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歌劇
❶ 歌劇的起源與發展
起源:歌劇在西方語言的代表字Opera來源於拉丁語「作品」的復數形式(Opus, Opera),後經義大利文推廣至其他歐洲語言,顧名思義歌劇原意不單單包括舞台上的獨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對白、表演和舞蹈。
16世紀末,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有一群人文主義學者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團體,以復興古希臘的舞台表演藝術。他們相信古希臘的戲劇中的「合頌」部分實際上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認為古希臘的戲劇實際上就和今天的歌劇一樣,全部劇情皆以歌曲交代。
因此當現知歷史上第一部歌劇,由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作曲,取材自古希臘神話的《達芙尼(Dafne)》於1597年首演時,風評一片贊好,皆認為「成功復活了古希臘的戲劇精神」。
但《達芙尼》最終不幸失傳,但佩里的另一套首演於1600年的歌劇《尤麗狄茜(Euridice)》至今仍偶有排演。但今天歌劇界最古老的標準保留劇目的歌劇,當數1607年首演於曼都瓦宮廷的克勞迪奧·蒙泰韋爾迪作品。
歌劇發展:歌劇誕生於17世紀的義大利佛羅倫薩,世界上第一部公認的歌劇是1607年由蒙特威爾第創作的《奧菲歐》。從此,歌劇以它獨特的魅力逐漸成為歐洲最重要的音樂體裁。
1、17世紀末
在羅馬影響最大的是以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劇樂派。他於1681年創作的歌劇《善善惡惡》確立了歌劇序曲的典型模式,即「快-慢-快」三段式。
這一時期同時也確立了ABA式的詠嘆調格式。此時的音樂常用盛大的場面和合唱,給歌劇帶來重音樂、輕戲劇的傾向。這樣的傾向使得歌劇在日後的發展日趨僵硬。於是到18世紀20年代,遂有取材於日常生活、劇情詼諧、音樂質朴的喜歌劇體裁的興起。
義大利喜歌劇的第一部典範之作是帕戈萊西的《女傭作主婦》(1733年首演),該劇原是一部正歌劇的幕間劇,1752年在巴黎上演時,曾遭到保守派的詆毀。
因而掀起了歌劇史上著名的「喜歌劇論戰」。出於盧梭手筆的法國第一部喜歌劇《鄉村占卜師》就是在這場論戰和這部歌劇的啟示下誕生的。
義大利歌劇在法國最先得到改造,而與法蘭西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呂利是法國歌劇(「抒情悲劇」)的奠基人,他除了創造出與法語緊密結合的獨唱旋律外,還率先將芭蕾場面運用在歌劇中。
在英國,普賽爾在本國假面劇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英國第一部民族歌劇《狄東與伊尼阿斯》。在德、奧,則由海頓、狄特爾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將民間歌唱劇發展成德奧民族歌劇,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
至18世紀,格魯克針對當時那不勒斯歌劇的平庸、浮淺,力主歌劇必須有深刻的內容,音樂與戲劇必須統一,表現應純朴、自然。他的主張和《奧菲歐與優麗狄茜》、《伊菲姬尼在奧利德》等作品對後世歌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2、19世紀以後
義大利的g.羅西尼、g.威爾迪、g.普契尼,德國的r.瓦格納、法國的g.比才、俄羅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爾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劇大師為歌劇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型於18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ta,意為:小歌劇)已演進、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體裁。
它的特點是:結構短小、音樂通俗,除獨唱、重唱、合唱、舞蹈外,還用說白。奧國作曲家索貝、原籍德國的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是這一體裁的確立者。
3、20世紀
歌劇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納影響的理查·施特勞斯(《莎樂美》、《玫瑰騎士》);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是將無調性原則運用於歌劇創作中的貝爾格(《沃采克》)。
40年代迄今則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米約、曼諾蒂、巴比爾、奧爾夫、賈納斯岱拉、亨策、莫爾以及英國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頓等。
(1)歷史歌劇擴展閱讀
歌劇往往具有感人肺腑的戲劇故事情節,在演出中,聲樂的表現形式可同時包含獨唱、重唱、女聲合唱、男聲合唱、童聲合唱、混聲合唱等等,加上龐大的管弦樂團的演奏。
另外,在舞台的立體空間中,除了通過演員表演,展示出人物之間的關系和戲劇情節外,還運用了服裝、化妝、燈光、繪畫布景、道具、機械裝置等舞台美術手段。
其音樂部分通常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序曲:在歌劇演出開始時的一段樂曲。多數歌劇的序曲會把歌劇中出現人物的音樂主導動機和有鮮明個性的旋律交織在一起,在序曲的演奏中顯現。也有的序曲只是一個開頭的序奏,與後面的音樂關聯不多。
2、宣敘調:一種歌唱形式,更接近於戲劇朗誦,有和聲作為襯托,通常用於樂段之間的連接,多用於人物對話與角色的獨白。
3、詠嘆調:專指獨唱曲,是與朗誦或宣敘調相對而言的,在歌劇中多用於人物情感的抒發。
4、重唱:在歌劇中有多種形式的重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直至十一重唱等。重唱是指在同一時間段,各種人物用自己不同的旋律構成復調或和聲的織體來唱出每個角色相同或不同的情感,進行內心描述或敘事。
5、合唱:合唱是聲樂中表現力最強的表演形式,它能夠充分地表現歌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推動劇情的發展。歌劇在戲劇高潮出現時也會使用合唱這一豐富的表現形式。歌劇中的合唱能體現一種力量和升華了的群體境界。合唱以多聲部的音樂單色織體拓展了音樂表現力。
6、舞台美術製作:布景的安放、製作材料的選用,首先考慮有利於舞台上演員歌聲的傳送。製作往往反映了當時繪畫、建築和服裝的藝術理念。
7、舞蹈在歌劇中的運用:在講求豪華場面的「大歌劇」中,都有舞蹈的場面,用以調節氣氛和配合戲劇情節的發展,例如《卡門》中的二幕與四幕舞蹈場面。舞蹈場面的運用使歌劇的舞台演出增強了動感和視覺效果,更富於觀賞性。
8、歌劇清唱:歌劇清唱是將歌劇的演出音樂會化,以欣賞歌劇音樂為主。通常保留歌劇中的純音樂內容,在不影響音樂和戲劇脈絡完整的前提下,作一些縮減,刪節一些戲劇表演和過渡音樂段落,使音樂演出相對集中,更加符合音樂會的現場氣氛。
資料來源:網路-歌劇
❷ 歷史上出現過哪些著名的歌劇啊。
比才的《卡門》、
莫扎特的《女人心》、《魔笛》
普契尼的《藝術家的生涯》、《蝴蝶夫人》、《托斯卡》
小仲馬的《茶花女》
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
威爾第的《阿伊達》、《弄臣》
❸ 哪部歌劇被稱為歷史上第一部歌劇
展開全部
達芙妮(音樂史上第一部歌劇)
世界上第一部歌劇《Dafne》由Jacopo
Peri
作曲,於1598年在佛羅倫薩的貴族高爾西的宮中上演,獲得了極大成功。這就是人們所認為的歷史上的第一部歌劇,當時被稱為Melo
dramma(音樂劇),保存下來的樂譜只有其中的四段,其餘大部分均已失傳。
世界上第一部歌劇《Dafne》由Jacopo
Peri
作曲,於1598年在佛羅倫薩的貴族高爾西的宮中上演,獲得了極大成功。這就是人們所認為的歷史上的第一部歌劇,當時被稱為Melo
dramma(音樂劇),保存下來的樂譜只有其中的四段,其餘大部分均已失傳。
❹ 什麼是歌劇,簡述外國歌劇的發展史
歌劇的興起,首先在義大利。
17世紀義大利在政治上無為、商業上低迷的狀態,並沒有湮滅它的藝術熱情和創作活力,也沒能削弱其保持己久的「音樂大國」的地位。這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義大利一直是盛產旋律的國度;第二,義大利是歐洲新穎的和多樣化音樂品種的實驗園;第三,義大利始終保持了一批以培育音樂新品種為天職的才華橫溢的作曲家與歌唱家;最後也是比較特別的原因是,還有一批出於各種理由但客觀上為音樂事業提供了支持的貴族庇護者與投資者。因此,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義大利有條件甚至有責任把歌劇作為世紀禮品,奉獻給整個歐洲,並使之為此激動不已。
義大利的歌劇,可以分為佛羅倫薩歌劇、羅馬歌劇、威尼斯歌劇和那不勒斯歌劇。這些不同區域、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歌劇,所產生的影響也各不相同。
一、佛羅倫薩歌劇
16 世紀下半葉,在佛羅倫薩出現了一個稱之為「佛羅倫薩卡梅拉塔(即沙龍)會社」(也稱佛羅倫薩藝術集團)的非官方的音樂研究團體,其成員以貴族身份的青年詩人和作曲家為主。是他們第一次敲開了歌劇的大門。這個藝術集團由巴迪伯爵主持,研討的中心內容是,如何把音樂與戲劇更好地融合起來,以產生更大的藝術感染力。他們在認真研究了希臘音樂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希臘音樂之所以能產生極大的感染力和強烈的演出效果,是因為希臘音樂是單聲部的旋律,這種旋律開發了嗓音的音區、音高起伏、節奏變化等自然表現力,這就能決定性地影響與支配聽眾的感情。相反,以往那種用不同聲部演唱不同旋律和歌詞的方式,聽眾無論如何是難以聽清歌詞從而理解人物的,這種音樂充其量只能是器樂合奏。因此,他們選擇了為歌詞譜曲的正確方法:一種用音樂在「講話」的歌唱方式,即用獨唱旋律來強化和表現演員語言的抑揚頓挫。
佛羅倫薩藝術集團里對歌劇做出較大貢獻的有尤利奧· 卡奇尼(Caccini Giulio1551 一1618 年)、賈科波· 佩里(Peri Ja copo1561 一1633 年)、埃米利奧· 德· 卡瓦利埃利(Cavalieri Emilio De155O 一1602 年)等,他們是歌劇這塊處女地的拓荒者。
卡奇尼是職業歌唱家兼作曲家,甚至還是演奏家,這種多重身份對他從事歌劇事業起到了特殊而有利的作用。卡奇尼開創了一種新的依據歌詞音節的歌唱性風格,力求吐字清晰靈活,並用數字低音加以伴奏,從而成為宣敘調(朗誦調)的創始人之一。他還在旋律線的適當地方加上裝飾音,形成了16 世紀歌唱時的炫技方法。卡奇尼在(新音樂)這本歌集中,輯錄了大量有新風格、用數字低音伴奏的單聲部歌曲。對此,他闡述說:「為了更好地創作和演唱歌劇,最重要的在於懂得理念、語言,帶著情趣和感情去領悟它所表達的思想主題,還須了解復調音樂使用的對位法」。這些歌曲和作者的新理念,為歌劇的形成展示了一種可以效法的模式,激發了後來者的創作活力與靈感。卡奇尼對聲樂有著很高的造詣,他還是美聲唱法時期第一代有影響的聲樂教育家。關於他在聲樂教育方面的成就,我們在下面還將專門介紹。
佩里同卡奇尼一樣,也是歌唱家兼作曲家,他曾在一部幕間劇中成功地扮演了傳奇性的歌手阿里昂。不過,他在歌劇創作上的成績要更大些。佩里以在歌劇創作的實踐中確定了宣敘調的風格而聞名。他很成功地創造了一種介乎於一般的歌唱與說話之間的宣敘調,人聲在協和音程和不協和音程進行中,數字低音保持穩定不變,用以模仿說話的連續進行。這種宣敘調聽上去象音高不停變化中的自由朗誦。不論是宣敘調、詠嘆調,還是其他單聲部的獨唱歌曲,佩里都根據歌劇的需要,創造了具有戲劇性的樂匯。
佛羅倫薩藝術集團的研究成果,不只是小范圍內的沙龍式的坐而論道,而且確實付諸了實踐。在一定意義上說,在他們的客廳里,誕生了義大利歌劇。佛羅倫薩藝術集團的初衷是恢復希臘音樂,但實際上他們卻創造了一種既符合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又具有時代特徵的嶄新的藝術體裁。這種偉大的貢獻,也許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1597 年,在佛羅倫薩上演的《達芙內》,被認為是義大利也是歐洲的第一部歌劇。這是由同是佛羅倫薩藝術集團成員的奧塔維奧· 里努奇尼(作詞)和佩里(譜曲)聯袂創作的。《達芙內》取材於古希臘的愛情故事,內容中閃爍著人文主義的火花,劇中的歌曲都是單聲部的聲樂曲,多為節奏自由舒緩的宣敘調,也有歌唱性較強的歌曲,音樂風格新穎,很好地表現了歌詞的思想。
1600 年,他們又繼續合作,在佛羅倫薩上演了為王室婚禮創作的《尤麗狄茜》 。這是一部家喻戶曉的歌頌奧菲歐和尤麗狄茜愛情的神話故事,為了喜慶場合的需要,結尾改成了大團圓。佩里在《尤麗狄茜的音樂》一書中,解釋了該劇多種風格的單聲部歌曲,如達芙內的一首典型的新宣敘調,開始感情平穩,旋律舒緩協調,當唱到尤麗狄茜被蛇咬時,旋律變得激動,不協和音程增多,和聲也有了突然的變化;詠嘆調《蒂爾西之歌》安排在一首交響性的音樂之中,節奏鮮明,旋律優美,終止式的和聲性較強。卡奇尼也為《尤麗狄茜》寫過部分音樂,與佩里的戲劇性音樂相比,卡奇尼的《尤》 劇音樂更富於旋律性和抒情性。佛羅倫薩的歌劇,具有了義大利最初歌劇的一般特徵,並形成了有佛羅倫薩特色的田園式的優美清雅的藝術風格。在《達》劇和《尤》劇之後的近30 年內,佛羅倫薩只上演了為數不多的幾部歌劇。歌劇的中心開始向羅馬轉移。
二、羅馬歌劇
羅馬歌劇的題材偏重於神話寓言故事,具有較濃厚的宗教色彩,舞台美術追求奢華富麗的效果。
前期羅馬歌劇的主要作者是佛羅倫薩藝術集團的卡瓦利埃利。他是佛羅倫薩的貴族,在公爵宮廷負責藝術事務,他既是文化官員,也通曉業務。他作為佛羅倫薩藝術集團的成員,曾在佛羅倫薩上演過幾部篇幅短小的歌劇。早在1600 年,他就創作了(靈魂與肉體的表現)一劇,並在羅馬上演。這是一部道德劇,以寓言故事的手法,宣揚了宗教的理念。在卡瓦利埃利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作曲家由於自己的官方身份,而有意識地去表達與迎合統治者的思想,但(靈)劇的音樂創作仍體現了卡瓦利埃利在佛羅倫薩藝術集團中的追求。
1623 年,喜愛和提倡歌劇藝術的教皇烏爾班八世在羅馬即位,他的上台對奠定羅馬歌劇在義大利的領袖地位具有很大的影響。烏爾班家族在支持歌劇發展上,確實做了不少實事,包括主持修建了能容納3000 名觀眾的歌劇院,研製了供歌劇舞台使用的機關布景等。由於羅馬是教廷和王室的所在地,因此羅馬歌劇崇尚奢侈浮華的場面,更能迎合貴族的情趣,滿足他們的虛榮心,這與佛羅倫薩歌劇的風格大相徑庭。
這一時期的歌劇大多是根據史詩創作的神話劇和聖人劇。1634 年,由後來成為教皇克雷芒九世的尤里奧· 羅斯皮里奧西創作台本,斯特凡諾· 蘭迪譜曲的《聖阿萊西奧》 ,在新落成的羅馬歌劇院開幕典禮上演出。劇中描寫了中世紀一位羅馬「聖人」的故事,其主題仍是宗教道德的說教。1662 年,由多梅尼科· 馬佐基創作的《 阿多內的鎖鏈》 在羅馬上演,這是一部被普遍認為是典型的「羅馬式」風格的歌劇,它既逢迎了教會,又取悅了貴族,舞台效果十分豪華富麗。晚期羅馬歌劇的主要作曲家是路易吉· 羅西,他在1647 年創作了在當時被廣泛用作歌劇題材的《奧菲歐》 。在《奧》 劇中,古老的題材只不過是一個空筐,裡面裝的卻是時髦、怪誕等期望引起轟動效應的流行素材。
羅馬歌劇在音樂創作上,還有些值得稱道的優點。如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別更為明顯,宣敘調更加語言化,而詠嘆調則旋律性更強;《阿多內的鎖鏈》不僅棄了宣敘調中過於枯燥乏味的成分,而且它的歌劇前奏曲成為後來普遍採用的歌劇序曲的早期形式。但是,由於羅馬歌劇思想主題上的局限性和貴族化傾向,使它逐漸切斷了與廣大市民的聯系,在竭盡奢華中榨盡了自身的活力,終於慢慢淡出歌劇舞台,並沒有進一步地發展。而羅馬歌劇衰敗的直接原因是1644 年烏爾班八世的去世,他的政敵把烏爾班家族連同歌劇一起驅逐出羅馬。
三、蒙泰威爾第
此時的義大利,出現了一位對推動歌劇事業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偉大作曲家,這就是在牧歌創作中已聞名遐邇的蒙泰威爾第。蒙泰威爾第早期主要從事牧歌創作,並由此享有很高的聲譽。巧90 年至1612 年,出任曼圖亞公爵的樂師、樂長,此間,創作並上演了歌劇《奧菲歐》(1607 年)和《阿麗安娜》( 1608 年)。1612 年到威尼斯,翌年任聖馬可大教堂樂長。在威尼斯他生活了30 年,直至以76 歲高齡去世。在此期間,他為教堂和歌劇院創作了約10 部歌劇,其中包括《唐克雷蒂與克羅琳達之戰》 ( 1624 年)、《尤利西斯回鄉記》( 1641 年),他於75 歲高齡時創作的《波佩婭封後記》 堪稱經典之作,在人物性格的刻劃與音樂形象的塑造上,勝過他以前的任何作品,並成為17 世紀的歌劇傑作。
與這一時期義大利其他歌劇作曲家相比,蒙泰威爾第有兩大特點:
其一,蒙泰威爾第是一位感情豐富並把自己的感情投人到歌劇創作中去的激情型作曲家。蒙泰威爾第認為,音樂不是一種技巧性結構的藝術,它給人的不應只是感官上的愉悅,而更應該全面表現人的心靈和情感。以前的音樂只滿足於表達人的憂郁、悲傷、希望、寧靜等情緒是遠遠不夠的。音樂特別是歌劇音樂,還應該表達人的憤怒、恐懼、失望、仇恨等激烈復雜的內心世界,形成「興奮激動」的歌劇音樂。據此,蒙泰威爾第認為:「音樂不僅僅是用來指出歌詞原意的,它還應該表現得更深刻」。這種「深刻」體現在對人物活動變化的思想感情的細致刻畫上,體現在人物過去、現在與將來的思想感情的有機聯繫上。在歌劇創作的實踐中,蒙泰威爾第把這些原則訴諸於各種藝術形象,使這些形象富於色彩,動人心魄。特別是在他妻子病重和去世前後,他把自己親身體驗過的悲痛欲絕、令人心碎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融入作品中,而這種生離死別的心境與劇中的情節和人物正相吻合。當他的《奧菲歐》 和《 阿麗安娜》 。相繼問世後,那些活生生的、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使幾千名觀眾為之悲哀哭泣。蒙泰威爾第的這一藝術特性在《 奧菲歐>的宣敘調(你與世長辭>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奧菲歐是古代的詩人歌手,他的音樂使岩石、樹木與猛獸都為之感動。當他得知妻子尤麗狄茜的死訊後,決定隨她同去:
你與世長辭,我的愛妻,
我尚留在人間,你卻離我而去,永遠離我而去。
你決不會再回來,而我一息尚存。
不,不,假如詩句能動人心拄,
我將大膽地走進最深的地獄,
使冥王回心轉意,我將帶你重見天日。
要是殘酷的命運拒絕了我,
我將和你一起留在陰間!
在這首宣敘調中,蒙泰威爾第把歌詞譜成了極為悲傷的吟誦,調動許多音樂創作手法,表現情感的力量,發揮人聲的特長,使歌曲充滿了強烈的感情和凝重的悲劇氣氛,成為典型的「蒙泰威爾第式感情」的歌劇音樂。
其二,蒙泰威爾第的傑出貢獻還在於,他是第一個把戲劇性的歌劇音樂定型化的作曲家。在蒙泰威爾第的歌劇音樂中,所有的表現手法都是為戲劇服務、取決於戲劇需要的。這些戲劇性的表現手法包括:第一次在歌劇音樂中引人了類似「主導動機」的手法(如《奧菲歐》);採用戲劇性的歌詞,並堅持通過音樂形象透析人物的心靈,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徵;突出高音聲部,擴大和豐富獨唱聲部;強調宣敘調的表情性等。特別需要提到的是,蒙泰威爾第在他的歌劇中首次使用了由約40 件樂器組成的管弦樂隊,樂隊的編制也根據了劇情和角色的需要。而在此之前像佩里等人的歌劇,只用了琉特琴、羽管鍵琴等幾件樂器。蒙泰威爾第歌劇音樂的這些創作特色,成為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被後人效法的原則,並使他不僅成為義大利歌劇的傑出作曲家,也是17 世紀整個歐洲的偉大作曲家。
四、威尼斯歌劇
威尼斯作為歐洲歌劇活動中心的地位,大約是在17 世紀三、四十年代形成的。威尼斯歌劇與羅馬歌劇有著十分明顯的區別,甚至與佛羅倫薩歌劇也在很大程度上不盡相同。這些區別首先與威尼斯傳統的商業氣息相關。
盡管威尼斯的商業活動在17 世紀已經萎縮,但是城市的商業意識並沒有因此而消亡。這種傳統的商業氛圍在這個城市的歌劇活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在義大利的其他城市,歌劇的演出場所一般設在宮廷或貴族府邸的小劇場,觀看歌劇演出一直是社會上層人士的專利。而在威尼斯,採取了更為民主的形式,歌劇院向公眾開放。歌劇院在一般情況下,不再接受貴族贊助,而採取自負盈虧的經營方式。在1637 年,威尼斯建成第一個名為「聖卡西亞諾」的歌劇院,在以後的3 年時間里共興建了三個大型的公共劇場,最多時這個只有14 萬人口的城市,竟然擁有8 家劇院。歌劇院是所有愛好者的「共同體」:貴族占據包廂,中產階級購票人場,人場券為4 里拉,雅座加付2 里拉,一般市民則可免票人場,不過大多數是「站票」。威尼斯的歌劇院從興建起,就帶有與這個商業化的城市相匹配的經濟性質。這就決定了威尼斯歌劇必須向廣大市民開放,它的內容與形式必須與市民階層的審美情趣相適應,否則就無法生存。
從商業的角度看,歌劇院在較短時間里的接連興建,是因為有著大量的市場需求和良好的市場前景。事實也正是如此。17 世紀中葉威尼斯的歌劇演出,簡直到了萬人空巷、盛況空前的地步:包廂里是雍容華貴、附庸風雅的貴族與他們濃妝艷抹、花枝招展的妻女,池座里擠滿了船夫、小商販,不同身份的觀眾共居一堂;嘈雜的說笑聲、熱烈的鼓掌聲、放盪的口哨聲、嘖嘖的飛吻聲此起彼伏;包括神甫、貴族在內的狂熱的歌劇迷,時而呼喊著所崇拜的歌手的名字,時而跳上舞台扮演起劇中的角色。從積極的意義上說,威尼斯的歌劇,確實成了廣大市民的精神食糧。
由於歌劇院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這就大大刺激了歌劇事業的發展。歌劇作曲家、歌唱家和樂隊身價信增,歌劇作品大量產生,從17 世紀30 年代的世紀末的70 多年裡,竟上演了350 多個劇目。作為這一現象的副產品,接連不斷的演出造成了演員與樂隊的向外分流,劇中的人物被迫減少。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一般的劇院已雇不起較大型的樂隊。
這一切都形成了威尼斯歌劇的自身特色:民主化、市民化、商業化和娛樂性。
從威尼斯歌劇的藝術風格來看,它具有這樣一些特徵:歷史題材的劇目成為最成功的歌劇;抒情詠嘆調得到長足的發展;美聲唱法在歌唱中被普遍採用;劇情的發展趨向復雜;劇本的結構逐步嚴謹,一般為3 幕,每幕又分若干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舞台的布景裝置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可以模擬海戰、暴風雨、諸神、行進中的大象獅子,還可升降活動。威尼斯舞台美術的一些優秀成果,一直到19 世紀仍被沿用。
1637 年,由費拉里和馬內利創作的歌劇《安德羅梅達》 在新落成的聖卡西亞諾歌劇院公演,標志著威尼斯歌劇的開端。這部歌劇成本不高,費拉里兼演奏樂器,樂隊只有12 人;演員共6 名,其中包括馬內利和3 名閹人歌手。(安)劇和以後許多威尼斯歌劇(包括蒙泰威爾第的歌劇)一樣,演員和樂隊人數較少,部分原因與歌劇院考慮其經濟效益有關。
威尼斯歌劇的主要作曲家是兩位蒙泰威爾第的學生,比爾· 弗朗切斯科· 卡瓦利(Cavalli Pietro Francesco1602-1676 年)和安東尼奧,切斯蒂(Cesti Antonio1623-1669 年)。
卡瓦利共創作了42 部歌劇,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威尼斯對歌劇作品的需求。卡瓦利的代表作品有《泰蒂和佩雷奧的婚姻)( 1639 年)、(迪多女皇)( 1641 年)、(埃吉斯托)( 1643 年)、(情人埃爾科蒂)( 1662 年)等。1649 年,他創作了最著名的一部歌劇《 伊阿宋》 ,其中的詠嘆調和宣敘調開始形成明顯不同的兩種風格。卡瓦利的歌劇音樂注重戲劇性,擅長心理描繪,特別是詠嘆調富於旋律性、歌唱性,十分精彩,宣敘調雖缺乏蒙泰威爾第的變化與細致,但仍自然流暢。
與卡瓦利的風格不同,切斯蒂的歌劇更著意追求抒情性、裝飾性。他試圖恢復和發展義大利固有的純音樂因素,講究旋律的優美流暢,對作品精雕細刻。因此,歌劇中的詠嘆調得以發展,而戲劇性稍有減弱,作品缺乏氣勢和力度。切斯蒂的主要作品(奧隆泰阿》(1649 年),曾在威尼斯、羅馬、佛羅倫薩、米蘭、那不勒斯等地長期公演,是17 世紀演出場次最多的歌劇之一。1667 年創作的具有典型巴洛克風格的宮廷歌劇《 金蘋果》 ,是切斯蒂的代表性傑作。這部為王室婚禮專門創作的歌劇在上演時,甚至特地為此修建了一座能容納5000 名觀眾的大劇院。全劇共5 幕,有多達25 段的詠嘆調,充分發揮了歌唱家的技巧。演出陣容龐大,舞檯布景與裝置十分豪華。
威尼斯歌劇後期的主要作曲家是彼得羅· 西莫內· 阿戈斯蒂尼(約1635-1680 年)和安東尼奧· 薩爾托里奧(1630 - 1680 年)。他們力圖創立一種通俗風格的新詠嘆調,並採用了具有表情功能的花腔段落。前者的代表作是(塞賓族婦女受辱記),後者則有《阿代拉伊德》。
至17 世紀中葉,義大利歌劇在威尼斯基本上定了型,在以後的約200 年中,歌劇的形式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些體裁上的最主要的特點有:獨唱成為歌劇的主要歌唱形式;詠嘆調與宣敘調實現了分離,而詠嘆調日益受到作者的重視及觀眾的歡迎;新的美聲唱法在歌劇演唱中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音樂與歌詞的關系,由最初佛羅倫薩藝術集團堅持的音樂從屬於歌詞,逐漸發生了變化,開始出現音樂凌駕於歌詞之上的傾向。
五、那不勒斯歌劇
17 世紀約80 年代,義大利的歌劇中心移向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歌劇最初受到威尼斯歌劇的影響,卡瓦利、切斯蒂等人的作品曾在那不勒斯受到歡迎並引起轟動。以後,那不勒斯歌劇得到長足發展,逐步取代威尼斯成為義大利新的歌劇活動中心。那不勒斯歌劇直至18 世紀中後期,仍保持著旺盛的活力,一批批成果卓著的那不勒斯作曲家的足跡,遍布歐洲各地,對歌劇在全歐的推廣與普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那不勒斯歌劇的總體風格是:具有幽默、明快和富於活力的喜歌劇特色;注重優美典雅的外在形式,戲劇性的力度相對減弱,但優美的音樂又足以補償一切的不足。
那不勒斯歌劇的創始人和最主要的代表作曲家是亞力山德羅· 斯卡拉蒂(Scarlati Alessandro1660-1725 年)。他出身音樂世家,1679 年在羅馬上演了第一部歌劇《無知的過錯》,並獲得成功。他由此擔任了正住在羅馬的瑞典女皇克里斯蒂娜私人劇院的指揮,在此期間創作了《真誠的愛情》 (1680 年)、《龐貝大將》(1683 年)。1684 年抵達那不勒斯,任總督宮廷的樂長,創作了《皮羅和黛梅特寥》( 1694 年)、《十人團的垮台》( 1697 年)等40 多部歌劇。1702 年起任羅馬聖瑪利亞大教堂樂長。1709 年返回那不勒斯任原職,並兼任一所貧民音樂學院的院長直至去世,此間,他創作的重要作品有《蒂格拉內》( 1715 年)、《光榮的勝利》( 1718 年)等。
斯卡拉蒂是一位高產作曲家,共創作了115 部歌劇,列當時的歌劇作曲家之首,題材大多取自生活喜劇或歷史傳說。另外,還寫有700 余首康塔塔、清唱劇、彌撒曲等。斯卡拉蒂對歌劇的貢獻,一是強調歌劇是用音樂表現的戲劇,必須突出音樂在歌劇中的核心地位,人物的感情發展完全可以用音樂加以反映和概括,形成典型的音樂形象。與音樂相比,歌詞只是一種提示,並不起關鍵的作用。因此,聲樂在他的歌劇中占絕對優勢;二是創造了「清宣敘調」(也叫「白話宣敘調」)的歌唱形式,主要用於大段的獨白和對話,只用一兩件樂器作伴奏,使其起到劇情展開過程中的媒介作用;三是採用了A 一B 一A 式的返始詠嘆調,用以表現人物的矛盾心情,形成了一種確定的對稱程式;四是發展和固定了歌劇的序曲形式,他的歌劇序曲由快速、歌唱性的徐緩和舞蹈性的快節奏三部分組成,成為以後歌劇序曲的一種定式;五是建立了管弦樂完備、各有四個聲部的樂隊,並根據每件樂器的特色演奏不同情緒的音樂,這一樂隊編制及配器方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被應用。
斯卡拉蒂是一位勤奮嚴謹且有才智的作曲家,表現出對嚴肅戲劇理想的執著追求,因此被稱為「嚴肅的斯卡拉蒂」。曾有一段時間,他的作品並不受公眾歡迎,但他在圈內卻備受推崇,並對包括亨德爾在內的一批作曲家產生過重要影響。雖然斯卡拉蒂和後期的那不勒斯歌劇作曲家所創作的歌劇中,有的成為「集錦歌劇」,在某種程度上屬於音樂會的性質,歌劇的戲劇性因素已逐漸淡化,但這並不妨礙斯卡拉蒂在義大利歌劇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和傳承作用。18 世紀上半葉,那不勒斯歌劇和義大利其他地方的歌劇一樣,發展了歌劇音樂抒情的一方面,並更多地依靠歌唱家的獨唱技巧和豪華的舞台裝飾。歌劇逐漸背離了佛羅倫薩藝術家刻畫心理、表現性格的初衷,滑向了愉悅感官的質量低谷。
歌劇繼17 世紀中後期在體裁形式上大致定型後,那不勒斯時期又對宣敘調和詠嘆調做了進一步分化。宣敘調分為:一、清宣敘調,即「白話宣敘調」,演唱時接近於說話,只用簡單的和弦式伴奏;二是有助奏的宣敘調,也稱「有伴奏的宣敘調」、「樂器宣敘調」,多用於緊張的戲劇性場面,獨白或對白時的感情變化,由樂隊奏出。詠嘆調的分類較為繁雜,從伴奏形式上分,有無伴奏詠嘆調和有伴奏詠嘆調;從感情色彩上分,有激情詠嘆調、哀怨詠嘆調、詼諧詠嘆調等;從音樂風格上分,有田園舞曲詠嘆調、朗誦口語詠嘆調等。另外,在斯卡拉蒂的作品中,還出現了一種介於宣敘調和詠嘆調之間的「詠敘調」,意思是像詠嘆調那樣的宣敘調。這一形式到瓦格納時,發展為自由詠嘆調。至18 世紀中葉,這些大體上定型了的形式,成為以後歌劇創作的基本要素。具有以上特徵,並以神話和英雄傳奇故事為題材的17 世紀、18 世紀義大利歌劇,在音樂史上稱之為「正歌劇」。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幫到您,歡迎您登陸我們的網站,查詢全國各大城市最新、熱門演出信息
具體請點擊:http://www.chinaticket.com ^_^
❺ 歌劇藝術發展的歷程
1.歌劇在義大利的起源
歌劇起源於巴洛克時期(1066-1750),最初是由義大利佛洛倫薩的一群人文主義者為了復興希臘時期的戲劇傳統而創造的音樂形式,其淵源除了古希臘戲劇還有世紀神秘劇、假面劇,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藝復興後期興起的牧歌(madrigal) 。1599年佩里創作的《達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劇,1600年他創作了《尤麗狄斯》是現存最早的歌劇。這兩部歌劇已經有了詠嘆調與宣敘調分工,但總體看來並不成熟。1607年蒙特維爾第創作的《奧菲歐》是第一部成意義上的近代歌劇,作者運用了相當近代化的管弦樂隊為戲劇配樂,用不諧和音烘托氣氛和展現矛盾。在他的歌劇里,獨唱(宣敘調、詠嘆調)、重唱、管弦隊和舞蹈綜合在一起為劇情服務。蒙特威爾第認為歌劇的音樂要表達人類深刻情感,並且要與歌詞意義相吻合。鑒於他對歌劇這種體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爾第被譽為「近代歌劇之父」。
此後興起的是威尼斯歌劇學派。1637年威尼斯開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劇院—聖卡西亞諾劇院,使得這門藝術走出了少數貴族的沙龍,迎接一個更廣泛的市民階層的青睞。此後半個多世紀里,威尼斯前後開放了十幾家歌劇院,一大批有才華的作曲家、劇作家為之譜曲、寫腳本,比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這個時期的威尼斯歌劇場面有時奢華到了誇張的地步,開始運用燈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襯托劇情。
與此同時,17世紀中期,以A·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學派也發展起來,並統治了義大利樂壇和歐洲舞台近一百年。這個樂派特別注重在歌劇中發揮人聲美的作用,使聲樂獨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強了歌劇的主調風格(即與復調多旋律特點性對的單旋律風格)。當時的詠嘆調已固定採用A—B—A的反復三段體形式,在第三段重復第一段音樂材料時, 歌唱者可以隨意添加裝飾和花腔,以顯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劇旋律優美親切,選擇不同的詠嘆調表現不同的情緒。在重視人聲的同時,他重視器樂的獨立表現,採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劇情相似的劇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樂;首創了歌劇啟幕前的器樂合奏—序曲(又稱辛孚尼亞 Sinfornia),由快—慢—快三部分組成。他樹立的這種歌劇典範形式,被稱為義大利正歌劇(opera seria)。正歌劇注重人聲的特色導致了閹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閹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華麗而具有彈性)在歐洲的廣泛運用,但後來也出現了單純追求「美聲 」的形式而忽略內容的傾向,最終走向了衰敗(後來因為劇情雷同、單調,聽眾只聽炫耀技巧的詠嘆調,宣敘調一概不聽)。
至於羅馬歌劇,由於處於羅馬教廷的心臟地帶,教會的保守勢力對其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1697年教皇英諾森十二世下令封閉並拆毀了羅馬最大的一家歌劇院托爾·德·諾那(Tor di Nona)並宣布此後在教皇領地內禁演歌劇,從此羅馬歌劇一蹶不振。
2.法國早期歌劇的發展
法國歌劇的開山鼻祖無疑是讓·巴蒂斯特·呂利(1632-1687)。此人原籍義大利後被貴族帶到巴黎。他從宮廷樂手起家,幾年之內就掌握了宮廷的歌劇上演的批權,成了法國音樂界的國王。他很好的把義大利歌劇移植成為適應法國國情藝術形式,把當時法國宮廷崇尚的舞蹈(芭蕾)藝術融入歌劇,同時把法語詩優雅獨特的韻味充分的用歌詞表達出來,布景服裝也十分奢華,炫耀了當時法的富強。劇情大多現出對王權的崇尚和贊美,這一切都被打上了法國貴族階層 (而不是像其他國家一樣帶有市民色彩)的意識形態烙印。
到了18世紀,宏大華麗的巴羅克風格歌劇開始向簡潔實用的羅可可風格轉變,此 時出現在法國歌劇界的傑出人物是拉莫。他對傳統的法國歌劇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改革,使得唱腔、歌詞和配樂更好的為劇情服務。他的《卡托斯與玻呂克斯》成為18世紀法國上演次數最多的歌劇劇目。
3.德國早期歌劇發展史
17世紀的德國是一個災難深重的國度。1618-1648的三十年戰爭主要在德國國土上進行,使德國人口銳減,工商業凋敝,國土四分五裂,這樣使得本應成為歌劇主要觀眾的市民階層沒有發展起來,國土的分裂使得眾多的小領主無力自己興建歌劇院和組織上演大型的歌劇,很多喜愛歌劇的諸侯甚至常年住在義大利欣賞歌劇,使得這門藝術在德國的發展遲緩了許多。
1627年,許茨(1585-1672)創作了第一部德語歌劇《達芙尼》,德國開始有了自己的歌劇藝術。許茨1609年、1628年兩赴威尼斯學習音樂,曾師從蒙特威爾第。他的突出成就是把義大利單旋律作曲家的新風格帶入德國音樂。他的音樂在感情上富有德國特色,成為德國巴羅克音樂的鼻祖。許茨的學生凱賽爾和庫賽也成為德國歌劇界的中堅。1687年,漢堡成立了第一家上演德語歌劇的劇院。漢堡沒有經受三十年戰爭的打擊,加入了壟斷波 羅的海貿易的漢薩同盟,工商業很發達,有廣泛的市民基礎,這里是當時德語歌劇的唯一一片樂土。但是當時致力創作德語歌劇的作曲家只有凱賽爾、庫賽、瑪特森等不多的幾位,再加上德國人認為義大利為了歌劇而製造閹人歌手是殘忍的做法,只好從義大利"進口"閹人,阻礙了德語歌劇的發展。1738年,漢堡歌劇院被迫關閉,早期德語歌劇在與義大利歌劇的交鋒中敗下陣來。直到半個多世紀後,在莫扎特的筆下,德語歌劇才迎來了春天。
4.英國早期歌劇發展史
17世紀上半期的英國同樣動盪不安。清教徒(致力於清除英國國教中天主教殘余成分的加爾文派新教徒)為主要成分的資產階級新貴族在與國王的斗爭中佔了上風,通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內戰奪取了政權。清教徒信仰的加爾文派教義宣揚禁慾,力圖避免一切塵世的快樂,音樂被看作是邪惡的、引誘人進入"危險的"愉悅的手段遭到禁止。歌劇傳入英國不久,清教徒就上了台,他們封閉了一切歌劇院,廢除了原來英國國教宗教儀式上的音樂。英格蘭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1658年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復辟。這一歷史的倒退卻成了英國音樂得以發展的轉機。17世紀後期英國最重要的音樂家是普賽爾(1659-1695)。普賽爾短暫的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宗教音樂、歌曲、話劇配樂,最重要的貢獻是晚年的歌劇,帶有明顯的英國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代表作《戴伊和達朵》成為英國本土歌劇不可多得的佳作。普賽爾去世後,英國歌劇發展再度陷於停頓,義大利正歌劇充斥英國劇院 。1714年,亨德爾定居英國,為沉悶的英國歌劇界帶來了活力。他的正歌劇《里納爾多》等在英國大受歡迎。但18世紀二十年代末,傳統的義大利正歌劇因為其沉悶的腳本、空洞的內容和雷同的劇情不能適應隨著貿易和殖民發展起來的日益壯大的有產市民階層的口味,逐漸失去了市場。這時一部針砭時弊的《乞丐的歌劇》 (約翰·蓋伊詞,佩普什曲)在倫敦上演,它取材於日常生活,採用通俗幽默的對白和流行的曲調,贏得了市民的廣泛好評。劇中對以亨德爾為代表的義大利正歌劇作了無情的諷刺,使義大利歌劇在英國受到了沉重打擊,亨德爾經營的歌劇院最後因虧損而關閉。這時亨德爾把精力轉向了清唱劇的創作,義大利歌劇在英國的統治宣告結束。
5.歌劇的改革
歌劇這門古老的藝術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其中一些華而不實的弊病逐步顯露出來18世紀中期的階級構成、意識形態、審美觀念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一些有識士開始了改革的嘗試。拉摩可算是改革的先行者,而最徹底、影響最深遠的是魯克的歌劇改革。他的主旨是:「質朴和真實是一切藝術美的偉大原則」;歌音樂的「真正使命」是「和詩配合,以便加強情感的表現」。在他的歌劇中,待劇情的宣敘調具有重要地位,並且加強了旋律性,使其具有細致的情感表現;他精簡了戲劇結構,刪去了詠嘆調中華麗的炫技段,追求朴實無華的真情表,序曲也不再脫離劇情的孤立存在,而是預示劇情的有機部分;劇中的合唱、蹈都隨劇情的需要而存在,不能任意增刪。格魯克在記譜時廢棄了數字低音,之以具有明確的各聲部現代寫法。他的改革使當時腐化的歌劇藝術為之一新,僅影響了18、19世紀之交的歌劇舞台,包括羅西尼、瓦格納在內的整個19世紀 歐洲歌劇都從中得到了有益的啟發。
發格魯克的歌劇形式主要是喜歌劇。喜歌劇18世紀中期興起於義大利。1752年一家義大利歌劇團在巴黎上演《管家女僕》一劇,引起了有名的喜歌劇之爭。保守派站在維護封建貴族的藝術趣味的立場上反對喜歌劇,而以啟蒙思想家盧梭為首的改革派則熱情贊揚這一新生事物,並且於同年親自寫了一部喜歌劇上演。這場爭論促進了法國歌劇的發展。1762年,巴黎建立了喜歌劇院,這種充滿活力的藝術形式很快在歐洲各地風行,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等也具有明顯的喜歌劇色彩,而腳本作者正是一位法國人。
19世紀,義大利歌劇在貝利尼、唐尼采蒂、羅西尼三位歌劇大師手中再次煥發出征服全歐的魅力,特別是羅西尼的創作,集中體現了義大利人圓滑、幽默的天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至此,歐洲各國早期歌劇的發展史已經介紹完了。其實,從格魯克開始的歐洲歌劇,已經基本屬於現代歌劇的范疇
❻ 簡述中國歌劇發展的歷史。
1、探索階段:(1919--1944)的新歌劇,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響,或是為了適應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斗爭的需要。
前者,如:黎錦暉的兒童歌劇《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畫家》等,在倡導科學、民主精神上,在藝術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貢獻。
後者,如:聶耳的《揚子江暴風雨》、向隅的《農村曲》、冼星海的《軍民大生產吧》等,都在反映群眾革命斗爭的內容上、在借鑒西洋歌劇的經驗上、在藝術形式民族化的問題上作出了寶貴的嘗試。
2、奠基階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的新秧歌運動為起點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劇,如:《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為新歌劇的創作開辟了正確的道路。
此後,《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又獲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進一步探索新歌劇的創作經驗。《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繼問世。
3、深入探索階段:(1956---)是遵循「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方針,進一步大膽探索新歌劇的創作經驗的。
(6)歷史歌劇擴展閱讀
歌劇《白毛女》
《白毛女》是中國第一部民族歌劇,也是由中國共產黨指導創作完成的宣揚紅色文化的第一部歌劇,是中國共產黨紅色文化的開山之作、代表之作,是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石,開創了中國新歌劇的里程碑,在中國民族歌劇發展史上具劃時代的意義。
《白毛女》由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集體創作,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幟作曲。
藝術特色
《白毛女》是創造中國民族新歌劇的奠基石。它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國革命為題材,表現了中國農村復雜的斗爭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風俗、習慣、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風貌等。
同時,它繼承了民間歌舞的傳統,借鑒了我國古典戲曲和西洋歌劇,在秧歌劇基礎上,創造了新的民族形式,為民族新歌劇的建設開辟了一條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在音樂上,《白毛女》採取了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戲的曲調,加以改編和創作,又借鑒了西洋歌劇注重表現人物性格的處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樂形象。
楊白勞躲賬回來所唱的「十里風雪一片白」,是根據山西民歌《揀麥根》改編的,曲調深沉低昂,是刻畫楊白勞基本性格的音樂主題。
刻畫喜兒性格的音樂主題主要來自河北民歌《青陽傳》和《小白菜》,並貫穿全劇,隨著喜兒性格的變化而變化。如「北風吹」一段,選用的是河北民歌《青陽傳》的比較歡快輕揚的曲調;當在奶奶廟與黃世仁相遇時,為了表現喜兒強烈的階級仇恨,就採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的曲調。
在歌劇的表演上,《白毛女》借鑒了古典戲曲的歌唱、吟誦、道白三者有機結合的傳統,以此表現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推動劇情發展。如喜兒出場就是用歌唱敘述了戲劇發生的特定情境:「北風吹、雪花飄,雪花飄飄年來到。爹出門去躲賬整七天,三十晚上還沒回還。
大嬸子給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過年。」然後用獨白向觀眾介紹了身世和家庭。其他人物,如楊白勞、黃世仁、穆仁智也都在出場時,通過歌唱作自我介紹,有的地方也用獨白敘述事件過程。人物對話採用的是話劇的表現方法,也注意學習戲曲中的道白。
❼ 歌劇起源於哪一年。
歌劇起源於1600年前後。
歌劇是一門西方舞台表演藝術,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是唱出來而不是說出來的戲劇)。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後才出現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戲劇的所需一樣,都要憑借劇場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戲服以及表演等。
(7)歷史歌劇擴展閱讀
起源
歌劇在西方語言的代表字Opera來源於拉丁語「作品」的復數形式(Opus, Opera),後經義大利文推廣至其他歐洲語言,顧名思義歌劇原意不單單包括舞台上的獨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對白、表演和舞蹈。
16世紀末,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有一群人文主義學者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團體,以復興古希臘的舞台表演藝術。他們相信古希臘的戲劇中的「合頌」部分實際上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認為古希臘的戲劇實際上就和今天的歌劇一樣,全部劇情皆以歌曲交代。
因此當現知歷史上第一部歌劇,由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作曲,取材自古希臘神話的《達芙尼(Dafne)》於1597年首演時,風評一片贊好,皆認為「成功復活了古希臘的戲劇精神」。
但《達芙尼》最終不幸失傳,但佩里的另一套首演於1600年的歌劇《尤麗狄茜(Euridice)》至今仍偶有排演。但今天歌劇界最古老的標準保留劇目的歌劇,當數1607年首演於曼都瓦宮廷的克勞迪奧·蒙泰韋爾迪作品:《奧菲歐(L'Orfeo)》。
❽ 西方歌劇在不同時期歷史時期的藝術特點
拉斯考克斯洞穴:史前西斯廷小教堂拉斯考克斯洞穴被稱之為「史前西斯廷小教堂」,這是法國西南部一個復雜的洞穴,裡麵包含著世界上最不同尋常的舊石器時代壁畫,其歷史至少可追溯至15000年前。這處洞穴是1940年9月12日由4個年輕人發現的,195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首次進行公眾開放,由於每天參觀客游量達到1200人,人體呼吸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嚴重損壞了洞穴壁畫。1963年,為了保護這一舊石器壁畫藝術,法國政府停止向公眾開放。阿爾塔米拉洞穴:令畢加索都為之汗顏的壁畫藝術阿爾塔米拉洞穴是西班牙的史前藝術遺跡,洞內壁畫舉世聞名。位於西班牙北部古城桑坦德以南35公里處。1879年由考古學家馬塞利諾-德桑圖奧拉和他的次女瑪麗亞發現。洞窟長約270米,洞高2.3米不等,寬度各處不一。洞里保持著久遠的石器時代面貌,有石斧、石針等工具,還有雕鑿平坦的巨大石榻。150餘幅壁畫集中在長18米、寬9米的入口處的頂壁上,是公元前3萬年至公元前1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繪畫遺跡。其中有簡單的風景草圖,也有紅、黑、黃褐等色彩濃重的動物畫像:野馬、野豬、赤鹿、山羊、野牛和猛獁等。有的躺卧休息,有的撒歡奔躍,有的昂首翹尾,有的追逐角斗或互相親昵,形象千姿百態。據考證,壁畫顏料取於礦物質、炭灰、動物血和土壤,再摻合動物油脂而成,色彩至今仍鮮艷奪目。壁畫線條清晰,多以寫實、粗獷和重彩的手法,刻畫原始人熟悉的動物形象,組成一幅幅富有表現力和有浮雕感的獨立畫面,神態逼真,栩栩如生,達到了史前藝術高峰,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多年來,壁畫是世界學者們重要的研究對象。受到西班牙人的高度愛護。肖維特洞穴:壯觀的史前動物藝術肖維特洞穴位於法國南部的阿爾代什省,1994年,三位洞穴學家發現這處洞穴里竟然完好保存著舊石器時代精美的壁畫藝術,隨後肖維特洞穴名聲大噪。該洞穴里包含著許多動物的壁畫,其中多數動物都已滅絕,洞穴地面上僅存留著人類和遠古動物的足跡。該洞穴很快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史前藝術遺址。肖維特洞穴具有兩個清晰歷史時期人類的活動跡象,奧里尼雅克時期(舊石器時代前期3-3.2萬年前)和格拉維特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2.5-2.7萬年前),多數洞穴壁畫都屬於舊石器前期。該洞穴長約500米,裡面的一些小走廊各有特色。最為奇特的是洞內岩壁上有清晰可見的表現犀牛、馬和獅子等動物的壁畫,共有400個動物圖像。法國考古人員和科學家在採用同位素方法進行檢測後認為,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洞穴壁畫之一。馬古拉洞穴:史前世界藝術一瞥馬古拉洞穴位於保加利亞西北部,距離首都索非亞180公里。該洞穴的壁畫覆蓋了不同時代,最早可追溯至青銅器時代早期。洞穴中的壁畫描繪了舞蹈的女人、跳舞和打獵的男人、帶有面具的男人、大型動物、太陽、星辰和各種勞動工具和植物。這些復雜的史前壁畫豐富地暗示著遠古人類智力和精神方面的特徵,從新石器時代至青銅器時代,馬古拉洞穴被長期確定為神殿,並履行著相關的職能。科斯奎爾洞穴:2.7萬年前的水下洞穴科斯奎爾洞穴距離法國馬賽市附近,現今該洞穴的入口處位於水下,是由亨瑞-科斯奎爾在1991年發現的。現今這個洞穴可通過一條175米長的隧道抵達,該入口位於海平面37米之下。洞穴中包含著數十幅壁畫和雕刻作品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的壁畫藝術標識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較早的手繪圖案和相關的圖形,可追溯至2.7萬年前的格拉維特時期;較新的符號繪畫和動物繪畫可追溯至1.9萬年前的梭魯特時期。這些壁畫中繪制的典型動物包括:野牛、野山羊、野馬,以及像海豹、海雀和水母等海洋動物德歌姆洞穴:最好的史前多彩藝術生活在多爾多涅山谷的史前人類最早於公元前2.5萬年前居住在芬德歌姆山口,芬德歌姆山口洞穴的壁畫藝術至少持續了數千年。然而,當最早的史前人類離開時,這些洞穴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直到19世紀當地居民再次拜訪這一洞穴。1901年,一位名叫丹尼斯-佩朗寧的學校老師發現了芬德歌姆山口的洞穴壁畫,這些壁畫可追溯至公元前1.7萬年前。然而,更我的壁畫發現的時間更晚一些。1966年,當科學家再次清理該洞穴時,偶然間發現一幅繪有5隻野牛的壁畫。芬德歌姆洞穴中有200多幅彩繪藝術,被認為是超越拉斯考克斯洞穴的多彩史前壁畫藝術。目前,該洞穴現已對外關閉。該洞穴中壁畫描繪著80多頭野牛、大約40頭野馬,以及20頭以上的猛獁。
❾ 經典舞台劇(歷史劇)有哪些
《漢武大帝》《卧薪嘗膽》《大明王朝》《貞觀長歌》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上書房 》
《大秦帝國》《秦始皇》《貞觀之治》《大唐飛歌》
《唐明皇》《大唐芙蓉園》《武則天》《越王勾踐》
❿ 西方音樂史上最早的歌劇是哪一部
《達芙尼》
相關介紹:
取材自古希臘神話的《達芙尼(Dafne)》於1597年首演時,風評一片贊好,皆認為「成功復活了古希臘的戲劇精神」。是歷史上第一部歌劇,由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作曲。
16世紀末,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有一群人文主義學者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的團體,以復興古希臘的舞台表演藝術,全部劇情皆以歌曲交代。
(10)歷史歌劇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歌劇被視為西方經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義大利歌劇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劇,直至格魯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劇」,以對抗正歌劇的矯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紀歌劇巨匠,顯然是莫扎特。莫札特少年時先以正歌劇起家,既而以義大利語喜歌劇。
《達芙尼》最終不幸失傳,但佩里的另一套首演於1600年的歌劇《尤麗狄茜》至今仍偶有排演。但今天歌劇界最古老的標準保留劇目的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