊塗,連自己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是攝政還是皇帝。不過以後在這個天大的差異面前李坧並沒有遇到難題,反正日本人只是把他當成傀儡,任何具有實質性的事都不會讓他去做,他只是深居王宮空有其名而已。

李坧即位後第六天,即1907年7月24日,日本將《日韓協約》強加於朝鮮,協約規定日本統監在朝鮮握有至上權力,在他指導下對朝鮮官制進行改革,規定每位朝鮮官員身邊必須安插一位日本人次官,實行「次官政治」。這樣,一年多以後,到1909年1月,在朝鮮各級政府重要職位的日本人就達2480人。這時,被駕空的便不僅僅是昌德宮的李坧,還有各級朝鮮官員。

朝鮮王國軍隊一直是日本的心病。伊藤博文決心徹底解決之。1907年8月,他以「軍制刷新」為名,正式宣布解散朝鮮軍隊(其實,在日本種種借口裁撤下,此時朝鮮軍隊僅有9000人)。這樣朝鮮便成為一個沒有軍隊的國家。對此,李坧毫無辦法。

1910年5月,日本任命其陸軍大臣寺內正毅為新任日本統監。他辦的第一件事是調兩個師日本兵駐扎朝鮮,並成立由22000名日本人組成的憲兵隊,把朝鮮置於嚴密的軍警控制之下。寺內正毅此舉是執行日本政府早在1909年7月就已正式決定的一項大計劃,即在「適宜時機」正式吞並朝鮮。

1910年8月,日本認為時機「適宜」了。16日,寺內正毅召親日分子李完用、趙重應到其辦公室,討論「日韓合並」具體方案。其實用不著討論,李完用從寺內手裡接過這個方案即可。兩天後,李完用作為朝鮮總理大臣向自己的政府提交了這份結束政府生命的方案。為了使事情看上去更具合法性,22日舉行了有純宗李坧參加的「御前會議」。當然,這種會議也是有會無議,日本人定下的條文是不能修改的。因此,一份名叫「韓日合並條約」的亡國文件「順利通過」。

李完用簽署這個亡國條約後於23日通知有關外國,但由於害怕激起民變,一周以後即8月29日才正式公布,即時生效。

這樣,由李成桂建立的朝鮮王朝,在有國519年,傳王27代以後宣告終結,王朝與國家同時滅亡。純宗李坧,這個懦弱而多災多難的國王,多少有點無辜地被永遠地釘在了亡國之君的牌位上。

亡國之後,李坧和他的家族,以及在這次空前的賣國行為中出過力的勛貴重臣,總數達76名,都得到了日本的獎賞,獲得了爵位、獎金和歲費,成為新貴族。李坧的稱號從「皇帝陛下」降為「李王」,每年從日本人那裡支取一筆尚算可觀的生活費用,在表面上繼續維持著其帝王生活。但是,他已沒有任何權力,甚至於連他的寢宮傢具布置他說了也不算數。按照日本人的規定,那是新設的朝鮮王室事務管理機構「李王職」的權力,而「李王職」的負責人是日本人任命的。

這時的純宗雖然仍居住在昌德宮,但他像籠中鳥一樣被嚴格限制了活動范圍。除去他的寢宮大造殿以外,別處都是禁區。日本禁止他和他舊臣們到過去上朝議事的外殿去,因為此時「議」有關朝鮮的事時根本無須他們參加了。

李坧可以徹底休息了。他無國可治、無政可理, 躲在深宮秘苑裡默默背誦著「小樓昨夜又東風」。1917年昌德宮一場大火,把他的「小樓」大部分燒毀,而別有用心的日本人則借修復昌德宮需要木料為由大肆拆毀景福宮,先後拆毀多達4000餘間。原來,日本人聽信了某些風水先生的主意,有意毀棄朝鮮王宮,斷其「龍脈」,破其「王氣」,以期永久統治朝鮮。對此,李坧明知日本的險惡用心,但他無力保護祖上留下的宮殿,惟有嘆息而已。

1919年高宗去逝後,李坧想起母親被日本人兇殺、父親又被日本人毒死,他與日本人有著算不清的血海深仇。但他無力也無法去報仇雪恨,只把它作為永久的痛苦壓在心底。這時,他變得異常迷信。他開始深信人死後是有魂靈的,人們是可以向死去的親人傾訴心聲的。他經常到高宗生前的寢宮和高宗死後歸葬的陵地,面對空明長誦不已。後來王宮里有了電話,他便命人架設了通往高宗昔日居所和陵區的專線電話,每逢他因身體不適不能前往時,他便令侍從接通電話,令對方接聽者把話筒對著被認為是高宗魂靈寄居之所,然後著素衣,正襟危坐對著話筒輕聲訴說起來。凡看到這種場景的侍者無不動容。他這一習慣堅持數年,直到他病重不起。

李坧本性是個善良而懦弱的人。他的身心皆受到難以治癒的創傷。1926年3月,李坧病重。當時已被王室立為儲君的其弟李垠聞訊從日本東京趕回漢城。見李坧病到如此程度,仍是醫療不周,李垠曾指令有關部門調配專職護士照料,廣請良醫,而且要中西醫兼用。但李垠走後一條也未能落實。

1926年4月25日拂曉,李坧逝世於昌德宮大造殿,得年52歲,「御國」19年。

6月10日這天為純宗李坧舉行葬禮。陵墓被選定在其父王高宗的金谷里洪陵旁,命名為裕陵。早上8時大輿駛出敦化門,由宗室、貴族臣下和各界民眾組成的送葬隊伍長達20餘里。亡國後的李王此時成了國家獨立的象徵,市民百姓用對已故國王的悼念來表達亡國的悲痛。激動的人流漸漸失控。這時,一位名叫宋學先的青年見一日本人乘著汽車從昌德宮駛出,他認定此人必是日本總督齋藤,便沖上去把短刀刺進了他的胸膛。可惜的是,死者不是日本總督,而只是一個日本商會的頭目。後來宋學先被捕遭嚴刑拷打,終於被殺害。但他的壯舉激勵了全國青年人,他們展開罷課反日斗爭。日本軍警到處抓人,進一步激起民眾反抗,終於演變成全國性的「六一零」反日運動。

在高宗長大成人的三個兒子李坧、李堈、李垠中,排行次位的李堈天資最高,但也最無所事事,以致於人們在記述他的一生時,竟找不到多少值得一寫的故事。

李堈生於1877年,母親為張姓宮女。據說,張氏同當時王宮里所有其他女性一樣對閔妃十分畏懼,在她懷孕以後為躲避閔妃暗算曾出宮住進其叔父家,李堈即出生在那裡。後來閔妃還是知道了,令人把張氏叫來痛痛快快地斥責一番,正式趕出宮去。不久後,張氏悄然別世。

從小失去母親的李堈被託付給乳母照看喂養,從此王宮里再無人關心他,似乎忘記了有這樣一個小王子的存在。與其他王子相比境遇的差異以及宮中冷漠的人際關系對他幼小心靈是一個刺激,對他的性格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1891年他14歲時被授封號「義和君」。兩年後,在王室安排下他同一名叫金淑的姑娘結婚。金小姐出身於官宦名門,但不幸的是不能生育。在王室來說,女人不生孩子是天大的事。於是,從小就有些放盪不羈的義和君李堈似乎就有了尋花問柳的正當理由,他從此一放難收,一生周旋在朝鮮和日本賤業女人之間,一鼓作氣地製造出30多個子女,這對子息不蕃的李氏王族來說是一個奇跡,也是一個貢獻。

1894年在他17歲時獲得了一次難得的介入王室事務的機會。這年9月,正在甲午戰爭中清軍海上陸上皆有敗績的時候,他在日本的壓迫下被任命為特命大使去日本走了一趟,算是對日本不久前派使節來訪的回訪。翌年高宗曾打算派他以特使名義去歐洲各國訪問,但在日本與其他國家反對下未能成行,從此他便極少涉足國家政務了。

1900年他被晉封為義親王。

1907年高宗被日本人逼迫退位,其子李坧繼位成國王,即純宗。因純宗不能生育,按成例位序排在李坧之後的義親王李堈應被立為儲君,但高宗偏愛嚴尚宮所生的李垠,於是小李堈20歲,年方11歲的異母弟英親王李垠被立為「皇太子」。這件事對李堈又是一個打擊,從此他更加沉緬於犬馬聲色。對於這件事,成年後的李垠始終對李堈抱有愧疚之心。

在李堈一生中,惟一值得一提的有意義的事是1920年出逃上海未遂事件。

Ⅲ 中國歷史地圖集的1996年版

定價:¥482.00
作者:譚其驤主編
出 版 社:中國地圖出版社
出版時間:1982-10-1
版次:1
頁數:共八冊
字數:
印刷時間:1996-6-1
開本:`紙張:膠版紙
印次:1
包裝:平裝 上海市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特等獎(1984年)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1979-1985) 特等獎(1986年)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一等獎(199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 特別獎
《中國歷史地圖集(1-8)》出版後在國內外均受到關注和好評,其理論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兩千多年前就出現了疆域遼闊的統一政權,但由於封建正統觀念和大漢族主義的影響,也由於少數民族的歷史大多未得到足夠的記載和研究,以往的歷史地圖集只畫中原王朝或漢族政權,抹煞了少數民族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圖集》以充分反映幾十個民族共同締造偉大祖國的歷史事實為目的,確定以19世紀40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為歷史上中國的基本范圍,各歷史時期所有在此范圍中的民族建立的政權,無論是漢族或其他民族,都得到了顯示。一些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如突厥、吐蕃等也盡量選用它們的極盛疆域的年代。《圖集》既反對只承認漢族政權、中原王朝為主的謬論,也否定了把少數民族政權、邊疆地區政權都當作中原王朝附庸的錯誤觀點,有利於正確了解歷史,增強愛國主義、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觀點。2.以前的歷史地圖集大多以文獻資料為定點上圖的依據,而歷史記載極為浩繁,編者精力有限,錯漏很多。在文獻記載本身錯誤的情況下,地圖上的差異更難避免。《圖集》盡量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前的考古學、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用於核實校正文獻記載。邊區圖的編繪還吸收少數民族文獻資料,參考國外研究成果,因而內容更加精確完整。對基本靠文獻確定的點線,也組織認真研究,盡可能糾正前人的錯誤。3.中國以往的歷史地圖,一般都以一個朝代為一幅全圖,內容非常簡略,地名位置也不準確。楊守敬《歷代輿地圖》才採用了將全國分解為數十幅圖的方法,但因所有圖幅採用同一比例尺,而歷史時期各地區開發程度和記載的詳略極不均衡,因此中原地區往往地名過密,幾乎難以辨認,而邊疆地區卻顯得空白過多。同時這種平均分割往往將同一政區分屬不同圖幅,查閱十分不便。《圖集》在總結了楊圖經驗的基礎上,採用以各歷史時期大行政區(或監察區、地理區)分幅,按內容密度確定不同比例尺,徹底解決了問題。由於採用高精度地圖為底圖,古今對照更為精確,科學性強,便於查閱。4.歷史上疆域、政區、地名變化很大,大多在同一政權時期內屢有改易,而各正史《地理志》對時間斷限一般不夠重視,往往混淆一朝不同年代的建置,前後相差數十、百餘年。《圖集》無論總圖或分幅圖,都確定標准年代(個別無法確定的,盡量確定一較短的標准時期),各時期盡量顯示同一年代的政權疆域和政區建置。對時間較長的朝代,使用多幅總圖顯示不同年代的形勢。5.《圖集》編者在河流、湖泊、海岸線等歷史上變化較大的自然要素的處理上,進行了一系列專題研究,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改正了不少傳統的錯誤說法,如雲夢澤、洞庭湖、郡陽湖、黃河、長江、海河的變遷過程都在經過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採用了新結論。這對於正確認識自然環境變化的規律,進行國土整治的長遠規劃都具有積極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
原始社會時期
原始社會遺址圖
原始社會早期遺址圖
黃河注域原始社會晚期遺址圖
夏時期
夏時期全圖
安邑、帝丘附近
商時期
商時期全圖
商時期中心區域圖
西周時期
西周時期全圖
西周時期中心區域圖
宗周、成周附近
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全圖
晉秦
成周、新田附近
鄭宋衛
齊魯
北燕
楚吳越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全圖
諸候稱雄形勢圖
韓魏
趙中山
齊魯宋

秦蜀
楚越
索引
秦·西漢·東漢時期
三國·西晉時期
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
宋·遼·金時期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元·明時期
清時期

Ⅳ 1920年代上海市的地圖,什麼書上可能找到呢。麻煩各位知道的童鞋,拜託了。急用。

Ⅳ 這塊被遺忘的中國領土,面積是上海的7倍,現今如何

「中國疆域,不容侵犯,一點都不能少!」

華夏傳承數千年,早已形成了固有的文化。這片土地承載了我們太多的情感,當觸及這片土地的歸屬,我們從來都是一個態度—不容侵犯!

正文

在克什米爾的東南部,喜馬拉雅山脈北部,海拔3000米以上,有一塊世外桃源,這就是拉達克。

小結

生活在這片大地上,被孕育、保護著,我們能做的不過就是保證它的完整性。所以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要保持滿懷的熱情,為祖國的未來奮斗每一天。

Ⅵ 2020年上海中考歷史可以帶地圖冊嗎

如果是開卷考的就可以帶

Ⅶ 中國古代歷史地圖冊現在多少錢一套 不要東拉西扯

你好!
中國古代史地圖冊
中國地圖出版社
上海市美術印刷廠
定價:0.38元
如有疑問,請追問。

Ⅷ 在歷史地圖冊上,唐代的黃河入海口和宋代的黃河入海口有偏差,怎麼回事啊

長江的入海口比較穩定,一直在上海附近,只是因為泥沙沖積,向東海外延伸了一些而已。
黃河則不然,在兩周時期,河北境內仍然存在大批湖泊,黃河不斷改道,有九河之說。此後黃河多次改道,入海口多在山東、河北,但到南宋,黃河大改道,奪淮入海,從此六百六十餘年不復入山東、河北。到1855年,才奪大清河道入海,由山東墾利入海(舊本利津縣地)。
河口的形成不過一百五十餘年,且無航運之利,當然經濟就遠不及長江口發達了。

Ⅸ 中國古代歷史專業地圖應該買那個版本的

中國地圖出版社版 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
獲得獎項:
上海市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特等獎(1984?)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1979-1985) 特等獎(1986年)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一等獎(199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 特別獎

《中國歷史地圖集》(全八冊),出版後在國外均受到關注和好評,其理論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兩千多年前就出現了疆域遼闊的統一政權,但由於封建正統 觀念和大漢族主義的影響,也由於少數民族的歷史大多未得到足夠的記載和研究,以往的歷史地圖集只畫中原王朝或漢族政權,抹煞了少數民族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圖集》以充分反映幾十個民族共同締造偉大祖國的歷史事實為目的,確定以19世紀40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為歷史上中國的基本范圍,各歷史 時期所有在此范圍中的民族建立的政權,無論是漢族或其他民族,都得到了顯示。一些?疆少數民族政權如突厥、吐蕃等也盡量選用它們的極盛疆域的年代。《圖 集》既反對只承認漢族政權、中原王朝為主的謬論,也否定了把少數民族政權、邊疆地區政權都當作中原王朝附庸的錯誤觀點,有利於正確了解歷史,增強愛國主 義、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觀點。

2.以前的歷史地圖集大多以文獻資料為定點上圖的依據,而歷史記載極為浩繁,編者精力有限,錯漏很多。在文獻記載本身 錯誤的情況下,地圖上的差異更難避免。《圖集》盡量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前的考古學、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用於核實校正文獻記載。邊區圖的編繪還 吸收少數民族?獻資料,參考國外研究成果,因而內容更加精確完整。對基本靠文獻確定的點線,也組織認真研究,盡可能糾正前人的錯誤。

3.我國以往的歷 史地圖,一般都以一個朝代為一幅全圖,內容非常簡略,地名位置也不準確。楊守敬《歷代輿地圖》才採用了將全國分解為數十幅圖的方法,但因所有圖幅採用同一 比例尺,而歷史時期各地區開發程度和記載的詳略極不均衡,因此中原地區往往地名過密,幾乎難以辨認,而邊疆地區卻顯得空白過多。同時這種平均分割往往將同 一政區分屬不同圖幅,查閱十分不便。《圖集》在總結了楊圖經驗的基礎上,採用以各歷史時期大?政區(或監察區、地理區)分幅,按內容密度確定不同比例尺, 徹底?決了問題。由於採用高精度地圖為底圖,古今對照更為精確,科學性強,便於查閱。

4.歷史上疆域、政區、地名變化很大,大多在同一政權時期內屢有 改易,而各正史《地理志》對時間斷限一般不夠重視,往往混淆一朝不同年代的建置,前後相差數十、百餘年。《圖集》無論總圖或分幅圖,都?定標准年代(個別 無法確定的,盡量確定一較短的標准時期),各時期盡量顯示同一年代的政權疆域和政區建置。對時間較長的朝代,使用多幅總圖顯示不同年代的形勢。

5. 《圖集》編者在河流、?泊、海岸線等歷史上變化較大的自然要素的處理上,進行了一系列專題研究,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改正了不少傳統的錯誤說法,如雲夢 澤、洞庭湖、郡陽湖、黃河、長江、海河的變遷過程都在經過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採用了新結論。這對於正確認識自然環境變化的規律,進行國土整治的長遠規劃都 具有積極意義。

Ⅹ 上海歷史地圖集

對於這類地圖資料,還是應該到上海當地的檔案館去查看一下,容易找到相關的資料;當然了,一些歷史博物館裡面可能也會有這樣的地圖資料。

熱點內容
英語發音詞典 發布:2025-05-26 10:39:33 瀏覽:280
睿思語文 發布:2025-05-26 05:10:02 瀏覽:924
初音的歷史 發布:2025-05-25 21:37:34 瀏覽:870
女人做什麼生意好 發布:2025-05-25 19:48:13 瀏覽:643
教育部大綱 發布:2025-05-25 19:23:37 瀏覽:960
2014高考地理試題 發布:2025-05-25 18:48:51 瀏覽:712
畫角的教學反思 發布:2025-05-25 18:23:46 瀏覽:241
初三化學第一單元試題 發布:2025-05-25 17:18:36 瀏覽:173
英語地點單詞 發布:2025-05-25 16:47:05 瀏覽:848
中國地理順口溜大全 發布:2025-05-25 15:58:28 瀏覽: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