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昭通的歷史

昭通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14 16:14:00

Ⅰ 昭通的地方傳統文化有哪些

昭通唱書,為雲南漢族獨特的一種曲藝形式。至今有150多年的歷史。昭通唱書的演唱活動一般在農歷正月春節和農閑季節。閑暇和婚喪嫁娶也有唱的,但內容和唱腔有嚴格區別。辦婚事時多唱歌頌美好姻緣和堅貞愛情方面的內容;辦喪事時多唱忠孝節義、倫理道德,唱腔悲切憂傷,專曲專用,稱孝歌。

Ⅱ 昭通歷史上叫恭州是那個朝代

昭通歷史上叫恭州是: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26),在南寧州東北部分置恭州,轄今昭通市、東川區和曲靖市會澤縣。治所昭通。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設恭州、協州。恭州轄今永、昭、魯、巧、會澤、東川;協州轄今鎮、彝及貴州省威寧縣。恭州治所今昭通。

唐武德八年(625),改恭州為曲州,轄朱提、唐興二縣。治所昭通。

Ⅲ 雲南省昭通市有多少年的l歷史,

昭通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地處滇、川、黔三省結合部,幅員2.3萬平方公里。2001年8月撤地設市,轄1區10縣172個鄉鎮(辦事處)。2004年末總人口524萬人,有彝、苗、回等23個少數民族52萬人。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昭通古稱「朱提」、「烏蒙」,自秦開「五尺道」、漢築「南夷道」後,便成為中原文化傳入雲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雲南文化的三大發祥地之一,為我國「南絲綢之路」的要沖。近現代以來,這里曾誕生和哺育了一大批傑出人才。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區位特殊,地處要沖。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處於昆明、成都、貴陽、重慶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輻射的交匯點,位於國家規劃的「攀西——六盤水經濟開發區」腹心地帶,是雲南的北大門和滇、川、黔三省經濟、文化的交匯重地。隨著內昆鐵路的建成通車,由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組成的立體交通網路已具雛形。
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昭通居於雲嶺高原與四川盆地的結合部,屬典型的山地構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縣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縣滾坎壩)。氣候屬亞熱帶、暖溫帶共存的高原季風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鍾靈毓秀,物產豐饒。這里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資源「金三角」的美譽,開發潛力大。礦產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已知礦產資源33種,現已探明儲量22種。煤、硫儲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儲量165.82億噸,探明儲量102.27億噸,昭通盆地褐煤儲量達81.98億噸,為我國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鉛鋅礦已探明儲量166.92萬噸。硫鐵礦為全國五大礦區之一。有色金屬為雲南三大基地之一。水能資源富甲雲南,水能蘊藏量為2080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1612萬千瓦,國家在金沙江下游昭通境內規劃有溪洛渡、向家壩、白鶴灘三座巨型電站。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優質蘋果基地,昭通蘋果、天麻、杜仲、魔芋、花椒、苦丁茶等特色產品馳名省內外。

Ⅳ 歷史上的昭通古名叫什麼

昭通,雲南省下轄市級行政區,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處專;金沙屬江下游沿岸;坐落在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抬升的過度地帶。

昭通地勢南高北低,最低海拔267米(水富縣),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縣),總面積23021平方公里。

昭通轄一區(昭陽區)10個縣143個鄉鎮(辦事處)。2010年末總人口521.3萬,其中有苗、彝、回等23個少數民族54.2萬人。

昭通歷史上是雲南省通向四川、貴州兩省的重要門戶,是中原文化進入雲南的重要通道,雲南文化三大發源地(大理昭通昆明)之一,素有小昆明之稱為中國著名的「南絲綢之路」的要沖,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稱。

Ⅳ 昭通出過哪些歷史名人

從古至今復,昭通人文歷制史群英薈萃。杜宇傳播和農耕文明的傳說,孟碑被譽為「海內第一石」,「天下絕」的觀斗山石雕,近現代史上名垂青史的劉平楷、羅炳輝、龍雲,盧漢和國學大師姜亮夫、著名學者肖瑞麟、鄧子琴、張希魯、謝飲澗,時代英雄徐洪剛等一大批雄才俊傑使昭通山水殊勝,人文增輝。

Ⅵ 請問一下昭通的歷史有多長時間 如:中國歷史5000多年。也就是要具體數據。大概一點就行了。 謝謝各位~

一、昭通歷史文化悠久 昭通這塊古樸神奇的土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1982年,昭通市北郊過山洞出土了一枚人牙化石,經鑒定為「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約10萬年,稱作「昭通人」,填補了雲南省猿人階段到晚期智人階段之間的空白,說明昭通市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大約距今一萬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的約六千年時間里,居住在這里的先民們已廣泛使用磨製石器,並懂得了制陶、紡織、農業和放牧等技術,開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西周末至春秋初期時的杜宇部落,入蜀,「教民務農」,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明,得到了蜀民的擁戴,當了蜀王,號「望帝」。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太守李冰開鑿焚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進一步經略雲南,派常頷將李冰開鑿的焚道延伸至建寧(今曲靖),史稱「五尺道」。中原文化的南漸,今昭通地處「五尺道」樞紐,得風氣之先,是雲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地區。 公元前135年(西漢武帝建元六年),漢武帝改變漢初「閉蜀故徼」的封閉政策,重開「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區設置郡縣,擴大中原與西南邊遠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西漢王朝在今昭通市設朱提縣(郡),昭通首次被納入中央政權的管理之下。商品自由運銷,漢文化影響蔚然成風,昭通社會經濟文化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自西漢建元六年至唐天寶年間,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為縣治,或為郡治,或為犍為南部、犍為屬國都尉治所,前後達800餘年。其間,漢晉兩代,發達的農業經濟、燦爛的青銅文化特別是白銅的發明、聞名全國的朱提銀、儒學的興起和傳播,表明朱提地區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這從漢孟孝琚碑和晉霍承嗣壁畫墓等的出土發掘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證。尤其是漢孟孝琚碑,有「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內第一石」之美譽,著名學者梁啟超、羅振玉、袁嘉穀、黃膺、趙藩、方樹梅、謝飲澗等學者對此碑紛紛進行過考證,該碑是迄今為止雲南所發現的唯一一塊漢碑,其碑圖、碑石、碑文為研究雲南古代文化史及其與中原文化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參證。霍承嗣壁畫中的「夷漢部曲」的寫實畫像,是現存晉代壁畫的唯一,對研究古代民族史及漢晉時期雲南民族關系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朱提文化受滇、夜郎、巴蜀、荊楚等諸多文化因素的影響,但其表現的主要文化特徵仍然屬於成熟的漢文化體系。也就是說,朱提文化是以漢文化為主,同時包容了多種周邊文化因素的復合型、地域性文化。 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兩個地方政權先後稱雄於雲南地區,昭通既與中原文化疏離,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詔、大理文化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唐豆沙關袁滋題紀摩崖,是作為封建統一國家的唐中央政權與南詔地方政權關系史中一項重要的實證文物,又是唐貞元間中原、巴蜀與雲南交通史的真實記錄。學術界認為袁滋題紀摩崖有「維國家之統、定疆域之界,鑒民族之睦、補唐書之闕,正載籍之誤、留袁書之跡」六大歷史價值。已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碑在今鹽津縣豆沙鎮境內,刻石高約60厘米,寬約25厘米,全文八行,直下左行,計一百二十二字,釋文為:「大唐貞元十年九月廿日,雲南宣慰使內給事俱文珍,判官劉幽嚴,小使吐突承璀,持節冊南詔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龐頎,判官監察御史崔佐時,同奉恩命,赴雲南冊蒙異牟尋為南詔。其時,節度使尚書右僕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韋皋,差巡官監察御史馬益,統行營兵馬,開路置驛,故刊石紀之。袁滋題。」宋封烏蒙。元置烏蒙路。明代置烏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歸流後,改烏蒙為昭通。上溯唐、宋兩代行羈縻之治時中斷中央政權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稱「烏蒙」(阿猛)前後千餘年。土司制度的形成和逐漸完備,因用兵、屯田、民族遷徙而形成的土著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發展同樣值得關注,同樣是昭通歷史文化資源中極為寶貴的財富。 清雍正五年(1727年)實行改土歸流,「詔改烏蒙府為昭通府」。歷雍正、乾隆、嘉慶三代,實施了一系列安定社會、發展生產、繁榮文化的方針政策,昭通社會經濟文化又步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以興修水利和高產農作物引進種植為代表的農業開發;朱提銀銅的再度輝煌;因大規模銅運而推進的水陸交通建設和商業貿易的繁榮;儒學的日漸復甦;非本土宗教文化的進入等等,昭通歷史文化彷彿又走進了繁榮的朱提文化的又一個輪回。可惜,匆匆而來的晚清咸同年間的動亂,又一次斷送了昭通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大好前程。 民國時期的昭通,成為雲、貴、川三省邊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時有「小昆明」之美譽。昭通涌現出了中共早期雲南地方組織領導人劉平楷、李國柱,中國中央軍委確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十三位軍事家之一的羅炳輝;昭通又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黨中央在這里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 二、昭通歷史文化文化遺存多樣 昭通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全市有新石器遺址20餘處,著名的有魯甸野石山遺址、馬廠遺址和巧家小東門新石器遺址,時代在四千年左右。據1983年中國科技大學科研處編的《科研情況簡報》第六期及有關論文公布,對安陽殷王武丁妻子婦好墓出土的部分青銅器進行檢測,說明距今三千年前殷朝鑄造青銅器的銅礦來自今天雲南的永善和巧家一帶。戰國至秦漢,許多墓葬出土的器物,有的具有滇文化因素,有的含巴蜀文化因素,有的近似邛都文化。有意義的是,昭通市盤營、水井灣、白沙地出土的陶器不少有「刻畫符號」,或者是一種古代少數民族文字。著名的《孟孝琚碑》出土就與「粱堆」相關;崖墓分布九個縣(區),近千座,為雲南之最。昭通市北坡,鎮雄縣城北,現存東漢以來彝族烏蒙部、芒部部分遺址。鹽津豆沙關、威信棺木岩、永善橋灣,遺留著眾多懸棺墓。石板墓分布於巧家、綏江、鹽津、大關、鎮雄、彝良、威信,早至新石器時代,晚至明代。 三、昭通歷史文化發揚顯著 昭通市繼20世紀50年代初以漢磚、石室墓為主的考古發掘後,在70年代以來,先後發掘了大關縣岔河崖墓群、昭陽區象鼻嶺崖墓群,魯甸縣馬廠新石器時代遺址,昭陽區灑漁營盤村戰國西漢土坑墓群和小彎子崖墓群,水富縣樓壩、箭刀灣崖墓群,以及張灘壩戰國西漢土坑墓群,巧家縣小東門新石器時代石棺墓群,魯甸縣野石新石器時代遺址,威信縣瓦石、舊洞懸棺葬。這些考古發掘,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對研究雲南、昭通的歷史,甚至在中國考古學上都有重要意義。 四、昭通歷史文物眾多 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滋題記摩崖石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野石山遺址、孟孝琚碑、羅炳輝故居、扎西會議舊址、水田寨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鐵爐紅軍標語、魯甸拖姑清真寺、觀斗山石雕群、霍承嗣壁畫墓等。 五、昭通館藏文物豐富 市文物管理所和11個縣(區)的文管所、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的館藏文物有17497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件。例如:「孟琴」三聯子母銅印、「建初元年」雙魚銅洗、巫師陶俑等;國家二級文物10件,例如:騎鹿銅俑、帶蓋提梁銅壺、馱羽人寶瓶青銅朱雀、天王鎮小鬼銅像等,國家三級文物278件,一般文物517件。昭通已是雲南省文物藏品富集的地區。 六、昭通人文歷史璀燦 從古至今,昭通人文歷史群英薈萃。杜宇傳播和農耕文明的傳說,孟碑被譽為「海內第一石」,「天下絕」的觀斗山石雕,近現代史上名垂青史的劉平楷、羅炳輝、龍雲,盧漢和國學大師姜亮夫、著名學者肖瑞麟、鄧子琴、張希魯、謝飲澗,時代英雄徐洪剛等一大批雄才俊傑使昭通山水殊勝,人文增輝。 眾多歷史文化資源的存在,為昭通文化產業的開發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資源和潛力,也是昭通文化發展、繁榮的根本,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也給現在的昭通人以豐厚的文化營養,昭通這塊土地現在形成昭通作家群現象,不是偶然的,與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文化氣息的滋潤是分不開的。
順便給你說一聲我就是昭通人

Ⅶ 昭通市在古代叫什麼

昭通市在古代叫朱提、烏蒙府、昭通府。

昭通在夏商之前為荒虞之地,尚無記載。 夏商時期屬古梁州。周為竇地甸。秦漢間為夜郎國地,西漢建元六年,西漢王朝在今昭通市設朱提縣,昭通首次被納入中央政權的管理之下。

自西漢建元六年至唐天寶年間,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為縣治,或為郡治,或為犍為南部、犍為屬國都尉治所,前後達800餘年。

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兩個地方政權先後稱雄於雲南地區,昭通既與中原文化疏離,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詔、大理文化的影響。

元置烏蒙路。明代置烏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歸流後,改烏蒙為昭通。上溯唐、宋兩代行羈縻之治時中斷中央政權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稱烏蒙前後千餘年。

清初襲明制,稱鎮雄土府,屬四川省。清雍正五年實行改土歸流,詔改烏蒙府為昭通府。雍正六年2月,烏蒙土府改土歸流,是為烏蒙府。

移治於土府東二十里地,於米貼地方置永善縣,大關屯地方置大關廳,改鎮雄府為散州劃歸烏蒙府。雍正八年7月,烏蒙府更名為昭通府。

(7)昭通的歷史擴展閱讀:

昭通境內群山林立,海拔差異較大,具有高原季風立體氣候特徵。昭通境內四季差異較小,但是不同的海拔上氣候有著較大的差異。

海拔從高到低有高原氣候、溫帶氣候、亞熱帶氣候之分,而在同一海拔上,昭通南部溫度比北部高,濕度比北部低。

昭通全年平均氣溫在11℃-21℃之間,最冷氣溫出現在1月,月平均氣溫在1℃-12℃之間,最熱溫度出現在7月,月平均氣溫在20℃-27℃之間。

昭通降水比較豐富,但是南北分布不均,南干北濕,澇災和旱災時有發生。截至2010年,昭通已知礦產資源33種,現已探明儲量22種。

煤、硫儲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儲量165.82億噸,探明儲量102.27億噸,昭通盆地褐煤儲量達81.98億噸,為中國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鉛鋅礦已探明儲量166.92萬噸。硫鐵礦為全國五大礦區之一。有色金屬為雲南三大基地之一。

Ⅷ 雲南省昭通市

雲南省昭通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歷史上為雲南通往中原的重要樞紐,是「西南絲綢之路」的要沖,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稱,也是雲南通往四川和長江中下游的北大門。^^昭通地跨東經102°52′~105°19′,北緯26°55′~28°36′。東西寬241公里,南北長234公里,總面積23021平方公里 ,東面與貴州省接壤,西北與四川為鄰,南面與曲靖地區會澤縣接界。從昭通地區所在地到省會昆明市公路里程430公里,空中航行時間30分鍾。

昭通2001年撤地設市。全市轄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綏江縣、鎮雄縣、彝良縣、威信縣、水富縣1區10縣173個鄉鎮。面積23021平方公里,人口467萬。

昭通是多民族散雜居住地區,全國56個民族中,昭通有31個,其中10萬人口以上的有苗族、彝族、回族。苗族是昭通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彝族是昭通的土著民族,歷史較為悠久,回族人口佔全省回族的1/4 。昭通是雲南回族居住較為集中,人口最多的地區。

昭通市歷史上是雲貴川支省的物資集散地,是雲南與內地各省的重要通道。自秦開「五尺道」以來,秦漢間為夜郎國地,明初稱烏蒙軍民府,清雍正九年才改為昭通府。這裏手工業、私營工商業曾一度繁榮,昭通醬、綠豆糕、羊毛皮衣等土特產曾遠近聞名,素有雲南的「小昆明」之稱。

昭通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在這兒繁衍生息,至西漢時更是創造了燦爛的朱提文化,它介於巴蜀文化與夜郎文化、 滇文化的交匯點,又受中原文化影響,因而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及其區域特色,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

昭通為雲嶺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受金沙江水系的切割,山高谷深,溝壑縱橫,高低差異大。南部最高點為巧家葯山,海拔4040米 ,北部最低點為水富滾坎壩,海拔267米 ,相對高差3773米,立體氣候十分突出。中部烏蒙山和五連峰山脈橫踞其間,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將全區的自然環境分為兩大部分,北部經常陰雨蒙蒙、霧氣沉沉,日照時數少;南部降雨量少,積溫多,致使南北兩部分的整個生物群落各具鮮明的特色。最古老的活化石桫欏樹在威信成片生長就達1200畝,具有重要的科研、旅遊價值。

昭通的旅遊資源集自然、人文景觀兩大類,多姿多彩。五尺道、棘人懸棺、漢孟孝踞碑、扎西會址、大山包高原風光及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水富銅鑼壩、省級風景名勝區黃連河瀑布群、威信觀斗山石雕群等。奇特的自然景觀與濃郁的民族風情、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和革命歷史文化名勝相結合的旅遊資源尚待開發。

Ⅸ 昭通市歷史發展情況

昭通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地處滇、川、黔三省結合部,幅員2.3萬平方公里。2001年8月撤地設市,轄1區10縣172個鄉鎮(辦事處)。2004年末總人口524萬人,有彝、苗、回等23個少數民族52萬人。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昭通古稱「朱提」、「烏蒙」,自秦開「五尺道」、漢築「南夷道」後,便成為中原文化傳入雲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雲南文化的三大發祥地之一,為我國「南絲綢之路」的要沖。近現代以來,這里曾誕生和哺育了一大批傑出人才。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區位特殊,地處要沖。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處於昆明、成都、貴陽、重慶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輻射的交匯點,位於國家規劃的「攀西——六盤水經濟開發區」腹心地帶,是雲南的北大門和滇、川、黔三省經濟、文化的交匯重地。隨著內昆鐵路的建成通車,由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組成的立體交通網路已具雛形。

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昭通居於雲嶺高原與四川盆地的結合部,屬典型的山地構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縣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縣滾坎壩)。氣候屬亞熱帶、暖溫帶共存的高原季風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鍾靈毓秀,物產豐饒。這里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資源「金三角」的美譽,開發潛力大。礦產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已知礦產資源33種,現已探明儲量22種。煤、硫儲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儲量165.82億噸,探明儲量102.27億噸,昭通盆地褐煤儲量達81.98億噸,為我國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鉛鋅礦已探明儲量166.92萬噸。硫鐵礦為全國五大礦區之一。有色金屬為雲南三大基地之一。水能資源富甲雲南,水能蘊藏量為2080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1612萬千瓦,國家在金沙江下游昭通境內規劃有溪洛渡、向家壩、白鶴灘三座巨型電站。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優質蘋果基地,昭通蘋果、天麻、杜仲、魔芋、花椒、苦丁茶等特色產品馳名省內外。

熱點內容
睿思語文 發布:2025-05-26 05:10:02 瀏覽:924
初音的歷史 發布:2025-05-25 21:37:34 瀏覽:870
女人做什麼生意好 發布:2025-05-25 19:48:13 瀏覽:643
教育部大綱 發布:2025-05-25 19:23:37 瀏覽:960
2014高考地理試題 發布:2025-05-25 18:48:51 瀏覽:712
畫角的教學反思 發布:2025-05-25 18:23:46 瀏覽:241
初三化學第一單元試題 發布:2025-05-25 17:18:36 瀏覽:173
英語地點單詞 發布:2025-05-25 16:47:05 瀏覽:848
中國地理順口溜大全 發布:2025-05-25 15:58:28 瀏覽:657
co化學式 發布:2025-05-25 15:35:28 瀏覽: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