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題目
⑴ 高中物理必修一基礎題
主要講思路。
第一題:A、B兩物質量相等,加速度相等,根據F=ma,可知把AB看成一個整體,所受的合外力Fab一定是B物體所受合外力的2倍,所以只需要先求出AB整體的合外力,再除以2就是B受到的合外力。AB整體所受的力有:F推力、重力、支持力,而且支持力與重力在斜面垂直方向的分力相互抵消。所以合外力就是F-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而求得B受到的合外力Fb,還需反推A對B的作用力,也就是Fb+B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
對於第二題:主要多了摩擦力f,f=重力在垂直斜面的分力*u,請參照第一題的思路,自行推算。
⑵ 高中物理必修一所涉及到的題型
一.描述運動的基本概念
1.參考系
⑴定義:在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選來作為標準的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參考系。
⑵對同一運動,取不同的參考系,觀察的結果可能不同。
⑶運動學中的同一公式中涉及的各物理量應以同一參考系為標准,如果沒有特別指明,都是取地面為參考系。
2.質點
⑴定義:質點是指有質量而不考慮大小和形狀的物體。
⑵質點是物理學中一個理想化模型,能否將物體看作質點,取決於所研究的具體問題,而不是取決於這一物體的大小、形狀及質量,只有當所研究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所研究的問題沒有影響或影響很小,可以將其形狀和大小忽略時,才能將物體看作質點。
⑴物體可視為質點的主要三種情形:
①物體只作平動時;
②物體的位移遠遠大於物體本身的尺度時;
③只研究物體的平動,而不考慮其轉動效果時。
3.時間與時刻
⑴時刻:指某一瞬時,在時間軸上表示為某一點。
⑵時間:指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在時間軸上表示為兩點間線段的長度。
⑶時刻與物體運動過程中的某一位置相對應,時間與物體運動過程中的位移(或路程)相對應。
4.位移和路程
⑴位移:表示物體位置的變化,是一個矢量,物體的位移是指從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線段,其大小就是此線段的長度,方向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⑵路程:路程等於運動軌跡的長度,是一個標量。
5.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質點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它等於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⑵平均速度:物體所發生的位移跟發生這一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叫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相應位移的方向。
⑶瞬時速度:運動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就是物體經過某有一位置時的運動方向。
6.加速度
⑴加速度是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的物理量,是一個矢量,方向與速度變化的方向相同。
⑵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的變化量與發生這一變化所需時間的比值叫加速度,即
⑶對加速度的理解要點:
①注意速度和加速度兩個概念的區別,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和時間的比值,加速度是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速度變化和時間的比值,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而加速度的方向不是速度的方向,而是速度變化的方向,所以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沒有必然的聯系。
②加速度的定義式不是加速度的決定式,在該式中加速度並不是速度變化量和時間t決定,不能由此得出a與成正比、與時間t成反比的結論,加速度的決定式,即物體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和物體的質量決定,加速度跟合外力成正比,跟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物體做加速直線運動還是做減速直線運動,判斷的依據是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是相同還是相反,只要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物體的速度一定增大,只要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物體的速度一定減小。
二.運動圖象
s—t圖象與v—t圖象的比較
圖A-2-6-1和下表是形狀一樣的圖線在s—t圖象與v—t圖象中的比較.
s—t圖
v—t圖
①表示物體勻速直線運動(斜率表示速度v)
①表示物體勻加速直線運動(斜率表示加速度a)
②表示物體靜止
②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③表示物體向反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初位移為s0
③表示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初速度為v0
④t1時間內物體位移s1
④t1時刻物體速度v1(圖中陰影部分面積表示質點在0~t1時間內的位移)
三.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相等,這種運動就叫做勻速直線運動,定義中的「相等時間」應理解為所要求達到的精度范圍內的任意的相等時間。
2.規律:勻速直線運動中,物體的位移與時間成正比。
3.公式:⑴s=vt ⑵t=s/v ⑶v=s/t
◎命題趨勢◎
高考對本單元知識點的考查表現在對一些物理量的理解判斷能力,如質點、位移、路程、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等,其直接考查的幾率不大,多數情況是與動力學或其他知識綜合在一起考查。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規律及推論:
基本規律:⑴Vt=V0+at,
⑵s=V0t+at2/2
推論:⑴Vt-2VO2=2as
⑵
(Vt/2表示時間t的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
⑶任意兩個連續相等的時間間隔(T)內,位移之差是一恆量.即:sⅡ-sⅠ=sⅢ-sⅡ=……=sN-sN-1=△s=aT2.
說明:
⑴公式涉及五個物理量V0,Vt,s,a,t每一個公式各缺一個物理量,在解題中,題目不要求和不涉及哪個物理量,就選用缺這個物理量的公式,這樣可少走彎路,找到最優解法.
⑵公式均是矢量表達式,對勻變速直線運動來講,通常取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其他矢量取正或負數代入公式運算.
2.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特點: (設T為等分時間間隔):
⑴1T末、2T末、3T末……瞬時速度的比為
v1:v2:v3:……vn=1:2:3:……:n
⑵1T內、2T內、3T內……位移的比為
s1:s2:s3:……:sn=12:22:32:……:n2
⑶第一個T內、第二個T內、第三個T內……位移的比為
s1:sⅡ:sⅢ……:sN=1:3:5:……:(2n-1)
⑷從靜止開始通過連續相等的位移所用時間的比
t1:t2:t3:……:tn=
一、自由落體運動
1.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
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2.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
⑴v0=0;
⑵a=g=9.8m/s2;
⑶方向豎直向下
3.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Vt=gt
h=gt2/2
v2t=2gh
4.必須是從靜止開始算起的自由下落過程才是自由落體運動,從中間取的一段運動過程不是自由落體運動.
二、豎直上拋運動
1.豎直上拋運動的概念
物體以初速v0豎直上拋後,只在重力作用下而做的運動,叫做豎直上拋運動(勻變速運動規律對它都適用).
2.豎直上拋運動的規律
取向上的方向為正方向,有
vt=v0-gt
h=v0t-gt2/2
v2t-v20=2gh
3.幾個特徵量
⑴上升的最大高度h=v20/2g.
⑵上升到最大高度處所需時間t上和從最高點處落回原拋出點所需時間t下相等.
即t上=t下=v0/g.
4.豎直上拋運動的兩種研究方法
⑴分段法:上升階段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下落階段是自由落體運動.下落過程是上升過程的逆過程.
⑵整體法:從全程來看,加速度方向始終與初速度v0的方向相反,所以可把豎直上拋運動看成是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應用公式時,要特別注意v,h等矢量的正負號.一般選取向上為正方向,v0總是正值,上升過程中v為正值,下降過程中v為負值,物體在拋出點以下時h為負值.
1.練習使用打點計時器
⑴實驗原理:打點計時器是一種使用低壓交流電源的計時儀器,其工作電壓為4~6伏,當電源為50Hz交流電時,它每隔0.02秒打一次點.當物體拖著紙帶運動時,打點計時器便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點,這些點記錄了運動物體的位移和發生相應位移所用的時間,據此可定量研究物體的運動.
⑵注意事項
①要先接通電源,後讓紙帶運動,並且每打完一條紙帶,應及時切斷電源.
②拉動紙帶時要平直,不要與限位孔摩擦.
③不必把打的第一個點作為計量起點.
④測各段長度時,不要用短尺分段測量.
2.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
⑴實驗原理
①利用紙帶判斷物體作勻變速運動的方法:如圖A-2-10-1所示,0、l、2……為時間間隔相等的各計數點,s1、s2、s3.……為相鄰兩個計數點間的距離,若△s=s2-sl=s3-s2……=常數,即連續相等時間內的位移差為恆量,則說明與紙帶相連的物體做勻變速運動.
②利用紙帶求運動物體加速度的方法:
a.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根據s4-s1=s5-s2=s6-s3=3aT2(T為相鄰兩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得:a1=(s4-s1)/3T2,a2=(s5-s2)/3T2,a3=(s6-s3)/3T2,
再求出a1、a2、a3的平均值,即為物體的加速度.
b.用v-t圖象求加速度:
先根據vn=(sn+sn+1)/2T,求出打第n點時紙帶的瞬時速度,然後作出v-t圖象.圖線的斜率即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⑵實驗器材:打點計時器、紙帶、復寫紙片、低壓交流電源、小車、細繩、一端附有滑輪的長木板、刻度尺、鉤碼、導線.
⑶實驗中應特別注意:
①開始應把小車停靠在打點計時器處,再讓小車運動,以使紙帶上多打些點.
②要先接通電源,再放開小車.
③要選擇比較理想的紙帶進行分析,舍掉開頭較密集的點.
④測量各記數點間的距離時不要分段測量.
⑶ 高中物理必修一經典習題
1.關於慣性,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同一汽車,速度越快,越難剎車,說明物體速度越大,慣性越大
B..物體只有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才有慣性
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殺,是因為乒乓球的慣性小的緣故
D.已知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的1/6,故一個物體從地球移到月球慣性減小為1/6
2.下列關於質點的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核很小,所以可以當作質點。B.研究和觀察日食時,可把太陽當作質點。
C.研究地球的自轉時,可把地球當作質點。D.研究地球的公轉時,可把地球當作質點。
3.下面哪一組單位屬於國際單位制中的基本單位
A.米、牛頓、千克 B.千克、焦耳、秒 C.米、千克、秒 D.米/秒2、千克、牛頓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個物體只要接觸就會產生彈力 B.放在桌面上的物體受到的支持力是由於桌面發生形變而產生的
C.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和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D.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必與其幾何中心重合
5.在100m競賽中,測得某一運動員5s末瞬時速度為10.4m/s,10s末到達終點的瞬時速度為10.2m/s。則他在此競賽中的平均速度為
A.10m/s B.10.2m/s C.10.3m/s D.10.4m/s
6.用手握住瓶子,使瓶子在豎直方向靜止,如果握力加倍,則手對瓶子的摩擦力
A.握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B.只要瓶子不動,摩擦力大小與前面的因素無關。
C.方向由向下變成向上。 D.手越干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7.一物體m受到一個撞擊力後沿不光滑斜面向上滑動,如圖所示,在滑動過程中,物體m受到的力是:
A、重力、沿斜面向上的沖力、斜面的支持力
B、重力、沿斜面向下的滑動摩擦力、斜面的支持力
C、重力、沿斜面向上的沖力、沿斜面向下的滑動摩擦力
D、重力、沿斜面向上的沖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斜面的支持力
8.同一平面內的三個力,大小分別為4N、6N、7N,若三力同時作用於某一物體,則該物體所受三力合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
A.17N 3N B.5N 3N C.9N 0 D.17N 0
9.汽車在兩車站間沿直線行駛時,從甲站出發,先以速度v勻速行駛了全程的一半,接著勻減速行駛後一半路程,抵達乙車站時速度恰好為零,則汽車在全程中運動的平均速度是
A.v/3 B.v/2 C.2v/3 D.3v/2
10.在2006年2月26號閉幕的都靈冬奧會上,張丹和張昊一起以完美表演贏得了雙人滑比賽的銀牌.在滑冰表演剛開始時他們靜止不動,隨著優美的音樂響起後在相互猛推一下後分別向相反方向運動.假定兩人的冰刀與冰面間的摩擦因數相同,已知張丹在冰上滑行的距離比張昊遠,這是由於
A.在推的過程中,張丹推張昊的力小於張昊推張丹的力
B.在推的過程中,張昊推張丹的時間大於張丹推張昊的時間
C.在剛分開時,張丹的初速度大於張昊的初速度
D.在分開後,張丹的加速度的大小大於張昊的加速度的大小
二.多選題:(每小題有四個選項,其中不只一個是正確的,請將正確答案填入答題卡中。每小題4分,漏選2分,錯選0分。共16分)
11.如圖所示,懸掛在小車頂棚上的小球偏離豎直方向θ角,則小車的運動情況可能是
A.向右加速運動 B.向右減速運動 C.向左加速運動 D.向左減速運動
12.下列所描述的運動的中,可能的有:
A.速度變化很大,加速度很小;B.速度變化方向為正,加速度方向為負;
C.速度越來越大,加速度越來越小。D.速度變化越來越快,加速度越來越小;
13.如圖是A、B兩物體同時由同一地點向同一方向做直線運動的v-t圖象,從圖象上可知
A.A做勻速運動, B做勻加速運動
B.20s末A、B相遇
C.20s末A、B相距最遠
D.40s末A、B相遇
14.如圖所示,在光滑的桌面上有M、m兩個物塊,現用力F推物塊m,使M、m兩物塊在桌上一起向右加速,則M、m間的相互作用力為:
A. B. F m M
C.若桌面的摩擦因數為 ,M、m仍向右加速,則M、m間的相互作用力為
D.若桌面的摩擦因數為 ,M、m仍向右加速,則M、m間的相互作用力仍為
第二卷(54分)
三.填空題:(共12分)
材料 動摩擦因數
金屬—金屬 0.25
橡膠—金屬 0.30
木頭—金屬 0.20
皮革—金屬 0.28
15.如圖,把彈簧測力計的一端固定在牆上,用力F水平向左拉金屬板,金屬板向左運動,此時測力計的示數穩定(圖中已把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放大畫出),則物塊P與金屬板間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 N。若用彈簧測力計測得物塊P重13N,根據表中給出的動摩擦因數,可推算出物塊P的材料為 。
16.用接在50Hz交流電源上的打點計時器測定小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得到如圖所示的一條紙帶,從比較清晰的點開始起,取若干個計數點,分別標上0、1、2、3…(每相鄰的兩個計數點間有4個列印點未標出),量得0與1兩點間的距離x1=30 mm,3與4兩點間的距離x4=48 mm.,則小車在0與1兩點間的平均速度為 m/s,小車的加速度為 m/s2。
四.計算題:(本題共4小題,共42分。解答應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驟。只寫出最後答案不給分,有數值計算的題,答案中必須明確寫出數值和單位)
17(8分)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汽車,第1s內通過0.4m位移,問:⑴汽車在第1s末的速度為多大?⑵汽車在第2s內通過的位移為多大?
18(10分)豎直升降的電梯內的天花板上懸掛著一根彈簧秤,如圖所示,彈簧秤的秤鉤上懸掛一個質量m=4kg的物體,試分析下列情況下電梯各種具體的運動情況(g取10m/s2):
(1)當彈簧秤的示數T1=40N,且保持不變.
(2)當彈簧秤的示數T2=32N,且保持不變.
(3)當彈簧秤的示數T3=44N,且保持不變.
19(10分)如圖,有一水平傳送帶以2m/s的速度勻速運動,現將一物體輕輕放在傳送帶的左端上,若物體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5,已知傳送帶左、右端間的距離為10m,求傳送帶將該物體傳送到傳送帶的右端所需時間。(g取10m/s2 )
20(14分)如圖所示,質量為4kg的小球用細繩拴著吊在行駛的汽車後壁上,繩與豎直方向夾角為37º。已知g = 10m/s2 ,sin37º=0.6,cos37º=0.8,求:
(1)汽車勻速運動時,細線對小球的拉力和車後壁對小球的壓力。
(2)當汽車以a=2m/s2向右勻減速行駛時,細線對小球的拉力和小球對車後壁的壓力。
(3)當汽車以a=10m/s2向右勻減速行駛時,細線對小球的拉力和小球對車後壁的壓力。
20(14分)如圖所示,質量為4kg的小球用細繩拴著吊在行駛的汽車後壁上,繩與豎直方向夾角為37º。已知g = 10m/s2 ,sin37º=0.6,cos37º=0.8,求:
(1)汽車勻速運動時,細線對小球的拉力和車後壁對小球的壓力。
(2)當汽車以a=2m/s2向右勻減速行駛時,細線對小球的拉力和小球對車後壁的壓力。
(3)當汽車以a=10m/s2向右勻減速行駛時,細線對小球的拉力和小球對車後壁的壓力。
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B A B B D C C
二.多選題:
題號 11 12 13 14
答案 AD AC ACD BD
三.填空題:
15.2.60N(2.6亦給分) 木頭
16.0.3;0.6
四.計算題:
17.(8分)
解:小車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⑴由 ,得: ------------------(3分)
則汽車在第1s末的速度為v1=at=0.8×1m/s=0.8m/s------------------------(2分)
⑵由s1∶s2=1∶3,得:
汽車在第2s內通過的位移為s2=3s1=3×0.4m=1.2m------------------------(3分)
(本題有較多的解題方法,請評卷小組自定、統一標准)
18.(10分)
解:選取物體為研究對象,受力分析如圖所示.(圖略)——圖:1分
(1) 當T1=40N時,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T1-mg=ma1,(1分)解得
這時電梯的加速度 (1分)
由此可見電梯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1分)
(2) 當T2=32N時,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T2-mg=ma2,(1分)解得這
這時電梯的加速度 (1分)
即電梯的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下.電梯加速下降或減速上升.(1分)
(3) 當T3=44N時,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T3-mg=ma3,解得
這時電梯的加速度 (1分)
即電梯的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上.電梯加速上升或減速下降.(1分)
19.(10分)
解:物體置於傳動帶左端時,先做加速直線運動,受力分析如圖所示(1分),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1分)
代入數據得: (1分)
當物體加速到速度等於傳送帶速度v = 2 m / s時,
運動的時間 (2分)
運動的位移 (1分)
則物體接著做勻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所用時間:
(2分)
物體傳送到傳送帶的右端所需時間 (2分)
20.(14分)
解:(1)勻速運動時,小球受力分析如圖所示(圖略),由平衡條件得:
代入數據得: ,
(2) 當汽車以a=2 m / s2向右勻減速行駛時,小球受力分析如圖(圖略),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代入數據得: ,
(3)當汽車向右勻減速行駛時,設車後壁彈力為0時(臨界條件)的加速度為a0,受力分析如圖所所示,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代入數據得:
因為 ,所以小球飛起來, 。設此時繩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⑷ 高中物理必修一試題及答案
不太明白你的意思
是不是只要是必修一的試題你都要呀
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可以去高中物理輔導網,只要在網路里搜高中物理輔導網就行了,在高一上學期試題里就有必修一的試題了。
⑸ 高中物理必修一的題目 會的請進
一個是參考系,一個是質點問題
參考系是人們拿來當作一個像是坐標原點的東西,就算整個坐標系在移動,但只要在這個坐標上的某一點相對原點不動,那以這個參考系看,這個點也是不動的
質點是用來判斷重心位移的假定點,只要不去研究物體本身的旋轉或變動以及形狀,任何物體都可以看成質點
1.C
2.A
3.B
4.AB
5.A
6.B
7.C(火車通過大橋要算出長度,與形狀有關)
8.D
⑹ 必修一高中物理題
1,你的理解是對的!2 通過人腳和地面的摩檫力傳遞的。假想摩檫力為零,人就在船上打滑了。
受力分析要選取研究對象的,把研究對象拿出來,單獨分析。
如圖:
①選擇大地為研究對象,大地受到桿給大地的支撐力。
②選擇桿為研究對象,忽略桿本身的質量,桿受到人給桿的力,桿受到大地給桿的力。
(其中,大地給桿的力和桿給大地的力互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圖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同種顏色標識)
③選擇人為研究對象,人受到桿給人的力,人受到船給人的摩檫力,人受到船給人的支撐力,人本身受重力。
④選擇船為研究對象,船本身受重力,船受人給船的力,船受人給船的摩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