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歷史
㈠ 有關食物的歷史故事
1、油條
油條也稱油炸燴、油炸鬼。它是南宋時杭州百姓製作的早點食品。1142年,民族英雄岳飛被賣國賊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設計殺害於風波亭。京城臨安(今杭州市)百姓知道了這件事後,個個義憤填膺,對秦檜、王氏深惡痛絕。
當時風波亭附近有一家專賣油炸食品的飲食店,店老闆正在油鍋旁炸食品,得知岳飛被秦檜夫婦害死的消息後,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從盆中抓起一塊面團,捏成一男一女兩個小人,並將它們背靠背粘在一起,丟進油鍋,口裡還連連喊道:「吃油炸秦檜啦!」
他這么一喊,周圍的百姓個個心裡都明白他的意思了,便一擁而上,一邊動手幫著做,一邊幫著喊,還一邊吃。其他的飲食店見狀,也爭相效仿。當時,整個臨安城都做起「油炸檜」,並很快傳遍全國。「油炸檜」流傳到今天,許多地區已改稱「油條」,但仍然有地方叫「油炸燴」或「油炸鬼」。
㈡ 油炸果的來歷傳說故事簡寫50字
「炸果」,即油炸面花,關於"炸果"有這樣一個傳說。
歷史上大荔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之地,除古大荔戎外,羌族、回族、蒙古族都在這里生活過,所以說大荔民間美術活動也體現著民族文化的融合。舊時有一句民謠說:「男人在外邊裝鱉哩,婆娘在屋裡胡捏哩!」「胡捏」一詞,包含了對婦女塑造面花的贊美與戲戲之情,由於年復一年的「胡捏」,延續了茶食——「炸果」這一民間藝術的生命。
「炸果」的大體製作過程包括了:和面、醒面、揉擀、捏花、翻炸等幾個過程。油炸面花既是一種高貴的禮品,也是招待貴客喝茶的佐點,因而非常精心,樣式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花貢、石榴、蓮花、公雞、牡丹、菊花、蓮生貴子,小型的還有掏麻糖、麥穗、棉桃等,這些藝術形式都是從文字元號產生以前的古老本源上繼承下來的,是民間美術的符號語言,有藝術起源的意象特徵,既是飲食文化中的瑰寶,也是最古老而樸素的藝術品,對研究中華民族的民俗活動有重要的價值。
㈢ 油條的歷史
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 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記錄了油炸食品的製作方法。
《清稗類鈔》中還記載了很多地方稱油條為「油炸檜」:「油炸檜,長可一人,捶面使薄,以兩條絞之為一,如繩以油炸之,其初則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惡秦檜之誤國,故象形似誅之也。」因此,現今多推測油條起源於秦檜的年代,即南宋,但從南北朝、唐朝有關詩詞來看,其實油條應早於宋朝,具體無法考證。
在油條製作的歷史演變中,油條有了多種稱法。有叫「油炸果」或者「果子」的,有叫「天羅筋」的。咸豐年間張林西著《瑣事閑錄》則更是將各地對油條的稱呼做了個梳理:「油炸條面類如寒具,南北各省均食此點心,或呼果子,或呼為油胚,豫省又呼為麻糖,為油饃,即都中之油炸鬼也。」油條當時在北京,是叫「油炸鬼」。
但油條的起源地是南方還是北方,則一直有爭議。
油條其實沒有完全固定的做法。烹飪工藝專業的果殼網網友無不散席對記者說,傳統配方和現代流行的健康改良版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原理雖不相同,但目的都是為了讓其蓬鬆酥脆。
㈣ 古代人吃油炸食品嗎……
最開始的時候,油都是從動物脂肪中提取。狩獵時代人們就發現在加熱肉食的時候,會有液體從中滲出,這大概就是先民對油脂最原始的認識。古代也是吃油炸食品的,就是植物油什麼的在很早之前是沒有的。
㈤ 油炸薯條的流行歷史 油炸薯條源自哪裡
也許人們會把炸土豆條稱為「法國式的」,但它卻是美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幾乎美國所有的快餐店都售賣這種油炸的土豆條。這類油膩美味的土豆條有多種烹制方法:有些可以切成細長條型,有些可以弄成十字交叉的樣子,甚至還有一些可以做成彎曲的形狀。通常情況下,炸土豆條的表面會撒上鹽,還要蘸番茄醬。不過,很多人在吃炸土豆條的時候會蘸蛋黃醬,或者僅僅就著鹽吃。
這道油炸食品在美國菜餚中被認為是一份重要的配菜。炸土豆條經常與其他食物搭配在一起,比如在售賣牛排、熱狗和漢堡時就會配上炸土豆條。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麥當勞的套餐,它包含一個漢堡、一杯軟性飲料和一份炸土豆條。那麼,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道流行美食的歷史吧。
不少人都認為炸土豆條實際上最早是在比利時的餐桌上出現的。比利時人認為,在17世紀的80年代,默茲河沿岸的一群漁民烹制了第一份「炸土豆條」。那片地區的人喜愛吃一道含有炸魚的佳餚。故事是這樣的,因為默茲河在那年冬天凍上了,漁民們無法捕魚,所以就沒有可以油炸的魚了,於是他們把土豆切成小片,並以炸魚的方式來油炸這些土豆條。
然而,另一個說法則認為,炸土豆條其實是起源於法國。美國的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有一次想在白宮的晚宴上吃到這款美食,於是他讓自己的法國廚子「以法國人的慣用方式來烹制土豆」。他指的是把切成薄片的土豆放在油里炸。這也許就是「法式」炸土豆條得名的由來。
炸土豆條大約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在美國流行起來,這很有可能要歸因於快餐店的興起,如麥當勞、溫迪快餐和漢堡王。似乎炸土豆條就是為快餐業而量身定做的。因為很難在家裡烹制炸土豆條,所以人們都蜂擁至餐廳來購買這款大受歡迎的美味佳餚。
由於炸土豆條的廣泛流行,它還衍生出了多種多樣的品種,有炸薯角(把帶皮的土豆切成楔形,然後油炸並調味),辣椒乳酪炸土豆條(就是撒上辣椒和乳酪),還有薯片(這是一個偶然的發明,在油炸前,土豆條被切成很薄的樣子)。
不管你怎麼稱呼這種食品,抑或無論你搭配什麼樣的食物來享用它們,炸土豆條都深受很多美國人的喜愛。正如我們南部地區這兒的人所說的:「任何油炸的東西都美味無比。」
㈥ 油條的由來及歷史
《宋史》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岳飛,民間通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
油條的做法,准備材料:
中筋麵粉:200g、鹽:3-4g、白糖:5g、玉米油:10g、水:85g左右、酵母:2g、雞蛋:1個。
1、麵粉里加鹽、白糖、玉米油,用筷子慢慢攪拌均勻
㈦ 中國從哪個朝代開始用油炸烹飪食物的歐洲國家呢
華夏民族的烹飪以蒸、煮為主。清朝的時候還沒有花生油。早期烹飪頂多用動物油,就是脂(牛羊油)、膏(豬油)。
因為我們的榨油技術還沒有從國外傳來。漢朝的時候張騫終於從西域帶回了胡麻,我們才開始用麻油。僅限於點燈。
說起油炸食品,就不能不提食用油。因為糧食缺乏或者技術落後的原因,在一些古代文明裡我們看不到食用品油的蹤跡。
先祖們還沒有使用過旋轉式榨油機,也不會因為要榨油就少吃一點花生或者其它可以榨油的糧食作物。直到公元一世紀,肉類油炸食品才在在地中海沿岸出現。而與此同時,中國三國時期也出現了用麻油煎食物的烹飪方法。
在八世紀到十五世紀的阿拉伯,動植物油和油炸食品在飲食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一時期,黎巴嫩,西亞,馬格裡布和敘利亞盛產的橄欖油也變得遠近聞名,這些國家出產的橄欖油甚至還出口到伊拉克和埃及。
不過,將油炸食品推向世界的北美大陸,原來卻是沒有油炸食品的。許多歐洲學者在研究美洲飲食文化的時候,驚訝地發現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里居然沒有食用油,更不曉得油炸食品是什麼玩意。
直到17世紀,北美洲開始被英國殖民統治的時候,油炸的烹飪方法才從歐洲傳播到美洲和非洲。
英國殖民者在美洲著迷於油炸一切食品:油炸火腿、油炸雞蛋、油炸豬肝、油炸牛排、油炸魚、油炸土豆片,油炸牡蠣,以及油炸剁碎的各色食品。
人們把這些油炸食品和甜甜圈、煎餅、油煎餅一道,作為三餐天天吃、月月吃,這大概是美國歷史上吃油炸食品最多的歲月。
那時候,一些油炸食品如此風靡以至於被作為當地文化的標桿而延續至今。美國法式炸土豆條和中東部的炸豆丸子(鷹嘴豆或者蠶豆)都是這方面的典範。
美國西南部的原住名以炸麵包出名,而玉米熱狗則是紐約康尼島人民的驕傲。
伴隨著美國快餐文化的傳播,一些美國人所鍾愛的油炸食品,如炸雞塊、炸薯條也成了許多國家的流行食品,比如在中國,炸薯片在超市裡極為暢銷。
但是美洲原住民並不喜歡歐洲人帶來的食用油,現代的拉丁美洲依然如此。除了在一些路邊攤上會看到炸玉米餅或者炸魚,油炸基本上不是拉丁美洲人民的主要烹飪方法。
㈧ 歷史上存在過下油鍋的酷刑嗎
歷史上用油炸人的酷刑,這也叫烹,或者叫油烹。南朝梁時,侯景亡命東魏,後來又南奔,高澄命令部下抓到他的妻子,先剝下麵皮,然後又用大鑊盛油把他們煎死。清末學者俞樾講過一個故事,說四川巴縣有一名武生,自恃拳勇,武斷鄉曲,有一天他做夢被閻王抓去,讓他受地獄里的種種酷刑,其中就有油炸。俞樾寫道:「(冥王)乃命獄卒,以鐵叉叉入油鑊中,頃刻肌膚糜爛,臟肺焦灼,苦不可言。」這雖然是夢境,卻能反映出用油烹人的那種慘狀。
現實中確有這樣的事例。明初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佔領南京,大肆殺戮建文朝臣,其中將兵部尚書鐵鉉割鼻之後處死,仍不解恨,又命令把鐵鉉的屍體投入大鍋中,讓武士用鐵叉翻轉鐵鉉使他面朝朱棣,以示謝罪之意,但怎麼也不能把他翻轉過來,正在搗騰時,突然鐵鉉屍體爆裂,滾熱的油四處飛濺,武士們慌忙散開,這才作罷。鐵鉉的屍體也在頃刻之間焦黑如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