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楊玉環是怎麼死的

歷史楊玉環是怎麼死的

發布時間: 2021-08-14 16:22:31

❶ 楊玉環是怎麼死的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楊玉環大大得罪了玄宗,玉環的從兄楊國忠請教吉溫,吉溫跑過去對玄宗說:「宮里女人犯錯該死,但為啥吝惜宮中一席之地讓她在外頭受辱?」這話讓玄宗動容,又不吃飯了,並馬上派人給她送東西。楊玉環請送東西的人轉告玄宗:我罪該萬死,但我除了身體發膚以外都是皇上賜的,我快死了,沒啥能報答的。拿刀割斷一縷頭發說,拿這個當紀念。玄宗很心疼,馬上將楊玉環接回來,然後又給玉環的娘家人大量賞賜。

而且每一次危機化解之後,兩人感情都會加深一層,楊玉環會更得寵,她的家人會得到更高的地位。真有點像民間俗語:磕磕絆絆到百年。

楊玉環被唐玄宗寵縱,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曾經為了讓李白替楊玉環寫歌詞逼著高力士替李白磨墨、斟酒、脫鞋;一次楊玉環一時興起,竟要高力士唱歌制曲,高力士知道一個太監唱起歌來定會十分難堪,首先就是嗓音不對,公鴨嗓怎麼唱歌,不肯出醜,楊貴妃當著唐玄宗的面,借著他的威勢,開口就要打高力士一百個嘴巴,一千下屁股,雖然沒有打足實數,也打得高力士血跡斑斑,聲聲討饒。玄宗不但不阻攔,還開懷大笑。今天看來,當時高力士既無奈,又有巴結楊玉環、討好唐玄宗之嫌。這種痛苦非常人受得。

楊玉環愛吃鮮荔枝。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更表現在不遠千里、不惜工本,詔令嶺南節度使專司其事,設飛驛傳送嶺南荔枝,讓楊玉環吃上鮮荔枝。按當時的條件,荔枝保鮮一般在七天之內,為了博得楊玉環淺淺的一笑,不知累死了多少馬匹,累壞了多少兒郎,踏壞了多少莊稼。

楊貴妃一人得志,萬人升天。自楊玉環被封為貴妃,她已死的父親被追封為大尉齊國公,叔父被拜為光祿卿,兄弟楊銛為鴻臚卿,楊裿為侍御史,楊釗為司空,並獲賜名國忠,長姐玉佩封為韓國夫人,三姐玉箏封為虢國夫人,八姐玉釵封為秦國夫人。正是:「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這些得到楊玉環好處的人們,常常為虎作倀,為非作歹,最後都受到楊玉環的保護。

安祿山是邊防一位混血將領,後來加入邊防軍的雜牌部隊獲得迅速升遷。公元743年後,他兼任三個地方節度使,總攬境內文武諸事。皇上十分寵信他。安祿山來朝,皇上命玉環的姐妹與他結拜為兄妹。楊玉環為了籠絡安祿山,把這個比自己大20來歲的人認做干兒子,在宮中數度賜宴。安綠山得勢也與楊玉環有關。

公元756年,一場聲勢浩大的政變,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敗,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祿山統領的叛軍大舉攻入長安,接到密報的唐玄宗連夜帶領嬪妃以及貼身禁軍倉皇出逃。第二天,逃亡隊伍到達陝西境內的馬嵬坡。就在這時,隨行的將士突然起義反叛,當朝宰相楊國忠瞬間死於亂軍之中。隨後,叛亂的將士將憤怒的矛頭指向了楊國忠的姐姐——玄宗最為寵愛的楊貴妃、這個大唐最美麗的女人。70多歲的老皇帝,最終沒有保住自己愛妃的生命,一代絕世美女香消玉殞在荒涼的馬嵬坡上。

馬嵬兵變,實際上是李亨(唐肅宗)發動的。50多歲的老太子李亨,一直擔心自己活著當不了皇帝。他的兵變,或者說是被70多歲還不肯放權的老子玄宗「逼」的。

楊貴妃死於馬嵬坡,葬於馬嵬坡,在官方文書中,應已確定無疑。但楊貴妃不曾死的傳說,在當時即已有了。有人說,她並沒有死,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楊玉環被日本商人趁返國之機弄到了日本。至今日本還有許多關於楊貴妃的傳說、器物、廟宇、墳墓及好幾本有關她的書。一說楊貴妃東渡,侍女從人,大多死去,楊貴妃到達日本後不久亦死。另一說,楊貴妃受到日本禮遇,還有一些故事留下。亦有說楊貴妃到了日本之後,仍有信息托遣唐使帶給玄宗……

各種說法也不相同,從史書的縫隙中找線索,這都有可能。

馬嵬兵變的最根本目的只在除去楊國忠,迫楊貴妃死,旨在損玄宗的尊嚴。驗屍雲雲,叛軍之將陳玄禮不會認真。再者,陳玄禮以一個軍人叛迫皇帝之後,如再認真驗看貴妃遺體,褻瀆之罪大矣。這方面,史書所載亦已很明白:四軍將士聞楊貴妃死訊即歡呼,陳玄禮免甲胄而拜,說明他們並未去驗看楊貴妃的遺體。

楊貴妃被縊,執行者是內侍們,可能縊至氣絕而未斃命。以楊貴妃死而解圍罷亂,皇帝不忍看,皇帝走後,貴妃復甦。楊玉環待人仁厚,內侍們定會設法救援。往返途中的壽王李瑁和高力士,肯定也會施以援手。所以不曾死也確系可能。

❷ 歷史上楊玉環怎麼死的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精通音律,擅歌舞。《長恨歌》中寫道:「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就能感受到楊玉環的風采。
楊玉環怎麼死的歷史上

歷史記載,天寶十五載也就是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後,楊玉環跟隨唐玄宗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士兵嘩變,含恨賜死。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

《新唐書》中的記載與《舊唐書》大致相同,由此可見,楊貴妃確實死於馬嵬坡。後人傳說貴妃沒死,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❸ 歷史楊玉環是怎麼死的

楊貴妃是被高力士弄死的。

馬嵬驛之變大家都知道,楊貴妃被生生逼死大家也知道,可是是誰逼死了楊貴妃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士兵嘩變,看見楊國忠不順眼,早想收拾丫,可惜沒機會,這會兒出了口惡氣,為國為民除了一害。有人說是太子李亨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想篡班奪權,於是鼓動禁軍把楊國忠殺了,然後自立門戶,帶領人馬重頭收拾舊河山。但是唯獨沒人想到幕後黑手是高力士。恰恰相反,在所有人的認識中,包括一些史家的認識中,高力士和楊貴妃關系好得很,鐵的很,呱呱叫得很。為了讓楊貴妃多活一秒,死得舒服點,還親自給楊貴妃弄了三尺白綾,而不是吞金而亡或者跳井而死。

其實這都是那擱那。我們一一分析。

先說禁軍嘩變。如果說禁軍是自發嘩變,義憤填膺,被禍國殃民的楊國忠氣蒙了,於是激情殺人,那麼就有個問題,他們有想過後果沒有。無緣無故打死宰相,這是造反。打死之後怎麼辦,是被李隆基下令把他們處死,還是他們自行了斷或者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連李隆基也做了,干一票大的。再說了世界上那有什麼自發嘩變的事,肯定背後是有預謀的。陳勝吳廣殺死兩軍官,都費了那麼大勁,裝神弄鬼的。所以說這幫禁軍肯定是蓄謀已久的。領頭的是誰,一目瞭然,禁軍統領。

當時的禁軍統領名叫陳玄禮。陳玄禮是李隆基老臣,當年跟高力士一起,拼了身家性命,發動了政變,誅殺韋後安樂公主,後來又搞掉太平公主,之後一直擔任禁軍統領,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就是這么一個跟了李隆基四十多年的人,忽然就造反了?鬼信啊。所以說陳玄禮背後肯定有人,有人說此人就是太子李亨。絕大多數人都這么認為。

這么想是對的,也能服眾,問題是不符合實情。因為緊接著太子李亨就帶了一幫人馬自立門戶走人了,陳玄禮和高力士繼續護送著李隆基去四川避難了。如果說陳玄禮是太子的人,為啥他不跟著太子走,因為殺死楊國忠楊貴妃之後,基本就等於跟李隆基攤牌了。那他還敢跟李隆基去四川啊。這不是拿自己老命開玩笑嗎。李隆基是那種不記仇的人嗎。他可是連自己的三個兒子都能殺的人啊。

所以答案只有一個,他不是太子的人,他是高力士的人。那麼問題來了,高力士為啥要殺死楊國忠和楊貴妃。

先說楊國忠。楊國忠和高力士的矛盾由來已久。楊國忠是宰相兼外戚,高力士是宦官,自古以來宰相外戚宦官這就是三大勢力,三大水火不容的勢力。高力士作為李隆基的貼身侍衛兼秘書,睡覺都在卧室站崗的人,他和禁軍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說就是他掌管著禁軍。但是並沒有形成制度,有實無名。唐肅宗之後,李輔國魚朝恩宦官就直接掌管了禁軍,直到唐朝滅亡,禁軍都是宦官在掌管。而其始作俑者,就是高力士。

面對楊國忠的飛揚跋扈,高力士多次跟李隆基說過,要搞死楊國忠,但是李隆基沒同意。早在天寶十三載,也就是安祿山造反前一年,高力士就發現楊國忠搞不定安祿山,要壞事,就讓李隆基搞掉楊國忠換人,但是李隆基沒同意。現在安祿山造反了,借口就是清君側,高力士覺得時機成熟了,於是讓陳玄禮實行兵諫,清除了楊國忠。可以說禁軍打死楊國忠是經過李隆基首肯的。李隆基此舉跟漢景帝誅晁錯一樣,用楊國忠的人頭向安祿山納了投名狀。我身邊的壞人死掉了,你該收手了吧。

那麼為啥楊貴妃也要死。要知道楊國忠和楊貴妃可是要區別對待的。楊國忠禍國殃民,楊貴妃可沒有,無非就是貪圖享樂而已。女人么,正常,誰不是愛慕虛榮之徒。所以當禁軍要殺楊貴妃時,李隆基問高力士,為啥楊貴妃也要死。為啥不問陳玄禮要問高力士,因為他知道是誰在搞鬼。

高力士說,大家怕楊貴妃秋後算賬。楊貴妃不死不安心。其實是誰不安心,是高力士,不是禁軍。所以李隆基說,那你去把楊貴妃殺了。高力士於是親手把楊貴妃勒死,還讓陳玄禮親自驗屍,最後推到枯井裡埋掉。

或者說,難道高力士和陳玄禮不怕李隆基報復。不怕。因為一來李隆基需要二人保護,二來他知道二人是唯一忠於他的人。如果說高力士和楊國忠是奪權的話,跟楊貴妃就是爭寵。我以前曾經寫過,高力士在長達幾十年的歲月中,對李隆基產生了特殊的感情,同樣李隆基對他也有那種感情。因此楊貴妃的過度得寵刺激了高力士,她非死不可。

人生難過是情關啊。

❹ 歷史上的楊玉環是怎麼死的

楊貴妃名玉環,幼年喪父,寄養在叔叔家,長大後有傾國傾城之姿。楊玉環15歲時,在公主的婚宴上和當時的壽王李瑁一見鍾情, 很快兩人就被唐玄宗賜婚,楊玉環成了壽王妃。婚後二人生活美滿,但是好景不長,五年後,唐玄宗以為自己的母親折福為由,令楊玉環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在人們漸漸忘掉楊玉環後,唐玄宗又秘密地將她接進了宮中,並封為貴妃,從此,因後位空懸,楊玉環貴為貴妃,寵冠六宮。

但是經過史學專家的研究,發現楊貴妃的真正死因是被亂軍殺死,並不是自縊而死。在一些唐詩中,描寫到馬嵬坡時,用的便是“血”這樣的修飾詞,如果真是自縊而死,應當是見不到血才對。楊貴妃在世時寵冠六宮,她的家族也因為她而得勢,然而,千古美人卻慘死於亂刀之下,不禁令人唏噓。

❺ 歷史上楊貴妃是怎麼死的

史書記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狽地與眾臣逃跑,其愛妾楊貴妃死於馬嵬驛。可是,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因此楊貴妃的最後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問。

一種觀點認為,楊玉環或許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玉環一死,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

也有人認為,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這可從一些唐詩的描述中看出。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的「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詩句,都認為楊貴妃被亂軍殺死於馬嵬驛,而不是被強迫上吊而死。一些人稱,楊貴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實際上是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只出現在劉禹錫所作的《馬嵬行》一詩。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驛,只是被貶為庶人,並被下放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本人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蘊含著另一種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❻ 歷史上的楊玉環究竟是哪裡人 楊玉環怎麼死的

歷史上咱們的《唐書》上記載的,說是六月十三號,當然這指的是陰歷了,天寶十五年六月十三號,天剛剛亮的時候,因為安祿山造反,潼關已經破了,皇帝攜同嬪妃,包括楊貴妃和他的皇子皇孫,包括六軍代表陳玄禮,帶領他這個大軍一塊出了長安的延秋門向西跑了。往西是哪兒呢?就是咸陽,去過西安的同志可能都知道,咸陽離西安是非常近的,現在要是走的話,大概汽車二十多分鍾就能到咸陽,咸陽和西安兩個城市現在已經慢慢接起來了,很難分清楚了。但是在當時,四十里路,這一行人走了半天,到中午的時候到咸陽了,本來是想叫咸陽縣的縣令接待他們,但是咸陽縣的縣令一聽那邊造反了,嚇的比誰都跑得快,跑沒影了。同時皇帝悄悄跑出長安城,誰都不敢告訴,因為皇帝逃跑這是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情,所以到百官上朝的時候,發現皇上怎麼不見了,才知道皇上跑了,於是長安城裡大亂,搶店鋪、放火、打家劫舍,於是都出來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唐玄宗到了咸陽連吃飯都吃不上了,當時記載的是什麼?高力士從街上買了一點帶芝麻的蒸餅給皇上吃,士兵也要飯吃,這實際上是一個契機,是造反的一個最直接的由頭。那麼真正操縱造反的是太子,他是想篡奪皇位的,於是殺了楊國忠,也殺了楊貴妃的姊妹,包括楊國忠的兒子。楊國忠的媳婦逃出這個是非之地,據說是走到寶雞也不知道走到漢中,到底還是被殺了。於是呢,殺了以後,陳玄禮就作為代表跟皇上接觸,要求處死楊貴妃,為什麼處死楊貴妃?因為士兵把楊家全家都殺完了,貴妃還在皇帝身邊,你這個士兵心裡不安,這是一個禍害。盡管她說是不問朝政,但是你畢竟對我們是一種威脅,於是要求處死楊貴妃,否則的話,不走。
在這種情況下,唐玄宗是忍痛割愛,殺吧。那麼對於這段日本藍皮的書上是怎麼記載的呢?它是這么寫的:「高力士將貴妃從寢室中叫出,於廟堂前樹下縊死,著六軍代表陳玄禮驗看,確認貴妃已死。」這個記錄好像和我們的記錄沒有太大的出入,有人分析說,陳玄禮強迫皇帝處死了楊貴妃,這件事情實在有損於皇帝的尊嚴,一個皇上讓把媳婦殺了你就殺呀,這臉面上確實是有損於臉面,那麼呢,陳玄禮這件事情是犯上,大不敬。他也非常明白,自己做的這件事情是違背皇帝意願的,皇帝是非常不高興的,所以他心裡也非常膽怯,咱們的史書上也有這樣的記載,說「四軍將士聞楊貴妃死訊,即歡呼,陳玄禮免甲胄而拜。」他把自己軍裝內的甲胄脫了,脫了幹嘛,請罪呀!把皇上的媳婦殺了,請罪了。

熱點內容
睿思語文 發布:2025-05-26 05:10:02 瀏覽:924
初音的歷史 發布:2025-05-25 21:37:34 瀏覽:870
女人做什麼生意好 發布:2025-05-25 19:48:13 瀏覽:643
教育部大綱 發布:2025-05-25 19:23:37 瀏覽:960
2014高考地理試題 發布:2025-05-25 18:48:51 瀏覽:712
畫角的教學反思 發布:2025-05-25 18:23:46 瀏覽:241
初三化學第一單元試題 發布:2025-05-25 17:18:36 瀏覽:173
英語地點單詞 發布:2025-05-25 16:47:05 瀏覽:848
中國地理順口溜大全 發布:2025-05-25 15:58:28 瀏覽:657
co化學式 發布:2025-05-25 15:35:28 瀏覽:825