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三峽

歷史三峽

發布時間: 2021-08-14 13:42:28

『壹』 三峽的歷史

據古人類學者研究,早在距今二百多萬年前,三峽地區已有人類祖先的遺跡。巫山大廟區龍骨坡發現的三峽人類化石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這一發現充分證明了三峽地區是亞洲古人類起源地之一。
至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即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時期。三峽地區的早期人類活動已相當活躍。位於庫區境內的秭歸、巴東、巫山、奉節、雲陽、忠縣及豐都等地,均發現了當時人類活動的遺跡、遺物。早在1959年,考古工作者就在瞿塘峽東口的大溪鎮附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公元前22世紀末、21世紀初至公元前22年,夏、商、周、戰國時代。三峽地區曾為「九州」的深州、荊州之境。是古時巴、楚氏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域。距今一千六百年前,巴族首領建都於江洲(今重慶市),成為當時巴國軍事、文化中心。至西周晚期,據考證當時楚國的西南境已延至巫峽東段的香溪河流域,亦成為三峽地區重要的氏族部落。因此本地區現存一批商周時代的遺址,如秭歸樹坪墓群、牛口墓群、天登包墓群、雲陽故陵楚墓、涪陵小田溪墓群等。
秦漢時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後(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普遍推行郡、縣制度。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又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又稱十三州。本地區為益州巴、巴東二郡,荊州南、宜都二郡所轄。這時期本地區經濟繁榮,人民生活穩定,現存大部分墓葬群都迄於這個時代。而且還保存了漢代墓葬制度的地面遺物忠縣二闕。
魏晉時代,本地區曾為蜀漢、東吳轄區,仍屬益州巴、巴東二郡,屬荊州建平、宜都二郡轄,西晉初,巴、巴東二郡改隸梁州。公元304年,巴氏族領袖李雄稱成都王,二年稱帝,國號成。公元338年其侄李壽改國號漢,轄今四川東部地區。公元347年,桓溫滅成漢,穆帝建東晉,至東晉末,本地區共設巴、巴東、涪陵、建平、宜都五郡。巴縣華光墓群為代表的晉代遺物是了解那個時期最好的歷史遺跡。
南北朝時期,行政區劃混亂。南朝蕭梁,本地區曾設楚、信、荊、宜、萬五州。北朝西魏又設楚、信、荊、拓、通、開、臨江七州,至北朝北周,又增南州,共設八州,十幾郡,下置二十縣左右。現存南朝忠縣象鼻石崖墓群為代表的墓葬是那個時期的遺存。
隋開皇元年至三年間(公元581~583年),隋文帝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二級制,以州統縣。本地區設信、臨、渝、荊、南、陝、開等州。後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又改郡、縣二級制,下置巴東、臨江、夷陵、涪陵等郡。現奉節縣白楊溝墓群、宅坪墓群中均為隋代遺物。
唐貞觀年間全國實行道、州(府)、縣三級制,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設開元十五道,本地屬隸山南東道,下置渝、涪、忠、開、夔、南、歸、陝七州及雲安監。唐朝經濟繁榮鼎盛,因此大量地面、地下文物都始於這個時期,以涪陵白鶴梁枯水題刻為代表。
北宋廢道為路,南宋沿襲,本地區屬夔州。下設大寧監、雲安軍、咸淳府、重慶府、直隸夔州路,另設涪、歸、開、夔各州和巴東安撫司,石硅安撫司。本地區保留了當時大城市、早期工業遺址(窯址、冶煉址)及地面石刻。
元廢軍、監制改省、路、州、縣四級制,本地區屬四川行中書省夔州路、重慶路及湖廣行中書省峽州路。元末明初(公元1361年~1371年)明玉珍及其子明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權,建都重慶。重慶彈子石大佛是當時的歷史遺存。
明廢路改府,省州改縣。本地區設重慶、夔州、宜昌三府、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因秦良玉抗元有功,另設石柱宣慰司。崇禎十七年(公元1640年),張獻忠四川建大西農民政權,大寧隸屬,至清順始三年(公元1646年),大寧始被清統始。清襲明制。現存大量地面建築,廟宇、祠堂、民居都是那個時期的遺物。
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1年)裁廢道制,以府、州、廳、直隸省政。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設四川、湖北省政府,推行行政督察區制。本區隸屬四川省第八、九行政督察區及湖北省宜昌行政督察區。抗戰期間,重慶市為國民政府陪都,大量遺跡的保存反映了當時抗日救國,革命斗爭年代的史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公元1949年)後,1953年撤消原行署區,成立四川、湖北兩省,該地區置重慶、涪陵、萬縣、宜昌地區行署。下設22個市縣。
1、地形環境庫區由丘陵、中低山和峽谷組成,東段為深嵌於巫山山脈中的三峽峽谷,長約160km。西段為四川盆地東部的低山丘陵區,長約450km。
巫山山脈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平均海拔700~800m,長江由西至東又折向東南,切穿巫山,形成著名的三峽自然景觀,亦構成川鄂間的天然通道。長江較大的支流亦分布於此段,梅溪河、大寧河、香溪河、神農溪等地區是史前巴、楚先民修養生息的主要地段。此庫段內分布有7市、縣,即:湖北宜昌市、秭歸、興山和巴東縣,重慶的巫山、巫溪和奉節縣。
自奉節縣上溯至庫尾地段的低山丘陵區,平均海拔300~700m,在該段內,長江位於盆地底部,河谷形態以寬谷為主,輔以小型峽谷段。此庫段內長江最大的支流為烏江,其它較大的支流有御臨河、龍溪河、澎溪河、磨刀溪,長灘河,它們呈樹枝狀分布於幹流兩側。由於兩岸河谷地帶地理條件優越,史前即為巴人祖先的重要聚居地。該庫段內分布有重慶、涪陵、雲陽、萬縣、忠縣、開縣、豐都、長壽、武隆、石柱、巴縣、江津、江北、合川等市、縣。
2、地質環境庫區出露的地層岩性以沉積岩為主、西陵峽段主要為震旦系(Z)、下古生界(Pz1)及上古生界(Pz2)的淺海相厚—中厚層狀碳酸鹽岩組;奉節至香溪庫段,主要為中生界下、中三迭統(T1+2)淺海的瀉湖相碳酸鹽岩組,奉節—庫尾段主要為上中生界,上三迭系及侏羅系、陸相碎屑岩組,該段出露的侏羅系砂岩中,含魚類及爬行動物化石。新生界在庫段分布者為第四系沖積、洪積、坡積和重力堆積物。沖積物分布於長江及其支流兩岸。組成漫灘和多級階地,成分以亞粘土、亞砂土及砂礫層為主,含脊椎動物化石、常伴有石製品出現。
3、水文環境庫區屬長江上游地段,較大的支流有十餘條。總體流向萬縣以上為北東向,萬縣以下為東向。受氣候的控制,洪、枯水期水位相差懸殊,素有「洪水阻於峽,枯季阻於灘」的特點,洪、枯水位最大變幅可達70m左右。三峽水位正常水位變幅在175m至156m之間。
4、氣候環境庫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受地形影響,年平均氣溫16~20℃,年平均相對濕度65%~75%。氣溫較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偏高約2~4℃。其氣候特點是:冬暖、春旱、夏熱、秋雨,濕度大,雲霧多,日照少,風力小。
推薦於 2017-11-23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貳』 三峽區的歷史

三峽之舊名為三角涌,因處於大漢溪、三峽溪、橫溪三河的匯流之口,故名三角涌。日據時期1920年,全台行政區大變革,將三角涌改為日語發音相似的三峽(SanKyuo),而設立台北州海山郡三峽庄。之後,因住民聚增,逐漸繁榮,而升格為三峽街,戰後改設台北縣三峽鎮。台灣開始有文獻紀錄距今大約只有400年,在此之前統稱史前時代。目前為止,本區共計發現有鵠尾山等十處遺址,經過判斷,三峽屬於圓山文化。本區最早有文獻的舊名其實是三角躅,後來才演變成三角涌,乃至今日的三峽。三峽一帶的河流與山麓,在漢人尚未來前,便是雷朗族人的居地,高山上則有泰雅族人。據說在明代初年,鄭中貴(一說王中保)從南部步行來到雞籠,曾途經淡水河上游,看到鳶山與獅頭山之山形奇特,當時三峽尚屬未開發的原始地帶,只有靠近河岸邊的地方才有少數番族居住。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泉州府安溪人陳瑜獲得開墾海山莊之墾照。早期墾拓路線,由南靖厝,慢慢開拓至三角涌。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以後陸續有移民由南靖厝越過大嵙崁溪到隆恩埔開墾,三角涌漸成開墾中心。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都有移民,其中以泉州人最多,特別是安溪縣人。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開墾柑園、劉厝埔方面的安溪人與客家人因爭地造成閩粵械鬥,粵人敗北遷往中壢、楊梅,三角涌、鶯歌石成為泉州人村落。此後近百年泉州人與客家人、漳州人械鬥不斷。
1895年4月,清廷因甲午戰爭戰敗,簽下了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日軍於當年5月29日登陸澳底,6月11日進駐台北。6月下旬,日軍在推進至桃園、新竹的過程中,遭遇以胡嘉猷、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為首的客籍民勇伏擊,勢力稍挫。7月13日清晨五時許,日軍近衛師團特務曹長櫻井茂夫率領之運糧船隊共35名,在三角涌隆恩埔附近遭到蘇力、蘇俊、林久遠、陳小埤等人為首的三角涌義勇軍奇襲,經數小時激戰後,幾乎全軍覆沒,僅4人倖免脫逃(電影《一八九五乙未》劇情為全軍38員覆沒),史稱隆恩埔戰役。[1][2] 同日清晨七時許,日軍坊城俊章少佐率軍894名沿土地公坑溪谷欲前往大嵙崁(今桃園縣大溪鎮)支援時,在分水侖附近遭到三角涌義勇軍包圍伏擊。經兩晝夜血戰後,有四名日軍士兵化裝成乞丐逃出求援。7月16日,支隊本隊山根信成少將率援軍趕到解圍。此役日軍死傷數百人,而義軍僅傷亡數十人,史稱分水侖戰役[3]。也因這些反抗,日軍於7月下旬開始在桃園,中壢,甚至大漢溪流域,實施所謂無差別掃盪式的焚村與殺害客家平民事件[4]。
1920年,全台行政區大變革,改設立台北州海山郡三峽庄。之後因住民聚增,逐漸繁榮,而升格為三峽街。
1946年,戰後改設台北縣三峽鎮。
2010年12月25日,改制為新北市三峽區。

『叄』 關於三峽的典故

三峽「望霞峰」典故: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瑤池宮里住著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名叫瑤姬。她聰慧美麗,心地善良,活潑開朗,耐不住宮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這一天,她邀了她身邊的十一姐妹,騰雲駕霧,遨遊四方。

當她們來到巫山時,只見十二條惡龍興風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圍困其間。瑤姬敬佩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決定助他治水。十二仙女幫助大禹疏通了峽道,解除了水患。

從此,瑤姬愛上了三峽,姐妹十二忘記了回宮的事,久而久之,她們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絕美的峰巒聳立在巫峽兩岸。瑤姬是十二仙女的傑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個迎來朝霞,便贏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3)歷史三峽擴展閱讀

三峽沿江古文化

考古發掘表明,長江三峽巫山地區文化積淀相當豐厚,有史可考的文化遺址遍布長江和大寧河兩岸,多達一百七十餘處。專家分析這一帶, 可能是古代巴人活動的中心地域之一,還可能是「巴墟」的所在地。

巫山文化遺址中,最令人震驚的是在長江南岸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發現二百萬年前人類化石,此外,新石器時代晚期魏家梁子文化的發現,又使巫山成為研究三峽歷史的重點地區。在長江與大寧河兩岸的巫山境內,還發現的幾處大型古代城址,為研究古代三峽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進步提供了難得的證據。

參考資料

網路-三峽

『肆』 三峽 歷史典故

有關三峽的詩詞
1.詩
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朝來又得東川信,欲取春初發梓州。
書報九江聞暫喜,路經三峽想還愁。
瀟湘瘴霧加餐飯,灧預驚波穩泊舟。
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
送客歸京
【唐】白居易
水陸四千里,何時歸到秦?
舟辭三峽雨,馬入九衢塵。
有酒留行客,無書寄貴人。
唯憑遠傳語,好在曲江春。
入峽次巴東
【唐】白居易
不知遠郡何時到,猶喜全家此去同。
萬里王程三峽外,百年生計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隴水春多逆浪風。
兩片紅旌數聲鼓,使君艛艓上巴東。
三峽聞猿
【唐】貫休
歷歷數聲猿,寥寥渡白煙。
應棲多月樹,況是下霜天。
萬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
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
三峽聞猿
【唐】慕幽
誰向茲來不恨生,聲聲都是斷腸聲。
七千里外一家住,十二峰前獨自行。
瘴雨晚藏神女廟,蠻煙寒鎖夜郎城。
憑君且聽哀吟好,會待青雲道路平。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上三峽
【唐】李白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賦得白鷺鷥送宋少府入三峽
【唐】李白
白鷺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驚遠飛去,直向使君灘。
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
【唐】李白
昔游三峽見巫山,見畫巫山宛相似。疑是天邊十二峰,
飛入君家彩屏里。寒松蕭瑟如有聲,陽台微茫如有情。
錦衾瑤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高咫尺,如千里,
翠屏丹崖燦如綺。蒼蒼遠樹圍荊門,歷歷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萬壑分,煙光草色俱氛氳。溪花笑日何年發,
江客聽猿幾歲聞。使人對此心緬邈,疑入嵩丘夢彩雲。
夔州歌十絕句之一
【唐】杜甫
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
白帝高為三峽鎮,夔州險過百牢關。
瞿塘兩崖
【唐】杜甫
三峽傳何處,雙崖壯此門。
入天猶石色,穿水忽雲根。
猱玃須髯古,蛟龍窟宅尊。
羲和冬馭近,愁畏日車翻。
悲秋
【唐】杜甫
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
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
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
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初至犍為作
【唐】岑參
山色軒檻內,灘聲枕席間。
草生公府靜,花落訟庭閑。
雲雨連三峽,風塵接百蠻。
到來能幾日,不覺鬢毛斑。
聞范秀才自蜀游江湖
【唐】杜牧
蜀道下湘渚,客帆應不迷。
江分三峽響,山並九華齊。
秋泊雁初宿,夜吟猿乍啼。
歸時慎行李,莫到石城西。
峴山送張去非游巴東
【唐】孟浩然
峴山南郭外,送別每登臨。沙岸江村近,松門山寺深。
一言予有贈,三峽爾將尋。祖席宜城酒,征途雲夢林。
蹉跎遊子意,眷戀故人心。去矣勿淹滯,巴東猿夜吟。
峽巫
【唐】楊炯
三峽七百里,唯言巫峽長。重岩窅不極,疊嶂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嘯,征客淚沾裳。
送人歸蜀
【唐】張祜
錦城春色溯江源,三峽經過幾夜猿。
紅樹兩厓開霽色,碧岩千仞漲波痕。
蕭蕭暮雨荊王夢,漠漠春煙蜀帝魂。
長怨相如留滯處,富家還憶卓王孫。
送王處士游蜀
【唐】齊己
又掛寒帆向錦川,木蘭舟里過殘年。
自修奼奼爐中物,擬作飄飄水上仙。
三峽浪喧明月夜,萬州山到夕陽天。
來年的有荊南信,回札應緘十色箋。
出峽
【唐】胡皓
巴東三峽盡,曠望九江開。
楚塞雲中出,荊門水上來。
魚龍潛嘯雨,鳧雁動成雷。
南國秋風晚,客思幾悠哉。
送友人歸荊楚
【唐】許渾
調瑟勸離酒,苦諳荊楚門。
竹斑悲帝女,草綠怨王孫。
潮落九疑迥,雨連三峽昏。
同來不同去,迢遞更傷魂。
巫山高
【唐】陳陶
玉峰青雲十二枝,金母和雲賜瑤姬。
花宮磊砢楚宮外,列仙八面星斗垂。
秀色無雙怨三峽,春風幾夢襄王獵。
青鸞不在懶吹簫,斑竹題詩寄江妾。
飄颻絲散巴子天,苔裳玉轡紅霞幡。
歸時白帝掩青瑣,瓊枝草草遺湘煙。
琴曲歌辭·三峽流泉歌
【唐】李季蘭
妾家本住巫山雲,巫山流水常自聞。
玉琴彈出轉寥夐,直似當時夢中聽。
三峽流泉幾千里,一時流入深閨里。
巨石奔崖指下生,飛波走浪弦中起。
初疑噴涌含雷風,又似嗚咽流不通。
回湍曲瀨勢將盡,時復滴瀝平沙中。
憶昔阮公為此曲,能使仲容聽不足。
一彈既罷復一彈,願似流泉鎮相續。
峽中即事
【唐】廉氏
清秋三峽此中去,鳴鳥孤猿不可聞。
一道水聲多亂石,四時天色少晴雲。
日暮泛舟溪漵口,那堪夜永思氛氳。
2.詞
念奴嬌
【宋】曹冠
蜀川三峽,有高唐奇觀,神仙幽處。
巨石巉岩臨積水,波浪轟天聲怒。
十二靈峰,雲階月地,中有巫山女。
須臾變化,陽台朝暮雲雨。
堪笑楚國懷襄,分當嚴父子,胡然無度。
幻夢俱迷,應感逢魑魅,虛言冥遇。
仙女恥求媒,況神清直,豈可輕誣污。
逢君之惡,鄙哉宋玉詞賦。
滿江紅
【宋】何師心
一水飛空,揭起珠簾全幅。
不須人卷,不須人軸。
一點不容飛燕入,些而未許游魚宿。
向山頭、款步聽疏音,清如玉。
三峽水,堪人掬。三汲浪,堪龍浴。
更兩邊瀟灑,數竿修竹。
曉倩碧煙為繩束,夜憑新月為鉤曲。
問當年、題品是何人,黃山谷。
水調歌頭·游泳
毛澤東
才飲長沙水,
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
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
勝似閑庭信步,
今日得寬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
龜蛇靜,
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斷巫山雲雨,
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
當驚世界殊。
關於酈道元的《三峽》
已節選入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八年級上冊 第二十六課
語文出版社:《語文》七年級上冊 第二十八課
第26課 三峽《三峽》—酈道元
選自《水經註疏》(科學出版社1955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在長江上游的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x ī )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sù)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讞(yǎn )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zhǔ)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cháng又讀作shang)」

【翻譯】

在七百里長的三峽,兩岸群山連綿,完全沒有空缺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岩峰像屏障一樣,遮蓋住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隻都被阻隔斷了。如有皇帝的命令急於傳達,有時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大約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長風,也不如它行得快啊!
到了春冬的季節,白色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古柏,懸掛著的泉水和瀑布,從它們中間飛瀉沖盪下來。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茂,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樹林山澗一片寂靜。經常有站在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在叫,叫聲連續不斷,聲調非常凄涼,空盪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漁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註解:
【三峽】: 選自《水經註疏》。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酈道元(466或472—527),范陽涿(zhuō)縣(現在屬河北)人,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象,撰《水經注》。其書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址、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七百里】:約合現在二百公里。
【自】:這里有「在」的意思。
【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略無,毫無。闕,通「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襄】:上。
【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現在重慶奉節東。
【江陵】:即現在湖北江陵。
【奔】:這里指飛奔的馬。
【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迴旋的清波。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
【飛漱(shù)】:飛瀉沖盪。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剛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zhǔ)引】:接連不斷。屬:連接。引,延長。
【巴東】現在重慶東部雲陽、奉節、巫山一帶。

神女峰的傳說:

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於巫山縣城東約15公里處的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於青峰雲霞之中,宛若一個亭亭玉立、美麗動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巒上主雲霄,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泰、華、衡、廬皆無此奇」之說。每當雲煙繚繞峰頂,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紗似的,更顯脈脈含情,嫵媚動人。每天第一個迎來燦爛的朝霞,又最後一個送走絢麗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瑤池宮里住著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名叫瑤姬。她聰慧美麗,心地善良,活潑開朗,耐不住宮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這一天,她邀了她身邊的十一姐妹,騰雲駕霧,遨遊四方。當她們來到巫山時,只見十二條惡龍興風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圍困其間。瑤姬敬佩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決定助他治水。便送給大禹一本《上清寶經》的治水天書,瑤姬還沒有來得及告訴大禹如何破譯這部天書,就被西王母派來的天兵捉拿回宮。十二仙女早就厭倦仙宮生活,她們掙脫神鏈,重返人間,幫助大禹疏通了峽道,解除了水患。從此,瑤姬愛上了三峽,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間,為船民除水妖,為樵夫驅虎豹,為農夫布雲雨......姐妹十二忘記了回宮的事,久而久之,她們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絕美的峰巒聳立在巫峽兩岸。瑤姬是十二仙女的傑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個迎來朝霞,便贏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三國時期,劉備攻打東吳失敗後,也是以三峽為屏障,退守白帝城。值得讓人思索的是,劉備在奉節一住就是幾個月。他不僅不急於回成都,而是將這里的魚復縣改名為永安縣,追謚甘夫人為皇思夫人。病重期間,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將家事、國事一並託付給他。這就是在史學上頗有影響的"白帝城託孤"。白帝城託孤的人文意義遠遠超過了事件本身。雖然有的學者對劉備的託孤舉動有所非議,但大多數人認為,劉備是真誠的,其"託孤"行為在封建世襲時代難能可貴。在"託孤"事件中,諸葛亮的更讓世人敬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形象成為萬代楷模。奉節縣名的來歷也與"託孤"有關。後來,奉節的兩道古城門被命名為"依斗門"和"開濟門",使奉節縣的城市文化意蘊更為深遂和具有靚麗的色彩。諸葛亮在奉節留下的八陣圖遺址也是閃爍中國古代軍事藝術的一處重要遺存。八陣圖雖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被運用,但諸葛亮讓它與古老的《易經》相結合,閃爍出神秘的光彩。目前,全國的八陣圖遺址的地方屈指可數,而奉節縣的八陣圖不僅最有名氣,而且最顯得真實可靠和富有傳奇色彩。

『伍』 有關三峽的歷史

長江三峽以其奇山秀水,展現出自然界鬼斧神工的魔力。峽江兩岸奇峰異石,記載著數十億年來峽區的滄桑。沉睡在岩層中那斑駁陸離的生命遺骸,敘說著億萬年來生命演變的歷史。峽區數千年的歷史和人類文化古跡令人憧憬;神秘的傳說令人神往,不知吸引了多少古今中外的遊人。三峽被群山夾於長江中段,橫貫四川的奉節、巫山及湖北的巴東、秭歸和宜昌,全長193公里,包括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奉節的白帝城,是三峽西部的咽喉;宜昌的南津關,為其東部的門戶。長江兩岸,層巒疊翠,峭壁千仞,危崖聳立,怪石嶙峋,飛泉吐珠,雲霧繚繞,激流翻騰,驚濤拍案。大自然雕琢成的巨大畫廊,變化萬千,使人留戀忘返。自古以來,人們傳頌:西陵峽灘多險峻;巫峽幽深秀麗;瞿塘峽雄偉壯觀。寥寥數語,概括描寫了三峽的景色。

西陵峽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長70公里,自宜昌市南津關至宜昌秭歸縣香溪河,其特點是灘多水急。其中的泄灘、青灘、崆嶺灘,為三峽著名的三大險灘。過去船行其間,險象環生,舟毀人亡,時有所聞。建國後,航道經多年整治,大為改善;加之葛洲壩工程蓄水之後,回水百里,水位上升,險灘礁石沉入江底,不復為害。西陵峽中景觀甚多,著名的有黃牛峽、黃陵廟、三峽工程、燈影峽、崆嶺峽、牛肝馬肺峽、兵書寶劍峽、屈原祠。戰國時期偉大的詩人屈原、西漢時和親匈奴的美女王昭君,即誕生在西陵峽中。因此唐代詩人杜甫過西陵峽時,曾有詩雲:「若道世無英俊才,此處何來屈原宅?若道巫山女粗丑,此處何有昭君村?」
巫峽,號稱為三峽中的大峽。巫山十二峰,象一串翠綠的寶石,鑲嵌江畔。激流劈出的巫峽,以其幽深秀麗、深沉肅穆著稱。蒙蒙煙雨,潺潺細流,飛虹流彩,把峽谷妝扮的嫵媚多姿!
瞿塘峽(亦稱夔峽)氣勢磅礴,險峰對峙,是三峽中最短的峽谷,但卻「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峽中江流澎湃,濤聲雷鳴,號稱「天下雄關」。瞿塘峽特點是山勢雄峻。兩岸之山,如斧削而成,有的峰高1500公尺。夾江峭壁,甚為逼仄,致使江寬不過百米,最窄處僅幾十米。其中夔門山勢尤為雄奇,堪稱天下雄關,因而有「夔門天下雄」五字鐫於崖壁。山勢之外,瞿塘水勢亦「雄」, 它「鎖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有詩稱之「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江水至此,水急濤吼,蔚為大觀。對瞿塘峽的山水之「雄」,清代詩人何明禮有一首詩寫得至為貼切:「夔門通一線,怪石插流橫。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瞿塘峽中景點不少,如風箱峽,孟良梯、盔甲洞、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白帝城、古代棧道、大溪文化遺址等。
三峽之中,還套有兩個小三峽,即西陵峽中的神農溪小三峽和巫峽中的大寧河小三峽。這兩處小三峽水碧如流玉,山青翠欲滴,風景比大三峽更為奇秀,且風韻原始古樸,引人入勝。乘一葉輕舟漂流於青山綠水之中,是熱門旅遊項目。
美麗的「詩城」--白帝城、 壯偉的「夔門天下雄」、「赤甲晴輝」、「白鹽曙色」等眾多奇麗的景色,猶如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卷,令人目不暇接。

參考下面兩個網址的內容
http://www.cq.xinhuanet.com/subject/2003/yangtze2/

http://www.cnwei.com/html/wenwu.html

『陸』 歷史三峽論的內容

唐教授把社會政治制度的變化作為歷史發展的最為重要的特徵與標志(版前提),他把人類歷史權發展比作水過三峽,歷史的潮流中,前後兩個社會政治形態的轉換,其間必然有個轉型期,此轉型期就是個瓶頸,是個「三峽」。
中國社會的兩次轉型
唐教授把先秦以來的中國政治社會制度變遷分為「封建、帝制與民治」三個大的階段,共出現兩次轉型。
第一次大轉型,自公元前4世紀「商鞅變法」起至漢武帝和昭帝之間,實現了從封建轉帝制,歷時約三百年。此次轉型是自動的,內部矛盾運行的結果。
第二次大轉型,發端於鴉片戰爭之後的辛亥革命,此一轉型時間至少為二百年,順利的話,到本世紀中葉方能基本完成。此次轉型是受外來刺激而行,是被迫的。

『柒』 關於三峽的歷史故事

神女峰的傳說:
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於巫山縣城東約15公里處的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於青峰雲霞之中,宛若一個亭亭玉立、美麗動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巒上主雲霄,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泰、華、衡、廬皆無此奇」之說。每當雲煙繚繞峰頂,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紗似的,更顯脈脈含情,嫵媚動人。每天第一個迎來燦爛的朝霞,又最後一個送走絢麗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瑤池宮里住著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名叫瑤姬。她聰慧美麗,心地善良,活潑開朗,耐不住宮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這一天,她邀了她身邊的十一姐妹,騰雲駕霧,遨遊四方。當她們來到巫山時,只見十二條惡龍興風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圍困其間。瑤姬敬佩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決定助他治水。便送給大禹一本《上清寶經》的治水天書,瑤姬還沒有來得及告訴大禹如何破譯這部天書,就被西王母派來的天兵捉拿回宮。十二仙女早就厭倦仙宮生活,她們掙脫神鏈,重返人間,幫助大禹疏通了峽道,解除了水患。從此,瑤姬愛上了三峽,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間,為船民除水妖,為樵夫驅虎豹,為農夫布雲雨......姐妹十二忘記了回宮的事,久而久之,她們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絕美的峰巒聳立在巫峽兩岸。瑤姬是十二仙女的傑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個迎來朝霞,便贏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捌』 三峽歷史典故

巴楚文化的發祥地,黃帝正妃、西陵之女嫘祖的誕生地,三國時期歷史事件的重要發生地,西漢明妃王昭君的出生地,我國古代偉大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故里,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極大地豐富了風景區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三父子、陸游等歷代名人游峽的足跡和頌峽的詩篇,為風景區增色添彩。長期居住於此的土家族鄉民,至今保留著古樸淳厚的民族飲食、婚喪、宗教、服飾、民居、民慶、禁忌等方面的文化習俗,如摸秋、洗三打喜、掛艾蒿、跳喪、哭嫁等,體現了植根宜昌鄉土、附麗西陵山水、濃抹風土人情、活現巴楚遺風、長於民歌樂舞的鮮明個性。可以說,風景區不僅是畫的長廊,也是神話傳說、傳統文化的長廊。

『玖』 關於三峽的歷史故事

三峽民間故事

--------------------------------------------------------------------------------

http://www.longzx.com 2005-3-27 10:52:41來源:龍之行 瀏覽次數:1067

民間故事,人們俗稱「講古」,重慶話為「擺龍門陣」,它起源於民間,根植於傳統,鄉韻深長,是民間口頭文學中較為廣泛的體裁和形式。
三峽盛產民間故事家已成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劉德培融糅著泥土真實的口頭民間文藝作品,是他在時空的演化和閱盡人間滄桑中誕生出的絕世珍品,作品折射出來的深廣的社會歷史內涵已超越了作品的外在形態,以生活的本真狀態出現卻又負載著某種歷史文化內涵的帶有原生性的鄉土藝術,已抵達一種大俗大雅的理想境界。劉德培以超強的記憶力傳承鄂西地區民間口頭文學遺產,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民間文學的「活化石」。劉德培的故事保留著民間文學所特有的「有頭有尾,一線到底,交待明白,引人人勝」和「朴實無華、不枝不蔓」等表現手法的風格,又有自己的創造。他講的故事情節構思奇巧,語言生動詼諧,常於結尾處顯絕妙,創造了極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三峽一帶善講者眾多,劉德培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傳講各類民間故事512則,諺語干余條,民歌千餘首,謎語600多則,以及大量的民俗文化資料,為傳承、弘揚我國優秀的民間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劉德培被喻之為是當之無愧的「國寶」。
著眼於內容,民間故事含幻想故事、歷史故事、智慧人物故事、生活故事以及動植物故事等類別。
幻想故事是民間故事的一個重要類別,它以超現實的幻想構成離奇的故事,通過幻想來表達和寄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的願望,表達人們對於痛苦生活處境的不滿和改變這種處境的強烈願望,想像豐富而奇麗,向讀者展示了一個色彩斑斕、神人交會的超現實圖景,充滿著浪漫色彩。展翅飛翔的雄鷹能夠背負善良的弟弟去太陽山撿寶,同樣也能把貪心的哥哥托運到黃金耀眼的罪惡淵藪中去;蟒蛇變化為英俊的少男娶員外三小姐為妻,從而使她得到人間得不到的溫柔,狐狸精的美麗絕倫和妖嬈賢淑也就使農田勞作的村夫安居樂業盡享天倫之樂。……人類在追求自身人格獨立和精神解放的長途中, 就這樣漸次展開著他們的浪漫設想和積極追求。
幻想故事的基本結構模式是報恩故事,其中有的是神女報恩故事,其主人公往往是勤勞善良、心地仁慈而又老實本分的漁郎、獵手和樵夫,他們或是由愛神的暗中指點、或是於偶然中挽救了某一弱小動物的生命,這小動物碰巧又是龍女或蛇女的化身,於是她們從仙界來到人間,知恩圖報,讓恩人過上幸福的生活。並且有一貪財貪色之人挑撥阻撓其間,反復刁難,均被她們施展智慧和法力,一一擊破,突破重重阻攔,終於懲治壞人。有的則是動物等小精靈的報恩故事。
歷史故事題材在三峽相當廣泛,諸如公孫述稱帝、劉皇叔託孤、諸葛亮設陣、李白成觀星、張獻忠征戰,以及酈道元、杜甫、李白、白居易、劉禹錫、陸游、黃庭堅、周敦頤、王十朋等詩墨客的軼聞趣事。
智慧人物故事又叫機智人物故事,是民間故事中是最富 有理想主義色彩的部分。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無力與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階層抗爭,但卻能以智慧來獲得 一種喜劇性的結果,從中也折射出了廣大勞苦大眾某種隱秘的願望。當然現實遠比故事要復雜沉重得多,從整體看來,這些故事還無法達到那種現實批判與精神啟蒙的作用。民間故事家劉德培所講的《杜老幺的故事>、《張士發的故事>,就是反 映廣大勞苦群眾與封建剝削階級作斗爭和歌頌勞動人民機智勇敢、頑強樂觀精神的生活故事。他的故事構思別致,情節動人,結構嚴謹,哲理性強,如「半文錢」的故事情節是:乾隆年 間,枝江縣的縣老爺聞長樂杜老幺的名氣,找上門來,要和杜 老幺賭點狠氣,硬拉杜老幺去打一場官司,賭著杜老幺把他的烏紗帽打掉,否則就要任他發落。這個縣老爺是個服硬不服 軟的傢伙,見杜老幺不愛走,越是要抖這個狠。杜老幺被糾纏不休,就說:「打官司要到荊州府,我半文錢都沒有,怎麼敢上路?縣官聽說只要半文錢,就把通寶剁了一半給杜老幺。兩人直往荊州府,杜老幺當即告了這個縣官一狀,一下果然摘掉 了縣「老爺」的烏紗帽。杜老幺的狀詞是這樣寫的:「身為百姓父母官,目無王法好大膽,乾隆通寶剁兩半,不斬也得先撤官。」關於巧媳婦、哈(傻)女婿的故事也非常之多。
長江三峽的民間故事豐富而美麗,充滿著強烈的愛與恨。 歷來正史都是宣揚上智下愚的,而在這塊民族地區的民間傳說中,大量傳承著歌頌勞動人民的智慧、嘲弄剝削者愚蠢的故事,這說明勞動人民是民間傳說的創作者,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創作出口頭文學來歌頌自己。例如《羅二娃的故事>,從前有個財主叫三閻王,請了個放牛娃叫羅二娃,羅二娃不光得不到工錢,而且總是吃最壞的東西。三閻王假惺惺的說:「你細娃家還年輕,吃好的日子在後頭。」羅二娃餓得皮包骨頭,於是心生一計,編了一個篾籠頭,一上坡就用篾籠頭把小牛嘴巴籠住,不讓小牛吃草,小牛餓得歪歪倒倒,三閻王見了火冒三丈,羅二娃不慌不忙地說:「這牛兒還年輕,吃好的日子在後頭。」三閻王怕小牛挨餓,再也不敢拿孬東西給羅二娃吃了。不久,三閻王又提出牛要吃露水草才長得肥,半夜過一點就喊羅二娃起床。羅二娃實在受不了,於是又想了個主意。第二天早上雞叫頭遍,三閻王就來催羅二娃上坡,羅二娃睡在床上動也不動,口裡答應:「三老爺,我在看虱子呢。」「黑摸摸的你怎麼捉虱子呢?」「看不見捉虱子,看得見上坡放牛嗎?」「牛又肥又大怎麼看不見?」「三老爺,你不是越肥越笨嗎?要是笨牛滾了岩,怎麼得下場?」三閻王一想,放早牛是好,摔死了不得了。只好說:「好嘛,等天亮了再上坡。」從中不難見到低賤者的聰穎智慧。此外,還有大量反映封建禮教吃人,反映勞動人民勤於創造、樂於助人的優秀品質,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等方面的傳說。
機智人物故事的主人公個性各異,有的狡黠奸滑、助人為 樂,有的行俠仗義、打抱不平,有的公正清廉、懲治邪道,有的 少年聰慧、敦厚內秀;也有的胡混白吃、潑皮無賴,有的游戲人生和玩物喪命,有的為生計而行騙及其罵人成癖……或令人稱快、拍手叫絕,或令人展眉、一暢胸懷,或令人噴飯、前仰後合,或令人扼腕、慨嘆人生。這些人物身上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勞動群眾的樂觀、開朗的性格和大無畏的斗爭精神。機智人 物的斗爭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請君人瓮式,巧妙地設置各種圈 套,讓對手往裡鑽,對手毫無察覺,悔之已晚,如《我家沒得良心>;旁敲側擊式,指桑罵槐,言在此而意在彼,達到譏刺對手 之目的,如《擺掉臭錢就是狗>;裝瘋賣傻式,這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以裝傻掩蓋機巧,如張土發形象;欺瞞行騙式,這些騙子騙的並不完全是平民百姓,而是一些為富不仁、吝嗇小氣的地主老財和橫行鄉里的地痞惡棍;逗趣調笑式,機智人物採用這種方式並非為了懲治對手,而是捉弄對方,從中獲得樂趣,逗趣的對象往往是一些善良無辜的人,如《撿葯魚>、《擺人擺 得苦>等。總之,機智人物善於在各種場合中使用智巧,取得勝利,他們是一些智力超群者,在流傳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完美,成為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象徵。
生活故事的幻想成分很少或根本沒有,所以又稱為「寫實故事」或「世俗故事」,但其形態比幻想故事復雜。這類故事的主人公在他的空間中大多要遇到幾個難題,總是通過意外的轉折和結局達到一個理想的彼岸,或吟詩作對,或智設關卡,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就這樣,它以千姿百態的情節和鮮明單一的形象引人人勝,引人擊節稱快。那種從容不迫的即景生智,不露聲色的指桑罵槐,故作莊嚴的調侃嘲弄和信手拈來的想像才能的確令人驚奇嘆服。這類故事包含有豐富 的地方風土人情。如《祭窯>,故事本身要表達的是害人終害己的因果報應思想,卻側面地反映了古代人祭的歷史。土家地區尚鬼神,好祭祀,連燒窯都要舉行人祭,這對研究古代信仰和祭祀是很有裨益的。
生活故事的類別主要有生活斗爭故事、巧女故事、傻丈夫故事、朋友故事或好皇帝故事等等。很多生活故事都具有輕 松、幽默和滑稽的喜劇風格,有些本身就是令人捧腹的喜劇作品,有些雖不是純粹的喜劇,但也不乏精彩的喜劇細節。為了強化喜劇效果,生活故事採用了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段:誇誕,將人物的某種屬性誇張到怪誕的程度;巧合,能使人物絕處逢生,產生出人意表的效果;矛盾,在不協調中見出乖謬。此外還有裝痴賣傻、調笑逗趣也是常用的手法。
民間故事中有一類動植物故事,講草木蟲魚皆有情義,不 僅有松樹的剛強獨生、杉樹的謙讓多生等自然常識,而且山川 草木、花鳥蟲魚的風骨靈氣中積淀著人們庄嚴的歷史情感。 巴東《牛為什麼犁田>、《貓為什麼吃老鼠>、《老鼠子嫁姑娘>、 《散悶草>等,當陽的《狗餓雀>、《牛吃草>、《馬桑樹>等等。「一 草一木總關情」,講述得別有情趣,如「金盆楊」的故事:與清江並行的318國道線上有條山溪叫金盆河,河邊有一株高達十 余米的古楊。它樹基粗大,靠地面處有五個大洞,洞孔相連, 可容二三人。林業檔案稱它為「金盆楊」。傳說從前有個四川貨郎,路過人洞躲雨,當地一位姓向的女子也人洞躲雨,正遇貨郎脫衣擰水,她回頭便走,被山洪沖走。貨郎奮身救人,送她回家後,又回樹洞過夜。向的父母覺得貨郎是個誠實的恩人,有意將女子許配他,苦無媒人,便叫女兒請救命恩人來家 暫住。次日,向女至樹下仰望,貨郎問她在看什麼?女說:「我看它們到底是藤纏樹?還是樹纏藤?」於是貨郎大膽求婚,終於締結良緣。此後,這古楊樹下,便成了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香巢。這些故事常把動植物的外形特徵和生長習性人格化, 形成整體比況結構以傳達講述者的意趣。有的動物報恩故事 中的動物或是以其微薄力量給恩人賺得一點點錢財,或是以 其預測吉凶的能力指點恩人避免災禍,這類報恩故事與原始 的圖騰崇拜有關,因為幻想故事起源於原始社會,原始風俗必 然在其中留下投影。在原始人看來,自然界的萬物都具有靈性,他們崇拜自然,崇拜與他們的生存緊密相關的動物或植物,希望它們保佑自己,賜給自己幸福。隨著社會的進化,原始觀念逐漸淡薄,但卻作為原型被幻想故事保留和繼承,對後來的幻想故事有極大的影響

『拾』 三峽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2月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著手開展長江的綜合治理。

1955年開始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與計劃工作,1957年底基本完成。

1970年12月26日,長江葛洲壩工程批准興建,這是有計劃、有步驟地為建設三峽工程作實戰准備。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完成三峽工程的立法程序並進入實施階段。

1993年9月27日,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在宜昌市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宜昌三斗坪向全世界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0)歷史三峽擴展閱讀

三峽工程:

1、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導流明渠開挖等。

2、 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務是修築二期圍堰,左岸大壩的電站設施建設及機組安裝等。導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轉向三期工程建設的重要標志。

3、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進行的右岸大壩和電站的施工,並繼續完成全部機組安裝。屆時,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達600公里,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 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三峽工程投資:經國家正式批準的三峽工程初步設計靜態總概算(1993年5月末價格,不包括物價上漲及施工期貸款利息)為900.9億元。其中樞紐工程投資500.9億元,水庫淹沒處理及移民安置費用400億元。

三峽工程施工期長達17年,且其資金來源多元化,計入物價上漲及施工期貸款利息動態總投資,估算約為2039億元。近年由於我國經濟發展、物價穩定、利率下調,預測三峽工程總投資不會超過1800億元。

熱點內容
英語發音詞典 發布:2025-05-26 10:39:33 瀏覽:280
睿思語文 發布:2025-05-26 05:10:02 瀏覽:924
初音的歷史 發布:2025-05-25 21:37:34 瀏覽:870
女人做什麼生意好 發布:2025-05-25 19:48:13 瀏覽:643
教育部大綱 發布:2025-05-25 19:23:37 瀏覽:960
2014高考地理試題 發布:2025-05-25 18:48:51 瀏覽:712
畫角的教學反思 發布:2025-05-25 18:23:46 瀏覽:241
初三化學第一單元試題 發布:2025-05-25 17:18:36 瀏覽:173
英語地點單詞 發布:2025-05-25 16:47:05 瀏覽:848
中國地理順口溜大全 發布:2025-05-25 15:58:28 瀏覽: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